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愛好者能從音樂史得到什麼益處?

我是學習了十一年鋼琴的音樂愛好者(本準備走專業路線),剛學習半年的大提琴,應當怎麼樣以正確的方式提高音樂素養,而不是純粹學習到演奏技巧?最近在讀西音史,應當注意思考哪些方面?


音樂史不是作曲家生平故事,也不是作品分析。很多自學音樂史的人都掉進這兩個誤區里。

音樂史最重要的作用是告訴你每一首音樂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天才的作曲家拍拍腦袋就搞出來的。音樂作品和它所處的時代,和其他的音樂作品都是聯繫在一起的。另外,音樂裡面很多你覺得自然而然的東西,其實都是經歷了漫長複雜的歷程才變成你所聽到的這樣。

光學音樂史課本,特別是天朝的音樂史課本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必須同時學習樂理和作品分析。


理解你所聆聽/演奏/學習的那種音樂從何而來,經歷過怎樣的歷程才以當下的面貌來到你面前,才能真正理解這種音樂。

舉例說,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如今最流行的Future House,是因為他們知道歷史上早就有過比這更好的舞曲,這種東西是對已有的優秀風格的粗陋模仿,或者說是歷史的倒退。

吃過正宗蘭州牛肉麵的人才知道康師傅紅燒牛肉麵是垃圾食品,就是這個道理。

音樂是緊緊跟人類生活相聯的文化,脫離了人類創造/發現、發展它的過程,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它的。

舉例說,Techno舞曲是從House舞曲衍變而來的。House又是集合了Funk、Disco、Samba、Jazz、非洲原住民音樂等很多更老的風格而來的。作為一個Techno舞曲的創作者,你對這些古早的風格理解得越多,對Techno的理解也就會越深,你創作的深度和精度也會越高。

了解音樂史,一定能讓你見識到讓你驚嘆的廣闊世界,就像了解了人類史,你肯定能見識到比當代社會更廣闊更美妙的世界一樣。以史為鑒,學習歷史上的好東西,摒棄歷史上不好的東西,再比較著去弘揚當代好的東西,摒棄當代產出的不如過去的東西,才能更方便我們學習/享受到最好的東西。

舉例子,大家都愛的流行音樂之王Michael Jackson,他是理解了Funk、RB、Jazz等比較早期的音樂風格才創作出了後來大家都狂愛的那些流行金曲。

而現在大家都很喜歡的Bruno Mars、Mark Ronson,他們是理解了Funk、RB、Jazz等比較早期的音樂風格再加上對老邁的深愛才創作出了&這樣的金曲。

我國音樂人和聽眾對音樂史的忽視,大概是因為我國的流行音樂長期處於「沒有歷史」的狀態,幾十年都是世界上在流行什麼我們就跟著做什麼。我國自己擁有的悠久歷史的根源音樂風格基本上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和弘揚,少有機會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一部分,只能變個無聊的面孔成為央視春晚的放鞭炮配樂(反例就是美國的Blues,當今世界大部分流行歌曲都跟這個東西發展而來的風格有關)。所以大家都很盲目,甚至認為音樂史就是書本上一行行的字,很枯燥的東西。

其實學習音樂史就是系統地追溯人類史上出現過的所有好音樂的過程,是個超爽的充滿驚喜的過程啊!

所以,音樂史不僅僅是學院里的學生要學的,民間的創作者、發燒友們,你們也是多學一點兒就多享受到一點兒啊,還不趕緊學啊。


音樂史不是重要音樂家的生平史和作品賞析簡介。在重要作曲家信息以外,音樂史有至少一半內容是在研究重要音樂作品本身。所以,如果你讀西音史,一定要也在作品本身上多花點精力去學習。


最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不要讀中文書。推薦 Richard Taruskin 的《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有 Kindle 版。另一個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不要只讀古典音樂史。20 世紀開始,嚴肅音樂 / 藝術音樂的主幹變成了爵士樂、電子音樂和某些流行音樂,所謂「當代古典」只是支流。如果你只看古典音樂史,就意味著選擇性無視過去一百多年的藝術音樂史(例如你就不會知道 Jean Michel Jarre 是 20 世紀後半葉的拉威爾)。電子音樂史推薦 Joel Chadabe 的《Electric Sound》,爵士樂史推薦 Joachim-Ernst Berendt 的《Jazz Book》。


音樂史是一門學科,也是一個故事。

我們能從裡面收穫任何我們想要的小點。

我最痛恨念書,但是看《西方文明中的音樂》,看到勃拉姆斯,心中有感,眼角微微濕。

我看到門德爾松他們家巨有錢,我也像現在腦殘粉憧憬都教授那樣憧憬了一下門太太的生活,不過他姐姐太漂亮,他太喜歡姐姐,這個門太太的生活,也要再考慮下。

我上學的時候,視唱合唱指揮教學法,都是一個老師教的,匈牙利人,信奉柯達伊(真的是信奉,絕對是宗教狂熱分子那種信奉)。她講母們柯達伊體系最煩什麼都拿鋼琴對音,自己不長耳朵啊?拿音叉自己找!

後來我看音樂史,看到了為啥柯達伊愛音叉不愛鋼琴,沒錢好嗎!

為什麼這麼強調唱啊,視唱,合唱,為什麼啊,肉嗓子不要錢好嗎!

匈牙利合唱,各種所向披靡,但是你聽過世界著名的匈牙利交響樂團嗎?為什麼呀?看音樂史,沒錢只是一個方面,另外,他們被殖民了啊,有為青年都被吸納進了德奧體系,誰還跟匈牙利村混啊,不去個德國奧地利,誰好意思出門還跟人打招呼?

為什麼柯達伊巴托克寫了那麼多民族風啊,因為他們被殖民了啊,再不振臂高呼,匈牙利就木有了啊!匈牙利人連本國話都不會講了,更別提本國其他方面文化了。

老一代的「民族樂派」一個意思。民族樂派根本就不是一個風格啊,所以現在這詞基本也不提了。那些個作曲家能被歸類的統一特點就是他們都在被欺負的小國啊,全部很革命的呀,全都是我的祖國我的民族我的媽系列。

當年還提民族樂派的時候,是一定要把老柴摘出來的,為什麼呀,因為老柴不缺吃少穿,有人保養吶,不覺得受壓迫啊。人家苦悶的是性向啊,改不過來被自殺啊。誰還有閑心關注國家文化的國際地位

那你說其實民族樂派風格也有可以往一塊兒歸的地方啊,你看他們愛用自然調式啊,充滿異域風格。

異域嘛,不是一個域,外國也不是一個國。只不過德奧體系太自大了,聽別人都新鮮,也不知道別人都誰。

現在美國音樂教育大搞多元文化,那可不唄,再不教育教育,他們連還有個「外國」都不知道了吧。我同學90年代去美國,回來給我講笑話,說有人問她在中國出門還坐轎子么

那自然調式的問題嘛,中古調式都是自然調式啊,又中世紀又古代的調式啊,半音是慢慢進化的啊。所以進化了很久的德奧體系,碰到了使用沒進化的民間音樂素材創作的非主流國家作曲家的作品,那叫一個新鮮啊,兩眼放光啊,其實只是溯源而已啊。

再老點的還用五聲調式呢。中國和匈牙利都用五聲,以前國人還意淫是成吉思汗打過去順便把音樂也給普及了(其實成吉思汗跟咱有多大關係呢),後來被闢謠。

現在想想,這倆國,也就是沒往半音上進化而已。

你看,我在音樂史裡面看到了好多,調式進化的歷史,和聲進化的歷史,搖擺的螺旋上升的倒退教育觀點,蛛網般四處連結的風格(無論是地域的連結,還是時間的連結),甚至是作品分析的歷史。建國後的作品分析從蘇聯學派開始,到現在基本一人一家了吧。

隨便看看吧,別找人推薦,推薦書不用,更不用推薦關注點。把市面上有關於音樂的史書都找來,音樂領域何其大,她的歷史怎麼能泛泛概括為「音樂史」呢,通史只是其中的一種。

這些書都找來,就挨個看,愛看的看,不愛看的扔一邊,以後再說。

只要記住,那些閃著光的觀點、思想、技法,很可能就是某個人某一天受了刺激的結果。那些鬍子爺爺,曾經也是翩翩少年,你看到的都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

今天寫得太沒條理了,回頭要上電腦理一下才好。


-

又要用劉歡老師的話來回答了。與之前回答「音樂夢想」的題目相比,放在這裡似乎更適合。

這段是劉歡老師在外經貿大學《西方音樂史》這門課最後一堂結課時的一段話,我一直時不時拿來品讀。

音樂真的沒有什麼作用,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我們看到西方音樂走來的這個歷程了,我們看到了這麼多美好的音樂,這麼多優秀的音樂家不斷的努力,但是怎麼了?音樂沒有消除過貧困,沒有阻擋過戰爭,那些締造出那麼美好音樂的民族,他們照樣去屠殺,他們照樣劣跡斑斑,音樂沒有什麼作用。

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音樂可能又有作用。有作用就是在我們心底,因為我們愛它,我們可以留住一個隨時可以去盼望美好的希望,一個希冀而已。

實際上, 音樂和所有的藝術在人類文明中的位置是一樣的,就是一個不停地對美好的追問和探索。這就是有生命力的文明為什麼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延續生命力的原因,因為人們心底需要這種美好。

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我也不敢說他比以前更美好了,還是更不好了,但是我們只有一點可以告訴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更喜歡音樂,可以讓我們自己更幸福、更快活。這就是我們在一起了解音樂所能達到的一點點,一點點的目的。所以,我能告訴大家的話就是,希望大家以後,愛音樂,它能給你們很多快樂。

-


音樂是人類思維的一部分。

首先,從技術層面上看,學習音樂史最大的作用是能理清楚音樂的思維在歷史上如何進化的。西方音樂是從單聲部聖詠發展成多聲部,然後又形成各種各樣立體的結構形式,直到今天,當代音樂已經是一種非常高智力的藝術創作活動。這一系列發展都是一脈相承的,後人根據前人的經驗改造、反叛而來的,而不是作曲家腦子一熱就能寫出全新的音樂的。所以我覺得了解音樂形態進化的過程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其次,從觀念層面上看,每個時代音樂家的藝術觀念都是有很大不同,對美的定義也逐漸拓寬。了解他們的生平、書信集、作品創作背景不是要八卦,是去了解他們對自己時代的音樂的認識和態度。

當然以上說的技術和觀念是不可割裂看待的,他們互相影響、互相成全對方:新的技術帶來新的音響形成新的觀念;新的觀念促使新的探索發展新的技術。


好處真的太多了,我更推薦各位看大師傳記

最直觀的對任何作曲家的理解,曲子的理解就不說了。

彷彿能置身其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曲子的感覺,看了拉赫馬尼諾夫傳記之後聽拉二前面幾個音就能哭出來。

感受到大師們是真正實實在在的人,對神,人性,自然,人生,哲學,命運的追求,那種熾熱和心!宛如一個值得佩服的朋友,而不是空中樓閣,宛如本人在訴說,而他的故事用音樂表達.....真的太多感動


音樂史會揭示音樂去除了作為藝術的一面,它是如何與人性和歷史結合在一起的。


有時間就多看點書,好像也不會虧,等以後和別人交談的時候總不能拿著鋼琴吧。


同為音樂愛好者,我覺得音樂史可以看作是學習西方音樂的引導。能在音樂史上留下名字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這些東西至少要泛聽。這樣沿著歷史線索聽下去,就是對音樂素養極好的提高。

當然了題主學的是鋼琴,而且貌似水平不錯,這就在樂理上有了很大的優勢(像我等管樂奏者對和聲的敏感就不是很高。再深入學習一下古典和聲、對位法什麼的,對交響樂進行理論上的了解,自然更好——不知題主是高中還是大學,不過如果有大把的閑暇時間,不妨去學學樂理。

另,我覺得大提琴絕對是最美妙的獨奏樂器。
————————————————————————————
233333手機應用打不出回車和空格來@(一-一)@


整體鑒賞力


我和你一樣是業餘愛好者。

我讀過不少音樂史,要是考大音樂家生平和花邊我能有八級,遠高於我的鋼琴水平。

我覺得吧,在鋼琴水平到肖練之前,音樂史只能用來裝逼把妹啊。

我的宏大計劃是,等我攻克849之後,就去學和聲學和視唱練耳 :)


謝邀~

我只能說,對於我們專業學音樂的學生的學生,好處就是

考高分啊


沒讀過什麼書,但我知道書是好的

為了聽音樂,我也是花了近萬元開了耳機,只是為了剛好的欣賞音樂。


一開始學習音樂史覺得枯燥無味,我應該是從八卦開始感興趣的

比如喬治桑是最早穿男裝的女士之一,克拉拉舒曼勃拉姆斯等等等等。

建議不光只看音樂史,也可以看看相關的藝術史和美術史,你會發現都是融會貫通的

還有就是名人傳記。比如羅曼羅蘭《名人傳》裡面的《貝多芬傳》

實在還是覺得無趣可以看關於音樂家的電影啊,有很多,《莫扎特》、《春天交響曲》。。。

然後你再回過頭來欣賞作品,可能會有更多感悟


寬泛的說,我覺得是因為音樂能夠陶冶情操吧

從音樂里能夠感受到裡面的喜怒哀樂,各種情感

古人喜歡寫詩詞來抒發情感,我覺得音樂也是的,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抒發


我是一個在校的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 剛接觸音樂史覺得很好奇 因為只會彈琴或者什麼的都不知道 但是你是否對這個好奇 取決你的老師是否趣味的講 是否有閱歷 我們老師確實不錯 走過很多古典音樂發源地 講起來很生動我們都愛聽 還有外國的小禮物吸引我們 音樂史學進入了很好的理解作品吧 賞析作品能力也明顯提高 很好


推薦閱讀:

基本樂理:基本音程
搖滾樂隊解散後樂手們會有哪些不尋常的轉行經歷?放棄音樂生涯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吉他教材?
沒有音樂基礎怎麼學小提琴?
如何評價一個吉他手在樂隊中的位置?

TAG:音樂 | 西方音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