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究竟是一種思維,還是像物理學一樣的科學?

關於經濟學有很多爭論,特別是西方經濟學,被西方發達國家作為一種普世理論,試圖在全世界推廣,但是這種理論的普世性卻廣受質疑,典型的打臉案例就是東歐的休克療法和我國的改革開放。當初西方經濟學者一點也不看好我國的改革開放,反而是為休克療法唱讚歌。

我在一些資料上看到一種說法,經濟學是按照物理學的架構建立起體系的,嚴格按照假設、推導、(驗證)、結論的邏輯模式構建的。但是,這樣的方法真的是有道理的嗎?如果一個理論的前提是多變的,不穩定的,卻依舊按照假設、推導、驗證、結論的模式來構建,它的結論正確嗎?即使正確,這樣的經濟學體系有實際意義嗎?就像一個房子,建立在軟綿綿的地基之上,真的能行嗎?

與此相反,我看到很多的例子,比如中國的改革開放,新加坡的經濟奇蹟,羅斯福新政,是不拘泥於現成經濟理論,從實踐中突破現有權威,實現了國家自身發展。也看到了很多拘泥於經濟理論,發展停滯或倒退的,比如00左右東南亞經濟危機時期,菲律賓的經濟停滯,90年代東歐經濟倒退。

因此,經濟學是以一種嚴謹的結構建立的理論權威,但實踐中卻飽受質疑,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總感覺是經濟學理論的前提不穩定且自相矛盾導致的,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那該怎樣解決?能否消除這樣的不穩定性,讓經濟學理論的設計和應用更加「靠譜」?

個人的一些看法,拋磚引玉:經濟學數學化的利弊都有什麼?如何看待經濟學不斷數學化的趨勢? - 李明雨的回答

感謝走在河邊的鞋的回答,他的回答很好,我以他的答案為基礎,再聊聊我的一些看法,一家之言,拋磚引玉。

我承認我讀書不多,肯定沒有博士們讀的多,我談的只是我個人的見解,只算是一面之詞,可以認為我是在胡扯:

1.如果經濟學只是為了解釋經濟現象,預測和發展都不重要,為什麼要依照經濟理論對國家和政府機關進行改造,比如設置央行、財政部、統計局,服務於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呢?

2.資源稀缺,經濟人假設都是很重要的假設,的確,我不否認。可如何衡量稀缺性,就很主觀了,比如貨幣供應量,有人說夠了,有人說還不夠,這稀缺性的衡量標準比較主觀了,依賴人的觀察和判斷。再說經濟人假設,也存在主觀性:經濟人要付出的代價的衡量很主觀,他所獲得的最大化的價值的衡量也不是絕對客觀的。這兩個假設的主觀性,說明經濟學無法絕對客觀,十分依賴主觀的假設和判斷。

3.接第一段,如果經濟學不能用於實際,有何意義。各國經濟政策不是荒謬了?我看到的是經濟學已經參與到國家發展之中,如果對國家發展不好沒有責任,是不是經濟學本身的問題,能否舉個例子反駁一下?

4.我讀的書本不多,但看到的應該能夠反映部分問題,比如90年代東歐經濟倒退,可不可以展示一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數據,貌似這兩難兄難弟執行休克療法最堅決,下場也最慘?俄羅斯的GDP以美元計價91-96年一直跌,烏克蘭GDP90年-00年也保持下滑趨勢。

還有最後那位匿名用戶,你提到了發展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你為什麼不提及東歐和中國之爭,在林毅夫的書中提到,主流的西方經濟學家還是看好東歐模式,最後呢?

沒事,我繼續拋磚引玉!


1、經濟學如果想成為一門完善的科學,預測是必須的,光是解釋遠遠不夠。如果我們只需要解釋的話,我們可以選用的理論就太多了,換言之,只要我們不斷往模型里添加要素,模型總能擬合(解釋)數據。

但這裡的預測是廣義的,而非只是狹義的預測未來經濟波動。

經濟學理應試圖預測,即試圖從最少的假設導出全部我們在意的經濟現象。顯然,宏觀經濟模型做得還不是特別好。被數據打臉是正常且經常的。

2、資源的稀缺性是個很trivial的假設,經濟學的問題並不在此。但如何衡量稀缺性就是一個難得多的問題。稀缺性的衡量也就是所謂的定價問題,或者說是theory of values. 大家知道,此領域爭論很多很激烈。

另一方面,理性人假設也很值得討論。我個人比較支持廣義的寬泛的理性假設。主要是為了限制我們所考慮的對象做出的經濟行為是"合理的",而非可以太過任意。但基於個體強理性(例如,contingent perfect foresight)的宏觀模型,如果不再加入一些特彆強的假設(主要是動態系統的線性假設和代表經濟人假設),模型就會複雜得難以分析,或者可能是主流經濟學覺得沒必要去觸碰過於複雜的模型。(可參考 @linlin can的回答)

題主認為經濟學充斥著大量主觀假設,這的確是事實。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提及的技術上的難點被迫而為,一方面是因為對市場瞬間出清的執著(為了保證有出清的均衡、經濟人的強理性,還要同時符合現實,經常不得不強行在模型中加入一些主觀假設)。支持者認為,只要模型還能擬合現實,做什麼樣的假設其實都不重要。比如,弗里德曼的工具主義。但他們忘記了,經濟學並非只是解釋現實。而是要用最少的可以被驗證的假設來解釋我們關心的經濟現實。如果只要求解釋的話,那假設上帝的存在也可以很好的解釋生物的存在。

3、經濟學並非完全對實踐沒有指導價值。經濟學在一些問題上,還是有話可說的。但是說得對不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不同的經濟學家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也很可能不一致。

另一方面,各國的經濟政策也並不只受經濟理論的影響,還受經濟實證和經驗的影響。還受大量的利益和政治因素影響。可能還是經濟理論用來合理化經濟政策的情況更多見也未可知呢。

4、所知為零,無法評論。

總之,題主對經濟學的concerns基本還是valid。主流經濟學搞成現在這個樣子,意識形態多少有一些功勞。比如,當年劍橋資本理論之爭,獲勝方竟然是理論存在缺陷的新古典主義而非新李嘉圖主義,不得不說是意識形態的勝利。

題主可多讀一些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的書。

最後以新李嘉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瓊?羅賓遜的話結尾:"我學經濟學,就是為了不受經濟學家的騙"。


有交叉學科--經濟物理學 (Econophysics)。

經濟學符合科學的定義(人文科學,研究人與人)。之所以專家預測不夠准,理論不靠譜(真空農場中的球形雞),是因為研究對象規模太大,不容易駕馭。或者研究年數很少,理論不成熟(題主說的數學化就是在變得成熟)。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英國女王問過為什麼經濟學家沒預測到。記得有一個答覆信,大意是以往研究範圍太窄、各自為政,沒有聯合全球學者集思廣益。

這表明經濟學對全球規模問題的重視並不是很多年前就開始的。這是人類文明年輕的表現,探索和認知需要時間。

現在的我們,無法駕馭一個行星規模的經濟模型。而未來的我們,必須能駕馭星系規模的經濟模型。


@李明雨,評論不能發圖,我給你回這了。

1、央行、財政局、統計局在沒有經濟學學科之前就存在,只不過名字不這麼叫而已;有了經濟學學科之後,這些機構也不是一定就有,我國原來就只有一個人行,商業銀行和央行的職能於一體;

2、資源稀缺是經濟學的公理,類似於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如果資源不是稀缺的,經濟學沒有存在的必要,就消費揮霍資源即可。至於經濟人假設,口水仗更多,建議你去讀一下經濟解釋;

3、很多學科都參與到國家發展中了,國家發展不好是這些學科錯了嗎?

4、你說東歐衰退,我給你舉三個沒倒退的例子而已。俄羅斯烏克蘭衰退了,為什麼同樣模式有的國家衰退有的沒有呢?90年代衰退而新世紀沒有呢?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嗎,當然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不能給更多幫助。數據新浪財經都有,如下。

5、我也不是博士,讀的書也不多,但這個理論有問題和這個理論我不懂,我還是有清晰的界限的,思而不學則殆,共勉。

---------------------

1、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人的行為模式,第一要務是解釋現象,預測經濟走勢和制定發展模式和戰略都是不必要的或次要的;

2、所有經濟學理論都是在資源稀缺前提,經濟人假設下推演出來了,並沒有什麼普適不普適的問題,堅持這兩個就都是經濟學範疇之內的爭論而已;

3、制定國家發展模式的永遠是政治家而不是經濟學家,經濟發展不好也不是由於拘泥經濟理論;

4、你的疑惑在於掌握的原始材料太少,即書讀得少;比如:90年代東歐經濟倒退,如下圖:


經濟學是公式,解決具體問題需要根據具體事情的條件作為基數。確定基數誤差大小與認知能力有關,認知能力的提升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儲備作為有用的條件。例如哲學 宗教 歷史 數學 等等。每一個信息或知識只是有用的條件本身並沒有用,用才有用。基數錯了經濟學的模式再科學1+3也不等於5。一切隨著時間 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果不虛。


這是一個看似模糊但是卻可以明確回答的問題,經濟學是一門專門的學科,但不是像物理一樣,她所研究和遵從的規律並非自然科學,但是統計學可以表述部分現象


經濟學大概是類似於物理學裡的流體力學,道理我都懂,公式我都會,但是……

但是經濟學比流體力學還要「不可把握」一萬倍。

在物理學上,一個理想化的三體運動已經混沌得無解,現實生活里就是60億個非理想化個體運動加無限環境變數。

所有經濟學理論和公式,都不是經濟活動本身,而是一種抽象的歸納提煉,一種浮光掠影,但是它指導的行為卻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並成為變數的一部分。你能想像一個球員蒙眼在球場上踢足球么?

說這麼多,並不是要否定經濟學以及經濟學者的心血和努力,只是提醒無論是研究經濟的人還是執行經濟的人,對物理學和經濟學保持敬畏之心,人定勝天,但是人在天地中,逆天就是逆自己啊

老子曰:上善若水。


中國的改革開放完全是按照西方理論來的。

中國改革開放幫助最大的是發展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這兩門學科也是上一代經濟學家最熱衷於研究的。

後來國有企業改革,又有一大批學者研究廠商理論,例如張維迎。

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根據改革面臨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的在西方經濟學寶庫里採摘的歷史。

事實上,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本身就是一個古老的,備受爭議的命題。沒想到中國成了比較優勢理論的最佳案例。

中國的崛起,本質上和東亞模式沒有區別。

至於你說的經濟理論的前提自相矛盾。聯繫你讀幾本高級教程,然後堅持看一整年經濟學期刊例如國內的 經濟研究。先搞明白經濟學到底是什麼,然後再批判理論前提。

最後,物理學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一百年了都在矛盾著。諾獎剛給了標準模型的希格斯粒子,馬上又給了和標準模型矛盾的物理現象。不明白一個學科就妄議理論矛盾不矛盾,這和國內的馬克思主義有啥區別。。。。


其實你問了一個市場誰說了算的問題,答案很簡單,市場當然是價值規律說了算。

我談一下我的價值觀、投資觀以及做出市場預判的基礎。

我對價格非常、非常敏感。知乎那些所謂的經濟學,聽聽就好,假如聽他們的,還不如現在就開窗戶跳樓。洋洋洒洒的說了一大篇,最後判斷失誤,自圓其說:其實我已經暗示你們人民幣要貶值了,只不過你們沒看出來,我也是深深的醉了。逆思維,那個混得好的經濟評論員會來混知乎?那個經濟學家有錢?


推薦閱讀:

「流動性陷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與「資產荒」之間有因果關係嗎?
美聯儲加息對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的影響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評價高盛為中國開出的這張「轉型藥方」?
作為一個14的少年,如何自學經濟學?
購買理財產品以錢生錢,是不是在變相剝削某些人?

TAG:經濟 | 經濟學 | 經濟危機 | 經濟政治 | 實證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