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呼愛國不愛黨的都是怎樣的一群人?

說實話啥也罷,俺都不愛。俺一個搬磚工人要用勞動養活全家老小和答主說的那兩個東西,家人倒也罷了後兩個東西憑啥要俺愛他?他能變出大米和豬肉來養活俺的話還行。不愛!


都是一些年輕而且崇洋媚外,大部分還是女性的人。對國家和政治不了解。所以,就學西方什麼愛民族不愛國家的這種亂七八糟的東西。嚴重的還會分裂國家。唉,這真的很難辦。


我感覺應該是一群loser,因為能力不足所以對生活不滿然後埋怨政黨不公。至少從我身邊的人來觀察看是這樣的。


國是什麼?國就是一片地區上的所有,比如人,地,文化,歷史等等。而黨是什麼?只是個執政者,管理者罷了。


是一群比較清醒的人


沒有脫離統治集團的單純國家,講這種話的人,他們不愛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愛的是中華民國,大清國


在二戰的時候,愛德國卻不愛納粹黨的德國人都是怎麼想的?


其實他們都不愛。就想活的自在一點,怎麼舒服怎麼來。


民族主義者,社會主義者,自由主義者,民主主義者。就是沒有共產主義者。

任劍濤:愚民的愛國主義容易土崩瓦解

2015-10-19

前不久,任、賀關於國家、祖國和政權的辨析,在網友中引發了強烈反響。

近日,鳳凰網專訪了政治學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任劍濤,請他從政治學的角度對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做了梳理,並對公民與愛國主義這一話題做了仔細的辨析

國家、祖國的交叉和區別

鳳凰網:從政治學的概念出發,國家、祖國和政權,這三個詞應該怎樣理解?

任劍濤:首先說明一下,這種詞語的混淆,可能屬於一種正常現象。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學術術語的嚴格性,和日常用語的含混性,在各個學科裡頭都存在。但是在政治學這一塊更嚴重。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以政治來代替政治學,成了一種慣性,所以,政治學的術語呢,基本上都已經變成了日常生活的術語。含混性,已經徹底的把學術術語的清晰性給掩蓋起來了。但是,要認識我們的政治生活,對於這種混淆有必要清理,這是一個方法上的澄清。

以中國的政治生活來講,一般人們最容易混淆的一些辭彙,就是國家、祖國、政權。原因在於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政治大事,逢五逢十有大慶的習慣,一大慶就容易把嚴肅的政治學辭彙,用來表達日常生活喜慶的感覺。本來這些辭彙是不能用來表達感覺的,它是有嚴格含義的,你一旦用來希望表達感覺,它原有的詞意,就會出現模糊化的狀態。容易與它專指的含義發生歧義。從政治學理論來講,國家跟祖國肯定是兩個有重大分別的概念。國家主要指的是一個政治概念,如果說它的學術含義,主要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指這個國家的形式結構,那就是人口、領土、主權這一形式上的結構。另外一方面,國家就是指它的實質性結構,這就是它權力來源,政權採取什麼組織形式,人們通常用政體的角度,來表明這個國家。但是,一般使用國家這個概念,總會從主權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性是非常強的。現代國家基本的形式是民族國家,比如說中華民族啊,大和民族啊,大不列顛民族,美利堅民族等等建立的這個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涉及到的民族國家的主權性,那就顯得非常莊重、嚴肅。

一個民族建立的國家,它要求民族成員要對它有一個認同,所以我們一般以國家認同這個概念,來表達國家忠誠。國家認同所表達的國家忠誠,主要是一種政治忠誠,這是國家這個概念。國家當然有很多在政體上有很多重要的差異。結構上、功能上有很多重要的不同,基本上我們可以忽略這些差異,統一定為一個政治建構,龐大的政治組織,就可以認識清楚什麼是國家。細節上區分就不用詳講,因為這個對普通公民的生活關係不大。

鳳凰網:顯然,"祖國"這個概念有一種歷史和文化淵源,與時間有關。

任劍濤:祖國一般說來不是一個政治概念,而是一個文化的和社會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個人,出生的所在地,或者籍貫的所在地,或者祖上的所在地,在國家層次上,它祖上的所在地,這不是地方的意思,是指國家。祖國的認同是一種情感認同,文化的認同和社會認同,政治性含義是不強的。因為我的祖國是這個國家,而我的國家可能是另外一個國家,文化認同的對象,和政治認同的對象,在現代世界,並不需要統一在同一個主體上。比如我的祖國是中國,但是我的國家是美國,或者我的祖國是德國,但是我的國家是中國,因為我加入了中國國籍。國家認同是以國籍作為判斷的。祖國的認同,主要是指自己生養他的祖宗或自己這片土地以及人民,以及這片土地和人民所創製的文化。

祖國不應該與國家這個概念混為一談,否則就把一個人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社會認同混淆起來了。在政治學上,兩者有比較清楚的區分。但是這種混淆為什麼容易發生呢?原因在於國家和祖國在形式結構上,它們有交叉的要素。比如說國家的形式結構,有領土,就是這片土地,有人民,有古往今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族群。因此呢,人們很容易把自己對這個土地和人民的文化、社會感情,投射到在這個土地和人民的基礎上,建立的政治國家。於是國家和祖國就有混淆了。

實際上,在國家和祖國之間,應該做出重要的區分,尤其在一個全球化時代,跨國移民非常普遍。它把國家和祖國的分界線,就拉得越來越清晰明白,而人們不能夠隨意混淆,否則一個人就可能把自己對於祖國的文化、社會認同,與自己作為一個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混淆起來了。而這一個混淆,可能就使這個公民對國家的政治忠誠發生紊亂。因此這個人對於自己祖國的情感發生紊亂。那麼就亂上加亂,所以必須校正。

批評政府不等於不愛國

鳳凰網:相對而言,"政權"這個概念更明晰一點。

任劍濤:"政權"是指在國家的形式結構上,和實質結構上產生的當權的機構。政權實際上是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指國家完全扣合在一起,也就是高度吻合的權力結構。這樣的權力結構與國家一樣,與主權相伴隨,穩定性非常強,連貫性非常強。政權表現的具體形式,在現代政治發展中,總是與每一屆政府緊密聯繫。而政府呢,一般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是用屆來標誌執政體現。因此政權就前者來說,是連貫性和穩定性,就後者來講,是講階段性和替代性,這也是對政權認識容易混淆的兩個含義。人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以對國家層面意義上的政權的穩定性,來替代對每一屆執政黨政權的政府,或者是執政者的周期性認知,來了解何為政權,這種了解是錯誤的。尤其後者來講,每一屆政府,這個意義上的政權,它是必須要更替的。現代政治學對這樣的政權更替,以一種政黨的競爭性來選舉執政者的這種方式,使得政權可以和平交替。實際上也就使這一屆或連續執政一屆的政府,可以和平程序發生更替。

現代政權保證國家層面政權上穩定性一個最重要的機制,在這個意義上,承認不承認,認同或者推翻後一種意義上的政權,是不等於不認同這個國家意義上的政權的穩定性的。

鳳凰網:不認同這樣的政權,就不能說他不愛國。

任劍濤:對,在這個意義上,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公民,應該區分清楚,他對國家的政治忠誠,並不能夠完全下落為對每一屆政府的無條件忠誠,這是兩個問題。對每一屆政府來講,因為它所代表的執政者的意志、願望、政策、舉措,都會因為他選擇A不選擇B,而對於A代表的利益群體,與B代表的利益群體,會造成得失不同的計較。因而對這一屆政府所代表的政權,一定會產生不少的社會意見。這就是選舉式政治,或者按屆執政的政治,這個其實就是要換屆,也就是要更替的重要理由。

就具體執政的一屆政府來講,它不能永久執政的原因,就是一個社會解壓閥,以執政的周期,來換取公民更廣泛的認同,以對執政者難以消解的意見,通過換屆,來保證國家層面上的政權的穩定性。因此執政者政府的執政周期性,與國家政權的穩定性,是需要巧妙平衡的。如果你只以國家政權的穩定性,來掩蓋住了執政政權,也就是政府的執政周期性,其實是不利於國家政權穩定性的,因為它缺少了一個政府、社會、市場相互磨合的減壓閥。它就會使得這個社會和市場,與政府的矛盾,成為一個不斷積累,以至於膨脹,到了非崩潰不可的地步。這樣反而對國家政權意義上的穩定性,造成極其消極的影響。

但是政權的穩定性,為什麼在國家和每一屆政府的層面上,容易混淆呢?那是因為政府實際上有兩種使命。一個使命是一直代表一個國家層面的政權的穩定性,但另一方面呢,它又只是周期性的代表國家政權的穩定性,人們就很容易把一直代表國家政權的穩定性,和周期性的代表國家政權的穩定性混淆起來。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每一屆政府和政府背後的國家政權穩定性攪在一起,那就很容易把兩個問題,當成一個問題來對待。因此一旦批評每一屆政府,就會被誤認為是在挑戰國家政權的穩定性。其實這種批評呢,在政治學上來講,是違背常識的。

鳳凰網:有的人一味站在政府一邊,把所有批評政府的行為,直接斥責為賣國賊,不愛國,這完全是荒謬的。

任劍濤:對,因為愛國不愛國,其實從我們前兩個分析的概念來說,也需要區分,就是愛國家和愛祖國,這是兩種不同的愛國主義。愛國家是政治愛國主義,愛祖國是文化愛國主義,文化愛國主義和政治愛國主義不一樣,是因為文化愛國主義,深深紮根在自己對一片土地、人民、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基礎上。在某種意義上,它的條件性是非常弱的。

鳳凰網:它是一個自發性的情感。

任劍濤:不僅是自發,也有自覺,自發完全是原生的情感,與這片土地和人民緊密聯繫,不能割捨。自覺,就是我對這片土地的眷顧,與我離開這片土地,而對這片土地情感的一個判斷和寄託聯繫在一起。因此是自發和自覺並存。就其整體來說,對土地和人民的情感因素寄托在文化的土壤上生長、發育和壯大。但是,對國家的愛國主義這種政治情感和政治判斷,很顯然,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條件的。就是國家必須愛護自己的每個公民,反過來,每個公民才能夠表現出愛這個國家的政治義務。政治義務的愛國主義,和政治權利應該是對等的。不能夠說國家讓公民受了委屈,而公民還是無條件愛這個國家。如果國家讓公民受了委屈,公民的文化愛國主義,可以是不變的,但是政治愛國主義,就會發生悄然的甚至是明顯的改變。因為按照現代國家的契約理論來講,人民之所以起來組織一個國家,就是因為這個國家能夠使他們的自保和互保真正的落實下來。如果這個國家不能夠讓公民自保,也不能夠讓公民互保,公民怎麼可能無條件的在政治上熱愛這個國家呢?

鳳凰網:如果這樣,就成奴隸,而不是公民。

任劍濤:對,我們就不能把文化愛國主義,換算為政治愛國主義,你這個文化愛國主義的無條件判斷,來要求人們對政治愛國主義,表現出無限的國家忠誠。這一點上呢,是一個現代國家的政治學常識。

盲目情感降低了愛國主義理性水平

鳳凰網:在你看來,祖國和國家混在一塊兒的原因有哪些?

任劍濤:這中間可能有個因素需要離析出來。一方面有可能是誤導,這種誤導有可能有心的,有可能是無心的,無心誤導。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的政治學教育,已經被代換成了政治教育,所以它就造成了無心之失。官方、宣傳部門、專家,對政治學上一些重要概念的細微區分,乃至於結構區分掉以輕心。因為我們的政治教育就是忠誠教育,這是毫無疑問的,也沒有什麼錯。政治學教育呢,是要強調公民對政治的理性判斷,政治學教育也要求大家忠誠於國家,但是這種忠誠於國家當中的祖國忠誠和國家政治忠誠,它要有個區分。因此公民的愛國主義,具有更深厚的理性主義的支持,而不僅僅寄托在忽冷忽熱、忽強烈、忽淡漠的愛國主義情感上。

因為情感可以來的很激烈,但是情感一去,也可以變得很冷漠。我們不能習慣於愛國主義只是一種情感,要把愛國主義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政治的忠誠教育,應該要插入一些政治學的理性教育。這不是不是弱化愛國主義情感,而是讓愛國主義的情感能夠理性升華。所以中國人應該習慣於把政治判斷,在某些時候升華為政治學判斷。政治學判斷的情感因素,還要理性因素來引導,兩者不是一個對峙的關係,這是一方面,容易混淆的原因,是無心之失,我們也不準備嚴厲指責。有些人基於國家穩定的好意,對政治忠誠和文化忠誠造成了混淆,他沒有惡意。

但是有些人,可能由於對這個國家缺少理性認識,產生一種現代盲目的愛國主義理念,並且以這種盲目的愛國主義理念,來訴諸國家權力,要求公民在有條件的政治忠誠,和無條件的文化或者說情感忠誠之間,不予判斷,來以政治忠誠遮蔽文化忠誠,或者掩蓋文化忠誠。這樣故意的判斷確實實際上增加了中國政治生活的混亂因素,而且無助於升華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感。因此,這樣的愛國主義實際上把理性和情感,混合成了糊塗。這種情感理性我們都沒有判斷能力,我們就是盲目的愛國,把愛國當做一種感情表達。這樣的感情表達,反而使人們不知道愛國主義為何物。有時候在傷害國家長期利益、全局利益、戰略利益的情況下,來希望表達這些愛國主義的情感,不得其利,反受其害。這樣來誤導人們來混淆政治愛國主義和情感愛國主義,或者政治愛國主義,文化愛國主義,實際上是降低中華民族,或者降低人的愛國主義的理性水平。降低愛國主義的持續性和可靠性。讓愛國主義成為一個受政治形勢擺布的,無法定形的政治狀態,那麼實際上愛國主義的強制性的單純政治動機,導致了傷害愛國主義機制的可怕後果。

鳳凰網:搗糨糊導致思維的混亂。

任劍濤:這種狀況,要理析出它兩種因素來,我們採取分析的態度,不願意採取籠而統之的態度。這種混淆,一方面確實它在人們的利益、願望、發展,沒有受社會、政治傷害的情況下,其實它還可以發揮它的作用。因為在某種意義上,仔細的、嚴格的分辨政治愛國主義和文化愛國主義,容易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以一種書獃子的狀況去處理,並不需要嚴格處理的政治學問題。政治學問題的判斷,主要是專家判斷。普通民眾並不需要這種判斷,它是需要在理性上認知,但在日常行為當中,並不需要去實現蔥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分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理性,是交織在一起的。

一個人或者一個公民的愛國主義情感,主要是寄托在他與國家相宜的一種生活狀態之中,只要一個人、一個公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國家處在相宜的狀態,就不必那麼嚴格的區分出他在生活中和學術中,哪些概念應該如何嚴格區分,哪些界限應該如何嚴厲的劃分出來,我嚴守哪種邊界,拒絕承擔邊境之外的任何義務。這種生活過於苛刻,以至於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當個人或者公民,與國家是一種不相宜的狀態,甚至有利害衝突的狀態,那這個問題就需要另外討論了。此時,公民的愛國主義,可能就變成了這種狀況:在國家與公民利益有衝突的狀況中,一些得利的公民集群,和一些失利的公民集群之間,就有了對立情緒。這種情緒,就使得愛國和不愛國,成了一個政治的敵對陣營。這種愛國主義的分裂,對一個國家而言,是一個最可怕的社會後果,這意味著社會分裂了,一旦社會分裂,就使得這個國家的認同難於整合。因此,在國家利益當中得利的人,絕對不應該以愛國主義作為工具,針對那些在國家利益分配當中失利的人,我們的日常表達就是,強勢集團不能把愛國主義工具化,去對付弱勢集團。相反,強勢集團應該在國家的分利過程當中,去照顧或者滿足弱勢集團利益訴求,這樣形成愛國主義的共振。

應該避免離心性運轉

鳳凰網:用一句俗話說,你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

任劍濤:對,今天中國確實因為貧富差距的巨大,得利者對失利者而言,愛國主義成了工具,而失利者對得利者而言,愛國主義成了怨恨。那這樣一種傲慢對怨恨,就會使愛國主義失去社會認同的豐厚土壤。愛國主義反而成為人們相互指責的污名化辭彙,這就是一個國家運轉的非常嚴重的內在危機。一定要花大力氣,避免出現這樣的狀況,因為這個對國家的向心性運轉最有害的,它變成國家的離心性運轉。一旦一個國家步上了離心性運轉的軌道,國家就會爆發總體危機。

鳳凰網:你說的這種離心性,我覺得有一個明顯的體現,比如網上一些人動不動指責別人是漢奸、賣國賊,這種盲目的情感導致了一個後果,就是被指責者反過來說這類人是愛國賊。

任劍濤:對,這種相互的攻擊,顯示了愛國主義的分裂。實際上,國家認同分裂了,而國家認同的分裂,背後是社會的分裂。對社會整合基礎上的國家整合是顯然不利的,尤其是當政者的警醒,不要讓社會的不同集群,因為愛國主義而劃線。尤其是不以愛國主義,作為政治劃線的根據。這樣才能夠真正整合整個國家的力量,使國家有向心的運轉,而不至於產生離心傾向。

鳳凰網:據我所知,美國的公民教育很發達,基本上可能不會出現這種觀念的混亂。但是,中國缺乏真正的公民教育,基本上好像就是你說的政治教育。

任劍濤:中國的中學課程里有公民教育,但是公民教育的政治忠誠內容,多過了公民對權利和義務辨認的能力培養。這使得公民對國家的責任和義務,缺少理性認識。

忠誠教育需不需要?需要,政治教育也沒有錯,但是政治教育真正有良好結果的應該是公民教育。我們的政治教育呢,應當向理性的政治教育轉變,或者轉型,在政治忠誠教育中,插入更多的政治理性教育,理性認知教育,使公民真正認識到國家對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國家也就收穫了公民對他的理性忠誠感,這樣就造成了國家和公民之間的相互合作關係更緊密,而不僅僅是一種在利益判斷基礎上的投機性選擇。因為政治教育在國家能夠保護我的時候,我就忠誠於我的國家,當國家沒有提供給我庇護條件的時候,我可能就頃刻間喪失了對你的忠誠。在蘇聯,長期的政治教育就是要公民愚忠,當公民一旦判斷國家不能夠保護他們的時候,愛國主義會立刻土崩瓦解。而且公民們棄若敝履,毫無眷顧之意,所以,蘇聯會出現竟無一人是男兒的悲劇。

采寫張弘 鳳凰網主筆


1.不帶腦子

2.沒有了解到我國的客觀情況和國情

3.沒有認真分析政治制度的利弊後果而是想當然粗暴的認為換了國家一種政治體系自己的生活就會變好。這種換湯不換藥如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又有什麼用?解決方法並不一定要靠這種愛國不愛黨的粗暴邏輯來實現

綜上所述還是沒腦子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句話不是隨便就唱唱的。還高呼什麼愛這愛那。其實就是欠教育該抓去勞改的貨色。。。。。。


一群滿口仁義道德民主自由實際卻是無比自私只圖自身利益的人,這群人成不了大事。


一群可怕的人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經常在不必要的場合順口說幾句日語,被同事嘲諷不愛國?
退伍|轉業後你幹了什麼?
請求證「日媒評選五大賣國賊,蒼井空宮崎駿上榜"?

TAG:愛國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