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對去國際組織工作怎麼看?如果有機會的話是想留在國外還是國內工作呢?

想請教一下大家啦~~~


【ID職業篇】如何在中國從事國際發展行業?2.0版本

2015-05-20 Singer

編者註:Singer應國際發展時報IDT(微信公眾平台帳號:idt2015)約稿將一月份發布的《如何在中國從事國際發展行業?》進行修改,於5月4日發表在IDT公眾號上。此版本加入Singer近幾個月對國際發展行業的新想法和新認識,特發布在此與大家分享。

每次和別人聊在中國從事國際發展工作的話題,滔滔不絕之後都最終要面臨這些問題:如何加入駐華國際組織?加入北京辦公室後能否有平等的職業發展機會?如何才能讓自己在這個領域越來越有競爭力?如何在跳槽時真正實現職業生涯的更上一層樓?怎麼平衡微薄的收入和對夢想的堅持?

國際發展在中國的職業發展脈絡焦點模糊,也許你聽說過或是正面臨類似下面的困境。

C小姐在一個外國智庫北京辦公室工作,和外國同事做同質的工作,收入卻只有同級別外國同事的一半,上升空間基本沒有,即使讀個博士學位也無法保證能有很好的國際就職機會。

B先生在一家外國環保組織北京分部工作,項目里當助理好幾年,也看不到升職的機會。

J小姐經驗豐富,在國內各大知名國際組織間可以自如跳槽,但一直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高層管理職位。

在國際機構北京分部工作過的童鞋們可能會很快面臨天花板困境。大部分國際組織總部都位於西方發達國家,項目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需要中文語言及中國背景的國際職位實屬不多,如果要去競爭跨區域跨文化的職位,又與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相比少了許多優勢;當然,跨出國門從事國際發展工作的成功案例也不少。

H小姐在國外知名學校拿到MPA後,通過不懈努力構建人脈,成功進入知名國際機構總部,拿到珍貴的G4簽證。

M先生從聯合國實習開始,勤懇、耐心、努力工作,成為正式員工後,因為是本地僱員的合同,薪酬仍然只夠負擔每個月的基本生活,持續的堅持讓他終於迎來一個國際職位。

L小姐通過熟人介紹進入世界銀行,從幾個月的臨時合同一直延到一年的合同,再到兩年的合同,最終修成正果,成為長期正式僱員。

G先生過關斬將通過聯合國青年專業人才項目的層層選拔,成為一名國際公務員。

然而當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隨著中國從受援國的角色變成援助國,西方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在華資金投入減少,在這些機構工作機會隨之越來越少,競爭因而更加激烈。即便是已經成功進入國際組織的人,也面臨著如何突破職業上天花板困境的難題。傳統西方國家大部分國際發展專業人才的職業道路轉換到中國,從光明大道變成了獨木橋,獨木橋的另一頭是否通向光明大道也未知,因此,我們只能另闢蹊徑。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在中國國際發展行業立足和升遷的途徑呢?筆者認為其實答案並不在如何回答本文最開始的問題,而在眼光如何不被這些問題所局限。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國際發展事業正漸漸成長壯大。筆者認為國際發展在中國,形態與傳統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援助委員會(DAC)的模式差別顯著。中國特色的國際發展事業在1997年「走出去」的概念正式提出後開始形成更清晰的發展脈絡,可以從實務、研究/教學與專業網路三個方面說開。真正適合中國人在國際發展領域的職業發展機會,筆者認為正是在這裡。

首先,實務是指不同主體在一線推動國際發展項目落地,這包括政府對外援助、企業或個人對外投資、NGO走出去等三個方面。從商業角度來看,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投資越來越多,承建項目過程中涉及的社區發展問題日益凸顯。許多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部門,逐漸提升對海外社會發展工作的參與度,對相關人才的需求也相應增加。目前正在開展多方商議組建細則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第一家中國主導的多邊金融機構,下半年將面向全球公開招聘。其它中國主導的對外投資機構還包括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同時還有像中南屋創始人黃鴻翔這樣的創業者,致力於幫助中國企業更好融入非洲當地社區,更負責地投資。從政府視角出發,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南南合作越來越重視,對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也越來越多。例如2001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在4月26日一早派遣一支隊伍前往剛發生尼泊爾8.1級地震的災區提供人道主義救援。從民間發展考慮,NGO走出去已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1997年成立的國際竹藤組織,在4個國家設有區域辦公室,並有40個成員國。中國扶貧基金會在2007年提出組織國際化戰略,2009年成立國際發展項目部,專門負責開展國際援助項目。

其次,研究是指對著眼於中國國際發展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開展。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研究中心(RCID)可謂是中國國際發展研究工作的起源地,其前身是20世紀80年代末成立的中德綜合農業發展中心(CIAD)。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自CIAD時代開始,從設立國內第一個發展學院,到引領設立國內第一個農村發展教學項目,迄今已有近二三十年的時間,堪稱國內從事國際發展研究與教學工作的鼻祖。2011年,該學院還開設了國內第一個「國際發展方向」的本科生培養項目。目前,RCID從中國視角探討國際發展問題,開展一系列圍繞中國國際發展的研究,論題包括中國轉型的國際意義、中國的國際發展合作、中國在非洲發展中的角色,以及改變發展援助角色等。中心還協調設立了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路(CIDRN),定期組織中國國際發展相關議題的公開講座、研究資助、期刊發布等相關活動,為國內各路專家學者提供交流中國國際發展工作的平台。筆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研究機構和學者關注中國國際發展這一研究課題。

最後,專業網路是指從事國際發展工作的人員聚集與交流的平台。上面提及的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路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他們更側重於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許多關注中國「走出去」相關話題的微信公眾平台悄然浮出水面,大致分為幾類:專業分享國際發展內容的平台、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服務的信息平台、偏重外交政治話題分享的平台,在這些眾多的公眾平台中,以國際發展視角切入的也逐漸興起並引起關注,比如筆者在2014年底創建IDCC微信公眾平台(帳號:InterDev_Chinese),希望能通過發現身邊的國際發展以及探索在中國做國際發展的職業道路,普及公眾對國際發展事業的認識,促進國際發展事業在中國的成長。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路主席李小雲教授和網路成員徐秀麗副教授今年初發起上線的微信公眾號國際發展時報IDT(帳號:idt2015),致力於發育中國本土發展知識、促進交流,推動公眾對國際發展專業的認知。儘管這些平台仍十分年輕,它們的誕生已然標誌著國際發展概念普及化的開端。

讀到這裡,筆者希望熱心從事國際發展工作的你,已經對在中國做國際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你可以成為中國國際發展項目的推動者,促進企業更負責地進行海外投資、發展更有效的海外援助事業抑或幫助中國NGO在海外落地;你也可以成為研究中國國際發展的先鋒學者;你還能搭建國際發展交流平台,通過聚攏行業專業人士發揮合力推動行業發展。

筆者很贊同穆罕默德˙尤努斯擔任一次社會創新獎評委時說的一段話。他說,這個世界採用一種錯誤的模型,教育年輕人如何尋找一份好工作,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富有創造力的,這應該是一個充滿創業可能性的世界!國際發展行業在中國是新興行業,一個新興行業更需要富有想法與熱情的創新者,不斷開拓道路、發掘潛在機會。這並不容易,但筆者通過見證這個領域在國內不斷的發展堅信它未來的潛力。而且筆者相信如果你沒有這個信心,大概早已不在這個領域工作了!

在中國從事國際發展的職業道路並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但每個投身於該領域的人都在幫助塑造這條職業道路,讓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寬廣。筆者相信,中國國際發展事業的下一代領導者,一定是我們中國人。

(本文版權為IDCC所有,轉載此文章須經IDCC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及本文鏈接【ID職業篇】如何在中國從事國際發展行業?2.0版本。)

更多國際發展獨家資訊,請關注IDCC公眾微信號"InterDev_Chinese"(或掃描下面二維碼)。在新浪微博上關注「國際發展IDCC」獲取更多和中國有關的國際發展最新資訊。

http://weixin.qq.com/r/w0wqMqzENvFJrehR9xn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在國外工作是怎麼樣的體驗?
古字畫修復這項工作是怎樣的?
23歲,身無所長,重新規劃未來,不知道找什麼工作?

TAG:工作 | 出國工作 | 國際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