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看起來像穿越的黑科技?

最近看了一篇介紹古代機關術的文章,實在佩服、感覺古人的技能點真是深不可測,其他領域還有木工建築的榫卯結構、水運儀象台等等。這幾年,動漫、遊戲也開始關注到這些。想問一下,古代還有哪些看起來像穿越的黑科技呢?


新石器時代的雙攝像頭手機

西周時期的家庭無線路由器

漢代的安卓機器人


謝謝大家如此關注這個答案,沒想到路過的留言會被這麼多人關注;

首先,我要道歉,對不起大家,我的回答很不嚴謹,關於我的回答請大家抱著隨便看看的態度就好,我也了解的都並不深入,很多說法都並不完全正確

在專業領域如有更專業回答和觀點的大佬請直接回答題主就好,我也會路過學習的

關於此題我也只是路過然後突然覺得自己平時覺得有意思的圖有了用武之地而已,不想引戰。

20180113

===================================================

髮網眼熟不?唐朝妹子時尚時尚最時尚!

簡直跟現代一毛一樣有沒有?!王莽時代的卡尺

敦煌壁畫唐朝的包包,原來我們老祖宗才是潮流前沿,感覺我們落伍了很多

不要懷疑就是釘子球鞋,南宋時期蹴鞠盛行,當年任泉的一部一腳定江山著實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老祖宗球技這麼好,再看看現在...阿跑題了跑題了

呵呵皮鞋!更想不到的這是戰國時期的!這樣看來人類對於時尚的標準並未前進,什麼朋克、時尚、國風只是在往複循環,老祖宗早已走在潮流頂尖

是不是想說你們學校食堂餐盤也這樣?

我之前有玩過泥拉過坯,雖然是個技巧熟練工種但誰能想到古代人也這麼追求快捷,難道那時候也有快餐店嗎?

這可能是我見識過最黑科技,且現代工藝都趕超不來的一項——榫卯設計

它的厲害之處就是不用一釘不用膠水粘合便能使事物牢固成型,這種天然美感,與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相一致。

「榫卯萬年牢」可不是虛話,代表性建築如:建於1400多年前的山西懸空寺、距今約1000年的山西應縣木塔等親臨其中才真正感受見識到它們特有的魅力,驚嘆古人的智慧!

傳說中木鴛、木牛流馬以及題主說遊戲常見的偃甲、機關術等個人想像中也都是離不開這些精巧榫卯工藝的。

在眼看著一件件一絲絲,環環入扣的時候是不是覺得有點見證奇蹟的趕腳?!其實這些動圖我也就看了百十來遍吧,並沒學會23333


咱說,彆強行黑科技好不好?

上來就是新莽卡尺水晶杯,偃師人偶木鳶飛的那幾位,要不要考慮一下去寫歷史架空題材的科幻小說?SFW登過好幾篇類似的優秀作品哦,還是很有受眾的喲?

王莽不是穿越者,他那套制度上承周禮走的還是儒家復古的路子沒什麼共產主義萌芽,麻煩了解王莽改革上知網找論文別上知乎聽什麼位面之子vs穿越之人的扯淡好嗎?主張個土地國有就是社會主義?西周表示我兩千年前就跑步進入社會主義咯?

卡尺不等於遊標卡尺,漢代沒有遊標卡尺,要不您給咱從那套出土的卡尺上找出任何和游標有關的設計來看看?

戰國水晶杯不是玻璃杯,要這能算黑科技那古羅馬的玻璃器批發商豈不是天頂星人下凡?

鄭和寶船最大不過三千噸級,碑文明明白白刻著五千料,要雖然也是巨艦但也沒到2萬噸好嗎?還輕巡和CVL級別,沒看到百度百科自己寫的內容前後矛盾嗎?明代史料還寫荷蘭船長五十丈呢是不是也失傳了?

還有偃甲術,咱且不吐槽這個名詞本身有沒有毛病,上面幾位答主津津樂道,結果一大半篇幅都在描述遊戲內容?知道你們用現代漢語轉述的故事來自《列子·湯問》么?知道這本書是什麼性質么?拿這個證明所謂的偃甲術是黑科技?

你乎真是藥丸。


我必須得好好吹一下我家鄉出土的好東西了。

沒錯,就是最近大熱的《國家寶藏》里出鏡的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曾侯乙編鐘。

編鐘最早在商代就已經產生了,之前很多地方也出土過。但製作如此精美,保存如此完好的成套編鐘在國內還是首次出土。

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在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滄桑後,它還能發出悠揚的音樂,能演奏現代歌曲,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發出「一鍾雙音」,而這一製作工藝因為後來鐵製品的流行,到了宋代已經失傳。

乾隆皇帝曾用黃金製作出了編鐘,遺憾的是也只能發出一個音。這一工藝也是到了現代用聲波儀器測定後才被複制。不由得讚歎幾千年前古人超前的藝術審美和高超的鑄造水平。

這是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盤,是的,它和「雲紋銅禁」一樣,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用「失蠟法」製作的青銅器。

華麗的外表,複雜的結構,看到它,你真的不敢相信,我們的先祖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這一高超的製作工藝。而且這一工藝還對現代的裝備製造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我們的先祖感到驕傲!

為我們國家的燦爛文化感到驕傲!


戰爭是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第一動力,這句話絕對是有道理的。

近代以來的人類科技爆發,以兩次世界大戰為巔峰,兩次世界大戰加起來不過十年,但新發明層出不窮,效率遠超和平年代。冷戰時期,美蘇的各種黑科技腦洞工程一個接一個,科技進步飛速,但冷戰一結束,科技進步的速度馬上就下來了不少。而中國的古人,為了戰爭,研發的戰爭機器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先說個常見的:

在古代世界中,東西方文明都意識到了槓桿原理的巨大作用,於是東西方都發明了古代的火炮——拋石機。

中國最早的拋石機記載,始於戰國,屬於人力牽引式拋石機,到了北周隋唐,已經發展出了五百人規模的超大拋石機,彈丸能達數百斤,射程可以超過500米(現代的突擊步槍有效射程不過四五百米)!在古代戰爭中,尤其攻城戰中,已經屬於毀天滅地的戰略型武器。

而到了宋朝,宋軍則將投石機技術更上一層樓。宋朝在建康府(今南京)和江陵府(今湖北江陵)設置了火藥局,專門生產能夠燃燒爆炸的投石機彈丸。宋軍甚至將這種火藥投石機裝上了戰船,在抵抗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的戰鬥中大顯神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後來的蒙古西征中,蒙古人更是將病人的屍體放在投石機上拋入城中,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生化武器。拋石機所帶來的不僅有巨大的毀傷,也有對守城部隊的心理震撼,屬於古代的戰略武器。

但攻城之時,除了戰略威懾,也需要直接參与戰鬥的攻城機械——

雲梯,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攻城機械,前後沿用了將近兩千年!

講到這,就必須得提一下我們國家的工藝祖師爺——魯班大師了。

魯班名公輸班,魯國人,因此名魯班。魯班是中國工匠的祖師爺,不僅僅是木匠。魯班的發明多的讓人眼花繚亂,從我們的傘,鋸到曲尺,石磨,都傳說是魯班的發明,甚至有人傳說連水井都是魯班發明的。不過與這些民間傳說相比,史籍中明確記載過魯班發明過一樣東西——雲梯。

《淮南子》中記載:「魯班即公輸盤,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做雲梯」。在《淮南子》的另一章《兵略訓》中則說:「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與城中」。《墨子·公輸》中寫:「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雲梯的的確確是魯班留給後世的重要發明之一,對於古代的攻城戰來說,雲梯能起到改變戰局的作用。因為古代城牆高聳,攻城的士兵如果想把長梯架上,很難成功,就算架上也很容易被掀翻。而雲梯改變了這個情況,雲梯以雲梯車為依託,雖然笨重,卻很穩固,一旦靠上城牆就可以保證士兵登城。因此雲梯在戰爭中廣泛使用,到了唐宋的時候,更是改進了傳統雲梯,加上了能伸縮的副梯,可見其價值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雲梯的設計居然一直用到了現在!雖然現在早就沒有了攻城戰,但云梯依然被廣泛作用在消防工作中。

說起了魯班,就要說說他的好朋友——墨子。在動畫《秦時明月》中,墨家和公輸家是勢不兩立的兩家,實際上墨子和魯班雖然有對抗,但兩人關係不錯。史書記載中,魯班總是輸給墨子,墨子的傳說比魯班還要神奇:

魯班善攻,而墨子善守,「墨守成規」就說的是墨家的防禦之術。為了防止敵人挖地道攻城,墨子把一個大缸埋入了地下,聽聲音來判斷敵人掘進的方向。在地面上,墨子還發明了戰國時期的旗語,用來遠程聯絡。除了這些,墨子還發明了連弩車,轉射機等軍事裝備,與魯班的發明分庭抗禮。

但關於墨子的傳說,最神奇的在於他的「飛鳶」。

在《墨子》中,記載了魯班造過一隻「木鵲」,能三日不落,是用木頭做的一隻小鳥,當時被墨子嘲諷為無用功。但很多史書都記載,墨子曾經也造過木鳥,而且還是大鳥。《韓非子》里記載,墨子的木鳶造了三年,民間傳說里更是說墨子的木鳥更是能載人,堪比古代的運輸機。

雖然關於魯班和墨子的發明,很多都是民間傳說,真假難辨,但兩個人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發明家,最精到的工匠是毫無疑問的。可是,在一部古籍中曾經記載過一個神奇的故事,這個故事裡的技藝,連墨子和魯班都自嘆弗如,甚至從聽說此技藝後從此金盆洗手。這一切是因為一個古代傳說中最偉大也是最神秘的發明家的出現——偃師。

《列子》是一部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記載了很多故事,包羅萬象。在《列子·湯問》一偏中,曾經記載了這麼一個神秘的故事:

「周穆王西訓狩,越崑崙……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領其顱,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夫班輸之雲梯⑩,墨翟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弟子東門賈、禽滑釐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規矩。」

在這段記載里,描述了一段神奇的故事。周穆王西巡,在歸國的途中,有一個神奇的工匠請求獻寶。周穆王召見了他,他帶來了一個人。周穆王問:「這是誰?」他說:「這是我為大王做的能跳舞唱歌的假人。」這個假人跳舞合乎節奏,唱歌合乎音律,體型優美動作自如,最後甚至用眼神挑逗周王的妃子!周王大怒,要殺掉偃師,偃師嚇壞了,趕快把假人刨開,周王一看,裡面全是革、木、膠、漆等天然材料,而且做的五臟俱全,周王連連感嘆技藝的神奇。

後來墨子和魯班的徒弟把這件事兒說給了各自的師傅聽,兩位大師從此終身不再敢誇耀自己得技藝,開始老老實實的潛心研究了。

偃師的傳說,不僅存在於《列子》中,其他古籍也多有記載,偃甲技術的傳說存在於歷朝歷代,尤其在東夷南蠻,都有「偃甲造人」的記載。傳說中的偃師甚至還戰勝過西王母,拯救了當時的中原人民。偃甲書與其他古代機關術不同之處在於,公輸和墨家的工藝,是以木工的機關為驅動力,而偃甲之術,則以磁力和金石相結合,所以能得到驚人的發明作品。

機關術與偃術的區別,不僅在於原理和力量來源的不同,更在於用途和理念的不同。機關術主殺伐,側重攻城略地,殺戮凶戾,而偃術則主和平,栩栩如生。

我們聽了這些古代傳說,感到神乎其神不可思議,但其實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古人的智慧和已消失的技藝很多時候超乎我們的想像。偃術的神奇表現甚至超過了現在的只能機器人,不得不讓人感慨一聲神奇。

好在人們關於偃術的興趣從未消失,手游《古劍奇譚二》就是以偃術為背景的:

《古劍奇譚二》手游中的重要角色謝衣,居然是一名偃甲人!其本體遭遇了可怕的災難,作為偃甲大師的謝衣居然想到了製造一個偃甲版的自己,代替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

而主角樂無異,更是偃甲世家出身,父母都與偃甲術有些莫大的淵源。樂無異對偃甲的酷愛深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行走江湖的他,更是把偃甲與武器相結合,製造了很多偃甲劍。

而《古劍奇譚二》手游中的偃甲,也完全契合了偃術的內在精神——強大但不凶戾,神奇但不浮誇。

像偃甲「妙法蓮華」,就專主恢復生命,提升防禦,是古劍奇譚世界中行走江湖的偃師們共同的奇妙法寶,是江湖上盛行的保命神器。

神奇如「披甲飛馬」,除了能提升防禦之外,更是能日行百里,屬於古劍江湖中的坦克。偃甲的功能多像此類,很少有專主殺戮的武器,都有自己的神奇功能。

在《古劍奇譚二》的手游中,偃術的神奇提升體現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除了上面的寶物之外,還有凝音鳥、偃甲蠍、偃甲刀客、竹筍包子號等許許多多的神奇偃甲,想了解偃甲文化,還是自己去體驗一下吧!


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關注,看來在知乎上一定要謹言慎行啊,新人也是長記性了,那我再更正一波。

當然是秦國碾壓六國的科技了,鑄劍術

陳列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兩把青銅劍(只是陳列了兩把)

這兩把劍歷經兩千多年沒有腐朽,經過化驗分析其表面有一層10μm左右(一毫米等於一千微米)的鉻鹽氧化物防止腐朽,這個類似的技術直到上個世紀才被德國人發明出來,而我們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就已經掌握了這樣的技術,至於如何做到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

有評論一直在說越王劍,首先,越王劍經表面分析並未發現經過防鏽處理,主要得益於其出土環境,而秦劍出土於泥土中,強調一下,泥土中,經分析是經過防鏽處理的。另外,關於評論區說的隨機事件,倖存者偏差等等,不好意思我實在不敢苟同。如文,我回答的說是兩把,但其實實際單在二號坑裡就出土了19把這樣的青銅劍,每個劍身8個棱面,而且都是劍身光亮平滑,專家測量發現8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秦俑坑裡面出土的其他兵器也證實了秦國有標準化生產兵器的工藝。我並不覺得這是所謂的隨機事件。另外一個證據就是秦劍的長度,一、二號坑裡面的秦國長劍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比戰國時其他各國的劍都要長,由此可見這批劍是有意的做出的精良兵器。

#####

秦國還有很多黑科技,包括秦馳道的建設,去看它的地圖,通往六國的每一條路近似直線。最令人驚嘆的是在南陽的山區里發現的「軌路」的枕木。經碳14測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原理和現代鐵路無異,還是複線,只是不是用蒸汽機車牽引,而是用馬力拉動。

####

評論質疑質量上的猜測我覺得很正常,但我確實也沒有誇大(我簡單以時間為參考,請見諒。)建造秦馳道用的大體是木石結構,木材都做過充分的防腐朽處理,河南境內發覺的當年所用的枕木至今沒有腐朽,陝西省淳化縣,旬邑縣,耀縣境內至今還保留有當年的馳道遺迹。現代高速公路都是土石結構,我不專業學這個,不能妄下結論,只能說兩千多年後還真不一定能找到)

####

另外始皇墓裡面的秘密更多!

——————————————————————

接下來,一點點小番,就當做傳聞吧!

——————————————————————

至於秦國為什麼如此厲害,傳說秦始皇接見過外星人,有文書證據:

《拾遺記》卷四一記載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論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衫開之時,了如親睹」

____________________

劃重點#舟形似螺#

談論天地如何開闢,好像親眼看過一樣。

這絕對是黑科技!


一直以為棘輪(這個不叫齒輪,謝評論區指正)是現代工業的產物,然而...

所以說,現代人加油呀!


我大明朝科技天下第一!

首次回答,抖個機靈

原貼還有更多的惡搞圖,侵刪。貼子鏈接http://tieba.baidu.com/p/4399999452?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9.2.8.0st=1515934585unique=1D6A934F87E430B0C005F0E122D54F1A


感謝大家指正,並沒有鐵板燒。

吃貨表示很難過。

----------------------------------------------------

中國古代的黑科技武器還是挺多的,感覺大家都發過,我就不發太多了。

不過今天到時要推薦個個人覺得很有趣的玩意,不是武器,但是吃貨關心的。

上圖是桌子,但是看著就有一股王霸之氣很不一般。

因為它是古代的「鐵板燒」 。手動微笑。

以下為百度內容:

在1933年,在安徽壽春戰國楚王墓中就出土了一個青銅雲紋方爐,燒烤功能更為明顯。一隻淺長方盤形,外形與現代烤爐有相似之處,體側有兩條青銅提鏈,方便移動,烤肉、取暖兩便。

在古代鐵板燒叫做「炙肉」,殘羹冷炙就是出自這裡。

古代皇室真的很會享受哎!不知道他們的鐵板燒和現在的鐵板燒差距大不大!


黑火藥…

是不是很黑?

是不是很科技?

是不是很中國古代?


河南偃師人,看到這個話題忍不住插兩句。

先介紹下偃師這地方吧,偃師是洛陽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

看到這可能有人坐不住了,人家問黑科技,你介紹你們家鄉是幹啥?來搗亂的?

先講個大家都熟悉的寓言故事吧。

《列子?湯問?偃師》 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越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王諦料之,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髮,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載之以歸。 夫班輸之雲梯,墨翟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弟子東門賈、禽滑釐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規矩。

總結下,大概意思是周穆王去微服私訪,越過崑崙後還沒回國,有個叫偃師的工匠來忽悠混飯吃。第二天這人帶了一個小哥哥來給周穆王表演尬舞,還跟周穆王的妃子眉目傳情。

周穆王是什麼人呢?穆天子,西周的傳奇帝王,所作《呂刑》也是中國流傳下來最早的法典。一般強大的男人都有成正比的佔有慾和嫉妒心,當下就發作要把偃師砍死。

偃師慌的一批,趕緊把小哥哥給拆了,發現裡面都是皮革、木頭、樹脂、漆和白堊、黑炭、丹砂、青雘(注意下標黑的部分,劃重點)

剩下就是商業互吹,魯班、墨子聽說了都覺得自己不太行,偃師也成為了後來掌握黑科技木匠的代詞。發展到今日,偃師也作為文化符號被各種小說、影視劇、遊戲發揚光大,成為中國蒸汽朋克的代名詞。

《古劍奇譚二》偃師——謝衣

那跟偃師這個地方有什麼卵關係呢?

小學時年幼無知的我,在地攤上看到一本圖注寓言故事,《列子》的簡本,知道了偃師這個典故,也因為和家鄉同名印象格外深刻,年幼的我腦洞大開還專門問過父母,都笑一笑不了了之。

後來也一直不認為有什麼關係,直到有一次因為街坊大爺的喪事,發現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正好是十年前,08暑假(因為奧運會印象特別深),我家斜對門的老大爺腦溢血去世了。他家庭情況比較複雜,三個兒子因為家產爭端關係不合,出殯那天還鬧得沸沸揚揚的。

08年時我家附近,百度搜到的

老大好多年前就不在本地,因為出殯帶著小兒子回來了。老大一看就面相殘暴,板寸大金鏈子,說話罵罵咧咧,小兒子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跟有多動症狂躁症一樣,出殯之前就一直在衚衕里興奮的嚎叫。

老二、老三都是本地老實巴交的農民,應季的時候給別人地上打幫工,賺個辛苦錢,感覺也不是那種喜歡和別人起爭端的人。

靈堂上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出來的時候,小b崽子一直在歇斯底里的喊「死老頭」「死老頭」,老大一直在對著老二老三吵的臉紅脖子粗的,不見管他。

老三聽見小b崽子一直在罵老爺子,可能是忍不住了,平地驚雷的大喊了一聲:「日內娘,你囊肚累啥?(cnm,你說的什麼?)」

小兒子差不多就這樣

小兒子聽見的一瞬間,鴉雀無聲,成直角倒下去了,口吐白沫(親眼目睹)

老大就嚇得趕緊抱著小兒子去衛生所,看不出來毛病就去大醫院。說來也奇怪,這小崽子到處診斷什麼毛病沒有,就是不會說話了,也不吵不鬧,吃喝拉撒一切正常。

正好我舅媽是當地有名的神婆,我舅舅也是個老學究,沒事研究些道術、周易什麼的,老大就拎著兒子去舅媽那看是啥毛病。

我小時候也是個喜歡看熱鬧的人,一聽我媽說這事,就立刻跑我舅媽家去了。

說實話,我一直不太喜歡我舅跟我舅媽,小縣城抬頭不見低頭見,也沒進過他家幾次。因為他家一直陰陰深深的,還一股爛木頭味和刺鼻子的硫磺味,小孩從生理上就有種厭惡感。

到舅媽家的時候,她正好要領著老大,拉著我舅,說是被老爺子附上了,去靈堂做法式。我想跟著去說我太小,容易被驚著,不讓我跟去,就把我鎖他家了。

我舅家,差不多是這種舊房子

在我舅家百無聊賴,熊孩子本性發作,就開始瞎翻。我舅家很多線裝書,不是那種古本的,就是影印的紙,做工很粗陋,不知道從哪印的,亂七八糟的什麼書都有,《偃師縣誌》、《周易參同契》、《人子須知》、《悟真篇闡幽 》之類的

因為都是古本,我基本看不懂,草草翻了幾本就不翻了。這時發現了我舅桌子上的筆記本。

塑料皮,藍色,帶紐扣

八十年代最常見的那種筆記本。

跟這個基本差不多

大部分內容我也記不得了,跟偃師相關的部分卻把還年輕的我驚到了

「偃師者,偃仰僵仆之精。道法之中,更有藏魂之術,其理通於此,無非取於赤精蓋身,以掩魂魄,並依次避凶,此法有步罡之說,有符咒之法,有存想之用,雖法門眾多,實則一理。」

「更有旁術,雖不依斗,然封魂入物,用罐者名曰藏魂罐,又稱蓋魂法也,理亦相通。」

當時覺得這些話好生牛逼,就生生背了下來。

借著旁邊還有舅舅的註解大概理解了下,意思是,偃師不是靠機巧之術操控木械,要不偃師的故事哪來的活靈活現的木人;而是藏魂術,靠招靈來操控死人或者器物。

難怪《列子·偃師》中,偶人的組成是皮革、木頭、樹脂、漆和白堊、黑炭、丹砂、青雘

白堊、黑炭、丹砂、青雘,都是道家用物,哪是木匠會用的東西。

偃師並不是他媽木匠,而是死靈法師啊!

聯想到偃師這地方,我特別小的時候,還有種職業叫「抬杠子的」,其實就是搬運屍體,和湘西趕屍人異曲同工。

湘西趕屍人

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幾千年前,苗族祖先蚩尤率兵在黃河邊與皇帝部落對戰,直至屍橫遍野。打完仗要撤退,抬完傷兵,蚩尤對身邊的軍師講,我們不能對戰死的兄弟不管,你用點法術好讓這些兄弟回歸故鄉吧。於是軍師開始在滿地屍體中禱告神靈開始做法,軍師做法後,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全都站了起來,跟在蚩尤後面規規矩矩的向南走。

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作小販、採藥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

雖然湘西離偃師十萬八千里,但是傳說也是起源黃河邊,而黃河邊這個起源地,就是指的偃師了。

由此看來,偃師題材的遊戲,並不是蒸汽朋克,原來是克蘇魯啊!

&<未完待續&>


看了這個話題,感覺有點意思,沒看評論直接先搜索了一遍相關,發現了很多挺有趣的內容,啥也不說,趕緊上一個視頻開下胃:

盤點古代那些黑科技 計算機兩千年前就已出現news.enorth.com.cn

中國文明,上下五千年,遺留下來的書刊記載,文明古迹,浩大工程無不體現著古人的智慧……

下面這張圖就能說明問題……魯班大師,實在是黑科技的佼佼者,雖然我也不知道這隻鳥是否能上天,但我相信,古人智慧無限,連山海經這樣的典籍都能出了,還有什麼不可能?

戰國時期,由於征戰討伐,土地兼并,兵器很厲害就不用多說,暗器機關術那也是很先進的……

下面這把出土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鋒利無比,具有金屬記憶功能,當時傳的更是神乎其神

然後是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齒輪。青銅製造,每一個鋸齒都還清清楚楚,帶擒縱機構的齒輪組,是鐘錶內核的核心部件之一也可以做燧發槍的槍機。個人認為這也是個青銅朋克時期……有點扯遠,話術也不太專業,輕噴。

延伸閱讀:

有點懶,不想搬太多東西了,就發點延伸資料吧,有興趣可以自己看

蘭陵郡王:《清明上河圖》中的黑科技news.ifeng.com圖標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這柄銅劍。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採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最大的爭議,來自於劍身鍍鉻,這是工業文明才有的技術。

「鉞王鳩淺,自乍用鐱」

個人推測是用的電鍍技術

原因是同時期中東出土過「巴格達電池」(這個考古界有爭議,有學者認為這是偽造)

巴格達電池(Baghdad Battery)是巴格達伊拉克博物館中的一件藏品,發現於1936年6月,距今已有大約兩千年歷史,外表看起來是一隻簡陋的小陶罐,但以陶罐內裝的所有物質及其製作意圖來判斷,這隻陶罐卻像是一個電池的外殼。

這種電池是在公元前248年到公元前226年的一個帕提亞村莊遺址上被發現的。巴格達電池是一種出現在兩河文明的人造工藝品,年代可以推溯到帕提亞時代,被認為是一種歐帕茲 。

這些出土的銅管、鐵棒和陶器是一個古代化學電池,只要向陶瓶內倒入一些酸或鹼性水,便可以發出電來。

根據出土文物中共有可裝配10個電池的材料來分析,這些電池當時是被串聯使用的,串聯這些電池的目的則是通過電解法將金鍍在雕像或裝飾品上。」而另一種推測是科羅拉多大學的保羅·凱澤,他指出,這些電池的使用者是巴比倫的醫生,在當時沒有電鰩魚時,他們把它作為替代品使用,從而能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

(1970年),一位德國學者艾林·艾傑巴得希特Arne Eggebrecht幫助了卡維尼格。他找到卡維尼格,並仿製了「巴格達電池」,製作了一些銅管、鐵棒和陶瓶。然後取來新鮮的葡萄汁,倒入電池中,立即奇蹟出現了,聯接著電池的電壓表顯示出0.87伏特電壓。電池發電性能確定後,艾林·艾傑巴得希特又作電解鍍金試驗。他將一個小雕像吊起,抹上一層金粉水,隨後接通電池,通過電流,兩個多小時後,一個栩栩如生的塗金雕像便閃現在他眼前。又經過幾次類似試驗,他終於證實了卡維尼格的論斷:古人們使用的鍍金雕像正是通過這種電解法鍍上金的。

除艾傑巴利希特外,美國科學家們也模仿巴格達電池進行了一系列試驗。他們用複製品成功使用了葡萄酒、銅硫磺、鹽硫酸等古代居民擁有的溶液作電池溶液。另外一項是對陶罐及其內裝物質的複製品做了測試。把醋酸、硫酸或檸檬酸也行——當作電解質,注入銅管,模型便產生電壓為1.5伏的電壓,18天後電流才消失。 這些科學家們宣布,巴格達附近發現的銅管、鐵棒和陶器只能被認為是用於製作化學電池。

這不僅表明古代波斯人已知道怎樣用電,而且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使用電可能是古代冶金和其它金屬,製作兵器。

或許,同時期這個春秋戰國的工匠也有這種土電池,才可能在劍身上鍍鉻。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想。


這問題下面的回答,怎麼看都像古什麼二那個遊戲的營銷策略,魚目混珠


個人覺得比較常見的黑科技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瓷器上,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從瓷器發展的歷史上,我們的瓷器種類太多太多,在古代我們的祖先使用瓷器是非常常見的,可是在明朝晚期外銷瓷(克拉克瓷等青花瓷)出口歐洲之前,在歐洲瓷器只是少部分貴族才能使用得起的,甚至貴族使用破碎後瓷器也會不捨得扔,會請工匠鋦瓷來保存。當然歐洲也想打破中國對瓷器技術的壟斷,但是一直在山寨,也沒辦法脫離陶器易碎的範疇,直到1708年伯特格爾瓷的出現(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部叫《china瓷》 的紀錄片),歐洲才算真正掌握了瓷器的製造方法,但是也僅僅是初級階段,而幾十年後中國的乾隆年間,我們的制瓷業已經達到了頂峰。

現在我們很多地方都能仿製出古代的各大名瓷,但是很多就算仿製出形也仿製不了古代的那種韻。下面就來展示一下古代那些瓷器

清乾隆 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琅彩折枝花紋合歡瓶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官網的介紹:此瓶造型優美,設計精巧,在清代宮廷檔案中被稱為「合歡瓶」。軋道工藝是在琺琅彩色地上用鐵錐划出細如毫芒、宛如鳳尾狀的花卉紋,為乾隆時期創製的新型裝飾技法。在軋道地上繪花卉圖案,具有銅胎畫琺琅的藝術效果。此種工藝頗為費工(在乾隆農家樂審美時代里的頗為費工就是現在的巨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為「錦上添花」。

清乾隆 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官網介紹:瓶口外撇,短粗頸,頸兩側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內套一直腹小瓶,與外瓶頸部相接,可以轉動。小瓶白釉地上飾粉彩。瓶頸與肩兩部位,各繪12個開光,上下相對。頸部開光中,有楷書「萬年」、「甲子」及篆書天干名;肩部開光內篆書地支名。腹部飾黃地軋道的纏枝花紋,並鏤空出4組四季園景開光景窗,透過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嬰戲圖,童子們或騎馬、或打太極旗、或持傘蓋、或擊鼓、或打燈籠,千姿百態。瓶之象耳、口沿及鏤空景窗邊緣部位均施金彩。瓶內施松石綠釉。底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的口、頸部位皆能轉動,尤其是頸、肩部開光對合組成一部萬年曆。瓶體須三部分分別燒繪,在工藝過程中,各部位的收縮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組裝、粘接、補彩後出現紕漏。(為了取悅十全老人真的不計成本地燒制)

轉心瓶和琺琅彩相對太高端了?那咱往明朝挪挪

明 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 天津博物館藏

天博官網介紹:此尊塑像通體白釉,觀音舒坐,髮髻高聳,眼帘下垂,身著羊腸裙,左臂下垂手扶一卷經,右手置於左膝上,雙膝交叉,呈交腿坐態,蹺足。神態肅穆,衣紋簡練洒脫,由於雕塑技藝嫻熟,線條洗鍊,深刻表現了觀音超凡脫俗的神態。塑像背面有一陰文葫蘆形「何朝宗」款。此尊觀音應為何朝宗的代表作。堅細的胎質配以瑩潤的白釉,觀音愈發顯得如脂似玉、典雅可愛,令人嘆為觀止。(同時期的歐洲還在艱難摸索制瓷工藝,我們已經在追求瓷器審美的道路上走了不知道多久了)

元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上海博物館藏

一不小心上溯到了元朝,青花瓷的成熟創燒對於中國瓷器歷史是極為重要的轉折。元青花瓷大改之前瓷器含蓄內斂風格,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南宋 曜變天目茶碗 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藏

曜變天目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盞,是宋人鬥茶用的。日本人形容這個碗,都是用「碗中宇宙」這種詞,說裡面彷彿是深夜海邊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測。

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官網介紹: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鑒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文獻記載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 「冰裂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鑒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五代 秘色瓷蓮花碗 蘇州博物館藏

1956年在蘇州虎丘雲岩寺塔第三層發現。這件越窯秘色青瓷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碗為直口深腹圈足,盞托形狀如豆,盤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盞托盤面和圈足均飾重瓣蓮花,如淺浮雕狀凸起,被認為是五代時期秘色瓷標準器。

三國吳 青瓷羊形燭台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國博官網介紹:三國時期,青瓷器在產量、種類和質量上都比東漢時期有明顯提高。當時青瓷器主要產地包括現在浙江寧波、紹興、溫州及金華等地區,其原料為一種含石英、高嶺、絹雲母類型的偉晶花崗石風化後的岩石礦,風化程度高,含有較多的高嶺石礦物。這種瓷土含鐵量較高,是燒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與石灰石配製而成的石灰釉,光澤好,透明度高。這件燭台釉色勻凈,充分顯示出這一時期在燒造青瓷器的原料選擇上的重大進步。而卧羊整體塑造簡練,局部刻劃精細,將羊的馴順特性凸顯無遺,反映了這一時期在燒造青瓷器的藝術化方面的追求。

同時期世界大部分地區還在東北玩泥巴(滑稽),不對,是在燒制陶器,我們偉大的祖先在1700多年前已經開始走在瓷器藝術化的道路上了。

以上瓷器除了曜變天目建盞我都親眼所見,每一件都讓人過目不忘,這些精美的瓷器還只是中國瓷器史上的冰山一角,背後蘊含的科技和古人的智慧難以用文字來表達,只能深深地敬佩這些基本沒有留下名字的窯工,每一件瓷器燒造,每一種窯口創燒都是一種偉大的進步,許多瓷器不要說我們普通人覺得製作出來基本不可能,就是現在的那些制瓷大師也很難很難完全仿製出來(當然也有許多是因為原作不計成本的燒制@趙 佶 @弘 歷,現在仿製成本太高了,也有少部分瓷器仿製基本還在摸索古人的技術)


國家組織形式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