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中國擺脫「中等收入者陷阱」的根本途徑。試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對這一觀點進行評價?
有觀點說「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中國擺脫「中等收入者陷阱」的根本途徑。」試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對這一觀點進行評價。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按勞動價值論運轉的,因此,它極端的邪惡。回為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追求不是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的財富,而是追求的以價值(異化勞動)為目的的權力,支配他人的勞動這就代表了權力,這正是金錢遊戲的本質。
如果運用勞動價值論的邏輯。
那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追求效率完全就是剝削效率,而不是以最小的工作時間獲取最大化生產使用的物質生產效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按勞動價值論運轉的,一個追求價值(交換價值)的社會極端邪惡!
勞動價值論:
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資本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 它代表的不是財富,而是權力(奴役)!
因此總量價值是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的,而取決於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社會關係,只有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下,勞動才會被奴役成價值。
而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例子,正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1小時的勞動(行為),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在這種人支配人的權力關係中,只代表她這1小時的行為時間不屬於她,而屬於我,因而在這種權力關係中,你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生產具體蛋糕的邊際生產力。又如企業中熟練程度相同的兩個工人,一個配置在物質生產效率更高的新機器上,一個配置在物質生產效率低的舊機器上,但兩者給予的工資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工人會流失走。也就是說總量利潤完全與技術因系無關,是社會(權力)關係的反映,正如物質生產效率較低的行業有物質生產較高行業一樣甚至更高的利潤率,同時資本主義中產量也不等於產值,金錢代表的不是實物,而是被支配的勞動,因而不能抽像掉交換,把資本主義的成本關係看成是單一產品的實物經濟中的成本關係。
當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時,由於這時生產的目的是實物(或者說使用價值),成本是要素消耗沒有問題,但交換的社會關係中,能榨取別人的勞動,這就代表了權力,而利潤是一種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剩餘價值)。
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而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正如工人工資下交換更長的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或者相應工作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資本主義的成本才更低,現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減員增效,在這裡不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內的實物生產使用效率,而是提高剝削效率,即讓工人更長的勞動時間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服務,加重不等交換比例。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在這裡資本的成本不是表現為勞動的價值,而是表現為勞動力的價值,即工人勞動力的價值(工資)低於工人實際勞動時間。同樣機器、原料上的成本也是資本市場上的價格,即對資本品的預付,目的是為了榨取剩餘勞動。
並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不是什麼技術為主的競爭,而是積累式為主的競爭,均衡也不是什麼供求均衡,而是資本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得縮水或者破產。
積累式競爭,如房價上漲,利潤率太高,其它行業的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直接漲價,當不能直接漲價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產量,開除一部分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而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行業的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只有剝削率和利潤率被調整為不低於平均水平時,一個行業的產能才會恢復和繼續擴大。
同樣通縮也是如此,由於通縮時存在大量的失業率,因此資本家可以看得見的形形壓低工人工資、直接增加勞動時間,而不像通漲時那樣被利潤率有關的市場價格波動所掩蓋。
而價值的增值源於剩餘價值生產,即再生出對人行為更長時間的支配關係,也就是說追求分配金錢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它代表的不是財富,而是權力,金錢增值的實質就是製造出多數人更長活動(勞動)時間不屬於自身與自身對抗的異化。
————————————————————
實際GDP的概念代表財富的含義是假的(拋掉貨幣值的則為實際GDP),這個與《資本論》勞動價值論論述中所說的商品拜物教是一回事。商品拜物教的謎就是把人支配人的權力硬要說成是財富、蛋糕,金錢關係是人支配人勞動權力關係的反映,而不是什麼物的屬性演化關係。
實際GDP這個指標很不好用。例如,在實際GDP的統計中,美國1820年時人均GDP是1600美圓,中國2000年時的人均GDP不到1300美圓,更要命的是中國宋朝時的GDP相當於20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2000年時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國1820年或中國宋代的時候還要差呢?這顯然有些荒唐,你只要把美國或者中國宋代當時有的那些產品的人均產量和現在中國的人均產量作個對比就可以了,更不用說我們現在消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當時美國或宋代沒有的。如人們經常說的,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包括汽車和民用飛機的擁有量都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向美國出口大量的消費品,怎麼可能比美國1820年的生活水平還要低呢?
在一本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有一個應用實際GDP的例子,作者在講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時寫到,這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努力工作和技術進步,使實際GDP的增長率連續三、四十年保持在7%左右,這段話是沒有問題的,但接下來又說,這種7%的增長率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從戰後到90年代發生了巨大變化,日本的人均GDP從戰後的130美圓增加到30000美圓,韓國從50美圓增加到12000美圓,台灣地區從80美圓增加到16000美圓等等。當我們把上下兩段話放在一起就出笑話了,因為GDP每年增長7.2%,10年會增長1倍,這些國家和地區怎麼可能按7%的增長率在40年的時間裡增長這麼多呢?上面的數字當然是名義GDP,要解釋這些數字當然也要用名義GDP,比如日本在高增長時期名義GDP的增長率超過15%,同時日圓對美圓的匯率提高了3倍,而韓國在高增長時期名義GDP的增長率接近30%,而在目前採用實際GDP來說明實際產出的增長,同時分離出物價水平的變動和匯率的變動是經濟學家做不到的,這裡可以肯定的說,這在將來也做不到,那麼這樣使用「實際GDP」的統計指標就有些希奇古怪了。
1930年,凱恩斯在《貨幣論》一書中針對這種國民收入的統計含義提出疑問,GDP統計中的各種產品是異質的,怎麼可以加總在一起表示實物產出呢?實際上,這種加總和指數問題在理論上是有確定的結論的,即只能是單一產品或穩定狀態增長(即所有的產品按同樣的比例增長),比如說有蘋果和梨兩種產品,如果它們的增長率都是10%,可以確定的說產出的增長率是10%;但如果蘋果的增長率是15%和梨的增長率是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指數的。這一問題實際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異質品世界來講,說GDP增長8%,顯然不如說去年生產的是21寸電視而今年生產了29寸的電視更清楚。
對於物價指數的統計也是如此,這種統計只能在單一產品和穩定狀態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蘋果和梨的價格都增長了10%,可以確定的說物價上漲了10%;但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了15%和梨的價格上漲了5%,或者價格同時上升而蘋果和梨的產量比例變化了,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物價指數的。前面所舉的用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人民幣的匯率出現的尷尬結果就是一個例子。並且十年前,二十年前,五十年前生產的消費品完全不一樣,不一樣又如何有比較性。
主流經濟學在採用生產函數分析時把資本的產出—GDP用物價指數方法分出實際GDP,同時把資本的收益—利率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利率,但從來沒有把生產函數中的資本以及投資去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資本及實際投資,這種生產函數的計算顯然存在著邏輯錯誤,即把名義值和實際值攪在一起了。同樣,在生產函數中,勞動的計量採用的是實際值,而資本卻是沒有被價格水平除過的名義值,這又怎麼能夠計算它們各自的邊際產出呢?把名義值和實際值的資本勞動比率(K/L)放在一起又是什麼意思呢?這種邏輯上的混亂引起實際經濟分析中更為嚴重的思維混亂。例如,在實際中,所有的資本勞動比率很低的發展中國家都在採用那些資本勞動比率很高的技術,而在美國則出現了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列昂惕夫悖論」。
實際中的資本是不是主流經濟學生產函數中的機器呢?對此在統計資料中是不難找到說明的。按照統計資料,美國的總資本中65%左右是地產,而且這個比例在長期中一直保持穩定,由於美國的投資率在長期是穩定的,那麼就意味著,由投資所轉化的資本增加或資本積累只是地產的增值或地價上升,而根本不是機器的增加。這樣,資本就只是那塊兒地,資本積累只是人們用更高的價錢(投資)去買那塊兒地。當然,除去地以外還有35%的資本,它們是不是機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資本中,絕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專利和商標等無形資產構成的,機器的價值只是佔總資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書中總是使用統計數據來說明美國的資本勞動比率是中國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機器是由勞動生產的中間產品,美國現在所使用的機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產出來的,以前的機器都報廢了,美國的產業工人只有幾百萬人,而中國卻存在幾個億的剩餘勞動力,如果資本是機器的話,中國完全可以用這些人在1年中生產出美國的這些機器(當然要知道這些機器的生產技術),實際上,中國現在也正在按照這個速度生產機器而成為世界工廠,但在資本的價值上趕上美國的可能性卻很小,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的投資和貨幣供應量要以比現在高出幾十倍的比率增加,當然這裡排除了人民幣匯率成倍升值的可能性。
正如匯率實際上代表的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權力關係的反應,意味著兩國僱傭勞動(或者資本)交換的比例,前提是在這個體內,這種權力反映的力量才成立,即在這種體系內誰的錢越多,誰力量就越大,但在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以外就是另外一回事,知道這個,對於民族國家的大國來說就知道怎麼破壞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
中等收入者陷阱: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水平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新的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徘徊停滯的一種狀態。
解決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
原因:1,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等單位時間裡生產的使用價值會比多,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降價空間大,所佔市場份額大,獲得的利潤多,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2,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制度改革等措施實現,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3,要使經濟發展,還必須提高抽象勞動在生產中的比例,即提高技術水平,增加產品價值,獲得更多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的發展。4、要注重經濟結構轉型,進行產業升級,從而延長社會價值鏈,以求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就中國來看,一是要深化改革完成向市場體制的轉型;二是政府應在產業、技術結構升級中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從上看出,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發展經濟,將蛋糕做大,國家的稅收會增多,人民的收入會增多,經濟向前發展,自然中等收入危機會解決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農業確實很差,這個沒得說,因為中國人口多土地少。另外中國沒有華爾街那麼多金融騙子,金融詐騙的勞動生產率是非常高的,你懂的
但是,說道工業製造業,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已經很高了,接近發達國家。
電力行業,人均員工發電量幾百萬度,跟發達國家沒有差距甚至更好。三峽電站就幾百個人就管下來,人均5千萬度電。這個效率誰能比?美國加拿大的水電工人一年10萬美元,中國才10萬人民幣,這個是嚴重低估中國工人的勞動價值。
採煤行業,中國的大煤礦都是用最好的機械,採煤效率比西方還高呢。鋼鐵行業,除開老鋼鐵廠,新的鋼鐵廠的人均鋼產量並不比西方差,甚至更好。
紡織行業,中國的機械化紡織實行多年。制衣行業,中國的熟練工人的效率並不比美國差多少
汽車行業,中國也是流水線生產,效率可能比美國差但是不會差5倍薪水所反映的那個距離。造船行業,中國效率低於日本,但是並不比日本低5倍薪水反映的那個距離。
石化行業,中國的效率至少不低於西方國家。
至於基建行業,中國的效率比國外高得多。新能源行業,太陽能風電之類,中國的效率明顯超過西方。
所謂的勞動生產率低於美國,本質只是因為中國壓低員工工資和匯率造成的,中國的員工勞動生產率遠遠高於賬目工資體現的價格。以前說不如美國老是說中國人勞動力成本低沒有意義,人家效率高,現在中國效率已經上來了,工資應該增加了。
這裡再次反映了國際社會的不公平秩序,中美做一樣的效率的工作,美國工資就高於中國幾倍,這個所謂的勞動生產率是無意義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內在含義可以理解為對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目前國內出現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所遇到的障礙。
如何評價?用馬克思的學術研究評價一個近幾年才有的理論?這題問法我服
不管如何,萬惡的資本家都會壓榨、剝削廣大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剩餘價值,那麼要想讓資本家「發善心」給予苦難的勞動人民更高的報酬,那麼就必須打起精神,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的提高勞動生產率嘍
現在的問題是低端產能過剩,利潤不夠中端高端競爭力不行,大把的投資,消費不好搞
所謂的陷井,不就是說不可持續的發展。
金礦的故事中的兩種結果工業技術的更新換代帶來的淘汰中國在世界產業鏈上的位置推薦閱讀:
※如何定義按勞分配的對象,即個人消費品?
※公有制經濟有什麼作用?
※國民黨經濟崩潰的原因?
※怎樣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抽象名詞、抽象理論,用比喻或者講故事的方式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