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來概括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時代,漢之後有唐,唐之後卻沒有這麼一個大氣的王朝。

怎麼覺得我是作業外掛呢。。。要是外掛去知網就好了。。。真的不想要滿懷激動地看到問題有新解答,結果是勸我回去做作業。。。作業我肯定是要根據老師講義來做,來知乎是想找和我不同的觀點。

----------------------------------嚴肅的分割線---------------------------------

我希望我深入學習的內容不是自圓其說的,不只看到和自己一樣的觀點。我希望能在這裡發現和我不同的觀點,把自己的視野打開。


鄙視題主這樣做作業。

要是我,我給老師這樣交作業:

唐朝好,唐朝妙,唐朝實在呱呱叫。

起家三代跨族婚,娶來胡人的老婆俏。

高祖起兵要造反,只因跟宮女睡了覺。

太宗殺了親兄弟,就把弟妹炕上抱。

高宗熬死了他爹爹,摟著後媽哈哈笑。

則天最愛殺兒子,就愛男寵愛年少。

六味地黃和旦旦後,三郎你終於登基了。

可怎麼就看上兒媳了,原來還是個大色狼。

馬嵬坡上上吊了,三郎哭著退位了。

節度使個個翹尾巴,耍橫玩愣不聽話了。

肅宗心想還怕你,寡人就重用宦官了。

李輔國、程元振,蹲著撒尿就下詔。

王守澄、田令孜,翹著蘭花朝堂跳。

皇帝愁眉苦臉了,藩鎮大戰歡樂了。

皇帝決定雄起了,轉運轉調搜錢糧。

私鹽販子氣炸了,造反王仙芝和黃巢。

皇帝二次逃蜀中,這次回來就完蛋了。

朱溫揮劍要篡位,沙陀跑馬揮胡刀。

這下可玩大發了,五代十國就來了。

要問怎麼評價他,你問我我哪知道?


知乎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大的競爭對手竟然是作業幫


被閹過的比沒被閹的厲害很多,包括隨便換皇帝這事它們都幹得很輕鬆,毫無心裡負擔。


弘隋之霸業,啟五代之亂局,埋弱宋之病根


明朝朱元璋時期也很大氣。所以「唐之後卻沒有這麼一個大氣的王朝」這話並不準確。

唐初唐朝擊敗了內外眾多強敵,統一,結束了隋末大亂,唐朝還擊敗多個外敵,擴張佔據龐大疆域,結束了隋末華夏被嚴重削弱、外敵突厥要入主中原的惡劣形勢。 隋朝楊廣造成的隋末大亂破壞極其嚴重,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唐朝經過長期的發展,在天寶年間達到 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人。 (見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 )。

歷史大家、隋唐史大家王永興認為唐朝前半段是古代華夏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唐朝後半段,雖然唐朝因為被內訌削弱而對外有一些失敗,但是唐朝又多次大勝多個外敵、重創多個外敵,最終吐蕃王朝、回紇汗國、南詔的滅亡都早於唐朝的滅亡。而契丹、奚仍然沒有崛起。唐朝後期張仲武、李載義、劉濟以一鎮之力還數次大勝契丹、奚;在唐朝亡於內訌之前,劉仁恭還令契丹獻馬乞盟。 (甚至在唐朝亡於內訌之後,五代的李存勖在只有河東一隅之地、馬才1萬匹、一面與後梁大戰的情況下,另一面還把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的「空國入寇」打的慘敗。)

所以,對外方面,後世如何,怨不到唐朝。唐朝留下的形勢好於唐初接手的形勢。

唐朝後期因為統計人口非常不嚴,導致有大量人口被隱瞞(甚至只間隔了一年的時間人口數據竟然翻倍,這明顯是有大量人口沒有被統計上來,統計稍一認真,就人口數據就翻倍。)

唐朝留下的人口,經過五代戰亂之後,仍然有約600萬戶。(宋初接手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再吞併各割據勢力之後,宋朝人口有約600餘萬戶。遠多於唐朝面對的隋末人口。)

唐朝後期還有三次中興。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藩鎮的專著的《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仍然服從唐朝中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 唐末黃巢之亂時,才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唐代宦官專權被誇大了。 唐朝宦官沒有廢立皇帝。在唐朝唯一最接近廢立皇帝的宦官是劉季述,但是劉季述廢立皇帝仍然失敗了,唐昭宗很快複位,劉季述被殺。而且這已經是公元898年以後的事了,當時全天下早已大亂,各地稱王者不記其數,劉季述也沒什麼權力可專了。宦官劉季述迎皇太子監國,假傳昭宗之命退位為太上皇,讓太子登基。後來,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昭宗複位,劉季述被亂棒擊死,棄屍於市。

唐代宗廢了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唐順宗幾乎是個全身癱瘓的植物人,太子集團利用俱文珍等宦官在宮裡活動,太子登基為唐憲宗,俱文珍反而失寵,鬱鬱而終。唐文宗廢了王守澄。唐武宗廢了仇士良。唐僖宗只想享樂,田令孜把唐僖宗伺候得很舒服,但後來唐僖宗拋棄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走被節度使王建所殺。唐昭宗還廢了楊復恭。

歷史學家黃永年指出:「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係只是家奴和主子的關係,中晚唐有些皇帝由宦官擁立,還出現極個別宦官殺在位的皇帝而擁立他們所依附的皇子做皇帝……所有這些實際是家奴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裡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業,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
如宣宗死後神策中尉準備擁立懿宗時,宰相夏侯孜就曾說「但是李氏子孫,內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唐語林》四庫本卷七)。換句話說如果宦官要改事別姓,推翻李唐皇室,那就辦不到。相反,宦官即使貴為中尉、樞密使,其命運在一定程度上還得由皇帝來掌握。首先他們都得由皇帝擢用,條件許可時皇帝也能將他們撤任或誅殺。
即使在文宗朝大殺宰相朝官凶焰不可一世的左軍中尉仇士良,到武宗朝也被迫退休,死後還削官爵籍沒其家。當他退休時,曾向其他宦官傳授經驗說:「天子不可令閑暇,暇必觀書,見儒臣,……莫若殖財貨,盛鷹馬,日以球獵聲色蠱其心,極侈靡,使悅不知息,則少斥經術,暗外事,萬機在我,恩澤權力欲焉往哉!」(《新唐書》卷二〇七《仇士良傳》)這仍是要討好皇帝、想辦法讓皇帝沉溺玩樂不理政事,而沒敢說要欺壓。當時「每歲櫻桃熟時,兩軍(左右神策軍)各擇日排宴,只候行幸,謂之行從,盛陳歌樂,以至盡日,倡優百戲,水陸無不具陳」(《中朝故事》),就是博取皇帝歡心的一種手法。
這種手法即使對誅討宦官失敗後的文宗仍要使用,只是文宗「意忽忽不樂」,才使「兩軍球鞠之會什減六七,雖宴享音技雜遝盈庭,未嘗解顏」而已(《通鑒》卷二四五開成元年十一月條)。」

歷史學家汪篯《漢唐史論稿》指出,唐朝的宦官專權,對全國的影響,在幾個出現宦官專權的王朝里是比較小的。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朝楊廣造成極其嚴重的大亂,徹底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數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嚴重削弱了華夏,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鎻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而隋末dong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一度圍楊廣於雁門,楊廣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至死沒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還把河西、隴右、山西北部、陝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楊廣不收拾他留下的這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去了……隋朝楊廣留下的是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

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 李淵太原起兵時,還沒建立唐朝(起兵約1年後才建立唐朝),李淵遣劉文靜至突厥,見始畢可汗,與之約:「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同時還提出「願勿侵暴百姓」。(記載於《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四)。在之後的實際執行中,李淵給了突厥財物,但是並沒有把財物都給突厥,而且李淵把征戰得到的大量女人放回家去讓她們與親屬團聚,沒有交給突厥。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四:「丙子,淵引軍西行,所過離宮園苑皆罷之,出宮女還其親屬。 …… 淵命各依壘壁,毋得入村落侵暴。」

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 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鎻世鎻民,李淵李鎻世鎻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

唐太宗李世民沒有稱臣於突厥。值得討論的是李淵是否稱臣於突厥。歷史學界有認為李淵沒稱臣於突厥的,例如李樹桐《唐高祖稱臣於突厥考辯》、牛致功《唐高祖傳》;也有認為李淵稱臣於突厥的,但說的是因為隋末的惡劣形勢而偽稱臣於突厥,而且很快就擊敗突厥,沒什麼可指責的,例如陳寅恪,說李淵偽稱臣於突厥,但是很快就擊敗突厥,沒什麼可指責的。 (「初雖效之,終能反之,是固不世出人傑所為也。又何足病哉!又何足病 哉!」)。

歷史學家李樹桐在《唐高祖稱臣於突厥考辯》中綜合分析了更多史料,證明李淵、李世民、唐朝都沒有稱臣於突厥,證明了是許敬宗偽造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又被部分書收錄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是來源於許敬宗的偽造。歷史學家牛致功《唐高祖傳》也說沒有稱臣於突厥。 另外, 用「啟」是表示尊重,不是稱臣,例如《答司馬諫議書》:「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

奏《九部樂》並不是稱臣。唐朝皇帝與自己的大臣宴會時也會奏《九部樂》。例如《舊唐書》本紀第九 記載 唐玄宗「宴群臣於勤政樓,奏《九部樂》」。

「引升御坐」不是稱臣,例如,《新唐書》列傳第二十記載,李淵曾將自己的大臣竇抗「引升御坐」,但並不稱臣於竇抗;

突厥始畢可汗死時,唐朝「上舉哀於長樂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吊其使者」不是稱臣。唐朝曾為自己的部分大臣去世而用這樣的禮節,甚至用更隆重的禮節,但不是稱臣於這些人。

例如,根據《舊唐書》記載,房玄齡去世,「廢朝三日……」,李勣去世,「帝為之舉哀,輟朝七日……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樓臨送,望柳車慟哭,並為設祭。皇太子亦從駕臨送,哀慟悲感左右。詔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築墳一準衛、霍故事,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光宅元年,詔勣配享高宗廟庭」,尉遲敬德去世,「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魏徵去世,「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戴至德去世,「輟朝三日,使百官以次赴宅哭之……」,劉仁軌去世,「則天廢朝三日,令在京百官以次赴吊……」;

《資治通鑒》記載:武德八年……先是,上與突厥書用敵國禮,秋,七月,甲辰,上謂侍臣曰:「突厥貪婪無厭,朕將征之,自今勿復為書,皆用詔敕。」 由此記載可知,武德八年之前,李淵與突厥用的是「敵國禮」,這是基本平等的,沒有稱臣;而從武德八年開始,李淵用詔敕,把突厥當臣,把突厥放在了比自己低的位置,這就更不是稱臣於突厥了。之後李世民登基,更沒有稱臣於突厥。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鎻治崩潰、名存實亡。 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鎻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鎻世鎻民,李淵李鎻世鎻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

唐朝的力量上升,唐朝還削弱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之後渭水之盟,是因為唐朝內訌(玄武門之變等)導致的偶然情況,建成餘黨羅藝放突厥南下,突厥趁機入寇。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對渭水之盟的記載: 太宗與侍中高鎻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范馳六騎幸渭水之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其酋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太宗獨與頡利臨水交言,麾諸軍卻而陣焉。蕭瑀以輕敵固諫於馬前,上曰:「吾已籌之,非卿所知也。突厥所以掃其境內,直入渭濱,應是聞我國家初有內難,朕又新登九五,將謂不敢拒之。朕若閉門,虜必大掠,強弱之勢,在今一舉。朕故獨出,以示輕之;又耀軍容,使知必戰。事出不意,乖其本圖,虜入既深,理當自懼。與戰則必克,與和則必固,制鎻服匈奴,自茲始矣!」是日,頡利請和,詔許焉。車駕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刑白馬與頡利同盟於便橋之上,頡利引兵而退。蕭瑀進曰 :「初,頡利之未和也,謀臣猛將多請戰,而陛下不納,臣以為疑。既而虜自退,其策安在?」上曰 :「我觀突厥之兵,雖眾而不整,君臣之計,唯財利是視。可汗獨在水西,酋帥皆來謁我,我因而襲鎻擊其眾,勢同拉朽。然我已令無忌、李靖設伏於幽州以待之,虜若奔還,伏兵邀其前,大軍躡其後,覆之如反掌矣!我所以不戰者,即位日淺,為國之道,安靜為務,一與虜戰,必有死傷;又匈虜一敗,或當懼而修德,結怨於我,為患不細。我今卷甲韜戈,陷以玉帛,頑虜驕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漸,其在茲乎!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也!」九月,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資治通鑒》也有於此基本相符的記載。)

《資治通鑒》對渭水之盟的記載: 武德九年(丙戌,公元六二鎻六年)…… 上自出玄武門,與高鎻士廉、房玄齡等立騎徑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上麾諸軍使卻而布陳,獨留與頡利語。蕭瑀以上輕敵,叩馬固諫,上曰:「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郊甸者,以我國內有難,朕新即位,謂我不能抗禦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閉門拒守,虜必放兵大掠,不可複製。故朕輕騎獨出,示若輕之;又震曜軍容,使之必戰;出虜不意,使之失圖。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故與戰則克,與和則固矣。制鎻服突厥,在此一舉,卿第觀之!」是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上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蕭瑀請於上曰:「突厥未和之時,諸將爭戰,陛下不許,臣等亦以為疑,既而虜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觀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賄是求,當其請和之時,可汗獨在水西,達官皆來謁我,我若醉而縛之,因襲鎻擊其眾,勢如拉朽。又命長孫無忌、李靖伏兵於幽州以待之,虜若奔歸,仗兵邀其前,大軍躡其後,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一與虜戰,所損甚多;虜結怨既深,懼而修備,則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韜戈,啖以金鎻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設備,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卿知之乎?」瑀再拜曰:「非所及也。」九月,突厥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有人說唐太宗把府庫里的財物都給了突厥可汗才讓突厥退兵,實際這是錯誤的說法,是把小說《隋唐嘉話》的記載篡改歪曲後得出的。「傾府庫」的原始記載出自小說《隋唐嘉話》,而《隋唐嘉話》記載的是「靖請傾府庫賂以求和,潛軍邀其歸路。帝從其言,胡兵遂退。於是據險邀之,虜棄老弱而遁,獲馬數萬匹,玉帛無遺焉。」根據《隋唐嘉話》的記載,李鎻世鎻民和李靖用財物騙突厥退兵並派唐軍在突厥的歸路上阻擊,立即打的突厥狼狽逃跑,唐軍奪取了突厥的數萬匹馬,還把之前給突厥的財物都奪回了(「玉帛無遺焉」)。如果採信「傾府庫」的說法,那麼也要採信唐軍在突厥歸路上立即打的突厥逃跑,唐軍不僅奪回了給突厥的所有財物,還奪取了突厥數萬匹馬。而如果不採信後者,那麼也沒有理由採信「傾府庫」的說法,否則只能理解成惡意歪曲記載的無腦黑了。而且《隋唐嘉話》這段記載與《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的記載矛盾,所以空府庫、「傾府庫」的說法並不可信。

渭水之盟的情況是,唐朝發生內訌玄武門之變、內部不穩時突厥趁機入寇,唐朝援軍很快趕到,「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縣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記載於《資治通鑒》),突厥頡利可汗已經畏懼,此時開戰,唐軍能擊敗突厥軍,但是還滅不了突厥汗國,李鎻世鎻民為了取得更大的勝利,才選擇議和麻痹突厥頡利可汗, 「我所以不戰者,即位日淺,為國之道,安靜為務,一與虜戰,必有死傷;又匈虜一敗,或當懼而修德,結怨於我,為患不細。我今卷甲韜戈,陷以玉帛,頑虜驕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漸,其在茲乎!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也」。 然後雙方達成渭水之盟,唐朝給了突厥可汗財物(「陷以玉帛」),而突厥可汗給了唐朝馬三千匹、羊萬口。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九月,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渭水之盟這事,放在其他朝代相當一部分皇帝那裡根本不算恥辱。但是,因為李世民給自己定的對外勝利的標準非常高,所以李鎻世鎻民才說那是「渭水之恥」。所以不能因為李世民自己說「渭水之恥」就認為渭水之盟是失敗、恥辱。看李世民給自己定的對外勝利的標準,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唐朝總損失非常小,而戰果很大,如果是其他朝代征高句麗取得這種結果,會認為這是勝利,但是李世民仍然因為沒有滅了高句麗而認為是沒有成功、因為沒有滅了高句麗而後悔。可見李世民給自己定的對外勝利的標準非常高

( 《資治通鑒》:貞觀十九年……凡征高麗(高句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萬,馬萬匹;逮還,物故裁千餘,馬死十八。船師七萬,物故亦數百。」

可見,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總損失接近2000人,戰馬死了八千匹,但是唐軍打下高句麗10座城,遷7萬人入中國,還斬首4萬多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 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還繳獲大量馬、牛、裝備、物資。

(唐軍多次大勝,其中單是擊敗高延壽高惠真的那次勝利,唐軍不僅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其他大量裝備。)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高麗(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沖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噪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實際是大勝,但是李世民仍然因為沒有滅了高句麗而說沒有成功,而後悔。可見李世民給自己定的對外勝利的標準非常高。)

[

另外,看歷史大家王永興的《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230頁231頁對渭水之盟的分析:李鎻世鎻民之行為與軍事部署是示之以強、示之以無所畏懼;剛健自強之精神,一方面可以激勵唐之軍民之人心;另一方面可以使突厥可汗及其兵眾將士畏懼。有此二者,則如唐太宗之言「與戰則克,與和則固」也。

]

渭水之盟並未阻止唐朝實力的上升。渭水之盟之後,唐朝整頓內部,軍事實力迅速上升,唐初攻滅突厥汗國已成為必然,而突厥是否遭受內亂薛延陀之亂、自鎻然鎻災鎻害,都不會改變這個結果,最多只是影響突厥汗國被唐朝攻滅的時間早幾年或晚幾年而已。

何況突厥遭受內亂薛延陀之亂,本身就有之前唐朝削弱了突厥汗國的力量、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威望的因素,以及唐朝支持薛延陀反突厥的因素。突厥遭受大雪自鎻然鎻災鎻害,但是中原的唐朝也在遭受自鎻然鎻災鎻害。而且古代時期草原上經常出現大雪等自鎻然鎻災鎻害,出現這些自鎻然鎻災鎻害本來會導致游牧民鎻族大肆南下劫掠以彌補其受到的損失,但是唐朝實力不斷上升,導致這時的突厥難以通鎻過南下劫掠獲得補充。

唐朝打擊了突厥的威望,隨後薛延陀等鐵勒諸部叛亂,突厥在與薛延陀等鐵勒諸部的交戰中失敗。而薛延陀的領鎻袖夷男不敢當可汗,直到得到了唐朝的冊封,夷男才敢當可汗,也表現了唐朝在周邊已經比較有影響、威望。

《資治通鑒》:貞觀二年……突厥北邊諸姓多叛頡利可汗歸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當。上方圖頡利,遣游擊將軍喬師望間道齎冊書拜夷男為真珠毘伽可汗,賜以鼓纛。夷男大喜,遣使入貢,建牙於大漠之郁督軍山下,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諸部落皆屬焉。

突厥頡利可汗仍然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此時不攻滅突厥汗國,那麼突厥有可能在短短几年後再次崛起(類似隋文帝末期dong突厥可汗勢力很弱很馴服,但是數年之後突厥可汗就圍隋煬帝於雁門,還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 隨後,唐朝攻滅突厥汗國,生擒頡利可汗,並俘獲、收降大批突厥部眾。

即使突厥碑文也記載,突厥「貴鎻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鎻白女子,降作奴婢。突厥之匍,棄其突厥名稱,承用唐官之唐名,遂服鎻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為之東征向日出之方,西征遠至鐵門。彼等之克國除暴,皆為唐皇出力也」。

[

歷鎻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評價唐太宗李鎻世鎻民: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鎻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

]

之前武德年間唐朝與突厥多次大戰,已經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實力與威望,唐朝還分化突厥(即使突厥碑文所說的突厥瓦解的原因里也包括唐朝用陰謀),突厥可汗威望與實力被唐朝削弱之後,才無力壓制薛延陀回紇的造反,突厥內訌,唐朝攻滅突厥汗國。

唐太宗時期,唐軍攻滅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擴張佔據漠南、漠北、西域,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統治,開始真正統治這些地區,不僅在這些地區設置統治機構,還能任免、處置當地官員,徵兵,並且控制了當地的政治、軍事、外交,甚至在漠北收稅,漠北諸部每年繳納貂皮作為賦稅,而唐朝對漠南、西域的控制還要強於對漠北的控制。

唐太宗時期,唐軍還攻滅吐谷渾汗國,給吐谷渾立了新可汗,使吐谷渾成為唐朝控制的下屬;唐軍還打敗吐蕃、西突厥、高句麗、松外諸蠻,松外諸蠻歸降於唐朝;吐蕃退出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吐蕃、西突厥、高句麗稱臣於唐朝。

唐太宗後期,唐朝攻滅薛延陀,設置六府七州,開始統治包括回紇在內的漠北諸部,漠北諸部「歲內貂皮為賦」(《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唐朝將漠北納入統治。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帝剖其地為州縣,北荒遂平。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鐵勒諸姓、回紇胡祿俟利發等,總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收其瀚海,盡入提封……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鐵勒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咸云:「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 (鐵勒即敕勒,回紇是其一部分。)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使窮髮之地盡為編戶」。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滅之」。

唐高宗時,唐軍攻滅西突厥汗國,唐朝擴張到中亞。

唐朝後期,被自己嚴重內訌安史之亂削弱之後,經歷了一些對外失敗。但是之後,唐朝又取得了更多的對外大勝。

唐朝後期張仲武、李載義、劉濟還數次大勝契丹、奚;唐朝滅亡前,劉仁恭還令契丹獻馬乞盟。 (甚至在唐朝亡於內訌之後,五代的李存勖在只有河東一隅之地、馬才1萬匹、一面與後梁大戰的情況下,另一面還把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的「空國入寇」打的慘敗。)

(吐蕃趁唐朝內訌安史之亂、朱泚之亂時占隴右、河西,在公元790年以後吐蕃佔西域。)但是唐朝後期郭子儀、馬璘、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大勝吐蕃軍,消滅數十萬吐蕃軍;九世紀中期,唐與吐蕃都有內訌,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佔北庭(西域東部)、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數十年之後,唐朝亡於內訌。

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唐朝李晟曾打的南詔吐蕃聯軍慘敗。另外,在唐朝與南詔戰爭的最後階段,唐朝宋威、高駢等數次大勝南詔軍,南詔到了「男子十五以下悉發,婦耕以餉軍」、「屢覆眾,國耗虛」的地步;唐朝高駢數次大勝,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南詔氣奪」),不敢再與唐朝交戰,南詔君主驃信送子入朝為質。

唐朝害死南詔三個重臣(南詔宰相趙隆眉、楊奇混、段義宗),南詔也不敢報復。 南詔曾依靠黎、雅間的劉王、郝王、楊王淺蠻部族與唐朝作戰,唐朝西川節度使王建嚴厲對待這些部族,南詔與這些部族不敢侵盜。後來這些部族首領泄露軍機,被王建殺死。最後南詔滅亡比唐朝滅亡還早了數年。

唐朝前中期,回紇(回鶻)稱臣於唐朝。而且在唐朝攻滅薛延陀汗國之後,唐朝在漠北建立了統治。唐太宗後期、唐高宗時期,回紇(回鶻)被唐朝統治。 唐玄宗時期,回紇稱臣於唐朝,但是不被唐朝統治。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帝(唐太宗)剖其地為州縣,北荒遂平。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貞觀二十年……鐵勒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使窮髮之地盡為編戶。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滅之。

《舊唐書》:「太宗幸靈武,受其降款,因請回鶻已南置郵遞,通管北方。太宗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長史、司馬已下官主之……」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咸云:「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 (鐵勒即敕勒,回紇是其一部分。)

《舊唐書》本紀第三:鐵勒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奏稱:"延陀可汗不事大國,部落烏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歸命天子,乞置漢官。"詔遣會靈州。九月甲辰,鐵勒諸部落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來貢方物,因請置吏,咸請至尊為可汗。於是北荒悉平……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鐵勒諸姓、回紇胡祿俟利發等,總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收其瀚海,盡入提封……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咸云:「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鐵勒即敕勒,回紇是其一部分。)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即故單于台置燕然都護府統之,六都督、七州皆隸屬,以李素立為燕然都護。其都督、刺史給玄金魚符……渠領共言:「生荒陋地,歸身聖化,天至尊賜官爵,與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請於回紇、突厥部治大塗,號『參天至尊道』,世為唐臣。」乃詔磧南弟鳥泉之陽置過郵六十八所,具群馬、湩、肉待使客,歲內貂皮為賦。

《舊唐書》:「永徽二年,賀魯破北庭,詔將軍梁建方、契苾何力領兵二萬,取回紇五萬騎,大破賀魯」「以賀魯種落分置州縣,西盡波斯。加婆閏右衛大將軍、兼瀚海都督。」

《舊唐書》:「天寶初,其酋長葉護頡利吐發遣使入朝,封奉義王。三載,擊破拔悉密,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又遣使入朝,因冊為懷仁可汗。」

安史之亂等唐朝內鬥,回鶻(回紇)強盛一時,但回紇可汗也只是與唐皇帝約為弟兄,地位從來沒有高於唐皇帝。(之後,回紇再次稱臣於唐朝。)

安史之亂時,唐朝為了加快平定叛亂,而從回紇借兵。雖然不借回紇兵,也能平定叛亂,但是那要用更長的時間,戰亂的範圍會變的更大,破壞遠大於借回紇兵。回紇沒劫掠長安(回紇想劫掠長安,但是被唐朝太子廣平王阻止了),而是劫掠了洛陽。雖然約定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但回紇劫掠的是洛陽、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 第一次劫掠洛陽時,回鶻劫掠洛陽3天,主要是劫掠財物(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初,收西京,回紇欲入城劫掠,廣平王固止之。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耆老以繒錦萬匹賂回紇,止不剽」),唐朝的地方耆老給回鶻絲綢1萬匹,回鶻就停止了劫掠。 這些都是史料證據證明的。史料證據也證明回鶻劫掠的主要是財物。第二次劫掠洛陽,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陽人都撤走了,只剩下洛陽空城,叛軍占洛陽,叛軍駐紮在白馬寺,之後唐軍回紇軍再占洛陽,叛軍來之前洛陽人已經被李光弼撤走,只剩下洛陽空城,又經過叛軍占,以及交戰,洛陽與白馬寺根本就沒幾個百姓,那燒死萬人的說法是假的。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空其城」。「……思明入洛陽,城空,無所得」。 《舊唐書》列傳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並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賊憚光弼威略,頓兵白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宮闕」…… 《資治通鑒》還記載當時回鶻「 悉置所掠寶貨於河陽」。以上眾多證據證明回鶻主要是劫掠洛陽財物。 (這當然是負面的事。但是看看歷史就知道,實際在古代歷朝歷代戰爭中普遍發生過軍隊劫掠自己百姓的事、以及外人劫掠百姓的事,戰爭中不劫掠百姓在古代歷朝歷代反而是少數現象。至少唐朝把回紇劫掠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何況,後來唐朝加數倍報仇雪恥了。 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安史之亂時,唐朝李正己打的回鶻(回紇)大酋不敢為暴。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四:「李正己……寶應中,眾軍討史朝義,至鄭州……正己時為軍候,獨欲以氣吞之。因與其角逐,眾軍聚觀,約曰:"後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擒其領而批其背,回紇尿液俱下,眾軍呼笑,虜慚,由是不敢為暴。」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八:「李正己……寶應中,以軍候從討史朝義。時回紇恃功橫……正己欲以氣折之,與大酋角逐,眾土皆牆立觀,約曰:"後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頰,回紇矢液流離,眾軍哄然笑。酋大慚,自是沮憚不敢暴。」

在阻止回鶻(回紇)劫掠長安時,唐朝太子(廣平王)拜回鶻太子葉護,只拜、沒有跪,而回鶻太子葉護立即跪拜唐朝太子。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唐肅宗至德二載 公元757年)廣平王拜於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葉護驚躍下馬答拜,跪捧王足,曰:『當為殿下徑往東京。』即與僕固懷恩引回紇、西域之兵自城南過,營於滻水之東。」(當時的「拜」與「跪拜」有區別,拜不是跪,唐朝太子只是拜沒有跪,而回鶻太子葉護立即又拜又跪。)

香積寺事件,回鶻可汗要求雍王行叔侄禮「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可汗於雍王,叔父也」,被拒絕,爭執起來「力爭久之」,回鶻打死了雍王的兩個隨從,回鶻可汗的母親親自賠罪道歉。《資治通鑒》:「可汗母捧陛下於貂裘,叱退左右,親送陛下乘馬而歸」。

辛雲京、張光晟防備回鶻。回鶻入寇,唐朝張光晟等擊退回鶻。後來,張光晟等殺死為非作歹的回鶻貴族董突(武義可汗之叔父)等九百多人。

《舊唐書》:「代州都督張光晟與回紇戰於羊武谷,破之,回紇引退。先是,辛雲京守太原,回紇懼雲京,不敢窺並、代,知鮑防無武略,乃敢凌逼,賴光晟邀戰勝之,北人乃安。」

《資治通鑒》:「振武留後張光晟殺回紇使者董突等九百餘人。董突者,武義可汗之叔父也」

安史之亂以及之後,唐朝才與回鶻(回紇)和親。但是,唐朝與回鶻(回紇)的和親,是雙方處於均勢時和親,而且互有嫁娶。回紇公主(回紇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為妃;唐朝公主嫁回紇可汗為可敦(王后,可汗之妻)。回紇可汗還要站著接受唐朝詔書冊命(而不是坐著接受)。

(唐朝的和親只有兩種類型:一、唐朝處於優勢時和親,類似蒙古和親吐蕃、吐蕃和親小勃律,是處於優勢的一方嫁出公主;二、唐朝在雙方處於均勢時和親。唐朝的和親,都是靠實力實現和平之後,才和親。 唐朝的和親,大部分是唐朝處於優勢時和親,其餘(即唐朝和親回紇(回鶻))是雙方處於均勢時和親,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紇可汗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紇公主(回紇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為妃。)

(寧國公主已經在唐朝結婚兩次,而且兩任丈夫都去世了,之後和寧國公主才嫁回紇可汗。所以寧國公主嫁回紇可汗的時候,年齡應該遠大於16歲。)

《資治通鑒》:「敦煌王承寀至回紇牙帳,回紇可汗以女妻之。」 《舊唐書 本紀第十》:「冊回紇可汗女為毗伽公主」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遣故邠王男承采,封為燉煌王,將軍石定番,使於回紇,以修好徵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於承采,遣首領來朝,請和親,封回紇公主為毗伽公主……納回紇公主為妃。」《舊唐書 本紀第十》「燉煌王承寀自回紇使還,拜宗正卿;納回紇公主為妃」。

《舊唐書》:「可汗乃起奉詔,便受冊命。翼日,冊公主為可敦」。

後來,從唐德宗開始,回紇可汗上表稱臣稱兒,回紇再次開始長期稱臣於唐朝。 回紇可汗與唐朝公主接受回紇人的朝拜,開啟了回紇人朝謁可汗時既拜可汗、又拜可敦。

《資治通鑒》:「回紇可汗遣使上表稱兒及臣……」,「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得唐許婚,甚喜,遣其妹骨咄祿毘伽公主及大臣妻並國相、趺跌都督以下千餘人來迎可敦,辭禮甚恭,曰:『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

《舊唐書》:「時回紇可汗喜於和親,其禮甚恭,上言:『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虜先設大輿曲扆,前設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輿,回紇九姓相分負其輿,隨日右轉於庭者九,公主乃降輿升樓,與可汗俱東向坐。自此臣下朝謁,並拜可敦」……

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唐朝還把俘獲的回鶻人里的一部分發配到江淮。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時回鶻有將勒那頡啜擁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帳,東逼漁陽。仲武遣其弟仲至與裨將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銳兵三萬人大破之。前後收其侯王貴族千餘人,降三萬人,獲牛馬、橐駝、旗纛、罽幕不可勝計。」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幽州節度使張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頡之眾,全收七千帳,殺戮收擒老小近九萬人。」

「烏介諸部猶稱十萬眾……河東劉沔率兵奄至烏介營,烏介驚走東北約四百里外……烏介部眾至大中元年詣幽州降,留者漂流餓凍,眾十萬,所存止三千已下。」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四十七 會昌三年:「雄乃鑿城為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帳。至其帳下,虜乃覺之。可汗大驚,不知所為,棄輜重走,雄追擊之。庚子,大破回鶻於殺胡山,可汗被瘡,與數百騎遁去……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回鶻遂衰,名王貴種相繼降,捕幾千人。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回鶻特勒龐俱遮、阿敦寧二部,回鶻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帳大將曹磨你等七部,共三萬眾,相次降於幽州,詔配諸道。有特勒霢沒斯、阿歷支、習勿啜三部,回鶻相愛耶勿弘順、回鶻尚書呂衡等諸部降振武」

……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吐蕃、回鶻比配江、淮者……虜久羈旅,所部遇之無狀,困餒甚。(吐蕃、回鶻的那些被發配到江、淮的人……這些胡虜長期被流放看管,看管他們的軍吏對他們兇惡狠毒,導致他們非常睏乏飢餓。)

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部分回鶻貴族與回鶻部眾南遷。南遷的回鶻部眾大約是西遷回鶻部眾的兩倍。回鶻貴族方面:西遷的只有相1人、外甥龐特勤1人。而南遷的有烏介可汗,特勤11人,相8人,將軍8人,尚書兩人,可汗姊,回鶻公主,彰信可汗的弟弟嗢沒斯(史書上未記載彰信可汗有兒子,而回鶻汗國晚期大多是兄終弟及,因此嗢沒斯很可能是汗位繼承人)等等,包括以上這些貴族在內,絕大部分回鶻侯王貴族南遷了。

南遷的回鶻仍有一定實力。絕大部分回鶻貴族南遷了,跟隨、保護他們南遷的回鶻人里必然有相當一部分回鶻精銳軍隊。

從八世紀末、唐德宗開始,回鶻(回紇)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在俘獲回鶻貴族方面,《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記載的「收其侯王貴族千餘人」 與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記載的「名王貴種相繼降,捕幾千人」 不是同一次作戰,而是後者在時間上比前者晚了幾年,這不只是一次作戰。所以當時唐軍俘獲的回鶻侯王貴族達數千人)。


贊曰: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新唐書 北狄列傳》

立國九年開盛世,三十年誅四夷,六十年萬國來朝。相對之下,漢朝六十年尚未雄起,明朝已經過了仁宣極盛時代,宋朝一生也沒有走出軍事的陰影,元朝已經走過過了三分之二的生命,清朝則沒有唐朝的世界影響力。終有開天,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全面的盛世(甚至沒有之一)

安史亂後,唐朝以強大的國力支撐了150年,其中還數次中興,平驕藩,復河慌,亡以後仍然守護住中原領土,如果說漢以強亡,唐也可以算上


敝人是非常喜歡唐朝,所謂漢唐現在提起這個詞也是充滿了自豪和褒義吧。漢朝是比較正統的漢族為主題的政權,有很多先秦留下來的非常好的文化傳統,比如英勇忠誠豪放風骨等。唐朝則是兼具了漢朝漢族與胡人兩種文化的優秀的雜糅。宋以後的中原文化我是非常不喜歡,首先出現了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等等。開始走各種條條框框枷鎖束縛這人們,文化各方面越來越保守,什麼女訓,女德,宣揚守寡,立牌坊,纏足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在往後越來越多,宋以後越來越保守思想愈加禁錮,而皇帝中央越來越集權,臣子臣民漸漸都成了奴才,毫無風骨。最簡單的栗子,漢唐朝會,皇帝和百官都是跪坐的,但是宋以後,只有皇帝坐著,官員全部站著。

上面跑題了,下面正式回答問題,唐朝集成了漢代漢族的有點等等,到唐朝皇室有著胡人血統,所以他又有胡人的人多優點。我最喜歡的是,包容,大氣開放。在唐朝做到了胡漢平等,這在後面幾個朝代是不可能。唐朝胡分盛行,無論是舞蹈音樂還是服飾都受外族影響。據說長安當時有十萬胡人。與各國交往,往來貿易頻道,重用胡人,日本人,高麗人,新羅人,突厥人大量進去朝廷做官,還是文武大官。阿史那杜爾突厥貴族,深受重用戰功無數,哪個被阿拉伯人打敗的高仙芝其實也很厲害,安西都護府都督,高句麗人。波斯的王子跑到長安都做了將軍,當然也有問題,比如後來安祿山。這種開放,平等與唐朝強大的自信是分不開的。

唐朝是最後一個貴族社會,後面的王朝基本就沒有貴族這個階層了,唐代的貴族很像後來歐洲的貴族一樣,能文能武,有很多好的品質。貴族階層有已經的愛好,如愛狩獵,好打馬球等等,一定程度上引領這社會的潮流。

說到唐朝就順便說說反面教材明,我最喜歡黑明朝,明朝就是最典型的普天之下我最文明最牛逼,鄙視你蠻夷,好面子喜歡萬邦來潮崇拜我,雖然又是打不過蠻夷,到還是鄙視,就不貿易就閉關鎖國。你番邦需要什麼,朝貢,我賞賜你,我威威天朝要啥有啥我都賞你。明朝中期游牧名族為了能與朝廷貿易,是經常打戰劫掠向明朝試壓,甚至派人去朝廷談判,來貿易吧,貿易多好啊,有了貿易就不打仗了等等。朝廷那些官員就是頑固,你一個貿易,怎麼有資格與我貿易,不答應,打我就是被欺負被搶劫我也不答應。就一個邊境貿易打打停停談談費了那多勁才搞起來。明朝官員要是惹了皇帝不高興,說打屁股打屁股,說殺就殺,這在唐朝完全不能想像。

再舉一栗,唐代的公主們普遍都很霸氣,有左將軍領兵打仗的,有做宰相治國的,有跑去各和尚偷情的,有改嫁了三四次的。公主們沒事幹舉行個party,或者打個馬球啥的。明朝的公主比較悲劇從小女訓女德教育這,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接了婚還不能和駙馬住一起,駙馬定時跑過去同房,為了能與駙馬嘿咻,還要看下人臉色,給太監宮女行賄啥的

說了半天,發現跑題跑的好厲害,算了,就這樣了


今天晚上剛剛聽了華中師範的一個教授講的盛唐詩歌和盛世精神…給題主講講我的理解吧。唐朝詩歌初期受到隋朝的影響,大多都是宮體詩,描寫女子的外貌等等,當時的社會主流的詩歌審美觀就是那樣。後來發展到中期的時候由於科舉制的推廣,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那個時候的詩人都非常狂傲,充滿著自信。其實論知識的淵博,李白,杜甫等人是比不上宋代的王安石,蘇軾等人的,但是唐代詩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才華,他們具有無與倫比的浪漫精神和想像力。


上限很高,下限很低。


中國的中亞霸權在唐朝時達到頂峰,也在唐朝終結,從此中國的帝國主義政策只限於東亞。


我大唐已經亡國一千四百多年了!


題主快說你是哪個學校的,怎麼跟我們學校的期中作業一樣。。。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像西方一樣出現過成建制的僱傭軍?如果沒有,為什麼?
鳳鳴西周(二)——三監之亂:一場豪賭
兩則史料辨析(續)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