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日本民謠樂(フォーク)在70年代初向商業流行樂的轉變過程?


對フォークソング並不精通 單憑印象簡單說說 多多包涵

60年代反體制代表的民謠為何到了70年代一躍成為了主流的商業音樂?

直接的原因應該是有著民謠之神稱號的,反體制民謠的代表人物岡林信康70年代初的一時引退,以及隨後崛起的吉田拓郎的排除政治性的私人民謠的走紅。

以《結婚しようよう》這首歌為標誌,完全的私人體驗的歌詞,琅琅上口的旋律,以及隨後的井上陽水,南こうせつ等人的作品一起 一舉讓民謠成為了當時的主流音樂。

但是與其說這是原因,不如說這是結果。

當60年代初期美國的Pete Seeger和Bob Dylan等民權運動領頭人的音樂傳入了日本時,像《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Blowin" in the Wind》等歌曲深深影響了當時方興未艾的日本學生運動。特別是63年Pete的訪日演出,掀起了一股熱潮,而年輕人們也開始競相模仿美國的民謠,創作自己的音樂,這股潮流到了60年代末和學運一同達到了高潮,岡林信康就是這個時代出現的佼佼者,《友よ》,《くそくらえ節》等均為強烈諷刺政府的作品,自然隨後都遭到了封禁。

隨後,70年代學生運動開始退潮,以後後來的分裂,內鬥,暴力革命等等,使得眾多年輕人對反體制運動產生了厭惡與失望,加上經濟高速發展期間大眾對娛樂音樂的需求等等,反體制歌曲明顯與當時的年輕人地心情產生了隔離,失去了受眾的反體制民謠逐漸被商業化的民謠,(以及搖滾樂,GS等新音樂)代替是理所當然的結局。

即使是從音樂上來說,吉田拓郎,井上陽水等人的製作水平都較其前輩們更加得洗鍊,演奏水平也更加得高超(或者說60年的反體制民謠政治性目的遠大於藝術性目的)。現在的J-POP 也是在70年代的商業民謠,搖滾樂等新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從這一點來看 說吉田拓郎是當代J-POP之祖,一點也不誇張。

當然 商業性フォーク也絕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被當時的年輕人所接受,吉田拓郎從一出道 就被批評是 「出賣靈魂的商業主義」,「叛徒」,「迎合大眾的低俗音樂」等等(頗有Bob Dylan當時轉向rock時的情景),象徵性事件是72年的武道館演唱會,當時吉田和重新復出的岡林信康同台演出,其情景可想而知,在岡林信康之後出場的吉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辱罵和倒彩,一時間演奏聲音都被倒彩的聲音淹沒,但他依然堅持完成了演出。

在那之後 吉田拓郎的堅持慢慢感染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特別是赤軍事件等一系列左翼暴力事件之後,失去了對革命幻想的年輕人們 更多的開始關注自我的內心與個性,吉田拓郎們的フォーク那種內省和纖細的歌詞與旋律 逐漸成為了70年代日本音樂的主流。

因此 從結論上來說 反體制民謠是依附在60年代學生運動的副產物,遂學生運動的興盛而興盛,遂學生運動的衰亡而被代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算沒有吉田拓郎。


不知道amuro1985的知乎號...

天皇可以去找微博@amuro_1985的這個人orz

感覺應該會很談得來...小的不懂


推薦閱讀:

求安利日本男子組合?
如何看待這麼多華語流行歌翻唱於日語歌?
如何評價exile vo+per組合模式?
能否對比一下韓系女團和日系女團編舞上的差異?

TAG:日本文化 | 日本音樂 | 日本歷史 | 日本流行音樂J-P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