人工智慧這類技術有沒有運用到導彈上用於識別干擾彈和真實目標,飛機上的紅外干擾彈在目前階段有沒有過時?

目前,通過識別發出或反射光譜物體的形狀、大小、紋理、運行軌跡、速度等特徵來區分真實目標和誘餌的技術有沒有運用到導彈上。


圖像處理技術都要經過 光學系統-成像器件-圖像預處理-圖像跟蹤-目標識別 的過程。

當然比起人臉識別,導引頭是存在一個動態楨頻更新的過程,也就是上述的圖像跟蹤的過程。

我把問題中的人臉識別與紅外製導的原理區別上,拆分為 成像識別可見光識別 ,兩個方面區別。

紅外製導分兩大代的技術

第一大代紅外製導是紅外點源制導

第二大代就是類似於人臉識別這樣,有成像過程的紅外成像制導

通俗講這個技術啊,就是把紅外輻射圖像轉化為可視的紅外圖像視頻信號(大概理解)。

目標識別依據的就是問題要的可視圖像識別技術:

輸入圖像後進過預處理(濾波,灰度門限檢測,分割處理),然後目標識別(提取特徵參量,分類研判)。

喏,原理上就和問題要求的人臉識別技術是相同的。而且還是動態楨頻不斷更新的視頻識別,不知道比只依據單楨照片的人臉識別高到哪裡去了。

這一代裡面的發展具體不展開。

之說下這一代現在的前沿技術成像技術就是AIM-9X上採用的更大焦平面陣列探測器從而帶來凝視工作方式。凝視工作方式得益於集成電路進步帶來的電信號處理對光機掃描的替代,原理上無須延遲積分,就和人眼成像啊,照相機成像啊差不多了,好處是成像速度快。

至於AIM-9X在試驗中無視QF-4 釋放的干擾彈 的傳說,乍看與這種圖像成像技術沒有關係,似乎更多是與圖像識別水平有關。其實不然。

提高圖像識別準確率有2中方法:

一種是簡化識別演算法,加快捕獲時間

一種是進行多次捕獲,進行效正。有模擬證明捕獲目標的行數和列數越多,目標捕獲概率越大。

這第二,工程上比較容易實現,要實現就主要考驗也考驗成像迅速與否了。

通過上述,已經說明了導引頭的紅外成像技術,實際就是一種比較高端的成像識別技術。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不發展主動式的可見光成像?

(有啊,櫻花人操導彈 - -)

這其實類似一個廢話的問題,從光信號獲取上就可以拍死了,根本進入不到識別環節:可見光獲取的致命缺點才導致了人類研發紅外夜視儀。。

其次,在視距內的某些地空導彈的早期例如毒刺,西北風,91彈 是有可見光(CCD原理)/紅外光 兩者工作模式,工作模式就是可見光進入CCD攝像目鏡組,經光電轉換成可見 圖像信號,而光束分離器可透過紅外光,使其聚焦於探測器光敏面,經光電轉換成熱圖像信號。其實在圖像識別中,都要經過灰度處理後識別。

嗯,上圖是我說的91彈

因此拋棄紅外光發展可見光主動識別,無疑是畫蛇添足(?還是削足適履。。哪個更合適,,)

但是多一個光譜信號總是沒錯的啊,可以有效防止對單光譜干擾,因此現在主要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紅外導引頭的多波信號探測(某國PL10據說XXX)。

回答第二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講的好,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上升的,對於第二個問題,答案就是紅外干擾彈也在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來應對不斷提高自己姿勢水平的紅外導引頭。

主要提高水平的地方有:

1,進行面源誘餌干擾

2,加強輻射強度和延長輻射時間

(GTMD 中國電信 圖傳不上去)


目標比人臉好認


人臉識別這類技術有沒有運用到導彈上用於識別干擾彈和真實目標,

這根本不是優先的問題。優先問題是:只有最新一代的紅外空空彈,才使用了成像頭。

在此之前所有的紅外彈壓根就不是成像的,而是使用調製盤,稍微好點的紅外彈使用多元頭,其工作原理分別與圓錐掃描、單脈衝雷達測角稍微有些可比性。在這些過程里,連「圖像」本身都沒有,談何圖像識別?

飛機上的紅外干擾彈在目前階段有沒有過時?

面對新一代的紅外空空彈,如AIM9-X、IRIS-T、中國的PL10,紅外誘餌顯然是過時的。所以現在的時尚前沿是拖曳誘餌,是有個形狀的。

==================

另外,電視制導其實是應用非常悠久的技術,美國的電視制導炸彈「白眼星」比激光制導炸彈出現的還早。但是可見光波段受制約較多:必須是白天,太陽不能太強、角度太狠以避免炫光,不能有煙霧遮擋。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成手機標配,但大多數手機玩AI的姿勢都是錯的?
人工智慧的產物-人未來唯一的工作是給機器人當保姆?自動化朋友們怎麼看
未來的人工智慧作曲將取代周杰倫?
遺傳演算法能幫你破解同事的密碼?| 入門教程,附代碼

TAG:人工智慧 | 人臉識別 | 導彈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