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端午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送安康」的觀點?
有假放我就快樂
(我邏輯有漏洞我無法反駁 懇請別鑽清明的牛角尖)這個有問題嗎?
能不能說 清明節快樂?
又到一年端午+六一時
國際兒童節,為每年6月1日。為悼念1942年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而設立。 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它是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撫養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了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而設立的節日。
慘案啊慘案,兒童節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
上面那一大段話是我百度百科抄來的。紀念那些已亡故的人,就是為了讓生者更開心更快樂更有意義的活著,不是為了讓人們瞎顯擺自己貌似有文化的。
李蓬國:「端午不能說快樂」就是「做」
端午小長假,網上又開始瘋傳這樣一條「科普帖」: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要掃掃盲目了,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如淸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端午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送『安康』」,這樣的「漲知識」實在讓我「降情緒」:過了三十多年端午節,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不會過節,這讓我很沮喪,因為它告訴我自己是一個「沒文化」的人。可是,細想之後,我以為這位熱心「掃盲」的專家才需要好好「掃盲」。
倘若按照這位非遺專家所說的,因為端午是祭祀節日,便不能說快樂,那麼,人們過端午節就只能一臉哭相。如果專家的意思是叫人不「說」快樂,但不妨「行」快樂,也就是該快樂還是快樂,但不要說出來,那麼,這就是教人做「言行不一」的「偽人」,豈不是與「知行合一」的傳統文化精神背道而馳?
倘若這位專家的意思是叫人既不能「說」快樂,也不能「行」快樂,那就只能說明他要麼是食古不化的「呆」,要麼是裝逼掉書袋的「做」。
端午是一種民俗,而民俗總是流變而來,流變而去的,豈能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倘若說因為端午是祭祀節日而不能說快樂,那麼人們現在也不該吃粽子,只能扔粽子,因為最初人們是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吃屈原的軀體而往河裡扔食物的。
這位專家說「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但按照他的思路,應該是「所有節日都不能互祝快樂」才對。且不說清明節、端午節這樣的「傷心節日」,就連普天同慶的「春節」,都不能說快樂。
去年上演的國產動畫大片《年獸大作戰》,為國人普及了一下「過年」的知識。年獸又稱年,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惡獸。相傳古時候每到年末的子時,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佔領的村子都會遭受到殘酷的大屠殺,年獸會吃掉所有人的頭顱。後來,人們知道年獸怕紅色、怕巨響、怕火光的三大弱點,就會放爆竹,貼門聯,驅趕年獸的進攻。為了防止年獸的再次騷擾,放爆竹、貼春聯漸漸成為節日習俗,春節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順著上述專家的思路,我們可以這樣推論:既然「年」最初指的是「年獸」,即吃人的惡獸,那麼,今天人們就不能在春節說「新年快樂」,否則,年獸一旦「快樂」起來,遭殃的可是民眾。
總之,民俗文化是與時俱進的,「端午不能說快樂」的古板思維恰恰是對傳統文化的誤讀,最需要「掃盲」和糾正。端午節可以盡情地說快樂,不想說快樂的,就拿粽子堵上自己的嘴,少在那裡「裝」和「做」。(文/李蓬國)
歡迎關注李蓬國網站、微信公眾號「挽弓搭見」。
其實兩個都可以的,我也是看了我們班的推文才知道。下面是傳送門.
http://weixin.qq.com/r/h0RdRT3EemAFrXkm9xGV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個的2017.5.29號的推文。現在的最新一篇。「端午安康」和「端午快樂」,都無妨,其實根本沒人會真的計較內容,過兩天人家可能只記得收到過祝福。你沒發祝福,更無妨了,不要太計較,難不成還記得誰春節沒給你發新年快樂嗎?
不過針對「安康還是快樂」談一談的話,我覺得都可以啊。安康並未不妥,關注點主要是在要不要「快樂」。吃粽子,家人團聚,有地方還會有賽龍舟,放燈籠一類活動。美食更是不勝枚舉,有興趣可以看看王學泰的《中國美食文化史》。總而言之在端午節,有吃有喝又有各種傳統娛樂活動,雖說與清明都是祭祀的節日,但二者節日氣氛是有天壤之別的,為何不能快樂呢?我覺得端午節說快樂只是對一個節日的尊重。現在端午節已經演變成一個傳統的,與家人一起囤聚,分享粽子的時刻。
沒什麼不能說快樂吧~
寶寶們,端午節快樂!沒有什麼是一個紅包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個~
對別人說端午快樂,然後別人回不能說快樂等等,然後倆人都不高興一天半天,然後全國人都不高興三天,然後外人看來中國紀念屈原是真的,然後······
我祝別人端午節快樂然後別人回復我不能祝快樂要祝安康。媽的老子不開心了一整天。我祝你快樂,你讓我不開心 。
按照這種說法,那就別祝生日快樂了,因為你生日那天是你母親的受苦日呢。
有對象的能把每個節日過成情人節,而一些閑的沒屌事的還在糾結端午和清明到底說安康好還是快樂好!
高巍昨天在陶然亭獨醒亭主持屈原祭祀儀式。他告訴北京晨報記者,互助「端午節快樂」沒有問題,倒是「端午安康」未見史料有記載,民間也沒有這樣的說法。在古代端午是祭,而非節。韓國人為它的端午節申請世界遺產時依然使用的是「端午祭」的提法。但是,高巍認為,端午過後,氣溫高濕,蚊蠅滋生,邪氣入侵,人很容易生病,所謂「苦夏」。先人設定這麼個節日,不是因為懼怕,也不是想通過儀式「繞過」困難;而是鐵了心要直面這些困難—在一個特定的日子裡,停下手裡的工作,聚集到一起,為順利渡過困難時期祈求先輩保佑,並做好度過困難的準備。因此,在中國古代,任何儀式,包括祭祀,都是為了尋求精神支撐,得到精神慰藉,團結力量,獲取信心。「祭祀只是手段,目的是戰勝困難,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因此,『端午節快樂』沒有問題,清明節也是一樣」。高巍表示,網路和微信圈裡盛傳「端午不祝福」,恰是反映出大家對傳統文化的不了解,在表達美好祝福的時候,心裡沒底氣。「拘泥於祭祀本身而不能快樂,太過教條,也並非古人創立節日的本義」。
我覺得說安康的人,對端午節的認知基本停留在朋友圈這種智商的層次。
朋友圈的說法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伍子胥,blabla。其實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仍存在爭議,根據聞一多先生的考證,至少在屈原以前就有競渡和吃粽子的習俗了。所以這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偏概全的說法,讓大家滿足於這種膚淺的認識,最終是對我們文化傳承是有害的。人應該關心什麼?在參觀某工藝美術館的時候,我是我們班中最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最了解山西傳統文化,最了解我們當地傳統文化的人,我一度為此自豪,但是我更感到可悲,因為我了解的其實微不足道,但是他們。。。人應該關心自己從哪裡來,才能知道自己到哪裡去。
說XX節快樂。比如清明節快樂?你覺得得體嗎?顯然,不是所有的節日都可以「快樂」。
端午節快樂這個說法得體嗎?或者說XX節快樂這個說法本身是不是就有問題呢,是不是讓我們忽視,甚至遺忘了很多寶貴的傳統文化?這可能才是關鍵,因為當我試圖查找大家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時,當我自己思考時,發現關於端午節我們實在是知之甚少所以,我們應該提高一下姿勢水平了如果發自內心的要紀念屈原就應該把粽子扔河裡而不是吃了
實在是受不了這個愚蠢的邏輯了!!!屈原是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他為什麼不快樂?對屈原這個逝者說安康,是不是很諷刺。現實中,有誰對著死者的家屬,在忌日這天說祝死者安康???要說也只能說死者在天堂活得快樂好不好??!!以為自己標新立異,卻一點都加以思考。但是很正常的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這種腦殘的想法。
西方的耶穌受難日與復活節假期,不也是個悲壯的節日嗎?!人家不照樣過得喜氣洋洋嗎?
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我們是在送祝福,說快樂又怎樣?而且,所謂的非遺專家說的端午安康。。。。真是莫名其妙。中國古代不也一直是快樂嗎。。
參考勝利日閱兵。死人可能是為活人而死的,但活人不能為死人而活。
推薦閱讀:
※人可以欺騙自己到什麼程度?
※如果北京遭不可抗外力破壞不得不遷都,綜合各方面因素,有沒有一個理想的遷都方案?
※天無絕人之路說明了什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堅信這個句話,誰能以事實論證一下。?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與「一出生就開始與人比較實在可悲」哪句話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