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闌夕的文章「知乎向左,果殼向右」中對於知乎的評價?

大部分用戶反應知乎在專業性上遠不如Quora,賣弄機靈的居多,真正貢獻知識的偏少。我也曾在微博上說,知乎日趨步入經驗分享的俱樂部形態,諸如「百萬年薪的人都是怎麼過日子的」、「如何恰當地回答『女友的三個經典問題』」等問答內容充分享受喜聞樂見的圍觀,用戶似乎更願意流連忘返於一個又一個段子手式的神回復。

而在Quora,頻繁邂逅常青藤高校的教授們交流學術問題,並不是什麼難事。如果我們將有價值的信息漸進的分為「經驗」、「觀點」和「知識」——「經驗」是個人歷史的歸納,強於閱讀觀賞性,弱於可複製性,「觀點」是「經驗」的升級,儘管仍然不失主觀,但已具有初步的指導意義,「知識」則是經過多種模型檢驗之後仍然正確的「觀點」,普世性最強——堅持高端人群的Quora在平衡上把握得更為穩重,比較精巧的規避了因用戶數量膨脹而帶來的「社區水化」效應,但是知乎則在羽翼漸豐的過程中多少有些失焦,難免受到喧賓奪主的干擾。

知乎向左,果殼朝右--百度百家


寫的很客觀啊。

換句話說,如果知乎一味追隨Quora而不考慮地緣因素——比如控制用戶增長、拒絕主動轉化低端用戶等——那麼這種政治正確的結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以前,洪波和劉韌做過5GSNS,王興做過海內網,它們都和知乎一樣,前期從科技圈中導入大量種子用戶,也迅速奠定了內容與關係的品質高度,但是最終,沉湎於閉關鎖國的5GSNS和海內網,都湮滅於歷史的煙塵中,正是因此,知乎不惜叛離Quora的靈魂,才是不得不做出的「最不壞」的選擇。

地域差異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看現在國內比較紅火的模仿國外的網站,沒有幾個是原版照抄的,都有自己的改動,正是這些改動,讓這些網站紅火到現在而不是偃旗息鼓。

而知乎想要繼續紅火下去,也要做出符合其利益的改變。

國內互聯網用戶整體比較浮躁,他們更加傾向於直接獲取而不是交流。就像本問題中所引用的那幾個問題,對於他們來說,你直接告訴我一個現成的結果是最好的,我才懶得跟你討論些有的沒的。

這也是「百度知道」為什麼如此有市場的原因。

而知乎本來想要的是一個討論的氛圍,開放註冊之後,更多的用戶湧入,他們在知乎提問就像使用百度知道一樣,那麼,所得到的答案,也就是百度知道式的。

當然,在知乎得到的百度知道式的答案閱讀體驗更好些,這個不能否認。最起碼沒有寫手會去百度知道上編故事。

最後,誰說沒有壞問題只有好答案來著?


推薦閱讀:

如果知乎發展到了第一個瓶頸期,大家覺得應該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TAG:知乎 | 知乎產品改進 | 知乎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