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為什麼沒有南宋時期湧現出大量的愛國詩詞?


東漢時期沒有大規模長時間的對外戰爭。

末年的割據政權不是國家。


先從文學角度分析。

兩漢尤其是東漢,經學最盛,直到建安年間,在武帝文帝陳思王的帶動和影響下,詩歌才得以覺醒。

樂府,民歌,像《孔雀東南飛》,甚至古詩十九首,都很難考證出作者。建安之後,詩人的名字才逐漸多起來了。武帝還是四言為主,文帝的《燕歌行》才算七言,這個時期的詩還沒完全成熟,更別談詞了。

而南宋時期的詩詞都已經很成熟了,尤其是詞,無論北宗還是南宗都是最高檔次的存在。

再從歷史角度談談。

南宋一開始面對金,再後來面對蒙古,軍事上都處於劣勢。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始工。所以南宋愛國詩詞很多。

而東漢整個時期,對外都比較強勢,即便是東漢末年,中原政權對四方邊疆的戰爭仍佔據上風。所以愛國詩相對較少,反映人間疾苦的詩倒是很多。


詩不清楚,沒有詞的原因是因為詞這種體裁到唐才誕生


能動手誰想嗶嗶。


謝邀!

一、歷史原因

整個有漢兩朝(前206-220)直至最後崩潰,很少受到外部政權的威脅,國家一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是一個政治、軍事、文化強國,所以為了反映這種盛世,就出現了「漢賦」一體裁。

詩歌(文人五言詩)在東漢末年幾乎才開始大量產生……

古詩十九首在我國古詩詞中的地位是?www.zhihu.com圖標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戰國為秦的統一打下基礎,暫短的秦朝成了輝煌的漢朝的序曲,而三國是它的尾聲。

同樣地,南北朝為隋的統一打下基礎,暫短的隋朝成了偉大的唐朝的序曲,而以五代作為尾聲而結束。

假使說漢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青春時期,那麼,唐就是它全盛的壯年時期了。

——梁思成著,林洙編《梁》

整個有宋一朝(960~1279),至建國之初起,便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一來是為了避免唐朝「藩鎮割據」的再演;二來宋太祖趙匡胤自己以武將身份顛覆國家政權,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發生,杯酒釋兵權,大量任用文人,不殺文人等。

有宋一朝,積貧積弱。先後受到遼、西夏、金、元威脅,免除國家外患一直是宋朝文人心目中的最大理想。所以愛國詩詞的大量出現是時代造就的。

宋朝理學盛行,儒家「修齊治平」思想對文人的影響,強烈地社會責任感,文人的使命便是治國平天下。

宋朝可以說是文化大朝,學術成就尤高。詩之一體裁至宋從內容與形式上基本已經建立完備。作詩填詞也是一個讀書人必備技能。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序》

為什麼宋代以後的詩大都是仿出來的呢?www.zhihu.com圖標

二、民族原因

遼(907~1125)由契丹族建立;

西夏(1038~1227)由羌族建立;

金(1115~1234)由女真族建立;

元(1206~1368)由蒙古族建立。

中國能夠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就元朝與滿清。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夷夏之分」。夷,原指中國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後泛指外國;夏,華夏,指中國。有宋一朝至建立起就受到外部政權威脅,加之民族不同,其心或異,在雙重因素影響下,宋朝愛國詩詞大量產生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中國華夏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是為中原。由於當時能力有限,南方、北方、西方、東方有些地方沒有被開發或征服或同化納入統一版圖。所以把中原以外的四方依次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這四方歷代稍微有點變化。

古人以中國之四周皆為,故《爾雅?釋地》雲「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荀子?王制》篇注云:荒晦絕遠之地。因此「四海」其實指的就是極北、極南、極東、極西四方荒蕪沒有開發的地方。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至漢朝一統中國後,漢族一直或者被稱之為正統,而中國古代又特彆強調「忠君愛國」,強調「名正言順」。

中國,又以「華夏」、「皇漢」、「中華」、「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等代稱出現。

面對國破家亡,面對異族統治,愛國詩詞大量出現,自然而然。

註:這裡沒有任何歧視少數民族的意思,生在現代的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坐下來暢談五千年歷史。無關民族,只關史實。


1、愛國狂魔陸放翁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中評價陸遊:

詩界千年靡靡風,

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十九從軍樂,

亘古男兒一放翁!

陸遊愛國詩詞: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選一)》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關山月》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訴衷情 》

2、俠之大者辛稼軒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3、精忠報國岳鵬舉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怒髮衝冠》

4、丹心丞相文天祥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紀年錄》,《全集》卷十七)

諸君義同鮑叔,而天祥事異管仲。管仲不死,而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而盡棄其平生,遺臭於萬年,將焉用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一個是亡國,一個是亡天下


東漢一直到末年的三國時代還在吊打周圍一切民族,你寫愛國詩詞,會被認為鼓吹戰爭、格調低下。要寫生離死別、戰爭殘酷、愛情悲劇,那才能制霸文壇呢。南宋被周圍一切少數民族吊打,戰事不利、國家危亡,這才有愛國詩詞的發揮空間。


南宋是給人打成小朝廷了 東漢不是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縱觀整個東漢詩歌史,確實鮮有愛國詩。

但鮮有不代表沒有。

東漢末年大才子曹植就貢獻了這麼一首啊,而且最後兩句我們到現在還反覆引用。

就這白馬篇,絕對可以浮一大白,擊築而歌。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一個是自己內部軍閥混戰,一個是外族入侵,國破家亡。區別一下就出來了。


無敵國外患


別說東漢了,在三國時期,魏國還能把北方胡人按在地上摩擦,在八王之亂之前,中原政權一直是把游牧民族壓製得死死的。

誇張點說,那時候人民想以身報國沒準還得排隊搖號,憂國憂民的危機感自然沒有鐵血大慫時期的文人重。


外敵入侵和朝中混亂還是有區別的


眾皆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


直接就開打了。


很多人也都提了,主要還是和缺少外敵入侵有關。

那時提倡的不是愛某「國」而是愛某「朝」、忠某「君」。

玄德公打的不就是恢復漢世的旗號嘛?

荀彧不也據說為此而死的嘛。

說明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


問題來了,愛誰的囯?


你確定想問的不是東晉嗎?


沒經過亡國滅種的感覺,是不會有「愛國」這種思維的。


首先來說詩詞,東漢時期我們現在所傳唱熟悉的唐詩宋詞還完全沒有成型,更加類似於東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中的風雅頌等,漢樂府詩集里的詩也都可以看到,大多數是長歌行短歌行那種,即使到了東漢末年曹操作的,也多是一句四字,和唐宋絕句律詩非常不同。而且唐詩宋詞元曲,說到漢朝自然是漢賦了,而漢賦明顯可以看出是屬於長篇駢體文的,和短篇的詩詞明顯可以看出天賦點就不在一棵樹上。所以說,東漢頂多頂多算是我們現在意義詩詞的萌芽時期,種子時期是東西周。

再來說東漢。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為什麼?因為本質上漢朝就是個軍國主義國家啊!漢代講究的是非軍功不封侯。也就是說,別管你有多大能耐,只要不上戰場殺敵,侯爵和你就沒關係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整個時代的精力與資源都會傾斜在軍事上,文化方面自然會偏弱,之所以對比周邊還能保持那麼大的文化優勢,一方面是繼承了東西周乃至秦朝的文化傳承,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同行襯托的好,那時候周邊還有啥國家?北邊一群匈奴茹毛飲血,南邊趙佗後裔的南越還在叢林中當猴子,上面少數一撮貴族還是秦朝跑去的,頂多再多個朝鮮(那時是祺子朝鮮?不太了解,如有錯誤望指正)。像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論綜合實力其實也是蜀國墊底,但蜀國如同泰迪一樣日天日地數出岐山,戰鬥力堪稱是後三國時期軍隊戰鬥力(不是綜合實力)最強的了,為什麼,就是因為蜀漢沿用的還是東西漢那套軍功封侯制。所以那個時代儒家能一統天下,除了皇帝統治需要,其實也和時代背景不可分割的,那就是儒家作為一門積極入世的學問,可以最大限度的作為軍事力量背後的助力。那個時代,說實在的,文化要求不高,夠治國理政就可以,文學上的建樹有最好,沒有,那也該吃吃該喝喝。兩漢三國後的晉朝才是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又一高峰,那也是多虧了司馬家黑暗統治,逼得文化人們不敢理政,只能悶頭在詩詞歌賦上,這也是為什麼這時期談玄論道興起,因為,起碼說虛的不會砍頭啊。所以再回過頭來看東漢一朝,壓根就沒有給詩詞歌賦這類文學發展的土壤。

說完了詩詞與東漢,就該來說說南宋與愛國了。其實我一直覺得愛國這個詞不是很適合中國的古代史,準確來說應該是「愛族」。在中國古代自周以來,除了個別如秦朝等,大多都是實行的家天下、分封制,在我個人理解里,所謂的歷朝歷代如秦漢唐宋元明清,其實是一個家族,對自己統治的時代、時間的稱號,而不是一個物理上空間上的概念,因為與這些朝代並稱的是什麼?是五代十國是春秋戰國是三國,這些都不是某個朝代的名字,反而恰恰是因為沒有這樣一個一統的王朝才只能這樣代稱。在除秦清外的漢唐宋元明,則是有著各種各樣的諸侯國,這些都是由皇帝冊封的天潢貴胄,他們的地盤,才叫做「國」,如漢代八王之亂,其實便是八國之亂,如西晉司馬家的王爺們也是一個個國王,在中國古代的政治體系中,理論來說,皇帝是統治時代之人,國王才是具體的統治人民與領地之人,只不過,在中國這也只是理論而已,到了後期皇帝實際上一把抓了。中國真正變成現代意義上國家最多不過最近100年的事情而已。

說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南宋時期有那麼多「愛國」(愛族)詩詞了,因為南宋時期相比較於北方的契丹與女真,甚至比較與西夏,都已經變成了弱勢民族了,雖然國家財力雄厚,但戰場上總是敗了又敗,文化人們自然有一種亡族滅種的危機與恐懼。但漢朝時不一樣,哪怕是到了風雨飄搖的東漢末年,看看先後被公孫瓚袁紹曹操吊打的北方的烏丸,三國時期早一點的董卓發家靠的就是打這些西羌,西羌在東漢一直是一個毒瘤,總是反叛,但歸根結底,是因為當時的西羌被當漢人的奴隸一樣,所以活不下去了才反叛,但凡待遇好點估計都不會了。南方有一族名叫山越,號稱擁有強大的山越軍。結果孫權盤踞江東的時候,陸遜向孫權進言說搞定山越才能經營北方,於是山越就沒了…沒了……還有氐族,類似於藏族?反正也是在現在的西部,被馬超他們家收拾的跟孫子似的。還有大家都很熟悉的匈奴,匈奴在自己鬧分裂分成南北兩支後,靠近漢朝的南匈奴在東漢被打爆,當了漢朝小弟,分配在并州涼州守土。後來東漢末年反叛,又被打爆,然後被魏國徹底自治權。還有一支南蠻,被諸葛亮七擒的孟獲就是南蠻的首領,嗯。

這麼看來,我要是東漢人我也不會有「愛國」的情感啊,你是齊國人我是魏國人(都是漢朝諸王下的百姓),但還不是共同為漢天子效力?至於民族危機?我們漢人吊打全世界啊!哪怕到了東漢末年一個個地方軍閥就打爆這些個小民族,我能有什麼民族危機?

所以綜合來看,東漢詩歌發展不成熟,不重視文藝素質,又國力(或者說民族力量)強大日天日地,國家概念沒有明晰,因此不會像南宋時期一樣產生大量愛國詩詞作品。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被蒙古滅亡,南宋將何去何從?
臨安被蒙古攻破時的情景是怎樣的?
二戰中的蘇聯(1941-1942 絕境和轉機)
玄武門之變第二章:滔天大禍

TAG:歷史 | 詩歌 | 詩詞 | 南宋 | 愛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