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自己的設計是美的還是丑的?

多看國內外大神的設計,簡約總是比繁複的耐看,有文案配合的設計總是比畫面精美的耐看。

好的設計不能一味追求創意,離奇,自己沉浸在「我太有想法了」中其實就走偏了,更要符合市場,複合受眾群所需,很多設計往往都注重畫面美感而忽略設計的最終目的。

自己回頭看幾年前的覺得挺丑,證明也是進步了。


設計稿一旦出來之後,只能按照領導的思維去修改,不然永遠不過關。


多上花瓣那看看,首先你的審美要提升到一定的層次 起碼不能和我們差很多 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個性之類的東西。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添加自己的元素(你的喜好,style等)。總得來說實在符合大眾的趨勢,最後加以你的想法 就算再差都好,我覺得最起碼對於你來說 是件好作品。


其實審美是很個人的事,尤其對於設計者而言。

創作的過程,就是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交替反覆。對於自己的作品,不說美和丑,只談滿意與否,是不是喜歡。

審美也是大眾的事,對於觀者的欣賞而言。由於美學境界不同,觀者的評價更是沒個統一標準,不盡相同。意見要聽,心裡也要有自己的尺。

無論如何,身為設計人,不斷提高自我美學修養,用心對待自己的作品,總是會距離「美」更進一步。


首先自己的作品自己應該滿意,然後參考其他人的意見。好的話哪些地方好,不好是因為什麼原因,這樣改起來目標也清晰。


應該有故事在裡面,值得去探索,還要有美感


從產品思維出發,我認為設計的美醜要結合你自身產品的定位,符合你用戶的眼光。

舉一個例子吧,雷克薩斯近幾年改款的家族式紡錘形設計,對於以家用為主,年紀稍大的顧客看來,這種設計過於張揚,不符合他們要求。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種設計會吸引另一群更年輕的顧客。

所以,你要去滿足每個人的眼光是不可能的,只需要滿足你目標用戶的需求就可以了。


用70%時間去搞清楚要設計什麼;用20%時間去想怎麼去設計,再用10%時間看是否有多餘的設計,把多餘的刪除,完畢。


能夠感動自己到一遍又一遍回頭看的設計一般不會太壞(除非自身審美確實太差)。


不邀自來,啦啦啦~

「每個人出生環境,成長經歷都不同。一百個人的眼裡就有一百零一種上帝。這個喜歡你的設計,那個皺眉了。那個喜歡你的設計,這個沒準就嘆氣了!所以你不能照顧到每個人的眼光,forever。」

「嗯嗯,說的好有道理。可是我該怎麼辦呢?」

「你為什麼做設計?當然是為了貫徹愛與喜歡咯~ 那麼既然不能照顧好別人的眼光,就照顧好你自己的唄。從今天開始,讓你看完自己做的每一份設計後,都會忍不住就想點贊。

不管別人怎麼看,這一份設計就是你自己最喜歡的!

這就夠了!」

一起加油吧,么么噠~


舍不捨得燒掉


作品是符合小眾口味,還是大眾審美呢?這得先分清楚


其實很多時候是要看自己的愉悅程度的。很多設計來說自己看著很舒心,朋友們看著很好,能讓自己留下或者記住,或者忘記,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即可。


由需求方判斷,由目標人群給出答案。

設計給自己看的,自己覺得美就美。

設計給領導看的,領導覺得美就美。

設計給大眾看的,老百姓覺得美就美。

美與不美?是一個感性訴求。


問有決定權的那個人。慢慢掌握他的評價標準。學習他合理(客戶認可)的地方。

設計首先是個工作,要滿足工作上的需求。有時候再美的設計比不過複印一份紅頭。

PS:我能告訴你設計自以為很美結果被我破口大罵的故事么。我是很文明的。


例如用色,沒有明確的美不美醜不醜的概念。

只有用的合理不合理的。

一款綠的純粹的厚重的甚至妖艷的綠色個人感覺是美的,

那能用在美食app里嗎?(好像表達健康的觀點?)

不帶圖了。


打了半天字,看題主的關鍵字是互聯網設計,用戶界面設計。誒,白瞎了。我是學建築的。那我就從設計這個大角度去給一點點小建議吧。

社會的主流審美觀總是在變,沒有必要過於追求「美「或」丑「。美醜這個東西,如果你真要給一個客觀的衡量標準(沒錯,美醜其實是客觀的)那你就多看看優秀的設計,用類型學的方法去分類,分析,最後總結看看那些」美「的設計都有什麼共性,然後你抓住這些共性。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