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之前讀文章說北大縱橫、和君諮詢、新華信等國內諮詢都非常渣,國內主流還是麥肯錫、羅蘭貝格、BCG的天下,求驗證?


到這裡看到很多人說起國內諮詢公司就那3家,其實本土的諮詢公司真是已經多如牛毛了。只是本土的諮詢公司都有水分大、資歷淺、無沉澱的毛病。

國外的諮詢公司收費高,客戶群一般都是大型、集團型的企業,千萬級的諮詢費不是一般企業能負擔起的。而且國外的管理模型與方法在國內未必適用,管理說到底還是人的管理,本土的特殊文化老外們如果摸不清楚也白搭,耳聞的也有好幾次大型的合作不了了之的。

如果按項目數量來看,本土的項目,還是本土的諮詢公司是主流,雖然質量差了點,跟買不起ip5就用小米湊合是一樣的道理


國內諮詢只有久謙和銳思銳拓做的還不錯,其他的都忽略掉吧。這兩家都是極其低調的公司,但是具有極強的可持續發展的因子。

這兩家都是麥肯錫的私生子,頂級的人的質量是非常高的,團隊的人員質量很高,團隊文化也很好。用人要求比其他內資高到不知道哪裡去。


我覺得,要說戰略和管理諮詢的水準上,本身民營諮詢公司也是借鑒學習海外業內巨頭起步的,正宗的純種和符合國情接地氣的變種,不應該存在哪個絕對更好更壞,因為都會有他們各自立足市場,至少某個利基,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的討論需要加一下限定,討論一下各自在國內服務什麼類型的公司客戶,不然無從比起。

個人認為MBB類很少和國內的中小民營企業合作,或者說很少和民營企業合作,更多的是為外資背景的公司服務,除了在客戶的消費能力上有不匹配的問題之外,其實也與自身團隊本土化、接地氣水準不夠有關,在實戰使用的戰略工具、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不單單和國內的民營諮詢有不同,在客戶層面上對這些方法的消化和吸收也是對應得有差異(有難度的),加上在戰略後的執行落地環節是否按照預期完成將是一個戰略做得好與壞很大程度上的試金石,因此在這些微觀層面需要的配套資源更是外資諮詢的團隊與民營相比所不具備優勢的。


主要還是看公司出現的問題還有發展要求來找相應的企業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雖好,但是側重點在戰略,以及定位的是大型的企業,付費方面也很高,再者由於盛名卓越,他們在選擇客戶上也有標準,不是有錢就能接單的。

一般國內的中小型民營企業最好找那種戰略、機制、人才、營銷、財務和資本全方面覆蓋,能提出真實有料的企業管理方案並能真真切切落實的公司才好,要不然沒有效果錢也是要白花的。

也不能說國內的全部諮詢公司很渣,起碼有些是比較了解國內行業發展形勢的。


國內綜合性諮詢公司,如果說在2012年前,正略鈞策是毋庸置疑的第一,無論規模還是質量。後來正略出事,成就了和君,人員規模極度膨脹,也就有了後來所謂亞洲第一。北縱我是一直看不上的,水準嚴重參差不齊,合伙人會吹路人皆知,專業水準實在不敢恭維。不過和君也是如此。中國諮詢的現狀就是:要想扎進去做諮詢,就需要組織化,要想發展的快,就要連鎖加盟。但是,連鎖做成麥當勞那樣實在太難,產品無法標準化,也沒有公司級的應用產品。和君也號稱創自己的商學,然並卵。外資諮詢,分兩類,一類是戰略,一類是人力,戰略的當然首推麥肯錫和波士頓,波士頓我不太清楚,但麥肯錫的水準已經大大下滑,水準遠不如10年前,因為我帶過的顧問曾對接過麥肯錫的兩個項目,一個汽車,一個房地產。說實在的,我拿到報告都不敢相信是麥肯錫做的。一般而言,花千萬,三個月讓麥肯錫做個戰略,基本是冤大頭,對國有公司而言基本等同於國有資產流失。


國內本土諮詢只有9K還可以 已經觸及到了外資諮詢2線的水平 和君算了吧 也就和君商學院比較有名 北大縱橫也差不多 以給企業做培訓為主


推薦閱讀:

頂級諮詢公司的target school?
Frost & Sullivan 是諮詢公司么?主要業務是什麼?在業界地位如何?在中國的發展如何?
互聯網時代,你怎麼看管理諮詢行業的發展?諮詢是否已死?
各類諮詢公司的作用?

TAG:諮詢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