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戒律有那一些。在家人適合持什麼戒。?


如果我沒記錯。論語里「君子」前後出現了200多次。

搜出所有的君子,然後緊跟著下面的一句話。就是一條戒。

既然是在家人適合持什麼戒,那一定是持一個「做人」的戒。

無奈很多不會做人的玩意兒也說自己在學佛,這就非常好萊塢了……


複次長者。居家菩薩當受五戒。

一者 不樂殺生手不得持刀仗瓦石有所擊害。不嬈他人等心於一切。常有慈心行

二者 不樂犯不與取自於財物知足。不貪他人財。遠離諛諂無黠之事。自知止足不著他有。草葉毛米不犯不與取

三者 不樂邪淫自於妻室覺知止足不犯外色。不當念淫計習淫妷致為甚苦。當護於自當作是觀。自於妻起想 便察惡露 常懼欲塵不當私心習著於欲。用是令人近地獄道於身起想不為奇雅 意不為安。當令立願令我後不習淫慾。何況念欲與共合會

四者 不樂妄語所言至誠所說審諦。所行如語。不兩舌不增減。無失說當行覺意如所聞見說護於法。寧失身命終不妄語

五者 不飲酒不樂酒不嘗酒當安諦性。無卒暴無愚不定。心意當強當安詳念。施諸所有調御無義者

若施與人酒。當作是念。是為布施度無極時也 隨人所欲不斷其僥。願令我所作所施酒。受者令智慧。意志住施不亂。所以者何。菩薩為具足一切布施度無極。

佛言長者。

居家菩薩如是施與人酒。於法無有罪也。

居家菩薩持是所戒功德。願為無上正真之道。當善護是五戒為上精進。

若有斗變解令和合。不當剛強語。當吉祥所言具足 而不兩舌。

所說如義不為非法。所語輒善不失慈心。所言如語而不可動。

斷諸勤苦無傷害意。以忍辱之力。乘僧那涅之鎧。

當為正見遠離邪見。其所施與 無所適莫。


郁迦長者歡喜踴躍。以殊異衣其價百千。用上如來說是言。

我持是善本功德。施於一切菩薩。

令是功德歸流諸居家菩薩。皆令具足此法如如來。

令出家菩薩得戒智慧具足此法。願令出家菩薩得戒智慧猶如如來。

唯然世尊。云何居家菩薩。在所居住。學具足出家戒法。

佛告長者。

居家菩薩。布施一切無所愛惜。其心常志大乘不望其報

複次長者。居家菩薩。當凈修梵行。心不念習淫慾。何況受

複次長者。居家菩薩。解空事 入四禪 以善權行 求無恃者 令志寂滅

複次長者。居家菩薩。當大精進解智慧度無極。於一切仗大慈受一切法。當擁護以法教化人

是為四事 行居家菩薩 在家立出家戒法

爾時郁迦長者白佛言。

世尊。我獨立居家地。當住於如來教戒。我當為如來廣達佛道。亦當學是出家之法。當復奉行是法禁。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戒律,在根本戒上是一樣的,嚴持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

這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白衣是不得看出家比丘的戒本的。可以受五戒,可以受菩薩戒。


佛教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等等。小乘佛教首先要守的,就是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佛教,還要在此基礎上守菩薩戒。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對佛教徒的起碼要求。

四眾弟子必須要在皈依的基礎上,受持相應的戒律。如果不具備任何一條戒體,就不能自稱為佛教徒。所以,受戒是十分重要的。

沙彌戒與比丘戒是無法對其中的戒條進行選擇的,除非不受戒,否則就必須受持全戒。也就是說,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須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條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彌戒與沙彌尼戒也是一樣。

但居士戒卻並非如此,它與菩薩戒一樣,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居士五戒就是殺盜淫妄四條根本戒,加上護持四條根本戒的酒戒。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對各個戒條的要求詳細地了解一番,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能受持幾條就受持幾條。


絕大多數戒律不是給在家人設計的,在家人能用的恐怕只有五戒八戒了。


出家人的大同小異,拿漢傳來說,有些覺得破戒的還真沒破戒,比如飲食。有些覺得沒破戒的可能犯了僧殘。最大的不同是,漢傳的不讓在家人看,所謂謗僧,南傳的可以看,所謂監督。一個是慣的,一個是閑的。

在家人三皈五戒,這基礎上可以拓展成十善。

進階的話是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要求近似出家人的預備役沙彌戒了。

漢傳還特有菩薩戒,這個我持懷疑態度。


最殊勝的戒莫過於心戒。

最殊勝的齋莫過於心齋。

阿彌陀佛,我佛慈悲。


說一切有部根本毗尼耶。


小乘 5 8 10 348

大乘

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清信,得經得法,永成道真。於是尹喜聞受既已,再拜而問:何故有五?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猶天有五精,以攝萬靈;地有五行,以攝群生;人有五藏,以攝神明。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則三塗盈逸,天人虛空,是故五也。尹喜曰:大乎戒也,何故失也?

老君曰:本得無失,而得,亦無所失「本得無失」為前身過去已得此戒,故於今身而無失也。而今身有失者,前身無戒,或有而違犯,故有失耳!雖有失而於今得受持者,則見生無失,後身復善。故「既失而得,亦無所失。」前頌云:世世受大福,即此義也。尹喜所問一失,而並舉二失答之,是對其後問,頓顯前身此生後身也。明人稟道,本自無失,義見經中。

老君曰:五戒者,在天為五緯,天道失戒,則見災祥;在地為五嶽,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在數為五行,五數失戒則水火相薄,金木相傷;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為五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

老君曰:是五,戒於此而順於彼。故煞戒者,東方木也,受生氣,尚於長養,而人犯煞,則肝受其害。盜戒者,北方水也,太陰之精,主於閉藏,而人為盜,則腎受其殃。淫戒者,西方金也,少陰之質,男女貞固,而人好淫,則肺受其沴。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陰之氣,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則心受其毒。妄語戒者,中夾土德,而人妄語,則脾受其辱。五德相資,不可虧缺。

老君曰:此五失一,則命不成。是故不煞者乃至無有煞心,不盜者乃至無有邪取,不淫者乃至無有邪念,不飲酒者乃至無有勢立,不妄語者乃至無有漏泄,如是可謂成也。

老君曰:戒中淫酒,能生五惡。戒者,戒惡也。世之男女歡淫,罹於骨肉。上慢下暴,毀滅天德,沉醉爭訟,禍命辱身。妄詐欺誑,罔有所由。六親相盜,非但於他。煞害眾生,利養身口。如此等輩,見生受業,永墜諸苦,備加五惡,無有休限。如有出者,當在邊夷,短命傷殘,夫婦醜惡,及不貞廉,貧窮凍露,在處不安。如有財畜,為人所奪。言說不信,人所不親。意慮惛塞,眾所慢輕。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本煥長老授記自己為無量自在光明如來?
每次念佛都想利益自己,這不合大乘,請問有問題嗎?
佛經中說用不同的念珠,福報不一樣?以前從未過聽說這種說法,很疑惑,求指教?
為什麼說就算得到人天果報,壽盡再投胎到人天屆的機會也非常小?在天屆也會造業???
對大乘佛法真正的信心是否要開悟才能得到?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戒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