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諸侯國的時期,秦國從秦孝公起一直保持著持續強大,沒有在某位君主任期突然出現衰敗,其中有些什麼原因?
01-25
如題。
因為秦國連出明君啊,這在整個封建王朝時期都很少見的。而且秦國喜歡用「外國人」為相,比如張儀、商鞅、范雎、李斯、呂不韋,都不是秦國人。「外國人」在秦國沒有根基,不會出現宰相專權的局面,即使出現了也很容易被收拾掉。秦國的君權還是很牢固的,秦孝公之後幾任在位時間長的國君:秦惠文王,秦莊襄王,嬴政都很給力啊,即使是在位時間短的秦武王和秦莊襄王也算很不錯了。相比於其他諸侯國來說,秦國不僅贏在了變法上,還贏在了國君上。不過根據人品守恆定律,秦國連出明君之後,很快把人品敗光,迎來了千古第一敗家子胡亥。
有變法帶來的制度保證的因素。有勇於開拓的,也有平庸守成的,但是一直在穩固地向前發展著。一直到不世出的狂人 - 始皇的出現。。。。。。扶蘇預計至少還能是個好的守成之君吧,可惜了。
我覺得秦國能夠一直強大到最後統一,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第一,精神。秦國認為秦朝終有一天可以統一天下。有一個流傳在老秦人中間久遠的部族神話。說得是嬴秦先祖大費與大禹共同治水有功,舜帝隆重賜給嬴氏部族以皂游,並預言「爾族後將大出天下。」這個故事在嬴秦部族中代代流傳,人人堅信舜帝的預言終有一朝會變成真的。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老秦人的民族凝聚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秦獻公時期,一直和魏國交戰,所以為了秦國戰死沙場都在所不辭。我認為在秦國開始強大到最後能夠統一,這兩點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統一天下決心的表現。第二,變法。商鞅變法能夠在秦國各個君主堅定的實行,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商鞅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商鞅面對貴族階層毫不手軟,幫助秦孝公穩定局勢。只要解決了階級鬥爭,變法的執行就簡單了。最終他也為變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變法的執行使得秦國能夠有條不紊的發展,剩下的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第三,賢君名臣。基本上,歷代君主都有自己的幫手,並且對他們十分信任,完全放手。因此,在每個君主開始的時候,都會先收回自己的權利,然後再尋找賢臣,比如秦惠文王殺了商鞅,在我看來一個是安撫貴族再是怕商鞅功高震主。有的明臣在老君主死了之後就告老還鄉了,比如張儀。第四,運氣。做很多事都會有運氣的存在,畢竟前後一百多年的時間,總會有運氣的成分。比如在秦昭襄王晚年,趙國的突起對秦國影響還是很大的,要不是長平大戰,換了趙括(其實挺喜歡趙括的,要是長平活下來了,以後肯定能夠成為一代名將,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有點醜化他了)導致戰敗,秦國統一之路並不會這麼順利。並且長平之後,山東六國沒有一起滅了秦國,也是運氣好。
我一直相信國運論。一個國家在向上的時候,所有的條件都會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例如剛建國的美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
參考大秦帝國一 商鞅如何向秦孝公解釋山東列國基本強君無二代山東列國是人治 而秦國是法治,即使沒有明君遵循基本國策也不會出現問題,而且秦國庸君 昏君在位時間及其短暫
外有戎狄荒蠻,內接晉(趙魏韓),南接巴蜀,不敢怠慢,這個民族有很強的危機感,註定了不會過安慰日子。
地理形式決定的。
至於商鞅變法,那是走向成功的一個轉折。我一直認為統一東周的不是秦就是楚,齊國太安逸了,中期還給力,後期完全是廢物。雄主迭出,確實是國運。
秦武王時期窮兵黷武,國立也衰落了,但由於對制度,國策(商鞅變法及其後世的持續)的堅持,導致就算一任期內衰弱,下一任就可以恢復。
運氣。
秦武王相對來說不行,很多決策出了問題,但是他作死很快而且沒有拖累國家,確實不可思議。還是秦國地理優勢太明顯,作死其他國家也無能為力所以沒有凸顯國君的缺點。
推薦閱讀:
※哪些老話讓你覺得蘊含了古人智慧的結晶?
※漢族政權自古以來究竟算不算善戰??
※「歷史/政治沒有對錯,只有輸贏」 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歷史上有真的過攻打過長城的案例嗎?
※原始人類是如何維持飲食營養均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