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紀錄片《漢字》(Hanzi: the Movie)沒有採訪中國大陸設計師?
今天注意到電影 Hanzi: the Movie 採訪了很多中文字體設計師,但是居然以為中國大陸的都沒有。請問是什麼原因?攝製組有嘗試過接觸中國大陸的設計師嗎?
Welcome
這個問題我提的。在知乎提問的同時也留言問了紀錄片團隊,答覆如下:
Thanks for messaging us! The biggest reason being budget restraint.We found our designers from recommendations to recommendations from different designers, and most introduced us to other designer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 list grew rather organically. Hope this answers your question
為什麼問紀錄片製作情況的人沒有自己去聯繫導演?請問是什麼原因?提問者有嘗試過接觸導演和製片嗎?
看了一下受訪者名單感覺還可以啊,有葉忠宜就夠了啊。(誤
為什麼一定要有中國大陸的?又不是做人口普查。紀錄片《Latin Alphabet: the Movie》就一定要採訪義大利人嗎?
懷疑紀錄片是通過推特和非死不可和設計師聯繫上的
我們國家設計行業有個很奇怪的地方。
雖然字體設計看上去不怎麼掙錢,但是你看看,知乎上字體設計師的聲音真是響。
而在站酷啊在各種設計論壇里。字體設計師出現的次數也特別多。還當咱們中文字體設計多厲害呢。可上馬路上超市逛逛,品牌到包裝上,不管是4A還是local,或者二線小設計公司,用來用去的常規字體似乎也就這點字體。 標題自己我們自己會設計,謝謝。
我說主要是他們閑的。
你看老幾輩的設計師們,有誰天天跟大家扯字體設計么?不都覺得這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么。正文字體也就是我們設計師們日常使用的一個元素。
我倒沒見到過自己用的插畫師有那麼愛社交過,到處跑論壇。大概因為人家活多。為啥要說主要是閑的?
設計中文字體雖然工作量巨大,但是出來以後就是自己個作品,靠著這一個,可以賣個一輩子。你們平面設計師一套方案賣個幾家試試看?
所以他們的路數其實跟藝術家是一樣的,天天東個展西個節,北邊一個論壇,南邊跑個會,也沒做過多少案子有過幾個客戶,自己悶頭搞點藝術就行了。當然,我們這裡藝術家型的設計師也真不少。客戶的項目紅不紅不要緊,自己紅了就好。正常的設計師,不論是做UI還是做VI,哪怕天天做KV的,天天應對各種不同樣的客戶,哪像他們那麼時間充裕,悶頭做就行了。市場是什麼?他們又沒什麼客戶。你就看方正那些字體吧,除了基礎款,你有幾種能用的?有人說康熙字典體了,那只是大家沒別的雕版字體可以用了。你買本明代版刻圖典自己看看去,很多祖宗留下來的雕版字形,好看得彈眼落睛,為啥人家做了康熙字典體?因為那是字典的雕版,親,字全。
來來來,隨便拿幾頁明代版刻的字體,吊著打你們大陸字體設計師。也不求你們創新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數字化下可以么?
這就像你做設計用了莫奈的畫當元素,結果效果很好。但我說功勞可能有一半是莫奈的哦。
再回到為啥沒採訪大陸字體設計師這事情上。
可能是人家對岸沒覺得你們大陸這幫字體設計師有做了多少正經事兒吧。
再聯想下騰訊為啥沒找方正做字體呢?哦,可能給方正這天天東告西起訴的公司噁心壞了吧。
看看方正的價格。還跟你雙十一呢。你們想想你們設計個單頁用方正字體的成本。當然,其實他家可以正經當正文字體的一雙手能數出來。typekit可是50刀一年隨便用哦。不懂,能猜么?猜是因為大陸做這方面的設計師少,或者說文字的設計只是這些設計師設計工作的一部分,所以導致沒有大的影響力。
護照問題?
我想問題的答案應該在於漢字的繁簡體吧,雖然,不可否認的是,簡體中文是現在的主要中文書寫格式,但是在港澳台,以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或地區(如日韓)尤其是在海外華人聚集區,繁體漢字(正體字)依然是最主要的中文書寫格式。
你直接去問該片的編創人員啊。網站有聯繫他們的方式。
難道你指望知乎上的素人給你解釋?
現在的文字現狀導致了我們的正文字體只能在這個小圈子裡打轉。要想突破這個固囿,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全盤恢復繁體,就可以直接拿前人留下來的好東西復刻了,要麼全盤拉丁化與國際接軌,全盤接受西方的西文字體
我想看這部紀錄片, 為何搜索不到,被禁了?如何能看到?
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拍一部以我們自己為中心的漢字紀錄片 如果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話 題目里說的這部紀錄片也就無足輕重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很多公文中一定要用「〇」而不是「零」?
※「麥」和「來」這兩個字是如何演變的?
※往日的修訂——說「歲」
※先有造字法,還是先有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