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越完善,歧視行為總會變少嗎?
在種族隔離期間,雖然法律禁止用黑人,但是由於黑人勞動力價格低,還是有些公司冒著違背法律僱傭黑人。在種族歧視期間,某些時候,需要法律來維護歧視。
然而,由於趨利性,市場也會導致一些歧視現象的產生,比如職場中性別歧視。在生育期間,女性無法工作, 會降低企業生產力,此時歧視是有效率的。所以,也許企業主觀上並沒有想要歧視職業女性,卻因為市場因素而產生了歧視行為。此時,我們有需要相關法律來避免歧視。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要求更多的閑暇和更少的工作時間,男性也會要求更多的閑暇時間。這種情況下,不需要法律,市場也自然會消解對女性的職場歧視嗎?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經濟發展、市場完善、激勵改變會成為消解歧視的重要原因?而法律、政策則是市場不完善時起到了補充和過度的作用。可以這樣理解嗎?------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關於歧視話題相關討論歡迎關注。
先引兩句很有意思的判詞。從現有的研究來看,沒有確定的答案,但即使是在很完善的市場中,歧視也依然存在。問題的難處在於我們要知道歧視的原因是什麼,才能明白是不是進一步完善市場可以消解歧視。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可以把歧視分成偏見和統計性歧視。所謂的偏見,就是Becker定義的歧視:個人願意放棄一定收入來排斥特定組別的個體。這樣的歧視是很難通過市場來改善的,因為這些施行歧視的人,可以從行為本身中獲得效用。有的人也許內心並不願意歧視,但因為周圍的人都持有偏見,他為了不被排斥/不失去生意/不被開除等也實施歧視,或者為了博取他人的正面評價而實施歧視,這些也都可以納入到偏見中。所謂的統計性歧視,可以用下面的例子來說明。壟斷的房屋經銷商看到黑人來買房就給開高價,因為他們知道來自黑人的需求彈性比較低。如果這些經銷商的信念是真的,那這就構成統計性歧視。行為本身是理性的,但在外界看來,不同組別並沒有被公正對待。
如果放開市場,來自偏見的歧視是沒法消除的,因為辱罵/欺凌/孤立那些不幸的群體本身就會為歧視者帶來效用,他們自然也願意花一點錢來購買這種「商品」。來自正確信念的統計性歧視也是不能消除的,因為此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要求企業去歧視。像前一段例子里給的房屋經銷商,如果黑人和白人對房屋的需求彈性真的有差異,那如果市場完善,為了最大化利潤,他的目標就應該是利潤最大化,那自然會引向歧視。只有基於錯誤信念的歧視才會被完善的市場消除。以印度為例,假定不同種姓的碼農擁有相同的編程能力。班加羅爾各大企業的HR不在意種姓,但是錯誤地把高種姓和高能力掛鉤,那我們也會觀察到統計性歧視,但這是基於錯誤的信念的決策。時間長了,部分企業發現僱用低種姓的碼農更加划算,這樣的歧視就會慢慢消失。所以,題主可能是稍微樂觀了。有很多歧視不是放開市場就可以消除的。
只有理論說服力是不夠的,我們可能更期待在現實中市場究竟能不能消除歧視。似乎目前圓桌上的問題比較多的是針對要素市場上的歧視,或者說就是勞動力市場上的歧視。但商品市場上的歧視也非常重要。相對於勞動力市場來說,商品市場似乎要簡單很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兩不相欠。不過,如果將我們購買商品的整個過程細分成幾個環節,其中每一個都有可能導致歧視。我們看到了廣告,打電話過去洽談,商家有可能因為我是女性/少數民族/LGBT就不樂意回復我嗎?特別的身份會不會減少我的選擇,或者導致我無法拿到好的價格?在和商家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歧視會不會導致我們更難殺價?即使是交易完成之後,歧視會不會導致我得不到足夠好的售後服務呢?在很多國家,房屋租賃/購買市場包含以上說的各個環節,歧視有時十分顯著。人生的另一樣大件消費品,汽車也是如此,汽車市場也是歧視的重災區。這些決定和就業一樣,對個人的生活品質十分重要。此外,逛商場服務員給冷臉還是熱臉?買咖啡的時候會不會莫名其妙等待許久?等待腎臟移植能不能排到前面?各類問題日積月累,絕不能算無關緊要了。
因此,下面給出的很多例子都是來自商品市場的。除了上面說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商品市場一般要比勞動力市場簡單一些。但這不意味著研究歧視真的就很簡單,實際上,用計量手段來判別是否有歧視是一件相當微妙的事情。如果不考慮太困難的技術,像前面說的,我們可以通過回歸來判斷統計性歧視。因為統計性歧視和個體特徵相關,而我們可以在回歸中控制個體特徵。可是,我們很難確定有沒有基於偏見的歧視,畢竟我們很難說我們已經窮盡了所有變數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很仔細地設計實驗。此外,在統計上,什麼叫做歧視呢?一般我們只會去比較平均數,但是,Goldberg非常有洞見地指出:如果黑人和白人面對的報價分布的高階矩有顯著差別,這能叫做歧視嗎?如果一階矩二階矩都相同,但分布的形狀顯著不同,這時又怎麼判別歧視呢?這依賴於我們對實際生活中人的效用的精確把握,而這是十分微妙的。另外,如果只看價格/工資,我們可能會忽略質量這個要點,而質量本身既不好衡量,也難有數據。最後,即使發現有歧視,我們也很難說清楚其從何而來,有可能來自供給方,也可能來自需求方。如果把供給/需求和偏見/統計疊加起來,那就有四種歧視,區分這些歧視同樣不是簡單的工作。
目前來看,研究得最透徹的應該是住房市場。但即使是是住房市場,我們也要注意很多先決條件。首先,租房和買房儘管在理想的經濟學世界中等價,但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是兩個問題,研究歧視時也應該分開研究。其次,我們不能忽略集聚效應。以美國的種族歧視為例,白人和黑人在居住的時候對他們的鄰居有要求嗎?如果是,那麼實際情況可能會特別複雜。Bailey在1996年的經典論文考慮了下面一種情況:如果白人和黑人都更傾向於和白人做鄰居,那我們可能會觀察到這樣的價格分布。在白人佔主導的區域中,中心區房價貴,四周的房價便宜;在黑人佔主導的區域中,中心區房價便宜,邊緣的價格反而高。因此,在考慮是否有歧視時,應該要把房子的四鄰都考慮進去。Myers在2004年的論文就用數據控制了這一點。不過,控制這一點需要有質量非常好的數據,因此,已有的大部分研究都是直接用直接回歸的方法來考慮房價。早期的一些研究可以參見Riach和Rich製作的這張表,最右是歧視的幅度,右二是被歧視的群體最左是研究進行的地點和年份。這裡歧視的幅度指的主要是信息上的歧視,比如說數字是81%,粗略說來,就是相同的條件的少數購房者和非少數購房者相比,從中介那裡得知的房源數量要少81%。這一塊的數據沒有發現顯著下降的趨勢。直接研究住房市場價格歧視的文獻相對較少,Choi,Ondrich和Yinger等三位學者利用1989年和2000年美國全國房地產市場歧視調查數據,結合各地房價,發現基於偏見的歧視確實存在,但自1989年以來有明顯下降。
雖然這些研究都比較早,也比較粗糙,但控制了其它因素的後續研究得到的結果是比較近似的。Meyers的論文可能是這一領域控制得比較精細的,她發現,在住房市場上,如果只考慮信息方面,不存在偏見歧視,而存在統計性歧視。其中,比較想買好房子的黑人會比較吃虧,因為住房中介會看菜下飯,給比較窮的黑人推薦的信息很完善,而給想買好房子的黑人推薦的就比較少。此外,如果控制鄰居效應,把房子分成以下三類:黑人區、混合區、白人區,那麼中介幾乎從來不會給人推薦郊區的混合區住宅。此外,黑人鄰居的數量確實會影響房子的價格,形式就是下面這張圖,其中兩個斷點代表了混合區和白人區的分野,以及黑人區和混合區的分野,每一段的負斜率說明更高的黑人比例會導致更低的房價。如果種族比例對房價沒有影響,圖像應該近似於一條直線。最後,她發現觀察到的統計性歧視主要來自供給方,也就是房屋中介。黑人等少數族裔/婦女等群體在房屋抵押貸款上也更容易吃虧,即使控制其它條件以後,他們拿到的利率也更高,貸款期限也更短。Black等學者拿到了獨一無二的住房抵押貸款申領者資料庫,其中包含個體資產、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等細節。他們發現,貸款市場同樣不存在偏見歧視,但也難稱統計性歧視,根源是討價還價的能力不同。一個尋求300萬貸款的人和一個貸100萬的人,在銀行面前的話語權肯定是不同的。話語權不同,最後出來的結果可能就不同。這一類很難稱之為歧視。
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市場是汽車市場。Ayres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也是他最先在這個領域引進了實驗:處於相同年齡區間的不同族裔不同性別的志願者,穿著相同的寬鬆運動服,開著相同的車來到實驗地點。他們被要求盡量弱化個體特徵,同時他們聽到的實驗說明都是一樣的。接下來他們被隨機配對,隨後就指定的汽車型號進行討價還價。談判的過程被全程記錄。他們發現:存在明顯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其中,白人男性最後拿到的價格平均而言,要比黑人女性低1000美元,係數相當顯著。他們嘗試尋找歧視的來源。單純的基於偏見的歧視沒有得到支持,觀察到的差異主要來自以下三個因素:搜尋成本差異、信息差異和討價還價成本差異。不過,這三項並不能完全解釋不同群體面對的價格差異。Goldberg在1996年的經典論文對此做了很有力的批評。首先,儘管Ayres已經儘力控制其它變數一致,但實驗有一硬傷是很難解決的。由於參與者知曉他們做的是關於歧視的實驗,這可能導致有意無意的自我暗示,使實驗結果出現偏差。Goldberg的研究是利用數據做的,沒有這個缺點。後續的實驗也設法解決了這個問題。List在2004年用球星卡做了類似的討價還價實驗,在實驗流程中,參與者只被告知他們要參與的是「經濟學遊戲」,沒有提到關於歧視的內容。在介紹完實驗後,實驗馬上開始,沒有明顯的節點。結果發現,少數民族和女性在球星卡交易中處於不利地位,但這完全可以由個體特徵得到解釋,屬於統計性歧視。Goldberg的結果與此類似。不過,她做了非參數檢驗,發現即使考慮了其它特徵,少數族裔/女性得到的價格分布的二階矩也和其它群體有顯著不同,如下所示。其中minor=1代表是少數族裔,0則代表不是。minorfew代表少數族裔女性,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服從不同的分布。Goldberg發現這一點和已有的討價還價理論相合,但這一點缺乏嚴格檢驗。
考慮了買車,當然也要考慮計程車市場。這些發現可能沒有購房購車那麼重要,但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Ayres在2004年利用紐約計程車數據發現,少數族裔司機平均收到的小費更少,而少數族裔的乘客也傾向於給更少的小費。不過,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統計性歧視。此外,少數族裔攔車也比較麻煩,司機看到他們招手停車的概率更低。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到他們給的小費更低這一點上。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市場是快餐。Graddy利用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肯德基、漢堡王等四家快餐店的數據發現:區域內黑人比例越高,快餐店定價就越高。無論是薯條還是漢堡等主食,這一點都是一致的。Graddy儘可能地控制了其它因素,利用快餐店是直營/加盟,他控制了價格彈性的異質性;利用快餐店位置數據,他控制了競爭程度。此外,他還控制了固定成本差異、犯罪率及可變成本等因素。Myers的另一篇論文則著重考察了少數族裔聚居區的油價,發現確實稍微偏高。窮人聚居區的零售店是否價格更高一直以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而考察少數族裔比例和零售店價格的關係的文獻相對較少。Myers另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論文(曾被廣泛報道)則考察了咖啡館中的性別歧視,發現控制其它因素之後,女性等待咖啡的時間平均而言比男性要長20%。此外,針對全美部分餐館顧客的調查顯示,沒有顯著的證據說明黑人和白人受到了差別對待,不過黑人主觀上對得到的服務評價偏低。上面是一些小市場上的研究,另一項比較全面的研究來自Antecol和Cobb-Clark。他們同樣使用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數據集:軍方針對歧視進行的特別調查。由於普通士兵在國內的調度是隨機的,故他們的流轉可以作為一個自然實驗。對他們做調查,我們就可以了解美國各地社區內種族歧視的程度。調查主要針對士兵在周邊社區租房/購物中感受到的歧視,看下圖可以發現,歧視還是普遍存在的。西班牙裔、非裔和華裔士兵感受到的歧視尤其嚴重,嚴重程度隨著周邊社區中同族裔人口的比例上升而下降。不過,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是士兵和周邊社區互動的方式。如果士兵已婚且伴侶族裔在周邊社區中屬於多數,那他感受到歧視的頻率會顯著下降;如果他/她的伴侶也是少數族裔,那感受到歧視的頻率會顯著上升。總而言之,結合上面一系列證據(多是2000年以後的論文),歧視仍然是廣泛存在的。
Bailey M J. Effects of race and of other demographic factors on the values of single-family homes[J]. Land Economics, 1966: 215-220.
Baldini M, Federici M. Ethnic discrimination in the Italian rental housing market[J].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11, 20(1): 1-14.Banerjee A, Bertrand M, Datta S, et al.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in Delhi: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9, 37(1): 14-27.Black H A, Boehm T P, DeGennaro R P. Is there discrimination in mortgage pricing? The case of overages[J].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2003, 27(6): 1139-1165.Bosch M, Carnero M A, Farre L. Inform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rental housing market: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0, 40(1): 11-19.Brewster Z W, Lynn M, Cocroft S. Consumer Racial Profiling in US Restaurants: Exploring Subtle Forms of Servic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Black Diners[C]//Sociological Forum. 2014, 29(2): 476-495.Choi S J, Ondrich J, Yinger J. Do rental agents discriminate against minority customers? Evidence from the 2000 Housing Discrimination Study[J].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05, 14(1): 1-26.Goldberg P K. Dealer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new car purchases: Evidence from the 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 622-654.Graddy K. Do fast-food chains price discriminate on the race and income characteristics of an area?[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 Statistics, 1997, 15(4): 391-401.Hanson A, Hawley Z. Do landlords discriminate in the rental housing market? Evidence from an internet field experiment in US cit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1, 70(2): 99-114.Harris A M G. Shopping while black: Applying 42 USC 1981 to cases of consumer racial profiling[J]. BC Third World LJ, 2003, 23: 1.
Ihlanfeldt K, Mayock T.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the housing marke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9, 66(2): 125-140.Kennedy D A. Consumer Discrimination: The Limitations of Federal Civil Rights Protection[J]. Mo. L. Rev., 2001, 66: 275.List J A.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discrimination in the marketpla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49-89.Myers C K. Discrimination and neighborhood effects: Understanding racial differentials in US housing pric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4, 56(2): 279-302.Myers C K, Bellows M, Fakhoury H, et al. Ladies first? A field study of discrimination in coffee shops[J]. Applied Economics, 2010, 42(14): 1761-1769.Myers C K, Close G, Fox L, et al. Retail Redlining: Are gasoline prices higher in poor and minority neighborhoods?[J]. Economic Inquiry, 2011, 49(3): 795-809.Ondrich J, Ross S, Yinger J.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Why do real estate agents withhold available houses from black customer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3, 85(4): 854-873.Riach P A, Rich J. Field Experiments of Discrimination in the Market Place*[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2, 112(483): F480-F518.Roychoudhury C, Goodman A C. Evidence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Owner‐Occupied Housing Search[J]. Real Estate Economics, 1996, 24(2): 161-178.Schwemm R G. Why Do Landlords Still Discriminate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J]. John Marshall Law Review, 2007, 40(2).
Siegelman P.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everyday』commercial transactions: what do we know,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and how can we find out?[J]. 1999.Yinger J. Measuring racial discrimination with fair housing audits: Caught in the ac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881-893.Yinger J. Evidence on discrimination in consumer markets[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8: 23-40.上周工作繁忙,雖然被邀請為此次圓桌的嘉賓,直到現在才寫了相關的第一個回答,非常抱歉。
因為來晚了,看到很多很有價值的問題已經有多位答主的精彩回答,就不再畫蛇添足了。只有這個問題,個人感覺還沒有特別完善的答案。
從Becker開始將歧視的研究引入到經濟學開始,關於「市場」是否會降低「歧視」就有了不少的討論。然而可惜的是,至少理論上,這個問題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關於「歧視」,經濟學中主要有兩套理論:基於「偏見(prejudice)」的方法以及基於「統計歧視(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的方法。
前者基於偏見的方法,也就是Becker開始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引入的。那麼什麼是偏見,什麼是歧視?比如我認為南美球員私生活混亂,這是偏見,但是不會造成歧視,因為我僅僅是一個觀眾。但是如果一個俱樂部高層因為認為南美球員私生活混亂,而拒絕引進南美球員,或者給予南美球員較低的薪水,那這可能就是歧視了,因為造成了市場上結果的差異。需要注意的是,偏見不一定帶來歧視,歧視也不一定完全由於偏見。
那麼,一個完善的市場一定能解決因為偏見帶來的歧視么?讓我們來想幾個例子。
比如,我是僱主,現在想要招一批員工。但是我毫無來由的有對非985學校學生的偏見,願意付給非985學校的學生的工資比985高校的學生要少2000塊。如果說對於這項工作,985高校或者非985高校的學生都可以以相同的生產率勝任,那麼對於僱主來說,理性的決策就是付給985高校的學生以超過非985高校學生2000的工資。注意如果這兩類學生的生產率是一樣的,明明可以以低2000的成本招到工人,卻要以高2000的工資招985的學生,這種歧視的行為會導致企業利潤的損失。
但是,這個種工資差異一個潛在假設是所有的企業都有同樣的偏見——所有企業主都只願意付給非985高校的學生以低於985高校學生2000的工資,如此一來,市場上985高校的學生的工資就比非985高校的學生工資高2000。但是,如果有些企業對非985高校的學生歧視更小,甚至沒有歧視呢?
那麼可以很自然的想到,這些企業因為沒有歧視,所以平均每個僱員的成本都比有歧視的企業低2000塊錢,進而利潤也就更多。因為這些企業不歧視非985高校的學生,而且工資低,因而這些企業將會僱傭非985高校的學生,進而,非985高校的學生身價水漲
船高,985高校的學生身價逐漸下降,兩類高校學生工資之間的差異下降到不足2000,那些歧視非985高校學生的企業將會只僱傭985高校的學生。
這樣發展下去,最終的均衡是,兩類高校的學生工資是一樣的,歧視似乎「消失」了,然而,兩類高校的學生卻發生了「分離」,即不歧視的企業專門招收非985高校的學生,歧視的企業只招收985高校的學生。
因而從這個想法看來,一個「完善」的市場,的確會消除歧視。
然而現實中我們卻很難看到「完善」的市場,因而也很難消除歧視。
一個我能切身體驗到的例子是,當我進入上海財經大學讀研的時候,就被反覆告知「投行」對非清北復交四所高校畢業生的歧視。國際大投行比如高盛摩根,以及國內大投行中金之類的,不會考慮小破財的畢業生。然而我聽到的第二句話是,除去這些大投行,在上海的其他金融公司上財的學生並沒有劣勢。如此一來,大投行算不算「歧視」呢?我不知道,或許是「統計性歧視」吧。但是自從我入校以來,上財的學生進不了大投行又從來沒有改變過。為什麼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中國發行審核制度下,大投行的壟斷勢力非常強,受到其他小投行的競爭壓力非常小。哪個投行如果想要僱傭小破財的廉價勞動力去跟這些大投行競爭,基本上屬於痴人說夢。因而,以上市場導致歧視消失的故事自然不能完成。
另外還有更多的其他摩擦。比如以上的過程假設了市場的「自由進入」和「自由退出」,然而現實中很難達到。比如上述過程假設了勞動市場的無摩擦調整,僱員可以在不同的企業隨意跳槽而沒有任何成本,這也很不現實。所以現實中,「不完善」的市場可能的確是「歧視」不能被消除的原因。
之前說過,除了「偏見」導致的歧視之外,還有一種「統計性歧視」。這種歧視與「偏見」導致的歧視有個很大的不同,即在「偏見」的模型裡面,不同組別的人是沒有差異的。而「統計性」歧視卻承認這種差異。比如統計意義上而言,985高校的學生因為大學的師資更好,所以生產率更高,從985高校畢業生找到優秀僱員的概率更高,那麼對於非985高校畢業生的歧視就是一種「統計性歧視」:也許非985高校的畢業生的確有優秀的,但是更難找到。
那麼,一個完善的市場會消除「統計性歧視」么?這個就非常困難了。
首先,之所以會有「統計性歧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甄別的成本。如果甄別成本為0,企業可以完全甄別出僱員的生產率,那麼「統計性歧視」不會存在。一個理性的企業會甄別出所有潛在僱員的生產率,擇優錄取。但是現實情況是,甄別成本通常非常的高,而市場也很難降低甄別成本。所以單純靠「完善的市場」的力量消除這類歧視,可能是徒勞的。
其次,與「統計性歧視」相關的,還有更嚴重的「自我實現」的問題。
仍然是舉上面投行的例子吧。假設投行想要招人,有兩類人:清北復交畢業生,和其他普通985、211畢業生,分別簡稱為A、B。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僱員,必須進行前期的投資,比如「實習」。假設「實習」有三種狀態,好、中、差。僱主知道,實習表現好的畢業生肯定是合格個僱員,實習表現差的畢業生肯定不是好的僱員,但是對於中等水平的實習生,可能模稜兩可,企業很難判斷。投行有個先驗的信念(belief),比如可能主觀認為有中等水平實習經歷的學生中A類學生是合格的僱員的概率更大,所以對中等實習水平的實習生,僱主更願意要A類學生。
好了,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是這樣,那麼對於B類的學生,因為更好的實習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成本更高,但是被投行看中的幾率比A類學生低,算一下成本收益,可能並不划算,因而在實習中可能不會表現太好。而投行不斷的調整自己的信念,最終的結果是發現,在中等的實習生中,的確A類學生有合格僱員的可能性更大。最終的均衡結果就是,僱主的信念經過不斷的調整,的確是對的。如此一來,雖然兩類學生都是一樣的,但是由於僱主對兩類學生的不同信念,直接導致了最終兩類學生的確產生了「統計意義上的差別」。
這種情況的特殊性在於,市場直接產生了「歧視」,而非解決了歧視。因為「信念」並不是固有的偏見,相反,它是動態隨著市場的情況在變化的。然而,即使這樣,「歧視」的結果還是內生的產生了。
所以,如果從理論角度來講,一個「完善」的市場的確可能消除歧視,也有可能產生歧視;但是考慮到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所以單純靠市場的力量來消除歧視,似乎是不現實的。市場越完善,等級分工越明確,歧視會加重
人們會更理性地歧視
未必!
市場不是萬能的,政府的干預是必要的。比如說職場女性懷孕、生育的問題。
男性員工和女性員工的單位產值一樣,或者說僱傭男女都一樣,企業依然傾向於不僱傭那些處於生育年齡且沒有孩子的女性員工。因為女性員工要懷孕、生育,意味著有幾個月的時間該員工不能上班。先不說企業是不是給補助甚至正常發薪水,光是工作的連續性方面,企業都要面臨風險。幾個月的空檔期,意味著企業不得不找別人來代替這個懷孕的員工。先不說企業經營者個人是否性別歧視,純粹從經濟利益出發,企業也會傾向於僱傭男性而不是女性。比如宗教信仰問題
工作中一個員工扔下手裡的活就跪下開始宗教行為,流水線還轉不轉?每年的某些日期固定進行宗教活動而拒絕上班,如何處理?費心費力搞了內部食堂,員工以宗教信仰為理由阻撓無宗教信仰員工或者其他宗教員工正常使用,怎麼辦?為了某個宗教的員工增加便利措施,其他宗教的員工是不是也應該享有類似的福利,額外的成本誰來承擔?無宗教信仰的員工為這些有宗教信仰的員工買單,是否合理?注意,個人自始至終是泛指一切宗教信仰,沒有特指某個宗教。自己非要往坑裡跳,就不要怨別人。市場經濟的歧視,跟宗教、學歷、性別、種族、語言無關,歸根結底是對錢的歧視。或者說,是對參與者現有的、未來的、包含盈利也包含損失的、一切可以換成錢的資源歧視。兩者並沒有必然聯繫。
國家越強大,歧視行為就會變得越少嗎?人層次越高,歧視行為就會變得越少嗎?市場是市場,歧視是歧視。關鍵在於歧視之根源來源於人性中的排他性。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市場存在歧視就存在,是因為有人在就有歧視在。歧視對立面是什麼?是公平嗎?我覺得不是,歧視對立面是優視!因為沒有好就沒有壞,沒有光明就沒有黑暗,沒有陰就沒有陽,所以有看不起就有看得起,只要你還有看得起的事物,就你就會有看不起的事物,對比產生美,也產生了丑,想要歧視變少,歧視應該從被歧視的一方抓起。例如農民工,一個骯髒、猥瑣、沒有公德心的農民工,你會看得起他嗎?一個乾淨整潔,文質彬彬的農民工,你會看不起他嗎?
教育,教育教育
不會變少,但在一個完善的市場下任何歧視都是合理的
反對歧視本身就是歧視 歧視從來不會減少 而是讓人更加覺得理所當然
感覺只有盡量減少差異化才能減少歧視
市場什麼時候才算完善,當資源做到高效合理分配。有了分配,就形成了階層等級,也就是所謂的圈子。產品抑或服務,只有在合適的圈子才能產生市場收益.利用率的最大化。如果你把這樣的理解成了歧視,說明自身性格或者思想有問題
其實我覺得會好一點,但歧視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人性裡面本身所帶有自命清高,高人一等是不會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去改變的
歧視 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上的歧視市場 它只是一個客觀的交易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人們會選擇性忽略你的本質屬性 從而達到自己個人的目的而這種所謂歧視的改善 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改善 人們的精神觀念並為因市場完善而改變歧視真正的改變應是普羅大眾觀念上的自願更新而非在市場上迫不得已的更新
市場越完善,歧視是否呈反相關呢?看了大家的答案,說到的經濟關係是什麼,生產能力和所得利潤嗎?大概是這個吧。市場的完善,涉及範圍很廣,補充,道德方面,用人單位的領導者的思想立場。法律方面,對於弱勢群體的保障是否到位,中國強調法治,盡全力把一切用制度解決,簡單明確。
經濟學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