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書本知識」這個詞更傾向於是個貶義詞?


謝邀。

既然是校友學弟邀,還是回答一下吧。

將「書本知識」視為貶義詞的,其實多少有點實用主義和反智主義的嫌疑。而這兩種思想國外我不知道,但是在中國早已泛濫成災。

先說實用主義,就是所謂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這類人鄙視知識,是由於書本知識不能立即帶給他們想要的。典型的比如:學經濟學能賺錢么?不能。不能我還學個p啊?!

我很討厭聽到這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哥,您看的是黃色雜誌啊?擼多了傷身啊親!像這種思維以一種非常功利的方式讓人去讀書,而帶著這種功利思想去讀書的人可能壓根也不相信書中的知識,至少沒有認真思考。當然,我猜這句話也要拜古代科舉制度所賜。

如果以這樣一種功利的心態去讀書,最後發現讀了書並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自然會有這種「書本知識無用」的論調。

那麼,書本知識有用么?啥叫有用?賺到錢才叫有用么?解決的了問題才叫有用么?

我們新來的新生,之前一直問我一個問題:三高這麼難,學了有用么?××學長說做研究學三高沒用唉!

我是這麼回答的:三高也許沒用,但是你得學。說沒用是因為,學了三高,你也不一定做出像樣的研究。但是反過來,如果你不學三高,肯定做不出像樣的研究。你也許覺著碰到問題看看文獻裡面是怎麼解決的,模仿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真正的研究是去解決新的問題,而不是拍完腦袋之後的抄襲。三高雖然不能直接告訴你怎麼解決問題,但是至少給了你解決問題必要的思路和工具。

連博士這一群體都如此功利主義的看待知識,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當然,在這裡我並不是對所謂書本知識進行辯護。書本知識有非常多是不對的、不合時宜的,所以我們寫文章才經常會寫,「理論上...但是我們觀察到實際上...」。但是這不能否認書本知識的價值,至少,那是個靶子。

還有就是反智主義。這類人的典型就是動不動稱別人為「書獃子」的人,比如我媽媽。雖然我媽媽還是個老師,但是還是免不了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帶有天然的反智主義。他們的邏輯是,沒有這些知識我也照樣活的很好,你們天天搞的這些東西不就是bullshit么。另外也許這種反智主義滿足了他們對自身知識匱乏的心理安慰。

不管怎樣,對於鄙視「書本知識」的人,我個人覺著是沒有必要去跟他們交流知識的。


南無阿彌陀佛


因為理論聯繫實際,脫離實際或者說偏向理論的「書本知識」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


竟然還要用書本知識來回答書本知識為啥被鄙視,挺諷刺的。

===============================

  1. 歷史遺留。參考正宗的社會主義理論以及文革時期的文獻。道理上來說就是知識(本文的知識都指的狹義上的「書本知識」,而不是廣義上的人力資本)具有一定的價值是改革開放之後很多年的事情了。在毛時代擁有知識是「反動的」,後果是很嚴重的。這樣一個很多年的外部衝擊,造成了中國人對於知識的看法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於整個群體來說消解不會那麼快的(負外部衝擊的長期影響這個有很多社會學社會學經濟學混合文獻,有興趣可以讀)。
  2. 社會對知識的需求不強烈。又分兩點。
  3. 經濟發展過程的比較優勢。在中國把生意做好不需要很多知識的。利用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山寨即可,不需要自己去花大成本做研發。因此知識越多,邊際效應越低。
  4. 政治體制問題。這個大家都懂,有關係比有知識重要太多了。因此和人際交往型人力資本比,知識型人力資本當然沒那麼重要啦。
  5. 另外加一點自己的猜測,就是中國社會不是一個穩定的社會,而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一方面是經濟上不斷湧現的新機會,一方面是較高的被剝奪風險,使得投資知識這種長期來看折舊很高風險很高的資本太不划算了。
  6. 再次聲明本文的知識都指的狹義上的「書本知識」,而不是廣義上的人力資本。
  7. 最後帶點私貨,就是中國有些「書本知識」實在是只能算得上「書本糞便」。尤其是那些哪怕沒有實際價值也有很高價值去研讀和學習的領域。鄙視一下也是應該的。


我覺得和中國的教育有關,很明顯中國人只會「書本知識」,實際操作一竅不通,所以大家也都認為它貶義,對於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讀書人,連生存都解決不了,不是笑話么,最多只能紙上談兵,這就是赤裸裸的諷刺。


推薦閱讀:

層次越高的人,越愛讀書
為什麼古代的閱讀順序是從右到左,現代又變成了左到右?其中的過程或者原因是怎樣的?
書|沒有人為你長久悲傷—艾麗絲·門羅《逃離》
不只是2017最佳恐怖片,本周《它》已經擠進影史第三

TAG:閱讀 | 教材 | 調查類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