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物也可以列為正氣歌中的例子?
01-25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看到正氣歌,查了一下裡面提到的人物事迹,被深深的感動了,感覺好燃,還想了解更多的故事,請問,還有哪些人物同樣做到了這點呢?
孫承宗 ,寧死不降清。 為了防備清軍進攻,他動員在山東當縣令的長子孫銓捐資買磚,把高陽土城建成了磚城。 崇禎十一年十月,清睿親王多爾袞又一次率軍踏破長城,侵犯畿南。好友蔡鼎等勸說孫承宗到保定避難,茅元儀則說服孫承宗到南方去,孫承宗都婉言拒絕了,他說:「我都這一把年紀了,沒什麼可怕的了,如果能有機會戰死疆場,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就這樣,在清兵向高陽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以76歲的高齡,率領全家及高陽民眾奮起抵抗,由於兵力相差過於懸殊,高陽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孫承宗被清兵抓獲。多爾袞聽說抓到了孫承宗,非常高興,親自來勸降,孫承宗嚴詞拒絕!清兵無奈,鑒於對其敬重,應允孫承宗可自盡而亡;最後,孫承宗坐在一張椅子上,令兩個清兵用白綾將自己勒死,從容而又壯烈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說投繯而死)。 在保衛高陽的戰鬥中,孫承宗6個兒子、2個侄子,12個孫子、侄孫殉國,全家老小40餘人遇難, 滿門忠貞,千古英烈,慷慨悲歌響徹燕趙,人格氣節輝映中華。 孫承宗死後(帝嗟悼,命所司優恤。當國者楊嗣昌、薛國觀輩陰扼之,但復故官,予祭葬而已),福王時,始贈太師,謚號文正﹝當作文忠,見《明史》本傳﹞。 《明史》贊曰: 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後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釒質,而恤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為而為者夫。 黃道周 , 只說他被俘後的事。明亡後,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嚴冷方剛,不偕流俗」,楊廷麟曾力薦他充講官兼直經筵。弘光亡後,回福建,至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但兵權落入鄭芝龍手中,時清廷頒布剃髮令,江南人民求救於南明隆武朝廷,芝龍養兵自重,不發一兵一卒。黃道周只得返鄉籌兵籌糧。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眾數千人,馬僅十餘匹,另有一月糧,出仙霞關,與清兵抗擊。夫人蔡氏嘆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募得三個月兵糧,分兵三路,向清兵發起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臨川),另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寧,不久三路皆敗。十二月六日,黃道周率隊向婺源出發,至童家坊,得知樂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時遇伏,參將高萬容逃隊,於是全軍崩潰。 道周被徽州守將張天祿俘獲,送至南京獄中,獄中吟詠如故,有詩云: 六十年來事已非,翻翻複復少生機。老臣擠盡一腔血,會看中原萬里歸。清廷派使洪承疇勸降,黃道周寫下這樣一副對聯:「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將史可法與洪承疇對比。洪承疇又羞又愧,上疏請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準。後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 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義,臨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並給家人留下了遺言:「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捨命不渝」。就義之日,其老僕哭之甚哀,道周安慰他說:「吾為正義而死,是為考終,汝何哀?」至東華門刑場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臨刑前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最後頭已斷而身「兀立不仆」,死後,人們從他的衣服里發現「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大字。 其門人蔡春落、賴繼謹、趙士超和毛玉潔同日被殺,人稱「黃門四君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