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上沒有牛頓、萊布尼茨、歐拉、高斯、阿貝爾……等人,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文明還有這麼強大嗎?
這個問題起源於20多年前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看的一本科學哲學書上的問題,具體哪本書忘記了【另外誰知道這是哪本書上提出的問題,順便也告訴我一下書的名稱和作者,謝謝。】:如果歷史上沒有牛頓、萊布尼茨、歐拉、高斯、阿貝爾……等人,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文明還有這麼強大嗎?科學還會朝著我們當前的方向發展嗎?或者科學、技術和文明會不會朝著其它的方向發展,會不會發展成另外一個更高的體系?推而廣之,如果我們史書中所有的那些有名字的人都不曾在這個星球上生存過,那我們的社會和文明還會不會在當前這個時間發展成當前這種狀態,那麼這個星球的文明還會不會是當前的這種文明,會不會出現一種新的文明?再推而廣之,為什麼史書中那些有名字的人會產生?……問題太多,這裡暫且問這麼多,以後再慢慢問。
「親愛的先生,西方科學的發展基於兩項偉大的成就:希臘哲學家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發明了形式邏輯體系,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了可以通過系統實驗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出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發現竟然被做出來了。——您真誠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我和之前很多答案一樣,反對英雄史觀。但是之前很多答案認為近代科學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出現的,這種觀點同樣是想當然的。比如 @二狗寶寶的答案提到了一句:「科學或許是一樣的。自從亞里士多德的出現,在一套不斷被完善的方法論之下,很多結果都是必然的。」 這種觀點在科學史上是很普遍的,但這個觀點能否回答如下三個問題呢:
- 為什麼古希臘的科學發展到阿基米德和托勒密的時代就徹底停滯了。當然更激進的問法是,古希臘科學是否早已停滯,阿基米德和托勒密只是某種迴光返照;
- 為什麼伊斯蘭文明繼承了大部分古希臘科學的遺產,並且做出相當原創性成果,但伊斯蘭文明同樣無法發展出近代科學;
- 西歐大概從12、13世紀開始逐步恢復古希臘遺產,在13世紀時對亞里士多德已經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巴黎大學的經院哲學家已經對亞里士多德的科學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那為什麼近代科學要到16世紀才突然出現,在13世紀到16世紀之間又發生了什麼?
另外的一個高度技術性的問題是,亞里士多德的方法論和近代科學的方法論是不同的。古希臘人的科學理論並不注重對自然的細緻觀察,更缺乏近代意義上的實驗概念,相反古希臘人對自然進行大致觀察後,就用過於抽象的哲學理論加以總結和概括,簡單來說就是對於偏重哲理思辨而忽視自然觀察。但是如何破除亞里士多德的方法論,而轉化為近代科學的世界是需要被具體解釋和說明的,而不是含混的說一句觀念自然會變化和發展。更準確的說,這個過程是連續的,還是斷裂的本身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學術問題。
再進一步說,近代科學觀念包含了兩種相當不同的觀念,一種是的理性主義的笛卡爾的路徑,側重於用一種全新的整體性的理論解釋整個世界,這種觀念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柏拉圖主義的延續,另一種是經驗主義的培根的路徑,側重於對自然的觀察、數據積累、假設性的探索和驗證實驗,這種觀念更富有原創性。那麼這兩種路徑又是如何被結合在一起的呢?
從結論上看,西歐在16世紀開始出現了全方位的科學革命。破除了傳統的觀念,並且逐步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各項基礎。這一次革命是決定性的,使得歐洲徹底與其他文明拉開了差距,從此以後我們才能說近代科學已經出現了。近代科學革命是由牛頓之前的一兩代人推進的。哪怕我們同意英雄造時勢,那這些英雄也是第谷、開普勒、伽利略、培根、伽桑狄、笛卡爾、哈維、惠更斯、波義耳,我們至少可以說,到了牛頓這一代,近代科學革命的時勢已經接近完成了。當然,牛頓確實也有著巨大的成就,但終究晚了一代。
而如果我們贊同時勢造英雄,那我們就需要說明近代科學革命的時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這是因為15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現帶來了無數新事物?因為古騰堡的印刷機使知識的大規模積累和傳播成為可能?因為宗教改革動搖了基督教信仰?因為15、16世紀的戰爭對技術發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還是我們可以再往前追溯,11世紀之後西歐經歷的長期經濟發展?西歐具備較高的識字率?西歐在14世紀已經出現較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我在很多其他答案里都提到過,西歐各國從15、16世紀開始的爆髮式增長,是一個難以被解釋的大問題,而近代科學革命只是其中重要一環。一切並不是那麼順理成章的事。
評論區有幾位提工業革命或者唯物史觀的,統一補充一下。科學革命是16世紀下半開始的,而工業革命是19世紀的事。到了18世紀,英國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工商業者之間建立了相當密切的合作關係,這是英國獨有的,也是英國工商業發展的重要助力之一。但是在16世紀,科學家基本依賴貴族的資助,和工商業者並沒有什麼交集(有一種觀點認為科學家可以在印刷廠和工人有所交流,但這種觀點有多大的解釋力是可疑的)。而且科學研究成果在16、17世紀和具體的工藝技術之間的轉化也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比較謹慎的說法是不同專業領域的情況完全不同。所以唯物史觀不是不能用,我個人傾向於同意外部因素對科學革命的影響更大,但要說明其中的機制,不是那麼想當然的事情。
題主的問題是:如果歷史上沒有牛頓、…等人,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文明還有這麼強大嗎?
我認為,科學發現的歷史不可重演。現代科學技術是一代代科技人員努力的結果,是既成事實和歷史的必然。因此,題主主題中的「如果」沒有實際意義。
我覺得,對科學偉人的再發現,倒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通過校園的學習認識了這些科學巨匠。離開校園後,絕大多數人對科學巨匠的認識連同許多知識一起逐漸淡忘掉了。然而,一旦我們從工作中對這些科學巨匠們來一番「再發現」,會深刻地認識到這些科技大師們的不可替代性。
我從事的是電氣專業,又是電氣工程師,我講講自己對科學偉人的再發現吧。
我三次「再發現」牛頓。
第一次再發現牛頓,是在我的專利設計中。
在彩色玻璃噴塗設備中有一根兼做支撐件的導電杆,它大約通過近400A的電流,電壓為12V。由於其下是近600度的紅熱的連續玻璃板帶,這根導電杆會出現軟化現象。為了提高它的機械強度,需要仔細設計。
我考慮到這根導電杆接受的是玻璃板的輻射熱,而自身也存在焦耳發熱,於是就把兩者合併起來計算並模擬,參數調整後製成零件並安裝到噴塗設備中,發現完全不能用。為何?
看了若干書籍後,突然發現了牛頓散熱公式 ,於是按牛頓散熱公式的原理重新計算和模擬調整,這次的試驗效果良好,解決了大問題。
第二次再發現牛頓,是在計算熔融玻璃液中氣泡的排出機制時。
玻璃液氣泡來自玻璃粉料,它是玻璃粉料熔融的產物。如果氣泡不排出。玻璃產品中就會有氣泡,成為廢品。氣泡排出與氣泡體積密切相關,它的排出時間和速度,遵循牛頓氣泡運行定律。而氣泡排出的控制,則與玻璃窯窯壓有關。
窯壓控制與助燃空氣有關,與煙道開度有關,與粉料成份也有關。所以我在設計窯壓控制時,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但最核心的還是牛頓氣泡運行定律。
第三次發現牛頓,是在設計開關櫃溫升時。
開關櫃內導電材料的溫升,除了與牛頓散熱公式有關,還與熱源分布、散熱通道結構等因素有關。當然,核心的還是牛頓散熱公式。
但這是多參量系統,於是在設計演算法時,就要用到牛頓經驗公式建立的方法。
對牛頓,我們根本就離不開他。微積分中有他,求極值有他,連建立最基本的微分方程也離不開他。
可見,牛頓是多麼偉大。
再發現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沒有學生不怕的,它以概念理解難計算也難而著稱。我大學時代並沒有讀好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對其中的概念有些模糊。
入職後,要設計許多比較特殊的電磁系統,不得不再次閱讀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以及電器學中的電磁系統設計。就這樣,把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給撿起來了。
這次撿起來不同以往,我學了電磁理論,還看了許多物理著作。突然發現,從工程的觀點來看這些理論,顯得十分自然和貼切,彷彿它們就應當是這個樣子。
我曾經和一位同事一起討論過坡印亭矢量的應用。同事堅決不相信坡印亭的理論,怎麼解釋都沒用。突然我靈機一動,把麥克斯韋理論和坡印亭理論同時講,這位同事一下就聽懂了。
所以,麥克斯韋才是真正的經典物理學大師。
真空電弧的研究與科學大師們
麥克斯韋的再發現,還伴隨著開關電器真空電弧的研究。
真空電弧有兩種,一種是電極間隙的真空擊穿,另一種是電極打開時的真空擊穿。兩種真空電弧最後都演變為金屬蒸汽的電弧,於是自然而然地就出現了金屬電離能和輻射,並隨之出現N位科學大師。
電器的研究就有這個好處:科學偉人隨處可見。電器其實就是這些偉人思想加上工程人員傑出設計的綜合實體,是科學思維的集大成者。
結論
再發現這些科學大師,很有意思,往往都是在運用過程中發現的。
為了解決工作中的疑難問題,我們需要學習很多已經忘卻的知識,還有許多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科學大師們是如何解析問題和建立理論的。有時我們會想:這些理論如此淺顯,似乎我們也能提出這些理論。然而,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提出這些理論絕非易事。
看了一本講解科學發現歷程的書,知曉科學發現是如此艱難。科學大師們憑藉過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再加上一點運氣,摘得了發現之花。
我認為,除了個別理論外,絕大多數理論都可以被科學大師同時代的同行們發現,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因此,這些理論的發現完全不會影響現代科技。
有一個遊戲叫做《文明V》
在裡面玩家要從原始社會開始,扮演各種各樣的文明,遊戲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讓自己的文明變成世界上最繁榮的文明啦。玩家可以選擇完成外太空探索來取得科技勝利,也可以通過建立文化霸權來取得文化勝利,通過掌握合縱連橫之術來獲得外交勝利,最簡單粗暴的就是用我們帝國的軍隊征服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來獲得征服勝利。無論是哪一種勝利方法,科技都是很關鍵的,畢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可是這個遊戲的科技樹有這麼長:
從簡單的制陶術,採礦術,畜牧術到最後的粒子物理,核聚變,納米科技什麼的,都要一點一點研究。那麼怎麼完成一項科技的研究呢?這個遊戲便設計了一種看起來像藍色小瓶的資源,來抽象地表示一個文明的科研能力。每一個文明每回合都會獲得一定的「瓶子」,遊戲為每一項科技設計了完成這項科技所需的「瓶子」,越發達的科技要求的「瓶子」越多,比如畜牧業只要41個瓶子
而量子物理學則需要13,552個「瓶子」。也就是說,你每回合獲得的「瓶子」越多,那就意味著你的我們科技發展速度越快,就可以在文明物競天擇的叢林中占的先機。那麼怎樣獲得更多的「瓶子」呢?
上面這張圖是一個城市的市民管理圖,玩家都可以為你的市民分配工作。他們有的在土地上耕種,有的在油井裡鑽油,有的在大學裡教書育人。整個國家裡所有的資源都來源於他們在勞動過程中付出的汗水。舉個例子,一個石油工人每一回合可以為國家提供2單位糧食(用來養活更多的市民)和4單位生產力(可以用來生產軍事部隊和建築)。一位大學裡的科學家每回合可以為國家提供1單位生產力,3單位「瓶子」和3單位大科學家點數
科學教育的建築也可以增加「瓶子」,每個城市的市民越多,建成大學或公立學校就能為國家提供更多的「瓶子」。市民在農閑的時候也會去公立大學接受接受教育,算上兩道方程或者研究研究幾何,所以只要有了公立大學,他們不必在和科技有關的行業上工作,也可以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出一份力。
遊戲裡面還有一種特殊單位叫做大科學家,他們的誕生要麼伴隨著機緣巧合,比如你建造了一個奇觀,或者你確立了新的政體或意識形態,要麼就是靠積攢大科學點數,每當大科學家點數達到一定數量,大科學家就會誕生。比如這是我的哥白尼:
作為天才的大科學家,哥白尼,他僅憑一個人就可以為我們的國家貢獻7000多個「瓶子」,大約可以直接完成一樣工業時代的科學技術研究,是眾多普普通通的市民,乃至大學裡的普通科學家望塵莫及的。在他們卓越的貢獻和背後耀眼的光環下,一個小市民為祖國做出的貢獻似乎微不足道。
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是我的首都倫敦,首都有41位市民,這41位市民每回合為大英帝國貢獻260個「瓶子」。他們中沒有一個人發現了力學三定律,沒有發明微積分,但是他們又何曾沒有思索過蘋果為什麼從樹上落下?
這是我的城市約克,約克有32位市民,這32位市民每回合為大英帝國貢獻177個「瓶子」。他們中沒有一個人發明改良了蒸汽機,但是他們又何曾沒有思索過有沒有什麼動力可以取代水力,讓工廠離開河岸?
這是我的城市諾丁漢,諾丁漢有20位市民,這20位市民每回合為大英帝國貢獻96個「瓶子」。他們中沒有一個人發現了進化論,但是他們又何曾沒有對著博物館裡的化石發獃,想像那些動物活著的時候是如何奔跑,跳躍,飛翔?
這是1942年的大英帝國的版圖,大英帝國每回合擁有1052個「瓶子」(左上角),這1052個瓶子七個回合就可以抵一個哥白尼,或者牛頓,或者瓦特,或者達爾文。這1052個瓶子來自於倫敦的大學裡普通的學生,來自於約克鎮公立學校里辛勤工作的教師,來自於諾丁漢田野里仰望星空的農民,來自於大英帝國231位偉大的市民。他們的祖輩從公元前4000年踏上這片土地,就一直在為這個文明的希望而默默奮鬥,他們的後代將繼續奮鬥,直至人類的眼光可以穿越太陽系,穿越銀河系,直到人類的腳步踏上月球,踏上火星。
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只是人民。
他們不是科學家,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為大英帝國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貢獻。
其實文明遊戲只是一個簡化了的模型,在真實的歷史上,一個文明的科學技術發展還有更多的影響因素。但是總體來說,人類科技的發展一定是偉人和廣大群眾一起做出的貢獻。現代的科技研究更是如此。在過去,人類的知識體系還不夠完善,一個天才的個體靠個人努力就可以將整個世界的科學水平提升一個層次;而這幾十年來,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往往是一個科學研究團隊,而不再是突出的個人了。
應該辯證地看這個問題。科學家完成的創造性思維躍遷是無法用價值衡量的,是科技突破的質變因素,決定性因素;人民群眾的經驗積累是有積極意義的,是科技發展的量變因素的一部分。
有一些答案試圖用古代中國的科技停滯來否定人民群眾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論斷是武斷的。
要是拿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進行比較,那不可控變數太多了,這樣得出來的結論我不能認同。實際上對「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近代科技」這個問題有很多探討,我認為可以從文化層面進行解釋。我認為中國沒有發生科技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結構。封閉的大河中央集權國家,一方面無法與西方共享最新的文明發展成果,一方面形成了強大的維護封建統治的文化。有一個概念叫工具理性,中國的文化基因里缺乏這個東西,而西方的新教先完成了工具理性革命,所以最早誕生了近現代科學。其實文明V和文明VI的市政系統就能反應一定的問題,市政樹點錯了當然會影響科技樹發展。有時間再更一下文明系列的市政樹。
(受這個答案啟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046319/answer/238581009)
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1.天才的出現在歷史長河上具有必然性,但並不一定就會在特殊的時間節點出現。
很多答主說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必然性,認為即便沒有牛頓這樣的大師,也會有別的大師的出現。是的,我不反對科學的發展總趨勢是上升的,很多的科學發現具有歷史必然性,但並不是所有的都有歷史必然性。像牛頓、歐拉這樣的開山鼻祖型的大師,天才般的工作的出現並不具有必然性。從2到100相比於從1到2隻是量的積累,但從0到1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而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做2到100這樣的工作。之所以說他們是天才,就是因為他們的不可取代性。如果沒有牛頓,或許會有另一位或這幾位大師開創了近代物理學,但他們的出現可能要晚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現代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可能都已經習慣了做修修補補的工作,這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如果你不去做別人就會去做,這樣看來大部分人所做的修修補補的工作具有更大的必然性。但那些大師做的工作可不是修修補補的工作,他們是大廈的構想者和建造者,我們普通科研人員不過是給這座大廈添磚加瓦。所以,那些大師不出現的話,那些大廈也不會出現。沒有牛頓,或許會出現另一位大師做著與牛頓類似的工作,但這個人出現在牛頓那個時代的可能性是很低的。科學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這沒有什麼問題,從歷史長河來看,天才的出現具有必然性,但天才在特殊時間節點的出現並不具有必然性。
艾薩克·牛頓
學生時代
1654年,牛頓進了離家有十幾公里九龍的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他在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藥劑師家裡,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熏陶。
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很出眾,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其是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的記讀書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當時英國社會滲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頓家裡有兩位都以神父為職業的親戚,這可能是牛頓晚年的宗教生活所受的影響。僅從這些平凡的環境和活動中,還看不出幼年的牛頓是個才能出眾異於常人的兒童。後來迫於生活困難,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但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幹活。每次,母親叫他同傭人一道上市場,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經時,他便懇求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則躲在樹叢後看書。有一次,牛頓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蹤牛頓上市鎮去,發現他的外甥牛頓伸著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會神地鑽研一個數學問題。牛頓的好學精神感動了舅父,於是舅父勸服了母親讓牛頓復學,並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據《大數學家》(Men of Mathematics,E·T·貝爾(E.T. Bell)著)和《數學史介紹》(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H·伊夫斯(H. Eves)著)兩書記載:「牛頓在鄉村學校開始學校教育的生活,後來被送到了格蘭瑟姆的國王中學,並成為了該校最出色的學生。在國王中學時,他寄宿在當地的藥劑師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e)家中,並在19歲前往劍橋大學求學前,與藥劑師的繼女安妮·斯托勒(Anne Storer)訂婚。之後因為牛頓專註於他的研究而使得愛情冷卻,斯托勒小姐嫁給了別人。據說牛頓對這次的戀情保有一段美好的回憶,但此後便再也沒有其他的羅曼史,牛頓也終生未娶。」不過據和牛頓同時代的友人威廉·斯蒂克利(William Stukeley)所著的《艾薩克·牛頓爵士生平回憶錄》(Memoirs of Sir Isaac Newton"s Life)一書的描述,斯蒂克利在牛頓死後曾訪問過文森特(Vincent)夫人,也就是當年牛頓的戀人斯托勒小姐。文森特夫人的名字叫作凱瑟琳,而不是安妮,安妮是她的妹妹(參見Arthur Storer),而且夫人僅表示牛頓當年寄宿時對她只不過是「懷有情愫」的程度而已。
牛頓的晚年畫像-1712年
從12 歲左右到17歲,牛頓都在金格斯皇家中學學習,在該校圖書館的窗台上還可以看見他當年的簽名。他曾從學校退學,並在1659年10月回到埃爾斯索普村,因為他再度守寡的母親想讓牛頓當一名農夫。牛頓雖然順從了母親的意思,但據牛頓的同儕後來的敘述,耕作工作讓牛頓相當不快樂。所幸金格斯皇家中學的校長亨利·斯托克斯(Henry Stokes)說服了牛頓的母親,牛頓又被送回了學校以完成他的學業。他在18歲時完成了中學的學業,並得到了一份完美的畢業報告。1661年6月3日,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在那時,該學院的教學基於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牛頓更喜歡閱讀一些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開普勒等天文學家更先進的思想。1665年,他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在1665年,牛頓獲得了學位,而大學為了預防倫敦大瘟疫而關閉了。在此後兩年里,牛頓在家中繼續研究微積分學、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
很多的偶然聚集在一起才造就了這樣一位天才
牛頓從小酷愛讀書、善於沉思、喜歡做小實驗,後來又學習了笛卡兒幾何,對《幾何原本》從頭到尾進行了反覆深入地鑽研,學習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劍橋三一學院遇到良師巴羅,兩年大瘟疫期間在鄉下靜心研究,還有他那喜歡孤獨的性子,以及對科學的執著近乎狂熱的追求。這些種種促成了一個偉大天才的出現,在那個時代並不會有第二個他那樣的人,自然也就不會有第二個人做出他那樣的工作。
2.科學定律並非等於客觀實在
科學定律是構建在一套模型之上的,這個模型必然具有一定的近似,所以科學理論並非客觀實在。而對於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思維和想像力,所以不同的人構建的模型往往會有所不同;但另一方面,一套模型只有符合實際現象才能夠被認可,因此科學模型的構建具有微弱的主觀性。那麼,這樣看來,如果沒有牛頓,我們的近代物理大廈被另一位天才構建或許會是另一番風景。
綜上,如果沒有牛頓、歐拉這些天才的出現,我們的科學發展會大概率被延遲,我們可能在現今還處在電氣化時代甚至是更落後的時代,我們的科學體系也會有所不同。
物理學可能不會是現在這樣,但是也不會比現在差多少。牛頓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微積分和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在那時都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沒有牛頓和萊布尼茲還會有馬頓和去布尼茲們。
最近正好在讀一本書,Etienne Gilson的「The Unity of Philosophical Experience」。這本書沒講別的,講的就是從中世紀以來,一個哲學思想的開始,發展,必然的消亡,以及為下一個哲學循環埋下的種子。
從阿貝拉爾到奧卡姆,從笛卡爾到休謨,從康德到孔德,哲學家們總是不停在構建,消解,再構建,不斷循環下去,且每一個新的循環往往以上一個循環的消解為基礎。
為什麼我要說這些?因為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哲學史不是哲學家們的編年史,而是想法(ideas)之間的關係以及其走向的必然結果的歷史。打個比方,當笛卡爾用一種數學思維將心靈,物質,神區分開以後,貝克萊主義必然會出現,因為笛卡爾的教條之上是無法解釋物質世界的。貝克萊主義的出現,一定會導致休謨主義的出現,因為感官是無法指向神的存在的,甚至心靈本身的存在。
一個哲學家往往是可以自由的接受一些教條的,但是他一旦接受了某些教條,他後續的構建就不是自由的了,因為這些教條必然會引向一個固定的結果。可能這個結果要幾十年上百年才會被某個偉大的人發現,但是它的出現早就在教條里被註定好了。所以哲學史就是思想的構建,指向懷疑主義,被懷疑主義消解,再站在之前的屍體上重新構建的歷史。
同樣,科學或許是一樣的。自從亞里士多德的出現,在一套不斷被完善的方法論之下,很多結果都是必然的。比如愛因斯坦的火車思維實驗,沒有愛因斯坦也會有別人去提出類似的理論,因為在一套被我們稱之為科學的方法體系之下,邁克爾遜試驗的結果必然要被其解釋。再比如,牛頓的力學正是建立在對笛卡爾物理學體系的不滿之上。
我曾經也是一直相信偉人的,但是一個人之所以在學術界上偉大,並不是天賦神通,而是站在了正確的位置,發現了應該被發現的東西。這類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經常見很多人說沒有誰誰誰,也有某某某代替,但個人認為,這是非常扯淡的,歷史是在走鋼絲,而天才引發的蝴蝶效應尤其巨大,一下子這麼多天才消失,誰去補充?舉個例子,xxx曾說:「如果沒有毛主席,至少中國革命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個人認為,沒有毛澤東,中國會怎麼樣不知道,反正中共是沒有摸索的機會的,牛頓等這種曠世天才的出生本來就很偶然,能投身物理數學也是偶然,能活多少歲也是偶然。。。可以說,天才本身就是無數偶然造成的,概率極其微小,如果能穿越,要改變歷史其實極其簡單,學過生物學的應該知道,我們的父母哪怕晚認識一秒鐘,生下的也不會是我們,科學也是靠這一點點的偶然加起來才發展成這樣的,如量子力學,最先由普朗克從黑體輻射研究中提出量子化假設,愛因斯坦用量子化的觀點來解釋光電效應,再後來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薛定諤提出薛定諤方程,波恩提出統計詮釋,前前後後二三十年的時間,一群天才在接力,缺了其中一些人,那些工作誰來做,即使是有人做要等多久,那都是問題,說個搞笑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化的假設非常惶惶不安,德布羅意當初提出物質波的概念被很多人嘲笑,薛定諤搞出的薛定諤方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鬼,如果他們隱藏自己的發現,鬼才知道科學要晚發展多少年,又或許,之前有人已經想到了,但沒敢說出來,誰知道呢
其實,牛頓和萊布尼茨兩個人就證明了,沒有這些人,科技仍然會變強大,只不過是晚一點而已。
牛頓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發明了微積分。換句話講,微積分不一定非要生一個牛頓出來才會出現。
其實,科學界是時勢造英雄
舉個更近的例子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很多人只知道愛因斯坦有相對論卻不知道,在愛因斯坦前,大名鼎鼎的龐加萊比他更早發布關於相對論的論文(多數行外人不知道龐加萊,但是就數學和物理學而言,龐加萊也一樣是牛逼得不行的人物)
但是相對論為什麼是屬於愛因斯坦的呢?因為愛因斯坦比龐加萊更勇敢一點,他把以太徹底捨棄了,而龐加萊同學未能完全跳出這個怪圈。其實,龐加萊離相對論只有一步之遙。
這一步是不是真的跨不過去呢?我以為不是的。
愛因斯坦的一切理論成果也是基於當時科學界的大量實驗與及整個物理學界的思考成果而來的。
相對論的大量基礎並不是愛因斯坦一個人做成的。
再比如,馬克思的資本論。有看過資本論的同學就該知道,整個資本論沒有哪一頁不引用別人的論述。而這些引用其實就是別人的成果,當足夠多的成果積累的時候,一個天才的出現就能讓這些成果從量到質的轉變
每一次學術上的偉大突破必然有無數人的辛苦努力,他們的努力可能只是長出一片小小的葉子,當葉子足夠多,把這棵樹養大的時候,就會開出花來,最後才會結果。今天不結果,明天也會結,除非環境受到破壞,把整棵樹給鏟倒了之類的。
不會有。這問題就等價於說「如果沒有人智商超過120」,我們人類還有希望嗎?」
那必然是毫無希望的。要不是平均數太低,要不就是方差太小。如果是前者,那麼人類腦容量太低,還在烏鴉海豚階段,屬於進化不完全。如果是後者,那就是windows系統之類的,說明我們其實是被人設計出來的機器人。無論哪個都毫無希望。
幹掉了這個牛頓,很可能找不到下一個牛頓了。這麼天才兼欠揍的人是不世出的,百年未必有一個。
但很有可能牛大給出了基於經驗的微分描述。
然後牛二和牛三用盡畢生精力研究出了微積分的數學定義。牛四觀察到光的色散。牛五猜到了萬有引力定律,講給牛六。然後牛六用牛三提供的工具解出來了。牛七總結了一個力學定律,但並不完善,被牛八和牛九一起修正了。我們只是失去了一個連後代都沒有的天才。
但他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其他幾十個人的成果,並被後人使用。
科學有一點好,只要你往前推進了一小步,這一步別人就不用重新走了。對於絕大部分突破性科學進展來說,出現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出現了牛頓這些大牛,而是因為對於上一代科學技術的理解到達了某個程度。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量子力學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技術基礎,人類必須首先了解一定的電磁學和光學知識,才能正確的觀測到光電效應;人類必須有生產真空管的技術,知道如何提取稀有氣體,才能知道電子的存在;人類必須有足夠的統計力學基礎才能知道黑體輻射…… 等這一切基礎都有了,愛因斯坦才能正確地解釋光電效應,從而發展出量子力學。電子的發現和量子力學的建立這兩個事件的時代差不多,完全是必然的。這個脈絡里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替換的,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過程中很多重要人物的名字,而像光電效應這樣神奇的問題,正常的人是不可能放著不管的,愛因斯坦不研究也會有其他一百個斯坦在研究,最終總是會研究出來,只是時間早晚而已。等量子力學發展的差不多了,人類才有可能(也必然會)做更多的實驗從而發展出凝聚態理論(半導體)、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等這些都具備了,人類才可能有足夠的技術水平搞出 2013 年的炸藥獎(Higgs)。換句話說,人類的科技樹是固定的,因為樹的每個部分都和臨近的部分有非常強的依賴。
// 當然今年的炸藥獎比較特殊,廣義相對論的依賴似乎不是很多。
所以回到問題,
如果歷史上沒有牛頓、萊布尼茨、歐拉、高斯、阿貝爾……等人,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文明還有這麼強大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文明會和現在基本上一模一樣。只不過教科書上的人名不是牛頓,而是鈍牛。
有這樣的問題意識很好,不過個人覺的這樣的假設是有問題的。思想試驗可以讓我們去思考一些現實中無法通過實踐來檢驗的問題,但是它是有嚴格限制的。不嚴謹的假設反而會模糊問題,導致不太有價值的思考。題主思考的實質問題是什麼:現代科學如何發展到現在的模樣?是不是必然的結果?偉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或者說沒有愛因斯坦會不會有相對論,沒有牛頓會不會有萬有引力理論?還有相關問題,沒有西方的侵入我們會不會獨立發現出現代科學?假設是對現實的模擬,意圖推測規律,因果。然而對於超複雜系統,只對考慮極個別因素真的意義不大。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知道,不確定現代科學是不是必然的。如果有給出必然性,規律性,肯定回答的,那麼請給出依照你對過去解釋的理論,對未來的解釋。沒有可證偽性的解答不是沒有價值,只是沒法被列入科學理論的行列。
東方就沒有這些人啊,所以你看東方最先進的國家中國混了四千年進步了多少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因為這個假設我們完全無法證實或證偽。往大了說,歷史研究的一個天生的致命缺陷就是我們無法去驗證某種假設和結論是否正確,歷史並不像科學那樣具有可重複性,不能像科學那樣可以用實驗去驗證假設的真偽。
實際上,圍繞英雄人物和偉大的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所展開的一切討論都是建立在假設,猜測和憑主觀在歷史中尋找的證據的基礎上的。
對於建立在猜測和假設基礎上的討論,我不覺得有什麼意義,也不覺得能討論出什麼結果。會。
既然上帝決定了在人類有能力把小星行炸飛之前沒有讓人類滅亡於行星撞地球,
那就說明,上帝的心還是向著人類的,沒有牛頓,他會再造一個馬頓。
同理,如果世界上沒有愛因斯坦,那麼世界上會有愛果斯坦。
完全可能。我舉個例子,以前上calculus時就有個數學教授黑過生物專業的。
1994年曾經有個醫學教授在描述研究行為時自創一套數學演算法。他還很自鳴得意的專門出了一篇論文描述他的演算法。後來大家一看這不就是微積分嗎(更準確的說是梯形公式),這教授又重新發明了一遍微積分。
連學生物的弱雞都能重新發明微積分,歷史上的重大發現只要條件湊齊總有人能反覆得出同樣結論。
===============================
謝謝喵嗚提供的文章名,這篇文章還被引用了306次……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rea Under Glucose Tolerance and Other Metabolic Curves", Mary M. Tai, Diabetes Care, 1994, 17, 152–154.
10月6日更新:補充幾句。
為什麼題主舉例的這幾個科學英雄無一例外都是歐洲人,卻沒有一個中國人?
為什麼從文藝復興直到近代,所有最重要的科學大師都是歐洲人(或歐洲人後裔美洲人),卻沒有一個誕生在中國、印度或非洲?
道理很明顯,是歐洲的大環境下才有機會產生這樣的英雄。
所謂時勢造英雄,絕不可能英雄造時勢。
英雄可以局部地改變歷史的細節,卻不能改變歷史的大勢。
明清兩代的中國人難道就沒有一個智商比牛頓高的?肯定有,但他也許鑽研四書五經去了,成了狀元,國學大師。
明清兩代的聰明中國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被水果砸過腦袋,沒有一個人思考過月亮為什麼會在天上?肯定有,但他們研究後得出的結論肯定不是萬有引力,也許是陰陽相生相剋什麼的。
而在歐洲,和牛頓同時代,也會有許多人在思考和牛頓相似的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按照橢圓軌道運轉。
學習一下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歷史,你就會知道牛頓絕對不是一個與世隔絕,一個人思考別人都不關心的問題而取得成功的,事實上,牛頓當時只是在幫別人解題而已,既然是幫別人解題,說明有別人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也許萬有引力的說服力還不夠,那麼和牛頓有關的另一項成果就太明顯了,那就是:微積分到底是牛頓還是萊布尼茨發明的?
關於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沒有萊布尼茨,牛頓也可能獨立發明微積分,即使沒有牛頓,萊布尼茨也可能獨立發明微積分。
再舉個例子:有人說,沒有愛因斯坦就沒喲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這個不太好說,我們就說狹義相對論吧,其實,在那個年代,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意識到了經典的物理學出了問題,都在思考如何解決那兩朵烏雲。
光速不變的假定不是愛因斯坦首創的;洛倫茲變換也不是愛因斯坦發明的。這說明其實愛因斯坦只是一支已經消滅了山上絕大多數敵人的軍隊中,第一個把旗幟插上山頂的人而已。如果沒有愛因斯坦,換另一個士兵上,他也許在成功之前被敵人殘兵打死,但不太可能除了愛因斯坦以外所有士兵都被殘兵打死吧?
============以下為原答案================
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英雄創造了歷史還是歷史創造了英雄?
沒有牛頓,那我們現在的教科書上可能會有馬頓三大定律;
沒有萊布尼茨,我們將會在高等數學課上學到萊紙尼茨;
沒有歐拉,會有亞拉;
沒有高斯,你會聽到一個叫矮斯的人的故事;
……
在當年歐洲那樣的科學發展大環境下,產生這些大師是必然的,如果說有偶然性,那就是究竟是牛頓還是馬頓還是豬頓建立了三大定律的問題,如果說有偏差,那也是早幾年或晚幾年而已。
……
以進化論為例,當年達爾文已經得出了進化論的主要結論,但一直拖延沒有將其成果發表——因為進化論挑戰了基督教的神創論,他擔心人們會覺得他太離經叛道。
但後來他了解到華萊士等人的研究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因為擔心成果被搶先,於是趕緊發表了《物種起源》。真的,歷史上首先提出進化論的差點就成了華萊士。
所以,即使你在達爾文小時候就殺死了他,我們照樣可以學到華萊士的進化論。真正對進化論是否出現有影響的不是哪個個人,而是當時的大環境:如果當時歐洲社會基督教的勢力更強大一些,如果誰敢挑戰神創論就會落得布魯諾那樣的下場,估計進化論就不會在那個時代誕生了。
=============================
補充一個觀點——來自與評論區里某人的討論。
關於科學發展的偶然與必然,其實與其它任何事物的偶然性與必然性都差不多——偶然與必然與規模有關。當人類的祖先還是「DNA夏娃」時,她一個人死了可能就沒有人類了,當7萬年前多巴巨災時期,人類祖先只剩下1000人左右,這1000人如果錯誤地走進某死胡同,可能人類也沒有了。但在人類有幾千萬,幾億,幾十億的時候,因為偶然而滅亡的可能性就小了(核戰、彗星撞擊除外)。
同樣,墨子研究出小孔成像是偶然,因為在墨子那個時代,關注這個領域的人是鳳毛麟角,而魯班發明鋸子,偶然性就要小很多,因為有一大批工匠都在思考如何提高加工木材的效率。到近現代,當科學家已經成為熱門職業的時候,當大學像工廠流水線生產香腸一樣批量生產畢業生的時候,偶然因素就已經非常非常非常小了。
反對大部分的回答。我覺得英雄史觀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我沒能力長篇論證,就舉個例子。如果沒有鴉片戰爭,中國一直閉關鎖國。那麼,中國什麼時候會提出萬有引力和相對論?有人會說遲早會提出的。不一定。很可能就是提不出,然後一直這樣生活下去或者最後滅絕。有人說,是因為西方有這樣的歷史趨勢,所以自然會有這樣的人出來。我覺得,也不一定。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英雄人物,你才看到了所謂的歷史趨勢。歷史趨勢,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或者說是思想家提出來的),有沒有還很難說。我的意思是,也許根本就沒什麼歷史趨勢。歷史發展是無目的,不可捉摸的。而這些英雄人物的出現形成了人類的發展史。就好像基因突變一樣,你不能說如果這次基因沒突變,以後一定會出現這樣的基因突變。很可能,就一直都不突變,然後就這樣走到底。我覺得這是很可能的。
如果在人類從猿演化成人的歷程中,我們把那些發生關鍵基因突變的祖先都殺死,會發生什麼?
——我們現在仍然長著一身毛,在非洲爬樹摘無花果吃。
這與人工選育是類似的,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有了今天溫和待宰的牛羊豬雞,還有人類的好朋友狗,我們能吃大米小麥而不是爬樹摘無花果。
有一種說法認為人類歷史上沒有這些人,會有替代者,得出這個結論的原理,類似生物界的搶佔生態位——如果一個物種滅亡了,另一個物種會搶佔它的生態位作為替代。
這種說法成立的前提是,替代者與被替代者是完全的競爭關係,你死我活的關係——然而看科學的發展歷程說明,並不是這樣的,科學理論並不是等著被搶佔的生態位,科學家也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相互啟發的關係。事實上我們要麼完全不知道未來有什麼理論等著我們去搶佔,又或者我們知道,卻遲遲未能佔領。
負責任的說,如果同時代有能夠替代牛頓的人,在吸取了牛頓的經驗之後,他應該變成愛因斯坦。如果一個人自稱能夠替代牛頓,在看了牛頓的理論之後,並不能受到啟發發展出更先進的理論,而是與牛頓爭論:如果你沒出生我也能寫出來, 那麼,我只想說——
你們這些馬後炮,就吹吧!
弱化天才的能力,對普通人是一劑良好的安慰劑。
「看,他也沒什麼了不起,如果沒有他,也會有別人。」
最後,我想說一件事:
本來要在2017年提出正確的統一場論的物理學家,因為30年前一場意外的車禍,他媽媽懷著他的時候死了,使得他在30年前未能出生。
現在,誰來替代?
我們等你啊!
你別跑,我知道你已經出生了。
還有我們的專門看歷史書預言過去的預言家, 你們也別跑,趕緊指出來——他到底是誰?!
補充:諸位評論似乎混淆了,缺少一個牛頓,跟缺少牛頓,萊布尼茨,歐拉,高斯,阿貝爾,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普蘭克,希爾伯特,彭加萊............一大票人的區別。
如果僅僅缺少一個牛頓,我也認為,可能100年之後,說不定高斯會替代牛頓成為力學的集大成者。然而問題是,高斯也跟牛頓一起被幹掉了啊。
如果牛頓這群人被一鍋端幹掉了,替代者會出來取得同樣的成就,那麼牛頓這群人沒被幹掉之前,替代者在幹什麼呢?賣紅薯?只有等牛頓等一票人死了才有機會搞科研?不是吧?他們最少應該成為虎克之類的吧?啊,不對,虎克也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東西,應該也被幹掉了。那這些可以替代牛頓虎克的人到底在幹什麼呢?
A:我有一個蘋果
B:我也有一個蘋果
C:A和B一共兩個蘋果
D:1代表一個蘋果,+代表合起來的總數
E:1+1=2
群眾:哇!E牛逼,太厲害了,沒E這世界上就沒1+1=2了(A、B、C、D????)
——————————————————————
說白了還在是崇拜個人英雄主義
然而事實上,科學家的工作就是:
整合前人的基礎和經驗+自己的能力和思考=新的理論或知識
然而你們只看到了後兩者,還故意無視第一者
第一千塊多米諾骨牌會倒下,是因為之前倒下的999塊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怪你,因為把某個理論和某個人劃等號,比如萬有引力=牛頓,有助於記憶。不然誰願意去了解這個理論的前因後果,歷史發展,以及牛頓的最後付出,這太麻煩了
所以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在理解這個問題的時候,看成了如果人類科學還沒這些重大的發現會變成什麼樣子。給個情景,最早的科學理論勾股定理據說是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倫人發現的,好,現在把時間調到公元前3100年,也就是古埃及文明,什麼社會情景自己去想吧。
題主問題的核心應該在於科學家個人實力對人類科學的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E在提出1+1=2的前提下,還提出了1X2=2,那他就了不得了
因為其他科學家最多只想到了1+1=2,乘法還需要很久才能想出來
所以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
這些人固然厲害,但也最多起到了加快歷史發展的作用,而做不到改變歷史走向
在基礎不變的情況下,沒有他們最多科技發展比現在慢一些,但不會出現某種理論空缺或者文明形式改變的現象
因為你們還忽略了競爭激烈的事實。
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有8611米,你們以為除了珠穆朗瑪,其他的山峰都只有3000/4000的水平么?可縱使喬戈里峰有8611米,你們又有幾個知道呢?
對於偉人,崇拜也不是不可以,神化又是何必呢?
很多人從英雄史觀和群眾史觀的角度回答問題,兩者贊同其一,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完全不同於這兩種史觀。要點在於由這些名人發明或發現的理論和原理,如果換了個人再發明可能就不一樣了。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量子力學有三種表述,矩陣力學、波動力學和路徑積分,分別由海森堡、薛定諤和費恩曼發明,視問題類型用不同的表述方法求解的難度不同。諾依曼曾經證明,量子力學可以有無數中等價的表述,如果歷史上沒有了這三個人,或許會有另外三個人發明完全不同的三種表述,也可能是一種、四種或N種,那麼某些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另一種歷史中可能會很容易解決,也可能很難解決,而這兩種結果最終產生的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會導致新技術的產生也可能會完全發展不出現在我們已知的某種技術。甚至不僅如此,對於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的復振幅,在另一種歷史中我們可能選用了德布羅意的導波解釋或者別的什麼解釋而不是玻恩的概率幅,這又會導致歷史進程的不同。這種同一種理論有多種等價的表述方式在物理學史中是大量存在的,即使是牛頓力學也有很多等價的力學體系,而我們現在之所以選擇牛頓力學,有表述簡單,歷史慣性等多方面的原因。我覺得這樣一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既不同於英雄史觀下歷史進程會截然不同的觀點,也不同於群眾史觀下歷史進程幾乎一致的觀點。
(受邀回答)
這個問題是一個主觀具體的因果追尋,可以更深層次的回答這個問題,使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有意義。
那就先下結論,他們的出現不是他們個人的偶然,而是人類的必然。也就是說,沒有牛頓,一樣會出李頓。其實人們對這個問題有所認識,但並不清晰,原因在於我們沒有清晰的確立我們的智慧並非源自於自我創造,而源自於愛智慧,這樣說,顯得有些空洞。那你就必須理解,我們的智慧源自於何處?首先我們要確立一個本質問題,就是:我們沒有創造自己,更沒有創造任何一物。這一點,容易理解並確定,但是到我們的思維問題,就來了,我們認為我們本體的存在,在自然實踐中,逐漸產生了思維和思維的進步,其實就是確立了思維的自我創造,這一點,進化論以及所延伸的概念,將這一理解引向了肯定,也就造成了我們理解的誤區。
我們存在於萬物,因萬物的存在而存在,這個容易理解,那我們就追尋「我們從何而來?」其實就是在追溯「誰創造了我們?」,人類在追尋中,就確立了一個神(未知創造)的概念,並以宗教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在這,不要進入一種誤區,絕對認為宗教是人自身思維創造出來的一個精神寄託,它其實源自於人類的追尋。它之所以成為宗教,那是人類主觀概念覆蓋的結果,這個覆蓋的根本,就是人類最原始的主觀概念,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認識、自我唯一。神的概念確定,是個非常重要的改變,其本質是在脫離自我為中心主觀概念的頑固,確立了一個對人類改變來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你是被創造的,你的靈魂歸屬於他。這種認識,已經理解了人的思維是被創造的,然而一切是在對立統一中存在的,這個追尋概念,就是和原始主觀概念對立統一的結果,所以,就回歸出現了宗教的形式。這個創造的神,在宗教中,其實存在人神置換的問題,儘管人類追尋中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反覆強調不能對創造神的刻畫,就是在排除,在追尋中,自我為中心原始主觀概念的影響,但是,做不到。因為事物的存在,是對立統一的結果,所以原始主觀概念會依舊覆蓋進去,所以,就形成了宗教這種對神的追尋概念的理解。雖然,宗教的反映中,一直刻意避免自我刻畫,也就是人神置換,但是從人的概念中,還是做了人神置換。雖然沒有具體的表達,那是因為刻意避免的原因。從概念理解上,可以看出人神置換的問題,那就是人們理解的神的存在,是獨立於萬物之外的創造,這和我們原始主觀概念自我為中心去決定事物,有根本的相同,只是做了一個人神置換,還是自我為中心的理解。
所以,我們雖然觸摸到了我們是被創造的,我們的思維仍然是被授予的,也就是被創造的,但是在人神置換中,我們依然認為思維意識是自我存在的結果。有了「神」的概念,使我們進一步理解了,我們是在萬物中具體實踐中獲取了自我思維的進步。究其本質,依然沒有跳出思維意識是自我存在的結果,這一認識。
所以,就會認為智慧源自於自我存在,所以我們就會認為,智慧存在於你或我或他,所以我們就會認為,你、我、他的智慧改變了人類,所以我們就會因為自我智慧的存在,而去爭智慧,會去爭你智慧、我智慧還是他智慧。在原始主觀概念的支配下,我們有自我強大這一自我追求的最高目標,這就使我們有了妒忌,甚至是仇視神智慧這種反應。
神是智慧的,人頂多是愛智慧,這是人類兩千年以前理解認識的,哲學一詞和這句話是有關聯的。還有一句,就是美好想像力,這句話再普通不過了,它說的是一個深奧的問題,也就是想像力源自於我們主觀概念範疇之外的事物,把它們聯繫到一起看,就是說我們的智慧源自於我們主觀概念之外的事物。從邏輯角度可以說,智慧不源自於自我創造,歸納於「神」的存在。但是,一切是在對立統一中,人類兩千年以前對於本質的觸摸,並沒有因此使我們清晰地理解智慧的來源。當然,這有他的必然性,就是事物存在的對立統一原則,你不能脫離對立統一原則,而去重合本質,這是違背事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則——對立統一。
不清晰智慧源自於愛智慧,而不是智慧源自於自我的結果,我們就會認為沒有牛頓、沒有了布萊尼茨、歐拉……等這些人,就沒有了這種智慧,另外一個人,他肯定和牛頓存在差異,即便是表達了牛頓同一個問題,也會有差異存在,最終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只有理解了我們的智慧源自於愛智慧,不是你智慧、我智慧、他智慧的結果,我們才能清晰的理解牛頓、布萊尼茨、歐拉……,他們不是自我創造智慧,而是表達愛智慧的結果。
理解這個問題,就要確定智慧源自於愛智慧,愛智慧來自於哲學授予。理解哲學授予,就要在本質中去理解,萬物的存在是泛義對立統一的結果,在對立統一中,就有萬物總的支配存在,否則,萬物的存在就會各行其道、雜亂無章,而無法存在。對立統一是萬物存在的最根本原則,這就是萬物總的支配的體現。我們因萬物的存在而存在,也就因萬物的支配存在而存在。哲學授予就是萬物存在總的支配在對立統一中存在於人類的共同意識,人類的共同意識,同樣在對立統一中通過某個點,也就是某個人集中反應並表達,這裡要注意的是,這個表達者不是他自我的結果,是他自我在對立統一中的結果。中國有一句話,「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這可以說就是他對立統一的表現,所以我們應該尊崇他所表達的,因為他反應的是我們的共同意識,當然在我們的具體中,我們會認為他因表達而偉大,但這並不是要確定表達源自於他的自我創造,尊崇的是他所表達的概念。
哲學授予,並不是我們理解的主觀概念的具體現實,它是一個概念方向,如果說科技的結果是人類主觀概念的引領,這其實是認識的一個誤區。神的追尋概念這才是一個概念方向引領,如果沒有這個概念的存在,人類還停留在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所以我們所有的科技,都是主觀概念範疇,它源自於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引領。這個概念方向,可以說,它並不是我們主觀概念範疇的具體,但是沒有這個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我們就不能產生新的主觀概念具體,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晰的問題。
我們的理解源自於我們的主觀概念,我們主觀概念中不存在的,我們是不能理解的,也就是說,是我們不知道的,沒有認識的。回顧人類歷程,可以看出,很多事物都是我們以前不知道的,沒有認識的,逐漸再確定存在的,這都是哲學授予所引領的概念方向所建立的新的主觀概念,讓我們理解了新的存在,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會堅定地認為,新的理解是我們自我智慧的結果,而沒有去認識哲學授予的存在。
就神的追尋概念,去理解,你就會認識到,這個追尋概念的確立,讓我們認識的追尋改變了方向,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自我為中心的去確定認識,也就是我們認為有的就存在,我們認識不到的就確立不存在,一切以自我為決定。然而,神的概念追尋確立,就讓我們的思維意識得到了一個新的概念方向,可以貼近於本質,在對立統一中想像事物的存在,而不是在自我為中心中。就在貼近本質中,在對立統一中,建立新的主觀概念,新的主觀概念就有了理解新事物的基礎。
這樣,你就可以理解到,我們的主觀概念的確立,源自於哲學授予概念方向的引領,而不是我們主觀概念的自我延伸的結果。這一點,我們從人類的歷程中也能找到體現,當人類所建立的主觀概念走到頑固的時候,也就是人類在試圖以主觀概念延伸來取得自我創造智慧的時候,表現尤為明顯的,就是我們主觀概念經驗知識範疇,最前沿的科技。我們會試圖以科技來解決主觀概念的頑固,尋找新的概念延伸。然而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人類會有強烈的神的概念追尋存在,其實就是哲學授予的存在,在確立概念方向的引領,去建立新的主觀概念。
在這,還要說明,我們隨萬物的存在而存在,萬物存在總的支配在泛義對立統一中存在著對所有物的方向支配,當然包括我們,但要記住,這一切是在對立統一中,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絕對的誰決定於誰的問題,而是泛義對立統一中相對誰決定於誰的問題。在對立統一中,這個總的支配方向存在於我們全體人的共同意識中,也可以說我們的潛意識。理解這個問題,比較難,在這,還要確立一個更難理解的概念,就是我們的共同意識屬於一種物質存在。直白地說,我們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主觀狹義的認識,物質的存在是對立統一的結果,可以說,它存在於我們認識的具體存在和我們認識不到的具體存在的存在,它是完整事物的存在。它和我們認識的物質存在,有根本的相同,所以當一個支配的方向存在於我們的共同意識中,我們在對立統一中通過某個點,也就是某個人,集中反應並表達,這就是哲學授予概念方向的最初主觀具體化。這個概念方向的表達,在普遍理解和反映中,是共同意識中的潛意識,演變成具體理解,在這種普遍理解中,逐漸對立並統一,回歸成一個新的主觀概念確立。如果,在我們的具體現實中,更具體的理解,就是說任何一個我們建立的主觀概念確立,是全人類共同意識反映的結果,當然,要記住一個前提,就是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引領,全人類每一個人都為這個新的主觀概念起到了作用。因為,它是一個對立統一結果的整體,這裡面,不論是乞丐、科學家,還是平凡的人,同樣起到了作用,而非科學家獨創的,是對立統一的結果。這就好比,地球的存在,你不能絕對地說哪個決定了哪個,哪個是必然,哪個是偶然,哪個是必要,哪個是不必要,它是缺一不可的的。地球上的一個微小的塵埃,你會認為不重要,存在不存在不影響地球的存在,但是萬物存在於運動,運動是無限永恆的,我們所認為的物質,它只是運動的表現,運動的保證是對立統一原則。運動的存在是天衣無縫和縝密的,就地球來說,一粒塵埃,它就是地球存在所必要的一個表現,如果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消失,那麼,地球的運動將會發生紊亂,運動將停止,地球將不存在,當然這是便於理解的。以我們主觀概念去理解這個問題,貼近本質,地球存在於萬物之中,也就是我們的宇宙中地球上一粒塵埃的真正消失,它會導致整個宇宙的運動紊亂,從而導致宇宙不存在。
所以,人類的智慧源自於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引領,獲取智慧源自於愛,源自於進入概念的方向,而不是自我創造智慧,更不是在自我智慧中爭你智慧還是我智慧。這個智慧方向的表達者,可以是你、我、他,任何一個人。當然,是對立統一的結果,不是自我智慧的結果。重要的是,我們在愛智慧中獲得智慧。
不是人自我決定了智慧,而是物質存在的泛義對立統一運動,決定了我們的智慧,這是我們要進一步認識的問題。對於概念方向的表達,他是我們共同意識的反映,我們去進入概念方向,我們對表達者和概念的方向,充滿敬意,這個是可以不清晰的。因為,我們在本質追尋中,我們要尊敬概念方向的引領,我們在具體現實中,我們要尊敬表達的具體者。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晰,我們的智慧源自於哲學授予,而不是自我創造。
2017.10.05
不知為何邀請我回答,我只能算一個最低限度的科學愛好者。你說的這些名字我都認不全,但民科的特點就是無所畏懼,雖然就民科來講,我最多算個小學生水平吧。我決定展開我想像的翅膀,強答一下吧。輕拍。我覺得會的。這些科學偉人的出現,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沒有哪個人是憑空出現的,也沒有哪一項研究成果是孤立的。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頓,只從力學的角度講,他們之間是有聯繫的,也是有傳承的。一個人把以前的另一個人的學說發展了,向前邁進了一步;或者一個人把以前的另一個人的學說否定了,也是向前邁進了一步。如果沒有伽利略,難道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就永遠不會被證偽了么?我相信沒有伽利略也會有其他人站出來的。也許已經有了,伽利略不是第一個站在高處往下亂扔東西的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沒有注意到他。其實這個問題的反命題也是很有趣的,就像題主說的,我們的文明是不是應該更強大?有沒有那種可能就是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先進的理論至今還靜靜地躺在某個人的筆記本里,電腦硬碟里。就像是矩陣,只為數學而生它遇到了普朗克才找到了現實中的意義。沒有狄拉克,也會有其他人用泊松括弧來解釋量子力學的對易關係(我也不懂啥意思,百度來的,我們民科就是這麼裝!)。 人類發展就像一條河,大的方向是固定的,總會有幾朵浪花跳得最高,留下河水的痕迹。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英雄史觀還是唯物史觀的問題。
果不其然,前面某位答主已經祭出了英雄史觀了。
如果某位類人猿祖先沒有發生關鍵的基因突變,或者發生突變了又意外死掉了,會怎樣?對於基因突變這種完全隨機的事情,在類人猿身上早發生幾萬年晚發生幾萬年對現在人類來說毫無影響。就好像說,宇宙大爆炸早幾萬年晚幾萬年對人類來說沒有任何區別一樣。又沒人跟你爭,對不對。
從類人猿到智人的突變,首先你得進化出類人猿,如果地球上到處草履蟲,你突變都沒機會不是?這是不是偶然中的必然?不是這個類人猿,總有另外一個類人猿中獎,早幾萬年晚幾萬年對人類沒區別。
再比如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在地理大發現之前,達爾文是不可能做全球考察的。那他有可能坐在家裡冥想出進化論嗎?更何況,在達爾文同時,他知道是有另外一個人得出類似的理論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他加班加點搶發出來的。
自然規律就在那裡,一個時代的人面臨一個時代的問題。你不可能讓牛頓去搞弦論,讓門捷列夫思考核聚變核裂變,讓卡爾本茨搞電動汽車,讓達爾文去搞基因測序。
牛頓都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現在的物理學家何嘗不是站在前人的肩上?
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當時的人認為物理學已經幾近完善,只有兩片烏雲。但是物理學家在研究那兩片烏雲的時候,卻踹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物理學進去了新的層次。
現在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都在共同面對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誰會成為新的牛頓,愛因斯坦?誰也說不好。這就像人類在通天塔里一層一層的前進,誰能踹開下一層的大門或許不一定,但是如果沒有踹開下一層,人類歷史或許有不同,但不會有大的不同。
就好比,人類在類人猿的歷史層面打轉300萬年還是305萬年沒有任何區別。沒有參照物,坐標系就沒意義,人類沒有打開通天塔下一層的大門,下一層的時間軸就不會啟動,人類在這一層打轉100年還是200年也沒有什麼區別。
同時期有一大堆的人在做同樣的事情,只是我們只能記住一個。
在科學大廈上,打下根基的人最重要,其他的人只是完成他的規劃的工匠。
我們上課讀過一篇文章大概是講如果沒有畢達哥拉斯,那麼還會有人發現畢達哥拉斯定理么?我當時就在想,這不就是中國的勾股定理嘛,他不發現我們也發現了。後來作者得出一個結論,數學和科學不像文學,圖書館一把火被燒掉了,就再也沒有人能寫出一模一樣的作品了。數學和科學更像是宇宙中已經存在了,人類只是在不停的探索和發現,而不是創造。所以就算這個世界上沒有牛頓,沒有愛因斯坦,也會有其他的人發現這些規律。
------------------------------------------------------------------------突然想起來這周要考狹義相對論了,怎麼能說愛因斯坦他老人家的壞話……愛因斯坦真的是大神,不得不服!學狹相每周三觀定時定點崩塌,更別說廣相了!每次從教授辦公室里出來感覺自己都不是從前的自己了。玩過《文明》嗎,沒有大科學家,你還是可以慢慢爬科技樹,但是大科學家可以讓某項科技突破時代立刻完成。
這世界是唯一的,人類或者其它類對於世界的認知目標是唯一確定的,路徑可以不一樣,但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只要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不斷接近世界本質,其路徑方向就是確定的,路徑關鍵節點就是確定的。沒跨過關鍵節點,那就到不了特定的區域,但是跨過了關鍵節點,其意義僅在於跨越這個動作本身,扯不到天命上,扯不到絕對必然上。
這世界,離了誰都照樣轉,不同的路徑有不同的結果,但沒有誰能確認當前是最優路徑。以牛頓,萊布尼茨,高斯等人為代表的科學革命,即科學範式的部分或整體性替代源於科學研究的內部: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活動就是一個不斷地引起新的反常並反覆嘗試抵消新反常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反常可能會被積累起來,並在一個研究共同體內引起科學家的注意。但只有在這種反常彼此聯繫起來,有規律地與期望偏移時,它們才會讓人們相信存在根本性的系統錯誤,從而引起注意。當一個範式得到了充分的開發時,這些反常是最容易引人注意的。難以對付的反常的增加促使人們尋求新的可供選擇的模型,最終科學家們通過一致同意接受一種新的範式框架來解決現有危機,在新的範式中,研究可以繼續下去。
範式之間的競爭是這種革命期科學的特點,在這種競爭中,雙方歸根到底都無法提供一個評價標準,他們想要評價彼此的範式必須引用的標準必然是外部的。他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使他們自己而非對手相信,他們的觀點具有優勢。因而,如果一個範式的支持者能夠說服反對者或者在辯論中贏得大部分追隨者,那麼評價標準必然是以涉及的大部分或全體科學家的共享的文化為基礎的,換句話說,一個成功的科學範式不僅僅在於偉大的科學家個人做出的突破,更是全體科學家基於他們認識的共同構建物,然後再經由科學家的解釋推廣給全社會成為常識。
(比如孟德爾的論文被封印了幾十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我願意用普朗克的名言作為這個答案的解釋:「一個新的科學真理取得勝利並不是通過讓它的反對者們信服並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過這些反對者們最終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
PS:科學史的這種輝格化直線化傾向很大程度上來自教科書的灌輸,即有選擇性地提及甚至歪曲科學家對當前範式有貢獻的部分;每當一次科學革命後就要重寫教科書,使得一般讀者只能感受到最近一次科學革命的成果。作為對現有科學範式的科普而言這點無可非議,但在科學史領域,它很容易給人一種「科學家們從一開始就在為我們今天的科學大樓打地基添磚加瓦」的錯覺。
樓上許多答主馬哲學的不錯。
其實這是一個事後諸葛亮問題。有人說沒有牛頓會有豬頓替代。實際上這樣假定是矛盾的,牛頓之所以是牛頓恰恰是因為他做出的貢獻被歷史銘記,如果沒有出現,也就不是牛頓了。豬頓也只不過改了名字罷了。
所以我觀點,歷史發展軌跡基本上是唯一的。而這些偉人是可以改變歷史進程的人,是不可能替代的。
雖然人類社會會往前發展,但如果腦洞大開,讓這些人消失,是足以重新書寫歷史,我們也不會在知乎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悖論,有點像我穿越回去殺死自己爺爺,自己會怎樣?歷史路徑是唯一的,我們迂迴到過去重新選擇分叉口,實際上我們是無法去判斷的。就像許多後悔當初做出那樣的選擇會怎樣怎樣,壓根是沒有辦法去假定的。
學馬哲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沒錯,但歷史好像似乎只是記錄歷史人物。某種程度上,「英雄」是主演,人民大眾是群演,你突然把主演弄掉,沒有主角,那我也不知道這部影片想表達什麼。所以我認為人民群眾也好,歷史偉人也罷,只是角色的區別,共同創造整部「歷史劇」。這種問題回答的難度在於,第一,可能有替代者,但是替代者出現的時間可能提前或者滯後;第二,即使是牛頓,他的思想對其他思想也是一種權威禁錮,如果沒有牛頓的話,可能會有更加先進的思想。所以只能說,有多種方向的可能性,無法一一闡述。
歷史還是有一定的發展趨勢的吧,當人們發現用用火燒過的食物比生的食物更好吃的時候,人們也不會說再去吃生的東西。每個時代都有平常人和智力超常的人,那為什麼原始社會不能研究出力學三大定律、不能研發出相對論的?因為那個時候各種物質條件都不符合出現這種理論的可能啊。牛頓的理論需要與之匹配的各種研發條件才行呢,你把牛頓放到原始社會去,他對社會的貢獻不會比一個十八世紀的農夫大。所以說,牛頓和他的理論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因為這個時候他不用為吃不飽飯而苦惱,那個時代也有足夠的工業能力給牛頓提供它所需要的精密的實驗儀器,社會也有能夠讓牛頓接觸到之前物理學的研究成果。而這些東西靠牛頓一個人是做不到的。這是智商沒有牛頓那麼高的農民、資本家、官吏做到的。所以吧,一個人所作出的成就不僅僅是靠其自身的能力,更是要考慮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嘛所以我是感覺,在特定的社會條件、特定的社會需求下力學的規律還是會被人們總結出來,只是可能不會叫力學三大定律,可能是一條一條定律被不同的人發現,也可能有比牛頓更聰明的人總結出更多的力學定理。但不變的是力學的規律一定會在十七十八世紀即人們跨入近代時被發現。歷史的發展是由人決定,但不是由某一個人決定的
發展可以被延緩,但是無法被阻擋~在整個歷史上,越是靠前,影響到的時間越久遠,越是靠後,影響到的時間越短~沒有第一個嘗試使用火的原始人,人類遲早還是能使用到火的,但是可能會遲上數萬年,但是~沒有喬布斯,估計人類最多晚個十年左右用上現代智能手機~你所提到的那些人,也就是影響個最多兩三百年的分量~牛逼到耶穌、佛陀、孔子、蘇格拉底這樣的分量,也就是千把年~就醬紫~本人民科,腦洞勿輕信,強答只為博君一思~
這其實是一個歷史觀的問題。
你是更相信唯物主義史觀,就是歷史的演化自有其規律在,還是英雄主義史觀,英雄(在這個命題裡面是科學家)創造的我們經歷的歷史。
僅此而已。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看看中國近代史就可以了,簡直毫無指望!如果沒有西方偉人的發明,中國再過一千年也沒有指望進入現代化,毫無指望,唉~
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中國的文化水平在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但是從此再也毫無寸進,這不是中國人愚蠢,因為印度人,中東人,非洲人,也沒有辦法突破這些限制,以中國歷史的走向來看,沒有外國人用暴力文化交流的前提下,再給中國一千年,也沒有可能從清朝到現在的新中國
中國有沒有天才,廢話,億中出一的天才,中國有14個!可是中國天才可不可以在中國出的了像歐美天才的成果?呵呵!我們都知道他們現在在什麼地方!假如牛頓出生在中國,牛頓只能變成駑鈍,唉~
西方歷史的演進和中國完全不一樣,他們的起步比中國差非常多,他們的中世紀是我們的宋朝,起點實在糟糕,但是西方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中間卻出現大爆發,而爆發的理由眾說紛紜,但不論哪一種說法,宗教的力量從來不能忽視,基督教文明的文明二字,不是空口白話,而中國的小朋友對此,一無所知,唉~
基督教的所謂影響,並不是單指聖經,教會組織的影響也要考慮,學校是教會蓋的,老師是教會的神職人員,課本是教會發行的,探索發現的目的是教會引導,用來認識上帝的,你覺得你可以無視基督教的因素嗎?偏偏中國的小朋友就是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種人當然只能送去搬磚,因為他們無法面對現實
好像牛頓是超級天才,但他並不是拍腦袋想出牛頓定律的,他前面有開普勒,開普勒前面有弟谷,在牛頓能夠提出真正的牛頓定律之前,已經有人打好了理論需要的資料,沒有弟谷的觀測資料,沒有開普勒的總結,牛頓只能望著掉下來的蘋果發獃。
而弟谷為什麼要觀測這些星星?弟谷在觀測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經濟利益推動,也沒有任何的人強迫他,他就這樣做了,這個只能歸因於當時的社會理念,那種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根源在教會推動的,以認識自然來認識上帝的神學觀點,而中國也有這種人,不過社會不但唾棄他們,而且也不可能重視他們的成就,因為中國人只重視金錢和權力,金錢和權力就是中國人的上帝,所以很多社會問題,根本也是神學問題,不過中國的小朋友完全一無所知,因為淺薄的無可救藥
中國的小朋友對歷史的淺薄是我難以想像的,總是以為歷史真的有什麼方向,以為宗教是落伍的,以為經濟決定一切,其實通通狗屁不通,一個社會就像是一個人一樣,每個器官都是彼此相連的,而不是獨立的,而中國的小朋友卻常常認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學習科學,我只能說,呵呵
還有些小朋友以為罵基督教可以挽回自己的尊嚴,其實不過是失敗者的惱羞成怒,成功者只會一笑置之,誰讓你失敗呢?不好好學習成功者的優點,反而自高自大,這種人不被打臉到死,真是沒天理了!
至於那些只知道什麼布魯諾,哥白尼什麼的,只能證明自己歷史很差,邏輯不好,因為就是有這些事情,基督教文明的科學還是一飛衝天,把中國文明甩的連尾氣都吸不到,可想而知他們的論點連歷史都要打他們的臉,個別的事件未必能改變歷史進程,這麼簡單的道理,中國的小朋友就是永遠不明白,也不知道是愚昧呢?是愚昧呢?還是愚昧呢?
一些人以為用政府的力量集中辦大事,就可以真的彎道超車,但其實這樣做,是沒有可能出什麼牛頓或莎士比亞的,最多給你們純潔心靈,喜羊羊這種垃圾,山寨有餘,創新不足,牛頓之類的偉人怎麼來的,其實大家心理都有一個聲音,但是有些人就是假裝聽不到,哈哈哈哈
發現新定律這個事情,其實和抽SSR有點類似。
有些定律是SR,隨手一抽就抽到了,更何況還有一堆人同時在抽,一兩個人棄坑了根本無所謂。
有些定律是SSR,只有1%出率,但是架不住dalao們有錢啊,多抽幾次也就齊了。
還有些定律可不是你想抽就抽的,要麼是這個池子價格高,要12450水晶抽一次;要麼是只開放一秒的限定池;再要麼是需要玩家達到28000成就點數才有資格抽。那萬一抽到的巨佬棄坑了怎麼辦,其他人還抽的到嗎?
不好說,說不定還真抽的到,但是一個池裡也不止一張SSR來著,這回抽到的還是同一張SSR嗎?那就是一個謎了。看看非洲和澳大利亞不就知道了嗎……停留在某個階段再無寸進
這個問題要看你對於「沒有」的定義了,如果只是單純的「沒有」,那科學還是會照樣發展,沒有牛頓還有馬頓,沒有歐拉還有非拉,只不過是早幾十年晚幾十年的問題,所有科學家的成就實際上是時代背景在驅動。
但你要是穿越回過去,把這些教科書上的歷史偉人一個個的全部幹掉的話,那肯定會對科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這等於是對人類文明施加進化壓力了。當然我覺得,更有可能是這樣:你殺到某位大佬的時候,你屁股底下的時光機突然就消失了。我腦洞好大啊。。。這幾天看到一個知乎文章,大意說的是英國「及時"地在國內開啟了工業革命,從而延續了一個世紀左右的世界主導權。如果沒牛逼頓,或許還有馬傑克在不知何時補上……但英國的國運,世界的格局,恐怕都將因此有巨大的不同……
嗯,題主提到了阿貝爾,挪威小帥哥 阿老師是真正的天才數學家,死的時候還沒滿27歲,嗯。 阿老師對數學非常感興趣,一生最著名的成就可能是橢圓積分了,其生活異常窮苦,因為患肺病沒錢治死於1829年。 為什麼敢說他是天才數學家,其寫過論文寄給高斯,高斯給他回信「看不懂」(沒人相信這個生下來會算1加到100的男人看不懂阿老師的文章),後人推測在那一個年代,高斯真正感到了其地位受到了阿貝爾的威脅,不評論文也沒有資助其生活和幫助他開展數學研究工作,不知道他如果健康活下去其數學成就是否可以和高斯比肩。(有的人把他的早逝怪到高斯的嫉妒心上) 阿老師研究了橢圓積分,有數學家在20世紀末利用這個工具證明了費馬大定理,不然費馬大定理的證明可能推到21世紀了。 很可惜的天才數學家,不過因為他在世時間有限,研究成果有限,可能還是難以和題主前面幾位提到的牛逼頓,高斯,歐拉等比肩吧
世不出牛頓,如萬古長夜
那麼我們會有有羊頓、萊布瑪茨、木大、低斯、阿貝吾……等人。
你說的這些都是理論家。而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是發明家,發明家和理論家不是一回事,發明家可以不懂理論,理論家也未必能發明出來東西。
古代人不知道微生物照樣釀酒造醋。宋朝的萬戶不懂牛頓定律照樣坐大爆竹上天。以前的人不懂遺傳規律也可以雜交。瓦特發明蒸汽機也無需多少物理知識,按照水壺的原理就可以發明出來。
但是,要做得很細很準確,發明家就不行了。比方說要讓火箭準確落到某一點,就需要複雜的計算,發明家就不行了,這得靠理論家。要想使發明少走彎路,也得靠理論指導。
所以,如果沒有這些理論家,我們也會生活得不錯,也可能造出來飛機汽車輪船,但是不可能有現在這麼強大。
沒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人類兩眼漆黑,也能摸到共產主義,但是這要多走很多彎路,要漫長得多。而馬克思主義給人類指明了道路,有了它的指導之後,人類會有目的地主動地向共產主義前進,這就容易多了。MH17墜毀,108名艾滋病專家喪命,全球艾滋病研究倒退幾十年,聯合國表示是世界的重大損失
有請又紅又專的群眾史觀生物狗站出來,你們不是整天抱怨找不到工作嗎,喏,108個反動學術權威倒下去了,108個工作崗位讓出來了,你們把這幾十年的研究補回來唄?
咱們官方的史觀認為,是時勢造英雄,沒有牛頓還會有馬頓
但是請問,如果馬頓可以代替牛頓,那就說明他的智商、受教育水平都可以和牛頓相匹敵,試問這樣一個人,在歷史上會默默無聞嗎
顯然不會。牛頓和萊布尼茲各自獨立發明微積分,而正因為他們同是引領時代的天才,他們同時被樓主除去了
能替代天才的只有天才,而天才在樓主的假設中都被除去了,那麼結果只能是天才消失了,沒人能替代他們的工作,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大幅度減緩甚至停滯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問題討論牛頓穿越到現在需要多久能拿到博士學位,被廣泛認同的觀點是,雖然論知識儲量牛頓可能不如現在的物理系本科生,但以牛頓的聰明才智,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理解從他去世到現在的數學和物理領域進展,並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
時勢或許能造英雄,但時勢造不出天才,基因突變才能造天才
有個答主說得很好,如果把這些天才都除去,就等同於在生物進化的歷程中把所有變異的個體除去,那唯一可能的結果就是,現在地球上仍然只有藍藻
你乎某些左棍真是左得腦子都壞掉了,完全脫離實際,除了讓美分精日遠邪帶路黨看笑話沒有任何意義
我覺得如果把這些人全部一刀切了,人類的文明依然會這麼強大,但是文明的科學體系可能會和現在走上一條不同的路,有著另一套與現在的理論想去甚遠,但是同樣能夠解釋宇宙中所見的事情。譬如那時候的我們可能在學馬頓發現的萬無引力定律,坦斯因愛創造的絕對論
會一樣的強大,但方向可能完全不同。
發現科技不是一條線走到底的,更可能是一個二維盤甚至是三維球體,可能少了這些偉人,替代者和他們根本走的不是同一條路。
許多人把科技發展比作一條線性科技樹,而人類則不斷累積科研點數去點亮這條科技樹上的科技。所謂的大科學家只是那些正好趕上科技即將被點亮但仍未點亮時出生,給予這些科技臨門一腳的人物。
但是,假設科技樹是線性是一種非常不嚴謹的行為。所有科技的集合是一個三維球體的概率要比其是樹狀圖的概率要大得多。在這個假設下,,現在人類掌握的技術則是以該球體中心為基點,向球體的某一邊緣投射出的一個橢圓形。
由於以牛頓為首的關鍵人物的貢獻主要是「整合之前的實驗結果,提出新的理論」。由於人的思想具有隨機性,如果這批關鍵人物不存在且被另一批人所替代,每位替代者構造的理論肯定和其對應的那位科學家的理論有不少的誤差,而大量的誤差疊在一起,最終我們的「科技橢圓」會大幅度偏移,即使能達到現在的高度,世界的樣子也會大相徑庭。談歷史太過於局限,糾結於唯物史觀和英雄史觀。讓我們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如果沒有幾十億年前那顆隕石碰撞,恐龍不會滅絕,焉談人類?
了解量子力學的都知道觀察會改變結果,量子力學大量實驗證明,如果把同一個量子體系分開成幾個部分,在未檢測之前,你永遠不知道這些部分的準確狀態;如果你檢測出其中之一的狀態,在這瞬間其他部分立即調整自己的狀態與之相應。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已經坍塌,就像那隻貓一樣,你沒有觀察,你不能信之鑿鑿的說它是死的或者是活的。對於人類歷史,乃至宇宙歷史也一樣,所有的未被觀察的狀態都處於疊加狀態。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不存在必然發生事情。
對於歷史就更為複雜,改變任何的變數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澳大利亞,非洲,美洲,在沒有被殖民發展幾乎趨於停滯。無論是星球的演化還是人類小集團的演化最初突變的那部分往往最具有決定性,而牛頓一系列的科學家也是偶然的產物,而非必然。人民決定歷史是政治術語並非嚴謹史觀,如果人民決定歷史,那如何研究沒有人出現的上古紀元?你認為山川河流,星辰宇宙的布局都是必然?顯然有人認為是程序化的必然,讓我們再次回到量子力學,永遠也沒辦法確定一顆電子的具體位置,從微觀上證實這是一個偶然世界。題主我跟你說個秘密啊,其實我是二十五世紀歷史軌跡修正工作的負責人,就在剛剛(當然這個詞對你們來說沒什麼意義),我們團隊已經幹掉了科斯曼德林(呵呵,無知的你們是不會知道他的),哦,如果你們想知道的話,我可以稍微透露一下具體過程: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跟他父母問了問路,然後就完事大吉了。你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廢話,不這樣的話,那傢伙會發現科斯曼德林三大法則!你問我那是什麼?呵呵,愚蠢的原始人。
歷史之所以不可假設是因為事物的發展有著不可預知性和多面性,如果對歷史進行假設那麼我們的歷史就從那一刻起走向了另外一條時間線,有著無限多的可能,我們無法預測。
-
「在無數有我存在的平行世界裡,我肯定不是最幸福的那一個。」
在哲學角度看,發明與發現是同一件事。
並不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而是這個宇宙中本來就有一個「靠水蒸汽發出動力」的東西。瓦特只是在無數近似的版本中發現了特定的這個早已設定好的組合,而不是他發明了這個組合。
與此並列還有無數種東西從宇宙爆炸初始便已經存在,比如「靠微波加熱食物」的盒子,「靠橡膠薄膜隔離液體」的套子,甚至「畫出來的東西會成真」的機器,等等。
在我們的這個時間線里,一些東西被「發現」了,而還有更多的東西沒有被發現。
比如其他版本的萬有引力與相對論。
這些科學家偉人只是在歷史特定時間「發現」了某些東西,相當於在時間節點代表全球玩家在技能樹上點亮了某一個技能。
這些技能的確定,也反過來影響了角色的修鍊與裝備的選擇,再影響到副本的選擇,最後再影響到下一次點亮技能時的選擇。
如果沒有他們,也會有人替代他們點亮技能,也許點的更好,也許點的更爛。
而在另一些時間線里,不同的科學家也「發現」了一些東西,只不過是順序與分支不同,造成了全然不同的世界。
(幻例)比如有永遠停留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蒸汽朋克世界,有在50年代就徹底跑偏的輻射世界,有發現了霧動力的最終幻想世界等等……
我們無法確定的想像一個比現實更現實的假設,因為那種假設還沒有被發現。
也許再發展5000年我們再點他幾萬個技能,會在科學的研究下發現「人死後會上天堂」。
而其他某個時間線里在中世紀就發現並全體實現了。
我們所處的歷史是一條支線,還有無數條支線。
我們不太可能在最好的一條上。
發自己看了看,太枯燥了。匿了。
沒有牛頓還會有馬頓驢頓 那有了牛頓 就不能有馬頓驢頓了么 請問他們在哪裡啊 呵呵
偉大的成就往往取決於一瞬間的偉大靈感。
那些科學家的成就除去本身了不起的才能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偶然間誕生了一個偉大想法,並且加以運用,所以會擁有那些成果的。
但是靈感這個事情,其實說不準的,或許在他們之前也會有誕生出靈感的人,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真的實現,而在他們之後誕生出靈感的人,因為已經是前人的成就,就沒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決定科研成果的並不是那些人,而是只是剛好神把靈感給了他們,而他們成功的利用了這個想法。僅此而已。
時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高斯沒有利用好自己的才能,那高斯定理就不是高斯定理了。,可能晚一點,或者早一點,有著和高斯同樣才能的一個叫做趙四的中國人。
他產生了靈感,並加以運用,發明了趙四定理。我認為你們知乎者太盲目自信了,沒了他們我們還在男耕女織
想到了三體的科技爆炸和科技長板,秒天秒地的三體人學習了地球人的電影藝術,三體也許就是少了第一個拍電影的人吧!人類以前瑪雅文明算天算地,然而美洲大陸連個輪子都沒發明出來。簡單如輪子美洲人民都沒能發明出來。更別說牛頓這些複雜的理論。
再說簡單點,近點我們中國人的,如果地球在幾千萬年前只進化出了中國人的老祖宗,歷史正常按我們中國歷史這樣發展。我們現在還是農業國。
科技爆炸式發展也就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後這幾百年,我們人類在幾千萬年前一直都是在不斷宿命輪迴,就是因為那幾個大牛才打破輪迴。有人說科學發展早了、晚了都一樣。
根本不一樣,人類社會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時代與思想文化聯動發展的生成物,
就是一個發展在沒有其他因素跟進的情況下,是極其不穩定,甚至有破滅危險。
最典型就是中國古代經常在上升時候塌陷,被打斷。
早在宋代市場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但是政權武力一時間不足,被強大的外患打斷。
明代有了上升,但是實施海禁,外貿無法納入國家體系中,使得
工商業發展後勁不足,萌而不發,於是熱錢湧向土地,反而加劇社會矛盾
白銀成為實際本位幣,但是政府不正式承認,白銀實際掌握在東南工商士紳手中,擁有了金融主權,實力大漲,控制朝堂
白銀流通不受控制,先是通脹,減少又是緊縮,更加激化矛盾,特別是偏遠地區
明末朝廷更是把負擔轉向西北,社會火藥桶徹底引爆,
在韃子和流民的夾擊下,明廷齏粉,士商成了被旗民吸血的羊崽
發展實際就是踩刀尖過河,每一步都是苦、淚、血,一不小心失足就會被洪流捲走。
人類社會就是賓士向前,但是根本沒辦法停下的汽車,根本沒辦法下車,裡面的人只能小心避開路上的障礙,每次過彎道必須小心翼翼,不然衝下懸崖車毀人亡。
西方走入現代是一系列機緣巧合和幸運的聯合反應
首先,中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長足發展,有分裂破碎環境中商業資本有了茁壯發育,長久的貨幣金融傳統,義大利出現了銀行
然後大航海、大發現、大殖民開始了
首先是價格革命,大量金銀湧入,緩解了中世紀晚期以來的金銀荒,要知道大量金銀貨幣是早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前提,導致物價飛漲,引發興辦工商熱潮,土地貴族沒落,商人地位上升。
殖民擴張帶來的巨大需求刺激了本土,特別是西北歐的工商業發展,同時提供了移民的途徑,提高了社會轉型時期矛盾容納上限。
然後矢志經商的荷蘭人創造了股份公司,建立了證券交易市場,創立了國家銀行,資本血液運行變得更通暢,資本能夠在更大範圍,更大體量生長。
西歐各統一民族君主國建立,與大殖民一起推動了以西歐為中心,統一國內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建立,世界資本主義秩序開始鋪開建立。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如荷蘭獨立戰爭、英國革命使得資產階級在局部掌握了政權。
文藝復興浪潮下,近代科學確立,文藝復興發源地義大利的伽利略、法國懷疑主義的笛卡爾、經驗主義傳統英國的培根,加上之後一系列大師的推動,在牛頓這裡終於落胎,此時更多是思想意義
新教、特別是加爾文教直接破除人們對商業、商人的偏見,直接宣揚經商是接近上帝的手段,金銀財富越多越多,在上帝面前地位越高。
重商主義使得英法都重視發展工商業,殖民擴張,國家直接成了大商人,為商販掃除障礙
終於工業革命從輕工業的紡織業開始了,整個英國陷入了對技術發明的熱潮中
合適的時間下合適的發明也來了,瓦特改良創造了高效能普及的蒸汽動力機
史蒂芬孫的火車、富勒的輪船能迅速運來需求巨大的工業原料,把大量廉價的商品運往世界。
工業革命終於一發不可收拾了,工業和資產階級的時代全面來臨了,人類的天換了。
前面還只是工程師和技師的時代,
在法拉第的實驗室里,電氣化革命開始,科學終於大搖大擺走上前台,直接大聲宣告科學興,民族興,國家興,文明興,自己就是照亮大地的太陽。
要知道希臘之後,西方科學陷入了停滯,究其原因還是思想文化超越了時代生產力。
不過科學先導,文明得想辦法重新拿出來,不過還是要別沒了
滯後再追,代價可能很大。
因為時間就是成本,早出現可能更好,創造太難了。
最好是科技與社會生產力匹配。
我實際也玩文明,不過我更注重均衡,科技與生產力轉換,不追求領先,只求研發出來立刻成為建築。
不是英雄造就時勢,而是時勢造就英雄
我覺得《人類簡史》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科學,用經驗主義和數學解釋世界,在過去並不比宗教更有市場。直到科學搭上了資本主義戰車。準確的說,資本家需要的是工程學而非純粹的理論科學(蒸汽機和熱力學),但工程學需要理論科學支持,所以資本的發展會間接支持理論科學發展。資本發展帶來更多的資金投入科研和更優良的實驗設備,科學發展又能改良現有產品和創造新產品,在這種正反饋下人類的科技迎來了爆炸式發展,同時常被人們忽略的是人類的商業模式也是發展迅速,今日的科技能做到的事超乎古代巫師的想像,今日的資本家能掌握的資源和權力也超乎古代貴族的想像。所以即使那些史書上的名字都消失,只要人類的本性不變,科技的發展不會有停滯。
這些人的成功當然有個人的才華,但是也要看歷史的進程。
是人類文明的科學水平到了那個階段,由一兩個天才做出一點工作然後名垂青史。
即使沒有牛頓,也會有馬頓。
即使蘋果沒砸下來,也會有榴槤。
我們來做這樣一個設想:假設回到500年前,然後有9999個和我們完全相同的星球,每個星球上都有和我們文明程度完全相同的社會。然後讓這1萬個社會各自獨立發展,過500年再來看。由於每個星球都會經歷能量漲落和隨機事件,不久之後不同星球上的文明就開始分化,我們的社會出現了牛頓、萊布尼茨、歐拉、高斯、愛因斯坦等等;某一個星球也出現了牛頓,但沒有萊布尼茨和他爭奪微積分的創始權;另一個星球出現了牛頓、萊布尼茨等人,但沒有愛因斯坦,500年後依舊堅信牛頓力學不可動搖的地位;還有個星球沒有出現牛頓,但有個和愛因斯坦頭腦一樣聰明的人出生在1879年;而更多更多的其他星球,壓根沒有出現牛頓、愛因斯坦等任何我們這個社會所熟知的科學巨人。
現在問題來了:500年後,在這1萬個文明社會裡,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排在第幾?
按常理,所有的文明社會都等價地出生,我們的社會沒有任何優於其他社會的資源,沒有理由我們的社會一定是文明程度最高的那個,而更可能只是處於平均水平附近。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歷史上如果沒有名單上的這些人,我們可能仍活在蒸汽時代,也可能早就擁有了現在人難以想像的超高科技。
其實,如果認為缺少牛頓、萊布尼茨等等這些人,我們的社會至少不會比現在更高等的想法,無非是一種人擇原理的觀點,而且是強人擇原理。認為我們歷史選擇的這條道路,就是一定能使我們發展得最好的這條路。我個人對弱人擇原理保持中立態度,但認為強人擇原理所強調的因果關係的方向是錯誤的。
工業革命晚幾百年幾千年對人類而言問題不大,但是本世紀新的能源革命才是最重要的關口。化石燃料還能堅持多少年?沒有天才的出現你覺得我們人類能夠堅持到化石燃料耗盡前走出地球嗎?給予無限多得時間我們人類總能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但是時間不是無限的,如果新的能源革命再晚三百年才能發生人類文明就會滅亡。
如果以整個人類幾萬年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我相信我們總有一天會了解宇宙中所有的奧秘。因此,不管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他們的發現,總會在人類歷史的某個節點出現。但是他們出現的概率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是個做研究的,你就會知道現在大部分的科研者都會有搶進度的說法。因為如果你慢了,你的研究就有可能被別人發表。這種情況就是說你的研究被發現是個大概率事件,你不去做,幾個月,最多幾年就會有人去做,這樣的人,少一個兩個對人類歷史幾乎沒有影響。而牛頓用數學去描述物理現象,愛因斯坦開了個相對論的腦洞,麥克斯韋用一套公式總結電磁現象,這種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這些人被殺掉,那麼人類歷史發展將被大大的延後。一個鮮活的栗子就是當年費馬覺得紙不夠沒有寫的一個證明,數學家花了300來補完。其實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偶然,喬布斯重新定義手機,冰蛙接手dota allstar,新加坡出了個李光耀,湖南出了個圖書管理員,美國70多歲耄耋老人選上總統。。。。。如果在這些關鍵節點上,其實人類歷史很容易被徹底扭轉。關於是歷史創造英雄還是英雄創造歷史,你覺得沒有喬布斯,今天的手機會長這樣么?沒有李光耀,新加坡彈丸之地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么?沒有湖南圖書管理員,今天的中國會不會劃江而治,成為另一個南北韓,東西德?如果真的是歷史創造英雄,那麼歷史的大勢是如此清晰,預測未來的趨勢應該很容易才對。然而歷史總是有那麼多的偶然,就是有那麼些開了掛的怪胎憑藉一己之力扭轉歷史,所以預測未來才變得那麼困難。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歷史觀。
文明發展靠天才,物種進化靠突變。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誕生的可能性很小(實際上是0)。從歷史的實際情況上來看,把那些100年一出的天才幹掉,就得有100才能出另一個,把千年一遇的天才幹掉就得等下個千年。在近代史上中華上下五千年也沒有發展出像樣的自然科學,文明的發展並不是一個直道,而是有很多岔路口,就好像古猿能進化成人類,而比古猿高級的黑猩猩永遠都不會是人類了。而不是,他們會遲個幾億年,不會的,他們在岔路的另一邊。拋開岔路不談,我們做個思想實驗。我們假設所有的文明發展都是直路,英雄的出現隻影響文明發展的時間。我們假設下一個對人類文明出現毀滅性打擊的時間是×年,躲過這次打擊需要的文明程度是三級文明,而我們現在是二級文明,那麼久意味著,我們要在x年到來之前發展出三級文明,這樣一來,即便英雄只能影響時間,也會造成人類文明被毀滅和繼續發展兩個結局,而毀滅結局的人類則永遠都不會有三級文明了。事實上,因為地球和太陽的壽命有限,x年是必然存在的。那麼就意味著,三級文明並不是必將出現的文明。如果我們從存在三級文明的那個世界往前回顧,我們就只能承認,歷史的發展不是必然的。而很多人說的,即使沒有牛頓也有馬頓的理由是什麼呢?只不過是很多年前一個人曾經言之鑿鑿的跟他們這麼說過,而他們打算相信而已。想讓一個人相信一個道理,只需要在他小的時候,言之鑿鑿的用一些膚淺的比喻即可。只要當時的他相信,那麼他很大概率上會一直相信,並在今後的時間裡主動用自己所學為該理論辯護。即便有更正確的理論,亦不會動搖。而是會積極尋找該如何反駁。
肯定會有影響,以時間為計量。或提前或拖後。然而記住一句話:拋開劑量(計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推薦閱讀:
※不確定性原理的物理闡釋及量子化的意義
※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學習或研究是怎樣的體驗?
※所謂「物理直覺」指的究竟是什麼?它在數學研究中能起到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