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德國讀英語授課的工科類master是怎麼一種感覺?


------------------- 2016-12-25 --------------------

在杜比做畢設過半,前來更新有關最近兩個月在德國找工作的一些體會。

由於新一年公司內部的財政政策大幅緊縮,員工支出部分遭到了非常嚴格地控制,原本老闆想要替我爭取畢業後短期職位的計劃落空了。與此同時,我聽說另一隻在微軟實習的印度妹子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實習後無法獲得短期/長期職位,並且也從德國朋友(西門子三年以上學生工)那邊了解到,西門子實習生也常見此類情況,更有「西門子將畢業後的實習生掛名在其他公司,再以臨時外派員工的身份繼續在西門子工作」的情況,朋友表示這類情況主要目的可能是方便裁員。可見想在較大型的公司企業爭取畢業後職位是頗為困難的一件事。

我於今年十月下旬開始匆忙著手投簡歷找工作,由於本人德語說的不夠溜,可投簡歷的範圍只局限在英語辦公的公司。並且我十分想爭取留在多媒體技術領域發展,而此類公司並不很多,剛巧有放出合適崗位的更是少之又少。參考實習期間在杜比開發部門 QA 組所完成的基礎任務,以及目前畢設相關的理論技術,我廣泛地投了不少自認為沾邊兒的職位。搜索招聘信息的平台我主要使用了 Indeed 和 Stepstone,以及在 Linkedin 上完善自己的檔案(與簡歷一致),Linkedin 招聘信息平台上也有一些公司掛出職位,但據我觀察,有些崗位的信息並不確切,存在老職位被自動更新「掛出時間」的情況,「一鍵投遞簡歷」的崗位有時得不到公司的回復,部分崗位會直接鏈接到該公司專門的招聘平台(通常是此類情況)。而 Indeed 與 Stepstone 都具有實時推送的功能,設定好關鍵詞等信息後,網站/APP 會將最新放出的信息郵件/推送給你。部分大公司的招聘信息平台也具有推送新崗位的功能,需要自己挖掘一下。我個人建議,無論在哪個平台搜索到感興趣的招聘信息,都還是要去公司官網上核實一下具體內容,如崗位要求與崗位放出時間等信息,都可能會存在一些差別,當然最終是以官網為準。有些公司是通過發郵件(加附件)的方式投簡歷的,雖然比較古樸,但也需要多多注意郵件內容的措辭,附件統一命名格式等等細節。

我在兩個月內,前前後後參加了四家公司的多輪面試。公司 A 的崗位相關性很低,所以面試終止在最初的 HR 電面階段。公司 B 是家年僅兩三歲的新公司,崗位是開發部門的初級工程師,再經過 HR 電面、用人經歷 Skype 面試之後,他們邀請我明年初去公司參加現場面試。公司 C 是個大型國際化企業,崗位是開發部門的初/中級工程師(要求有三年以上相關經驗,這一點其實我並不滿足),經歷了 HR 電面與現場面試之後,遺憾被拒。公司 D 是家中型德國企業,幾年前被美國公司收購,大概也因為公司在其他三個國家設有分部的緣故,內部工作語言是英語。這家公司的崗位是技術支持+QA工程師,與我在杜比實習期間所做內容最為接近,更增加了與客戶溝通、解決客戶問題的工作內容。在經過兩輪緊張的 Skype 面試子後,我無比幸運地成功拿到了這家公司長期職位的 offer。

在面試方面,不同公司的風格差別很大。很明顯大型企業的面試更有規矩,小型公司的面試更為隨意。應聘期間我也通過 Glassdoor 等網站搜索到不少員工或面試者對於各個公司的評價反饋,評分高的公司通常不是大型企業,而是那些更注重平衡員工工作-生活(家庭)、上司下屬之間關係和諧、以及工資較為優厚的公司(眾多相關領域公司里評分最高的就是杜比,這和我近一年在此實習+畢設的感受高度一致,像個大家庭一樣暖心。)當然作為非技術大牛畢業生,我自知並沒有任何挑挑揀揀的資格或機會,但提前了解面試公司的文化與氛圍也會為面試提供一定幫助。

在文書的準備方面,我是在一年前投實習職位所用文書的基礎上進行撰寫的。使用的 Latex 簡歷模板是在 Overleaf 上搜索到的排版最為簡潔明了的一款。求職信的內容當然要以崗位相關性為標準進行撰寫,我大體上準備了兩個版本,再根據不同公司的要求進行微調,同樣使用了簡潔的 Latex 模板,方便進行邊距的調整,以便將求職信排版到一頁以內。簡歷同樣需要篩選最為重要相關的內容,我的簡歷長度大致為一頁半,有前輩建議精鍊到一頁內更好。

近期我還將進行工作許可證明的申請,如有需要我還會再繼續更新相關內容。希望隨後的工作簽約階段能一切順利。

以上,供大家參考。

------------------- 2016-07-24 --------------------

Dolby 實習過半,前來再次更新。

首先,很遺憾由於實驗室對學生工的工時限制,最終沒能同時兼顧兩份學生工作,改為(接近)全職在 Dolby 實習(授課期間每周工作4天+上課1天,暑期8/9月全職)。實習期間主要感受有如下兩點。

一是整個公司的氛圍特別和諧融洽,但真正做到調整自己適應工作環境並不容易。杜比作為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分部遍及全球的國際化公司,主要工作語言為英語。紐倫堡的員工來自於超過20個不同的國家,其中約70%為德國人。此分公司主攻技術研發,故公司里除HR與前台之外,幾乎全是各個職位等級的攻城獅,當然男女比例也因此格外失調(9:2)。不知是不是因為工程師比例較高(工科男們大多比較直爽),感覺與同事們熟識起來完全不費勁兒,再加上公司內部毫無等級觀念,我常常先注意到同事的搞笑屬性,或是神聊一通之後,才發現原來人家是個超資深/總監之類(我也不知道職位該怎麼翻譯)的「大人物」。說實話,這種感覺真是好有趣。當然真正適應環境是另一回事。如何用好公司各種內部網站,日常同事間有哪些潛在的規律規則,想要真正融入團體,主動抓住機會和不同同事聊天、參加公司的集體活動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畢竟是新人,首要的還是謙虛地多問多學。

再者就是(又)讓我趕上了一位認真負責的老闆。起初兩次電話/現場面試,老闆表現得頗為嚴肅,甚至在現場面試後立即明示我:仍有其他應聘者編程經歷比我豐富很多。讓人感覺鴨梨山大。入職後老闆告知我,當時提到其他面試者,主要是為了試探我 是否會因此懇求他錄用我。他對於我當時(看似)很鎮定的反應表示非常滿意,甚至有點驚訝。我想這個加分項也間接影響了我最終的錄取結果吧。老闆的責任心還體現在對於我畢設計劃的跟進上。由於我在面試時提到了下學期的畢設安排,老闆在我完成了第一項任務(初期考察)後,主動為我提供了公司內畢設的機會。之前曾詢問過德國同學,一般畢設可以選擇在公司完成( CME 項目入學時秘書提過,項目介紹冊中也有提及),想要找公司提供的畢設題目,阻礙一般不會出現在項目要求上。阻礙一:能不能找到合適的題目。找實習招聘廣告期間,我發現了不少標題包含「本科畢設」/「碩士畢設」的廣告。找公司畢設的首選辦法就是針對這些廣告投簡歷。廣告中會大致介紹需要研究的範圍,以及對學生的要求。所以我猜應該也需要參加面試。阻礙二:不是每個教授都喜歡學生在外面做畢設。我忘了之前我有沒有提過德國 FH 和 Uni 的區別,FH 對學生實踐/實習的(學分)要求更高,畢設如果申請在公司完成想必不會太難;相反,我聽說 Uni 的不少教授都反感學生在公司做畢設,我這次就趕上了這麼一位「難搞」的教授。哦對了,必須要獲得教授同意(指導)才可以進行畢設,因為項目明文規定「校外進行畢設的學生必須同時有一位校內教授進行指導」。在我首先給教授發了一封請求郵件後,教授當晚就回復了我的郵件。郵件中紅果果的提醒我「小心不要被公司當廉價勞動力了」,並且一再強調「題目的學術性科學性一定要(足夠)符合要求」。他在郵件最後要求我的經理直接聯繫他進行討論,並且提示我「相信你也能感受到公司(為你提供畢設機會)對你表現出的認可,畢設結束後可以嘗試爭取留下的機會。」 本以為這麼一句親切的提示,意思就是同意指導我了,然而隨後的一個半月里,經理不斷與他進行郵件交涉(因為教授兩次都未理會經理想要電話聯繫的邀請),包括期間我們被要求撰寫比較詳細的項目簡介,不斷尋求更資深的前輩們的指導,最後兩周教授一反常態的並未及時回復,搞得我特別心慌。幸好最後教授表示接下來就可以和他實驗室的另一位博士老師聯繫討論了,看起來是沒什麼問題了。雖然經理曾表示,無論是和教授各種費勁交涉,還是準備項目的摘要介紹,都是公司方面理應負責的。但我也聽說,很多公司為了避免和校方交涉的麻煩,要求學生自己交涉,或是先爭取到教授的同意,才能申請公司畢設的職位,有種把學生夾在中間的趕腳。

對於實習期間個人心態的轉變,我想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在此也不過多啰嗦了。

以上,供大家參考。

------------------- 2016-03-06 --------------------

更新一下有關寒假找長期實習的個人感受。

首先,CME項目從15年冬季學期開始,課程設置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為:取消了兩門必修課程 Channel Coding 和 Visual Computing for Communication,增加了強制的 Research Internship 任務。具體如下:

其實個人感覺被取消的信道編碼與通信視覺計算兩門課還是挺有趣的,這也可能與我本人選擇了多媒體信號處理方向有關。

最近撞大運一樣找到了第四學期的 part time 實習工作,雖然過程中也是儘力做好了每一步,但不敢說是可以效仿的典範,僅供大家參考。年初決定將畢設時間推遲到第五學期(CME 項目要求最晚第五學期完成畢設),第四學期在實驗室做學生工(*),積累一些經驗,以便年底嘗試找工作。隨後在一月下旬的 Seminar 終期報告會上,偶然得知有兩位外國同學分別申請到了半年 full time 的實習崗位,並且辦理了「實習休學學期」的相關手續(即第四學期不註冊,不修任何課程,完成半年實習工作,第五學期註冊畢設)。這兩位同學都是成功在前三學期修夠了90學分,滿足了各種實驗課、德語課、選修必修課、討論課等等要求,並且從15年暑假後便開始尋覓合適的實習機會,屬於規劃非常清晰的範例。兩人分別通過了不同公司的面試,一隻將在 Erlangen 北部的小城進行實習,另一隻將在慕尼黑進行實習(需要臨時搬家過去半年)。他們得知我畢業後打算留德找工作,都建議我第四學期找找除了實驗室學生工以外的公司實習職位,因為公司實習經歷對應聘更有幫助(真實性不確定)。我感覺言之有理,於是便興沖沖開始準備材料,篩選招聘信息,投了十幾二十家對德語要求不高、主要要求英語能力的公司。

(*)關於實驗室學生工的說明:我在第一學期選修了名為模式識別的計算機系課程,考慮到德國的碩士項目重視課程(90學分),沒有導師帶領進行實踐,並且模式識別課教授人很和善,於是我在學期末硬著頭皮預約了教授的談話時間,表達了自己希望能得到他的指導、多多進行實踐的意願。教授非常 nice 地主動為我提供了一份學生工的機會,每周8-10小時,跟隨一位新PhD學生(小老闆)參與她的項目,並主要受到她的指導。這份學生工工作到目前為止持續了一年時間,並且將要持續到今年11月份,中途進行了合同的延期。作為一隻啥也不會的小白學生工,必須要說我趕上了一個好實驗室,好老闆。小老闆非常有耐心地為我解答各種基礎問題,並且體諒到我第二第三學期課程壓力仍然較大,在每周8-10小時的工作時間上並沒有對我進行苛刻的要求,使我對所參與的項目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熱情與興趣度。但同時也是這份學生工合同,致使我第四學期不能離開埃村,不能像那兩位同學一樣參與全職的實習工作。

德語水平的短板與實習時間的限制,為我找實習崗位增加了很大難度。參考了前輩與同學的建議,我主要在 Step stone 和 Indeed 兩個網站上搜尋 Erlangen 附近的 Werkstudent 崗位。簡歷與申請書只準備了英文版本,內容根據各種不同的招聘要求進行了微調。開始並沒有抱很大希望,陸續在一周內收到了很多拒信,拒絕理由不外乎德語水平不夠,或相關經驗不符。而 Dolby 的面試電話完全是一個晴天霹靂,我之前並不知道面試會在投簡歷僅僅24小時後以電話形式進行(準備太不充分),於是面試過程也是一鍋粥,掛電話之後非常後悔。然而兩天後 Dolby 經理再次電話聯繫我,希望我能到公司去參加一次面試,時長約兩小時。這次面試對我來說是一份額外的禮物和驚喜,但我確實難以平復自己的緊張情緒,在隨後幾天的準備過程中,我主要針對自己在簡歷與申請書中提到的經歷,進行了口頭詳述的練習,並且對於一些「常見問題」進行了相應準備,但沒有顧及到編程方面,導致自己在面試過程中 臨時被要求寫代碼的時候,瞬間傻眼(其他部分進行的還算流暢)。面試最後經理很坦誠地告訴我,還有另一位編程經驗更豐富的應聘者,他需要在對他進行面試後才能告訴我最終的結果。我基本拿他這句話當作個預防針了,權當這次面試是自己一次經驗的積累。等待 Dolby 面試結果的十天里,我又接到了一家小公司的面試邀請,在接到 Dolby 錄取通知的當天下午,西門子也打來了面試電話(但因為自己對 Dolby 公司的喜愛,並且已經接受了 offer,所以只得婉拒了西門子的面試邀請)。

所以總的來說,我在找崗位與面試上都完成得十分捉襟見肘,相比兩位全職實習的學生,我並沒有很好的提前進行規劃。希望之後的師弟師妹們能盡量提早開始從長計議,並且重視德語能力的提高。

暫時想到這麼多可以補充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

------------------- 2015-04-17 --------------------

目前在 FAU - Erlangen 學習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Engineering (CME,通信與多媒體工程),是英語授課的國際項目,第二個學期剛開始。

因為沒有到達可以參加 DaF 的德語水平,所以去年只申請了四五個不同學校的英語項目。

第一個學期感覺有些困難。首先,雖然英語授課比起德語授課已經很容易接受了,但畢竟本科期間專業課都是中文授課,APS 審核時準備的英語審核內容也只是很皮毛的部分,並且很快就忘了。適應英語授課的過程中,除了上課努力跟住之外,個人感覺還需要課下多看一些英文參考書籍(電子版還是能找到的…)我也嘗試過先閱讀中文參考書,但是並不推薦,因為不利於專業領域英語辭彙的積累和提高,並且 一般閱讀一個章節或者幾個章節時會在腦子裡形成一個大致的知識框架,頻繁更換參考書會不利於其形成,不同參考書之間也會存在諸如變數名,講解順序,公式等等的不同。個人建議在一開始的時候多找幾本書,比較它們的目錄部分與專業課內容的覆蓋率,盡量找到覆蓋率比較高的參考書,可以作為輔助書籍,在 Slides 講解不清楚的時候翻看(我們項目的課程都是發列印版 Slides,並沒有出版書籍作為課本。)教授當然也會在一開始推薦一些書籍,可以在這些書的基礎上尋找其他書籍進行對比。閱讀英文參考篇目及書籍,給人一種 「讀一段內容真的能讀出一些東西」 的感覺,排除不同書籍講解方式不同這一影響因素,個人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在閱讀英文內容時,翻譯理清邏輯的過程,是對文章內容加深理解的過程,不容易出現讀中文參考書一目十行或者溜號兒的情況,所以還是比較建議嘗試閱讀英文參考書滴。

我所在的項目所有的必修課程(9門)都是安排好的,和一般德語授課的同學有所不同。(僅限 FAU) 他們的課程主要是自己安排的,在幾個方向中選擇一個,針對這個方向修該方向要求的課程(有指導手冊)。這種安排當然有利有弊,不同學校的課程安排不同,同一門課的講解內容不同,所以申請時一定要查閱詳細介紹,選擇自己喜歡以及可以接受的項目設置。

以下是 CME 的課程安排:

前兩個學期都分別是 4 門必修課,1門選修課,1門實驗課,1門德語課(歪國學生強制要求德語修夠15學分後才能在 Soft Skills, Language 部分選擇其他課程。)總體來說第一個學期的課程給我感覺比較辛苦,雖然其中包括本科時學過的課程,但是在適應授課方式內容的同時還需要適應德國生活,調整心態等等,感覺一路走過來不容易,當然也有同項目同學(中國人)本科基礎很棒,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結果也非常好。

在適應生活方面,總體來說和適應授課的難不是同一種感受。作為一個原本比較焦慮的女生,來德國之後情緒一度很緊張,再加上剛來就進入冬季,德國冬季日照比較短(這一點對我影響很重,因為天黑就不想出門。現在春末就感覺每天天亮到晚上八點多真是太幸福了,還能出去跑個步什麼的。)個人認為,我的經歷並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當然也不排除題主也是個敏感焦慮的妹子/漢子的可能性。

我想準備來德國留學的童鞋都查閱過很多經驗介紹了,來德國之前各種手續就是紛繁複雜,到德國之後種種問題更是大波襲來,不過踏實一項一項處理也是能解決它們的,畢竟大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所以一定不要在一開始感覺非常慌張和煩躁,把它們當做正常的事件進行處理就好了(主要是來之前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德國人的友好和冷漠(好矛盾…)都是真的,友好是指禮貌和客氣,冷漠主要是指表情比較酷,排外之類的敏感問題我是還沒感覺到,不要太在意德國人和自己的不同,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交往方式,努力適應當地生活就好,真的不難(雖然一開始感覺難爆了。)

由於德語不好,一開始日常出門啊採購啊都感覺怪怪的,不過這一點慢慢就適應了,聽得多了,學著說日常必備的一些句子還是挺容易的。不要很反感學德語,我指的是,要積極一些在生活處處抓住學習的機會,並不是要你每天強制背多少單詞,而是指 「在看見廣告標語的時候不認識的詞順手查一下」 之類的。我一開始有些抵觸學習德語,後來心情放鬆下來就感覺好多了,主要還是心態調整好,各方面的難度係數也就隨之降低了。

言歸正傳,就 FAU 來說,國際課程體系還是比較完善的,以 CME 為例,第二學期的幾門英語必修課程,同時都有很多其他相關係別同學進行選修,也包括上文提到的德語授課同學自行選擇必修課的情況,但總體來說,課程參與人數是超過了教授的預期,給我一種 「CME課程內容安排比較好,授課教授安排比較好」 的直觀感覺。當然教授的授課方式好壞因人而異,確實有個別教授的授課方式讓人感覺不夠輕鬆愉悅,但是要強調,每個教授的授課都是非常認真負責的,感覺每節課教授都很投入,在課程相關疑問上,教授非常願意在課上及課後進行解答(如果提問時間長,注意和教授提前預約時間。)總體上,德國的授課質量還是比較名副其實,本科時候在北航感覺教授已經比較重視授課了,但是到 FAU 之後仍然有明顯的更強烈的感受,供題主作為參考吧。

其他部分還沒想好,有新想法和感受再來補充吧。

如果有關於 FAU - CME 項目的問題,歡迎繼續討論 :)


推一下自己的日記:

袁思佳的留德日記之9--在德國學習國際課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_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我想去德國念預科,psp靠譜么?
東德西德的大學到底有什麼差距?
在德國學生應聘工作和實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為什麼從德國回來的留學生氣質上給人一種遠高於從美國回來的留學生的感覺(暫時不和英國做比較)?
從去德國留學到移民德國有多遠?

TAG:德國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