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地方政治越開明,政府的服務意識越強?而經濟越落後的地區越是腐敗滋生官員橫行?

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對政治有影響嗎?他們的必然聯繫在哪裡


提供一個思路

官員任免和交流。

經濟偏落後的省,欠發達地區的市縣,領導幹部交流和異地任職的情況較少或者極少,除了某些一二把手,官員大多數本地人或者在當地幹了一輩子,一步一步升上來的「本地幫」,公職人員串聯的情況十分嚴重,包括紀檢、人大政協等起監督作用的部門,在這種環境不僅是貪污,社會公平都被破壞得七七八八,只靠人情走天下。

這也是大城市相對公平,小地方反而人情社會的原因。


清廉度提高=〉交易成本降低=〉經濟發達=〉經濟發展要求更低的交易成本=〉要求更高的清廉度=〉清廉度提高=〉……

其實這兩點是互相促進的,之間的因果不是我這種水平能說清的

這個答案只是個拋磚引玉罷了


因為經濟發達地區好比一大鍋飯,很少有人能夠一個人吃完!也就是說經濟發達程度越高,商品經濟越強大,受單個人的支配就越有限。最後只能通過大家互相之間的競爭來達到動態的平衡!至於有人說是先走官員開明、市場規則好才帶來了經濟發達。我覺得這個和雞生蛋、蛋生雞的先後問題一致!


經濟發達本身官員素質也會高些,民眾素質高,輿論等等監督能力強,之一吧。


因果關係搞反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啊。。

經濟越發達,上層建築越先進啊

否則不就zao反了嗎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這種情況:

1、所謂「倉廩實而後知榮辱,衣食足然後知榮辱」,經濟發達人民的教育水平提高,政治的參與度高,政治就越開明。同時人們素質的提高也代表官員素質的提高。自然政治會朝著開明的方向發展。

2、所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過來促進生產力。比如以我國改革開放為例,改革開放的總體制度的設定在改革開放前二三十年大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們經濟水平提高,商人,企業,個人的財富增加,參與政治的要求提高,各方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從而會更多的對政治制度改革起到促進作用,使政治制度的制定不再是一個或少數幾個政黨單獨控制,政治就是這種多方力量均衡的結果。同時新的經濟形態又會要求對經濟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而如果制度不進行改革,又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狗改不了吃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意識形態,又總是要求建立相應的制度、設施,以獲得和憑藉一下的手段和工具, 上層建築在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關係和政治關係的統一。經濟越發達,人們整體受教育程度會加大,官員社會責任感就會越強,同時經濟發達地區,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高,對政治生活參與具有很高的積極性,對官員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經濟發達地區,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更多,服務意識更強;經濟不發達地區,官員的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有的可能控制不住自己利益熏心就貪污腐敗,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權責所在,同時經濟不發達地區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對政治生活的參與缺乏積極性,即使他們知道當地官員有貪污腐敗的行為,由於和自己的實際利益不直接掛鉤,他們並不會對這些行為做出類似舉報的舉動,因此官員不受到群眾的監督,進而大肆妄為。


山高皇帝遠 在某朝 國家領導人是去大城市的地方多還是去偏遠地方的多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越發達的地方 高人越願意去 競爭就越大 意識就越強 越落後的地方越沒人去 越沒人去 就越落後 各方面的意識就跟不上


謝邀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他們的制度越完善,而權力往往受到約束或制約或監督,所以權力的效力就相對較小,腐敗就會越難,往往表現為政治越開明,服務意識越強。而落後的地區,制度相對落後,就為腐化提供了堅實的土壤。


推薦閱讀:

如何用政治經濟學分析博彩業?
如何從歷史發展趨勢角度看待社會主義制度?

TAG: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