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哪來的錢和大明還有朝鮮打仗?

戰爭是對社會財富巨大的消耗,打的就是經濟和後勤。當時日本經濟體量本來就不如大明,再加上戰國時代內戰那麼多年,生產被破壞,財富被消耗,豐臣秀吉統一伊始,哪來的經濟實力和大明還有朝鮮進行長達數年的戰爭?當時大明方面消耗的軍費對大明財政都是一筆沉重的負擔,日方消耗應該和大明相仿,日方是如何承受得了這筆巨大的軍費開支的呢?


日本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最不缺的就是錢,在那段時期,日本正是世界上僅次於西屬美洲的貴金屬產地,而那個時代的硬通貨就是貴金屬。

尤其是日本戰國亂世剛剛告一段落的文祿-慶長之役(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前夕,日本窮得只剩錢了。16世紀開始,白銀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交易媒介,日本則成為僅次於西班牙帝國的白銀輸出國。日本在16~17世紀,發現了諸多大儲量、品位高、埋藏淺的貴金屬礦藏,尤其是1526年毛利氏的封地上發現了高產的石見銀礦後,日本一躍為當時世界的貨幣發行國之一,在西班牙從拉丁美洲殖民地大規模輸入白銀之前,日本的白銀產量一度佔到世界總銀產量的3分之一,16世紀日本的白銀年產量能穩定在200多噸。石見銀礦的年產量在16世紀達到38噸,開採了400多年才停產。

下圖為島根縣石見銀礦遺址:

此外,日本古代金礦儲量很大。日本的銅礦也不少,日本的銅礦和銀礦又普遍有伴生金。日本在文祿-慶長之役結束後的1601年發現了佐渡島金礦,成為後來300多年東亞最大的金礦,佐渡島金礦在掘金鼎盛期,每年可以挖掘黃金八萬兩(約40噸),不過這是後話了。

黃金是大額交易、貴重物品交易和清算所用的重要貨幣,銅錢則是老百姓生活中小額交易所用貨幣。總之,各種交易所用的貴金屬,日本都是大大滴有。

(有人會疑惑:「根據地質統計,日本現在的貴金屬儲量並不算很高啊」,那是因為現代統計評估中的礦物儲量大多指地質儲量,其中大部分是難以開採或者開採難度大、開採成本高的,在古代、近代的礦業冶金業技術條件限制下,只有開採難度小、品位極好的礦藏才具備實際利用價值,而日本在中古時代發現的貴金屬礦藏大多品位高、易開採。另外,日本的表層貴金屬礦藏曆經江戶時代和近代工業化的充分利用,到今天已基本枯竭、只剩下尾礦了。

中國歷史上,易開採的銅礦很多,不缺銅,所以在銅錢作為主要貨幣的時代(元朝以前),中國不缺「錢」,但15世紀全球進入以白銀為主要貿易流通貨幣的時代後(明、清、民國初期),中國經常面臨缺「錢」的問題。

對比日本,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的另一方——大明王朝 是貧銀國,所需白銀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從日本進口,確切的說,日本要用貨幣(白銀)買大明的各種商品,大明才能維持自己的金融穩定。明朝東南沿海的商人、海盜想辦法同日本人做海洋貿易,以獲取豐厚的白銀。而這個民間貿易途徑是大明朝廷所不允許的,大明朝廷想 獨攬貿易權 的做法也是引起東南沿海商人海盜叛亂的原因之一(明朝後期東南沿海倭寇的主要成分就是中日海洋貿易的民間參與者:中國海商、海盜、馬仔、以及日本海商、海盜、浪人)。

日本16世紀對中國出口的白銀主要由中國、日本、葡萄牙商人完成貿易輸入,其中葡萄牙商人的主要貿易路線是長崎~澳門,但這依然不能改變大明缺銀的狀況。

萬曆年間,大明又有了另一個進口白銀的對象——西班牙,大明對日本的白銀貿易話語權才大有改善。(話說西班牙開採北美黃金白銀後,就染上了瘋狂消費的壞毛病。)

總之,這有點像今天中國人辛辛苦苦生產商品,從美國那裡換取美元一樣。

大明由於沒有發現大儲量、品位高、埋藏淺的銀礦,自嘉靖年間開始長期處於缺銀狀態,中後期和末期的大明經常處於白銀通貨緊縮,銅錢通貨膨脹,也就是銀貴錢賤的狀態,這對民生經濟的傷害極大,也是明朝後期財政經濟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

經典歷史劇《大明王朝》中,一個最糾結的問題就是朝廷缺錢,故事背景就是嘉靖 朝廷為了籌集資金,想辦法拓展絲綢業,從外國商人那裡賺取白銀,農田被佔用,其間引發的路線鬥爭讓很多人掉了腦袋:

後來的清朝後期在貨幣金融上與明朝末期情況類似,銀貴錢賤。

日本對大明東南沿海開展白銀貿易的同時,也可以同歐洲大航海各國以及東南亞的伊斯蘭各貿易國家開展白銀貿易,說白了,就是日本自己製造貨幣,購買各國商品,尤其是那些當時看起來比較先進的軍事裝備。這就得談到南蠻貿易:

在貴州吃臘肉: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

所謂「南蠻貿易」就是指日本與16~18世紀間與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國進行的貿易,期間日本的「鐵炮」、「國崩」等火器都是從西方引進並仿造的。由於歐洲航海家和商人一般從日本南部港口登陸,所以日本人稱之為南蠻人。

日本當時有的是「錢」,可以花重金從歐洲人手中買到武器裝備,甚至買到製造技術(雖然日本人的仿製水平會打折扣)。

回到前文中所講 葡萄牙商人在中日白銀貿易中的作用,日本在對葡萄牙商人的「南蠻貿易」中,用白銀購買葡萄牙人的火繩槍等軍火。葡萄牙人再用從日本人那賺取的白銀購買大明的 瓷器、絲綢,大明 便間接獲得了日本的白銀。

而歷史劇《大明王朝》中的外國絲綢商人主要就是葡萄牙人和穆斯林海商。

日本一些大名在戰國時代就開始從葡萄牙人手中大量購買火繩槍,織田信長曾經一次性購買裝備3000支火繩槍。後來日本自己仿照葡萄牙火繩槍,生產出了日本版火繩槍——「鐵炮」。

日本版的板甲 「南蠻胴」就是在「南蠻貿易」中花銀子從西方引進的,一段時間後再仿造。

然而日本的鍛造工藝水平依然無法做出西方那樣高水平的板甲,比如下面這幅日本高級武士的「南蠻胴」鎧甲,已經是日本的「南蠻胴」中板甲比重最高的,但依然無法像西方其實鎧甲一樣全身 被板甲包裹,更無法實現關節處的板甲銜接(很明顯日本工匠在大件鍛打精密度上不如西方人):

不過板甲作為西方文藝復興後工藝技術反超東方的一個指標,畢竟是冷兵器中的最強鎧甲,比中國的本土鎧甲要強。

更多的日本「南蠻胴」只是像下圖中的這幅一樣,僅在胸部和脛骨前安裝板甲,然而日吹已經快把日本仿製的「南蠻胴」吹得秒殺宇宙了:

但即便如此,「南蠻胴」在當時的日本算是最強的鎧甲了,一般的火繩槍「鐵炮」是難以擊穿這種鎧甲的,那該用什麼武器擊穿這種鎧甲 呢?就是上圖「南蠻胴」鎧甲左邊的大型單兵火器——「大筒」,也是在日本與西方的「南蠻貿易」中的舶來仿製品,源自西班牙的大型火繩槍——「南蠻筒」(是「筒」,不是「胴」)。

下圖為三款不同型號的「南蠻筒」:

下圖為日本在西班牙重型火繩槍基礎上仿製改型的大筒,槍管太厚,說明槍管材料強度不夠,可見當時日本鑄鐵技術不如西班牙和葡萄牙:

下圖為武士持大筒的浮世繪:

很多日本大名都選擇花銀子從西方商人、航海家手中購買武器、製造技術,聘請西方工匠傳授技藝。

此外,日本從「南蠻貿易」時期就開始選擇性地引入西方學科,比多數中國人認知的明治維新 早300年。日本人稱之為「蘭學」(這裡的「蘭」指的是荷蘭。)

只要有銀子,很多技術都可以買來,至於學得怎麼樣,那是另外一回事。

此外,日本人還可以花重金從台灣原住民那裡買到鹿角、水牛角、鹿皮、蛇皮等等兵器和武士鎧甲的裝飾物:

在貴州吃臘肉: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給台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例如,下圖是本多忠勝常用鎧甲,其 鹿角前立就是來自於對台灣原住民的貿易:

(由於日本人索取無度,導致台灣本土的多種野生鹿、羚羊一度瀕臨滅絕)

日本由於多火山,盛產硫磺,而硫磺優勢戰爭中火攻、消毒殺菌 所需的重要戰略物資。

下圖為日本「醫王山」活火山噴發後產生的高品位硫磺礦:

多火山的地質構造結果就是 每隔十幾年年就有火山噴發,火山灰慢慢沉降到周圍的土壤上後,附近就成為了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農產量上升,日本很多火山周邊地區的農產量在歷史時間軸上一直都是呈現脈衝式噴出走勢的,這也是日本列島能夠維持高密度人口的原因之一。按照McEvedy Jones的統計計算,明朝弘治年間,日本人口就已達到1700萬人。根據大正年間的人口倒著推算,清朝甲午戰爭時,日本人口已經達到4500萬人。

因此,16世紀末 豐臣秀吉名義上統一日本時,日本在對朝鮮和大明作戰中能夠動員足夠的兵源。

農作物受惠於天然肥料——火山灰,樹木也可以受惠於火山灰,日本森林覆蓋率一直都很高,所以日本人建造水師戰船也不缺木材。日本在對大明和朝鮮的戰爭中,維持著500艘以上戰船規模的水師。

總的來說,這個國家從16世紀開始,就具備了一定的戰爭資源潛力。日本對朝鮮、大明發動戰爭,關白和關西大名們並沒有太大的財政風險,不缺錢,缺什麼裝備都可以從歐洲商人那裡買。而且日本本身就不缺木材、硫磺等戰略物資。

此外,日本人以戰養戰的傳統在16世紀的朝鮮戰場就已經展現出來了,具體如何燒殺搶掠這裡就不細說了。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毀滅性掠奪也是支撐戰爭開支的一個來源。

至於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日本輸了,大明和朝鮮贏了,但是日本國內的經濟並沒有受到重創,無非就是豐臣秀吉鬱鬱而終,一代梟雄死了,關東大名 不服 豐臣秀吉的繼承者,雙方展開新一輪惡鬥,經過關原合戰、大阪冬之陣、大阪夏之陣等一系列戰役後,再打出了一個幕府將軍——德川家康。一場諸侯混戰後,日本經濟馬照跑、舞照跳。

大坂夏之陣 之後不久的1618年,明朝士紳 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篇》中記載了當時日本的經濟民生狀況,相當的富裕啊,彷彿戰爭沒發生過:

至封貢事起。則直自山海關入京,日本幾成陸路通衢矣。所幸彼國安富,遠過中國。初無意冒犯,向來許多張皇,真是杞人之憂。……特關白一人黷武,近已寧帖,寂不聞交兵事矣。

而大明 和 朝鮮 的民生經濟這在此時陷入惡性循環,朝鮮經濟民生在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期間崩潰,政府不得不開放兩班身份的出售,就是向商人平民售賣士大夫身份用以填補財政巨額窟窿,直接導致朝鮮王朝中後期兩班貴族體制的逐漸崩潰。

大明打完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後,軍費耗資巨大,原本就有窟窿的財政變得更加難以填補,不得不增加稅負,削減政府開支。此後便在開源節流這個問題上不斷引發惡性黨爭和民變。李自成要不是因為公務員鐵飯碗被砸,也不會造反。東林黨和閹黨在稅負攤派問題上斗得你死我活,最後還是逼得農民造反,軍隊缺軍餉,士兵叛逃不斷,兵器製造經費不足。。。。。。大明各種問題的惡性循環,一個直接原因就是財政體系崩潰。

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銀礦、金礦、銅礦依然有不少還在開採,在那個金本位、銀本位時代,這些貴金屬自然資源稟賦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強大的財政支撐,日本在西化工業化的過程中購買力較強,花重金大量引入西方設備、武器、專利、技術、教官等等,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清朝的洋務運動走向連個完全不同的結局,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的財政狀況比大清要好很多。

反觀此時的晚清,面臨著和明朝晚期一樣的問題,缺白銀,銀貴錢賤,財政金融惡性循環。

日本愛媛縣新居濱市別子銅山是愛媛縣新居濱市山間的一個銅山。1690年(元祿3年)發現,翌年自1973年(昭和48年)約280年間共生產出了70萬噸銅,為日本的近代工業化和貿易做出了貢獻。

此外,日本的淺層煤礦資源在近代是頗為豐富的,而且臨近深水港口,物流成本低。比如軍艦島 (又稱端島)煤礦,埋藏淺,煤炭品質高,在島上開採出來後可以通過船運以極低的物流成本運抵 日本西南部各大港口和沿海工業帶。軍艦島直到1970年代才枯竭封礦,為日本明治、大正、昭和的幾次重工業飛躍做出了貢獻。

下圖為軍艦島礦業遺址:

不過,日本對軍艦島的申遺 行為引起了韓國的強烈反對。

軍艦島對日本的工業貢獻是建立在中國、朝鮮勞工屍骨血肉基礎之上的,關於軍艦島奴役中國、朝鮮勞工的罪惡,詳見下文:

日本軍艦島申遺,為什麼相對於韓國,中國感覺都沒怎麼反抗?www.zhihu.com圖標

在近代工業革命期間,煤礦資源的開採成本高低、運抵沿海工業港口的難易等因素 直接 決定一個國家是否能夠搭上列強的末班車。可以說日本在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及時利用了自己的有色金屬、煤炭等礦產資源。

何況日本人敢於豪賭,以良好的貨幣基礎為借貸憑據,發行龐大的戰爭債券,擴大財政杠杠,瘋狂擴軍,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的軍事裝備是壓過北洋軍的。

這種實力對比下,日本當然會賭贏,《馬關條約》一次獲利2億兩白銀,加利息和海關抵扣共計獲利3億兩白銀。

大多數中國學者研究中日近代競爭格局的逆轉現象時,都很少談及自然資源的因素,起初是近代學者 論證君主立憲制的優越性,後來又有人從日本資產階級成功崛起和清朝的制度缺陷解釋這個現象,現在很多學者用日本民族主義崛起和中國民族主義的退化解釋這個現象,也有很多人談論尚武精神對近現代崛起的重要性和清朝腐儒誤國,一些日本人將此歸功於「日本種族的優越性」,甚至有人開始藉此論證「大和民族O2b系人種的優越性高於漢族O3系人種」。。。。。。

近代日本最缺乏的資源是鐵礦 和 石油、橡膠,今天的日本除了硫磺,多數礦藏已接近枯竭,可能是中國人腦海中的固有印象就是日本資源匱乏,目前只有西方少數經濟史學家深入研究日本16~19世紀的貴金屬礦藏、煤炭資源特徵對日本近代工業化的貢獻以及對財政穩健的有力保障。

有這麼一個地緣鄰國,實乃華夏之不幸。

---------------------

備份專用微博號:在貴州吃臘肉666

微博鏈接: https://m.weibo.cn/u/6081726418


日本國大大滴有錢矣!有時人筆記為證:

至封貢事起。則直自山海關入京,日本幾成陸路通衢矣。所幸彼國安富,遠過中國。初無意冒犯,向來許多張皇,真是杞人之憂。……特關白一人黷武,近已寧帖,寂不聞交兵事矣。

云云

明《萬曆野獲篇》

且東洋男兒,乃百戰得勝之師,區區朝鮮,不足掛齒,關白之意,要做大東亞的天皇哩!可惜遇到我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各自損兵折將,日本名器易主不說,更使遼東削弱,滿洲崛起,壞了我漢家的國土,使神州淪喪,假使關白些許耐心,待百年後,滿洲侵國,我東洋義士以勤王之名,提三尺青鋒,又有鐵炮,武族之利,紅毛鐵甲,帆船之助,莫說效回鶻援唐故事,就是驅逐韃虜,掃清六合,做本朝太祖的擔當又若何!

嗚呼!惜哉!唐之在倭,明之在韓,滿洲胡塵,今在中國!我漢唐榮光,毀於關白!

請明粉們都記住這個人!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渣渣!是明粉就轉!

傳說轉發(點贊)超過五百,答主就要穿越回17世紀,效孫大炮故事,以三寸不爛之舌,策動倭人出擊滿洲,復我漢家衣冠!


第一:日本國內有金銀礦出產,日本用金礦換取中國銅錢便是依據(如日本當時流通的永樂通寶)

第二:明朝當時除了面對日本,還有北部的蒙古諸部與東北的女真,可以說是多線作戰

第三:日本軍隊有搶劫的傳統,軍糧的補給可以靠對朝鮮掠奪而補給,而明朝是王師,有紀律要求

第四:朝鮮當時黨爭嚴重,軍隊戰鬥力受到嚴重影響

第五:明軍入朝將領多數輕敵,對日軍戰鬥力評估不足,而日本國內內戰多年,且將領都是國內名將

第六:當時明朝朝廷對日作戰意見並不統一


戰國時代,伴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實際上日本人口是增加的。

而日本本身的體量超過朝鮮,軍隊素質也高過朝鮮。因而打爆朝鮮很好理解。

而明朝從未把全部力量投入朝鮮戰場,錢要分配到巨大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戰爭中給明軍帶來大量傷亡的原因是日軍的防禦工事。日本由於本地地形原因而形成的依靠山勢建造具有多層次防禦結構的城使得明軍極不適應。這種複雜的防禦體系很難在短時間內輕易破解。中國歷史上也有,可自行百度 釣魚城。

當然日本也沒用把所有力量用上。可是日本的外敵很少,經費就顯得充足(雖然也還是勞民傷財)。

戰爭中顯得最弱的還是朝鮮。沒有天朝的命,卻得了天朝的病。


日本人可是很有錢的。在西班牙人發現美洲的銀礦之前,日本的石見銀礦的產量至少是世界銀產量的三分之一。單論銀子,大明可能都沒有日本的多……

石見銀礦有多誇張呢?它的銀子是裸露在地表的,都不用往地里挖,直接刨就行……


豐臣秀吉是以舉國之力來打的這場戰爭。當時剛統一日本,結束分裂,豐臣秀吉集中全日本人力、財力,派出二十萬大軍渡海作戰。當時日本人囗在600萬左右,簡單計算一下,成年男子在100萬左右,二十萬軍人,佔到五分之一,還要有負責軍隊後勤的人,如運糧的、打造武器的等,其數目應該也不小。如漢武帝打匈奴,出動十萬騎兵,後勤就動用了五十萬人。再比如淮海戰役,解放軍作戰部隊六十萬人,後勤動用二百萬人。由此不難看出後勤人數應會超過作戰人數倍。日本是渡海作戰,其後勤供應更加困難,人數只會更多,就算以二倍之差計算,日本為作戰也要動用60萬成年男子,實際數目應更多。所以說其是舉全國之力。

日本當時是個農業國,經濟主要為農業,豐臣秀吉戰爭經費來自農業的稅賦。現代日本耕地大概是一億畝多吧(不大準確),當時的日本耕地肯定沒這麼多,且糧食產量也沒現在高。現代一畝可產300公斤糧食,古代就算作現代的1/3,100公斤,耕地按5000萬畝算,糧食年產量為5000000000公斤,即五十億公斤。現代一個人每年需消耗近400斤糧食,古人不像現在一日三餐,少算點,就300斤,600萬人一年消耗1800000000斤,即一億八千萬斤。若按耕地五千萬畝算,一年的糧食夠全日本吃二十多年。若縮小五倍,也夠吃四五年,糧食產量再降低點,夠吃二年也差不多。這個應比較接近實際狀況。那麼豐臣秀吉以全國之力,用一半的經濟產值(假設糧食為全部經濟產物的話,吃掉一半,剩一半。)作為戰爭經費,用養600萬人的養60萬人吃飯、打仗,應該可以。


推薦閱讀:

越南人民有沒有受到越南政府灌輸的仇中教育?
歷史發明家P社(一) 芬蘭和它的烏拉爾夥伴們
口徑即正義,1979年對越作戰炮兵神威
13.亞述榮光
一具雪山老屍,一場5300年前的謀殺案

TAG:日本 | 明朝 | 歷史 | 經濟 | 萬曆朝鮮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