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師是怎樣走到印度的?
怎樣識路?
怎樣生存?怎樣防身?怎樣保持健康?
錢從哪裡來?完全就是活生生的野外生存嘛。
唐僧,俗名陳褘,法名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稱。玄奘出生在讀書人家,幼年受父親教導,學習經書,對儒學略知一二。13歲(或說11歲)在洛陽凈土寺出家當和尚。時值隋末農民戰爭,中原是戰場。他避難西入長安,為求師學習佛法,經漢川到達成都。學習幾年,不滿足,又出川到荊州,北上相州,至趙州,返回長安。這時唐朝初建,社會還不穩定。玄奘東西南北地奔波,相當辛苦,表現出不畏艱險的精神,是他日後去印度取經磨練意志的初步償試,也可以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四處學佛法,感到各家對佛教宗旨,或者說得不明不白,或者說法不一。他想尋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發源地去拜訪名師,尋求經典,於是決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學。
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時唐朝國力尚不強大,與西北突厥人正有爭鬥,禁止人民私自出關。涼州都督李大亮聽說玄奘要西行,強令他返回長安。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願,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這時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達,州吏李昌認為玄奘的宏願是罕見的,不應扣留他,就把公文毀掉,催促玄奘趕快前行。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密)15趟的老瘦赤馬,新收徒弟石盤陀陪同,於夜間上路。慧琳、道整二人不堪遠行,遂回涼州。如此艱難的行進使玄奘進一步下定了西行的決心:不到印度,終不東歸,縱然客死於半道,也決不悔恨。半夜,他們偷渡玉門關成功。剛事休息,只見石盤陀持刀向他走來,石表示再走是死路一條,不願同行,玄奘只好任他離去,孤身一人前進。
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黃沙之外,人、獸的骨骸便是生靈的行跡。順著走,有時像在前面有大隊人馬在行動,其實這是在孤寂與恐怖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幻覺。行進到玉門關外的第一個哨口,等到夜間偷渡,還是被守衛發現,差點被箭射中。校尉王詳同情他,因他不願東返,勸他到敦煌修行,玄奘還是表示寧可受刑,也不停留。王詳只得讓他過了哨卡,並告訴他要往第四個哨口,那裡有他的族人,可以放行。玄奘依言出發,過了第四哨,再前進是800里莫賀延磧,古代叫做沙河,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所謂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地方。玄奘隻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經》,鼓勵自己。走了100多里地,迷失了道路,見到水,牽馬飲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裡,路上用的東西都丟失了,又不知道向哪裡走,於是只得重返。他邊走邊想,先前發過誓,不到印度不回頭,今天怎麼了,竟然往回走了?又想,寧可朝西走著死了,也不應該回去,想到這裡,勁頭來了,便改變方向,繼續西進。
今天說起玄奘繼續西行是很輕鬆的一件事,當日他在路途上,白天黃沙飛揚,如同下雨,晚上看見人獸骨骸發出的磷火,閃閃爍爍,陰森可怕。最嚴重的是走了5個白天,4個夜晚,還沒有見到水,乾渴難以忍受。到第五個夜間,沒有一點力氣了,便躺倒在黃沙上。半夜忽然颳起風來,令人清醒,他立即爬起,又上路了。馬忽然不按路行走,拉也拉不動,原來它發現了水草。飲飽吃足,休息了一天,然後又出發。走了兩天,出了流沙,到達伊吾,隨後到高昌。可以說這是玄奘取經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經過這番磨練,玄奘西行的意志更加堅定了。
高昌王熱情款待了玄奘,崇拜他,希望他留下傳播佛教。玄奘的目的是往印度取經,於是他婉言謝絕。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還是不同意留下。高昌王以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玄奘屈服。玄奘用絕食來回答,三天滴水不沾。國王深為他的精神感動,遂放他西行,還給他剃度4個徒弟,30匹馬,25個俠役,並寫了24封公文,給玄奘西行將要經過的各個地區的行政首腦,請求關照。高昌王的禮遇,是玄奘以前沒有經過的,此後上路,在物質條件上,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玄奘至層支國,因大雪封路,停留了兩個月。走到蔥嶺北邊的竣山,終年不化的積雪,使玄奘一行行走艱難,晚上就卧在冰上休息。這樣又經過7天才走下山。同伴死了三四成,牛馬死之更多。到了康國,由於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燒玄奘的兩個徒弟,幸而國王制止,玄奘等才平安通過。到縛喝國,玄奘留住一個多月,學習佛教經書。以後他不顧旅途疲勞,多次在一些地方停頓讀經,並與當地佛學大師辯難。玄奘有時遇到強盜,衣服資財全被掠奪,同行者悲哀哭泣,他勸慰眾人說,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保住了,損失的衣物算什麼,鼓勵徒眾,繼續前進。一次,在恆河,強盜認為玄奘體貌魁偉,適合祭祀突伽天神,便把他綁上祭壇,即將行兇。玄奘毫不畏懼,鎮靜地默念佛經。誰知這時狂風驟起,吹斷樹枝,暴徒以為老天責怪他們作孽,慌忙向玄奘表示歉意,他這才躲過一場災難。
一道道難關過後,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學習了各種佛學經典,出席了戒日王主辦的全印度佛旨辯論會,玄奘為論壇主人。由於他高深的佛學造詣和威望,竟沒有人敢向他發難;有人想暗殺他,但陰謀沒有得逞。玄奘求學的目的達到了,便帶著佛經取道回國。在渡信度河時,遇到風浪,50來夾經書落水,玄奘痛惜萬分,便設法彌補。他派人到烏長那國補抄。到了于田,又派人去屋田、疏勒等地方訪尋經書,並在那裡等候求書人的到來。
貞觀十九年(649年),經歷了17個春秋,玄奘攜帶梵文經書357部回到長安。隨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譯佛經,譯書75部,1335卷,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歷盡千辛萬苦赴西域取經的精神,為後人樹立了為求真理,捨生取義精神的光輝典範。
你可以下載錢文忠的玄奘西遊記聽聽,百家講壇的
推薦閱讀:
※適合一起野外旅行的犬?
※關於孤島生存的幾個選擇問題?
※在中國爆發生化危機(殭屍),身處小城市如何逃脫?
※如何使用槍支在野外生火?
※對比博依刀,狗腿刀,開山刀 和其他砍刀比如大柴刀之流。那種刀對野營和生存實用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