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否在走向衰落?


日本走上衰弱是必然的,一個人口一年減27w的國家,活力漸漸失去,當50年以後,這個國家50%以上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是否衰弱不言自明。


這是李光耀說的話:

日本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就是它自己的人口問題。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而年輕一代的數量不足。比起這個,日本其他的諸如陷入停滯的經濟和沒有強勢的領導人等等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日本人口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麼這個國家的前景將十分黯淡。

列舉如下數字就夠讓看官們一望而知。日本的生育率是每個媽媽平均生1.39個兒童,遠遠低於公認的最低替代率2.1。如此的低生育率慢慢讓日本社會每位退休老人需要2.8個工作人口來供養,而1950年代時的日本,還是10個工作人口供養一位退休老人,變化非常之快。預測結果顯示這個比率還會長期降低,到2022年降到每2個工作人口養一個老人,而到了2060年將達到1.3。真到了1.3個工作人口負擔一位退休老人的時候,也許年輕人會不堪重負而被迫選擇逃離日本。日本社會從二戰後開始由7200萬人口到1億2800萬人口,一直增長了65年的這個過程在三年前達到了頂點。三年時間,日本人口已經降到了1億2750萬人口。人口的下降必將伴隨著經濟規模的萎縮,這點毫無疑問。日本昨天的很多成就,都將永遠成為歷史。

多很多年來,日本的女人們順從地接受日本社會文化一直以來賦予女人的角色和職責:相夫教子,扶老攜幼,做全職太太。她們也一直很願意這樣做。但是當新一代日本女人們開始去世界其他地方旅行,接觸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當她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參與工作並擁有了經濟獨立和個人自由帶來的感覺,日本女人們的想法和世界跟著發生了巨變,再也回不去了。

我知道有一些在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作過的日本籍空姐後來選擇嫁給了她們的新加坡男同事。她們親眼看到了新加坡女人們婚後是如何生活的,你不用跟公婆住一起,你的丈夫也不會用那種男權主義的頤指氣使的態度對待你。日本社會對此做過掙扎,男人們用盡了手段試圖壓制這種女性獨立的思潮並且千方百計使她們在經濟上保持對自己老公的依賴,但是這種嘗試最後失敗了。女人們用了差不多一兩代人的時間就完成了向新時代女性的心理和角色轉換。她們權衡利弊,更為自己著想,她們認為過去的日本女人付出了太多,她們可再也不要那樣了。她們不想讓孩子成為自己的累贅。這種想法也使得很多日本女人一生不嫁。另外還有一些日本女人雖然結婚但是堅持不要小孩。很多日本企業的墨守成規也讓情況變得糟糕起來。瑞典企業允許女人工作,休產假再回來上班;而很多日本企業卻說,如果我的女員工去休了產假,那麼她就自動被轉成臨時工了。這樣一來,很多想在職業道路上有所作為的女人,包括那些想要和正式員工匹配的收入水平的女員工,就會認為生孩子是她們職業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因此,很多日本女人雖然心裡也想要生孩子,卻終究沒有邁出那一步。

新加坡也同樣面臨著低生育率的問題,我們比日本好不到哪裡去。但是這兩個國家有個本質的區別:新加坡通過接收移民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日本呢,日本民族是出了名的排斥移民。所謂保持大和民族血統的純正好像是日本民族天經地義,根深蒂固的想法。因為這個,根本就不會有人公開討論所謂通過接受外國移民來解決生育率的問題,那根本就不是一個選項,不管是對普通日本人還是對他們的政治精英階層。

我就親眼目睹過日本人所表現出來的對於純正大和血統的自豪。二戰中日本殖民新加坡的那幾年,我曾在國泰大廈做英文刊物編輯。每一年的12月8日,都會有日本軍官在那兒舉行慶祝儀式,他們會揮動著他們的武士刀,一邊還說著「 Ware ware Nihonjin waAmaterasu no Shison desu(我們大和民族是太陽女神的後代)」。他們的意思當然是,只有我們日本人是,你們都不是。當然,現在的日本人大概不會再說這種話了,可是我認為他們的潛意識裡面一直還相信這些,從未改變。我記得,那些日本人裡面有一個叫George Takemura的人有些特別,他在信息情報部門工作,說話做事都很紳士,不像其他日本人那麼兇惡。也許是因為他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緣故吧。其他的日本人其實也並不完全信任他。

當一個人潛意識裡面深深地相信這種(我的民族是神聖的,其他民族都是劣等的)說教的時候,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難辦。比如說,通過移民解決人口結構問題這樣常識性的方案,卻從來不是一個選項而且是一個不能說的禁忌。假如我是日本領導人,我會試圖吸引那些長相和日本人差不多一樣的民族,比如華人,高麗人,或者加上越南人吧。實際上日本國內已經居住著不同數量的華人,高麗人和越南人,還有其他地方的人。我看過的數字是,56.6萬高麗人,68.7萬華人。他們日語都說的非常好,生活習慣和禮儀行為也已經和身邊那個大和民族的日本人沒有分別。這些在日本的外族人非常渴望能夠完完全全地融入到日本社會中。然而,日本社會事實上連這些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人都還是不能完全接納,就因為日本人認為這些人「非我族類」。

想要完全理解日本社會這種小國寡民的社會形態,讓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人群:擁有純正大和民族血統的從拉丁美洲回遷日本本土卻最終不被接納的那群人,也叫「nikkeijin」。

1980年代,日本為解決業已深化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遂放寬了移民政策。於是,大概有幾萬人之多的在南美洲尤其是巴西生活和繁衍生息的日本人,不遠萬里跨越半個地球回遷日本本土。這些「nikkeijin」的祖父和曾祖父輩在二十年代離開日本,漂洋過海到南美洲討生活,他們第一代大多在巴西的咖啡種植園找到工作並且安頓下來,繁衍後代。60年後,這個初衷良好的逆遷移過程卻以失敗而告終。因為這些「nikkeijin」雖然說日語,雖然幾代之後還有部分大和民族的基因,可是他們畢竟生長在遠離日本本土的地方,他們與日本社會整體已經格格不入;日本主流社會其實將他們同樣看作了外國人。最終,2009年全球深陷金融危機時,日本政府給那些在日本一直找不到工作的「nikkeijin」一次性支付了一筆「分手費」永久送他們回了巴西。我只能說,這些事攤上另一個對外國人更開放更接納的國家,那基本上就成功了。難道日本政府1980年代開始實施這個政策時不希望這個政策能夠取得成功,幫助他們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嗎?只能說日本社會對所有外來人的排斥程度是連他們自己的政府都沒有估計充分的。

日本本土上現在居住的外來人占日本常駐人口數量的1.2%,而英國是6%,德國是8%,西班牙是10%。日本社會的單一到即便是在日本上了學然後因為各種原因去國外了一段時間再回到日本的日本人都會感到有些難以適應。語言的交流自不必說,此外你必須還要跟其他日本人一樣地用肢體語言和喉嚨里發出的聲音來表達一些微妙的意見、暗示等等。日本社會至少需要很多年,需要等到一個徹底轉變的來臨,才有可能成功地通過接收移民來優化自己業已老化的人口結構。問題是,日本還等得起嗎?我很懷疑。我覺得這個情況再放10年、15年不解決,日本可能那個時候已經開始不可逆轉的衰退了,到時候再說解決,黃花菜都涼了。

日本已經從1990年開始經歷了兩個「失落的十年」了,而且我看他們正在進入第三個。1960年到1990年之間,日本GDP 30年平均複合增長率在6.2%左右。從戰後的廢墟中,日本人忍辱負重,拚命工作,趕英超美,40年就把日本推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寶座,當然,這都是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實現的。

隨著日本經濟帝國的崛起,大量日本公司在西方攻城略地,購買地產。那個時候,很多西方的分析師都警告說日本人來了,西方發達國家誰與爭鋒。看看現在某些人評論中國的口氣,我覺得真是似曾相識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後來,隨著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日本開始了長期的經濟停滯。1991年至今日本的年均增長大概只有可憐的1%。就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日本開始進入了第三個消沉的十年。如果日本沒有人有眼光和決心採取斷然措施解決人口問題,那麼不要說重回巔峰,就是想達到過得去的經濟增長,都是痴人說夢。

人口數量與結構,是個重大問題,因為它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宿命。如果一個國家人口數量下降或者整體慢慢變老,那麼這個國家其實就在走向衰弱。老人不消費,他們很好換新車,他們覺得舊電視看著也挺好。他們不怎麼買新的西裝,也不買新的高爾夫球杆。他們人生早已定型,他們認為生活所需要的,他們早就有了。他們甚至很少去高檔餐廳消費。就人口問題這一條,我就對日本的未來感到非常悲觀。十年之內,日本的國內消費將會開始逐步萎縮,而且這可能是個不可逆的過程。也許這部分地解釋了為什麼日本出台了這麼多經濟刺激措施卻沒有一個能達到預期效果。

今天的日本在技術上仍然是繼美國之後,按新專利數量排名,世界第二大創新生產國。但是,最終決定創新和新專利數量的,還是年輕人,不是老人。在數學領域,一個數學家大概在21歲左右達到巔峰;很少有數學家在那個年紀之後做出更偉大的成績。(譯者按:老李對數學家的評論讓我驚呆了,是不是真的啊?!!)

2012年5月我去日本出席了「亞洲的未來」這個研討會。期間我跟很多日本政要都有會見和交談。我特別地在這些交談中就日本想要如何解決人口問題探了探他們的口風。我想知道他們真實的想法。為了聽起來不那麼刺耳,我沒有直說「你們會不會考慮外來移民」,我只是問,「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呢?」他們大都回答:「我們會考慮更多的產假和嬰兒花紅」(譯者按:嬰兒花紅簡單的說就是政府給每一個新生兒的家庭一筆錢,以示鼓勵多生小孩兒)。我聽了,感覺到很失望。嬰兒花紅能解決多大的問題呢?在我所知道的任何一個實行了類似政策的國家,這些用於鼓勵生育的政府政策的最終作用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因為這不是單純的幾個錢的問題,而是人們生活方式變了,想法變了等等這些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即便在法國、瑞典這兩個鼓勵生育政策最終發揮了成效的國家,這個過程也是緩慢的,而且成本不菲。

日本這個民族有他們很牛逼的地方。2011年日本東北部大地震發生後,我們看到了日本人是如何應對的:他們不恐慌,不混亂,每個人都體面而有尊嚴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們互相幫助,共渡難關。全世界對此都感到驚嘆和尊敬。這個世界上,在面對破壞力如此驚人,造成損失如此慘重的巨大災害時還能保持這份沉著與冷靜,依然如此有序和有章法的民族,真可謂鳳毛麟角。另外,日本人干起工作來那份追求完美的勁頭,世界其他國家也鮮有對手。看看他們生產的精美無比的電視機,汽車,甚至到日本料理中頂級的壽司等等,真是讓人印象深刻。日本人的團隊精神也是無人能出其右。在個體上,中國人和韓國人可以做得和日本人大體同等出色。但是比拼團隊的話,他們比不過日本人。可能就是日本民族的這些優點,曾經讓我(錯誤地)認為,一旦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人口問題的嚴峻性,他們就會出手解決。日本的鄰國還都在壯大當中,只有它自己,已經慢慢萎縮,並且還對此無動於衷。這真是讓我摸不到頭腦。

我已經對日本社會在人口問題上能衝破局限、勇於解決不報任何希望了。並且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依然無動於衷。我認為,日本就是一個正走向平庸,即將「泯然眾人矣的」的國家。當然,普通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不會有顯著降低。不像西方有些發達國家,日本政府的「外債」很少(譯者按:日本政府債務已經是其GDP的220%+ 而且隨著安倍經濟學而全速打開的印鈔機將會把這個數字持續推向新高,但是這些債務的大部分投資者都還是日本國內的投資者,所以李光耀說外債少,是準確的)。並且,日本的科技依舊發達,國民受教育程度很高。所有這些都能幫助日本拖拖時間,但是人口問題最終帶來的影響,是逃不掉的。如果我是個年輕的日本人,我很可能會選擇移民到別的國家去,因為在日本,我看不到未來。


是的,幾任天皇都學生物去了。。


人都沒了,如何不衰落。


日本人可以將一個東西做到極致但是卻缺乏創新精神。德國人發明了汽車本田豐田把它做到了極致反超了德國汽車,徠卡蔡司發明了相機尼康佳能做到了極致干翻了德國相機,柯達發明了ccd索尼把ccd、coms做到了極致柯達破產了。如果歐美不發生顛覆性革命日本就只能在原有的東西上繼續做到極致不會有創新。但是現在中國韓國已經追上來了做到不比日本差還比日本有創新精神。


目前是的,尤其是日本經濟。

我覺得其根本原因是:創新精神的缺失。雖然日本人在大量囊括諾貝爾化學獎么?但是那和互聯網經濟現階段所需要的創新性質是不同的。互聯網經濟現在還處於「野蠻生長」期,這和日本基於「精益求精、未雨綢繆、追求穩定和減少風險」的國民性格建立起來的製造業理念迥然不同。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日本整個社會和傳統企業太規範了、人的素質都太高了才造成了一種變相的不自由,從而導致了突破性創新的不可行。這也是日企在和主流經濟漸行漸遠的真正原因。

日本企業的特徵:精益求精、未雨綢繆、追求穩定和減少風險。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內的商業領域,這些企業特徵的實現方法成為全球企業研究的對象。為什麼?因為製造業、尤其是精細製造業,就是需要這樣的企業特徵才能確保穩定、高效、低風險地產出產品。就算在互聯網經濟主導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受益於此的日本精細製造業領先於世界的實例,如汽車、機器人、照相機、音響、液晶面板等。

後來大家發現,這些企業特徵的基礎其實是日本人的性格。建立於這些性格之上的很多制度設計是其他國家難以效仿的,像「終身僱傭制」、「企業寧可低效率運轉也不能輕易破產」等。正是滿足了從個人到組織的追求穩定和減少風險的需要,才使得日本企業和企業員工能一生致力於一種或少數幾種產品的生產以及技術、流程的改進和精益求精,這樣逐步積累起來的企業規範和商業規則使得日本企業在當年製造業主導的經濟形勢下逐漸崛起、揚名世界

不過互聯網經濟帶來的獨特創新要求卻讓日企一時難以適應。

自由的沉浮和生死

企業的沉浮、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在一批新企業崛起的同時必然要有大量的老企業的衰落甚至倒下,而互聯網領域這種生死的速度比以前更快。反過來講,如果老企業明明已經低效運轉卻一直因為人為干預而不死的話,會佔用大量資源,新企業也很難湧現,這恰恰和日本人希望企業能長久經營的想法和商業氛圍甚至法律相悖。在這一點上我們只要分別對比美國、中國和日本二十年前、十年前和現在最牛的企業就看得出其中的區別來。

在中國,今天的大部分名企十年前都遠不是現在的地位,如阿里、騰訊、百度、小米、京東等;美國的情況類似,Google、Facebook、Amazon那時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但是在日本,雖然豐田、日產、佳能、尼康在各自領域依然強勢,但是東芝、索尼、富士、日立等卻已日薄西山。關鍵是新興日企巨頭在哪裡?日本人需要自己去思考答案。

自由的規則

自由的規則在某種程度上就相當於沒有規則,按照我們熟悉的一個現代詞就叫「野蠻生長」。聽到"野蠻"二字,不禁讓我們想起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血腥。雖然在當今文明社會,這樣的野蠻行為早已不再能被接受,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互聯網經濟在本質上的的確確具有類似的、顛覆性的、忽視現有規則等特質,而這些對於日本這個固守於既有的社會規範、商業規則和企業流程的國家是難以理解的。在這一點上,不僅僅是日本,很多較為保守的國家至今都無法適應互聯網經濟。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互聯網市值十強全部被中美把持,美國的自由氛圍和移民政策保證了對新規則的適應能力;而中國還沒完全形成成熟的商業規則,也就無所謂新舊。

互聯網經濟有什麼新規則是傳統國家和企業,尤其是日本這樣的規範經濟體無法即刻適應的呢?我隨便舉三個例子好了。互聯網企業大多不等到產品完美就先推向市場搶佔先機,試想日本傳統企業怎麼能理解這樣不精益求精而做出來的產品?互聯網企業總是在實戰中不斷試錯,用資本在優勝劣汰中淘出真金,而不是花大量時間去做前期研究,這也和日本企業所強調的低風險、未雨綢繆背道而馳。互聯網企業經常賠錢賺吆喝,不盈利光燒錢,這在重視計劃和追求穩定的日企看來,不是逆天經營法么?雖然現今,很多日企迫於競爭也不盈利,但是要知道,這可不是這些日企的本意,只是沒法子盈利而已。可是互聯網企業前期大都就沒把盈利放在考慮的主要位置,而是更看重先發制人。Amazon和京東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正是因為日本整個社會和傳統企業太規範了、人的素質都太高了才造成了一種變相的不自由,從而導致了突破性創新的不可行

自由:要與傳統保持適當的距離

傳統能確保文化的傳承,但是過於傳統卻經常成為創新的障礙。因為無論多麼優秀的傳統,我們總會發現其與新事物的難以相容之處,日本正是個極其重視傳統的國家。當然,重視傳統的不只有日本,像北歐、台灣地區、印度也非常重視傳統,而我們也同樣看到了這些地區互聯網經濟發展的不足。比如,我始終認為,印度在擁有著大量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和先天的語言優勢的情況下發展仍然舉步維艱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法擺脫很多傳統文化、宗教的束縛

那麼難道美國不重視傳統嗎?中國大陸不也看重傳統嗎?

我的回答是:美國受益於自由的氛圍和寬鬆的移民政策而保持了打破傳統的可能性;而中國大陸在近代經歷過幾次巨大的文化斷裂,甚至造成了中國人一段時間內思想和信仰上的真空,但也因禍得福地解放了一些思想。甚至有時我在想,再過幾百年,歷史學家會不會對中國近現代史上造成文化斷裂的事件會有稍微不同的認知?

我們無意幸災樂禍於日本經濟的一蹶不振,而是要從其衰落中反思中國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中國人經常因為不遵守規則的行為而被其他國家的人批評,在此我們不該為其辯解或牽強附會地編造出「為了創新」等借口而使其顯得合理,因為畢竟我們需要融入世界並被接納。然而,我確實認為,在中國社會走向規範的同時應該保持一些對於挑戰規範的寬容態度。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只有充分地兼顧了自由與秩序,才可能在建立文明社會的同時保持長久發展的活力。

微思考:匯聚點滴思考,拓展智慧疆界

http://weixin.qq.com/r/e0kTCzLEi2-0rXZo9xx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會的。

最簡單的,沒人你玩個啥啊。

另外,效率極低的日企,跟不上現在時代更替的速度,被美國人活生生把日本逼出了所謂的匠人精神。

做產品的,永遠不是最賺錢的。


誰告訴你日本衰敗了?日本只是房地產泡沫破產,很多高科技反而起來了。

很多人只知道日本有所謂的很多靠政府養起的「殭屍企業」,卻不知道那些殭屍企業是拿錢干那些投資期限最長,見效最慢,但是影響最大的技術。在自由經濟風險投資下的西方企業不會去做,越來越興旺的中國民間資產也不會去干,當年也就創造無數奇蹟的前蘇聯這麼干過。蘇聯沒做好,日本卻做好了日本對經濟的把控比蘇俄精細多了,所以不知覺中,日本的機器人佔了80%專利,宇航,軍事級別納米碳纖維已經佔了世界納米材料產量的60%,而納米材料之於未來50年就好比是鋼鐵產業之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其意義可想而知,日本的氫氧動力火箭更是爆馬人希的回收火箭幾條街,日本在可控核聚變,氫能源動力,生物科技的進度更是要讓中美捏把冷汗。日本只是從單純經濟大國往掌握核心技術的強國轉型,付出一點代價還是值得的。

反而是沉浸在房地產和互聯網商業泡沫中的中國人,才真應該關心下自己的未來


除非你想投資日本,

否則別想著日本是不是在衰落,

對自己沒有意義,

更防被一堆除了嘴裡愛國啥都不會的人,可能是摳腳大漢,帶偏了,把自己的思路弄窄了。

1 日本的今天是中國的明天

日本人口老齡化和中國是同一個趨勢不同的階段,狐死兔悲(謝謝啊,中國某些論壇的id樂於自稱為兔子)之類的情況而已,別跟個小朋友那樣,排隊打針看到前面的在哭自己卻發笑。

2 日本的教訓:仍然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由於只是說思考的方向,我不展開

3 為什麼覺得日本衰退。

第一,暮氣沉沉當然衰退

第二,在有這種想法的人群里,他們日常用的東西,中國在相當多的領域,產品已經相對日本貨有優勢,這打破了遙遠日本貨好的傳說,雖然他們可能連對應的日本貨都沒用過。

當然我告訴你我用壞過一些日貨,所以不是特別迷信,快速消費品和家用電器基本選國產品牌,除了情懷的等離子松下買了末代,剃鬚刀十年才壞電池所以我又撿了個同款的,和另外幾個換著用,中國人長的鬍子就是多哈哈哈哈

第三,除了吸取教訓,我們還能在日本衰退與否,什麼時候衰退,怎麼衰退,誰的原因,什麼原因,對中國影響之類的十來個角度寫七八九十條,就給看完本回答的各位吧。。。


日本沒有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成功消除封建殘餘,導致文化層面上的低生育率,日本國土的資源也支撐不了太多的人口。平成年代的日本人已經沒有昭和年代那種為了國家經濟發展而奉獻的精神了。

日本傳統產業受衝擊很嚴重,又沒能把握新產業的機會。日本也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不能靠資源致富。

以中國的角度來說,日本在衰落,但以其他國家的角度,就不一定,畢竟這個世界很多國家都在衰落。


只是回歸正常狀態而已,人類文明幾千年歷史裡日本只牛逼過最近150年


推薦閱讀:

Visual Studio Debug 教程 之 小技巧
cnBeta 是怎麼形成現在這樣的評論文化的?
2016 年美國科技界最火爆的 16 件大事
你窮嗎?你想消除貧窮嗎?

TAG:互聯網 | 日本 | 經濟 | 日本工作 | 財務造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