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最近打算換工作,於是在寫簡歷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做的事情種類很多,但是當我問自己,或者是設想面試官問我最擅長的是什麼的時候,我其實是不知道如何回答的,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長什麼!

我先大概說一下自己的情況吧:

大學畢業通過校招進入了現在的公司,是一家公關公司工作。到公司之後並不像很多人直接進了業務部門,而是進入了當時專門做新媒體解決方案的一個平台部門:1,第一大塊的工作是專門做理論研究,研究企業怎麼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做營銷等,所有的工作都是基於理論層面,並不接地氣;

2,同時也涉及到一些配合業務部門競標的工作,但是競標下來都是業務部門去做,後續的工作我們不再參與;

3,另外,在這個平台部門,我還做過供應商資源管理,包括收集項目組需求,再針對需求進行供應商的引進、評估、推薦等等;

4,之後隨著公司組織架構調整,我也開始做一些新媒體項目的執行工作,但僅僅限於執行,一般對於進入這個行業2年的人來說,這時候已經開始獨立帶一些項目甚至帶團隊了,而我卻才開始接觸項目;

5,產品運營。3個月前,我公司內部換組到了一個產品部門,公關公司做產品這在很多人(包括我)來看是一件挺不靠譜的事情,因為他並沒有做產品的基因,唯一的優勢就在於有客戶資源。但這一切也都是在產品的基礎之上,產品跟不上,一切都白搭。

這也就是我這兩年的工作經歷,好像什麼都干過,但是又好像什麼都沒幹過。

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找到自己擅長什麼,或者是自己想幹什麼?但好像想清楚這個問題就挺難的。


核心競爭力,分為兩個部分:核心+競爭力。

核心指的是什麼?就是你的優勢。優勢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你的性格密切相關的優勢(比如你可以通過DISC性格測試題發現自己的哪一種性格類型,進而通過性格特質發現自己的優勢);一類是與你的天賦相關的、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優勢(比如蓋洛普優勢測評)。優勢指的是你干一件事情比其他人能夠獲得更好的表現,這才叫優勢。如果你比別人差,就不叫優勢,那叫弱點。

好,有了核心之後,如何構建自己的競爭力呢?個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除了人際、溝通、心態、執行等基本素養之外,還需要通過三步來系統構建。本人曾經在2010年寫過一篇文章:《職場三步走:步步為贏的晉陞策略》,文中提到了這三個具體的步驟,應該怎麼做。核心內容如下:

第一步就是專業化每一個行業(這裡所說的「行業」,指的是具體的某一個類型的職位,比如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等)都有經過多年發展而形成的自有規律。這些規律,既是深入了解一個行業的需要,也是前人經過多年的摸索而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之所以要在一個行業或者崗位上工作五年或者十年以上,就是為了深入、透徹地去了解和掌握這些規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你沒有經過這些必要的積累,你就永遠無法掌握一個行業的「門道」,你所學的知識都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根本就沒有變成你自己的東西;而自己缺乏對於一個行業的了解和把握,你就永遠只能是一個看熱鬧的「門外漢」,成不了這個行業的頂尖人才;既然成不了頂尖人才,那麼,你的高薪夢,恐怕只能永遠是一個夢了。

很多人喜歡跳槽,不如意了就跳槽。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即使你有再高強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要想深入了解一個行業的「門道」,最起碼也要3年以上。只有「入門」了,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有工作經驗。對於那些一年半載就跳槽的人而言,你學到的除了跳槽的經驗和不斷變壞的心態以外,再也學不到其他的東西。尤其是對於職場新人來說,前3年是資本積累的最重要時期。如果在不斷的跳槽中把這段時間荒廢了,那麼,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以後的路是順境還是逆境。

如果你感覺自己確實有才華,而且被埋沒了,那麼,你可以通過跳槽的方式,換一個良好的環境,以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否則,沒有資本積累的頻繁跳槽,只會把你害得更慘。更要命的是,一旦形成「習慣性」跳槽,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不要隨意跳槽,更不要隨意轉行,因為每次都是從零開始,你每次都將得不到積累。即使要跳槽,也要本著「換行不換崗」的原則去進行。跳槽是年輕人的專利。到了35歲以上還四處跳槽的人,往往都是有很多問題的人。

所以,職業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始終如一地秉承「專業主義」。一個人能幹什麼事,能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取決於你的專業到底是否精通。只有你成為「專業人才」,成為「頂尖高手」,成為「大牛」,你才有向老闆要高薪的資本!而你的專業方向的定位,也是職業生涯規劃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職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和前提基礎。

第二步是行業化。這裡所說的行業,與第一步所說的又有所不同。這裡劃分的依據是具體的業務範圍,而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個職位,如快消品行業、機械製造行業、房地產行業、管理諮詢行業、醫藥行業,等等。每一個行業的特徵是什麼,發展趨勢是什麼,營銷渠道的建設有什麼獨特性,人才的管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同樣有很多值得你去研究的地方。即使是同一個行業的不同細分範圍,也有很多值得你去研究的東西。比如做銷售,快消品行業的銷售與機械行業的銷售是完全不同的,醫藥行業的銷售與地板行業的銷售同樣也有很大的區別。再比如做廣告,快消品廣告的做法與房地產廣告的做法不可能相同,飲料廣告的套路也不可能運用到奢侈品的品牌策略上。再比如做技術,不同行業的技術,差別就更大了。因此,選擇什麼行業,積累什麼行業的資本,是你必須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

第三步是企業化。通常觀察身邊那些在公司里做到很高位置的人,你會發現,除上以上兩個因素之外,他們往往具備的另外一個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在這家企業里待過很長時間。他們不僅在專業技能上突出,能夠獨當一面,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公司忠誠無二,能夠得到老闆的高度信任。正是在這種信任的基礎上,老闆才會重用他們,把重要的擔子託付給他們。李嘉誠的秘書洪小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72年加入李嘉誠長江實業集團的洪小蓮才24歲,只有高中學歷的她由一名秘書做起。當時長實規模較小,才十幾個職員,她努力協助李嘉誠打理生意,直至後來長實由塑膠花及玩具生意逐步轉向地產業務,她也隨之轉為專門負責集團內的售樓事務並負責聯絡傳媒的工作。十幾年裡她扶搖直上,至1985年出任公司董事,年薪1200萬港元。由一個秘書躍升為一家市值1000多億港元公司的執行董事,洪小蓮的心得是:「和公司共成長,共分享苦樂。」

是的,「和公司共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職業素養。每一家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大量優秀人才的加盟。對於老闆而言,只有他「信得過」的人,才有可能委以重任,進而才有可能為你的職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平台。在這種情況下,高度忠誠於企業,成為一個「企業化」的人才,則是你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試想,假如有一天你當了老闆,你願意把重任委託給一個你信不過的人嗎?

需要注意的是,這三步的積累可能是同步的,也有可能走完一步再走下一步,也有可能你因為其中一步走錯了而影響到其他兩步。前兩步屬於內部因素,這兩步是你積累知識、經驗和資本的基礎;最後一步屬於外部因素,決定了你的知識、經驗和資本能否得到充分發揮,並帶來職位、薪水、社會地位的全面提升。說得再簡單一些,就是該外部因素能否為你的職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充足的機會和平台。同時,你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職業發展到最後,都必須當成一份長久發展的事業,能夠讓你為之奮鬥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這個時候,你的工作已經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業目標。而只有上述內部因素需要與外部因素相互配合,才有可能促進你事業目標的逐步實現。


有個姑娘,活潑開朗,熱情大方。從中學開始就一路名校,本碩把中國最好的兩個大學讀了,也去了國際上很好的商學院學習。

她愛好助人,做信息的撮合者。找房子,找工作,介紹對象,介紹項目,很活躍。當然,是義務的,並非專業的掮客。

微信好友數千,群發信息都會手軟。

有一天,我受一個朋友所託,幫他發布一個招聘信息。我自己認識的人也不少,但沒有姑娘多。而且,大家都把姑娘這邊當成了一個信息集散平台。

所以,我理性的決策是找她發布,而不是自己尋找渠道。因為,渠道廣是她相對於我的比較優勢。

這一點一滴的比較優勢,不是天生得來的。她並非生下來就在高官巨富之家。

最初,她只是熱情開朗,愛交朋友。加上一路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環境。從身邊人開始幫起,逐漸擴展了信息渠道,直到積累起了尋常人達不到的朋友圈數目。

這時,她的核心競爭力就生成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自己發個朋友圈的效果遠遠遜於她代發一個,那麼更多的人找她發布信息,她的優勢進一步積累,最終遠遠的超出普通人。

所以,工作中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自己的定位和努力形成的,而不是你本來具有,但一直不知道,驀然回首,才突然找到的核心競爭力是有意識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有意識挖掘的結果。簡歷挖掘,是另一個課題了,可以讓你從平淡無奇的經歷中挖出精彩內容,但挖掘出的是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就難說了。

在工作中,我們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過程大致是:

1)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

2)展現自己的比較優勢,得到上級和同事的認可;

3)在自己有比較優勢的事情上,經歷較他人更多的磨練和挑戰,從而拉大與他人的差距,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4)如果職位發生變化,需要調整再次發展新的核心競爭力。

請注意,這裡說的比較優勢,而非絕對優勢。可能在一開始,有個人在各方面能全面碾壓你。但他會去做他的比較優勢領域。在你的優勢領域,一開始不如他,但經歷了更多的歷練後,你的成長會快於他。

來看一個例子。

小A,畢業後進入一個金融機構,一開始年輕經驗淺,但是海外留過學,外語好,於是從事涉外業務。與各國合作夥伴溝通順暢,談判桌上給領導翻譯也得到認可,打出了口碑,後邊有類似業務,總是找他。通過大量的實踐,他積累了尋常人難有的經驗(不單單局限於語言了),形成了涉外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後來職級晉陞為初級管理者。

此時,他自己做業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語言和業務能力的作用下降,他開始調整自己的競爭力構建方向,朝著溝通協調能手的方向發展。

工作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說是發展的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可以絲毫不起眼,但必須要有,否則難以支撐起後續的迅速發展。

來看另一個例子。小B,是小A同期的同事。與小A一開始就展現了語言特長相比,小B的能力更加平衡,但沒有各方面非常突出的,如果有,那就是更擅長做決策。但是,作為初階的員工,是輪不到你做決策的,所以小A沒有什麼發揮的地方,升職等也受到影響。

小B這種能力全面但不突出,善於做決策的,其實是掌舵型選手。若自己當老闆組織團隊做事,也許更合適。但加入職場,作為下屬,不容易讓上級看到閃光點,就比較吃虧。


好了,上面都是雞湯,不知道你看懂沒看懂。

我以前上《國際貿易學》課的時候。學過兩個理論,一個叫對優勢理論(競爭力),一個是比較優勢理論(核心)。

絕對優勢理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中國生產襯衫5元一件,俄羅斯生產襯衫20元一件,中國生產石油10000一噸,俄羅斯生產石油5000一噸。那麼俄羅斯人只要生產石油然後標價10000以下,就可以賣給中國人然後換襯衫,犯不上花四倍的價錢去生產襯衫。這裡俄羅斯的絕對優勢就是石油成本低,中國的絕對優勢是輕工業生產成本低,只有發揮了絕對的優勢,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有些人在談核心競爭力的時候,總說這是核心+競爭力。其實這是人云亦云的說法,因為到底先找到競爭力再去找核心呢?還是先找到核心再去找競爭力呢?

有些人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他才找得出自己的競爭力,然後再去找核心,擴大競爭力優勢。

有些人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找不出競爭力。

然而我觀察題主似乎屬於後者。

這就要談到比較優勢理論,比方說中國生產一件襯衫5元錢,菲律賓生產一件襯衫6元錢,中國造一架飛機1000萬,菲律賓造一架飛機2000萬。這時候菲律賓哪方面都處於劣勢,但是在生產襯衫方面劣勢比較小,而在生產飛機方面劣勢比較大,那麼菲律賓就沒必要再飛機上去死磕,而是多生產襯衫,每件虧14%賣給中國人,然後換了人民幣去買飛機,因為直接造飛機就要虧50%。

找不到競爭力的時候,只能先找核心。

這時候核心的概念不是競爭力中最強的部分,而是競爭力中相對不那麼弱的部分。

假設你溝通的能力是5,分析能力是7,管理能力是10,你不應該盲目去發展自己的管理能力,因為很可能別人的溝通能力是6,分析能力是10,管理能力是15。你是不是應該反而去發展自己比較劣勢的溝通能力,因為在這一點上你和別人差的不遠。。。

等你把溝通能力提升到了7的時候,你終於在某一點上勝過了別人,獲得了競爭力。

而如果你選擇了提升看起來最強的管理能力,你仍然不會有哪一點比別人強。

不知道你看懂沒。

反正我是扯完了。


找!不!到!核!心!競!爭!力!是!很!正!常!的!

什麼是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區別於別人的、獨特的「優點」(請注意,這裡是指「優點」,而非「特點」,那些消極的、屬於劣勢的特點不屬於「核心競爭力」)。而比如說「超牛的技術研發能力」、「超強的管理能力」、「超強的鼓動力」「深厚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等等,這些就屬於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了!(當然,「核心競爭力」也是相對而言的,也只有在一定的範疇之內才有意義的)。

以下的知識技能組合是具有相當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

1. 專業領域技能。成為一個專業領域的專家,你的專業技能越強,在這個領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

2. 跨領域的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判斷與決策能力,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維),表達溝通能力,Open Mind等等。

3. 學習能力。嚴格來說學習能力也屬於跨領域的技能,但由於實在太重要,並且跨任何領域,所以獨立出來。如何培養學習能力,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持續學習和思考新知識。

4. 性格要素。嚴格來說這也屬於跨領域技能,理由同上。一些我相信很重要的性格要素包括:專註、持之以恆、自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的能力,這是改進自身的大前提)、好奇心、自信、謙卑(自信和謙卑是不悖的,前者是相信別人能夠做到的自己也能夠做到,後者是不要總認為自己確信正確的就一定是正確的,Keep an open mind)等等。

若以「知識,能力,道德,習慣等」來衡量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我個人認為是:知識+能力+習慣。

題主所想像的核心競爭力僅僅是專業領域部分的技能,而實際上你從事的工作涉及到跨部門,跨領域,在大公司里分工明確的情況下,你只能靠專業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在小公司裡面,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解決,統籌安排管理協調等等能力,都是你的競爭力。

最後補一句,兩年的工作經驗不能代表什麼,僅僅只是入門而已

(以上關於核心競爭力的大部分內容來自於百度知道,非個人原創)


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優勢,因為找工作就是要找到能發揮你最大化優勢的崗位,我才畢業一年,之前找的工作都是市場、銷售類的工作,但其實自己雖然喜歡與人打交道,但是與人維持關係的能力不行,而且人緣也不怎麼樣。。。在北京嘛,人才也多,面試銷售的時候各種通不過,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優勢在那,現在看來,我總是在試圖彌補自己的缺點,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所以我覺得每個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勢!然後從事與之相匹配的崗位!


不要找,在公司先做到熟,人頭熟、流程熟、客戶熟、公關公司是解決公司組織能力以外的事物性公司,客戶信任是是第一生產力。

時間長了,當高管了,再總結。


我也沒什麼核心競爭力,為此也很痛苦,但看過《西線無戰事》後才明白,一個小兵,不會開坦克,開飛機,放炮,狙擊也無妨,在戰場上混日子而不死也是一種本領。

說正經的,有種能力叫動手,有種能力叫自我管理,有種能力叫發現和解決問題,有種能力叫溝通。擦!這些我覺得在工作中都很重要,但寫簡歷時候卻沒法表達,真討厭!


首先我想說的一點是所謂的『特長』可以絲毫不受『愛好』的影響

特長並非心之所願必能夠達那種做事情追求極致與內心訴求的意念,

而是你可以超出平均水平的領域,輕鬆而為之可以達到別人努力才能達到的效果。

根據題主的描述,目前已經涉獵的領域包括—理論研究/評估管理/項目執行/產品運營,

而當你再回過頭關注這些自己從事過工作的時候如何抉擇?不妨參考一下下面的步驟:

你可以考慮一下自己作哪個具體項目的時候最為得心應手——這是自己對工作的直觀感受

直觀感受不一定可靠,但是代表了你自己對於工作最真實的感覺,我們無論在做事情還是

完成一項重大任務時,由簡入繁比從繁到簡更容易完成,對於工作也有一種內在上的養成

機制,如果你從你最順手的工作開始長期職業生涯,要比你需要克服一些障礙才能適應的

工作更容易達到精深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使得在每項工作中會有閃光點被大家所發現。所以在當你面臨選擇

的時候,不妨從側面參考別人的意見。開篇就已經說過一個很重要的話,特長不因愛好而

改變,有時你最優秀的特質已經不知不覺中受到與你平行關係同事的肯定(這點很重要)

你可以考慮下自己在進行供貨商管理時與同期數據的比較,是否更為優秀,或是別人對你

的工作能力讚許的行為。都可以視為自己特長的點,而這些點的積累會為你鋪墊成足以肯

定你特長的事業線,在別人肯定中一個人更容易成長也會面對壓力和犯錯誤,然而,對於

願意自我生長的人來說,壓力與錯誤並非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在職業生涯能有所前進的

必由之路。所以去選擇接受讚美,經歷詆毀。

再說一點題外話,感覺什麼都沒幹過,又什麼都干過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年輕最為寶貴

的財富是可以不斷的嘗試與調整,其實我們在問一個問題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在問自己?在

面臨選擇的時候又未嘗不是只想找到一個走到自己心裡的答案?或許能給出那個答案的,

只有你自己。或許那個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這確實是個好問題,很值得準備就業的同學和那些處於競爭環境中的人士仔細想想並反思自己每天的工作任務、方式及結果。我認為把我們平時擅長的東西做到極致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有人會說做到極致不那麼容易,那得需要至少一萬個小時。確實,要想做好一件事需要時間的沉澱。

如果沒做到極致也沒關係,因為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但是我們在工作是不是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我能做的態度:面對一項新的任務,我是欣然接受並努力完成還是退讓。

二、認真做的方式:承擔一項任務後,我是認真調研、聽取意見、提出方案、反覆推敲力爭做到更好並有新意還是用從前的老辦法,老套路。

三、求異思考來解決問題:換一個方法換一個角度換一個……也許會碰上機會,儘管不多。

四、爭取主動:在工作中,我總是在等待分配任務,還是主動提出自己的設想和方案。

想一想,我也沒什麼竟爭力,只是工作上相對比較認真,並且願意思考並把小小的想法提出並付諸實踐。


推薦閱讀:

工作中時常為以後的發展感到無比焦慮,我該怎麼做?
你心中的完美職業是什麼?
廣告和數字營銷,哪個才是品牌策劃未來的重點?

TAG:職業發展 | 職業規劃 | 核心競爭力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