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該如何解決人才荒?
01-25
鄧小平同志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類似的,解決海南解決包括人才荒在內的問題,關鍵在於發展。
經濟沒發展起來,海南的基礎設施就算建好了也沒錢維護;經濟沒發展起來,薪酬過低吸引不了人才,靠國家或當地補貼會挫傷本地人才的積極性,摧毀島內人才建設百年大計;
經濟沒發展起來,外來人才來海南找不到工作,用不了高端設備,出不來成果,那是浪費人才;海南從來就不缺乏人才,海南缺的是正視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環境。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1988年8月1日,海南省政府發布「比特區還特」的30條政策,其中,資金進出自由、境外人員進出自由、貨物進出基本自由等政策,讓全國各地的求職信函,如雪片般飛來海南。統計數據顯示,1988年,海南人才交流中心就收到了要求到海南工作的信函17萬多封。而更多的人,則帶著夢想直奔海南,他們被稱作「闖海人」。當年的十萬人才到底有多少人在海南落地生根、又有多少人像馮侖一樣賺得缽滿盆盈飄然離去,還有多少人在九十年代初的房地產泡沫中家破人亡呢?不得而知,當我們回首往事時,除了不勝唏噓,還能重新發現一個真理——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強大的穩定的經濟基礎。所以,初建省的海南的體制改革雖然大刀闊斧,但經濟基礎太過薄弱,所以海南並未迎來發展的春天,然而宛如催長的稻苗一般,迅速枯萎了下去。猶記得當時有篇報道聲稱,舉海南全島之GDP,不若山東一市之GDP。這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海南必須耗費較長的時間來彌補短板,在完善基礎建設設施後(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才能真正進入發展快車道。
所幸,海南從非典之後發展得都比較順利,這一方面是沾了國內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光,一方面是海南本身熱帶氣候、旅遊營銷、反季節農業、橡膠等優勢開始凸顯,開始出現以旅遊產業為突破點,以房地產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
很遺憾,這兩種產業都不會帶來大量的優秀人才。所以,雖然海南在招攬高層次人才方面的政策力度很大,但成效依然不明顯。既然輸血失敗,那就造血吧。海南這幾年先是把海大推上了211,接著又陸續對幾所高校進行改革、擴招、升級,去年還把「三院」升級成了「三大」(三亞大學),諸此種種。有道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成效暫時還未看到,但個人認為這些都是海南近年來在解決人才荒方面做的豐功偉績,都是十足十的實績。假以時日,必成氣候。
雖然延攬人才的政策足,措施有,但也有一點急功近利——不重視中低層次人才的引進。試想一下,你光引進領軍人物、高層次人才,沒有中低層次人才來提供基礎研究和輔助性的工作,高層次人才怎麼開展工作呢?沒有正視中等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結果就是讓高層次人才心寒,讓領軍人物止步。任何一個行業、一個地區都無法靠一兩個英雄人物發展起來,而是需要一個專業的團隊、一個強大的支持體系或者產業體系才是行業和地區發展起來的關鍵,而發掘和培養一個呈正態分布的人才梯隊,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海南發展只需要大引擎。我願意做一顆螺絲釘,但在海南發展的大車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蟹妖。需要政策支持。
當年海南只有一盞紅綠燈的時候,全國的知識分子都哭著喊著要留在海南。要留住人才,唯一的條件是你得讓大家認為有發展前途。
好像整個省本科大學就兩三個?
如果濱海大道不那麼堵…滿福隆那裡紅燈每次等十分鐘的話…
有給人才機會的平台(客觀公正),有培養人才的舉措,能根據海南省的特殊情況給出特殊人才招聘
移民海南、可參考紐西蘭積分模式、引進真正人才
推薦閱讀:
※我們的責任,我們的使命,我們的天命
※現在看來,上海十年內有希望超越香港嗎?
※日本、尤其是日本經濟,將來的發展如何?
※為什麼魔方在中國依然小眾?
※「落後就要挨打」這個說辭對嗎?它對中國的思想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