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Sony WF-1000x 無線降噪藍牙耳機?
如圖
先上圖。
日常上下班擠公交,有線很麻煩而且公交比較吵,剛好索大推出了這個耳機,而且收納盒充電感覺逼格滿滿。
國行第一批貨太少現在預訂的都要十一月才有貨,昨天就順路去香港買了。耳掛很穩,走路不會掉,舒適度不錯。音質的話,比起之前用的AKG的n20我更喜歡他的調音(真的不是因為Eason聲音更帶感),當時聽並沒有很覺得這是一款藍牙耳機(無損音樂播放)。
關於降噪,本身他被動降噪就還不錯,感覺跟IE80差不多,然後加上主動降噪,在地鐵上沒什麼壓力。
但是人聲降噪效果一般,其實我聽過bose的qc20對於人聲降噪也是不是很明顯(相對於環境音),好像這也是降噪耳機的通病?評論區有人說他是不是故意人聲頻段保留下來,為了安全或者防止尷尬,我覺得不是的,因為他可以切換為環境音模式和人聲模式(後文有詳細描述模式切換),在降噪模式下如果是為了保留人聲就有點多餘了...
wf不支持LDAC,反正我的手機也不支持LDAC我就無視了這個。順道也試了頸掛式的wl-1000x,音質一耳朵的差距,願意犧牲便攜追求音質和降噪的建議加七百入手,環繞音不顯得做作,降噪也更明顯。
我沒買是因為小米並不支持(包括wh-1000x),連接藍牙跳音嚴重,應該是傳輸協議的問題,因為後兩個都是支持LADC的,當時沒有APP沒有試一下連接優先模式可不可以使用。嘗試了蘋果手機可以無縫兼容,音質滿分。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大陸外買的都是大陸內不能保修的,不願意犧牲一年保修提前買的,還是等11月份吧,到時候應該就比較容易買了。
========================================
10.7更新
昨晚專門出去逛了一圈體驗了一下,降噪模式和APP。
如果把第一個環境適應模式,有幾種模式,走路,跑步,交通,靜止。他為了安全,默認走路模式是開啟環繞音模式,也可以在裡面自定義設置,修改走路就開啟降噪模式或者開啟人聲模式。上了公交半分鐘左右他會識別為交通模式,默認開啟降噪,我用過幾年shure,wf降噪效果,在公交上雜訊能比它小個一半左右(主觀感受),所以降噪效果我本人來說算是比較滿意的(但是完全聽不到是不可能的),下公交以後走路兩分鐘左右會識別為走路模式。
當然我覺得他的模式識別比較慢,所以我關閉了adaptive sound,使用ambient sound。
這個模式有三種,一開始開機是降噪模式,點擊左邊耳機一下會切換為環境音模式,再點一下切換為人聲模式,最後按一下是關閉。個人覺得自己按照需要手動切換比他的環境模式識別會更方便。當然也可以自己在App裡面進行選擇。點擊右邊耳機一下會暫停歌曲播放,長按會進入語言助手功能。APP還可以調節質量優先和連接優先。
我用的是連接優先,因為我播放無損歌曲質量優先會出現經常跳音的情況,我不確定是因為小米手機的原因還是無損音樂的原因,沒有對照組。但是我認為可能是小米的原因,因為他直接連接wl和wh系列會直接出現連續跳音,wf系列也是偶爾會出現跳音。綜上,wf-1000x算是一個科技感很強,便攜方便,降噪中規中矩的耳機,畢竟是1599價位做到了真正意義的左右分離的無線降噪耳機。所以我覺得願意嘗試無線降噪耳機的朋友可以買來一試。
當然了有人說降噪豆的降噪不好,效果不如bose的qc20,我不否認,但是你真的要拿那個帶著線和線上掛著一個小盒子的耳機來跟這個無線耳機比嗎...更別說qc20音質..不說不好吧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降噪效果是主觀感受,夠不夠用見仁見智吧。
如過用小米手機的用戶,建議現場試過覺得跳音能接受再入手(提前下好他的headphone的APP),如果前端支持LDAC或者對降噪和音質比較追求的朋友建議直接入wl-1000x,降噪和音質可以讓你很滿意。
喔,當然了,土豪直接三個都買回家隨便玩就好了,也不用浪費時間看我這篇沒啥用的東西了(????)。
========================================大概是最後一次更新前後使用兩周了,前面說了優點,該說些缺點了,畢竟水軍的帽子我帶不起..
先說一下大家關心的續航。有時候充滿一次電可以用三個小時多,有時候可能只能用兩個半小時,目前我還不知道原因。加上充電盒子的話慢點7-9小時續航吧,用得多一般一兩天就要充電一次,最好隨身帶線可以用電腦沖。
連接老問題,但是比剛到的時候好一點了,連接優先並沒那麼剛開始我說得容易斷,但是好像其他品牌手機也有一些連接不穩定問題,處蘋果和sony以外用戶最好現場試一下連接兼容性。
通話只能左邊的耳機有聲音..設計原因我也搞不清楚。
然後打遊戲聽歌明顯有1秒到2秒延遲,我一開始以為藍牙耳機都是這樣的,我自己是第一次用藍牙耳機,但後面發現好像並不是每個藍牙耳機延遲都那麼嚴重,音畫會顯得不同步。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我這兩周帶這個耳機坐公交打崩壞三,已經坐過站兩次了!
因為本身工作原因,我已經玩了幾天WF-1000X以及WI-1000X。WH-1000XM2那款產品目前還沒有預售,連索尼音頻那邊可供體驗的樣機都基本沒有。
由於產品本身也是索尼中國給的測試版本,很有可能是國外展會上的展覽品拿到中國這邊來。
降噪豆主要分為金色和黑色兩個顏色,拿到手的是一套黑色的版本,相信大部分的人應該會選擇這個黑色的版本。
由於耳機本身的設計形狀,這個收納盒也被設計成了長條形的。雖然它看起來要比蘋果的Airpods大上不少,但你不會覺得這個盒子太沉顯得累贅,整個盒子屬於金屬材質,被附著了磨砂噴漆。
所以下意識里,我已經把它保護的非常嬌貴,一直放在沒有金屬的書包內兜里,裝在褲兜里也是沒問題的,但男人的褲兜是可以的,牛仔褲的感覺就不太行,還是有點大。而且,相信如果和金屬的東西碰撞,免不了會有一些磕掉漆之類的情況出現。
Airpods被設計成了瘦且長,降噪豆則是寬且胖。
Sony LOGO被安放在一個拋光的耳機側面上,耳機各處都體現著索尼的嚴謹和精緻,沒有任何值得吐槽的地方。外觀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情,而你可能會擔心的是耳機的重量問題——不過實測起來降噪豆佩戴起來輕且舒適,我試過長時間兩三個小時開車佩戴也不會出現耳朵疼之類的問題。
雖然是一個分離式的無線降噪耳塞,但主動耳塞是你左耳的這個。這個耳塞設計了開關,符合之前一直的索尼操作邏輯——長按是開關,一直長按是藍牙配對,單擊是切換耳機的降噪模式(普通降噪、環境聲、關閉);
而右側的耳塞通過左側的耳塞實現連接,同時,右側耳塞也設置了一個按鈕,用來長按呼出語音助手、單擊暫停播放、雙擊更換音樂等(連接的是我的iPhone 6s)。
所以它不是一個獨立的耳機個體,是需要共同打開來使用——當你把右耳的耳塞放進充電盒,它的左耳耳塞是可以繼續是使用的;但如果你想一直戴著右耳耳塞,將左耳耳塞放進充電盒,那兩個耳塞就都不工作了。
同時,摘掉耳機,它不會自動停止播放,會一直播放。以及使用降噪豆撥打電話時,只有左耳耳塞有聲音。
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你完全不必要打開/關閉,只要在不需要的時候將降噪豆放到充電收納盒裡去,連接自動斷開,當你需要使用的時候,打開盒子戴到耳朵上,它差不多已經完成了連接。
左右耳的連接怎麼樣的呢?
我嘗試過用不同的姿勢,手勢去測試兩個耳機連接的穩定性,兩個耳機都表現比較優異。
但說實話,在你日常使用的過程中,是可能會出現斷開又再次連接的情況的…….這種斷開不確定,重新連接可能在零點幾秒。不過,這種情況在其他的無線耳機上都可能會有出現。
整個產品佩戴舒適,但也不代表它很容易掉下來。我像大家一樣,在剛戴上這個產品的時候,特別擔心一不小心就丟了1599元,但在我後來的瘋狂上下左右甩頭測試中,它依然牢固地呆在耳朵上。
來說說這個降噪豆的降噪水平如何?
主動降噪我覺得OK,但絕對比不上MDR-1000X那樣的大耳機,他們仍然不是一個級別的產品。這種級別的降噪可能更適合休閑的一些場所。
在極其安靜的環境,這種降噪才會來得更明顯一點。在安靜的環境下,比如你一個人在卧室里,打開降噪你能聽到很明顯的主動降噪,對沖環境聲的那種被空氣塞滿(50%左右)的感覺。恩,是有主動降噪的。
比如在自己的工作室獨自敲打鍵盤的時候,周圍的環境聲幾乎被濾光,只剩下不那麼尖銳的敲打鍵盤的聲音。但我記得在老一代1000X頭帶上,鍵盤的敲打聲幾乎都會被濾掉。
不過,如果來到戶外,這種降噪水平的效果稍微會有些降低。由於索尼耳塞本身就已經被動隔絕了一些噪音,而當音樂響起來的時候,你甚至分不開耳機內和耳機外的聲音了。所以主動降噪功能介入的時候,降噪效果會顯得有些不明顯了。
為了保證我對這款耳塞的評價不那麼偏激,試聽期間也找到幾位媒體同行試聽了這款耳塞的降噪效果,他們都表示對於降噪耳塞來說,降噪豆的降噪功能可能比預期稍稍差那麼點點,但考慮到本身「真正無線」,也覺得已經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大家仍然懷揣著對索尼科技的那種敬畏一樣......
本來我是有意向BOSE借一套QC30做一個AB對比,但也因為時間就擱置了。不過據戴過QC30的媒體老師體驗來看,考慮到兩個產品的結構不同,降噪豆的效果略遜一籌,這也是在預期之內的。當然人家索尼WI-1000X才是對標的產品,是吧?一會結尾我在簡單說說WI-1000X……那個耳機是真的叼。
這個降噪豆設置的環境聲模式,具有一定的使用場景,畢竟降噪豆也非常適合用來出街的嘛。有的時候我在戶外頻繁切換環境聲和降噪模式,在強烈的音樂聲音下,我聽不出太多的降噪級別的切換......但一旦切換到程度更低的降噪模式下,這種充滿耳朵的消燥波也會有一種突然逃走的感覺…
當然,它本身的設計邏輯是讓你在嘈雜的車站,外部道路上,或是疾馳的汽車上,通過偵測到你的狀態來達到你可以聽清外部聲音的目的,比如不要錯過車站的通報,外部道路上汽車的鳴笛……總之來說,降噪豆設計這樣的功能是非常有心了。
不過,受限於整體的降噪程度和收音體積,這個功能的實用性可能不是特別明顯——更多的時候,旁邊人跟我說話,我會下意識的摘掉耳塞…….
談到音質,我對無線耳機的音質仍然停留在可用以及中下表現的概念上,而降噪豆本身是略微有些超出我的預期的。
雖然續航對於潛在消費者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指標,但我在整體試用過程中好像並沒有太關注這個指標,我也感覺索尼本身也並不想讓你太關注續航。
這個產品的續航會顯示在iPhone手機的頂部通知欄上、Headphone這個App里也會有對應的進度條,但兩者都不會顯示具體的百分比。在整個三四天的試用情況下,我的感覺是大概有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要重新放入電池收納盒充電,和官方描述的情況基本相似(官方給出的數據是不帶盒子續航3小時,盒子再提供6小時續航)。
但我的策略是,基本上每兩天就會給這個充電盒上充電,保證我拿出來的時候,產品基本是滿電的狀態。除了我出差在飛機、高鐵上,我不會特別關注這個產品的電量。本身體驗上,對電池也不會有特別多的顧忌,所以降噪豆的續航表現還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的整體體驗感覺是,它肯定不及更大尺寸的主動降噪耳機,但要知道,索尼降噪豆是這個品類的先驅——將主動降噪、分離式設計和藍牙無線三個選項勾上,WF-1000X就幾乎成了唯一選擇。
而大法真的是把這些黑科技都做到了,誰讓人家是真正無線呢……無非是索尼在證明了自己的MDR-1000X降噪實力之外,在新的品類上尋找新的設計、酷以及優雅。
至於有些意料之中的不足,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WI-1000X和WF-1000X
不過體驗這幾天,我在其他會上碰到了提前拿到索尼WI-1000X的媒體朋友,我們就換著耳機體驗了一下。對於我的這個WF-1000X,他也很興奮,畢竟索尼黑科技。如果對比真實力來看的話——不管是耳機音質還是降噪水平,WI-1000X都比降噪豆WF-1000X要高上不止一檔……就是那種一耳朵的差距......
聽了WI-1000X的那一刻,甚至有點嫌棄降噪豆了......
當然我們也不必這樣糾結降噪豆。畢竟在降噪界,降噪豆論意義、黑科技指數、新鮮指數甚至是回頭率等各項指標,比其他耳機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兩款產品都值得買,因為本身也不是不同的形態。
但如果我只有一個的預算,我可能會加700上WI-1000X,WI-1000X算是業內頂級水準。當然,我也同樣十分期待WH-1000XM2。索尼這產品陣容可以說非常生猛了。
WF-1000X和Airpods
對了我看到有人在討論蘋果的Airpods,說實話,這兩個產品我覺得放在一起實際上不是特別合適。如果需要降噪,肯定是索尼降噪豆,但無論如何在和iPhone的匹配體驗上,索尼作為第三方產品在連接以及匹配的流暢性上沒有Airpods的體驗好。
去年也是首發玩Airpods時就被那種快速的匹配方式以及開蓋iPhone響應速度折服了。Airpods還是很優雅的。
索尼 WF-1000X 在成為第一款能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耳機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續航、降噪表現上打了幾分折扣。
WF-1000X 是索尼在 8 月底的德國 IFA 電子展上發布的一款無線耳機,這款產品在發布後,立刻在耳機圈子裡引發了無數的討論,原因是 WF-1000X 是全世界第一款具備主動降噪能力的真無線耳機(也就是左右耳塞之間沒有線纜連接),這也為 WF-1000X 贏得了「降噪豆」這個外號。
不過等到零售版正式上市之後,降噪豆又引發了不少爭議,一些用戶發現,在「黑科技」之外,WF-1000X 的主動降噪功能似乎沒那麼靠譜,並且在日常體驗上存在著一些小問題。
那麼 WF-1000X 究竟是一款怎樣的產品?它是否值得你為「信仰」充值?
在第一時間評測了索尼的降噪圈 WI-1000X 之後,我們接著體驗了一段時間的降噪豆 WF-1000X,下面是我們的一些想法。
外觀和做工
WF-1000X 的外觀屬於無功無過的一類,雖然為了控制重量、保證信號強度,WF-1000X 整體用的都是不那麼上檔次的塑料,不過做工倒也紮實,不會有明顯的廉價感。
耳機的底部有一個一塊透明的塑料區域,這裡放了一個指示燈,可以顯示充電、配對時的狀態。
耳機內側有兩個裸露的金屬觸點,通過扣在充電盒的兩個對應的觸點上進行充電,這也是大多數真無線耳機的通用做法,相比 AirPods 耳機底部的金屬圈,精緻度上要差點意思。
WF-1000X 隨機附送了多種類型的膠套,配合單個耳機僅 6.8 克的重量,WF-1000X 的佩戴還是很舒服的。
另外,由於 WF-1000X 採用了入耳式設計,相比 AirPods 這種更接近平頭塞的設計,WF-1000X 和耳朵的貼合要緊密不少,可以帶來好得多的被動降噪效果(這也是 WF-1000X 主要依賴的降噪方式,後文會詳說),在運動時,入耳式設計也讓 WF-1000X 更加不容易從耳朵里掉出來。
和市面上所有的真無線耳機一樣,WF-1000X 也配備了一個具備充電功能的收納盒。收納盒為金屬材質,做工精緻,不過收納盒的體型不小,比倆 AirPods 盒子加一起還大,不過這個大盒子並沒有給 WF-1000X 帶來多麼好的續航。
WF-1000X 充滿電後可以使用 2 小時多點,差不多是 AirPods 的一半。不考慮航班延誤,WF-1000X 的這個續航足夠在國內的多數航班上從起飛聽到降落,不過像北京飛深圳這樣時間長點的航班,就得多聽上半小時左右的噪音,或者是中間放收納盒裡充個 10 分鐘電再拿出來聽。
WF-1000X 的收納盒可以給耳機充上兩三次電,如果你出門時把耳機和收納盒都充滿電,一共可以獲得 10 個小時出頭的續航,成績不夠好,但也算合格了。
操控和使用
操控上,WF-1000X 左右各有一個按鍵,左邊是開關機(不過沒事最好別關機,具體原因下面會詳說),開機狀態下按一下可以切換打開降噪、打開環境聲、關閉降噪。右邊則是常規的播放/暫停鍵,雙擊下一首,三擊上一首。
WF-1000X 沒有提供增減音量的按鍵,不過在小巧的真無線耳機中增加音量控制本身就是件挺麻煩的事,即使是 AirPods,調音量也挺折騰(想想在人群中用 Siri 增減音量情景),降噪豆沒有也可以理解。
作為一款真無線耳機,WF-1000X 是有明顯的「主副耳」之分的,左邊是「主耳」,可以單獨工作,右邊不行。在進行開關機、配對、切換降噪等耳機會有語音提示的操作時,WF-1000X 只有左耳朵會出聲,不過考慮這些操作在日常使用中的頻率很低,這個問題也可以理解。
不過降噪豆有一個問題就沒那麼容易被理解了——右耳無故斷開。這個問題在 WF-1000X 上市前寄給媒體的評測版耳機上普遍存在,而根據部分用戶的反饋,在之後正式出貨的零售版耳機中也存在這個問題。
可能是我們的運氣不錯,在使用 WF-1000X 一周左右的時間裡,雖然的確出現過幾次右耳斷開的情況,但斷開後耳機會很快重新連上,多數時候 WF-1000X 的連接還是比較穩定的。不過我們還是建議,如果你日常工作的環境無線信號覆蓋比較複雜的話,在索尼徹底解決 WF-1000X 的右耳連接問題之前(希望未來的產品可以徹底解決),慎重考慮購買。
另外,在使用 WF-1000X 時,最好別在使用中手動關機。
WF-1000X 的開關在左耳,關機後長按左耳開機,右耳依然是關閉的,自然也出不了聲,需要再長按右耳上的按鈕或者是在長按左耳開機的同時也按住右耳,比較麻煩。在不用耳機的時候,建議大家直接把耳機放收納盒裡,這樣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無線連接
在藍牙的編解碼方面,WF-1000X 只支持 SBC 和 AAC,不支持 aptX,LDAC、aptX HD 更不用想了。當然了,對於 WF-1000X 這樣高集成度的真無線耳機,這個規格其實沒啥問題,AirPods 也是只支持 SBC 和 AAC。
根據我們的實測,iPhone 以及華為 Mate 10、Google Pixel XL 兩款 Android 8.0 設備可以正常使用 AAC,其他幾台設備為 SBC,至於音質,AAC 理論上好於 SBC,但提升幅度非常有限,大家不要指望換成 AAC 音質就會有明顯的改變。
需要提醒的是,WF-1000X 的藍牙連接在使用中能感到一些延遲,並且即便在同為 AAC 傳輸的情況下,WF-1000X 要比包括同門的 WI-1000X 在內的不少無線耳機更明顯一些(推測可能和為了保證兩個耳機之間的聲音同步有關),這對於像我這樣基本只用 WF-1000X 聽歌、聽播客的用戶來說完全不是問題,但如果你習慣用無線耳機看視頻,建議買之前多考慮考慮。
主動降噪
關於 WF-1000X 的主動降噪效果,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在 WF-1000X 上市之前的幾周,在一次活動上,我遇到了以為正在使用 WF-1000X 評測機的媒體老師,在承諾聽完後會用酒精棉把耳套擦乾淨後,我得以試聽了幾分鐘 WF-1000X,聽了一會後,我問他能不能打開降噪試試,媒體老師答曰:一直開著降噪呢……
細聽的話,打開降噪功能後,能感受到一絲「主動降噪」的感覺,但這個感覺著實不太強烈,和索尼 WI-1000X、MDR-1000X、Bose QC20/25/30/35 等優秀的主動降噪耳機那種開了降噪感覺進入了一個安靜的世界沒什麼可比性,而且 WF-1000X 在開了降噪後,還會增加一些輕微的底噪。
不過在使用中,我還是會習慣打開降噪,原因是打開後聲音的動態更好(雖然是多了點底噪),音質略優於不開降噪功能的模式,本文所有和音質相關的評價都是基於降噪模式。
但話說回來,WF-1000X 的降噪效果還是有的,主要靠的不是「主動降噪」,而是入耳式設計帶來的被動降噪效果,尤其是當把 WF-1000X 和接近平頭塞的 AirPods 對比,能明顯感覺到 WF-1000X 的降噪效果好得多。
此外,和 WI-1000X 類似,WF-1000X 也支持智能聆聽功能,具體大家可以參考下圖官網的介紹。
大致的原理是,在 app 中打開這個功能後,耳機會根據手機感測器的數據,智能判斷用戶的狀態,在坐車、坐飛機等需要降噪的場合打開降噪,在走路或者是候機廳等候等場景時從外界環境收聲,讓走路更安全,候機時避免耳機濾過重要的通知。
音質
簡單來說,索尼 WF-1000X 的音質表現和蘋果 AirPods 屬於同一個檔次。
這並不是一個差評,在真無線耳機中,AirPods 的音質已經是相當不錯了。雖然它乍一看就像是減掉線的 EarPods,但 AirPods 的音質卻明顯要比 EarPods 好,均衡的調音風格、優秀的動態、紮實的中頻讓 AirPods 擁有不錯的聽感。
WF-1000X 就像一個風格稍微有點區別的 AirPods,低頻多點,中頻少點,整體水準在伯仲之間。考慮到 AirPods 的風評,WF-1000X 的音質應該能滿足大部分對耳機音質不太挑剔的用戶的需求。
在我們聽過的所有真無線耳機中,尚未正式上市的 BO E8 是音質最好的一款,AirPods 和 WF-1000X 可以排在第二檔。
值不值得買?
在真正體驗 WF-1000X 之前,基於之前了解的信息,我並沒有對它抱太大的期待。不過在體驗了幾天後,我還是挺喜歡 WF-1000X,它有著領先的真無線設計、不錯的音質、舒適且牢靠的佩戴以及同類產品中相當不錯的降噪效果(雖然主要靠的是被動降噪),雖然使用體驗上的確有些小瑕疵,不過只要你不像我這樣習慣隨身帶 5 個手機出門,經常要更換耳機配對的手機的話,這些小瑕疵基本不會給日常使用帶來什麼麻煩。
如果 WF-1000X 可以在之後的產品中解決右耳朵偶爾斷開的問題,這款產品還是有一定的購買價值的。不過另一方面,如果你對 WF-1000X 的真無線設計沒有特別感冒,同時不介意脖子上掛個有點奇怪的項圈,音質、降噪都遠好於降噪豆的 WI-1000X 會是一個更加理性和合理的選擇。
本文出自賈伯斯龍,源自極客公園。
降噪,是借無線耳機風潮冒起的一個新熱詞,也是現在普羅大眾選購耳機的一個新標準。
數據統計機構 Futuresource 的最新報告顯示,用戶在耳機上花費比去年與前年同期有所上升,而無線降噪耳機的增長最為顯眼。
索尼在這兩年加大了對無線降噪耳機的投入。
首先,他們在主打年輕人的新潮系列 h.ear 中投入了主動降噪技術,推出了 h.ear on Wireless NC。從 h.ear 的定位和投入來看,這款產品也可能只是試試水。
直到去年 9 月,索尼在 IFA2016 上發布了他們的旗艦級無線降噪耳機 MDR-1000X,才正式加入了和 BOSE 一起引爆的無線降噪大戰。
一年後,索尼將 「1000X」 這個名號擴大成一個主打無線降噪的新系列。除去年熱賣的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這次還增加了全無線式耳塞 「降噪豆」 WF-1000X 和掛脖結構的無線耳塞 WI-1000X,從方式上滿足三種不同的需求。
但就產品而言,新款頭戴式的 WH-1000XM2 和帶掛脖結構的 WI-1000X,給人的感覺像是老產品的延伸。WH-1000XM2 就是之前 MDR-1000X 的更新,而 WI-1000X 更像是藍牙模塊 MUC-M2BT1 與 XBA-N1AP 融合後,再加降噪後誕生的產品。
有 LDAC 和 aptX 的支持,搭配跟 XBA-N1AP 定位相近的單元,聲音還真挺有 「索尼味」。從用料投放以及開發的誠意看,這款產品無疑是值得推薦的一款。但它還是一款採用傳統形式的產品,要談創新爆點的話還少了些。
相反,降噪豆 WF-1000X 的出現就給了人不少新鮮感,作為第一款帶降噪功能的全無線耳機,可以算是索大的又一大創舉。
索尼是在 MWC 2016 上推出的 Xperia Ear 上,才首次嘗試了 「Earbuds」 全無線式耳機這類設計。不過,Xperia Ear 只用上了單邊的設計,雖然體積減少了,但技術突破還不算大。
這次,索尼將降噪也塞進了一副小體積 Earbuds 中,在技術上再來進一步的突破。比起 WI 和 WH 這兩款 「理應做好也必須做好」 的產品,這款嬌小的 「降噪豆」 更有探討的價值。
吞下線材和降噪,小體積下的精緻
說實話,如果要把造型作為賣點的話,體積絕對是第一個要說的事情。
拋開那些在眾籌平台中未量產的方案,目前已經出貨的完全無線耳塞,基本都不會搭載降噪模塊。而按照之前推出的產品來看,有線降噪耳塞基本上都要掛著個 「降噪模塊」 在線上。
要把降噪模塊和無線模塊整合到一個這麼小的機身上,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索尼在 「體積壓縮」 這一點上,還真的是做得不錯。6.8g 的機身能夠容納這些東西,這一點還是值得稱讚的。
另外,大部分完全無線的小型耳塞都會採用完全貼耳的設計,通過耳朵的造型提供的壓迫力和摩擦力來固定的耳機。這樣的做法能夠牢牢固定耳機,降低丟失幾率的同時也能夠減少 「聽診器效應」 對聽感的影響。
但索尼並沒有走這條路,WF-1000X 還是用著傳統的入耳耳機的佩戴方式,機身會外露在耳朵外面。為了讓機身看起身更加小巧,索尼沒有在 WF-1000X 上加入耳掛結構,而是靠一個拱形橡膠結構來固定耳機。
對比那種壓迫來固定耳機的佩戴方式,索尼這種會舒服很多。對於大部分可佩戴入耳式耳塞的用戶來說,這個方式引發的脹痛感會比單靠壓迫力維持佩戴的方式低,舒適度會更高。
畢竟,通過相反聲波實現的 「主動降噪」 技術,本來就是增添疲勞度的東西。如果耳機再從佩戴上增加壓力,那顯然是自討沒趣的做法。索尼一開始就明白自己要做的是降噪,所以才會有這樣處理,從方法上還算是聰明的。
實際佩戴方面,WF-1000X 的穩定性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它這個造型會讓耳機多出不少懸空的位置,這樣的話會有被外力打落的危險,這點用戶佩戴出行時是需要注意的。
要談其他佩戴感受的話,WF-1000X 的還是不錯的。耳機的緊配度能夠滿足步行需求,聽診器效應也得到有效抑制。再加上僅有 6.8g 的重量,帶著走路還是感覺還是可以的。
外觀方面,WF-1000X 的造型風格是走 「耐看」 的路線。除了體積控制得不錯的機身,機身表面的處理效果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它只有黑色和香檳金兩種選擇,兩種顏色的機身都採用鏡面處理,平時也會泛出相應的色彩。但這個亮面比較容易沾指紋,糾結的用戶還是最好經常擦拭下會好些。
這次愛范兒(微信號:ifanr)手上的是香檳金配色的 WF-1000X,機身的金色會比充電盒的再淡一些,仍然保留著索系設計的優雅。
充電盒用的是長條形設計,索尼在盒子內部的固定結構上加入了二段式卡扣。耳機裝上去的時候會有 「啪」 一聲的觸感反饋。用戶知道了就不會因盲目用力損壞耳機。
收納難度也會比之前測評的 Jabra Elite Sport 要低。Jabra Elite Sport 那種彈性結構,有時候真的讓心急的人無所適從。
另外,充電盒與 WF-1000X 還有另一種操控聯動。當 WF-1000X 完全嵌入二段卡扣的時候,耳機會自動關機進入充電狀態。這個設置是為了防止誤操作而做的,用戶只是簡單放在上面的話,並不會關機。只有真正讓卡扣鎖死了,才會進入充電狀態。
總的來說,索尼 WF-1000X 的佩戴和外觀都是走穩定為先的路線。它不需要用誇張的外觀去吸引眼球,佩戴的穩定性、舒適度,機身上鏡面處理以及吸納完全無線設計與降噪功能後的小機身,才是它最大的武器。
索尼選的是一條很均衡的路,有一種讓你舒服的細膩。
生於豪門,但稍未圓滿
索尼還是跟著自己的高品質傳統,來打造這款 WF-1000X。
從配件到配置,你會覺得這降噪豆雖小,但還是裝滿了索系良心。但如果聽慣了索尼無線耳機而且還有接觸 WALKMAN 的用戶,會覺得 WF-1000X 的配置其實還不夠。
配件方面,WF-1000X 還是跟著索尼的傳統,附帶兩組長度不同的耳膠塞,佩戴時用來固定機身的耳翼配件也有兩個大小尺寸供用戶選擇。鑒於 WF-1000X 原本已經有充電盒的設計,所以索尼並沒有為其加上收納包。
既然是是出自 1000X 系列,那 WF-1000X 自然也配置這個索尼旗艦系列的相應降噪技術。
WF-1000X 搭載 SENSE ENGINE 技術,可以通過感測器來檢測環境,並通過內置演算法提供相應的降噪方案。此外,索尼還提供了 Sony | Headphones Connect 這個應用,用戶可以通過手機來調整降噪和聲音風格,將它控制在合適的階段。
而且,WF-1000X 還保留 「環境聲」 這個設計。
我最初接觸這個設計,是在 WS410 推出的時候。在引入 1000X 系列前,這項技術是用在 WALKMAN 的 WS 系列中,主要是因為這類耳機的緊配度非常高,隔音性很強。要是用戶帶著它在戶外跑步,會有一定的危險。引入環境聲模式可以讓用戶聽到環境聲,從而確保安全性。
而 WS 那個隔絕外界聲音的設計,跟今天搭載降噪的入耳 「降噪豆」 很相似,所以 「降噪豆」WF-1000X 也搭載了這項技術。用戶只需要按右側的按鍵,就能夠呼出環境音模式。
在默認狀態下,WF-1000X 的降噪效果應該用 「自然」 來形容。在無播放的狀態下,WF-1000X 的底噪有點明顯,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還好的是,這個主動降噪的 「壓迫感」 不算很強,不會有那種被降雜訊波完全封在一個空間的窒息感。
當然,WF-1000X 的降噪強度也不高,你不可能和大體積的頭戴式降噪耳機去比較。它只不過是能夠讓身邊的環境稍稍清凈一些而已。就降噪強度而言,這個能算是夠用吧。畢竟,這樣受制於機身體積和電池等因素。
對於 WF-1000X 來說,能夠結合手機感測器來識別環境是一種非常聰明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處理也能夠看出索尼的產品思維。在他們的計劃中,WF-1000X 就是一款專門針對手機日常使用的產品。所以你能看到,WF-1000X 的連接技術也是跟著手機的方向走。
充電盒子配備了 NFC 模塊,這個能讓 WF-1000X 與手機和 WALKMAN 家族配對時方便些,這也可以算是針對手機群體做的優化。如果用的是 iOS 設備,那就只能夠跟著傳統方式來連接了。
但可能也只是為了應對手機群體,WF-1000X 並沒有配備 aptX 和 LDAC,接上 WALKMAN 時也是只有 SBC 模式。雖然作為一款針對日常出行的耳機,沒有 LDAC 也可以接受,能吃上 LDAC 的手機也不多,但從索尼整個 1000X 系列去考慮,我依然希望 WF-1000X 能夠支持 LDAC 的。
從配置而言,WF-1000X 還是帶著滿滿的索系風格。從配件到新加入的 SENSE ENGINE,都能夠看到索尼的用心。可能基於定價策略和差異化部署,WF-1000X 沒有吃上 LDAC 和 aptX 是一個遺憾。
但從實際體驗上看,沒有 LDAC 的影響並不大,畢竟 WF-1000X 對接的是手機群體,用 WALKMAN 來應付它的並不多。這裡索尼的考慮,還算有它的合理性吧。
平穩飽滿的聲線,不太 「索尼」
索尼只強調 WF-1000X 用的是 6mm 發聲單元,主要風格還是純凈清晰的聲音,並沒有再提到些什麼。
它跟 WI-1000X 和 WH-1000XM2 不同,被稱為 「降噪豆」 的 WF-1000X 主推是小體積與降噪,基於產品差異化等原則,索尼沒有把最主要的著墨點放在聲音上也能理解。
不過,這並不代表 WF-1000X 的聲音不好聽。在聲音風格上,WF-1000X 確實是和其他索尼耳機有點差異,不是主打解析力和高頻表現的它,用的是一種平穩萬用的聲音風格:
WF-1000X 給人的感覺就是很均衡,聲音也很飽滿。它的中高頻表現不算突出,人聲在環境做好包裹的狀態下沒有出現乾澀的情況。面對這種組合表演時,它的人聲分離度尚可,你能夠聽清幾個人唱歌的聲音。
敲擊低頻是我感覺最為驚喜的地方,WF-1000X 的鼓點飽滿而且圓潤,整個聲音也會受到這種風格在裡面。它雖然不會有某些表現很突出,但整體飽滿的聲線就已經滿可以滿足大部分流行樂了。
在單人表現時的人聲細節(如口水聲等發聲時產生的小細節),它處理起來就稍稍有些粗糙。這個跟傳輸有關,沒有 LDAC 的 WF-1000X 信息量還不夠。
定位感方面,它大概是在 MDR-EX750AP 的水平,不會像 XBA-A 和 XBA-N 系列那樣咬得那麼死,但也不會有鬆散感。
WF-1000X 的最大優勢就是體積夠小,這也限制了它的聲場表現。你不會從它身上聽出現場表現的那種空曠感,聲音的延展其實也受到了限制。當然,你不會從這個聲音上聽出壓迫感,但就會有種 「在大一點的錄音室唱 Live」 的感覺。
掌聲的話也回到上面提到的問題,WF-1000X 會把這個做得很飽滿很平穩,但要聽細節的話還是有點糙。這裡還是有上升的空間的,通過傳輸把信息量提上去的話,WF-1000X 的細節處理還能上一個台階。
不錯的起步,仍需不斷進步
WF-1000X 這個體驗,確實給了我不少的驚喜。
首先,在這麼小的機身裡面做無線耳機還要兼顧降噪,這個對於大廠們來說也算是一個創新。畢竟要在這裡考慮降噪和處理連接能力,要弄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索尼官網也針對 WF-1000X 的連接問題,在官網中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其實,只是需要通過 Headphones APP 將連接模式設置為 「連接優先」,不穩定的問題就能夠解決一大半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用 WALKMAN 來連接 WF-1000X,這樣也省心很多。要怎麼做,還是需要看用戶的取捨。
至於另一個的驚喜,就是聲音。
WF-1000X 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就是它那飽滿的聲音輸出,對於一個集中於粵語流行樂的 CD 用戶,WF-1000X 已經能夠滿足你的需求了。我也承認,它的延展處理、細節還有進步的空間。
最後還是價格,拋開那些仍在眾籌的方案,WF-1000X 那 1599 的售價屬於一個很平衡的價位。
對比那些主打功能或超高續航的 2000 元檔產品,它有著 500 元的差價空間;面對 AirPods 這種千元附近的產品,索尼在功能、聲音上也有它的吸引力。
1599 雖然不算便宜,但它也有值得嘗試的點。
作者:梁夢麟
最近一直出差,滿世界的跑,真的是深刻認識到了降噪耳機的必要性,所以看到這麼cute的降噪豆子,就忍不住下單了。用了幾天,感覺可以的,能滿足我日常短途飛行、通勤的需求,在飛機上可以安心睡覺,在地鐵上可以靜心聽音樂,佩戴也是十分舒適,聽了2個多小時,電量還剩不少的,況且充電盒充電很方便,耳機日常來用,完全已經足夠了的。我個人對音質沒有太懂,但是降噪豆的音質真的是讓我有驚艷到,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孤陋寡聞了。總的來說,我很推薦降噪豆的,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需求。
已確認不支持LDAC
年初買的mdr-1000x,當時感覺超級棒(就是熱和悶)!所以得知WF-1000x這個黑科技降噪豆後趕緊預定了,當時趕上了第二批,還送狩獵筆呢(((o(*?▽?*)o)))然而,過了沒多久,各種評論出來後心涼半截,感覺只是半成品而已。然後mdr-1000x二代出場,一代還沒到雙十一直接跳水1000元,呵呵噠。再淘寶下wf-1000x,基本都是1299,騷尼你做不好價格控制就別搞官方旗艦店丟人了成不?!後續看到有人反饋索尼對連接不穩定的問題消極對待,趕緊退貨了事。作為個索粉,不得不說:退索保平安凸^-^凸
最大的缺點應該就是3小時續航,有點微妙,滿足一般旅行用估計問題不大,出門較多的話就得勤充電了,稍長時間的航班/高鐵也得中途充個電,好在似乎有快充,15分鐘70分鐘使用,另外就是LDAC的缺失,有較高的音質需求還是看WH和WI那兩款吧
當然降噪+設計感真的好,心動中,等後續評測以及旗艦店上架之後去聽聽看
最後小吐個槽:這次三款1000系列新品似乎依然是micro usb,嗯,沒上type-c有點蛋疼……畢竟家裡已經全面換線了
入手豆豆一方面是想嘗試一下姨夫的buff加成(並非索粉),一方面是通勤和健身需要。用了這些天大概說說個人感受,因為有了少數派的評測,我就不出評測了(懶)。
豆豆的誕生可能在不關注數碼產品的朋友眼裡單純是一個索法產品,在IFA展的發布會上幾款藍牙耳機被輕描淡寫帶了過去,但它們內置的技能卻悄然杠上了另外兩個陣營——水果Airpods和Bose QC系列,突如其來的奇兵足以殺到人仰馬翻,畢竟是索法首次將主動降噪技術應用於全無線分離式藍牙耳機。
開箱照少數派有發過了(他寫過的我就不提了,比如使用方法續航什麼的…),我想補充的是豆豆在配件方面帶來的舒適度,除了硅膠套和海綿套之外,還提供了兩對耳撐,到手之後我和幾位朋友分別試戴過,在設計結構上來說有出色的防脫效果,根本不需要擔心會掉落。同時因為耳撐比繽特力的標配耳撐要偏軟一些,所以在長時間佩戴時耳撐抵住的耳廓部位不會有脹痛感,多組合的硅膠套和海綿套也足以覆蓋大多數人的耳道了。硅膠套的常見弊病是容易沾灰,儘管有姨夫護法加持,但豆豆的配件套未能避免,而海綿套的整體佩戴感在密閉性方面會感覺不如硅膠套。
豆豆其實有個關鍵賣點是使用APP控制(如果是國產互聯網品牌可能就要寫成智能藍牙耳機了吧),通過索法自家的Headphones APP可以調節使用模式。這點很有意思,因為的確是讓藍牙耳機附帶上了智能的味道,在多個模式的切換下個人實際還是使用音樂模式居多。同時使用中偶爾出現右耳斷連的問題也可以通過APP裡邊的「穩定連接優先」功能優化改善。
雖然豆豆並不是為了hifi音樂而存在,然鵝有備而來的奇兵並不缺少音質,單動圈單元的豆豆音質足以勝任日常需要,聽感整體還是非常健康均衡的,並不會缺乏層次和通透(當然要說解析好可能就不太成立了),中低頻這兩個討喜的頻段比較飽滿,人聲略微凸出一些,低頻不會悶糊(很多所謂的入門低音炮耳塞就是糊成一團動次打次直錘心田)。一言概之,我覺得比Airpods要好上一截。就個人應用場景來看,豆豆的功能和應用場景布局也足夠匹配多數人需求的,比如我就是上下班通勤途中和健身房(室內連接要穩定許多)使用頻率更多。當然,如果對功能還需要更極致一些的需求,比如更好的降噪效果或者聽感,那就應該考慮換個方向,看看WH或者WI去。
在最開始說過,索法這一波藍牙產品堪稱奇兵,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其實不難看出,IFA發布會上的一系列產品,明顯就是針對Airpods、Bose QC系列的打法,在遵照「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之後優哉游哉的達成了另一層境界: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硬是從Airpods、Bose QC的夾縫裡擠出一條血路再回身gank收割一波,創造性的把主動降噪功能塞進分離式藍牙耳機里。除了精度打擊,回頭看看索法1000X的降噪家族系列產品,從去年的大耳到現在的豆豆,索法的大方向是覆蓋更多的人群,走廣度,
幾乎所有不同需求都可以在姨夫家找到合適的,認真說好像很少有企業在創造黑科技和覆蓋方面能夠同時並行的如此順暢。回到最初,相信會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豆豆到底值不值得入手?
我的回答是值。
cute的外形+真·分離式無線耳機+真·主動降噪+不弱的音質,還要什麼自行車?
我懷疑這樣下去我遲早會變成索粉了…/捂臉
十個不推薦購買SONY wf-1000x降噪豆的理由
熊貓在第一時間入手了這個期待已久的降噪豆,在使用了一天以後,總結了十條不推薦購買的理由,希望對正在猶豫不決的朋友有一些幫助。
1.延遲非常嚴重:降噪豆不支持aptx的藍牙傳輸方式,僅支持aac和sbc的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延遲非常嚴重(超過1秒),連接手機基本沒辦法玩遊戲看視頻。熊貓很奇怪,市場上有一些耳機也不支持aptx,但是延遲沒有這麼明顯,不知道這個為什麼會這樣。過高的延遲是降噪豆最大的軟肋。
2.右耳無法單獨使用:和airpods不同,降噪豆似乎是把左耳作為主耳機,右耳只是用來接受同步信號的。所以,當你把左耳關機或者放進充電盒中充電時,右耳就無法使用了。另外,當你把耳機在充電盒外關機後,再次開機就必須同時按兩個耳機的開關才可以正常使用,否則就會變成「一隻耳」了。
3.音質不夠好:雖然和airpods相比,降噪豆的音質還算可以,特別是重低音有一些感覺了,但是SONY的音質不應該只局限於此,如果能支持自家ldac技術的話,音質應該會有進一步提高。這個可能要等SONY解決電量限制和晶元尺寸問題後才能如願了。
4.降噪水平一般:熊貓聽慣了1000x的降噪效果後,再聽這個降噪豆一開始以為開關沒開。即使是低頻噪音,它也不能完全消除,還是可以隱約聽到一些。當然,兩者畢竟不是同一類型的耳機,這麼比較顯失公允,這麼個小東西能產生這樣的降噪效果,其實已經儘力了,不能期望過高。
5.連接不穩定:在試聽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連接不穩定的情況,主要的現象是右耳的聲音斷斷續續。有時候過了幾秒自動恢復,有時候會一直這樣除非重新啟動。這種情況主要是藍牙設備互相干擾導致的,在耳機電量不足的時候也會比較容易出現。
6.續航一般:耳機聽音樂的續航只有2個多小時,即使配合充電盒補給兩次,也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加上之前說的原因,你不能在沒電的時候,通過交替使用兩個耳機輪流充電救急,所以續航就更顯得捉襟見肘了。
7.只有左耳支持通話:降噪豆在打電話時,只有左耳會發出聲音,mic也只有左耳有,立體聲耳機瞬間變成了單聲道,好像回到了挪雞鴨時代。此外,語音提示的聲音也只會從左耳發出,有時候你甚至不知道右耳是否已經打開了。
8.通話質量不佳:可能是開啟降噪的原因,降噪豆在通話時對面很難聽清楚你在說什麼。當你關閉降噪功能時,這個情況會改善不少。但是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9.無法調節音量:這個是豆子類產品的通病了,SONY似乎也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其實之前的1000x的觸摸調節就很不錯,但似乎要把觸摸板加在這麼小的豆子里,還是太勉強了。
10.充電盒略顯不便:和airpods相比,降噪豆的充電盒還是有點大(大約是前者的2.5倍),直接塞口袋裡有點撐。另外就是把耳機放進充電盒的時候,需要對準並壓下邊緣,否則可能充不上電,不夠順滑。
看完這十條理由,如果你還對降噪豆情有獨鐘的話,那就不用多想買買買吧,畢竟SONY大法好,只聽音樂的話其實還湊合,哪怕不聽音樂只開降噪當個耳塞也不錯,佩戴還算穩定搖頭晃腦也不會掉。不過如果你能少許放棄一些輕便性的話,熊貓還是牆裂推薦wi-1000x降噪圈,具體請參看我寫的另一篇評測。
其實試完這款產品,熊貓才真正感受到蘋果airpods的厲害之處。能把這麼多功能集中在這麼小的一個耳機里,並且在各方面都能保持不俗的水準,實在是難能可貴。
本文首發於 Medium,點此閱讀原文。
談起消費級主動降噪耳機,自然繞不過發明它的鼻祖 BOSE,在 QC 25 和 QC 20 的時代它們就是這個領域無敵般的存在。雖然後繼跟進的 QC35 和 QC30 依然保持著很強的競爭力,但同年殺出的 MDR-1000X 應該讓 BOSE 感受到了一絲涼意,因為憋了這麼多年的索尼大法終於要在主動降噪耳機這個領域開始發威了。於是乎,便有了亮相於 IFA 2017 的 WH-1000XM2,WI-1000X 和今天要說的主角 WF-1000X。
雖然大法為 WF-1000X 冠以 True Wireless 真 ? 無線的稱號,但在如今這個被 iPhone 拋棄耳機孔的年代早已算不上什麼新鮮物。所以,為了不辜負一眾信徒的信仰,姨夫又一次按動黑科技按鈕,為 WF-1000X 加入了 ANC 主動降噪技術,使其成為了目前第一款支持主動降噪且真 ? 無線的藍牙耳塞,還起了一個形象的中文名「降噪豆」。也正是由於這個「黑科技」的加持,使得 WF-1000X 尚未開售便成網紅。如果你是這款產品持幣欲購者中的一員,不妨先來看看我入手一周後對這款產品的主觀感受。
外觀
相信不少人相中 WF-1000X 的原因除了其搭載的主動降噪技術外,最多的就是它的顏值了。畢竟比起 AirPods 那兩條剪不斷的小短腿,WF-1000X 看起來要和諧很多,至少不那麼挑臉。
官方共發售了黑色與香檳金兩款顏色,我入手的是前者,主要是為了和手裡的黑色 MDR-1000X 做搭配。雖然官網圖片里跟香檳金搭配的都是美女,但其實換個性別貌似也並不顯娘。
耳塞外觀 :
- 正面,腔體部分為橢圓式對稱設計,表面採用金屬噴漆注塑材質,左右耳塞各有一個用於降噪的 MIC 開孔「左耳塞上的 MIC 在通話時同時兼任拾音」。腔體末端的天線部位採用了半透明設計, 既用於指示燈的狀態提示,也起到了很好的點綴作用。
- 背面,由於內部降噪模塊及電池的加入導致腔體略微有些厚,充電用的金屬觸點被直接裸露在外。整體採用的是入耳式設計,導管位置還提供了可換耳翼的設計,用以提高佩戴時的穩固度。
佩戴
耳塞附送:
- 四對 SS / S / M / L 尺寸硅膠耳塞套
- 三對 S / M / L 尺寸舒適耳塞套,類似海綿套,但並不是記憶海綿
- 兩對 L / M 尺寸耳翼支架
由於耳塞重量只有 6.8g,所以雖然腔體看起來要比 AirPods 大,但戴起來並不顯重。只是相對於 AirPods 半入耳式設計所帶來的佩戴遺忘感,WF-1000X 的入耳式設計會帶來此類別耳塞共有的異物感,選擇一對合適的耳塞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舒適度。出廠默認安裝的是硅膠套,建議自行更換為舒適型。
不過,也正是得益於入耳式的設計,WF-1000X 的佩戴穩固性是大大好過 AirPods 的,輔以合適的耳翼支架,基本不用擔心會有脫落的風險。況且因為 WF-1000X 並不支持防汗防水,所以基本和高強度運動說拜拜,也使得脫落的風險進一步降低…
操控
WF-1000X 的操控方式並非 AirPods 的觸控式,而是採用了傳統的機械按鍵,全部功能都集中在左右腔體的物理按鍵上。
- 左耳按鍵:開啟關閉 / 藍牙配對 / 通話控制 / 降噪模式切換
- 右耳按鍵:播放控制 / 啟動語音輔助
可能是由於在如此小的腔體中加入降噪模塊所產生的影響,所以 WF-1000X 的左右耳塞並不能如 AirPods 那般各自獨立使用,而是以左耳塞為主,右耳塞為輔的形式進行連接。換句話說就是只有左耳塞可以獨立使用,右耳塞必須在佩戴左耳塞的情況下才能使用。但只要你想,右耳塞其實也是可以「獨立」使用的,方法我會放在「續航」板塊中一起說。
鑒於上述原因,WF-1000X 的左耳塞被賦予了更多更複雜的功能。其中最被吐槽的就是通話單聲道的問題,即通話時只有左耳塞發聲,逼格滿滿的立體聲耳塞秒變地攤貨不說,通話時也需要適當提高音量來彌補只有一個拾音 Mic 所帶來的清晰度問題。
同時,由於左右耳塞按鍵功能不同,也導致無論單獨使用哪一邊的耳塞,都會出現無法控制某些功能的尷尬。比如,單獨使用右耳塞就不能接聽電話和切換降噪,單獨使用左耳塞就不能控制音樂。
而說到音樂,右耳塞的按鍵除了常規的播放暫停前後切歌,同時還支持曲目的快進快退。音量控制也是沒有的,不過如果你用果機且還有一塊果表的話,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缺少感測器的硬傷就沒得補了,所以並不能實現諸如取下暫停或戴上播放的暖心設計。
連接
入手前就已知 WF-1000X 是不支持 aptX 和 LDAC 這兩種藍牙編碼協議的,但沒曾想大法在一款 2017 年的新品上居然採用的還是 v4.1 版本的藍牙,至於 W1 晶元帶給 AirPods 絲滑般連接的體驗自然也是沒有的,除了老老實實去配對還能說什麼呢?我也很絕望啊…
好在 WF-1000X 支持多設備配對存儲,官方說最多可存儲 8 個設備,我手裡可沒那麼多。實測成功配對並存儲了5 個設備,包括一部 iPhone,一部 Android,一台 iPad 和兩台 Mac。在當前已連接一台設備的情況下,點擊另一部設備藍牙列表中的 WF-1000X 即可快速連接。也就是說,不需要先斷開已連接的設備就可以跳連至另一台,這方面並不輸 AirPods 的 iCloud 同步太多。
與 AirPods 一樣,將 WF-1000X 從充電盒中取出便會開啟並自動連接之前最後一個連接過的設備。放回盒中則自動關閉,不過由於左右耳塞主副性質的設計,若單獨放回右耳塞,左耳塞是不會關閉的,反之若單獨放回左耳塞,右耳塞就同步熄火了。
另外,網上被大家吐槽最凶的恐怕就是信號延遲和右耳塞的斷連問題。
信號延遲確實存在,在默認使用 AAC 協議的「聲音質量優先」模式下,玩遊戲或看視頻會明顯感到有 1 秒左右的延遲,導致出現音畫不同步的現象,但如果只是聽音樂這類純音頻的話問題不大。如果通過配套的 Headphones 客戶端將連接模式切換為「穩定連接優先」,即改用 SBC 協議,則延遲問題會稍稍緩解一些。而且 iOS 版的 Headphones 會在切換 SBC 方式後出現左耳塞自動關機的 Bug,希望這些問題後續大法能通過軟體的方式進行修復吧。
右耳塞斷連的情況多出現在手動關機「注意,不是放入盒中關機」後再開機的情況下,表現為左耳塞可正常連接,但右耳塞會出現斷連,解決方法:
- 同時按住左右耳塞上的按鍵進行開機。
- 如果只按了左耳塞的按鍵開機,則需要再長按右耳塞的按鍵,等候幾秒即可正常同步。
- 把右耳塞放回盒子里再拿出來後就會自動同步。
由於 WF-1000X 並沒有 AirPods 在入耳時的提示音,所以如果想在佩戴時判斷右耳塞是否失連,就要以是否聽到語音播報的電量為準,如果聽到則表示右耳塞已同步連接,否則就任選上述一個方法復連就好。
WF-1000X 與 Mac 的連接也不是太穩定,右耳塞時不時會出現卡頓的現象,並且每次連接都會把系統音量自動調至最大,暫時還不確定是耳塞的鍋還是系統的鍋,畢竟這幾年 macOS 上的藍牙總有各種匪夷所思的問題出現。
降噪
敲黑板,重點來了。
WF-1000X 所謂的黑科技降噪到底有沒有效果?負責任的說,當然是有的。從來只聞大法坑人,沒聽說過大法騙人的。不過,首先請一定要降低期待值,你不能指望在目前的技術限制下,指望這麼小的腔體去匹敵 MDR-1000X 這種大耳或類似 QC30 項圈環頸一樣的降噪效果,否則大法就不是坑人,而是嚇人了。
WF-1000X 的降噪可以理解為兩種方式:
- 其一,是自身採用入耳式設計所帶來的物理降噪,試想耳朵里塞了兩團海綿是什麼感覺。
- 其二,自然是 ANC 技術的加持,大法稱其為 Sense Engine ,可以根據不同環境切換適合的降噪模式。
現階段任何一個主動降噪耳機都是以消除低頻聲波為主,而對於中高頻還無法做到很好的過濾,即便是業界標杆 BOSE 也是如此。對於 WF-1000X 而言,能在這麼小的腔體內塞入降噪模塊首先就值一個贊。雖然大法並沒有細說原理,但從左右耳塞表面僅有的兩個 MIC 開孔和實際的降噪效果來看,應該是受限於體積和功耗,WF-1000X 採用了主動降噪中效果較為一般的 FF「Feed-Forward 」 前饋式降噪方案,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另一種 FB「Feed-Backward」反饋式降噪方案。如果你拿它去和公認降噪效果最好的 QC 系列所採用的 Hybrid 「FF+FB 」複合式降噪方案做比較的話,豈不是找虐……
實際效果 :
室內相對安靜的環境下開啟純降噪,更多感受是來自於入耳式所帶來的隔音感,降噪效果並不明顯,即便是對於低頻也很難完全過濾。在三種模式間進行切換也只有微弱的感知,反而是降噪產生的底雜訊顯得有些突兀。當開始播放音樂後就基本什麼都聽不見了,但這差不多是個入耳式耳塞就能做到的事情。
室外街邊嘈雜環境下情況會好很多,純降噪的情況下對於風噪和路噪雖不能完全過濾,但效果還是有的。在切換至「環境聲」模式後,周邊環境音和人聲清晰度的提升效果顯著,即便是在有音樂播放的情況下也會有明顯感知。
總之,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 WF-1000X 降噪效果,我覺得「乏善可陳」或許比「聊勝於無」更負責一些。雖然達不到很多人所期待的效果,但想想它用體積和無線所換來的便利,就不要奢求什麼自行車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大法為新發布的三款降噪產品所開發的 Headphones 客戶端,使用它可以結合手機感測器並通過大法獨創的「自動降噪偵測模式」,實現在「靜止 / 步行 / 跑步 / 交通」四種運動狀態下對降噪模式「智能化」切換的效果。由於狀態檢測需要時間,所以每次切換會因環境不同出現或多或少的延遲,切換成功後會聽到聲音提示,不過這個 App 的監測準確性還有待提高。但 Headphones 並不支持上一代的 MDR-1000X ,買它的我就這樣被大法無情拋棄了。
不過我發現一個問題,在安裝 Headphones 後明明可以在 App 中對「降噪」「環境聲?—?普通模式」和「環境聲?—?語音模式」三種模式進行切換,但通過左耳塞上的按鍵卻只能在「降噪」和「環境聲」兩種模式間切換,也就是說「環境聲?—?普通模式」與「環境聲?—?語音模式」被合併了,不知道又是 Bug 還是刻意為之。
續航
官方給出的續航參考下表:
實測還是比較接近官方數據的,只是根據使用情況的差異會有 20 分鐘左右的誤差。並且由於右耳塞無法單獨使用,所以並不能實現 AirPods 單耳塞 5h + 5h 的接力續航,不過好在 WF-1000X 同樣支持快充,放回盒中即可享受充電 10 分鐘音樂 1 小時的待遇。
WF-1000X 的充電盒呈長條狀,外殼用的是一層薄薄的磨砂金屬,裡面則嵌套了一層注塑件,雖說比起 AirPods 的充電盒要大不少,但 70g 的重量裝入褲兜也不算很累贅。盒子底部支持 NFC 近場感應連接,但我找遍盒子內外以及官網都沒看到內置電池的容量,按官方的說法是可以為耳塞續命兩次,帶來共 9 小時的音樂體驗,姑且相信大法。
在使用這個充電盒的時候需要注意兩點:
- 為了能讓盒蓋以一個較大的角度開啟從而方便拿取耳塞,盒子鉸鏈部分其實是可以向上拉出一部分的,但這也導致了每次合蓋時都要向下壓一下,否則鉸鏈位置會有縫隙。而且最蛋疼的是如果在暗處進行盲開的話,手指對於縫隙的感覺很容易將鉸鏈那一面誤以為是正面,如果用力反開盒蓋的話就很可能會導致鉸鏈斷裂。
- 這個充電盒並沒有提供像 AirPods 充電盒那樣的磁吸附效果,為了讓耳塞不從盒中掉落,採用的是卡扣固定的方式。這就需要在將耳塞放入盒中時向下按壓,在聽到卡扣的「咔噠」聲後才算放置到位,耳塞也才會關機並開始充電。
所以,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如何「單獨」使用右耳塞的方法嗎?其實就是利用了上述充電盒卡扣的設計原理。因為左耳塞放入盒中充電時會導致左右耳塞一起關機,但如果只是將左耳塞放入盒中但並不固定到卡扣中,那麼即便合上充電盒,左耳塞也還是處於開機狀態,這樣右耳塞自然也不會關機,只不過這樣做既不會增加續航,也沒法接聽電話和控制降噪了。
音質
提到音質,很多人會想到「玄學」這兩個字,所謂萬元以下聽個響,更何況還是藍牙無線,覺的能發聲就不錯了。但其實隨著近幾年支持高編碼率藍牙音頻傳輸協議的先後出現,使得傳輸帶寬得以解放,從 328 kbps 的 SBC 到 576 kbps 的 aptX HD 再到 990 kbps 的 LDAC,不僅帶來了更高質量的音源,也讓藍牙耳機在與傳統有線耳機的競爭中不再處於下風。
目前主流的藍牙編碼協議為四種:
- SBC「Sub-band Codec」
- AAC「Advanced Audio Coding」
- aptX「apt Low Latency,aptX HD 」
- LDAC「Sony High-Resolution Audio」
WF-1000X 僅支持上述四種協議中的 SBC 和 AAC,aptX 沒有也就罷了,連大法自家的 LDAC 也一併缺失確實有點說不過去。誠然,高編碼率協議的缺失或許有第一代產品在硬體技術上的局限,也或許是產品定位所導致的擠牙膏行為。但對於一款藍牙耳塞來說,這在音質上確實是一道硬傷,讓本來就捉襟見肘的 6mm 動圈單元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如果你期待 WF-1000X 可以帶來更好的音質,那麼可以洗洗睡了。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用的都是果機,那也不用特別糾結編碼協議這個事,因為缺失的這倆哪個都不支持。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表示 WF-1000X 的音質差到不堪入耳,它的素質在同價位的同類產品中並不算差。而且比較特別的是,在 Headphones 新版中支持通過均衡器對耳塞的調音進行設置,但這個與各種播放器中常見均衡器的「軟」調音不同,它是來「硬」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對 WF-1000X 設置了某個均衡器效果,那這個效果並不會隨著 Headphones 關閉而失效,即便你把 WF-1000X 與另外一台沒有裝 Headphones 的設備連接,聽到的調音效果依然是之前設置的那個。這意味著 WF-1000X 的調音是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在一定範圍內進行修改的,雖然目前只能從幾個預設項中進行選擇,但這個確實還真有點「黑科技」的感覺。
從我的主觀聽感來說,在均衡器默認關閉的條件下,首先 WF-1000X 繼承了大法家低端塞一貫以低音為主的暖聲音染,但三頻並不是很渾。其次,作為一款動圈耳塞,在解析力和分離度上自然不能跟動鐵相比,只能說表現一般,不如 AirPods 聽感清晰。對於高頻的渲染效果不好,導致聽人聲時音量過大會感覺刺耳。不過在換用合適耳塞套的條件下,中低頻表現倒是可圈可點,其中低頻會比較更突出一些,聽感上比起 AirPods 下淺更好,彈性也略足。當然,這跟入耳式的設計也有直接關係,並且得益於此,WF-1000X 在漏音上的控制可以說是自帶光環,在嘈雜環境下的可用性甩 AirPods 兩條街。
值不值
最後,回到文章標題, 這顆能降噪的「豆子」值得入嗎?
客觀來說,這一代的 WF-1000X 是一個在各方面都相對中庸的產品,雖然無論單拎出哪方面都是被同價位產品吊打的節奏,但同時這款產品又是一個在當下集大成於一體的先行者。其實索尼對這一代的 WF-1000X 定位很明確,就是一款在降噪,音質與極致便攜間尋找平衡的「試驗品」,但若是問這個平衡找的如何?或許未來的 WF-1000X 二代才是一個更好的答案。
但不管怎樣,所謂螃蟹總要有人吃,小白鼠也要有人做,所以:
- 如果你對降噪有較高需求,答案是不值。
- 如果你對音質更加看重,答案是不值。
- 如果你需要一個無線耳塞來接替有線耳塞,答案是不值。
但是,如果你手裡已經有多款在某個領域可獨擋一面的耳機,只是需要一款便攜性更高,日常通勤主聽音樂或播客,在嘈雜環境下有更好的抗噪性,且佩戴顏值更好看的無線耳塞,那麼 WF-1000X 還是值得一入的,當然,前提是你對 1599 的售價並不敏感。
哦,對了,信徒們就不必多言了,畢竟索尼大法好。
在少數派閱讀更多耳機相關內容:
- 不喜歡 Lightning 耳機介面?這 11 款藍牙耳機讓你擺脫線纜的束縛
- AirPods,無線耳機該有的樣子
非常失望,很難相信這是SONY的水準。
降噪效果完全不能跟QC20相提並論,主動降噪的效果很微弱,而且甚至在沒開音樂的情況下都會有中斷主動降噪的情況。
耳塞比BOSE的鯊魚鰭差很遠,BOSE的不僅牢靠舒適並且被動隔音效果也不差,最重要的是沒有明顯的聽診器效果,只在連接線晃動碰撞時才有,而WF-1000X的耳塞的聽診器效果在行走時非常明顯,腳每次踏下去的噪音都很明顯,降噪似乎很大程度靠的是耳塞被動隔音。
藍牙中斷頻率高,APP中選擇連接質量優先會導致耳機關機。
WF-1000X的幾個降噪的檔次聽不出很明顯區別,而QC20則有開關可以放大環境聲,讓你聽到比不戴耳塞還更大的環境聲,這種設計比SONY的就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相比QC20,WF-1000X的優點就只有漂亮和無線方便。
QC20i是1649買的,WF-1000X是1599買的。前者改善了我的生活質量,讓我在乘坐地鐵和通勤時的時光更好度過;後者浪費了我1600,還讓我遭遇了跟STEAM預購遇雷作一般的失落感。
謝邀~
降噪耳機越來越火
藍莓醬的不少朋友買完之後都說
第一次體驗時有種難以言表的震撼
整個世界「瞬間靜音」
不管是在大街上、地鐵里還是飛行中
都能一鍵切換到「勿擾模式」
在我的BGM下,誰都別想煩我……
以黑科技著稱的索尼推出的這款降噪耳機
又掀起了一波討論
這款WF-1000X耳機,又稱「降噪豆」
第一次將主動降噪功能加入到「真無線耳機」中
然而當我們打開索尼官網
卻發現了這樣的一則「溫馨提示」
音畫不同步、信號中斷?通話只能使用左耳?感覺好像有哪裡不對……要是果真如此,那索尼大法還真是任性呢。反正已經推出了這樣的耳機,1599軟妹幣,就問你買不買?
出於好奇,我們還是下單體驗了一把。這款耳機究竟表現如何?往下看咯??
外觀與續航
目前,市面上的降噪耳機多為頭戴式或有線入耳式,而索尼降噪豆則直接將電池內置在了小巧的耳塞中,便攜性極佳,可謂小而美。
索尼官方的說明中,WF-1000X的續航可達3小時。不過,在我們的實測中,耳機充滿電後,在打開降噪並以正常音量播放音樂的情況下,實際上很難達到官方宣傳的時間。
這款耳機附贈的收納盒可以給耳機充電2次,如此一來,一次充電的整體續航時間大概是9小時,基本可以滿足日常使用和大部分飛行。
降噪與音質
作為一款降噪耳機,WF-1000X的降噪效果可以說「夠用」。耳塞本身在堵住耳朵時,已經通過「被動降噪」隔絕了一些噪音,但打開降噪功能時,卻沒能感受到很明顯的「主動降噪」。我們的測試人員在體驗時,甚至發生了以下對話:
「誒呦,戴上還挺舒服的,打開降噪讓我感受一下唄。」
「一直開著降噪呢…」
主動降噪原理
通過耳機內置的麥克風及聲學處理器,收集處理當前環境雜訊並播放完全「相反」的聲波,達到將噪音「中和」的效果,即聲學中的「相消干涉」。
相比降噪,WF-1000X的音質表現反而更突出,渾厚細膩,並沒有明顯感受到因為藍牙傳輸而帶來的損失。如果你平使用的是手機附贈的耳機,WF-1000X可能還會給你驚喜。
操作體驗
降噪豆左右耳各有一個實體按鍵,左側按鍵長按可開關機、與藍牙配對,短按可切換降噪模式;右側按鍵則可控制音樂、電話或喚醒語音助手助手。
官網的溫馨提示第三條中寫道:「語音嚮導,鈴聲,和通話只能從左側耳機單元聽到。」 也就是說,打電話時,你只有左耳能聽到聲音,不過,你需要按下右耳的按鍵才能接聽電話。但如果你只戴著右耳機……那就什麼都聽不到了。因為降噪豆區分主、副耳機,右側的副耳機必須與左側的主耳機連接才能工作。
WF-1000X的設置可以通過索尼的官方耳機APP - Sony Headphones Connect 完成,如降噪模式智能切換、耳機連接模式等。
連接穩定性
如果說操作上尚且能夠忍受,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WF-1000X最大的「亮點」——穩定性。
1. 音畫不同步
首先,我們遇到的問題就是溫馨提示第一條——看視頻、玩遊戲時經常音畫不同步。你是不是以為是無線傳輸的原因而導致了聲音滯後呢?實際體驗中,大多情況下這款耳機的聲音不會滯後,反而會超前,聲音常常比畫面超前2-3秒!
試想一下,追劇的你辛辛苦苦躲著朋友圈、公眾號、微博和豆瓣的影評,最後卻被自己的耳機劇透了一臉……就算你不追劇,那你玩遊戲嗎?
2. 右耳經常性斷連
我們發現,這款耳機的右耳高發性斷連。主要表現為播放音樂的過程中右耳突然失聲,但一般會瞬間重新連接並繼續播放。不過,這款耳機並非時刻都表現得如此不穩定,有時每分鐘都會斷開數次,但有時一兩小時都不會斷開。
經過一系列嘗試,我們發現了一些「小技巧」:只需要把左耳機摘下握在手中,右耳機就會有極大概率出現斷連,鬆開手時自動恢復連接。信號傳輸這麼弱,難道是因為測試人員頭太大?
受到干擾時,右耳斷連的幾率也非常大,比如站在共享單車「車叢」中。即使按照索尼官網建議,將耳機設置為「穩定連接優先」,也存在以上問題。
藍莓結語
最後,讓我們回顧一下WF-1000X的提示,短短的三條提示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只能說,每一條都貼合實際、毫無隱瞞,索尼真是一個童叟無欺的良心商家,十分溫馨。
更多評測,敬請關注公眾號: 藍莓評測(lanmeitest)藍莓評測是獨立的評測機構,測試產品與服務全部匿名採購,不接受品牌贊助,以保證測試過程中立,結果公正客觀。所有測試與報告均為藍莓評測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我們已發現評測文章被無恥抄襲,特此警告。如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我們將進一步採取法律措施。
降噪豆用了一天半吧。
優點幾乎是沒有缺點倒是一大堆比如連上手機之後你會覺得聲音有點小,把手機聲音調到最大還是小。這是因為降噪豆連接手機之後想要調整耳機音量需要下載一個Music Center,之後才能調整音量。不過我不是很懂為什麼不把調整耳機音量這個功能整合到Headphones里。還有連接及其不穩定,右耳嚴重斷聯 在今天尤其感受到了,在某商場地下一樓買飯,右耳幾秒斷一次。根本用不了的好吧另外降噪效果真的不好多說,如果說MDR-1000X的降噪能力是8。降噪豆最多打1分,真心不如改名叫環境聲斷聯豆最後一個缺點,續航。官方稱耳機本體三小時續航(實際用起來可能不到兩個半小時),好吧也就比airpods少兩個小時。結果充電盒只能給耳機本體充夠兩次??也就是說一個比airpods盒子大了好幾倍的盒子只能提供6小時的續航????最後說一下實際使用情況,早上出門戴起。乘坐地鐵,降噪效果並不理想……。大約不到四十分鐘到站,加上走十分鐘左右。放進充電盒裡開始做事。中午12點,環境聲豆大約是充滿了電。使用2小時不到,放進充電盒下午五點回家,又是接近一小時使用時間。所以第一天大約使用了220分鐘,不到四小時。第二天,照例出門使用50分鐘。關機 中午拿出來的時候用了一小時左右吧。自動斷開提醒我充電,放進盒子里發現兩邊都沒有亮。也許盒子沒電了吧…………………2017.11.19 手邊有了air pods降噪豆的更新:
降噪豆使用了一陣子了,斷連現象確實有,不過不嚴重。降噪效果確實不理想,不過這是建立在本身物理隔音很好的情況下。索尼調音,和我的胃口,所以,我認為這算一個成功的產品。
兩個目前市面上最強的true wireless耳機,其實很難分個高下。使用:air pods足夠小巧輕便,連接穩定。降噪豆不僅個頭大,有時還會有音頻傳輸中斷的情況,但不嚴重。音質:air pods的中高頻都不錯,但是低頻太過於渾濁,不知道是不是收購Beats的後遺症。降噪豆雖然只有一個6mm動圈,但是音質已經足夠優秀。低音富有彈性,中頻突出,高頻不刺耳,解析力不錯,還是那個索尼調音的味道。其他方面:air pods在蘋果設備之間切換速度極快,日常使用讓人感覺不到存在,但毫無隔音效果。降噪豆的隔音效果已經非常優秀,降噪更是錦上添花,沉浸感遠高於air pods,但多設備切換比較麻煩,且看視頻有延遲現象。
原答案:
===================
今天去王府井的sonystore體驗了一下午的WF 1000x和WI 1000x
先上圖
這次我是帶著自己的MDR 1000x去的,作為對比。
首先試了WI 1000x。怎麼說,很驚艷的感覺。圈鐵混合帶來的超強解析力配合強力的降噪功能讓我我在嘈雜的直營店裡也能好好欣賞Adele的聲音。個人感覺除了聲場小一點外,和MDR 1000x差距不大。
然後是主角WF 1000x。
到手之後非常激動,但是連接的過程很尷尬,也許是店內藍牙設備太多有干擾,右耳一開始是完全沒有聲音的斷連狀態,折騰了好幾次終於正常了,之後的穩定性還不錯,右耳只是偶爾會斷一下,但只有一下。小哥說是由於工程機還不穩定,正式版不會有這個問題.。我先當真的聽......
音質相對來說要弱於WI 1000x......畢竟人家是圈鐵,解析力沒法比。但是仍然是大法那種很有彈性的低頻,人聲也比較滿意。
降噪......聊勝於無吧,在那樣嘈雜的環境下,降噪的效果真的不明顯......你看我沒有寫關於高頻的感受,因為聽不太清楚。如果你對降噪特別有需求,還是建議買WI 1000x。一對比,豆子的降噪真的不太好使。
總結一下:True wireless還是個很新鮮的東西,能加上降噪技術的目前為止全世界也就索尼一家。索尼大法好!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嘗鮮的人,同時對降噪效果和音質沒有特別特別高的追求,那WF 1000x是很不錯的選擇(而且比狗環便宜好幾百啊)。如果你追求極致的降噪和音質,那就選擇WI 1000x吧(冬天用WH),它的高素質不會讓你後悔的,絕對的業界標杆。
你問我選什麼?
我回家之後就把豆子的預售退了,反正室友也預定了,冬天我先用著頭戴,等他把坑踩一踩,價格跳水了之後我再選,哈哈哈哈哈哈哈!
周日一早拿到耳機,用了兩天。總結如下:
1、佩戴。真無線設計,所有的部件和重量全在耳機體上。雖然重量很輕,但佩戴時重心是在耳道外面的,像我這樣耳道特殊的,試了附帶的所有塞子,還是感覺不穩,下樓跳動時耳機鬆弛明顯。這部分有點出乎自己預料。
2、降噪。本身是耳塞,具備被動降噪功能,主動降噪感覺一般,但如其他答主所說,在真無線耳機中加上了降噪功能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也可以應付通勤、高鐵、車站這些場景。現在打字戴著,夜晚本來沒太多噪音,感覺很明顯。這部分給90分。
3、設備連接。本人使用iPhone、iPad、Apple watch和Windows筆記本,多次測試連接結果如下:
連了筆記本後,其他設備不能搜到耳機,或者之前已經連接過,這時出現在藍牙設備列表中,但就是連不上,提示不在範圍內。即使斷開甚至關閉筆記本藍牙,唯一的解決辦法是重置耳機;
iPad連接情況與筆記本類似;
重點說說iPhone和Apple watch。同上,如果先連上了二者之一,情況與上面一樣。解決辦法是對耳機重置再開機後,同時打開手機和手錶,確保耳機出現在二者的藍牙設備列表中,這時候耳機就可以在手機和手錶中切換了,一個連接後另一個設備會自動斷開。
綜上可見WF對跨設備的支持除了iPhone和Apple watch外基本是殘廢的(它可是通過MFI認證的),特別是與AirPods相比,相差巨大。
4、信號連接。在車站等人流密集區會出現不穩定情況,具體表現是一隻耳機偶爾失聲或跳音。
AAC模式(音質優先)下聲音有延遲(還是用的iPhone),看視頻時特別明顯,有點痛苦。SBC模式(連接優先)很奇怪,還是用iPhone測試,我竟然用不了!!!在app里調到SBC後,藍牙重連了,我退出app,耳機竟然自己關了!等到我再開機,耳機自動連接後已經又回到AAC模式 。疑惑它是怎麼通過MFI認證的。
5、音質。改一下原答案,認真對比了一下iPhone自帶的earpods,可以肯定的是,在低音上降噪豆的表現是不如earpods的。
6、其它。電話、FaceTime只能左耳,可能是技術問題吧,不太滿意。與AirPods相比,在自動感應識別和續航上也差很多,算是差距不是槽點。
總之,跟AirPods對標的話,除了降噪表現,其它方面完敗。現在準備退貨,入AirPods或者WI-1000X。
作為果粉,預算基本上都給蘋果了,所以沒有買這個東西。
(其實也算是米家粉,然而米家的東西基本上買的時候不用考慮預算)
我想說的一點是
目前我看了前面一些答案,發現大多比較推薦這個產品
假設各家媒體號沒有收錢是真心在評價,那麼說明這玩意還是不錯的。
然後,不得不想起了 airpods 剛發布的時候, 鋪天蓋地的惡評。
一個耳機賣1288?你是覺得我剩下的那個腎很美味么?
分體式耳機?肯定容易丟啊!瞬間編了200個段子來諷刺
只有5小時續航?每5小時還要拿出來充電?那我這種耳機一戴戴一天的怎麼忍你啊?
然而一年過去了,索尼的類似產品終於上市了。
那麼索尼的產品到了什麼程度呢?
比airpods貴了幾百塊
充電盒更大,更難看,容量更小
沒有W1晶元,配對跟普通藍牙耳機沒啥區別。我甚至懷疑它是一個耳機再用藍牙連另一個耳機來實現所謂的真無線的。
續航只有3個小時。連上充電盒子似乎也沒多多少。
打電話的時候只能有一邊有聲音。
然後現在是一片好評。
蘋果是頂著一片罵名上市,然後用自己的實力獲得大家尊敬。
索尼踩在蘋果踏出的康莊大路上,做出了賣的更貴參數更差的產品,反而是好評。
不得不讓我為蘋果感到悲哀。
其實同時我也為索尼感到悲哀,只剩信仰粉和死忠粉以及寫文章四平八穩的媒體人來誇你幾句了,連罵你的人都沒有了
唉。。。
剛才去德亞看了看評價,19個評價3.2分著實有點低啊,這才剛上市啊評價就有點撲街了。我在德國上學,我知道德國人在德亞寫評價還算是比較認真客觀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寫的和評測一樣,滿滿的認真寫自己的體會。我1000x用了1000x半年多了,知道大法家出了這個一直在關注,一直想要一個無線的耳機,睡覺時候想聽聽音樂沒法用1000x這種大耳機啊,之前考慮過AirPods,但五月份時候買要等一個月,又聽說iPhone8也就是現在的X說是要送就沒買,心想到時候直接買個新手機算了不用買了。所以很在意這個降噪豆。
總結了一下德國朋友對這個產品主要失望點是
1.降噪不給力。低評價主要是覺得降噪太弱。說實話1000x降噪還行,但是我對它不滿意的地方還是人聲很難過濾,環境雜音基本都能濾走,但是不開音樂的人聲濾的不好,這個降噪豆看來連環境雜音也處理不好。很多人覺得這個降噪豆無法達到自己心裡降噪水平
2.對左右耳的聲音傳輸不滿意,多個說是不好用,而且有用戶說看電影時候聲音傳輸慢半秒到一秒,對不上口型,sony客服回復了,說是這個專註傳輸音樂...wtf??!! 還有就是接電話也有存在一些問題
3.3小時電池容量太小
我現在要認真想想要不還是買AirPods吧...
ps看來評測寫好評是全球慣例啊,在這個評價里就有人挑明了說給5星的人是收了禮品寫好評的,哈哈哈哈哈
給個鏈接,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德亞Sony WF-1000X True Wireless Kopfh?rer inkl. Lade-Etui (Noise Cancelling, Bluetooth, NFC, bis zu 9 Stunden Akkulaufzeit) Schwarz
分體式、環境識別的自動降噪、帶盒9小時續航、要是再支持LDAC(估計懸),那就可以用下圖了。
自身續航 3小時
帶盒續航 9小時,放入盒裡自動關機(帶盒都有這功能,只有三星那個例外,不能關機,感人)
專屬APP,可以控制降噪模式。共有三種,和MDR 1000x 一致,環境,普通,語音。用過大1000x的人知道語音模式是非常方便適合工作的時候用。不過這種便攜的耳機的語音模式,應該是更適合候機的時候使用。
不支持LDAC,對於大法粉來說不可接受。對我只用手機聽歌的人來說,這功能聊勝於無。主要功能是降噪。
總之我感覺對於這種類型的耳機呢,大法暫時是第一名,17年9月14號發售。
我這就去問問專賣店有沒有預售計劃。
我是買到假的了?降噪效果為0!
剛買就後悔了,買只是為了還索尼一個情願。1599軟妹子,帶藍牙,降噪,索尼加成,音質還剩下幾錢?貨還在路上,用BO H8測了一下,支持ATPX,藍牙音質已經無法接受,殊不知不支持APTX和LDAC的降噪豆能有什麼表現?索尼自己研發的6mm動圈單元,感覺還不好意思說出口,閃閃爍爍的,剩下的只有理念加持了,連外觀也談不上一覽眾山小,還做不到秒高端有線,畢竟價位擺在那裡。一般用戶聽聽即可,對音質有追求的還是算了。戴上榭蘭圖,聽黑夢,帶APTX的BO H8被完虐,不要說1599的降噪豆了。有點失望了。唯一的優勢是未來科技,藍牙無線來自未來。路上回頭率肯定不少,不過這就夠了,出街優先選擇降噪豆。畢竟試過有線,大耳,出街的效果都不好,包括在休閑場所,這也是我購買的動力和理由了。
10.17第二次編輯--------------------------
WF1000X初始化音量系統默認設置在50%,可能導致很多人覺得聲音太小,感受不到音質和效果。在GOOGLE PLAY上面下載SONY MUSIC CENTER(不是HEADPHONE CONNECT),將聲音設置成100%。現在的效果我非常滿意,對於藍牙音質,我認為比SBC還要高那麼一點點,超出預期,介於AAC和SBC之間。
大家覺得如何呢?
10.17第三次編輯---------------------------
WF1000X連接極為不穩定,到市中心繁華地區,基本上不能聽,後來在咖啡廳和車上才有穩定的表現,最後發現是場景自動識別模式沒有開啟,導致步行的時候出現信號問題,在HEADPHONE CONNECT裡面開啟場景識別模式,耳機會自動識別坐立,步行,跑步,公交模式,在這個時候,逛街才沒有出現信號連接問題。
總的來講WF1000X對新手十分不友好,首先音量初始化只有50%,要出去下載一個索尼的軟體,然後設置成100%才有比較靠譜的音質和音量,另外配套軟體沒有開啟場景識別模式,導致在默認情況下出現嚴重的信號連接問題。如果自己會點手動,將以上問題解決,其實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畢竟真-無線-分體式,已經包含了太多的新穎。
如果雙十一能趕得上一波降價就好了
利益相關,同時持有WF-1000X和QC30。
燒耳機有幾年了。最早從創新air掉進坑裡,就沒有再爬出來過。期間入耳、大耳、播放器、耳放解碼沒少折騰。隨著音質越來越好,我的聽歌時間卻越來越少。最後想了想,無非是為了音質越折騰越麻煩,反而失去了聽歌的興緻。尤其是通勤場景,人擠人人挨人,有線耳機隨時會扯到線;而大耳和播放器的選項則在我逐漸精簡EDC、選擇小包出行的現在便被排除在外。本來,手頭上已經有了MDR-1000X,降噪效果和音質也沒得說,但是大耳加上專用耳機包不便於攜帶,更是塞不進我的斜挎包里。再者,夏天或者冬天有暖氣空調的室內帶大耳簡直噩夢,分分鐘就是一耳朵的汗。於是無線入耳耳機便成為了我唯一的選擇。
今天上班通勤時間,特意對WF-1000X和QC30的降噪、佩戴、音質進行了對比。
降噪方面:QC30,降噪耳機界的標杆企業BOSE目前最強的降噪入耳耳機,降噪效果一流,地鐵通勤場景效果滿分,公交通勤場景效果要打上一些折扣,畢竟公交的噪音要比地鐵高上不少。
WF-1000X,要想讓WF-1000X的降噪最大發揮,必須在設置方面花上不少功夫。首先是被動降噪-耳塞的選擇就不能馬虎,大法附贈的黑色類似歌套的耳塞就不能選擇,因為入耳較淺會有帶不穩漏音的情況發生。一定要選擇類似SF套的白色半透明耳塞。APP設置,在HEADPHONE
CONNECT裡面一定要開啟場景識別模式,沒有開啟這個模式,WF-1000X的降噪等於廢了一半,效果很不理想。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降噪效果。不過即使這麼設置之後,WF-1000X的降噪效果也只能達到QC30的65%-70%的效果。佩戴方面:QC30的舒適度大於WF-1000X,但是在通勤場合擁擠環境下佩戴的方便程度,WF-1000X反而大於QC30。QC30,之於我只是通勤不用擔心刮到線的程度,WF-1000X才是真的便捷。
音質發麵:WF-1000X要略優於QC30,而WI-1000X吊打二者。不過WI-1000X除了音質和QC30就不分伯仲了,對於我來說可謂是雞肋了點。
便攜方面:WF-1000X的便攜度毋庸置疑。QC30以為保護包的問題,我已經頭疼很久,斜挎包勉強能塞下QC30,但是取出和放入太過麻煩了。WF-1000X相比QC30好太多了。
連接方面:QC30偶爾也會有干擾斷線的情況發生,WF-1000X反而要頻繁的多。其他答者的回答里已經有如何減少干擾的設置方法,這裡就不再多說了。但是在設置完後,WF-1000X的斷線情況依舊會發生,只是減少不少。地鐵公交上靜止時,基本不會發生斷線現象,行走時會出現一兩次。
總之,WF-1000X對於像我這種便攜至上的人來說,基本可以滿足我的需求。正確設置WF-1000X達到最好效果的步驟過於繁瑣。斷線問題在正確設置後降低到了可以忍受的地步,主要聽歌時間(地鐵公交上)基本不會出現斷線情況。
PS.小米MIX的相機真爛啊。
預訂了國行第一批WF-1000X,15號到貨,這是我第一次使用藍牙耳機,也是第一次使用降噪耳機,寫一些使用後的主觀感受與疑惑。
外觀方面,降噪豆真的非常出色,顏值很符合我的審美,黑色款無論耳機還是收納盒都很有設計感,收納盒比我想像的情況要大一些,帶出門的話,就我個人而言,不帶包的話,褲子口袋空間會因為加入耳機盒略顯緊張,夏天出門的話可能會有些麻煩。佩戴方面,我感覺還是比較舒適的,而且十分牢固,幾乎不用擔心掉落的問題。由於是第一次使用藍牙耳機,我對藍牙耳機的連接與使用都不是很熟悉,非常想吐槽一下國行版的使用指南,全程圖片,沒有文字說明,對於我上手使用有一點阻礙。我使用的鏈接設備是Xperia XZP,下載app後有藍牙配對和NFC配對兩種方式,NFC配對始終報錯無法鏈接,之後採用了藍牙配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無法NFC配對,耳機跟手機配對後使用還是相當方便的,取出收納盒即開機,放入即關機,相當人性化,連接使用基本無縫,戴上耳後不用等待。再有使用指南沒有對右耳機按鍵操作邏輯的說明,都是我自己試出來的,這點真的差評,對我這樣的用戶很不友好。同時家中有一台大法的55X9000E電視,上個月推送安卓7.0後,大法電視是支持連接藍牙耳機的,不過WF1000X的操作指南也完全沒提過怎麼鏈接電視,我用電視端的藍牙搜索到一個耳機設備直連後,音頻的輸出不在電視揚聲器但也沒輸出在耳機端,所以WF1000X該如何連接電視也是我比較困惑的點。談回耳機音質,我之前都是使用手機自帶耳機(用XZP前一直是IOS用戶)以及父母的手機自帶耳機,所以耳機音質我個人沒什麼概念,買WF1000X之前問過比較懂耳機的大學同學,說是音質就是買回來聽個響的水平,但降噪豆在我聽來感覺還是不錯的,由於是入耳式,我感覺是效果強於earpods和港行XZP的自帶耳機,遠強於VIVO X9S自帶的仿earpods的耳機。再說穩定性,連接模式有注重音質和注重穩定性兩種,兩種模式的音色我也能感覺稍有一定差距,在家和辦公室的穩定環境用音質模式都還OK,在外步行和地鐵里,問題就比較大了,左耳基本可以穩定鏈接,右耳會頻繁斷連,切換到穩定性模式後,右耳的斷連還是會存在,但頻率和斷連持續時間都會大幅度好轉,這樣的斷連就我個人而言,我還算可以接受。在外通話的話,左耳的接聽很穩定,但如果是音質模式,在地鐵上或馬路上,我說話反饋給對方很容易接收不到,穩定性模式可以改善,但還是有對方接收不到的可能,感覺通話時這個耳機的一大問題。降噪是這個耳機的主要賣點,耳機有明顯底噪,我因為沒用過其它降噪耳機,我不知道這個底噪是否算嚴重,我個人也還是可以接受。降噪的話,馬路上的車聲可以完全過濾,地鐵的運行聲音不是很明顯,地鐵上其它人說話的聲音基本聽不到,地鐵報站聲在使用耳機的情況下還是聽得比較清楚,總之,對於這款耳機的降噪效果,我是比較滿意的。另外手機和耳機的傳輸,在我的XZP上是有延遲的,看動畫感覺不出來,ONS推遊戲的時候還是能明顯感受到延遲的存在,不過對我目前使用沒什麼影響吧,具體的情況還有待更長時間的使用觀察。首批購機的鋼筆另行發貨,還沒有拿到手體驗一下附送凌美(不過我不抱有多少期待)。一款科技產品的第一批使用者都頗具風險,我瀏覽了天貓的評價,不滿的聲音佔比還是要高於其它索尼產品。看了下,其他人對WF1000X的抱怨和吐槽跟我使用遇到的問題都比較類似,不過就我個人而言,還基本可以接受。所以,購買需謹慎,也許WF1000X達不到你的期許。我也期待它後續的改進款,畢竟無線藍牙降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若論近段時間最火的一個耳機產品,應當算索尼WF-1000X無疑了。除了眾所周知的自帶logo光環,其真無線+降噪功能的因素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對於該產品映入大眾眼帘以來,儘管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索尼粉,我也必須要承認對其非常關注。在我看來,好玩的東西並不多,有開創性有話題性的從來都是眾人熱衷於去討論的。本來我基本上不太追器材的熱點。但是因為的確興趣很大,所以在眾多測評紛紛而至之後,我還是沒有忍住決定玩一玩這個熱點產品。從入手到今天比較有針對性的做了一些使用測試。今天就從我個人的角度跟大家聊聊WF-1000X。希望能給對這款產品感興趣的朋友帶來一點參考價值。
一、 設計語言
其實這一點應該分兩個層面來說,因為在普通人與大多數耳機玩家看來,對於耳機產品的設計審美還是有比較大區別的。比如大部分普通人難以接受傳統開放式耳機的造型設計,更喜歡緊湊幹練的線條設計。我曾不止一次遭遇過耳機玩家紛紛讚譽的耳機外觀被非耳機玩家詬病。不過隨著當前音頻器材的大發展,多種應用場景的沉澱。在耳機與數碼產品這兩者身份的相互融合之後,耳機的設計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那就是精緻、簡單、輕便。在這一點上,索尼是一直走在前列的。無論是Walkman還是PlayStation,還是從ZX1到WF-1000X,大和民族標籤式的設計DNA鑄就了其精細的做工,人性化的設計和耐用的品質。
包裝盒並不花哨,產品顏色一目了然。外盒褪去之後便有了櫥窗展品的陳列感,對於用戶而言相當友好。
充電盒磨砂材質,手感上佳,光影之間會帶給用戶很強的品質感。
充電盒開關鬆緊程度適中,左右LR標識一目了然,便於用戶識別安放,很人性化。以上是產品整體初步感受,接下來就是耳機本身了。
整體上耳機是一個類似甲蟲的造型。拋光面做的非常漂亮,中間是金屬網罩麥克風用以支撐降噪演算法,透明的部分用以顯示工作狀態。精緻、簡約又充滿科技感和設計風格。而體積小於我目前所有的定製入耳式耳塞。但對於一般的人而言可能會略覺得體積過大。不過好在重量控制的相當出眾。
在多處細節比如實體功能按鍵的觸感、LED閃爍的亮度、金屬充電觸點的位置等等都體現出來很高的水準。
搭配蘋果手機,品質感極強。
搭配黑莓手機的話商務范兒立馬就出來了,而搭配音樂播放器仍然是高顏值表現。
二、 聲音表現
正如之前我提到的我本人並非索尼品牌粉,除了電視、藍光機與PS4之外, 家中並沒有常留其他任何索尼的產品。對於索尼以往的音頻產品,無論Walkman、卡座、便攜前端包括主流的大小耳機都把玩過,所以說對其聲音風格不敢說有多深刻的認識但至少還算是稍微有認知的。總體來說,WF-1000X在沿襲索尼較為傳統的聲音之外,在年輕化這一塊更明顯了。尤在表現ACG類會更討好耳朵。而以往人們概念中的索尼轟鳴的低頻力量,倒並沒有在這樣一款藍牙塞中得到完全體現。不過考慮到以其目前的體積,其6mm單元基本算是單元大小飽和的尺寸了,不能要求更多。而現在更不能單純的去談聲音,結合其功能性和便攜性而言,可以說,WF-1000X在延續索尼音頻產品的聲音風格(極特殊產品除外)方面算是很合格的,索尼音頻產品的老用戶對於聲音上絕對不會失望。不過遺憾的是在配套APP中設定為連接優先的時候,聲音表現與正常水準差距比較明顯。
即使並不是以音質見長的黑莓手機播放日漫《白熊咖啡廳》BGM,表現仍然令人基本滿意。
飛傲當前旗艦播放器X7 MARK2之下,三頻表現均衡,且氛圍感不錯。
Lotoo paw 5000 mk2是目前口碑非常好的一款入門級別前端。其驅動WF-1000X一段駱玉笙老先生的《劍閣聞鈴》入耳,大小玉盤錯落繽紛,享受非常。
IOS系統之下的音樂類應用蝦米一段港樂《不如不見》,中頻表現飽滿,情感充沛,相對於某些白開水風格而言,我個人還是更喜歡這種聽感。
IOS系統下應用喜馬拉雅FM相信也是很多人經常使用的了,不管是評書、相聲或是有聲小說,都不在WF-1000X話下。
三、使用場景
恰逢上周末廣州HIFI耳機展,我從北京飛廣州基本算是國內航線中較長里程的了,而作為WF-1000X的主要使用場景之一,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切實體驗的機會。
除去開始滑行到上升以及開始下降到落地的時間不能使用藍牙設備之外,算上候機的部分時間,全程是肯定超過三個小時的。WF-1000X堅持下來無任何壓力,檢驗了一下電量仍然為中電量並未降到低電量。所以我個人使用感覺官方的三個小時續航時間還算是比較保守的估計了。以國內航程而論應該是足夠大部分人的單次旅程使用。
波音777機型,在平穩飛行之後,我特意兩次將耳機在降噪與自然音期間切換。WF-1000X的降噪能力的確不夠暴力,卻也絕不像有些人所言那樣不堪。還是可以為用戶帶來比較充分的個人優質聲音環境的。與無損前端藍牙連接,全程兩張音樂專輯,一段輕鬆的空中時光就此產生。值得一提的是,真無線由於完全沒有線材的關係,對於我這種長發用戶帶來的友好度真的是令人感到舒服。這裡不由得感慨一下:無論是飛行還是火車旅程,狹小的頭部空間還是非常需要真正無線耳機的啊!
接下來再簡單說幾個大家關注的問題:
第一、藍牙連接後與手機、前端的斷連問題。親測咖啡廳環境,前端處於咖啡桌之上。
空沙發那個桌子為放前端的位置,櫃檯處距離約五米處拍攝。
遠處黃衣女子桌子為前端所在地,距離大概接近十米位置。此處已是靠近咖啡店門口位置。從第一張圖到第二張圖走過來,連接始終穩定未曾出現斷連情況。開門出去後連接斷掉。
第二、右側耳機與左側耳機藍牙斷連問題。
因為WF-1000X採用的藍牙解決方案為單邊藍牙,所以藍牙在工作之時是要右側耳機通過藍牙與左側連接後才能起到作用。之前網上有人反映會出現左右連接不穩定右側耳機斷連失去聲音的現象。強叔仍然是親測,比如之前提到的廣州到北京飛機上全程未出現過左右斷連情況。然後日常手機、前端在身邊,包里、褲兜兒里,行走的時候和突然轉頭連接仍然穩定。只出現過一次左右耳機斷連。在跑動情況下斷連頻率會有增加。不過這個其實早就可以預見到,目前業界的全無線耳機在連接穩定方面都會存在多多少少的問題。美亞上面關於不同品牌無線藍牙耳機的連接問題上的吐槽還是比較常見的。不能夠忽視這種問題的存在但是也的確沒有將其放大的必要。畢竟還是要給眾多品牌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兼容性。
親測除了iphone7 PLUS,還試了黑莓Q10手機、不同品牌的三個無損播放前端。兼容性是出色的。藍牙連接迅速。但是由於不同播放器的藍牙有區別。連接最穩定的仍然是iphone7 PLUS。
以上為強叔個人對於WF-1000X的初步體驗。熟悉我的人肯定都知道我自己可能都一下無法記清有多少耳機。包括頭戴式降噪與目前主流的藍牙耳機我都有。相對於其他功能性降噪耳機而言,WF-1000X在降噪這一環節並不佔任何優勢,身為一款降噪耳機,這有點讓人看不懂。但是下次旅程開啟的時候我多半還是會直接將WF-1000X放進包里。因為就像我一直以來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往懶得帶頭戴降噪因為體積過大、戴頸掛式藍牙耳機脖子與頭髮實在難受,定製入耳始終難以解決高空中氣壓帶給耳膜的不適感。而目前WF-1000X能夠帶給我的使用體驗,其中包括功能性因素、便捷性、聽感還有我個人的顏值(重點重點重點!!!)及長發特性,WF-1000X都恰好能滿足我的綜合需求。
最後送上一張強叔旅程中佩戴WF-1000X圖,希望大家都能有機會體驗到最適合自己的音頻科技產品。
在索尼官方旗艦店已經預定一副黑色,十月中旬才會收到貨。做為第一次給索尼充值,還是很期待的,畢竟是獨一份的全無線耳塞主動消噪耳機。主動消噪耳機從bose qc15開始用起,歷經qc20,qc25,qc35,除了沒有購買qc30,差不多已經用遍了「最好」的主動消噪耳機。自從買了AirPods之後,發現全無線耳機真的很好用,再也不用擔心各種線材的束縛。可惜,做為「最好」的主動消噪耳機廠家的bose,竟然到現在也沒有一款全無線的主動消噪耳機。當得知大法出了一款全無線主動消噪耳機之後,就盼著早點上市購買。都說索尼大法好,我沒有試聽就下單了,希望這不是一個讓人後悔的決定。
官網已預訂,小巧便攜降噪佩戴穩定送lamy 鋼筆,又叫索尼,還要啥自行車?
才入手,個人挺喜歡的,以及還是有一些我可以忍受的小毛病~
先介紹一下使用背景和需求。買耳機目標是:便攜,降噪,無線,我主要是上下班使用。我對耳機沒有講究,之前用的是魅族ep51藍牙耳機,再之前用過幾個類似的藍牙耳機。明顯,音質不是我的主要需求,我住的地方和上班的校園都是相對很安靜的區域,使我對離開這些區域以後的嘈雜環境感覺很不舒服,所以越來越想買一個降噪耳機。同時我挺早就放棄了有線耳機是因為頭髮長,喜歡背包,經常手頭上東西多,衣服經常沒有口袋,出行經常騎車和坐公交等等,有線耳機讓我遇到過很多麻煩並且我的消耗速度非常快。綜合上述原因,我之前挑中的是bose的qc30,當時計劃是雙十一入手。之所以決定後還想等雙十一是因為我總有點動搖。我去健身房的時候出汗量大,看過幾個測評里都說項(gou)圈蹭上汗讓人不適(心理),且會有一定程度的項圈轉動情況,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項圈太顯眼了,有的時候有的衣服不太適合這麼一個大項圈掛在脖子上。後來同學給我發了這款wf1000x的廣告,我立刻跳坑了。但是我想著雙十一肯定會便宜呀,而且lamy得那隻筆我家裡已經兩隻了,就沒有湊預售的熱鬧,誰想到官網一斷貨就是那麼長時間。等待種草商品的心情度日如年,最後我從閑魚入了一隻第一批到貨的賣家出手的wf1000x。本來想買黑色,因為廣告里香檳金有點浮誇,最後入了發現香檳金顏色很好看。賣家學生黨,報價感覺不算高也就沒還價,他人很好專門去幫我開了一份無故障檢修報告一起寄了過來~上圖(專門讓左耳的充電燈亮了一下,拿出來還有很好看的藍燈效果我就不拍了)使用體驗:1.便攜:耳機很小巧,帶著非常舒服。充電盒也就手掌大小(我手在女生中不算小也不算太大),很輕,磨砂手感也不錯。之前看很多人說盒子塞口袋裡有點小,我順手放在牛仔褲後面口袋毫無壓力……不過有點擔心會不會坐壞它,所以平時還是放在我的包包側袋裡。我嘗試了一下在健身房跑步機上戴也沒有掉,用了幾天唯一一次掉是我一個人在外面吃飯的時候,咀嚼讓我擠掉了左耳哈哈哈。2.降噪:這是我的第一個降噪耳機,所以我沒有太多對比經驗。可以感覺到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是我沒有那種戴上以後全世界都安靜了的感覺。畢竟在上下班和步行的時候為了安全考慮會自動開啟一定的環境音。但是降噪體驗不錯在於,我以前每次從學校或者家裡小區出來,耳機聲音都必須調高很多才能聽見,但現在就好多,調大1-2檔就好了。至於宣傳片里的廣告效果,那肯定是沒有實現的。
3.無線:完全沒有線。這是一種很愉快的體驗,特別是在耳塞挺穩不會擔心掉下來的前提下。以前用ep51(用線連接兩個耳塞的運動藍牙耳機),我要先把某一邊戴好,手拿著另一邊從頭髮下面穿過戴好,最後整理一下頭髮和連接線之間的關係。還經常遇到只戴著一邊耳機時(和別人說話或者聽周圍什麼聲音之類的時候),另一邊的耳機隨著走路向下滑拖著線拽我戴著的這一邊的情況。現在這些麻煩都沒有了,我有的時候還下意識的整理後面的頭髮,才發現已經不需要了。運動的時候也不用擔心後頸上的連接線沾上汗水了。
4.連接:連接真的是有毛病的。剛連接手機後右耳不出聲的情況出現過好幾次,稍微調一下或者我按一下右耳的按鍵以後很快就連上了。手機握持走路時,隨著手機位置不停變化,右耳也有可能突然聲音變小或者中斷0.5s,不過好在都是比較短暫的。音畫不同步的問題也確實存在,音質優先的時候特別明顯,後來我把它設置成穩定連接優先模式就相對減輕了一些。這個問題最早就在國外貨的反饋里出現,我托朋友去新品體驗會的時候她也提到了,當時官方給出來答案是因為現場還是工程機,實際不會遇到,我也抱著相信的心理堅持沒有買日版港版歐洲版本,沒想到國行還是一樣。
5.音質:作為一個沒用過什麼耳機的人來說,這個耳機的音質讓我第一次意識到了音質這麼個東西吧。也許對聽慣了好耳機的人來說這款稱不上多好的音質。但是對我來說,同樣的音樂,突然就發現多了好幾種樂器的感覺的確很奇妙,讓人有了一些被聲音環繞包裹起來沉浸的感受。不過哈哈哈哈我是一個用耳機聽相聲比聽歌多的人,所以用上這款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幸福了。
6.電量:我一般持續佩戴耳機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短的時候就用個十幾分鐘,一天也就2-3次,拿到手的時候帶盒子充過一次電,因為是新耳機相對也比較頻繁的使用了,但到現在已經4天了也沒再充過還是有電的。所以我覺得這個電量我用完全沒問題。(更新:我個人一周1-2充)
7.麥克風:如果說對這個耳機不滿意的地方,除了連接就是麥克風了。不過這也許是大部分藍牙耳機的通病?打電話的時候因為麥離嘴巴太遠,所以收環境音比較多,我在樓梯道里打電話的時候對方說迴音比我本音大很多,我在戶外有風情況下打電話的時候對方說風聲大聽不清,正常戶外情況下打電話倒是還好,也有朋友說我聲音比ep51時清楚了。另外,聽語音或者電話時是只有左耳有聲音的,不是故障是故意的。
綜合以上,新耳機我還是很喜歡的,至於值不值得買,大家還是看各自的使用需求。
對於耳機的缺點,我是預先有心理準備的。我去官網看了第一批到貨後那麼多的問題反饋(當時才幾天,就11條了,全是連接音畫不同步之類的連接問題),看了知乎大家的回答,看了日亞德亞的評論,看了貼吧在韓國買的樓主的使用體驗。我自己覺得可以接受才去購買的,所以也希望衝動嘗鮮的親們做好功課。另外,閑魚那個賣給我的小哥說,寄出的第二天他就開始後悔了,在地鐵上帶著airpod怎麼也覺得不如這個。我在心裡悄悄想,那要不你加200塊我給你賣回去?謝邀。
今天,就來簡單說一下這款耳機,主要是兩點,第一能不能用,第二好不好用。評價一款無線藍牙耳機,不單是從它的聲音效果來說,如今人們更關注它的外形設計,功能,以及特殊功能。
Sony WF-1000x被稱為「降噪豆」,是索尼史上第一款無線降噪藍牙耳機,PS.形狀大小僅與耳塞類似。
機身小巧,顏值爆表
作為一款無線藍牙耳機,設計的如此小巧,很多人會顧慮續航的問題,但索尼設計的思路比較巧妙,它的收納盒不單單是可以用來存儲耳機,還支持隨時給耳機充電。作為一個上班族,一般通勤來使用的話,能夠持續播放3小時的續航時間,就足以保證上下班路途上使用,況且長時間戴耳機聽歌,我的耳朵會不舒服。
友情提醒:長時間聽歌,有損耳朵健康。
其實,加上收納盒也可以很輕鬆的外出攜帶,做成長條形裝在褲兜里也不會顯得很累贅。四周採用磨砂設計,拿在手上也很舒服,手感超贊,點贊+1+1+1
像之前說的,Sony WF-1000x 無線降噪藍牙耳機主體設計的比較小巧,其中約1/4的地方為透明材質,當燈光閃亮,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當前是什麼模式。值得一提的是,香檳金的配色很贊,感覺更適合女生,顯得襯皮膚,熱巴同款戴起來~~~
意料之外,音質超乎想像
如果只是一款單純的無線藍牙耳機,可能大家對它的訴求,更多的是在連接穩定和安靜環境情況下輸出音質的對比。但是,作為一款擁有降噪功能的無線藍牙耳機,如何在周邊吵雜的環境中依舊保持純凈聲音,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如此機身小的情況下,這就需要打破目前現有的禁錮了。
先說說音質,Sony WF-1000x搭配量身打造的6mm驅動單元,從硬體上勝了當前同類產品。而且還可以通過應用商店下載headphones APP調節音效,打造更屬於自己的音效。另外一個Music
Center,可以提供降噪豆的音量調節。俗話說,萬元以下聽個響,1599價位的真無線降噪耳機,音質能做到這樣,已經超預期了,各位看官還是別太嚴格要求吧。更懂你的降噪功能
現在很多產品不扯上點人工智慧,都有點跟不上潮流了,這不,連Sony WF-1000x內部也搭載了人工智慧相關的科技。大法對外說的是自身搭載了ANC
技術的加持,可以根據不同環境切換適合的降噪模式。下載專屬的Headphones客戶端,使用它可以結合手機感測器,通過大法自家的的「自動降噪偵測模式」,實現在「靜止 / 步行 / 跑步 / 交通」四種運動狀態下對降噪模,隨著環境智能化切換效果。我在地鐵裡面試了試,換乘時能切換到步行,在地鐵裡面就是靜止。
萬事難盡善盡美,期待優化與提高
當然,作為大法的第一款降噪藍牙耳機,難免有點小問題嘛,前幾天在網上看大家吐槽信號延遲和右耳塞的斷連問題。
我自己在使用時,在特別擁擠的地鐵裡面,出現過1次斷斷續續的情況,大概在1-2秒。其實在APP里用「連接優先」能改善連接不穩定的情況,是因為藍牙無線信號容易被干擾,而WF-1000X體積小巧,選擇高清音頻難免數據傳輸出現短暫中斷的情況。
而自動降噪偵測模式」也可能會偶爾出現因為環境場景的變化而暫緩狀態的切換,這個看後期大法是否需要進行優化。
不過,全無線+降噪足以可見索尼的創新與突破了,而且大企業總是把用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相信大法也是一樣,期待軟體端的優化能給用戶帶來驚喜。
綜上所述,WF-1000X作為一款完全無線藍牙降噪的耳機,特別是它同時支持iOS 和安卓端,而硬體在各方面的表現很不錯,這些優勢在銷量上也得到充分體現,在國內,第一批發售後真的是分分鐘秒沒。
如果你近期打算買藍牙耳機,同時又對降噪有一些需求,WF-1000X是個不錯的選擇,它能滿足你通勤降噪使用需求,而且輕巧便攜,你可以試試它的。
以上。
前天才買的WF-1000X 更新了1.0.7 大致解決了右耳斷連和大部分其他購買者說的不穩定情況吧.我沒遇到過了..(其實沒更新前的卡掉頻率很少、短暫並不特別影響使用,但是確實很瑕疵.畢竟算是不錯的耳機品牌)
現在手頭有SONY的 MDR-1ABT;森海塞爾的小都市人、小饅頭;鐵三角的ATH-CKS990Is還有BOES的QC20和
NW-WS625等各種混亂雜牌來進行對比,好友曾經問過為啥不買蘋果的那款,我不是絕對的果粉..而且設計確實不太打動我。本次說明將定位藍牙,並不會具體講人聲、平率等耳機玄學,怎麼說呢畢竟是藍牙的。
先說下感想,延遲不在乎大不大,而是有沒有,詳細的個人體驗和研究如下:
實際自身使用測評情況
(1)延遲問題
這是最大且還沒解決的問題,因WF-1000X這款耳機是兩枚,由左耳擔任母耳,負責主要藍牙連接傳輸,左耳可以單獨使用,在單獨連接左耳的情況 並不會出現延遲的情況,一切使用正常。但當連接右耳拿後就出現了延遲,延遲間斷差不多計算是0.5-0.8秒之間,是有浮動的,在使用百詞斬背單詞,需要間斷的反饋音頻就相對比較慢,聽歌和聽書就不是特別影響,可以理解為數據完全是由左耳單獨接受然後傳輸右耳進行同步輸出,導致的信息處理較慢導致的延遲,個人感覺是這樣的。
(2)音質問題
在使用WF-1000X時,音質是保持在藍牙耳機平均水平之上的,我這邊有SONY 的NW-WS625、MDR-1ABT和捷波朗的一個不知名的啥200多的耳機,可以說WF-1000X在這麼小的身軀里保持了音質的不渾濁清晰等解析,保證了用戶的正常使用,在自帶的降噪功能下可以讓音質更完美的展現(戶外存在噪音,所以降噪也是一種提升用戶體驗的手段),畢竟是一款藍牙耳機,在使用1ABT的有線模式和無線模式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體驗這是毋庸置疑的。
(3)續航時間
因一直只在車上用,到辦公室、等室內場所就換上有線的耳機了,所以電量是夠用的,但是確實耗電很快大概2個小時就走了50%-60%,如果是想一整天帶著不下的建議別選這款,就和我用Watch一樣天天充,根本體會不到夜間檢測睡眠。
個人體驗遇到的問題
好的這裡說下我自己的使用感想,剛開始就提到了,延遲不在乎大不大,而是有沒有,人腦接受和處理各項信息傳輸是很快的,信息只要低於人正常反應就會出現不適感,這個耳機充分的讓我體驗到了這種不適,視頻音頻不同步、背單詞反應遲鈍等讓我呼吸困難的情況,對的在這些使用體驗下可以說是窒息的絕對的缺陷,不得不說這點缺陷足夠掐死它的銷量。
總結下和自身的購買原因,可以說去掉上述的缺點以外,整體的使用是不錯的,在聽歌(個人感覺..切歌那會延遲反而還很有切唱片的感覺..)音質可以說在藍牙的無限傳輸上穩定,不渾濁,在這裡強調一下他的優點和個人覺得適用人群,具體如下(大量會跟BOES進行對比,因感覺這款針對目標也像是BOES那邊的用戶,順便也是身邊都有這些款可以測評):
1.騷氣。是的絕對好看,設計上可以說我覺得比蘋果的那款是好看更合胃口的,還有Bose SoundSport Free的藍牙豆,個人覺得BOES並沒有什麼特別多的設計,反而是用戶體驗更重要,在不用WF-1000X時平時可以開著蓋子,賊騷,裝那啥...剛好;
2.降噪。降噪效果雖然不如BOES 的QC20,舒適度自然也不如BOES 的鯊魚鰭設計,但是確實很牢固不鬆脫,這是我一開始擔心的問題然而多心了,但降噪效果足夠了,就算我樓上裝修,其實已經接近是聽不到了,這點就不細說了,感覺達到了降噪耳機的水準和用戶;
3.無線。廢話了點,但是必須說,因這點是我購買這款的原因,沒有選擇QC30那樣的脖子上有掛件的,也是因為不方便,只要出汗、回頭等情況都會導致掛件側歪和堆積污漬,為什麼會這麼苛求無線呢…..因為沒車..窮...沒車.窮....只能座公交、地鐵等早晚人群高度爆發的公共場所,帶有線的會出現碰撞、鉤掛和掛包的依依不捨的纏綿,因以上原因我的鐵三角ATH-CKS990Is、小都市人和我朋友的QC20都出現戰損樣式,真的很糟糕。
上面就是我個人的體驗情況,希望SONY不斷的更新,將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在更新1.0.7的時候自己的Iphone8更新不了,但是1.0.7版本後確實解決了藍牙連接的穩定問題,(插曲*問了客服說要關閉所有後台才行.確實成功了.但打電話說WF-1000X問題還沒說完就知道是升級問題…感覺是不是可以直接將相關的嘗試解決方法寫在官網上..還是我沒看到?)
雖然前面已經有很多戰士回答了這個問題了,但是我還是有話說!
經過幾天的測試,大部分功能都如各位前輩所說,沒有什麼差異。大家對於這個藍牙降噪耳機,關注點都基本在延遲,鏈接性,續航等。似乎都很默契的對他的音質做了妥協,可能是覺得這麼便宜的一個耳機,功能還這麼霸道,音質稍微弱一點也無可厚非的感覺。我開始也是這麼覺得的。但是我現在就是想對WF-1000X的音質方面說一下看法。
我自己算是個微型燒,有點塞子,沒啥前端,也不會換線,更不會自己發電哈哈哈啊。。我的有線塞包括森海IE8,鐵三角IM03,Westone UM1, UM10還有一個舒爾SE535。這些塞子你要是上罈子里一問說哪個好,8成就會引來混戰,為什麼會引來混戰,說到底就是價位相近,素質相差不多的塞之間,因為調音的不同,對上了不同人的胃口,有的人喜歡這個有的人喜歡那個。最後說到底,你沒法說誰比誰強。兩個耳機之間,素質高低是可以比,調音好壞你真沒法說,有些人就喜歡聽相聲,有些人就喜歡炸頭。
說這些都是鋪墊,說回到WF-1000X,一個用了6mm動圈單元的耳機,我買來的時候就沒敢對它的音質抱有任何期待。你要說他能幹過3動鐵的IM03,我用腳也不敢這麼想。我一耳朵下去一聽,果然,和各位前輩評測一樣的感覺,素質一般。撐死能有200塊錢塞子水平算是頂了天了。
前面說了,一個耳機一看素質,二看調音。雖說調音無貴賤。。。但是素質爆炸被調音幹掉半條命的塞子還是很常見的,比如UE900。
那麼我就看看索尼這個素質一般的耳機調音怎麼樣吧?咦!問題出現了,以下內容我強烈相信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的!
WF-1000X本身的調音沒啥特別的,就是索尼低端常見的女聲+動次打次。而且由於6MM的小單元,還動次不太起來。。。但是我發現一個非常逆天的功能,就是這個索尼自帶APP裡面的均衡器。
均衡器大家都知道,沒啥稀奇的,但是我發現索尼APP的這個均衡器不是通過控制手機音頻輸出做到的,而是通過直接調整耳機本身做到的。為了證明這個,我做了個簡單的實驗,為了有效避免腦放造成的誤差,我先用APP中的均衡器將WF-1000X調成BASS-7,然後斷開連接,連上我的索尼A35 MP3,放一首動次大次的歌,果然重音沒有了,都變成了輕輕敲鐵皮。此時我再連回手機,再把BASS改成+8,再切換回A35,放同一首歌,這下DUANG!!炸頭了。
相比大家看到了這個耳機音質上的可怕之處,如果說以前那些耳機叫做傳統耳機的話,我覺得這個可以算是智能耳機了吧。調音是隨便改的。。。。以前也不過有個IE80能調低音就已經覺得很牛逼了,這特么可是愛咋調咋調。你覺得哪頻不夠,自己往上拉。
這是第一代能用這個app的耳機,相信後面還會有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雖然這次WF-1000X的素質限制,音質沒法逆天,但是如果索尼以後用出自己全部實力,做出一個素質頂天,調音自定義的耳機,那會是啥樣?
最後想想,傳統耳機依靠玄學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了,也是個頭了,該是依靠科技更進一步的時候了。
降噪豆的延遲實在厲害。我現在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索尼每次出一款看起來很好的產品,,,都會有一兩個缺陷像車禍現場,手上的xzp掉漆掉到懷疑人生
強答一發,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只能說值這個價,首先得吐槽一下這個盒子,開啟的方式怪怪的(不知道怎麼會這麼設計鉸鏈),完全沒有airpods的盒子開啟那麼順暢,而且合上後,接縫也挺大的。
然後是佩戴,戴上去沒有宣傳圖裡看起來那麼服帖,依然還是有比較突出的部分在外面,但考慮到降噪+真無線,有此厚度純正常。
音質的話,建議不要太抱期望,不過沒聽過其他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但音質比起我的N3AP+M2BT1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這一代的SONY大法無線耳機居然有APP的加持了(Headphones),順便說一嘴,這個APP居然不支持WH-1000X(藍牙連了後沒識別)。。。。讓人蛋疼。。。。
WF1000X 妥妥的SBC傳輸(我都習慣用FLAC文件,AAC沒試),降噪其實都覺得沒必要搞這麼多花樣,3個模式感覺區別不大。
降噪的效果的話,如果之前沒用過降噪耳機的應該會比較滿意,至少過濾我敲機械鍵盤的聲音沒啥鴨梨,出街的話,聲音只是小了幾個分貝,不過總體來說比的用N3AP+M2BT1感覺要安靜不少。
對了,不知道是不是軟體兼容問題,右耳會時不時的斷開(沒聲音),問了用iOS的童鞋沒這個問題,或許是跟我的MIX2不兼容吧。。。。
PS:充電的燈光還是挺有感覺的。。。
2017年10月24日
用了兩周下了的結論:
如果只是為了地鐵通勤使用,可以買。其他情況就一般了。
我想買這個主要就是以前的k303,在地鐵裡面人擠人的時候,容易扯著線,很不方便。
另外,地鐵的環境中,耳機也就能聽個響。
最後,大耳夏天太熱。
所以糾結了一周,最後決定不推繼續用了。
=================================================
天貓預定的,今天剛到手。
音質感覺能夠接受。開視頻看了看,目前沒遇到別的地方提到的聲音延遲的問題。但是,經常聽著聽著右耳沒聲零點幾秒又恢復,準備試兩天看看是不是一直很頻繁。另外,那個配套APP,Headphone connect,安卓掃碼是下不了的...要翻牆去Google市場下。不知道牆內有沒有下載的地方。
折騰半天去apk pure下載配套APP後,把連接方式從質量優先變成鏈接優先後,右耳斷音的情況沒有了。
=============2017年10月17日=========
今天帶著通勤了一下,環境聲模式下騎自行車,風聲很大,吹麥克風的那種感覺,沒法忍。降噪模式和關降噪的時候風聲差不多。
地鐵裡面還是有點吵,要多開一點音量。
今天換海綿塞看看.....
=============2017年10月18日=========
今天試著帶著用手機玩遊戲....
果然延遲非常嚴重,小型遊戲聲音延遲1秒;農藥等大型遊戲,除了延遲之外,聲音直接斷斷續續,像是卡帶了一樣,完全無法用....
然後借了室友的sony MDR-1ABT,拿了舊手機(魅族PRO5)做對比。
現在的手機華為P10 +MDR-1ABT :小遊戲延遲1秒;大遊戲同樣延遲,聲音稍微好點,也是很多雜音。
PRO5+ MDR-1ABT : 小遊戲延遲0.2秒左右吧,完全可以接受;大遊戲延遲1秒,雜音很多,斷斷續續的情況也不少。
PRO5+ WF 1000X :小遊戲延遲1秒左右,大遊戲延遲1秒,斷斷續續的情況和P10+MDR-1ABT差不多。
看來如果只是連接普通手機玩遊戲,藍牙耳機都沒法用。
MDR-1AB支持LDAC進行藍牙鏈接,但是我沒有支持LDAC的手機,所以不知道用LDAC鏈接的話,是不是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但是我又看到說MDR-1ABT和我這兩款手機都支持藍牙aptx技術,然後aptx對視頻遊戲的延遲有優化,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兒沒有感覺出來......
天貓sony直營店入手,今天到貨,iphone8連接,試用下來,藍牙穩定性沒問題,降噪效果可以接受,但是只能用來聽音樂,看視頻時聲音與畫面有1秒以上的延遲,這個問題不知是bug還是傳輸速率造成的,但延遲非常明顯,非常明顯,非常明顯,要是解決不了的話,這個耳機實用價值就很低了,個人考慮退貨
又後續嘗試了連接電腦,發現無延遲問題,看來是和iphone的傳輸有問題,這就很尷尬了,大法不知道是不是急於推出一款新產品,出現了這個問題
最近通勤試用了兩天,左右耳同步問題經常出現,雖然不至於無法連接,但經常出現兩側聲音不同步,然後卡一下重新同步。然後走路的時候這貨的降噪有一個奇怪的問題,對於自身的活動聲音濾不好,我第一次發現我走路有明顯的肌肉骨骼活動聲音,這體驗非常怪異11.1更,這麼好的答案這麼靠下,索尼的水軍真厲害
昨天中午到手,準備退,連接極為不穩定,右耳耳機經常罷工,拜託,這好歹也是1600的藍牙耳機,甚至不如地攤貨,音質一般,降噪效果,一句話,底噪比噪音還大,電量就不說了,這個充電盒設計的簡直腦殘,時常出現接觸不良的狀況,wf1000x從種草到斬草除根,我用了小一個月時間,從此索尼一生黑。10.18更,好多人都不審題啊,種草到斬草除根,不是我買了一個月,是看到相關新聞,心水了一個月,到手半天就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了,我不是索粉,但我差點是,降噪豆,客氣點說,就是個垃圾。緊接著第二天果斷入了Airpods,不吹不黑,這個東西的性價比是蘋果裡面最高的,唯二的黑點可能就是不升級就不讓切歌,還有就是因人而異的外觀了,總之你能通過產品感覺出來,有些公司所謂的黑科技真的只是一種和普通人狗屁不通的東西,而有些則能讓你忽視它的存在,融入你的生活,簡單說就是,通人性。 10.24更,我發現一件事,索尼低調進軍軍工業了,比如說在知乎,有好多索尼贊助的蒙古海軍,大家要警惕啊。不錯,無線耳機的終極形態,就是續航和不支持LDAC是你心中的痛,所以預定了這個的同時也預定了WI-1000X,家裡還有去年的MDR-1000X,這下齊了
我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連接不穩定。在打開連接優先的情況下仍然頻繁斷線,甚至轉個頭右耳都會斷開。希望下一代產品會有改進。
總結:WF-1000x和WI-1000x完全是兩個牌子的耳機。
WF-1000x剛出的時候,出於對大法的好感和大姨夫的微笑,無條件為信仰充值了。等了近一個月終於在十一月拿到貨。雖然沒有期待的防水功能,奔著這麼小的體積還帶降噪,還有...美感作為一款先(zhuang)進(bi)耳(li)機(qi),降噪豆滿足了我聆(man)聽(zu)音(xu)樂(rong)的需要啊。出於對外觀的喜歡,我的使用頻率比較高,在出街、坐公交坐地鐵坐灰機坐滴滴的時候都有用到。頻繁的使用之後果不其然出現了網傳的連接不穩定問題。這個連接不穩定,又分為幾種:
1. app連接問題。撇開之前報道吐槽app「需要一直連接gps」等詬病,這個app本身就是 一樣不穩定的app:1.1 剛開始的時間沒有用iPhone藍牙直接連耳機,搗鼓了sony headphone app。有時會莫名卡死無法進入連接頁面。1.2 我在連接了耳機後,如果設法從音質優先轉換到連接穩定優先模式,對不起,耳機已經不在服務區了,表現為右耳掉線?或者咔的一聲進入重新連接模式,再次打開app,發現連接模式並沒有發生改變。2. 非app連接問題。網傳的延遲一秒我感覺不太明顯,至少看視頻和視頻聊天的時候都感受不出來。但問題如下2.1 使用iPhone連接降噪豆的時候,首先通話的時候只有右耳有聲音。由於耳機麥克風沒有在嘴邊所以依靠骨傳導的通話質量。。。堪憂。具體就是聽不清。2.2 右耳在一天內至少出現一次不講道理的斷開連接。2.3 我以為是iPhone設備的原因導致了不穩定,開始頻繁使用sony a-35聽歌。然而發現並沒有什麼起色。還是不講道理的掉線、連接斷續,在飛機場、在咖啡廳外面、在人行橫道。。。續航短,我可以多充;音質雞肋,我可以湊合著聽聽;降噪表現平庸我可以理解,畢竟體積這麼小。但我花1500,絕對不是為了買這樣一個連接不穩定、頻繁掉線還不講道理的耳機。一周後退貨了。以下是WI-1000x的缺點:無。(除了沒有防水,對好動的寶寶不友好)上一張和諧友好的圖今天去試聽了這款耳機。個人評價不建議買由於藍牙耳機,本身的放大器倍數太小個人認為還有待發展
第一次用降噪耳機,有降噪與沒有降噪還是差別蠻大的。我感覺至少能過濾男朋友敲機械鍵盤的聲音沒啥鴨梨,出街在室外的話,大概能過濾掉60%左右的噪音。
聽過,降噪效果不怎麼樣
剛拿到一天,感覺還是不錯的。藍牙斷鏈還沒怎麼遇到,就是在iphone上無法切換成鏈接優先不知道為什麼。音質比airpods好,就是充電盒大了一點,然後視頻延遲確實存在。如果只用左耳倒是好很多。總體還是不錯的第一代產品,期待第二代。不建議作為主力耳機使用。
個人認為缺點很多,但是橫向對比下其他同類產品都更爛,或者說應用場景更加局限。如果是跑步健身黨,捷波朗帶心率的那款更合適。常年飛機的出差黨,長續航的Qc30更合適。主要用於遊戲和在線視頻的,左右有線鏈接的藍牙或者項圈款更適合,真無線延遲太大不適合。用蘋果手機並且不追求音質的蘋果自己的真無線最好用。sony適合大部分時候聽音樂,通勤應用。這個場景下非常合適,所以看網上的評價兩級分化嚴重,歸根結底還是應用場景問題。
一直想要一個真無線耳機,如果有降噪更好。不喜歡蘋果手機,所以蘋果出airpods,忍住了(主要還是因為窮)。大法的wf1000,一出現就在官網訂了。開箱不多說,一慣的sony腔調,八零後從walkman走來的都懂。直接說使用感受吧,地鐵上基本屏蔽了車輪聲音,至於旁邊哥們打電話的聲音就呵呵了。手機放在褲兜,藍牙多次斷線,放進背包就好了,難道三星s8怕冷,手動滑稽。電池還好吧,通勤使用無壓力。最後總結一下(八零後通病),我的理解,這是sony對標airpods的一款耳機,主要用於通勤時屏蔽煩人的地鐵飛機機械噪音。電池、降噪、電池盒體積、價格都是一個有或者夠用的狀態,相當於經濟適用男這樣一個定位。一個玩具,對他要求別太高,畢竟也就一千多塊錢。
歐洲這邊三款已經全面上市了。在德國的Saturn(一個電器商城)wf1000x 10月13左右開始有現貨219歐,現在10月23號已經209歐了。而且德亞上評分3.2/5。今天把三款都試聽了後,還是選擇了WH1000xm2。耳機這東西還是自己去聽最好,自己的需求自己知道。
降噪效果…很一般。基本可以算是沒有了……音質嘛,非常一般,但是音質並不是主打的要素,這種水準也可以理解。右耳機斷連的現象有,但是也沒有的答主說的那麼頻繁,目前我用了三天,斷連有過兩次。接電話需要在手機上選擇是手機接聽還是耳機接聽……所以接聽以後前幾秒很尷尬。不過攜帶方便,逼格高……為了支持下大法,還是入了吧。對大法無愛的,也就沒必要買這個半成品了吧。
Xperia系列與其他android手機用戶還是可以購入此款耳機的。
但是ios用戶我還是建議入手air耳機為好。
雖然犧牲了外觀體驗,但是使用體驗才是第一位的。索尼大法好昨天買的WF-1000X 今天剛到第一感覺還不錯,本來是比較糾結WI-1000X的。最後還是決定買降噪豆啦,原因之一就是,狗圈帶上去是真的丑,雖然有LDAC,但果斷還是降噪豆。總得來說,降噪豆符合我的需求。1. 外觀沒的說,小巧輕盈,帶在耳朵里並沒有什麼不適,不用擔心會掉,跑步都沒有問題。而且還送了三個不同尺寸的耳塞,基本上滿足了不同人耳朵的大小,比較貼心。2.看圖就應該知道,收納盒十分小巧,完全可以裝在口袋裡都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充電也十分便捷吧,大概一個半小時左右,耳機降噪模式下可以用三個小時,加上在盒子里充電,續航一天沒有問題。而且隨時收納,也很方便。3.降噪方面有三種模式,沒有WI-1000X多,但也完全足夠在日常生活中。第一種降噪模式,也就是純降噪,適合想要安靜的情況下,不想被外界干擾,基本上可以降低80%的周圍噪音,100%是不存在的,也算十分強大了。第二種模式就是,語音模式。開啟之後對人聲音,語音聲音無降噪,對環境音降噪。可以一邊聽歌什麼的,一邊和人交流也無障礙,很方便。第三種模式,是標準模式。環境音保留 對周圍應該有60-70%的降噪效果,也就是出門的時候用到,不至於被車撞什麼的,也不至於錯過什麼重要聲音,還是比較安全的。總的效果還不錯3.音質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真沒法分析,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差,不同人需求不一樣,反正我覺得OK。滿足我個人需求,20000以下不都聽個響么,還要啥自行車啊?4.補充,我看好多人說連接有問題,或者會出現斷斷續續,什麼音畫不同步什麼的。這個需要把~聲音優先~調節成~連接優先~這樣就好多了。沒什麼問題了,別的地方也沒什麼好說了。5.對比,別的沒用過,就和自家的WI-1000X對比吧。一開始我也很糾結買哪個,但看到WI帶在身上的外觀後,心咯噔一下,好幾把丑,什麼玩意,大概需要那種極有氣質的人才能駕馭的了吧,我等普通人,帶上去說實話跟個沙雕一樣。硬體上WI肯定完爆WF,但外觀你真的的是望塵莫及。6.選擇,怎麼說呢,WF不會讓你後悔,但仍然有很多缺陷。不支持LDAC啊,續航時間短啊,連接不穩定啊什麼的,但是是目前無線裡面最好的一款,沒有之一。如果你只是想享受降噪和全無線的輕鬆,那麼WF的確不錯,但你有對音質有苛刻的要求,那麼恭喜你這款不適合你,只能等Sony推出更好,更先進的產品了。以上就是評測內容,有問題可以在下面評論,我會一一回復,謝謝。最後還是要說一句,索尼大法好。
很安靜環境下的藍牙電流聲,但是人家降噪耳機就是讓你在炒的環境下用的吧
降噪豆這種概念性的產品我就不入坑了中了wi1000x的毒性能和續航得比降噪豆好不少 用過ex750bt後發現掛脖式真好用
昨天剛收到在狗東預定的降噪豆,用之前買的A25連接試聽了下,並沒有出現網上說的經常斷開連接,包括在走路和使勁搖頭的情況。不是很滿意降噪效果,還是可以聽到路上的雜音。最後上一波圖
剛拿到,降噪效果一般,過幾天補充
買這個還得再配一把Sony手機,投入太多,不買 (滑稽
持續關注中,如果降噪音質說得過去就下手。先看第一批小白鼠的反饋:P
昨天去直營店,沒有這款,倒是WI 1000X有,於是天貓預定了那款。。。
某x旗艦店已下單
先佔坑!
已預訂!小夥伴們等我十月份的評測吧!索大好!買了索尼相機和頭戴式耳機。感覺索尼產品挺好的,如果想買,還有錢的話,就買唄,哦,再看看官方產品介紹。
如果有5小時續航,我就得剁手了,還好只有3小時,飛機還沒降落呢。。。繼續用QC30吧。
2017/9/16更新: 官網已定,油管上問了一個評測博主, 說降噪效果很好, 不弱於QC30。
至於續航,如果只降噪不聽歌是8小時待機,降噪加聽歌是3小時,總體來說也不算太差吧,畢竟要想保證降噪效果,功率不會太低,續航和一般耳機沒得比。
這款耳機大概只會被索尼自己超越吧。下代產品至少也要1年後了,可以認為在電池壽命內(3年),WF-1000X都是一款值得入手的產品,早買早享受。
產品力很好,我覺得會成為airpods最強對手,以降噪耳塞來講超值,以分立藍牙耳塞來講還可以,缺點是待機偏短。
對降噪水平比較關注,如果達到QC20的水平,那Bose壓力就太大了。看了一下美亞的對比,WI-1000X的降噪描述是業內領先,這款是有,降噪水準還是有差距的,具體如何,要等等看,網路上暫時沒有詳細測評。
發售日臨近蘋果發布會,有趣。
三星也發布了一個類似的哎
推薦閱讀:
※Sony MDR EX1000這款耳機怎麼樣?
※有哪些高音質耳機可以推薦?
※能形容一下AKG和森海各自的特點么?
※有哪些曾經很貴但是現在很便宜的耳機/音響?
※線材對耳機音質的影響被誇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