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在中國的地位從古代到現在越來越低了嗎?如何看待山西的歷史和現在,以及今後的發展?
近現代山西弗如漢唐并州遠甚,我想這是很明顯的。但這並不是山西一地自身發展所導致的興衰,畢竟整個黃河流域的地位自唐宋之際便急轉直下,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洛陽一線)通通讓了出去,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所以,不僅僅是山西在近一千年走了下坡路,而是整個黃河流域在走下坡路,山西只是在搭北中國的車,興衰不由他。何況,晉省的歷史落差又未必比秦、豫兩大上古中古華夏核心的歷史落差大,只是西安、鄭州及其所在省如今的發展遠強於太原以及山西,而顯得晉省挫了半截。換言之,山西只是在同期地位上從區域中心之一變成了非區域中心,地位確實在下降。(至於,用不用得到衰落來描述,我覺得倒不至於)
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山西的歷史地位,自遠古以來,便與秦豫冀魯並駕齊驅,而非一枝獨秀。逢分裂則憑藉表裡山河與高原態勢制霸一方(晉國與三晉、北朝平城與晉陽、五代龍城),逢一統則為塞外、關洛、冀州之間互相攻守的軍事重地,軍事功能最為突出,政治經濟文化功能則主要圍繞軍事功能轉。山西在周代是華夏北進拓荒的重點方向(晉並群狄),周代晉方尚且只是四向拓荒的一方(秦並戎、楚並蠻、齊並夷),雖然在東周全期持續稱霸時間最長(晉魏趙);在魏晉北朝是塞外勢力入主中原的跳板(漢趙平陽、北魏平城、北齊晉陽);在漢唐是翼庇關洛的階梯型戰略緩衝孔道(長城中段、漢代出塞中路軍起點、唐代北都);在五代則是便于軍閥「吃裡扒外」(外結契丹,內取中州)擾動北方局面的「龍城」。
周秦漢唐時期的晉之重,是因為無論華夏政經文中心,還是塞外軍政中心,恰好分別位於晉之南北(關洛三河vs漠南河套),且表裡山河+連珠盆地的山西地貌水土遠強於同樣位於二者之間卻溝壑台塬遠多於盆地大河的陝北。此時的山西恰似關洛中心伸出來的一支軍事觸角(西北為河西,東北為燕遼),因其懸於關洛正北而殊為重要。然而一旦唐宋之際華夏政經文中心開始分別向東北、東南轉移以及塞外重心向東北地區轉移之後,晉省地位自然會隨之下降,因此便構成了山西在古代後一千年(宋元明清)的歷史地位下坡趨勢。
關洛三河(關中、洛陽、河東、河內、河南)的政治中心地位被燕京取代,山西的北方軍事重心地位也隨之附著到了燕京身上,並成為燕京的外圍防線(明代內長城不僅沿內三關分布,還沿太行八陘分布)。漢唐時期以黃河三角(龍門、蒲津、風陵渡、大陽渡、函穀道、羊腸坂道)為幾何中心的關洛晉三角軍政格局被燕京及其外圍遼晉兩翼的格局所取代(遼金五京、明代薊遼宣大、元代三都和清代熱河木蘭盛京五台山等聯誼滿蒙藏的重地)。東南財稅重地、大運河主動脈、東北族群控制塞外草原(蒙元三都不再以河套陰山為進取基地,而是更加靠近東北地區)決定了位於東北亞與江南中間位置的燕京方能擔負起近古中國的軍政樞紐地位。經濟文化中心的東南飛,直接弱化了原本與關洛形成合力的山西文經,所以山西不僅在主功能(軍事)上成為配角,且隨著地緣助力關洛的衰落,自然會進入政經文地位的全面跌落的時期。
明清晉商之崛起,主業畢竟只是塞外與江南之間的經銷商業,票號之興已到了清中後期,且金融之術即便聚財,也只是少數東家之聚斂,無論經銷轉運,亦或匯兌聚斂,都弗如江南之小農經濟整體富足遠甚。在農人佔據社會成員的絕大多數並以物產富足為追求的小農時代,似乎並不能說明晉省之經濟實力有多麼強大,充其量只是商人階層的富足罷了(如果,比較中低層民眾的生活水準,山西只不過是增長幅度不如發達省份罷了,歷史長期增長窪地不等於衰落啊233)。
近現代山西的頹勢,大體沿襲了近古千年的河域整體跌落勢頭之餘。尚有不如沿海地區近代化更加便利的內陸地區劣勢、表裡山河交通不便的劣勢以及改開以來被西安(關中)、鄭州(中原)、北京(河北)等有大平原資源補給(人口充沛、交通便利、物產充足)的區域中心分割虹吸的地緣劣勢(晉西南跟西安、晉東南跟鄭州、晉中北跟北京)。有著上述一頹三劣,尤其是最後一劣,山西就不可能做得了時代的中心。這就是命,是近古千年、近代百年、改開一世綜合決定的命勢,掙脫不了的。
前面說得可能有點悲觀,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即便是遠古、上古、近古,山西也只是處於本省縱向的高位,橫向比較的話,山西依然是關洛中心的輔助,而非中心。換言之,山西自古以來就不是中心,大可不必一葉障目地因為曾經的縱向本省高位,便妄自菲薄今日的山西。山西自古以來便先後是關洛、燕京的輔助小弟,未來做好秦豫京津的輔助小弟其實反倒是歷史本分,而非衰落了。
而且,遠古華夏充其量只有黃河中游那麼大,上古核心充其量只有黃河中下游與關中那麼大,中古核心也只有今天的北方辣么大。山西在這三古的分量好歹也有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天下。到了近古與現代,則只是十三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的天下,憑什麼非要打腫臉充胖子,以三十分之一的分量爭六分之一的位置呢?
至於那些每逢山西現狀,必提能源主導、官僚習氣、封建思維、力抓旅遊的,這些因素哪一個不是內陸非區域中心城市沒有的呢?換言之,如果說歷史上的山西是隨北方地區的興衰一道沉浮,那麼現代的山西便是隨內陸非區域中心地區的興衰一道沉浮。西安、鄭州、京津、濟南、青島,北方已然擠滿了區域中心,不在東部動脈與絲路幹線的山西,除非蒙古大發展,否則便註定了做配角的命,這是大勢所趨,能源積弊、官僚習氣、封建思維、力抓旅遊只是這一大形勢下的果,而非造成山西困頓的因。看不透這一點,以為整頓風氣便能煥然一新,自然無法明白未來區域中心城市格局形成後,非中心城市群的下游地位。西安、洛陽無論過去是幾朝古都,都得服從大勢成為國家級區域中心與省內區域中心,山西諸城自然得唯大勢是從,隨著位於區域中心伸展出來的經濟末梢帶來的利益起舞咯。
總之,歷史上的山西並非一個政經文軍全面中心的地位,僅僅是一個軍事地位尤重的地位,論輝煌也沒輝煌到上天,大可不必妄自尊大。現代的山西依然拗不過發展趨勢,安心做好下游配角才是應有心態。
謝@錦熙 @薛一山 邀請
相關回答聯動:
- 如何評價太原這個城市?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
- 太原與一線城市的差距主要在什麼地方?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
- 趙魏韓三國的國都都不在山西,為什麼山西自稱「三晉」?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
- 有什麼關於山西的冷知識?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
- 山西經濟還有希望嗎?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
- 中國現存的唐代建築還有哪些?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
如果以了解北魏時期的歷史為目的,山西境內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去處? - 寒鯤的回答
寒某的相關Live入口:
山西古迹深度游系統化攻略謝邀 @錦熙 個人認為山西從古代到現在地位確實有明顯下降,但談不上越來越低,因為中間有多次起伏。我們可以梳理一下整個歷史時代的山西地方史:1、史前時代(約100萬年前~BC2070):今天中國山西省境內所有地區和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經歷了漫長的史前時代(原始社會時代、遠古時代),經歷了從早期直立人到智人的變化,經歷了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原始農業與原始手工業兩次社會分工,經歷了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其中山西舊石器時代主要考古文化遺址有西侯度遺址、柿子灘遺址、許家窯遺址、丁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主要考古文化遺址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東庄村類型、龍山文化東下馮類型、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山西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搜狐滾動
總體來說,在早期文明起源時期,中國內地處於歷史時代第一溫暖期(BC3000~BC1000),當時山西高原氣候溫和而濕潤,類似於今天河南省和安徽省皖北地區,屬於較溫暖的溫帶季風氣候。如此氣候條件下,當時山西的地形、植被、水文情況與今天大不相同,不是我們想像中乾旱缺水、千溝萬壑、地表裸露的黃土高坡。因此山西是中國早期文明起源重要地區,按蘇秉琦先生的分類大部分屬於黃河中游平原地區(華夏文化區),北部受長城以北地區(紅山文化區)文化影響,是早期中華文明核心區。
2、先秦時代(BC2070~BC221):先秦時代(上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中華文明核心區,但中部和北部長期是戎狄的地盤;總體上在全國地位不太高,不過地位是在穩步提升的。這一時代今天晉西南汾河流域地區基本上一直在夏商周中原王朝疆域內,發展程度甚至不亞於河南和陝西的關中地區。周成王時期(BC1042~BC1021)分封唐叔虞為唐侯,建立了唐國,後改稱晉國(?BC1033~BC349)。春秋時期(BC770~BC476),晉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長期以中原霸主身份號令天下諸侯。晉國核心區在今天晉西南地區,後來逐漸擴張到今山西省北部、陝西省東部、河南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和西部、山東省西部。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原赤狄、白狄部族酋邦也逐漸被晉國吞滅,戰國初期今晉北地區被完全併入晉國趙氏家族領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後,今天山西地區分屬於三晉。戰國時期(BC476~BC221)今天山西地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名的長平之戰(BC263或BC262~BC260)就發生在今天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長平村附近地區。3、秦漢時代(BC221~AD220):按司馬遷《史記》的分類,今天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屬於關東地區(指函谷關以東地區),北部邊緣屬於龍門以北的塞北邊疆地區。這一時代今天山西大部分地區雖屬中原王朝的邊疆地區(漢代這一地區多置邊郡,漢初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內還發生過著名的「白登之圍」),但由於大一統的實現、戰亂的減少經濟社會仍在向前發展。秦代(BC221~BC207)實行「弱關東強關中」的區域經濟政策,今天山西一帶經濟遭受重創。但西漢(BC202~AD8)建政後,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同時越來越重視關東地區,山西的經濟迅速恢複發展並再次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山西在漢代一直是中國北方重要農業區,農耕經濟發達,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總的來說,秦漢時代山西地區屬於經濟重心地區,地位十分重要。4、魏晉南北朝時代(220~589):這一時代山西地區戰亂頻繁,地位嚴重下降,甚至有被邊緣化傾向。魏晉南北朝時代,山西經歷了曹魏(220~265)、西晉(265~316)、十六國(304~439)、北朝(386~581或589)四個歷史時期,出現過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割據政權匈奴漢國(304~329),還有一個不被算在十六國裡面的西燕政權(384~394).經歷三國、西晉、十六國、北朝的戰亂,山西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在全國幾乎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但山西是胡漢交融、民族融合的重要區域。北魏(386~534)曾於公元398年至公元494年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建都,可以說山西見證了南匈奴屠各部、羯族、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等眾多族群的興衰,也見證了北方的統一和北魏太和改制。5、隋唐時代(581~907):隋唐時代是山西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高的時代。這一時期李唐王朝(618~690,705~907)從太原起家統一全國,開創了中國古代史上最輝煌的盛世。此外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武則天建立了武周王朝(690~705)。唐代對外開疆拓土,疆域直達漠南(一度還到達貝加爾湖),山西第一次由邊疆變成內地。在如此形勢下,這一時期山西人文薈萃,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如狄仁傑、王維、柳宗元等。這一時期還是山西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階段,唐代的西北方言和河東方言就是今天山西方言晉語的最早源流。不過從環境史的角度來看,隋唐時期山西地區由於過度開發,已經出現土地荒漠化現象。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為隨後山西的衰落埋下了伏筆。6、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時代(894~1276或1279):這一時代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北方經濟整體上衰落,山西不再是經濟重心地區反而被邊緣化,在全國的歷史地位跌入谷底。五代十國時期(894~979)山西境內曾經出現過割據政權北漢(951~979)。這一時期山西戰亂頻繁,經濟受到毀滅性破壞且此後長期無法恢復。五代十國亂世結束後,山西地區分屬遼(916~1125)和北宋(960~1127),見證了中國第二次南北朝的分裂格局。北宋滅亡後,山西地區屬於金朝(1115~1234)統治。由於遭受女真金國滅宋和蒙古帝國滅金兩次慘重破壞,今天山西地區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在元代初期幾乎是赤地千里、荒無人煙。
7、元明清時代(1206~1912):這一時代山西的地位有所恢復,但無法重新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元代(1271~1368)山西人口稀少,大片土地拋荒,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水旱災害頻發。明代(1368~1644)山西經濟有一定恢復和發展,但山西北部大同一帶因為地處明與北方蒙古對峙前線,仍不斷遭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擾。值得一提的是清代(1616或1636~1912)山西出現了著名的「晉商」,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富商喬致庸。晉商的發展標誌著山西在全國經濟地位的提高,也說明山西經濟已經走出低谷。8、共和國時代(1912~今):民國時期(1912~1949)山西處於晉系軍閥閻錫山統治下。閻錫山雖然軍事實力和軍事才能遠遜於直系吳佩孚、奉系張氏父子、滇系唐繼堯、湘系唐生智、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西北軍馮玉祥、川系劉湘等軍閥,但是他有高超的政治手腕,能籠絡住自己的部下,長期奉行「保境安民」的保守政策,使山西地區大致保持了和平,受戰亂影響較小,他本人也成為民國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軍閥。這一時期在閻錫山治理下,山西省實業和教育事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1949年山西解放後,各項事業在曲折中仍有前進。1978年後的改革開放時期,山西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一度還走在全國大部分地方的前面。總體上民國和共和國時期,山西在全國的地位大致與清代相等,談不上有嚴重衰落。----------------------------------------------------------------------------------------------------------------------------------------山西省現在經濟水平在全國屬於中游偏下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並沒有一些人想像的那麼差。按照2015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山西省GDP達到12802.58億元,人均GDP達35094.79元(摺合5634.64美元),GDP增長率為2.8%,僅高於遼寧省而居全國倒數第二位。其他經濟數據可以參看《2016年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1月27日 李小鵬)另外根據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31省市GDP/人均GDP排名一覽(全榜單)-中商情報網山西省2016年前三季度GDP居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的第24位,人均GDP居第26位。考慮到遼寧省、貴州省、山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數據水分很大,人民實際生活水平要比地方政府統計的低很多,其實山西省人民生活水平也不算太低了,在全國應該算中等偏下。山西省是煤炭資源大省,但長期依賴煤礦開採,經濟結構單一,容易受煤炭價格起落的影響。現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就是要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的低碳經濟,所以山西省經濟結構轉型實在是任重道遠。關心山西經濟發展尤其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朋友可以參看這兩篇論文:
基於低碳思路的山西產業結構優化分析 - 中國知網山西經濟轉型路徑探析 - 中國知網在北方的諸多省份里,山西可謂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從輪廓上看,一副無辜的「平行四邊形」扁平臉;地勢上,驗證了「平行四邊形」並非空穴來風,東有太行,西卧呂梁,北坐恆山,南倚中條。
儘管地處中國版圖腹地、華北後院,洶湧的山勢還是讓「山西」與周圍顯得格格不入,這裡好似北方高原上凸起的千仞壁立,而絕非只有世人印象里的滿面黃土。
【山西省地勢圖. 來源網路】
1. 太行山
【太行山脈.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山西東部的太行山脈,綿延八百餘里,是我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太行山以東,是千萬年來黃河肆意掃蕩出來的黃淮海平原。
太行山勢有多麼驚人?
僅從海拔上看,太行山脈最高峰小五台山,海拔也僅是2882米。作為南北走向,整體山勢北高南低,但實際上以險峻程度而論,北段稍顯平緩,南段堪稱天塹。
在山西省的長治、晉城兩市,由於太行山山勢的阻擋,甚至發育了諸多地方性小氣候。著名的太行絕壁公路也在這一段。
【太行山掛壁公路.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太行山區摘柿子的孩子.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對於太行山,我的直觀印象的改變,來源於前不久的一次飛行之旅,在從西安到北京的航線上,沿途有一半跨越的是山西高原,比起黃土高原,突入眼前的太行山太逼人。
2. 恆山
【北嶽恆山.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作為「五嶽」之一,儘管身處晉北,恆山仍然是「自帶流量」的存在。
在3年前,我曾去過這裡探尋,當時是這麼寫的:
恆山貴為北嶽,也是五嶽里我登上的第一座,也有些意外,竟然不是華山。後來我想,恆山給我最深的感覺並不是多少名勝廟宇,多少風景雋秀,而是當我站在恆山頂上,寥廓四周,這不盡的蒼茫將我撼動。我不知道這裡夏天最是溫柔的時候是什麼樣,但不可否認的是,狂野自然在這裡的強勢。
山腳下的渾源縣城盡在眼下,坐落於渾河河谷,脈絡清晰。天很藍,充滿詩意。我從心裡感動,感動這裡的堅韌,這裡堅韌的人們。
我不知道北緯39度的狂野意味著什麼,面對這份蒼茫,就是感到有種莫名的親切。對我來說可能意味著很多,也可能什麼都不是。我們中國是個喜歡考究意義的國度,但能訴說的意義很輕,不能訴說的卻很重。
或是正如許巍歌聲所道,「體會著狂野體會孤獨,這是我的完美生活。」
好了,當年「探長」似乎還挺文藝……
冷峻的恆山、蒼茫的晉北,不過也有溫情的一面,比如在恆山拍到的這一張,一群年過半百依然很有活力的大媽旅行隊。
【恆山. 攝影:阿魚探長】
3. 中條的血跡
【中條山.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山西南緣是在地理上並不出名的中條山脈,但在近代史上,尤其是在黃河西岸陝西人的心中,中條山是永不磨滅的豐碑。
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中國守軍。由此打響了歷時一個多月的「中條山戰役」。
中國軍隊由於事前準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遺棄屍體4.2萬具,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
拿下中條山,是日軍「固華北、抑洛陽、窺西安」的戰略舉措,為此,除了中條山駐地的國軍參戰,陝西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憑藉沿黃防衛線和潼關天塹,陝西一直是日軍屢次沒能突破的戰地。中條山會戰打響後,無數陝西漢子義勇參軍,向東跨過黃河,保衛家鄉。
「八百楞娃跳黃河」的故事至今仍然在陝流傳——
自1938年7月至1940年10月, 國民黨第四集團軍僅以三萬多人先後粉碎了日寇11次對中條山的大掃蕩,他們在中條山前赴後繼英勇犧牲了兩萬多人。在11次反掃蕩中的「六六戰役」中,177師新兵團有800多名三秦壯士彈盡糧絕,被日軍逼上黃河崖邊,高呼口號,集體跳崖,全部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被俘。
【中條山戰役. 圖片來源:網路】
山高路險,烽火不絕,在歷史的長河裡,無數戰事在這裡上演,僅從這些大名鼎鼎的名詞就可窺見一二:
雁門關、娘子關、平型關、寧武關……
秦趙長平之戰、漢匈白登之戰、宋遼雁門關、乃至近代平型關之戰、太原會戰……
一直以來,山西都難有「偏安一隅」的機會,烽火燎原,一朝接一代。
【雁門關長城.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在當今中國各個省份都在迅速騰飛時,山西作為關內唯一的省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似乎千百年來的戰爭透支了太多的心氣。
山,依然寥廓,蒙影依稀;大河,從容東去。
但這裡的人們,需要重新從大山的懷抱里找回迷失已久的歸屬感,以一種「自我修復」的勇氣,更有底氣地去面對洶湧的未來。
【註:答主並非山西人,大學四年在太原上的學而已。更多有趣的分享歡迎來我的公號「藍色江流」?交流~】
山西是中國的避難谷地。
山西山區很多,相對封閉,導致在和平時期發展緩慢,但到了戰爭時期,這一缺點就變成了優點,能夠躲避戰火。所以才有大槐樹移民。軍閥混戰時期,各地的軍閥走馬燈似的換,只有閻錫山巍然不動。現在是和平時期,自然山西的發展的落伍的。謝邀。
是的,山西的地位是在下降。山西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地理環境給了山西很多獨有的優勢,山西對於開發這些資源也有自己的經驗。山西地位的下降,不是山西人的問題,而是時代的變遷。
山西的地理資源稟賦是非常豐富的。在煤炭資源發現之前,山西坐落在內外長城邊緣,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山西佔盡了」走西口「貿易的先發優勢,晉商正是利用這一優勢做大做強。晉商的衰落也是因為工業經濟對小農經濟的勝利,這是時代的變革。
自從工業進入山西之後,煤炭的地位開始逐漸顯著。大量煤炭出省給山西豐富的利潤回報,甚至於到本世紀初,山西都是小煤窯和暴富老闆並存的省份。可以說,工業時代和農業時代的山西,極好地利用了本地的地理資源優勢走出了發展之路。
但是為什麼人們感覺到山西的地位在下降呢?因為時代變了。古時候山西可以是邊疆、是首都,發揮很多除了經濟功能以外的功能。但自從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紛紛離開北方,國境線穩固在新疆、內蒙古、東北一帶,山西就成了一個單純的內陸省份,非經濟功能大量減少。山西在每一次時代變遷的關頭,都會顯示出不適應。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是晉商的沒落,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是煤炭的沒落。互聯網是可以大大減少能源依附性的存在,而煤炭又是能源中人類開發最早的一類能源。山西長期粗放式開發煤炭的做法也被現代社會所詬病,一來二去,山西就成了一個在人們印象里黃土高坡窮窮野野的地方了,開個星巴克排隊還要被南方人調侃。
但紮根在山西人骨子裡的那種創業精神我想是不會沒落的。山西是地理資源稟賦非常優厚的省份,既然能在前兩個時代想出辦法開發資源,那我想新的時代山西應該也會有發展的契機。只不過,經濟上的陣痛可能會比較持久,而山西因為非經濟功能的減少,除了經濟也沒有其他好說的,未來人們還是會感受到山西的地位在下降。
我們先來看一下山西在歷代都是什麼地位
遠古:仰韶文明區域
黃土高原是炎帝黃帝活動中心
堯舜禹:都在山西晉南定都
夏:一開始定都晉南
商
周:誕生了晉國(中心在晉南),後來是韓趙魏(但首都均已不在山西境內)
【這時候山西的地位已經下降了一些】秦漢:北方一個普通區域的地位,晉北是對抗匈奴的前線。晉南跟關中河洛一塊組成【漢朝的一級行政區:司隸,相當於直隸省】
三國:好像地位一般
晉:夏之後,第二個國號發源於山西的朝代,國家名字來源於山西境內。雖然我知道跟山西沒啥關係。
南北朝:太原作為北朝霸府,另外山西境內興起了很多五胡亂華十六國里的政權。大同作為統一北方的北魏的前期首都。
隋:短暫,無關。
唐:第三個國號發源於山西的朝代。同時也是真正的興起于山西。太原是北都。蒲州,河東道的首府,長安和洛陽之間的城市,做過中都。山西的一個光輝時刻。
五代十國:似乎太原有那麼點龍興之地的傳說
宋:一個邊防為主的區域。晉北是楊家將戰鬥過的地方,同時毀滅了晉陽城。同時大同是遼的西都
金:地位一般
元:中書省的一部分,有一些元曲的創作在這裡,不過應該地位一般
明:山西是長城邊疆防線的中心,晉商興起,聽說有資滿清的行為
清:除了因為晉商以及附著其上的金融中心的原因顯赫,算是個一般省份,後來發現了煤炭,但還沒有怎麼開採【清朝時,現今內蒙古的主體:呼包鄂好像也是屬於山西省,規模就大出來了一半,地位應該優於陝西】
民國:閻錫山的地盤,從開始到結束,比較獨立,模範省份之一,另一個廣西,一省之力撐起了一個派系的軍閥。相對戰亂頻繁的其他省應該還不錯,然後是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吧),山西的山區還是挺多的。
共和國:因為媒體的關係,挖煤挖煤再挖煤,同時發掘了一些傳統文化,如郭蘭英,大寨,中上的省份吧。
改開後:挖煤,80年代有過短暫民族工業的輝煌,如海棠洗衣機,汾酒,奇強,春筍,但終究越來越不行。【越來越單一的進行挖煤的工作。並且那時候的規劃就是很不前瞻的說要建能源基地。導致現在經濟越發困難,自然環境也很惡劣】
——————
●所以古代山西是什麼地位呢?概括起來:
1:跟陝西、河南共同組成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並且汾洛渭、西安 蒲州(今永濟,鸛雀樓所在地)洛陽共同組成了一個△地帶。這個地帶是【黃河中游】的主體。所以我一直主張【山西陝西河南聯合起來搞「黃河中游城市群計劃」/華夏文明圈,一開始範圍小——山西南部陝西中部河南中北部,最後可以擴張到三省全境】2:大同跟北京是一個板塊的,共同組成一個跟「南京—杭州」對應的古都群。【所以山西的大同,甚至整個海河流域的部分都應該跟京津冀去對接,去一體化】事實上海河流域佔山西的比重幾乎跟黃河流域差不多。山西有一半其實都是海河流域。
3:晉中其實是山西的第一大主體,但其實不太算上面兩個板塊。但長遠來看,應該進行【汾河流域一體化】。太原應該城市中心重新放到晉陽古城所在地,變成700萬人口的城市。這一地區跟徽州有點像,一個文化和曾經商業比較繁盛的地區,並且恰好的分別毗鄰北京南京,我想這不是巧合。這一地區是最山西的,最純正的山西,山西文化的獨特性,跟全國其他省差別上最大的應該在這裡。最不受旁邊其他省影響。山西文化的策源地這種意思。
——————
山西現在是什麼地位呢?【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也不是大區中心】中國有地位的省首先是【沿海】和【大區中心】,其次沿邊沿江和「【人口多】」也能獲得較多關注。
或是像東北那樣有一個獨特的地位。
山西都沒有,同樣沒有的還有【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另外【江西】【雲南】【廣西?】雖然沿江沿邊但也沒地位。
山西就是跟這些比的!
——————
以前山西有地位,一個就是處於全國的中心,因為當時是黃河流域,尤其黃河中游是中心。包括軍事上曾經的地位也類似這種。其次是因為處於邊防位置。長久以來,我們跟游牧政權的對峙線就在長城附近,山西北部正好是邊防線。
最後地位才是來自於經濟,主要是【晉商】,從運城的鹽池開始,而這個地位一般得自上一條的沿邊條件【but今天沿邊的是內蒙古,已經不再是山西。】同時得益於離首都近【今天首都還在北京,這條還在】
——————
山西今天沒地位主要是因為經濟的失敗,因為山西已經不可能是大區中心,那獲得地位的其他途徑就是經濟。而經濟的失敗又是因為單一的能源經濟導致的失敗。就是成也挖煤,敗也挖煤。
——————我覺得有沒有地位目前不是最重要的。
我們可以通過制定合適的發展戰略來彌補。
●我們最應該強調的還是文化上的地位,並且應該和陝西河南【共同強調,報團強調】。
力推這個【黃河中游城市群】——它有地位,山西才會有一個位置。
▼目前來說,別說地位,位置都沒有▲
黃河中游城市群是卡位的!(這意義就跟成渝、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差不多)
●其次應該力推【北京——石家莊——太原——西安——成都】的這個大通道。
未來 北,上,廣 和成渝,武漢。這作為中國【東西南北中的(經濟地理上的)「坐標系」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
這是中國的前五極,要黃河中游去爭前幾也不現實。所以山西應該成為溝通京津冀和成渝的存在。【未來甚至可以延伸為哈爾濱——瀋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昆明 大通道】
山西可以力爭成為跟陝西同等重要的省份。
發揮像京滬線上的山東,滬廣線上的福建,成廣線上的貴州類似的作用【現在貴州都比山西有前途,真的。】
基礎的架構做好了,才是發揮更大的創造的基礎,例如復甦晉商什麼的。真是一年不如一年。
多虧還有個耿彥波在拉動太原城市建設,要不然只會更難看。
官本位作祟,山西發展就一定會停滯不前。
產業結構整合轉型不到位,山西發展就是扯淡。
產業轉型升級不加快,山西發展就會遭遇滑鐵盧。
以人為本不徹底,山西發展就會缺少足夠的動力。
對外宣傳不到位,山西發展招商引資就會面臨困境。
環境治理不及時,山西發展就會淪落到替人做嫁衣的地步。
一步錯,步步錯。一步慢,步步慢。
急死我了。是的,越來越低。近幾年,山西除了煤礦特大安全事故上央視,基本已經從央視絕跡了。
經濟上,煤炭大量開採的這十幾年,富了少數地區少數人,多數地區反而陷入能源詛咒,越采越窮。匯通天下的晉商,早已成為了一個遙遠的傳說。
政治上,所謂的塌方式腐敗。我不是地域黑,也不是陰謀論,我個人感覺,外省調來山西的高官,真沒見幾個是為山西辦實事的。相反,他們眼裡多數都只有「黑金」——煤。
歷史上,這裡是三晉大地,是晉文公稱霸的地方啊。是堯舜禹播種的地方啊。是大唐龍興之地啊。是號稱「海內最富」的省份啊。祁縣,太谷,平遙,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啊。是割據這裡,就可以南下統一中原的兵家要地啊。
祁縣喬家,可以借給大清朝80萬兩白銀不用還啊。王家一年的最高收入,現銀就上百萬兩啊。
現在誰還知道呢?在外地讀書,一聽說我是山西人,就問我家裡是不是挖煤的。在他們眼裡,山西啊,只有煤。我去桂林旅遊的時候,晚上在酒店,服務員還問我山西人住的是不是窯洞啊。
窯洞啊。。。
我說是啊。。。
到今天,中部省份裡面,山西就是弱雞啊。GDP總量低,增速最慢。
河南還有鄭州,湖北還有武漢,安徽有合肥,合肥有中科大。湖南還有長沙。各種政策不沾邊,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中部崛起?崛起了個啥?天天鄭州 武漢,這定位那定位 這中心那中心,啥時候能想想太原。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我他媽除了想哭啥也不想幹了。
人人都知五糧液,茅台,汾酒知道的人卻不多。更不用說知道,汾酒是中國四大名酒之一了。在外地 買瓶汾酒難於等天啊。
山西今後的發展會如何我不知道,大山腳下的人啊,品格厚重,戀家。外地山好水好,沒有汾酒,沒有刀削麵,我就是呆不慣。
賈樟柯拍的電影里 常有汾酒出現,以前在山西看著沒感覺,離開以後,一看就淚目。
去年考研的時候,估計太難熬了,晚上聽歌,民歌里的推薦,《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難留想起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淚長流聽這歌都能淚目
我靠我對我省沒啥期待,黃河流域的逐步衰落也有差不多一千年了。我希望我省越來越好,但是如果我省不行,我也覺得沒事,住窯洞就住窯洞。對於江浙滬大多數年輕女孩兒而言,以前的山西出現在教科書中。現在的山西放在國內旅遊計劃中。未來的山西男人放在相親土豪列表當中~
在山西讀書。常聽聞,我晉早在唐代,如何牛逼,我太原,那是是當今上海一般的存在。可遺憾的是,在如今,各種國家戰略,東北的振興老工業基地,京津冀一體化,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都完美地避開了山西。明明是華北省份,Cuba卻被劃為西北賽區,山西地位很尷尬啊。
歷史上辣么牛逼,為何現在如此悲催?你就得先從歷史來看。山西牛逼朝代有秦,唐,魏晉。在這些朝代,山西屬於延邊省份,且海上貿易不通,陸路貿易為主。那時的山西可以當做今天的廣東浙江等地。貿易的發達,自然帶來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造就了社會的繁榮。正因如此,太原偶爾還有國都做做。至明清,雖晉商繁盛一時,但因地處內陸,貿易難於廣東相比。且因晉商之局限,繁華難得永駐。
進入工業時代,我國缺油,少氣,但煤多啊。自然,煤就成為了支撐國家發展主要能源。而山西多的是煤。所以山西不由分說地成為了國家的能源基地之一。山西的一切建設就都圍繞煤展開。各種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如煤炭,鋼鐵,焦化項目一個個上馬。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掌控一切,但到了市場經濟時代,由於改革開放,國家迎來了一波發展得大機遇。各種建設如火如荼。因此,山西的煤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從而又再次帶動山西發展能源產業。省內建設基本圍繞煤,煤化工等行業展開。煤成了山西的代名詞,就連教育,也是圍繞煤展開。省內山西大學和太原工業大學不分上下,但為了發展,太原工業合併山西礦業學院,改名理工成了211。總的來說,山西雖然一條腿走路,但當年山西也算是風光無限啊
然而,隨著近些年煤炭價格歇菜,人們環保意識增強。山西倒了霉。再加上塌方式腐敗,山西跪了
至於未來,個人看,難有轉機。雖然太原開始轉型,提倡節能環保,太原市成為國內第一個換裝全電動計程車的城市(據說是和比亞迪達成了某種交易),但轉型談何容易?未來轉向何方?從近期各種規劃政策,山西依舊是能源基地的存在。工業,也只能是煤炭,焦化,鋼鐵。未來的高端製造業,需要科教實力支持,然而山西的科教實力都玩兒煤去了。三產?那就更難了。服務業,沒有人口支撐,互聯網,殘羹剩飯都搶不到。旅遊業,可有作為。畢竟有說法是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看山西。但山西文物分散,不如陝西集中於西安。遊客難有好的體驗。縱使山西未來能化劣勢為優勢,讓旅遊業遍地開花,但旅遊業是遠遠不夠支撐山西一省的
山西不會死,只會慢慢衰退在山西上學。
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地方,可能是背負的包袱太過沉重,舉步維艱。
感覺就是,迷信,愛面子撐排場,有一種對山西歷史地位的迷之自信,看不慣對山西現狀的評點。
對不起,可能有地圖炮的嫌疑,用力拍磚吧。講真,我愛這個地方,也希望她越變越好,可她卻總是不盡如人意。老公是山西呂梁市人,大學去南方上的,畢業來了西安,然後我們認識結婚。山西給我之前的印象就是煤炭發家的有錢人特別多,西安有很多陝北煤老闆也是這類的。他的同學家裡有錢人特別多,但現在都從煤上轉行了,轉型成功的很少,有些投資失敗賠上家底,現在過得還不錯的,都是有錢時在北京上海買了不少門面寫字樓,現在在北上住著,靠吃租金也還滋潤還有就是民間借貸,集資,高利貸多,我公婆家都是大家族,粘上這些事情的不在少數,讓坑得傾家蕩產投拆無門。今年春節我們回去,老公一個表姐在太原陪兒子上學時,不知道中什麼傳銷邪了,欠了幾百萬高利貸,她老公幫著還了三百萬,條件是離婚,兒子高二了因為這事患了抑鬱症,她還鬼迷心竅到現在還認為自己能發財,報警了也不行官場混亂,底下有點兒小權的都敢吃拿卡要,我公婆開店的,已經習慣了。有些事情你報警沒用,花錢找黑社會說和還更有效率他家裡的小孩基本都送出來了,有錢去北京私立,經濟一般的都送西安了,看病也是北京西安我去年回去想在那邊開個早教機構,西安這兒市場飽和了,和公婆調研了三個多月放棄了,其中的問題太多了,租金高,各種人來要上供,家庭條件好有能力上的孩子生源基本都在外地,招生也不行
不能擺脫L家,就不能擺脫煤與電…… 最輝煌時應該是「匯通天下」吧…… 現在看確實很難再追趕當年了。
從古至今,山西地位最重要的時代,就是與政治權力靠得最近的時代。現在,與政治權力離得最遠,所以地位最低。
山西由於地理上的原因,農業一直比較薄弱,因而在古中國的地位一直是通過軍事層面體現的。 而軍事層面的重要性的,我認為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元朝之前對應當今山西省的這塊土地上基本不含在同一個省級區劃中;大致上中北部是一個省級區劃,屬於邊境地區(稱作并州、晉陽、太原什麼的);南部大致是同長安、洛陽一併含在中央省中(基本上是叫河東)。綜上元之後山西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一是首都遷移使其失去了拱衛京師的作用;二是領土擴張使其失去了保衛邊境的作用。到解放戰爭時關於山西的解放在教科書中有時一筆帶過,有時都不提了。 就當代而言,目前看山西的情況還是比較悲觀。山西煤炭資源豐富,攤派的任務就是提供資源,又比如河南主要負責種植糧食,但河南好歹交通上有優勢,一帶一路目前看重心也不在山西。
很難說越來越低,但相對比重會有下降。
前工業時代,山西的價值主要體現為下面幾點:
珠狀盆地中的耕地;山西地形、地理位置帶來的交通、軍事意義。後者的變化,和各個王朝的邊境形式有關,很難得出統一的結論,但歷朝歷代,山西備邊的作用都很強,清朝雖然沒有什麼邊患,但是山西作為中原和蒙古商業交流的中樞,地位反而加強了。
但是在耕地方面,山西的重要性是不斷下降的。
首先,隨著南方的開發,山西耕地佔中國總耕地的比例無疑是下降的,考慮到南方很多地方是一點兩熟或三熟,這一下降就顯得更加厲害。
其次,山西作為幾個歷史最悠久的糧食產區之一,長期耕種帶來的土壤退化也會影響產量。
總之,隨著王朝版圖的擴大,山西的總體地位是有所下降的,但是相對下降多,絕對下降應該很少。
完畢。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