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城市公共區域的凳子總是那麼少或者不設凳子?

其實就是想出太陽的時候坐在街邊看看行人,走累了在路邊坐坐,等人的時候有地方坐坐,風景好的地方能坐著看看風景,等高鐵的時候能坐在廣場里抽根煙...

感覺每個地方的花壇就是當凳子的...但是坐著不美觀也不舒服啊


這個問題正好是我的設計工作範疇,可以說明一下。

原因其實很簡單,歸納來說有三點,第一是設計考慮不充分,第二是場地人流量變化太快,第三是設計考慮充分。

要說清前因後果還需要從相關的設計規範說起,主要是兩個規範,一個是城市綠地設計規範,一個是公園設計規範。接下來我就詳細說一下。

最早的93版公園設計規範其實就對公共綠地座椅提出了要求:

第2.4.4條 公用的條凳、坐椅、美人靠(包括一切遊覽建築和構築物中的在內)等,其數量應按遊人

容量的20%~30%設置,但平均每1h㎡陸地面積上的座位數最低不得少於20,最高不得超過150。分布應合理。

來源《公園設計規範CJJ48—92》

一直到07版公園設計規範,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調整,並且一直沿用到2016版最新規範:

3.5.4 休息座椅的設置應符合以下規定:

1 容納量應按遊人容量的20% ~ 30%設置;

2 應考慮遊人需求合理分布;

3 休息座椅旁應設置輪椅停留位置,其數量不應小於休息座椅的10% 。

來源《公園設計規範GB51192-2016》

07的城市綠地設計規範裡面也有相應要求,基本與07年公園設計規範一致,也是一直沿用到最新的2016版規範:

7.4.1城市開放綠地應按遊人流量、觀景、避風向陽、庇蔭、遮雨等因素合理設置園椅或座凳,其數量可根據遊人量調整,宜為20~50個/ha。

7.4.2城市開放綠地的休息座椅旁應按不小於10%的比例設置輪椅停留位置。

來源《城市綠地設計規範》GB50420-2007

可以說行業的相關規範一直對綠地休息座椅是有要求的,並且這個比例是不低的。不過要注意的是,相應的規範儘管從93年一直延續到現在都在實行,但是它一直不是強制規範,只是一個指導規範。換句話說,你遵不遵守實際無所謂的。

現在再回來看第一點原因,早期座椅的設計仍是沿用傳統設計,亭廊自帶的美人靠外加一些石桌椅,由於理念落後,設計上幾乎沒有考慮座椅這一點。所以93年規範里公用座椅的範疇就包括亭廊的美人靠和構築物里的休息座椅,但是到07年的規範就取消了這一段話,這是設計理念的一個進步。早期的設計缺乏考慮,後續當地政府基本都進行了重建或者提升,增加了許多人性化設施,座椅就在其中。

隨手一搜就能發現很多相關的新聞,節約成本的就是直接加座椅,有錢一點的就是提升改造或者重建,比如北京石景山一個林帶景觀改造。

(圖片來源,谷德設計網)

當然,沒有座椅不能全甩鍋到早期的設計,實際現在的設計中仍然有很多設計缺乏考慮,設計只考慮表達的美觀,而缺乏實用性,這就需要設計師多一分考慮。

再說到第二點,這一點應該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規範提到按人流量20%-30%設置座椅,但是人流量不是一成不變的。典型的是景區,比如故宮和天壇放以前可沒這麼多人,現在一到節假日一天就是七八萬人,估計把整個景區空地全放上椅子才能符合要求了。很多新建的街頭綠地、公園也是如此,隨著地區和城市發展,人口越來越多,到一定程度就無法滿足需求,這個鍋確實沒法甩到設計頭上。需要的就是改造提升,或者重建。人流量達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的是擴展了,這也是城市規劃不斷變更,城市拆遷、外擴的一個原因。

一個典型的改造成功的案例就是波士頓郵局廣場的Norman B. Leventhal公園,城市對綠地的需求,加上技術的提升,把一個地上四層的停車場建築改造成了一個公園加上地下多層停車庫。這樣的改造,可預期的時間內也會出現在國內的大城市發展中。

(圖片來源,谷德設計網)

再說到第三點,設計考慮充分。理解這一點需要了解場地的用途,並非所有的場地都適合或者需要停留。比如熙熙攘攘的車站廣場、火車站廣場就並不需要任何人停留,他們的停留功能都是由建築提供,車站內都有專用的候車空間,站外的場地只是用來滿足人群集散功能。同樣的道理適用於一些狹窄的市政道路等空間狹小的場地,本身的空間不夠,只能滿足首要的通行功能。

最後說一點座椅本身,現在很多座椅真的是結合花壇做的,但是兼顧的美觀和實用性。設計的一個發展也是表達手段,同一個目的,相比以前可以通過更美觀和更人性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圖片來源,谷德設計網)


可能我的回答不是那麼全面跟合適。

首先,先讓你看一下國外的廣場,或者是公共區域。

是不是發現跟你描述的很像,國內的大多也是如此,連最後那張的座椅都是邊上商鋪提供的。

國外的公共區域發展的時間較長,無論是最早的起源還是人們的使用上,所以國外對這一塊上有自己的一套設計理論,特別是他們將廣場公共設施的設計與其城市文化相聯繫,使其更符合其本身的生活方式及使用習慣。

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化進程速度飛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而建設廣場、公園等在當時是被認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國集體興建城市廣場在上世紀90年代,現存的很多老廣場都是該時期建設的,當時吸取了國外大量的經驗並應用到了很多設計實例中,而忘記了我們跟外國人在生活習性和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近幾年的城市的依舊快速發展,而我們的公共設施設計卻逐漸跟不上發展的腳步,設計自身的不合理及設計實施的不合理,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詬病。

首先,最讓人感到遺憾的,我國在設計上依然盲目的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包括部分地區領導,都是以高大上,國際范為設計要求。

其次,設施設置的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易成為一些素質低下的人的發泄工具,或流浪漢的睡床。

最後是管理的缺失,部分設施使用年限極大的減少,或者讓政府重複性投入,造成浪費。

以上是從一個市民、半個設計師的角度出發的想法。而從一個專業點的身份出發,考慮的可能會更多一些。

其實現代城市,建築集中、人口過密、信息飛速膨脹,城市在各種天災人禍面前變得脆弱,往往成為多種災害的衍生及發展的溫床。

在現代社會這種環境下,廣場的職責又有了新的補充,成為城市這種過度密集的有效緩解,在災害發生時起到隔離、疏散、避難、救援等作用。

在設計上,則應適當考慮滿足防災救災的需要,設置大片空地安置災害發生時大量由建築物疏散出來的人員及傷者,設置必要的防災救災設施,如取水點、消防水池、廣播與夜間照明等,在廣場植被配置上,盡量多種樹以形成遮蓋,選擇常綠、闊葉的耐火樹種,並在廣場周邊留出防火隔離帶等等。

所以你所說的公共區域是否涵蓋了防災的功能,這個是是否設計固定座椅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同時很多城市廣場周邊都是高層商鋪,對消防需求的考慮,也是是否設計固定座椅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所以你想坐在街邊看看行人,走累了在路邊坐坐,等人的時候有地方坐坐,風景好的地方能坐著看看風景,等高鐵的時候能坐在廣場里抽根煙,作為一個使用者,我們可以體諒。可是因為你對周邊環境的描述不到位,所以,我覺得很難從設計的角度去評論不設置固定座椅是否合理。

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我說的是固定座椅,至於為什麼是固定的,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家都懂。

所以不是城市公共區域的凳子少或者沒有,而是真的是否能設置,除了設計的不合理,還有一些因素是使用者所不知道的。

謝謝。


看了下題主的表述,你所說的其實就是街道、廣場這些地方為什麼設置的少,或是不設座椅。

看了樓下有些答案直接把鍋丟給設計師,我覺得有些委屈,雖然我現在也不是設計師,哈哈。

一個設計項目少不了甲方與乙方。

甲方對於一個項目是有一定預算的,所以不排除一些乙方在完成設計時,由於考慮預算,會少放一些座椅。

其次,乙方拿到項目的條件圖紙以後,不一定都會去現場。這裡有一點要注意,乙方即便去現場,關注的往往也是空間的現狀,而對於公眾如何使用該空間,則未必會給予相同的關注。而且,國內現狀給設計組的時間實際上並不會很寬裕,那麼有限的時間內就很有可能出現連場地都沒去過就出完設計方案的情況。

設計是基於問題的求解。也可將問題理解為需求。那需求有哪些?來自於誰?

場地自身的屬性必定會帶來自身的需求,如集散廣場勢必是空曠開敞的,使人流易於疏導。

再說我們的使用者,他的需求是什麼呢?使用者絕不是只有一副面孔,比如社區街道年輕人匆匆走過趕去上班,那麼對於他的需求是路途暢通;老年人出來曬太陽,可能想坐一下,能和鄰居聊聊天,那麼他的需求是可以坐一下的地方,而且座椅盡量是轉角或是成對出現,也就是說旁邊或對面不遠是可以坐人的;小朋友放學以後,想在街邊玩一會兒,那麼他的需求可能是要一些可以玩樂的設施。

所以,做設計一定要先了解場地性質。

其次做設計一定要做人群分析,一定要做人群分析,一定要做人群分析!!!

不知道人群,就不知道需求。

那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

1. 預算不夠

2. 設計方不了解場地和需求

其實可以再啰嗦一句,設計不只是甲乙方的事,也有使用者的存在。

那麼如何了解他們的需求,或者說使用者如何訴說自己的需求是個很大的問題,沒有溝通的渠道。

因為我們沒有公眾參與的法定機制,甲方如果不出公眾參與的費用而只給設計費用,乙方又沒有如此的社會責任感,很難,很難。


卸腰。

中國一些城市對於人性化設計可能比較晚。限於經濟、人口密度等考慮因素,我們的很多城市無法搞出類似歐洲城市街道的風格,長椅等設施更多能在旅遊城市的寬敞人行道上或者旅遊風景區內看見。

不過,近年來正在逐漸改善。

舉一個例子。這是鞍山市17年7月的美化街道工作後,鐵東區一些人行道上出現了不少公園長椅。在這之前,公園長椅要在公園裡才看得見。

關於花壇當座椅的問題,也要說一說,這更是人性化設計的問題。

很多城市花園/廣場在設計的時候就匆匆忙忙的,等到市民、遊客來的時候想休息,只能坐在綠化帶旁的石台上,等到天氣轉涼的時候就只能拿小墊子。

但是一些景觀區域放上長椅可能風景就沒那麼好了。這也是略顯矛盾之處。

這是在大連中山廣場裡面拍的照片,人們休息、喂鴿子、曬太陽等等都是坐在這樣的石台上。相對於坐在長椅上來講是有一些不太舒適,但是要是放上長椅就顯得空間小了許多。(大家都會把首選放在長椅上,沒人想著石台了)

總的來講,為了減少快節奏對於城市生活的影響,增加長椅這類的設施還是有必要的。


這是為了加快行人流動,減少擁堵的情況。我們國家的人太多,能享受慢生活的城市就更少了,大多數城市的人都在為生活奔波忙碌,效率和速度是第一追求,如果誰都想坐下來歇一歇,那這些公共區域全都裝上凳子恐怕都不夠坐,還會由此帶來垃圾亂扔亂放,閑散人員佔用公共區域,交通擁堵,公共設施被破壞盜用等問題。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快餐文化的發展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美國的文化越來越崇尚速度和效率。花兩三個小時吃午餐的人少了,為適應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飲食觀念與需求的改變,一種新的快餐模式迅速推廣並佔領餐飲市場,只要一個窗口,標準化的製作模式,穩定的口味,大幅度削減餐桌座椅的數量,讓顧客買了可以帶著路上吃。這樣的經營方式不僅極大地適應當時生活的快節奏,還有效減少了租金成本、耗用品成本、顧客服務成本,顧客佔用服務成本,由此產生了極大的效率和生命力使得快餐文化在短短几十年就在全球範圍內發展擴張。

而如今減少公共區域座椅數量,是為了加快行人流動,減少閑散人員聚集,減緩交通擁堵,降低清理成本,公共設備維護成本,提高效率,適應當前快節奏的生活需要。


沒錢唄。


因為現在中國設計師很少去現場切身為使用者考慮


謝邀

公共區域放置太多休息長椅,變相為流浪者、乞討者提供住宿環境,影響市容,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因為很多設計根本不從人性化的角度考慮…


推薦閱讀:

老爸要讓我去他認識的熟人所開的工程造價諮詢公司,我是專業是市政工程,自考了個工程造價管理。去不去?
除了經濟原因,還有哪些因素會阻礙「海綿城市」的發展?
軍區擾民應該如何投訴?
冷熱瀝青有什麼區別?

TAG:城市 | 城市規劃 | 基礎設施建設 | 景觀設計 | 市政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