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強表述能力,漢語是否應該引入從句和倒裝?
這個問題很好。要回答此類問題,需要講究分析方法。一部分人可能會說,從句是西方語言的特點,不能用來強求漢語,就像漢語有很多模糊的辭彙,無法用西方語言表達一樣。只能說這是從主觀感情出發,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因為類比不一定是邏輯有效推論。這樣推論有兩個問題,一是假定英語肯定不需要漢語的類似辭彙,所以我們也不需要英語的語法。這是不對的。英語當中也引入了一些漢語的精鍊的概念,比如yin and yang,還有印度的因果業力karma等。二是假定從句是洋貨,提倡是崇洋媚外、道德敗壞,這也是不對的。從句是正常的語言現象,漢語也有,只是語序和英語不一樣。不同語序有不同的應用特點,也可以客觀分析。下面,先說說是否需要從句,然後再簡單說一下前置和後置的利弊。
是否需要從句,主要取決於聽者是否具有需要的背景或上下文知識,並且默契的接受未說的假定。聽者具有相似的知識背景,比如同齡人、兄弟姐妹、熟悉的朋友之間的對話,往往不需要從句。提到一個事物、一個人,大家都知道對方指的是什麼。小說也多屬於這類情況,所以《紅樓夢》等文學作品中,很少使用從句。在什麼情況下,說者和聽者可能具有不同知識背景呢?多發生在法制化社會和高等教育當中。即使在古代,立法者和執法者、公民之間也可能素不相識,執法者和公民可能不了解每一條法律背後的精神和具體條件,這時使用從句可以增加法律的嚴謹性。使用散句雖然可以表達出內容,但是邏輯關係和結構不如從句清晰。在科研教育領域,學者創造出新的概念、觀點,尚未被讀者了解,通過從句可以緊湊表達出新科學概念和觀點的必要細節。另外,在辯論當中,雙方不需要默契的接受對方的觀點,而是互相質疑對方的事實邏輯漏洞。這時候,說者需要對自己的表述的對象、適用條件進行必要的嵌入式或者說從句式的說明。綜合起來,從句是有益、必要的語法和修辭手段。
關於倒裝,這是一個相對概念。只有認定某種語序是正常語序,才有倒裝之說。其實,後置從句可能是自然語序。自然語序可以定義為不影響句子主幹表述的語序。比如,主句是「作家正在寫一本書」,從句可以置於「書」之前,或者之後。插入「書」之前,會把主句成分分開,而置於「書」之後,並不影響主句結構,所以後置反而是自然語序。如果熟悉「主謂賓(SVO)」和「主賓謂(SOV)」語序的概念,不難看出,從句後置是SVO語言(比如漢語、英語)的自然語序,從句前置是SOV語言(比如日語、韓語)的自然語序。因此,我們的從句其實可以說,是永久倒裝的。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是否恢復正常的後置語序。
漢語沒有倒裝,我第一次聽說。原來漢語還是一門沒有從句的語言。
先問有沒有,再問要不要。
文無倒裝,句無從句,斯吾未之聞也!
不需要。
愚以為,語言是不可以因為一個好主意,就可以主觀「改良」整體的。
參考世界語,以及很多類似語言發展現象。請舉一個用漢語表述不清楚的句子的例子
Please give me an example when a sentence cannot be expressed explicitly using Chinese.
你看,語序不一樣,但是話還是能說的一樣清楚。吃飽了我,你吃吧。這句話因該是主謂倒裝吧,日常生活也很常用啊。
閑得蛋疼,有卵的需要?
我想問一下,誰給你漢語沒有倒裝和從句的錯覺了?
舉兩個例子。
吃飯了嗎?你。(主謂倒裝)
他說他曾經是個老師。(賓語是「他曾經是個老師」,非主流賓語從句)從句和倒裝句在現代漢語裡面本身就有,有的人習慣用,有的人不習慣用,所以談不上引入。
推薦閱讀:
※日本人名的中文寫法與讀音之議
※「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有無語病,語法上如何分析?
※既然「贏」與「敗」是反義詞,那為什麼「我把你打贏了」和「我把你打敗了」是一個意思?
※吳語屬於漢語嗎?
※歐化中文的語法算錯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