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自己的設計是美的還是丑的?

同一個設計給不同人看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區分美醜了。請教過一些人,他們的觀點是多看別人的設計,但是怎麼判斷別人的設計就是好的呢?是不是符合大眾的審美就是好的設計?


永遠保持對設計的敏銳和對美感的追求,對於考量自己的作品要有推敲的心態,內心一旦出現:「算了,就這樣吧。」的聲音,作品必然是狗屎無疑。不要騙自己,不要硬頭皮,不滿意的時候就要想辦法讓它變好。

看到有贊又想多寫一點,算了不寫了,就這樣吧。


最近剛好工作中遇到一個問題

組內的視覺設計師,被產品經理要求反覆修改視覺稿

界面主色調本來是藍色,結果產品說為啥不能是紅色,試試紅色

試了紅色,產品又說還有其他的選擇么

於是這樣反覆改了N次,都定不下來,產品很迷茫,設計師自己也變得煩躁,開始表現出一種「我也不知道用什麼顏色了,你說啥顏色就啥顏色吧」的放棄治療態度

更好的處理方式是:在拋出設計稿之前,先有一個自審過程,界面的布局、顏色、字體,每一個細節,都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當對自己的設計每一個細節都能說出所以然,並且充分相信自己的設計是最優選擇的時候,再把方案拿給別人看

這個時候,如果別人去挑戰,就竭盡全力的用專業的語言為自己的方案辯護,堅定信心,務必要抱著不輕易改稿的態度。

設計美不美,是非常主觀的事,設計師必須首先自己有評價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決策。


針對這個問題有兩種解讀:

1、以設計者自己的審美標準,怎麼判斷自己的設計是個人認知範圍內的美還是丑?

2、站在大眾審美的角度,怎麼判斷自己設計是大家認為的美還是丑?

如果是第二種,直接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別人去看去評判就好了。審美有很大的主觀性沒錯,也並不是說大眾的審美就是好的正確無誤的,但是在真正優秀的設計上個體審美差異是相對較小的。

如果是第一種解讀,那就是作為一個生產作品的人,怎麼做到對自己作品的自知和自覺?

我們在看自己幾年前甚至幾個月前的作品時,常常會有『我當時怎麼會做出這麼丑的東西』的感慨(而且當時設計的時候還特別引以為豪),這其實是自己在不斷進步的側面體現。也就是說,判斷自己設計美醜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動態的,並非一成不變。我認為,比判斷自己設計是美還是丑更重要的,是自知自己的作品在悠長的時間線上,永遠都有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所以,一言以蔽之,

Do the best you can until you know better.

Then when you know better, do better.


第二天再看


其實沒有所謂的大眾審美,給錢的人說好才是真的好


首先你要明確一點:當你準備開始一項設計的時候,你的目標群體到底是誰,畢竟我們設計的東西不止是給自己看的,如果你的目標群體是大眾,那麼迎合大眾的口味是必要的,如果你的目標群體是小眾,那麼你需要在prototype的時候調查他們對你的設計的喜愛度。所以你要做的是:問你覺得是你產品的受益群體的那些人,這些人的意見才是你要聽的,而且多看別人的設計是必要的,當然我指的是好的設計或者熱門的設計,因為這樣的設計也一方面的反應出了大眾的審美口味。迎合大眾審美的設計不一定是好的設計,因為我們對一個產品的喜愛也分共通點和不同點,舉個例子,現在手機的交互界面流行扁平化,說明大眾趨向於扁平化,但是各個廠家的扁平化UI又有自己不同的設計特點,於是在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差異(我們都喜歡扁平化,但我們喜歡不同的設計風格),所以你要找准自己的設計風格(多看別人的設計和多實踐),這樣的設計才可能會被用戶喜歡和接納。


首先,這個問題「怎麼判斷自己的設計是美的還是丑的?」就是一個大坑。許多設計師都被「美醜」概念坑掉了。說起美醜,設計師們絕對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是一個超級大課題。來,讓我陪你吐吐苦水,爭取別把苦膽吐出來。

開玩笑了,其實也沒啥可吐苦水的。我也是一名設計師,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很多,也來聊聊我從事UI設計這6年經歷吧。

當設計師拋出「怎麼判斷自己的設計是美的還是丑的?」這個問題時,分兩個層面,一層面是人與情緒,另一層面才是作品與專業。這個問題包含著最起碼一半的想要獲得肯定的渴望情緒。這種情緒普遍存在於普羅大眾身上,任何不想脫離社會的人都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肯定。當這種情緒濃度過大時,我們無論得到「美」還是「丑」的回答,都會被這種情緒影響判斷結果。

我初期的時候,做工作做作品,我很在意美醜,在意回答本身,而非作品本身。當別人說丑的時候,首先是先抨擊自己的自信心、或者去爭辯別人的眼光,而不是去檢查作品本身。更多的是在意情緒。

有句話說的好「人性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大多是灰色的,不是那麼純粹的。」萬事萬物如此,設計亦是如此。所以「美」和「丑」就相當於「白」和「黑」。純粹的黑白不存在,所以這個問題也不應該存在。舉個例子:如果你做了一個橙色系的界面給一個人看,問他是否好看?其實你真的給對方除了一個難題。因為太突然了,他不知道如何下口,但不說點啥也不太好。所以,一般回答都是這樣:「還行..就是...這麼紅啊,我也說不好,是不是綠的更好"。然後設計師就會解釋:「是啊,因為這是個美食app,橙色可以引起食慾啊..balabalabala....」這時,對方也許會堅持「那黃色不也可以嘛?紅色也行啊!綠色看著更加健康啊。」於是乎,如果兩個人都足夠執著,完全可以用討論的方式畫出N種方案直到天荒地老去。

另外,人天生有一種找到反色的能力。比如說看到紅色,你會不會腦海浮現出綠色呢?看到黃色,你會不會想起藍色?或者看到了紅黃,就想到了麥當勞。因為社會中很多現成的商業形象已經在人腦中生了根。但看到同類app時,他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類似的產品形象,於是,經常看到產品經理拿著別人的產品說,為啥他這個那樣。。那樣。。呢?為啥你這個這樣。。這樣。。呢?

最近熱播的《武媚娘傳奇》,裡面個個都是美女。加上個人喜好與眼光不同,你能說最美是誰嗎?(我不是劇托兒哈,只是舉例子)說了上面一大段,好像有點暈哈,其實我想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不存在,一個不存在的問題幹嘛要去討論呢?何必為了它糾結呢?

我個人淺見:設計的步驟是:在交互相對合理的情況下,讓產品看起來儘可能舒服就足夠了。不求最美,但求順眼。也許會有人質疑:不求最美,用你這設計師幹嘛使的?

設計師所做的就是為了讓界面看起來:畫面舒服,顏色不刺眼,內容有輕有重,有主有次,排版合理,閱讀容易。這是首要的。在滿足這些後,再去追求個性化,一個兩個亮點足以。10根手指頭都帶著金戒指的人,你見過嗎?但要是有人抬杠非說這樣的人漂亮,我勸你還是禮貌笑笑,轉身走掉,沉默是金吧。


這個設計美嗎?這個設計太 low 了!

這是大部分人對「設計」的理解,習慣將設計理解為一種「視覺設計」,只是一種視覺表現手法,於是,一個設計美還是丑的評價差異極大。

「美」還是「丑」是沒有標準的,它的評價受一個人的年齡,教育水平,經濟能力,價值觀取向等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如果只是簡單對設計的視覺進行評判,那就是審美觀的差異,經常是「雞同鴨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見。設計師可以設計好產品,但是沒辦法提高或者改變用戶的審美觀。

那設計師該怎麼辦?

實際上,設計目標總是作為一種產品使用的。在設計中,「美」還是「丑」是沒有統一標準,只有適合與不適合。 但產品「好用」與「不好用」,則是容易達成一致的。因為「好用」是針對「人類」的行為和反應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只要是某個群體的人類,對於環境的感知,對於色彩造型的感知,使用習慣,對於新事物的理解,心理活動,情緒變化等,是有標準的。尤其在設計師之間,好用與否是非常明確的。

明白了設計最終是為用戶所用的產品,設計師需要對目標群體有深刻洞察與理解,因為關於產品的一切的答案都在用戶身上。去發現,去整理,去歸納用戶的各種需求和喜好。

先把容易達成一致的產品屬性上的「好用」搞定,立於不敗之地;再把「美醜」問題變成適合和不適合用戶的問題——把一個「美醜」對立問題,轉換為「合適不合適」的選擇問題。設計師設計時候的「自我」變成用戶選擇「他擇」。如果你能足夠了解用戶,很多時候這兩者並不會矛盾。


如果你是唯一懂你設計的那個人,那你的作品很可能不能稱得上是好的作品。這個時候User testing是很有必要的,不用很嚴肅的問一下周邊三兩好友或是同事,當然他們的話也可以不用太認真聽,特別是aesthetics的話,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喜好,你沒辦法也沒必要為了一個設計問遍所有的人,所以這些話可以不採納(最近看了一本Don"t make me think里有很詳細的說如何進行用戶體驗測試,可以看一下)

你可能會問,那審美的問題要怎麼解決?

你要記住的是,你才是那個會設計的設計師!!

你需要提高你的sense毫無疑問。所以保證你做的圖是「別人易於接受的」是基本線。在我看來Designer就是Storyteller,你要嘗試把故事說得簡單和委婉動人。然後你要思考的就是是:

你的設計 是否達到了某種設計目的?

你的設計 是否有創新的元素(是否是已存在的設計?)

你的設計 會不會讓人覺得疑惑(confuse)

你的設計 視覺和審美上是否令人愉悅?

最後一點跟我一開始說的有點兒重複,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如果看你設計的大眾看不懂你想表達的東西(你的故事沒有說好),那你花再大精力在視覺表現上也是白搭。

只要你的設計被人接受甚至使用,再丑的設計也是美的(可以改變大眾審美,比如暴走漫畫:

(*^^*)


若是符合大眾審美的設計即是「好的設計」,那麼或許就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花重金追求「小眾」,與「Avant Garde」打得火熱。

設計本該就是個百花爭鳴的事情,大部分的美與丑也不過是種相對,取決於他的「目的性」是否達到。

總有人說「用心去做」的設計是美的,評判用心與否,大概就是一個——

「純粹」

就像近期被炒得大熱的「手藝人」,「匠心」,他們一生踏踏實實,只專註於一件平凡的小事,並將其做到極致。純粹的手作,是為「美」。

做設計伊始總有一個目的,可以是為了藝術,可以是為了商業利益,可以是為了秉持一個理念,只有純粹地去實現並實現了其中的「一個目的」,才可被稱作「美」。

作為裁縫,另外舉幾個時裝的例子:

Jil Sander作為極簡女王,摒棄一切多餘的細節,將「極簡 」作為一種藝術細細研究;

先鋒世界的藝術家Carol Christian Poell以其病態的美學理念俘獲了Yohji、Karl Lagerfeld等時尚界的超級粉絲,做出了諸如牛血裙、鐘乳石運動鞋等詭異的單品;

朋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的服裝永遠有著典型的英倫搖滾外表,格子、撕毀、金屬…又像從戰役中僥倖出逃的倖存者。例中,三個品牌的設計風格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然而他們在時裝界和商界皆享有不小名號與不低地位,大抵還是因為「純粹」二字,只專註於自己的風格,做到極致。


對於設計而言,個人感覺離不開社會效應,個人和群體的審美觀念和社會的發展形成相互影響的關係,好的設計,應該著手於生活的每個真,美的細節,正是這些細節,能給設計的受眾產生影響,帶來共鳴,或者,這就是好的設計。判斷自己的設計的美醜,不一定是一部分人的反饋,但是,要有自己關於美的感受內涵在裡面,做到最好。好的設計,至少應該能說服自己。然後,才是說服別人。否則,偶爾不經意的好的靈感,也會被自己丟失,自己不認同的作品,是不屬於自己的。即使他很受歡迎。


作為一個集設計和文案於一身的廣告人,你通常應該知道我這類貨色都是走最炫地攤風的。我所經歷過的客戶,十有八九都是有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願景,而實際品味都是「字體要紅」「LOGO要大」「底色要花」的。我曾經也深深地懷疑過,這些人是前生被廣告人吭得太慘了今生來報仇的嗎?

後來真的發現,不是,這些就是他們對高大上的正確理解。這一點,有獸,真的得聽他們的。出最棒極簡設計的日本,也同時存在著很多醜到你想撕爛的海報。

審美這事,有分教。

美的初級是一種感觀。能讓心情愉悅的,斯為美。

美的高級是一種內涵。能與你產生共鳴的,才為真美。

美的極致是一種情懷。能深入你內心,讓你渾然忘我的,乃真善美。

因此,你如果希望你的設計能調眾口,放棄吧。最好吃的是菜,但頓頓必有的是飯。所以雅俗共賞永遠是個偽命題,雅俗能共的,只有讓人忘掉要去賞時,才會存在。

在《一個廣告人的自白》里有個結論挺有意思的,聽到某某的演講,讓人覺得,講得太好了,但是聽到德摩斯梯尼的演講,人們會說:走丫,咱們去干腓尼基人!

我的意思是,你的設計,應該出於這樣的態度,

對客戶:老闆您看,咱的誠意,咱產品的好,消費者一目了然。不錯吧?

對消費者:買買買!

作為一個設計人員,自然希望你的東西得到肯定。但是請一定記住,你可以忍受無盡地修改,可以放棄私人生活通宵加班,請一定要守住作為一個策劃人的尊嚴:我做的東西,不是給你丫來當作業批改的。不需要你告訴老子哪裡不美,哪裡還沒突出重點!


從兩個方面去回答你的問題。第一個方面,是你自身的角度。判斷一個作品的好壞,最直接的評判標準莫過於個人的審美能力。而審美真的是因人而異,但是絕對不能認為只有設計師才有審美,設計師才能感受到視覺的美感,如果心裡總有這種觀念,對你的個人成長是不利的。對於如何提高自己的審美,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多看,多收集,多思考,多臨摹。臨摹你覺得好看的作品,分析構圖 布局 色彩搭配 以及靈感創意的閃光點,並且堅持總結,一定要記住審美能力的提高不是線性增長,審美是階梯性的提高,所以只要堅持,就一定會增加收穫。……說了好多~第二個方面,回歸你設計的本質目的。你做的設計目前來看屬於商業設計,所以你必然要了解,設計的受眾群體,以及要達到的視覺影響效果。只要設計目的達到,可以說就算是基本完成。但是對於設計師來說,沒有全階段的完成,你必須要養成多推敲,修改的習慣,這樣也是你自我完善,修複審美的過程。

答主是一邊洗腳一邊回答的,水涼了~擦腳,就先說到這裡~


這個問題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怎麼判斷自己的設計是美還是丑?為你自己做的設計你自己說了算。為甲方做的設計甲方說了算。好歹都是做設計的,這個現在還想不明白怎麼干啊。表說設計了,就是藝術也一樣。你以為梵高當時不想迎合市場啊,他的畫賣不出去的後期也在嘗試改變畫風,只是當時的人依然接受不了就是了。是現在的藝術市場選擇了他,不是他畫得有多麼的美或者丑。


設計不是藝術


當你覺得還需要修改,但是添一項就多了減一項就少了的時候,說明這次設計對於你來說已經在現階段飽和了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