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的飯否曝光後,大家對這個人有什麼更深的解讀?


以前參加過 2 年的廣州許巍歌友組織,我趕緊去把老相片翻出來看了一下。


讓我想起之前想寫的一本書《RePractise》,都是不斷演進得來的。

無論怎樣的Coding,都是不斷的Practise。想要有所成果,你需要RePractise——總結和diff change,再Practise。

對於工程而言,一個技術都是不斷練習出來的。

不同的人對於練習會有不同的方法,有的練習是沒有必要的,它並不會增長我們的技術點;有的練習則會將一萬小時縮短為一半,或者更短。

在過去的近一年時期里,花費了很多時間在提高代碼質量與構建架構知識。試著學習某一方面的架構知識,應用到某個熟悉領域。

  1. 所謂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直在說明練習的重要性,你需要不斷地去練習。但是並不是說你練習了一萬小時之後就可以讓你成為一個專家,而練習是必須的。

  2. 讓我想起了在大學時代學的PID演算法,雖然我沒有掌握好控制領域的相關理論及演算法,但是我對各種調節還算有點印象。簡單地來說,我們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

現在還存在的那些互聯網公司或者說開源項目,我們會發現兩個不算有趣的規律:

  1. 一個一直在運行的軟體。
  2. 嘗試了幾個產品,最後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方向。

我發現我屬於不斷嘗試地類型。一直想構建一個開源軟體,但是似乎一直沒有找對合理的用戶?但是,我們會發現上述地兩者都在不斷地retry,不斷地retry歸根於那些人在不斷的repractise。與之成為反例的便是:

  1. 一個成功發布幾次的軟體,但是最後失敗了
  2. 嘗試了不同的幾個產品,但是失敗了

所謂的失敗,就是你離開人世了。所以,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總會有機會去嘗試。在那之前,我們都是在不斷地re-practise。

這讓我想到了Linux,這算是一個不錯地軟體,從一開始就存活到了現在。但是有多少開源軟體就沒有這麼幸運,時間在淘汰越來越多的過去想法。人們創造事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但是那只是因為創造變得越來越簡單。

在我們看到的那些走上人生巔峰的CEO,還都在不斷地re-practise。

Github: https://github.com/phodal/repractise


張小龍的飯否曝光之後,牆內牆外反應大相徑庭:

微博上基本上一片驚喜與讚揚,紛紛轉發擴散那篇知乎專欄的文章。

相反,推特中文圈對此相當抵觸,大量「張小龍拉的X都是香的」、「產品經理以後要跪拜語錄了」之類的言語。

其實,當我用一下午的時間看完他的2000多條飯否內容之後,無端想起了這本書:

太相似了。

王主任在復旦當教授,出版這本書的時候,恐怕也想不到如今的奇貨可居。書中關於中國時事的觀點,乃至對熱門電視劇(《過把癮》)的感悟,都可以讓今天的我們回味不已。讀上邊那本書(廢話,當然是電子版,紙質版在孔夫子上已經炒到了1000+)時,我很難不把「三個代表」以來的各類政策與書中內容一一對應。而那本《美國反對美國》,題目雖然刺耳,內文則難掩其時時的羨慕之情。

同樣,微信走到今天,張小龍在飯否上的「涓滴意念」也是同樣的記錄過程。那麼多條里,關於微博、whatapp、kik的內容不時出現,似乎早就預示著驚世之作的誕生了。

即使他自己也說「產品的成功是偶然」,結合這兩個人對細節感悟的總結能力、對競爭對手的參考能力、對自身不足的反省能力,你覺得成功的偶然中不存在那些必然的因素嗎?

我的第一條飯否發佈於2008年8月,之後的三年間基本上把它當做樹洞用來吐槽人際關係和工作,張小龍則在偶爾的感情抒發之餘,持續醞釀著可以掌控人性的作品。這他媽才叫差距。

和我一樣今天已離不開微信的人們,看看他五年前的話,繼而顫抖吧:


雖然不知道好的產品經理的充分條件是什麼 但是會賣萌是必要條件


我覺得,這事得客觀點看待,張確實是個挺有意思的人,但這樣的人也不少,甚至還挺多的。

大家也沒必要拿著結果找原因,沒準過兩年一個同樣如此「飯否」的人搞出個更大的成就,又要說張也不過如此,如何如何的,這就沒意思了。

產品經理是產品背後的人,你就是把喬布斯研究得再透也搞不出蘋果了。

再說了,陳凱歌還拍無極呢,

你瞧,微信剛搞的朋友圈紅包不就有點不顧吃相了么,說好的優雅呢?

相比夢想實現的幸福,我更喜歡那些在產品道路上不斷奮鬥的人們,

有夢想真好,實現了真幸福,實現不了,永遠夢著,也他媽的幸福。

這波,不虧。


內向,聰明,敏感,理想主義,不善交際,愛搖滾,我相信這樣的人。


感覺,這是一個人,不是一塊肉。


看到他說:腐乳伴稀飯才是最好吃的。好有共鳴。

當然更多的,是感受他原來也是一個普通人:)一個生活中不擅言辭,但內心很豐富的大男孩?


一個人的人品性格興趣愛好什麼什麼的 和 他能做出什麼樣東西,沒關係。

這和聽不聽搖滾樂也沒關係。

不要總想搞個大新聞嘛

不合whatapp、kik 比,國內來說,米聊,飛信也比微信出現的早吧,還應用戶的要求做了pc端。但是呢,微信在半年後用戶數成指數增長,完全是因為微信好用啊。


飯否的iphone客戶端做的太差了吧 下載後又刪除了


怎麼可能....


產品好用就行了,過度去挖掘背後的故事,就有點矯情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小龍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用戶的「三不」原則?
小程序和連接一切的未來
初學Python--自動回複信息
為什麼民間自製表情圖都那麼低清?

TAG:騰訊 | 微信 | 張小龍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