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公園設計與小型地塊公共空間設計有哪些不同之處?

園林本科在讀,之前校園小型公共空間(3-5hm)的設計出發點在功能,再根據現有條件想布局,基本就是確定大概哪裡放咖啡廳哪裡放室外劇場,結合一個主題或統一的形式形成最後設計,但到這次的18hm綜合公園設計時覺得和前面的有很大不同,1現狀地塊不是身邊熟悉的,即使理論上知道要分析氣象、人文、自然、文化、周邊等,但很難深入2一個總規無法形成,不知道各種需要的功能區如何去串並聯,該從哪些方面去考慮權衡3單一或統一的形式語言無法統領整個園區,具體講就是之前的小場地設計一個矩形疊加或一個軸線大概就可以形成平面骨架,但18hm有點不知道怎麼考慮形式美。

謝謝各位提出建議或意見。


我把題主的問題看了三遍,大概理解清楚了題主的問題:
1.前期分析不知道搜集什麼資料,或者說有資料不知道代表著什麼,其實就是條件和對應的解決辦法之間該具體怎麼「翻譯」;
2.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功能區,包括功能區的內容、尺度、位置,其實就是對於的尺度和活動內容積累不足。
3.知道要保持統一的整體性,但是不知道如何在大尺度上保持整體性,以及道路的形式是否美觀。

第一個是我們本科階段的通病,一是多查資料多看書,多看方案多分析方案,二是多練快題,尤其是快題,是發現條件和解決條件的有效訓練;
第二個可以再查《公園設計規範》,明確和記憶各個面積場地必須有的內容;並推薦一本圖集《公園規劃和建築圖集》,同濟教研組編寫於上世紀80年代,有大量南方公園的平面圖和功能分區圖,可以對應著抄繪並嘗試分析——專業圖書的內容質量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遍呈下滑趨勢;
第三個有關形式你已經有解決辦法了——我的經驗是發現形式上,無論是建築還是景觀,無論是顏色、材質還是形體形狀,不同的元素數量不要超過三否則就雜亂了(材質除安裝的玻璃外,不要用超過2種的材質。若是玻璃盒子視作一種材質),而且形式形體要明確(比如,道路平曲線,如果平面構成是弧形,那就要是飽滿的圓弧,不要一會兒圓弧一會兒折線,造成讀圖的時候不明白你到底要畫什麼,如果是因為繪圖習慣不好那就更要避免了),同時避免具像的形式要素,比如米老鼠唐老鴨的頭像、音樂的符號等,不應該成為平面構圖的根本元素。要讓讀圖的人一句話能夠概括構圖元素的類型。比如建築是幾個方盒子的咬合關係、或者是幾個方盒子咬合+圓柱的穿插;景觀是圓、方、網格、自由曲線等——這個的根本依據是有一個心理學的名詞,好像是格式塔心理學,但是我沒有深入研究過這個東西,如果想了解有清華建院李道增院士的專著,就叫《格式塔心理學》,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有點偏理論基礎,對於設計的直接提高不大,但是對於建立設計的「價值判斷體系」有很大的幫助。三、五都是神奇的計數關口——建築上除了功能性的玻璃窗外,不同的材質不要超過2種;穿衣服不同的顏色不要超過三種;景觀場地平面構圖,不同的形式元素不要超過三種——一般我的作法是——用斜45度的網格來打底,再用一個貫穿整個場地的要素(比如一個曲線的道路)來求得統一,正好是三個。「三五法則」(自命名)還有另一種用途——同一個要素反覆出現,出現到三次以上即應該注意韻律,比如建築入口處形式相同的花壇、重複的標準層,景觀中行道樹種密閉的一排平面圖顯得死板單調,可以改為三棵、五棵一組,中間間隔一或兩棵樹的距離。(關於形式的部分,諾曼·K·布思 《住宅景觀設計(第6版)》有涉及,其中的一個章節很清晰易懂地解釋了「網格統一法」和圓、矩、曲線的構圖關鍵點,通俗易懂,比構成要簡單和便於運用,可以自己再查一下)
而通過圖面的觀察,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發現——越是大場地越不在意單個硬質節點的具體形狀,而實際項目更在意空間和視覺效果(學霸學姐的教誨),這一點是快題和實際方案的最大不同,但是近幾年各大院校的考研快題都有越來越「真實化」的趨勢。而大於10公頃的公園,是更在意空間和視覺效果而不是單個硬質節點的形狀,因此我可以用圓、方落到統一的網格里,就已經達到了統一的效果,而不必全部都是圓形或方形。而在繪製濱水的棧道等時仍然是要求視線、流線優先,而網格線是用來參考的(我們老師曾經誇過四方當代藝術館的綠地配套,評價為什麼它做的合理又美觀,因為它充分地以視線出發來考慮路網的布置)。 貫穿整個場地的要素也是分層級的,最高的層級是場地的整體形式上有一個貫穿全場地的構圖要素(或者說是構圖線),此外我常用的手法是在景觀要素上求統一,比如同一級的場地我用的鋪裝都是一致的(在實際項目中不可取),或者是引入一個反覆出現的額外要素,比如俞孔堅的「紅絲帶」,是功能上貫徹場地,也在形式上自然貫穿了整個場地。紅絲帶是把形式貫穿和功能貫穿結合到一起發揮到極致,但是我感覺不用把絲帶變成一個整體,而是劃分為多段,也是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比如我們學校里校園綠地,有很多被分割得很散碎的小綠地。其中都用的是同一種石坐凳,都在提示遊人這幾塊零碎、分散的硬質場地之間的關聯。(這種利用細部鋪裝、座椅、牆在立面形成統一感的方法,詳見趙兵《園林工程·細部設計》關於鋪裝、座椅的兩節。總結的很全面,也交代了一些鋪裝設計的其他原則
P.S.另外,我個人認為利用細部鋪裝、座椅、牆在立面形成統一感的手法在歷史上也有案例,比如園林史裡面的「平崗小坂」做法,典型案例如寄暢園的黃石大假山。

同時不同於一般的小場地,到18公頃這麼大的場地,更要注意一級環路的可達性,我們在2-5公頃里,在入口主軸線線上斷開一級環路,分別接到不同的地方或者接在主廣場上的做法是不對的,應該讓一級環路在平面上被抽離出來時是一個完整獨立的整體,除非把廣場當作一個環島。但這麼做不是說在主軸線上不要收束視線的末端了。依然要,但是不再以一個龐大的廣場來充當。(圖例:自己畫的情侶園快題)
至於一級道路,我認為也可以用「三五法則」(自命名)來套,即先排好功能分區的位置(注意點可以看看一些快題書,以及王浩老師編寫的《園林規劃設計》),然後用一級道路到達各個功能分區(注意是到達,達到就夠了,是否需要穿過看具體情況,到二級節點是二級路的任務),用三或五個圓弧來構成一級環路。注意大環套小環,即以一個半徑最大的圓弧來做為「主」,其他半徑更小的圓弧做「次」,拉開差距,「次」級圓弧也不應該半徑都一樣,應該有大有小,區分出不同的層級——有主次才有層級,有層級才有整體感。

整理了一下老師上課講課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經驗有幾個小的注意點:
1.大場地由於尺度的原因,不可能用形式感過強的平面構圖,但是依舊重視場地內開放和封閉空間的設置和對比關係,重視空間的主次、層級(大小尺度最能夠體現空間的主次),有主有次才有層級,有了層級才有整體感。比如美國的淚滴公園。
一般我個人就是默認大尺度和自然式構圖一致了。

2.大尺度規劃一是功能區位置分布合理,二是路網合理。一級環路要求有幾個:
(1)不要變成圍繞著場地邊緣形成一級環路,要留出一部分(我朦朧地記得好像是1/3場地)來給二級路,不要讓一級路變成一個到達場地所有地方的道路而應該是一個串聯各分區的道路。
我詢問過老師這麼設置的原因,整理以後我意識到:用一級道路貫徹整個場地其實是一種用一級路劃分場地的思路,但是在大尺度公園裡這麼做是錯的,因為這樣近於「圍繞場地」的環路實際上會造成在場地外圍邊緣劃分出大量無法使用的小地塊(就和建築中因為交通空間安排不合理造成了大量邊角不大不小的廢空間一樣,根本無法使用);同時一級環路上的實現也只能向內而不是向外造了公園視線單一;再這就是使得功能分區都會「向內擠」。這樣一級環路就變成了一個「圍牆」,是不合理的;
(2)道路平曲線轉彎處的切線都要有對景,設置視線的吸引物。

3.無論是大尺度場地還是小尺度場地,硬質節點都要避免和環境的脫離,避免出現「一圈樹圍繞硬質場地邊界」。換言之,園林的自然要素要能夠「滲透」或者說是「侵入」硬質場地(見《風景園林快速設計與表現》P11圖2-11、圖2-13,2-11里地形侵入場地,2-13里水體、地形、草坪、道路都侵入了硬質場地的邊緣),硬質場地邊緣和自然的草坪、水體、植物、地形的邊界應該是模糊的,而不是一個被拍平的圓形或方形,周邊一圈樹——這實際上就是老師常批評的「平面思考」,即在做方案的時候仍然是把平面圖當成一堆元素的平面拼接,而不是立體豎向上空間設計的平面圖示——一定要用「空間思考」。(這個在建築上也有案例,如60年代在廣西桂林以園林建築著名的設計師尚廓,代表作是蘆笛岩貴賓接待室,建築非常通透,把室外的植物,通過視線引入室內;建築接地也是和地形充分結合,把一部分地形景觀侵入了建築內部;以及大名鼎鼎的莫伯治的礦泉別墅、山莊旅社,第一個用古典園林院落組合,創造通透的室內外空間滲透關係,大師手筆;再如金陵飯店的大堂休息室一角,把自然草坪和植物延伸進了室內空間……園林建築就是需要:1.讓室內外空間交融,自然要素引入室內空間——人們來公園就是為了親近自然要素,把自然要素如水流、植物、山石引入建築空間會有極大的趣味性,比如流水別墅;2.建築形體組合多樣,建築要和自然要素混雜,使其掩映在花木中;4.平展,不要過於高大;5.體量小巧)

4.同一個要素應該是承擔多種功能的,比如綠色塔形樹叢既是這塊場地的圍合邊界也給另一塊相鄰場地提供背景林和調節林緣線。用老師的話說,風景園林或者說景觀建築的學生,在大的建築設計和結構上不如建築專業學生,但是在「用自然元素營造、圍合空間」的能力上應該要比建築專業出身的學生要好(事實上不是如此,這個能力要求比較高,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
以劉志成《風景園林快速設計與表現》P13圖2-19為例。

5.軸線不要過長,避免伸到場地中間去。公園之所以會設置如口的軸線序列是為了迅速把人引入到場地中間去,但是如果過長直接把這條軸線深入場地正中就錯了。過長的「實軸」處理不當會帶來:
(1)軸線上視線過於開敞,一覽無餘,大忌;
(2)軸線周邊空間和景觀沒有變化,一成不變,大忌。
(3)軸線沒有地形變化,遊覽體驗單一,大忌
而這個時候我們經常會舉例凡爾賽宮苑前的超長軸線,但是凡爾賽宮苑一來本身就是追求皇家氣派,二來其軸線上絕對不是單一不變的,而是在豎向、周邊空間、視線上有豐富的變化,從而避免的單調。
至於軸線具體多長我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值,我建議可以去百度地圖上量一下場地面積和主軸線的的長度,大數據統計是一種得到結果的方法。

補充:
5.大尺度場地更加註重功能區劃分合理的問題
7.主次和整體性
8.「虛軸」和景觀暗示(我能夠在一個場地內看到下一個場地的一部分來提示我前面有東西,刺激我繼續遊覽)
9.景觀序列(自己想和安排)
10.最最重要的——場地的圖面一定要符合這個場地尺度和性質兩個因素,換句話說就是你畫公園就一定要像個公園,畫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就一定要像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畫校園綠地就一定要像校園綠地,而每一個硬質節點也要符合其應該的樣子和「空間氛圍」——入口就要像入口、兒童活動區就要像兒童活動區,老人活動區就要像老人活動區,更進一步學校入口要有學校的氛圍和入口的特色,公園入口要有公園的感覺——這種符合是通過兩個層次的手法來實現的,一是要設置功能需求的設施和植物種植設計,比如入口要有標誌性的構築物、人車分流、停車場,兒童活動區要夏季濃蔭樹佔據場地50%以上、冬季要是落葉喬木引入陽光、無毒無刺無飛絮無異味的植物、尺度要符合兒童的尺度、剖面水深要符合安全水深(道路寬要小一點、椅子矮一點等,遊戲設施符合規範安全要求)、設置疏林草坪或草坪等活動內容。最好設置成人看護區,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在兒童活動區附近單獨設置兒童廁所;或者說如果進入兒童活動場地的人流特別大,那麼為了疏散人流和保持小場地尺度,可以多設置幾條兒童尺度的道路接入兒童活動場地。

而老人活動場地要有無障礙設置(必須!)、植物夏季有濃蔭冬季落葉喬木有陽光、空間注意圍合、距離城市道路有一定的距離、防灰塵(15m往上)等。

二是要營造符合遊人印象和對這種空間想像的空間,從「氛圍」、「印象」上滿足人對於這種場地的想像,而在建築上就是要符合人對博物館、美術館、影劇院等的空間想像。這是我們老師反覆強調的評分重點和學生階段課程設計作業和考研快題應試的一切的出發點。
景觀就是以地面為依託,組織空間和優化單個空間質量來解決實際存在的需求、社會問題;建築就是以形體為依託,組織空間和優化單個空間質量來解決實際存在的需求、社會問題。都是要通過空間手法來解決問題,所以有很大的交叉性。

因此,在平日里對著城市綠地分類的表格,接觸各種性質的綠地,反覆練習,才能夠在考試中迅速反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堅強!


1、可能你是要問如何做好項目前期的準備。不知道你是給甲方做設計還是自己練手,如果有需要可以去現場轉轉,去項目所在城市體驗體驗,了解下當地的人文、建築之類的。可以跟甲方要一些基礎資料,城市規劃等。可以在網路上搜集一些關於城市的歷史、特色等。不只是你,很多公司在接全新的項目時都會很撓頭,與甲方多交流吧。自己練手就草擬一個條件完全夠用了。

2、可能你是要問功能區劃分和組織。把自己當作公園的使用者,會希望在哪個節點出現哪個功能性的節點,參考一些成功的案例,甚至可以嘗試多做幾版概念平面對比一下。功能是和你要做的景觀節點相關聯的,我做了一個湖面,就可以布置親水平台,平台上布置酒吧。我做了一個枯山水就可以在附近布置一個茶館等等。

3、可能你是要問平面怎樣看上去協調美觀。功能性與藝術性是可以共存的,不容置疑,一個公園甚至一個居住區可以有多種風格,重點在於區域的劃分和之間的過渡,如果水平與項目積累有限也不必太焦躁,先考慮好功能的需求,關於形式和藝術的美可以慢慢培養。


研一景觀小菜雞斗膽說說不太成熟的見解:打個不太嚴謹的比方就是和畫畫一樣,同樣的場景在8k和在1k的畫紙上,其作畫難度是差別巨大的(大師則另當別論,這裡只是舉個栗子~)。但是核心都一樣,中心思想沒有變,作畫基本路數也不變,都是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不斷反覆調整的過程。我認為題主已經自問自答了,大方法沒錯呀,只不過地大了,紙大了,你要做的細節就多了,可能在很多景觀元素或者功能區的連接上有技術性的欠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做大做小都一樣,都得這麼做,做大的需要考察很多吧,做小的也得考察,也要各種有分析有設計宗旨。因為景觀確實是個綜合性很強的邊緣科學,僅僅想把設計做到自認為的基本滿意就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扯遠了好像 (??ω?? )好吧,其實我也挺怵大型地塊兒的,但是老師說,路網很重要。所以是不是景觀節點或功能區之間可以安排交通流線,做人流規劃與分析呢~

此答案僅供探討,歡迎批評指正,討論探索


隨便說一些,求少噴

小地塊的空間設計一般來說內容都已經給你定好了,由於地塊大小的關係,一般可能也就是一組,以一個景觀節點為核心展開,周邊布置配套建築,再填充細節。

但是在大一些規模的,比如所說的十幾公頃的用地的甚至更大一些規模公園,這種模式就肯定不合適了,簡單打個比方,18公頃,那就基本上是4個所說的小地塊空間大小。因此,這這樣的尺度上,首先一點就是先需要確定不同的「組」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空間結構。

舉例說明(不太合適用自己的圖,以下圖片來自百度,僅做示例)

一般公園景觀設計的文本應該有所了解,效果圖、總圖下來大部分都是結構分析圖,這個就是體現的是設計邏輯所在,我有一大塊空地,怎麼利用。首先是確定核心區的位置以及內容(一般來說就是所謂的「一心」或者「兩核」之類的),這個就是由題主所謂的「人文、自然、文化、周邊」等確定的,當然還有的重點有地形、甲方的需求等。接下來自然是構思剩下的分區的主題內容以及位置,內容的重點是需要區分主次以及差異互補等的原則,(舉個栗子:兒童活動區,運動健康區,特色栽植區之類的)。接下來是構思怎樣把不同的區域聯繫起來,主要以道路(車行、步道)的方式為主,當然還可以有水系、跑道、自行車道,大型景區的話還有內部的通勤車、索道等方式。

這樣的流程下來,一般也就有了一般常說的幾核、幾區、幾帶之類的結構。將較大型用地,解構成幾組較為小型的用地之後,就可以套用你所熟悉的小地塊的空間設計了。

當然,別忘了最後的潤色。再舉個栗子,童夢樂園肯定比兒童活動區更適合出現在你的設計里


推薦閱讀:

新區的公園設計怎樣去挖掘文化、發展其文脈?

TAG:公園 | 景觀設計 | 藝術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