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景觀設計的基礎分析篇做完了,請問它與設計表現篇之間的過度如何做?


大家覺不覺得常常前期分析做了很多,貌似非常紮實,但實際上方案設計卻很少用到,好不容易影響到設計的幾個分析結論都是些細枝末節?

為什麼呢?用信息科學家Danny P. Wallace的knowledge pyramid 來解釋一下。知識有四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如下圖):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價值逐層升高。這其中最難跨越的一層是從information到knowledge,這裡面要完成一個知識的情景化(contextualized,有些學科用situated),即把一條已知的信息轉化成一項有潛在應用場景的知識。

(很早以前網上搜的圖,當初沒有記錄出處,注意結合右側例子加深理解)

如果有一定認知學背景,就會知道我們的記憶一定程度和這個金字塔類似,下層接近episodic memory, 上層接近semantic memory;在快速直覺思維時我們會用heuristic啟發式思考,包括調用(retrieve):1)相似高頻信息——平時出現頻率最高(場景之間有相似性)的底層信息;2)相關高級知識——普適度高的上層知識。越上層越容易被想起來,所以好的分類結構很重要。好的知識結構基本上是任何領域專家區別於新手的絕技。著名建築理論家亞歷山大從synthesis of forms到模式語言和永恆之道的一個系列都在嘗試建立一個理想的層級分類系統。

所以回到問題,之所以出現分析落不到設計,就是因為分析只提煉到了information(甚至只是囫圇吞棗的data堆砌),沒有提煉到能導出設計策略的knowledge和wisdom。就是沒有被場景化contextualize到具體的應用場景。

這個問題非常常見。想起十多二十年前LAM的對於asla獲獎學生競賽的評委總結即是分析很好,但設計導入性不強。別說學生,這個問題廣泛存在於多年設計人員和教師中。目前執教clemenson的師兄Matthew Powers曾統計過美國風景園林教育者協會會刊landscape journal的文章,發現僅8%的作者有提到研究發現可能的實踐應用(即把知識升值到knowledge)。

那麼應該怎麼改善呢?這是個很難的問題。我覺得目前我看到過最好但仍不滿意的答案來自於Carl Steinitz的framework。Steinitz是哈佛退休教授,也是景觀地理信息方面的權威泰斗,a legend。他提到景觀規劃設計有六個模型,依次是:表述模型,過程模型,評價模型,改變模型,影響模型和決策模型。

圖片來源

是:http://www.esri.com/news/arcwatch/0412/graphics/steinitz2-lg.jpg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六個模型和信息模型有類似的地方。其中表述模型差不多等於information,而決策模型類似於wisdom,從過程-評價-改變-影響等四個模型都是在試圖折騰出knowledge。所以大家看看,搞出點knowledge多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Steinitz認為,模型需要反反覆復上上下下來回三次。想詳細了解framework,其實Steinitz在1990之後基本去任何場合會議和文章,都會講這個framework,所以很好找。大家可以找GSD網站的說明再看看,或者翻landscape journal 90年左右的文章,中國園林稍晚期有現任教於uva的黃國平老師的精彩翻譯。

我在本碩期間是Steinitz的深度粉,但他framework這個三次穿越六層模型,感覺有點太教條了很不好用。我碩士論文時,在比較了多個模型後,發現framework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愛因斯坦小板凳了。它有兩個突出價值:第一,六個模型是鬆散的,容許了更充分的人類智慧介入;第二,反覆上下的過程就是不斷對焦,鎖定知識加工方向的過程。

我讀博士之後有幸讀了STS幾門課程。其實技術史課程讓我開始明白,科學知識information解釋到實應用性knowledge的鴻溝是長期困擾工程知識的問題。其中最難的就是,當我們一心想尋找一個科學解釋的時候,即使我們發現了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都會錯過。

講個故事,曾經有兩個電氣工程師,一個是美國的Henry Rowland,一個是英國的Francis Hopkinson。他們基本上在同一時期發現了直流電機的「特徵曲線(charactieristic curve)" 。根據這個發現,能夠直接提出一個改進愛迪生電機的方案。但是呢,Hopkinson改進了愛迪生電機,但Rowland完全忽略了這個發現。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可愛的科學家Rowland只關心科學解釋。遺憾的是,這個發現的科學解釋的價值並不大。至於發現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呢?Rowland可能根本就沒想過。在我們的科學研究中,有多少Rowland?有多少個可能造福人類的特徵曲線被忽視了?有多少次科學家發現了解釋,但卻「沒想起來」去解決實際問題?我們景觀師的前期分析存在非常類似的問題。

Steinitz的framework上上下下就起到了這麼一個反覆核對對焦的作用。不斷提醒我們大腦中可愛的Rowland:記住啊,我的分析可是為了設計的,機靈點,別放走特徵曲線,讓隔壁Hopkinson那小子一個人撿了便宜。這個思路,就是決策支持。


小尺度:創意、概念的由來、抽象提取、發展

大尺度:願景、設計原則、設計策略、工作路線方法等,基本所有推導出最終結果的中間過程,認為有價值有競爭力都可以拉出來說一說

然後就是概念、功能分區,不知屬不屬於你說的表現篇


很久以前就饒有興緻的看到了你的提問以及知友的回復,我只想說:你不用心如此,學習這個專業有沒有感覺很負擔?即使下載一兩個專業公司的成果文本研讀,也不至於詢問如此入門的問題,但我還是本著知乎精神回答你的問題:基礎區位、交通可達性、人文歷史背景、基地平面豎向等研究分析後,根據項目定位開展成熟的相關案例研究,由案例分析出定位、由定位出願景、由願景延伸策略;由策略開展具體功能布局的空間落地,這大概就是你說的表現篇,其實,方案的完整,表現只是手段之一,外部空間內部空間的銜接、持守尺寸尺度的規範指引,對經濟指標的具體掌控,考慮經濟投入成本的預算以及後期維護的低廉、兼具生態與可持續性發展考量;最後以良好的專業技巧排版輸出有品質的成果^^你還想了解什麼


推薦閱讀:

推薦幾個好的國內外景觀專業的學習網站?
景觀設計學生,現在有經濟學第二學位學習機會,有必要嗎?
在景觀設計中,一個無具體功能的廣場要怎樣才能做到吸引人,或者把人留下來?
學景觀設計的在哪裡找意像圖最厲害啊?

TAG:景觀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