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端午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送安康」的觀點?
端午節,給我的印象就是放假、龍舟、吃粽子、屈原,本該快快樂樂的節日,感覺互祝快樂無傷大雅。
而非遺專家說,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端午節可以說:「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的節日,這天伍子胥被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樂,說祝福的話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我覺得祝端午安康聽著很彆扭,可祝快樂又被人發這樣一段教育。。。
不能快樂只能安康的人就是想秀一下他比你更懂國學更懂傳統罷了,殊不知,他們連端午的起源都沒真正搞清楚:
在古老的時候,生於五月五日的孩子,是會被殺掉的!所謂不舉,就是不養育的意思,實際上不是棄於道旁,就是溺於盆中。
這不是開玩笑,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就被他們的父母刪除掉了,當然也有一些幸運兒,比如齊國的孟嘗君,在《史記》裡面就記載了他瀕臨刪除的驚險遭遇:
孟嘗君田文,五月五日所生。當其呱呱墜地之時,其父田嬰就欲致他於死地。後來,他母親私下將他撫養成長大。田嬰知道後怒不可遏,怒斥其母為何沒把這個孩子溺死,反而養大成人。當時還是小孩子的田文卻反問田嬰說:「您不讓養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麼緣故?」田嬰回答說:「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田文說:「人是受命於天?還是受命於戶?」他爹不知怎麼回答好。田文接著說:「如果是受命於天,又何必憂慮?如果是受命於戶,那麼加高門戶就可以了,誰還能長到那麼高呢!」
蔡志忠《史記》
古書《風俗通》佚文說:「俗雲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四緯》也有這種記載:「諱舉五月子。以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 可見當時人們都認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將來會禍害父母,不能養大成人,因為這一風俗而被遺棄的孩子不知有多少。
古時候直到宋朝,民間依然延續著「生子不舉」這一陋習,蘇軾在《與朱鄂州書一首》也曾提到過這一現象。而宋朝最為著名的皇帝宋徽宗,其實也是五月五日生,南宋詞人周密著有《癸辛雜識》,其「五月五日生」條下云:「徽宗亦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改作十月十日為天寧節」。看看,皇帝也怕五月五啊。
為什麼五月五日這麼被嫌棄呢?那麼就要從惡(wu)月惡(wu)日說起了。
古時候的夏日,有史上最偉大的發明--空調嗎?沒有,任何一個在炎炎夏日生過小孩兒還坐月子的現代母親一定體會深刻。要是沒有空調,在盛夏里坐月子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時候生的小孩,實實在在是為「妨母」啊。
仲夏五月,炎熱潮濕,蚊蠅繁殖,毒蟲出沒,遍地是百病滋生,對於醫療條件極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極易染病死亡的時節。就目前資科看,至遲在戰國時代,人們已經視五月為毒月、惡月、五月五日則為惡月中的毒日、惡日、死亡日。《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五月五日正是酷暑難當,四下瘴氣叢生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太陽也正在天空中路過了一片叫做積屍氣的天區。
就算時至今日,傳統的五月五日也是一個辟邪的日子,家家戶戶在門楣上插菖蒲艾草,衣服上懸掛五色香囊,正是為了驅鬼避邪,端午節的民俗如此。
哎,還是讓我們忘了那段黑歷史吧,仔細認識認識這個端午節的真面目。
目前端午來源說法繁多,有紀念屈原說(最為廣泛的誤解),有紀念伍子胥說(蘇州),有祭龍節說(聞一多的考證),當然還有夏至說。
各種說法都有不少支持者,也拿著不少古文資料在爭論到底誰才是掌握真理,吵過來吵過去,誰也不服誰。
但真理真的是非黑即白么?連光都會有波粒二象性,為什麼歷史不會是各種說法的總和?
真相就是,他們說的都是合理的,不過是盲人摸象罷了,事實有可能是這樣:
古人在熱的要死的夏至這一天,熱鬧的祭龍,醉生夢死的楚國人民還在汨羅江賽龍舟娛樂,憂國憂民的屈原帶著失望,帶著對兩百年前於五月五日被害投江的大英雄伍子胥的懷念,終於孤獨的投水死掉了。
端午,端陽,即為五月五日,但不僅僅是陰曆的五月五日,它更是一個陽曆的節日,午者,五也,陽者,太陽也,據古天文史的專家從諸如《夏小正》《禮記?月令》中考證,遠古時夏朝先民使用的是一種十月太陽曆,這種太陽曆的二月二日,是春分,五月五日,是夏至節。
從遠古慢慢發展開來,人們使用的曆法開始有了偏差,在民間百姓流傳的諺語和習俗中,通常就忘記了和曆法改革同步了,於是乎,一些遠古的節日也在曆法中分裂開來。古太陽曆的五月五日之說,就被帶進了後來的農曆了,而農曆是依照月亮運行規律來制定,其主要目的是推算日月交食比太陽曆更加方便,給皇上解釋占星使用的。
如果是農民們需要一部曆法,那倒不如太陽曆方便了:驚蟄、穀雨、芒種、大雪小雪這些指導農事的節氣,基本上都是太陽曆每年同一月同一天,在農曆裡面反倒可能相差一個月之久,這樣的農曆怎麼指導農業生產呢?這也是為什麼中華先民另外發明了二十四節氣這種真正的農曆,竟然與西方公曆日期相符的原因。
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之地五月五日有龍舟爭渡的習慣但不吃粽子,而在夏至一天才有吃粽子習慣。
聞一多先生著有《端午考》《端午節的歷史教育》兩篇文章,論證荊楚先民於五月五日划龍舟祭龍,丟粽入江也是喂蛟龍而已,聞先生是從文獻中考證來的,能得出這樣的推論很了不起,可惜僅及於此,為什麼要在這一天祭龍呢?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夏曆五月五日(對應現在的公曆6月22日)的夜空,事情就一目了然了。
因為夏至節的入夜,一條巨龍正橫亘長空。讓我們用天象模擬軟體看看夏至的夜空吧:
這就是一直流傳到現代的「左青龍,右白虎」的那個青龍,也就是古代中國天文四象概念里的那個東宮蒼龍。
從遠古以來,經過長期觀測,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再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其首東宮便是蒼龍,蒼龍所屬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角自然是龍角,亢為頸項,氐房為胸腹,心是龍心,尾自然是龍尾。
《說文》裡面提到過龍,春分時登天,秋分日潛淵,說的都是春分和秋分時晚上這條長龍在天空中的形象:春分日剛剛從地平線冒出,準備登天,正式周易里提到的「九二,見龍在田」,秋分日正要鑽進地平線下面,而夏至的這一天晚上,巨龍整個身體從頭到尾都顯露於夜空,剛剛從銀河裡一躍而出,「或躍在淵」,到了子夜時分恰好水平舒展開來。這就是周易提到的「九五,飛龍在天」。
這還不是祭龍的最好理由么?
作為一個龍的傳人,在祭龍節里感到快樂不是應當應分么?
在那麼悲傷的日子裡,我大天朝幾千年來還要大吃一頓,還要賽龍舟,我覺得真是殘忍。今天應該電視黑白,報紙黑白,禁播娛樂節目,下半旗,拉響汽笛,默哀3分鐘。貌似應該是屈原選擇了在端午這一天投江,而不是投江以後才開始端午節。而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快樂沒有什麼不妥,最多不能說粽子節快樂。
就是矯情……
要是說清明節,或者鬼節中元節,不說節日快樂,我還能理解……畢竟那些節日,還少有什麼僅與活著的人有關的節日活動的,主要做的還是上墳掃墓啦,祭祖燒紙啦之類的事。
(題外話,我小學的時候清明不是法定假日,學校還會組織去烈士陵園,不知道現在都給放假了,還有這種活動不?)但是端午……現在人過端午的重點難道不是吃粽子第一!賽龍舟第二么(這個有地區條件限制)!屈原是個源頭,可現在哪怕你不喜歡他不想紀念他你一樣可以過節啊,我們是拿端午當做一個節日來慶祝的啊!有假放!有好吃的!憑什麼不能說節日快樂(╯‵□′)╯︵┻━┻!國慶節不能說快樂,應該說國慶節安康,國慶節為了紀念中國經歷了悲慘戰爭後建立的國家,所以國慶節不能說快樂,應該說安康
中秋節不能說快樂,應該說中秋節安康。中秋節為了紀念嫦娥偷情後被鎖月亮的悲情故事,所以中秋節不能說快樂,應該說安康
母親節不能說快樂,應該說安康,母親節為了紀念尼瑪生你多不容易的人間痛苦而紀念的日子,所以不能說母親節快樂,應該說安康
勞動節不能說快樂,應該說安康,勞動節為了紀念工人們慘遭無良資本家的壓榨翻身抗議的艱苦日子,所以勞動節不能說快樂,應該說安康
其實過個節而已,祝福家人朋友一聲節日快樂,你非要抄起傢伙來給我講道理,至少我的端午節是快樂的,十年前磚家在報紙上給大家洗腦,十年後叫獸在網上給大家投毒其實你生日的真正意義是你出生的日子,那一天是你母親的受難日,在古代醫術不發達時生產的母親甚至有生命的危險。所以不能祝別人生日快樂,這樣對母親很殘忍,據考證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生日平安"
百度了半天,多抄聞少觀點。也只看到了下面兩條有點觀點的新聞。端午節問候語 「安康」比「快樂」更適合?_滾動讀報端午節真的不宜"祝快樂嗎?民俗專家稱更適宜祝"安康"其中的龔英柏和黃熙原百度搜不到百科。可能地方的民俗學家實在沒什麼知名度。前者贊同傳說中的楊廣宇的觀點,認為不是所有法定假日都該說快樂,畢竟端午有祭祀的性質。
後者認為端午的習俗,如賽龍舟等,就很快樂,沒必要不快樂。
還有張頤武的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連發好幾條微博,引用了古代的各種例子說明端午節並非不能說快樂。那個所謂的非遺專家楊廣宇扒不出來,但是這個觀點能得到大面積傳播,嚴肅過端午這一觀點還是有群眾基礎的。也許「端午不要說快樂」 想表達的是傳統節日還是要嚴肅對待,不要太娛樂化的意思吧。問題是,我們現在已經不知道怎樣過節才算是正統得體的。(此時竟想說一句禮崩樂壞。這種時候真該罵罵破四舊的遺毒。)最後發現大家爭論的點在於端午究竟能不能說快樂。而沒有人會質疑端午安康不對(除了給人一種被朋友圈洗腦的感覺外,沒什麼得罪人的地方)。我覺得題主感到說安康很彆扭,原因可能是:1,習慣說快樂了;2,難免要顧忌朋友圈的各位的看法。我試圖回憶了一下從前過端午是怎麼問候的,最後悲涼地發現我好像從未在端午群發過祝福簡訊。和朋友們大部分情況是在談粽子。(也許是論證甜粽子和咸粽子哪個更好吃以及默默吃粽子已經佔據了我全部的精力。)於是我在萬能的朋友圈問了一下,看到了以下有趣的回答和吐槽:又百度了端午祝福語大全。。。總之很歡樂,還帶著群發簡訊那種毫無誠意的羞恥play的氣質。1,端午安康,粽子節快樂!
2,你吃甜粽子還是咸粽子?3,活著好累。4,潑他/她一身雄黃。5,為什麼不熏一身艾草?
目測安康/快樂將成為既甜粽子/咸粽子後又一端午站隊撕逼話題。其實最後沒人在意究竟該說什麼了,爭來爭去也是為撕而撕。你是多愁善感的烏鴉,你是活蹦亂跳的青蛙,你是潔白的地瓜,你是我心中火紅的大蝦,我想祝福看我簡訊的傻瓜:永遠流著幸福的哈拉,祝端午節快樂!
你是紅紅的西瓜,你是水水的梨瓜,你是甜甜的哈密瓜,你是白白的地瓜,你是我心中大黃瓜,我要祝福現在正看簡訊的傻瓜:永遠呱呱叫,祝端午節快樂!
你是肉餡我是皮,嚴嚴實實包住你。你是牙齒我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你是粽子我粽葉,層層疊疊裹住你。端午,我要結結實實套牢你。
你是我生命中最要的人,要珍惜你;你是我端午節的貴客,要熱情招待;請你吃粽子,喝雄黃酒,看賽龍舟,就是要你端午節過的快樂無比!
你應是投入大海的,因為你的胸懷像大海一樣寬廣,你的身軀像粽子一樣潔白,別忘了給自己投一個粽子!祝端午節快樂!
說了那麼多,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我還是不知道如何優雅地進行端午節的問候,更不知道清明節又該怎麼問候。不如什麼都不說,安靜過節。
我只想說清明節都被人過得很快樂,重人輕鬼,而且我說的是古人,別的朝代沒有研究,至少唐代還有晚明江南都經常把清明節過得很幸福,快樂。估計中國人經濟發達了一直如此,跟節日氛圍濃與淡無關。當然我覺得清明節還是要有一絲哀思的,紀念的不僅僅是逝去的人,更是對先祖的追思。
端午節不是清明節,雖然有點紀念古人(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的感覺,我們懷念古人不一定非要悲哀,明白他們的精神就好。屈原,伍子胥他們這些忠臣的精神是希望更多人幸福快樂,我們開心快樂就好,但是要銘記住他們。正是有屈原,伍子胥精神的人存在,我們普通大眾才能在端午節快樂。端午節到底該不該快樂今天收到很多朋友群發的信息,也看到朋友圈和空間裡面的節日狀態,驚異的發現,怎麼平常挺正常的一個個,咋變得這麼文縐縐的——「端午安康」……安康是什麼鬼?努力把腦袋裡亂入的周傑和爾康的造型趕走,我開始琢磨了,這到底是咋了?仔細翻了翻朋友圈,果然找到了原因,沒錯,又是不轉不是中國人的朋友圈……原來這麼一種說法流傳了出來——端午節所紀念的人比較悲壯,所以大家不要說「端午節快樂」,最多問一句「安康」。原來如此。看起來這麼有道理,差點就讓我相信了。不過稍微轉了下神,就感覺不對勁了,諸位聽筆者細細道來。首先來說呢,這個說法的根據是端午節來源於紀念幾個比較悲壯的人,所以不宜快樂。可筆者仔細考究了一下,發現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有很多說法,雖然認可度最高的是紀念愛國人士屈原,但最權威的卻是吳越之地的人們進行的祭祖活動,後來剛好湊巧屈原老爺子在這天投江了,伍子胥老先生在這天殉國的,孝女曹娥哭了十七天之後也在這天掉江里了,於是這一天也開始承載了一些紀念活動。如果真是這樣,這個說法似乎有些道理。可是端午節在長期的演變中逐漸有了新的內涵——當然也有可能這些內涵才是其最本真的內涵——百姓們祈禱身體健康驅邪除惡,過節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大多是體育運動和一些趣味的小遊戲。如果再往深了考究,這是因為南方的這個時候常有疫病,所以男女老幼都要進行一些清潔消毒和鍛煉。端午本來就是一個很歡快的日子啊,大家走出家門,洗洗澡治治病,喝點雄黃酒,划龍舟比賽,鬥草賽詩,好不熱鬧。這時候板著臉出來說,端午可不敢快樂,最多安康一下就行了,豈不怪哉?再者,就算端午節是紀念上述三個人物的,咱就不能快樂了?屈原、伍子胥為國而死,曹娥尋父而死,是很悲壯,但他們身上體現的都是中國人最樸實的情感,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傳遞著這種精神,傳承著這種文化,綿延不絕,不是一件很值得慶賀的事情嗎?逝者安息,斷不希望生者終日愁眉苦臉罷?最後來說,筆者認為給節日賦予太多沉重的形式,不利於其更好的傳承。試想,一個是板著臉沉痛紀念的端午節 一個是喜笑顏開買買買吃吃吃約嗎約嗎的聖誕節,哪個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呢?這麼說並不是希望把咱們的傳統節日庸俗化,變得膚淺,但也要喝止過度神聖化使之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趨勢。所以說,端午節還是快樂點好。內心裡我也很尊重那些提出來這個觀點的人,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這個時代如果繼續「端午節的端字有幾種寫法」下去,只會害了傳統節日,害了傳統文化。
其實美國人也經常為「Happy Memorial Day」打嘴仗。老百姓特別是家裡沒有當兵的,還是該野營野營,該燒烤燒烤,當成一個普通假期來過。
剛發送完祝福簡訊以後,就收到端午節不能祝快樂只能送安康什麼吧啦吧啦的~
我只想說,在大家互相祝福的時候,告訴別人祝福是錯誤的,會讓人很不開心。發送快樂是一種祝福,希望對方幸福美滿。不要發那種不合時候所謂科普文,讓人不舒服。那樣否定別人收到的祝福和發出的祝福是能讓你長命百歲還是怎麼著~每年都是同樣的劇情上演,誒~我早上起來就奇怪怎麼突然稱開安康了。然後就百度了一下,發現某微博號說有什麼「非遺」專家說這是習俗,一瞬間我就覺得渣浪真的是拉低了所有人智商,同時暴露朋友圈裡一群十分容易被洗腦的一群人,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了嗎?自己活了二十多年自己的習慣難道一晚上就被一個公眾號一個微博號改變了!?
信息時代的確信息是爆炸的,但是信息爆炸帶來的就是信息匱乏,甄別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永遠這樣告誡自己。好多人都在說端午節不能說快樂,我也是醉了。時至今日,這個傳統佳節已不簡單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了。它代表著親情,團聚,美食,節氣,而不是簡單的悼亡。。。所以那些說端午節應該莊嚴肅穆不能說節日快樂的。你們在吃粽子的時候是忍著悲痛和著眼淚吃的嗎?跟家人聚會的時候是悲痛地互相拍拍肩膀嗎?(轉自微博:真的成傑思)
知乎首答就在這貢獻了吧,剛好才在微信群被人問到。
1、從起源來看,端午不只是祭祀的日子,它在屈原之前就一直被認為是個「毒月惡日」,一般都不奢望快樂,安康就好:
1)孟嘗君,戰國時期某年的五月初五生。他爹說:「五月子,長與戶同,殺氣父母」,嚇得讓他娘趕緊把這個娃扔了,還好他娘不忍心,偷偷養大,好歹成了一代名士。不過兒子們不成器,最後全被齊、魏乾死了。
2)王鎮惡,寧康元年五月初五生。他一出生也被嫌棄:生在這種日子一定是家族的禍害,趕緊送走!誰要誰拿走!還好他爺爺王猛(前秦丞相)比較猛,趕去瞧了瞧,這一看發現:「我去,此子骨骼清奇,打仗必是一把好手!惡日出生算個啥,叫他「鎮惡」不就行了。」於是,王鎮惡小盆友就這樣活了下來,後來跟著爺爺打仗打成了「功蓋諸葛第一人」。
3)屈原,一個騷氣的楚國人,政治權利網中的第一網紅,五月初五那天沒想開,投江了,引得一群粉絲輪番哀悼。
4)伍子胥,十分牛逼的軍事家,老爸和老哥被楚王殺了,子胥一怒之下跑去吳王那建功立業,終於成就吳國霸主的同時,報了殺父殺兄之仇(給楚王從墳里扒出來,抽了三百鞭),但沒過多久,自己又被小吳王殺了,那天好死不死又是五月初五……
為啥是毒月惡日呢?除了事實以外,主要是那個年代,人們還敬天畏地、尊重時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封建迷信),認為五月本是陰陽相爭,五日又是大忌日,所以,端午節一般沒啥好事, 也就不奢望快樂了,掛個艾葉,喝杯雄黃,避避邪,只要安康就好。
2、從今天的環境來看,人類早已覺得自己能夠戰天鬥地了,什麼惡月毒日,最毒能毒過人心?驅邪不如遠小人呢!而「端午」在今天,最大價值自然就是放假了,「端午小長假,旅遊黃金周」那必須快樂呀!所以,端午假期快樂~~也無不可嘛~~
可以一個人安安靜靜地過節嗎
對給你發端午安康的人回復端午安康。對給你發端午快樂的人回復端午快樂。
前者潛在台詞是不僅你知道,我也知道。後者是面對祝快樂的人不去特地的秀自己知道的多。
對了,節日祝福我一般不群發,除了紅包。能用紅包表達的祝福一般不嗶嗶。今天看到好多人吐槽說朋友給他發端午節快樂,因為所謂的磚家說端午節死了屈原,伍子胥等幾個名人,說快樂不吉利,只能說安康。我他媽就呵呵了,一年365天,哪天不死人,你敢說中秋節、春節沒死過名人,不照樣說節日快樂。就拿剛過去的兒童節來說,那天因為利迪策慘案不知死了多少兒童,難道以後要對孩子們說兒童節安康?過節朋友發個祝福,不要在乎內容,重要的是心意,何必對別人的祝福挑三揀四,何必對別人的心意品頭論足!最後在此祝大家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