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知乎 2016 年 12 月開始測試的桌面 Web 端新版問答頁面?
字太大了,行間距太大了,留白太多了。
打不開評論,寫不了也看不了評論了;還滅有可以返回舊界面的第二種選擇……哎……
在遨遊下看問題頁面和個人頁面,無法看到評論。
太亂了,以前那樣乾淨利落多好!
大家一起高聲呼籲改回去!!
垃圾
@周源
每天逛知乎成了我的一大愛好,畢竟這是一個很難得的一個進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的平台。
但是我很遺憾知乎為什麼會允許問題自動重定向這個反人類的設計。
今天我搜索「 國際航空手機能開機用飛行模式嗎? - 國際航空 - 知乎 」問題時,自動重定向成了「為什麼中國大陸航空公司航班對使用手機的限制比境外航空公司航班嚴? - 民航 - 知乎」
我想看的那幾個答案很快就跳轉了,只有三秒鐘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電腦卡一點你將不會看到這個問題下的所有答案。甚至很容易就忘了你的真正的訴求!這對於我來說就是新問題把老問題綁架了!更是對言論的一種變相控制!也是對原問題所有答主的不負責!
我們都在講破除權威,真相在多方的爭辯與博弈中才能產生。但是每個問題下的答案是一定的,相斥的言論可能就在被快速轉換的問題之下!我在感情上很難接受我們會這樣莫名的犧牲掉某些可能有益,某些可能有害的內容。
知乎原本是一個破除權威,交流各自的思想與見解的地方,現在它變成了一個新的權威。
請還我那個不會跳轉到權威問題與權威答案下的知乎。請換一種設計,我想回到那個,可以在問題下自由跳轉到相關問題的開放的知乎。
我想了幾個解決辦法:
1、默認30秒的跳轉時間,讓用戶有充足的時間去分辨這個問題下的答案值不值得瀏覽。答案是否有用應該由用戶來判斷,而不是由誰來替我們判斷。
2、問題下提示「相關問題下可能有更適合你的答案,分別是XX問題或XX答案」,列出多種選擇,由用戶選擇跳轉。
一個問題跳轉權,標誌著知乎價值取向的轉變,請三思。
以下選段摘自柴靜的《看見》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採訪華僑公司老總時,他說服從法律判決,也可以接受媒體的「豁免權」,但他說有一個疑問:「你也是做記者的,你說說,只聽了一方的言論,沒有另外一方的言論,那怎麼可能是一個公正的新聞呢?」我問過當時雜誌社總編為什麼不採訪華僑公司。他說:「大多數批評報道,無論你怎麼徵求意見,結果都是一樣。材料比較可作為證據,那就不必再把各種不同的意見全部都反映出來。」
《中國改革》被起訴時,多家媒體對這件事的報道,也只有對雜誌社的採訪,沒有華僑公司的聲音。
大機構在當下往往能決定一篇報道的存廢,媒體當然有警惕,有同仇敵愾之心,我也是記者,聽到總編拒絕交 出線人來換取調解,說:「我不能放棄我的職業道德,讓我下獄我就下獄。」會感到熱血激沸。
但還是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在採訪中浮了出來,我把它按下去,又浮出來——「給每一方說話的機會」,這不是我們自己鼓呼的價值觀嗎?如果實在不能採訪,要不要引用一些有利於他們的證據或背景?很本能地,我想,強力者剝奪別人的發言權,當他們的發言權也被剝奪的時候,就是對他們的懲罰,懲罰就是一種約束。
但我又想:「這樣一來,我們和當初壓制打擊舉報職工的華僑公司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我勸說自己「我們是正義的」。
可是,正義好像沒什麼放諸四海而皆同的標準,不管我做什麼節目,我博客底下總有人留言自稱正義,說「凡CCTV贊成的,我必反對」。還有次與一位美國同行談到中國內地的一個問題,他下了一個絕對的判斷,我說我去過那個地方,了解到的情況有些不一樣。
他打斷我:「中國根本沒有真正的記者。」
「真正的記者首先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我說。
「你們是沒有信譽的一方。」
談不下去了。
……
我寫了一篇文章,叫《話語權的另一半》,寫到了對華僑公司那次採訪:「我們也許沒有機會採訪被指證方,但是有沒有對自己獲知的一方信息存疑?能不能站在對方立場上向報料人發問?有沒有窮盡各種技術要素,體現出儘可能去尋找對對方有利證據的傾向?『做不到』,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必做』,卻是一個以暴制暴的思維模式。」博客里引了小庄那句話:「一個節目里應該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底下有位讀者跟了一句:「過去你覺得只有好人壞人,現在只有好事壞事,將來只有有事無事。」
哎。
……
想起在「百家講壇」採訪易中天,他反客為主,問我,「新聞調查」的口號是探尋事實真相,你說說,什麼是真相?
我想了想,說:「真相是無底洞的那個底。」
有觀眾看了這個節目,在我博客里留言:「那你說說,什麼是探尋?」
底下有另一位觀眾替我寫了個答案:「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採訪完重慶這期,我給錢鋼老師寫信,說這期節目讓我不敢輕易再對任何事物直接發表評論。
「我對一方缺席的採訪抱有疑問,哪怕技術上來講證據沒有任何問題,也必須讓他們說話和解釋。即便這些解釋會讓我們本來簡單的是非變得混沌,會讓我被動,讓我在採訪中陷人尷尬,讓我可能必須放棄一些已經做完的不錯的採訪段落,會帶來節目被公關掉的風險,也必須這樣做,不僅是對他們負責任,同時也讓我們自己完成對世界的複雜認識,哪怕這個認識讓我苦苦難解,讓我心焦,」
錢老師回信說:「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東西脅迫,包皮括民意。我們要站在二〇一二、二〇二二,甚至更遠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信的最後,他說:「不要太愛惜你的羽毛。」我明白他的意思,做調查記者最容易戴上「正義」、「良知」、「為民請命」的帽子,這裡面有虛榮心,也有真誠,但確是記者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現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風雨時也許無可蔽頭。
我把這些寫在博客里,但有讀者問:「記者價值中立並不等於價值冷漠,難道這個職業沒有道德嗎?」
……
說完這三個細節,我說:「您認為媒體有偏見,是的,可能媒體會有偏見,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這樣,但糾正偏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意見市場流通起來,讓意見與意見較量,用理性去喚起理性。」
沒有改啊,啊哈!我的頁面還是舒服的
新版界面真丑,不爽。
--------------------------------
有些圖片會模糊
推薦閱讀:
※知乎是否有必要增加一些社交類的功能?比如私信?
※為什麼總有人無法區分「添加評論」和「添加答案」?你有沒有覺得「添加答案」這幾個字太淡了?
※知乎的硬傷是什麼?
※為什麼 知乎 不能點用戶頭像查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