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一輛汽車的底盤需要哪些步驟?

@黃一孟 @黃修源


謝邀。

雖然本人車輛專業畢業,大學參加過FSAE比賽,現在也在主機廠上班,但是如果下面表述有誤之處,歡迎交流指正。

關於題主所說的「製造一輛汽車的底盤需要哪些步驟」,那現在問題來了,關於汽車底盤是怎麼定義的呢?汽車通常有發動機(電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設備4部分組成。底盤的定義是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運動,並保證汽車按照人的操縱正常行駛。

一般的組成系統有:

傳動系統(變速箱、減速器、傳動軸、差速器、半軸);

行駛系統(承載式車身、懸架、車輪);

轉向系統;

制動系統。

現在就很明了,製造一輛車的底盤需要的步驟就是把上面的各個系統進行組裝就行,關於具體的組裝就和各個汽車廠的生產線安排、採購零件形態、零件的重要性和性價比等等方面有關了。(關於這一點或許會有人困惑,現在很多汽車供應商都有自己的技術專利,例如電裝、博世,這類汽車供應商連主機廠都得禮讓三分,主機廠在新車型試做的時候都會和這類供應商共同開發零件或系統。像這類供應商開發出來的東西,他們肯定也是自己相關的生產線製造好後再以總成供貨。另外還有就是各大合資主機廠體系里的嫡系供應商,這類供應商一般提供都是像變速箱、排氣系統、減震器等高附加值的零件,代表性的供應商有豐田的愛信、日產的加特可、本田的南海本田。)

扯了這麼多,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其實題主或許所謂的「製造」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製造」,因為如果是單純的製造的話,那就只是一條底盤生產線上的各個工序的陳述羅列。所以我自我意淫,題主是想表達在製造和設計一輛汽車的底盤時需要哪些步驟,或者是需要考慮些什麼。

今天有點困,上面我自己找的茬,等明晚或以後把坑給填上。

--------------------------------------------------------------------------------------------------------------------------------------------

終於想起來有個坑要填。事先說明一下,下面的表述只是我曾經參加項目和工作經驗積累的體現,有許多地方限於自身能力不能很好的回答請諒解。

如果一輛汽車要想真正能獲得市場的認可,還需要回歸到市場需求上去,所以製作和設計汽車的底盤的時候,也要考慮上消費者的喜好(對舒適性或操縱性要求,路況或轉向反饋的要求等)、成本變動、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然後把這些轉換成我們設計製造汽車底盤時,會涉及到的很多重要的部件的參數和性能要求,例如:發動機功率、扭矩和布置;變速箱檔位、傳動比;懸架系統類型的選定、四輪定位參數;減震器的性能要求;輪胎輪轂的尺寸型號性能;制動系統的參數選定。。。等等

(看了上面這些,我的內心和你一樣是崩潰的,這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項目,這麼多未知數從何著手。大多數的汽車廠商都雞賊,他們都會在自己已經開發好的汽車平台上進行再設計和改進,這不僅能極大地提高開發速度,也保障開發的質量。故,個人對於國內的自主品牌各種抄襲模仿從來就是積極的看待的——畢竟外國汽車設計製造都有原始積累了,要想追趕,借鑒模仿甚至抄襲都無可厚非,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東抄一點西抄一點,沒有系統的研究各個變化的內在緣由,並且沒能形成自己的Know-How。)

下面以我參加的FSAE項目來粗略的來說明,主要涉及的是懸架和轉向系統:

由於項目特殊性和自身能力,很多重要部件(發動機、變速箱、差速器、減震器、卡鉗、輪轂、輪胎)都只是選型和調試,這個時候你或許會嘲諷我,我的工作不就是把他們組裝起來嗎?或許在有些人看來只是簡單的組裝,現在請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設計和製造一輛汽車時就要

先初選總布置參數(車重、載荷比、質心高度、軸距、前後輪距、轉彎半徑、輪胎尺寸、前後側傾中心、設計抗前傾和抗後仰特性、懸架偏頻、懸架四輪定位參數)

懸架相關剛度計算(根據選好的懸架偏頻以及由輪胎數據得到的輪胎剛度來逐步確定懸架的各種剛度,同時根據項目所選的彈簧以及項目規定的懸架行程要求來確定懸架的傳動比。)

懸架幾何圖的繪製(懸架幾何一般包括懸架正視幾何、懸架側視幾何和懸架空間幾何。根據汽車總布置參數、輪胎輪輞規格以及項目對車架空間尺寸的規定等要求,通過CAD畫圖方法,可以初步確定主銷偏距、主銷拖距、A臂長度、懸架硬點安裝位置。)

懸架和轉向模擬建模分析及分析(利用ADAMS運動模擬軟體,修改硬點,修改部件的屬性,修改約束,設置參數變數,通過優化設計變數,使車輪定位參數保持在理想的變化範圍內。)

結構設計與模擬校核(把懸架系統在ADAMS模擬後得到的硬點作為設計初始架構,在UG、CATIA等三維軟體中建模,通過懸架幾何計算各個部件在多種工況下的載荷,利用ANSYS模擬軟體進行強度和剛度校核。)

*往往真正在設計的時候,很多時候為了一個參數或是簡單的誤算就導致整個工作要重新檢證,就這簡單項目都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所以對於真正汽車底盤的開發就可想而知。

零件的加工製造(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將圖紙上的東西變為現實,所以在設計的時,還要考慮工藝、材料、加工成本等方面問題,由於項目特殊性,材料上選取的都是比較好的通用鋼管或鋁材;加工成本上與能找到的加工廠相關聯,遠遠不能做到企業VAVE水平;工藝上,會和小工作坊老闆進行協商,因為有些設計不可實現或加工困難。。。)

組裝和試驗調試(我們這種試做型的組裝,肯定和量產生產線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大概的安裝步驟而沒有具體的安裝工序的編排,沒有緊湊的生產節奏。關於底盤試驗調試的個人看法:在試做階段,由於早期的設計都是基於理想狀態下的,樣車的底盤調試就有可能偏離設計基準值,並在新的調試範圍內體現出更好的性能。而在量產階段,由於生產上存在的差異性,對於汽車的底盤調教就變成了校正公差範圍類型的工作。

其實,製造一輛汽車的底盤與批量生產存在很大的不同,物流、倉庫、設備、供應商等等大批量的工作都被淡化了。所以互聯網企業想進入汽車行業不可能簡單的破舊立新,個人比較喜歡馬雲的說法——互聯網+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結合。


看題主@了遊俠的創始人和投資人,姑且認為問的是電動汽車吧。

先界定下底盤的範圍和定義吧。因為業內的理解和大眾的理解有一點出入。

對於現在多數乘用車來說,所謂底盤應該包括懸掛系統,行駛系統(傳動軸,車輪,制動等),操作系統(換擋器,方向盤,轉向器等)等,各自選相對獨立地裝在承載式車身上。

而對於過去的一些老爺車,或現在的一些商用車,或純越野車採用的是非承載車身,底盤各系統是裝在車架上的。

人民群眾理解的底盤可能還包括了發動機,變速器等。而以特斯拉model s和寶馬i8為例,因為一些原因(可能是為了更好地集成大量的電池,並給電池模塊足夠的保護)都採用了類似非承載車身的形式(不完全是非承載的,懸架的上端還是安裝在車身上的)。因此這裡把「底盤」理解為是一個車架,上面裝了以上說的所有系統,再包括電動機,電池,從而形成一個可駕駛的系統,寶馬i8叫它「drive」,與之對應的是乘坐的空間「live」。如下圖算是特斯拉的底盤吧(沒有轉向系統)。

那麼開始設計吧。

先定框架。對於電動車,以特斯拉為例,用鋁合金型材搭建框架,集成大多數底盤系統。好處可能是,一,沒有所謂下車體,不需要像傳統汽車那樣開百來個衝壓模具,二,框架內放置電池組,可以給電池組更好的保護,空間利用率也高,三,減重效果顯著,鋁合金車架能比鋼板的下車體省30%左右甚至更多,而減重對電動車來說,是增加續航里程的重要手段,省下的重量可以用來彌補電池組所增加的重量。

決定使用這種類似非承載的形式後需要確定四個輪子的位置,也就是軸距和輪距,以及輪胎的型號。

接下來要選好前後懸架的形式。比如前懸可以是麥弗遜或雙叉臂,後懸架可以是扭力梁的非獨立或多連桿的獨立懸架。側重點不同,各有優劣。

確定完懸架的形式後應設定幾個硬點,硬點設置關係到懸架的幾何關係,也就是車跑起來後,遇到凹凸路面或拐彎之類的情況時,車輪相對車身的運動軌跡等,決定了這車開起來的感受,是懸架設計的重中之重。像遊俠這種,應該多是參考了特斯拉的懸架形式和硬點,然後根據需要做適當調整,其實無可厚非。不過,也許特斯拉的後懸形式太特別了,連桿的形式也一時半會兒學不到。汽車發展百年,懸架形式也就那幾種,一切從零開始也確實沒有必要。

其他系統就不一一說了。

接下來是重要的驗證階段了。

一般傳統主機廠會做一批試製車,發往各地做各種實驗。在實驗場跑各種路面,目的是為了驗證底盤系統再各種駕駛條件下的可靠性。也會在不同的氣候下跑,做各種電子系統的標定。比如ESP,還會經過冰雪路面的標定,以確保極端氣候環境下,車輛不會出現打滑等現象。沒有這個標定,在濕滑的路面開始,你的車真就是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了。總之,都為了安全可靠。

另外,還有所謂底盤調教,可以理解為通過調整懸架系統的一些參數,以達到所希望的駕駛體驗。有些公司有能力自己做,有些公司會找諸如英國的蓮花,或德國的保時捷公司來幫忙調教。

底盤是個極為複雜的系統,一切從零的話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國外大廠所謂平台其實就算是重新開發了一套底盤,上來就是七八年的,甚至更久,一旦開發完成就會衍生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車型,而不會每個車開發一套,足見其複雜程度。但這麼做是要長期的技術積澱的。

一些電動車公司或者說很多傳統的汽車公司,所謂自己開發的底盤也多是借鑒了其他車型的設計,依葫蘆畫瓢,再自己稍作調整。這也不是不行,主要是要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足夠重視,另外要能調教出自己的一套風格,也算是對得起消費者了。


謝邀。我其實不懂汽車,但還是怒達一記。

現在人們對汽車有很大的誤解,有兩個極端,一種認為汽車非常複雜,一種認為汽車非常簡單。(中間派也不少)

我個人認為造一輛汽車非常簡單。(但我對此充滿敬畏,我同時認為造好一輛車比登天還難)

影響現代造車的二一個重要因素是:消費者變得非常挑剔。(通俗來講,沒有任何一輛車可以贏得每個人的認可)

這個問題是汽車底盤,這屬於一個技術問題。相對容易一點(不像外形設計,屬於玄學,呵呵)

汽車底盤可以說非常簡單,因為再差的結構,也可以保持車輛前進。

但是汽車底盤同樣非常複雜,不是說結構複雜,而是汽車底盤引入了一個概念「調教」,把很多人整的雲里霧裡。

我想說:「調教」是狗屁!汽車底盤是設計出來的!不是「調教」出來的!

解釋一下:一個汽車的底牌已經設計出來,定型了(例如量產車),然後請一個年薪100萬的人,一個年薪10000萬的人,分別「調教」車輛底盤。。。你認為結果是??我認為結果的差別是不大。

既然汽車底盤定型以後,「調教」的空間並不是很大,那我來說一下汽車底牌如何定型的(胡亂之語,而且這裡所說的「底盤」,僅限於懸架。至於「安全性」,其實很簡單,做厚實一點就好。更不涉及「輕量化」,因為又安全,又輕質,這不僅僅是科學,也是涉及「玄學」。為了簡單起見,這裡只討論「底盤懸架」,如果非要討論安全性與輕量化,應該在「汽車安全」再開一貼)

首先,是汽車底牌的設計,與試製,有了樣車以後。進行路試,根據路試結果,對底盤進行設計變更(如果僅僅是更換減震與彈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設計變更」,因為一旦設計定型,能夠更換的是,也僅僅是減震與彈簧)

一旦設計變更,又是試製樣車,路試。再次設計變更,試製樣車,路試。。。。

最後,大家不願意變更設計,各級領導也同意不變更設計,懸架就定型完成了。

這樣看來,「底盤懸架的定型」與兩個東西有關,「路試」及「設計變更」。

所謂的「懸架調教」,很多人錯誤的把「路試」「設計變更」放在「調教」裡面,顯然是不對的。把「減震彈簧的修改」放在「調教」裡面是對的。但是把「減震彈簧的修改」,放在「設計變更」里,嚴格意義上,是不對的。

說完一堆廢話,說一個嚴肅的話題「用主流技術造一個底盤有多難?」

為什麼提出「主流技術」這個概念呢?

主流技術,就是用的非常好,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被淘汰的技術。

至於底盤領域的「主流技術」,我可以例舉幾個:圓形的輪胎;真空胎;通風鐵碟剎;齒輪齒條電動轉向助力;麥弗遜前懸;拖曳臂後懸……

上面的這些「主流技術」,可以說,在可遇見的100年內,不會被淘汰。

也有很多「非主流技術」,這些技術要麼性能很差,要麼性能超棒,但是也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我暫時不願意將太多技術放在「主流技術」裡面。

別忘了我們的話題「用主流技術造一個汽車底盤有多難?」

答案已經出來了:用麥弗遜前懸,拖曳臂後懸,真空胎,通風碟剎,齒輪齒條電動轉向助力等主流技術,造一個汽車底盤很簡單。(如果有人非要說很困難,我只能說是因為你水平太low)

既然這麼簡單,為什麼大家還是造不出底盤呢?

最重要的問題是:大家不想用「主流技術」,特別是第一次造車的新公司,他們特別不願意使用「主流技術」,因為市場也不願意他們使用「主流技術」。。。什麼毫無創意,抄襲,技術倒退,low……

一旦新公司使用「主流技術」,迎來的一定是一大堆的口水。

我也不贊成新公司使用「主流技術」,因為「主流技術」的車型已經足夠多了,這個新公司的存在,幾乎沒有意義。大膽的使用新技術,是新公司的唯一出路,但是本身沒有技術實力,沒有財力,新公司無疑前路艱辛。

(新公司本來就前路艱辛,因為有財大氣粗的老公司存在,如果新公司還能很滋潤,說明整個行業出了問題)

我想我說的很明白了:「用主流技術造一輛汽車底盤很簡單」

前面也說了,我同時也認為造一輛好車難於上青天(最後解釋一下,拿汽車底盤來說,使用同樣的技術,使用同樣的麥弗遜,拖曳臂,可能舒適性差別不大。但是老公司在碰撞安全上,在輕量化上,在成本控制上。我認為新公司不具備任何優勢。新公司崛起的大部分情況是:老公司在打盹。但放在現代的汽車行業,我不認為有公司在打盹)


()謝邀,晚上給你答

剛才下班路上編輯了一大段結果沒電自動關機,沒存上 不能忍,重新編輯吧。

我是做客車的就講講客車底盤製作吧。

第一步,得有圖紙吧;

第二步,製件車間根據圖紙下料,在這裡所下的料根據客車承載形式(全承載,非全承載)的不同有所區別,全承載的一般就是端頭形式各異(也有規律可尋並分為不同類別的如,直頭直型鋼、單端斜頭等等 等等)的矩形管,非全承載的一般是槽型鋼;

第三步,將這些零件焊接成車架(底盤各大總成的裝配基體),非全承載的就進入防腐工藝(噴漆、高端的電泳),然後進入底盤流水線,安裝各種管路線束、發動機、車橋懸架、油箱、等基本上底盤的四大系(轉向、行駛、制動、傳動)都被安轉好了,所以你有機會會在客車廠看到底盤路試師傅開著沒有頂(車身)的車在廠區亂轉(沒錯!底盤是能開的),完了就去總裝車間與車身合併安裝;另外就是全承載車型車架焊接完後並沒有去安裝各大總成而是去焊裝車間與車身骨架(俗稱五大片,大頂、左右側圍,前後圍)焊接在一起,此工藝水平也是區別客車廠水平的關鍵崗位,焊接完之後的架子就能看出整車的輪廓結構,之後他們一起進入防腐工藝然後進入底盤流水線安裝上述底盤各大總成底盤就算完工了。

最後,說明的一點是底盤各大總成包括發動機幾乎都是從零部件供應商哪裡買來後客車廠「直接」安裝的,當然也有例外,國外的大汽車集團如賓士等自己就能研發出很牛逼的各大總成,所以他們就用自己的。

PS,第一次碼這麼多字,手困啊!


前提 假定題主問的是汽油或柴油發動機汽車底盤的問題。一般來說,汽車地盤的製造是汽車在主機廠的任務,在汽車四大工藝里佔據了兩個,即衝壓和焊接,還有總裝廠的部分工序。商用車我不太清楚,乘用車的話,一般都是在衝壓車間將汽車的地板,側圍,等焊接車身所用的零部件衝壓成型後,報交給焊接車間,焊接車間以車架,縱梁,前地板,後地板,打地板,側圍以及其他需要進行焊接的零部件進行焊接,有機器人焊接,人工焊接。焊接好的車身送到塗裝廠經過塗裝工藝後報交到總裝去裝地盤中的四大系統,即轉向系,行駛系,傳動系,還有制動系,一般制動系都是從其他分部或者公司買來的總成,與驅動橋一起在總裝廠的地盤線安裝,前橋與發動機總成後安裝。大概就是這麼個流程,希望對你有用。


竟然會被邀回答問題,在主機廠做了五年新項目,但卻不知從何下手回答這個問題,慚愧,積極思路再做回答。


簡單說一下地盤車橋吧,剛畢業接觸這類項目。

首先得有客戶圖紙數模,我們的工藝設計也是找第三方,我們審核設計,通過了開始採購設備到供應商安裝調試,根據客戶標準,在VS01 VS02 VS1 VS階段不斷改進尺寸 質量。。。機器人 PLC 工裝。。。。大體如此吧。


首先,根據整車要求確定輸入技術參數。

第二,底盤各系統按照要求進行計算匹配。

第三 ,車輛動力學基本計算完成後,按照要求進行零部件設計(需要進行結構分析和底盤布置分析)

第四,完成結構設計後進行工程樣車驗證和台架驗證

第五,所有驗證完成後進入量產階段。


首先是承載式還是非承載式,這完全不同。


我來說一下商用車底盤。首先肯定是設計出圖了,要不然咋干,期間驗證什麼的就不說了。然後是生產、加工、組裝了。

1、車架,包含縱梁、橫樑、支撐板等等,下料、沖孔、鉚接啥的,然後靠鉚接及螺栓緊固組裝起來,之後就是外觀噴塗什麼的。

2、開始組裝了。組裝前很多零部件都要採購到貨了,目前國內不管商用車還是乘用車,絕大部分件都是外購外協的,幾個有實力的也就是關鍵零部件自己生產,當然零部件的零部件也是買的。。。這個就不說了,中間零件就複雜了,車銑刨磨,注塑,鑄鍛,組裝啥的。組裝先是底盤附件,就是固定各個系統的一些必要的支架、支座之類的,板簧支架,平衡軸了,都是螺栓緊固,之後是整車氣路、電路的裝配,一些管線和閥類。然後就是板簧等懸架組裝,之後裝配橋,傳動系統等。之前這些裝配,車架都是倒著的。然後通過翻轉,把車架正過來。裝配發動機、散熱系統、燃油系統、轉向系統、尿素系統、、、、等剩餘產品。之後是落下駕駛室(駕駛室裝配也是很多:衝壓,焊接,噴塗,裝配),很多人叫樓子...很反感這個詞。之後加上輪胎、電瓶、加上油就調試去了。

3、所有的車都會進行調試,起碼是幾公里的路試,可能會有些問題進行調整,然後去做入庫檢驗,入庫。

就說到這吧


設計模型,模型測試,模型改進,確定結構件方案,確定懸架方案,專業路試,工業標準測試,方案改進,再生產,循環,直到測試數據穩定,然後投產


謝邀,不過我不懂底盤,只懂一點發動機。。。。。


感謝邀請。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其實我只能大概講講。我覺得,製造一輛汽車底盤需要的步驟有:簡單的說

了解知識,知道汽車底盤的構造以及所需要的零配件。

獲取人才,尋找有經驗精通汽車底盤各個部件並且能夠安裝配件的高級人才。

獲取部件,尋找生產所要配件的廠家等。

獲得安裝部件的裝備。

獲得相關部門審批。

正真的開始是開工組裝。

對於個人組裝

因為本人並沒有安裝過汽車底盤而且我所接觸到過的只有汽車轉向系統(SUV中,小型汽車的)以及連接發動機的Esp(某公司的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和ABS(汽車防抱死系統)

覺得需要知道如何安裝汽車傳動部分,發動機,轉向系統等各系統,,另外還有車輪


個人覺得製造一個可以跑的底盤,跟製造一個可以量產、實用、安全、經濟、高效的底盤是兩碼事;後者可以賺錢,不會因為不安全召回損失巨額金錢以及連帶責任,前者只要稍微動點機械原理的,後院都可以搞出來。

我對遊俠不了解,以上回答不涉及對他們的評判,嘿嘿~


我理智的看穿題主並不是想知道怎麼造底盤,而是想那兩位回應" 如何評價遊俠電動車"這個問題下面說遊俠電動車抄襲特斯拉底盤的答案吧?


謝邀,行業初學者,具體不太懂,見諒~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