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在LSE讀人類學是什麼感受?

如題 BA/BSc Social Anthropology


只想說一件事,最近才發現的。

費孝通,師從Malinovski, 畢業於LSE!!!

所以看看費老的校園日記吧


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越忙你就越拖延。。。我竟然放著兩天後due的essay不寫、一堆reading不看,跑來答題了…… 我是今年九月入學的BA social anthropolog(ist!),從去年申請的時候就在關注這個問題,奈何這麼長時間也沒有學長姐/同學來詳細作答,我就冒一下泡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和學弟學妹面基哈哈

首先從人類學department開始說,我們年級大概有六、七十人,男生卻只有十個左右並且大部分是gay(手動微笑)。 還有教我們的男老師也…… 但真的,我覺得gay學人類學都很有熱情且厲害。從一個女校轉到另一個女校的體驗不能再好= =國際生比例很高,上課的時候聽大家講各自文化的故事真是太棒啦;不過中國人比較少,和會計、經濟系什麼的相比我們幾個簡直瑟瑟發抖互相抱住取暖。所有同學都非常nice!我覺得這是人類學學生的自帶屬性,因為選擇學習這一學科就意味著他們包容、客觀、對每個人的背景文化充滿求知慾。(不知不覺誇了一波自己??哈哈)好朋友埃及妹子在開學之後的系聚會上跟我說,她的表姐之前也在LSE上學 說人類學是最好最棒最溫馨的部門,所以她很期待之後的生活。開學兩個月了,我非常同意~同學友善又有趣,講師知識水平、專業素養極高,class teacher還會記住每個人的名字。每周三中午都有人類學系的tea party,在我們系專門的圖書館裡!今年是個大三的vegan學姐(也是該圖書館的管理員)組織的,每次都有點心薯片茶水咖啡什麼的,特別贊,可以和其他年級的人類學學生聊天交朋友討論學術(…其實我並沒有看到有人討論過,不過經常有碩士博士生出沒可以悄咪咪觀察一波兒大佬)

再來說學什麼。大一要上四個modules,其中三個人類學必修,即

  • AN100(社會人類學入門介紹,每周一個話題,從食物到死亡,這科的reading會有有趣的民族志和田野調查來看)
  • AN101(社會學、人類學理論加上如何運用這些理論apply到田野,這個學期學的三個social science大牛:馬克思、塗爾干、韋伯,之後會陸續介紹人類學discipline內的學者們)
  • AN102(看民族志書籍和賞析電影)

每一門都有很多文章要看,每周一節講座一節小課,課上會討論你讀的書,老師會引導你自己對某話題的思考。經常讀不完/跳著看的我,:),划水中的戰鬥鴨。。。還有一個你可以自己選別的部門的課,我選的是哲學(我最少reading的一門!!感恩!!),小夥伴們選的也都各種各樣:經濟、統計、英國文學、發展學(?)、法語、國際關係…… 什麼的都有。同時還會有一個Academic Adviser就是導師了,定期和大概其他兩三個同學一起見面噓寒問暖一下、布置論文作業(也就是我兩天後要交還沒動筆的那個……)、分析指導你的論文等等。總之我感覺學經濟金融什麼的小夥伴比我們要閑,那時候開學兩三周,飯桌上聽大家討論綜藝我頓時意識到我他媽已經沒打開過YouTube看爛七八糟視頻很久了!!整天就是浸泡在reading里。不過現在。。。也漸漸沒開學那陣鞠躬盡瘁事事親力親為了【;)】一定是因為快要放假了嗯就是這樣。最後算成績的話,大一四個modules里選三個最好的分數算平均分,然後這就是三年下來degree裡面的九分之一,還是很輕鬆的;不過也就是說大二大三各九分之四。

最後說一下申請?可能有同學會比較關心。具體條件不多說了官網都有,寫PS的話就是把你對人類學的愛通通說出來,我加上了一點我個人的心路歷程比如某某事件很有趣激發了我的興趣、還有一點點自己的stance?比如cultural relativist什麼的。然後work experience不重要,主要還是學術見解和興趣。對比之下我覺得人類學系錄人還是蠻快的哈哈哈我去年是快十一月申的十二月八、九號就有了offer,所以報LSE人類學系的同學心態放輕鬆!!他們經濟啥的要到第二年二月份之類的才能鬆口氣兒呢。

我特別感激LSE人類學系錄了我,不單單因為見識到了很多很棒的小夥伴。有人說LSE沒有歸屬感,我覺得這不能apply在人類學系學生身上。就比如,在圖書館啃書本的時候,很喜歡某文章就隨手查了一下作者,Maurice Bloch,啊曾經在LSE教書,他媽媽還是Mauss的侄女,然後Mauss竟然是Durkheim的侄子??有趣有趣;又查了另一篇文章作者,啊曾經是LSE的博士生。更不用說英國人類學奠基人Malinovski,就是在LSE創建的此系;他的學生,還是我人類學入坑書《鄉土中國》的作者費孝通!!還有一大堆一大堆人類學家,剛剛學的Evans-Pritchard啦,很多都有LSE教育/教書背景,我在LSE學人類學的體驗就是,這簡直太豪華了。

啊對了忘了說…… 我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與我校其他系特別不同的特點就是——不熱衷找工作!!我們很chill,很溫和,很理想主義,很浪漫思潮獨樹一幟,明白嗎?當然不是說那些熱衷找工作的同學就是這些形容詞的反面的意思,只是在我看來人類學學生身上這些特質更顯著一點,在很佩服那些致力於要在金融行業辛苦工作的小夥伴們的同時,我個人覺得我們算是殊途同歸,都是在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呀!能用人生中最美好的幾年學最喜歡的東西,就算以後象牙塔外會吃很多苦我都心甘情願了好嘛。何況人類學帶給你的知識和視野並不能用功用計量我覺得,是那種內在、軟體的提升,聽起來真的很吹逼了但是,真的,特功利主義、唯「用」是舉的同學我就不是很推薦這個學科,因為畢竟人類學不是那種一畢業工作就向你湧來的專業啊= =,這兩個群體可能整體氣氛不太對等畫風不太一致~我認知內的人類學系的學生群體 是那種平均穿衣風格、品味都比其他系更鮮明可愛的存在啊!!(又忍不住誇我系幾個帥gay帥T萌妹子!!)所以我個人覺得,重要的不是你專業是什麼,管他精算、歷史還是生物,而是你學到了什麼東西(知識?理念?)以及它給你與你追逐的目標間的距離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和變化。深夜腦子不算太清楚 anyway先發出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Leung Nicole

鏈接: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SE) 就讀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 Leung Nicole 的回答

來源:知乎

以下觀點只代表本人,不保證具有普遍性。因為LSE本科生的體驗和研究生、博士生非常不一樣。LSE的本科生稱霸倫敦city,但研究生要留倫敦就有難度了。不同專業不同職業導向的也非常不一樣。即使同一個項目,不同國籍不同背景也很不一樣。我只在LSE學習了一年,這一年時間不能讓LSE產生像本科學校一樣的巨大影響,尤其是思維上。我也只能談談一些淺淺地體驗。

它和在其他世界一流大學讀書的高票回答一樣的:超級累,超苦逼,但很有趣,很值得。重新選擇?絕對願意。

學習強度: 我從國內某自詡該專業全國排名第一的大學來到LSE讀這個專業世界排名第六的碩士項目, 結果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絕沒有黑母校的意思,我愛XX從未離開)。但LSE讀本科的同班同學跟我說他們之前都學過了。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基本上我的時間都在圖書館度過,做problem set,看paper,聽回lecture record,所以學習強度特別大。。。

老師資源: 我有一次發過一條簡訊給我爸爸:「從小到大我從來不覺得哪個老師是不可超越的。我覺得只要我足夠努力,我都是可以達到他們的水平的。可是在這裡,我真心覺得自己努力一輩子都達不到他們的成就。」 因為我是做學術的,教我的老師基本都是美國專業top 5學校出來的,可惜沒有被諾獎得主教過,只是聽了他的一個講座。Yellen以前也跟著她先生,著名的Akelof來LSE教過幾年。Big names至今比比皆是。

而其他就業導向的項目也會請專門的業界經驗豐富的career mentor,每周一對一指導,朋友說很有作用。

雖然在歐洲,老師多半接受美國教育,還是很願意解答同學問題和討論Idea的。雖然接觸時間不長,但他們對學術的嚴謹認真的態度對我影響很大。我到現在也和幾個年輕老師保持很好的關係。

周圍同學: 我的Program的同學裡有投行、HF工作經驗的,有某國央行、國家政府贊助來讀書的,有時會感覺和他們不是一條起跑線的,我還在理解這個model說啥,他們已經在和老師討論實際操作起來效果如何。和他們一條起跑線申請phd讓我很有壓力,不過也看清楚了自己待提高的地方,和他們聊天討論問題收穫也很大。

我也很愛跑去騷擾phd師兄師姐們。我遇到的他們真的很專業,尤其是外面申請進來的,可見LSE招博士生的要求和來到LSE後的培養都是很紮實的。他們也很樂意解答我的專業問題,學術的氛圍是相當好的。

考試: 典型英式考試,期末3小時的考試佔100%,淘汰律很高。不會調分。備考壓力相當相當大。所以大家備考起來很瘋狂,跟答案最後的圖一樣。可能是我的項目自己的特別,學校不太管你,一入學就說得很清楚,我們就看最後考試的成績,就是這麼無理這麼拽,早告訴你了,你考不好是自己的原因。其實我是很有壓力的,最後也沒有處理好。覺得對這個項目有點冷漠,有點悲涼,但退一步想,這是學術型項目,想做學術的人連LSE的考試都考不好,的確達不到他對學生的要求。從這一點看,我覺得凡是能從LSE順利畢業的人都不簡單。(以後遇上了,建議以禮相待,可以的話請頓飯唄~ )

周邊:因為LSE的Location很好。吃喝玩樂真的很多。吃的話前面說的Fleet River Bakery,咖啡是Monmouth的,cake是home make的,很贊。再往前一點的Lunch time Thai takeaway是我的首選。周日Holborn宿舍旁邊的Shanghai Blue是半價的!作為廣東人,我表示那裡的竹絲雞煲椰子湯水平很高。但總體來說,英國的食物很難吃,倫敦的物價很無恥。玩的話,covent garden,大英博物館, St James Park都是我複習累了常去的地方。周四中午學校的Shaw Library Lunch time concert也很贊,中午一小時換換腦筋,享受一場高水平的音樂會,相當推薦。

其實當時過得很苦的,可是僅僅一年後回想起來就已經覺得很值得了。比如那晚10點半了,我一個人從圖書館往Kings" Cross附近的家裡走,剛從problem set堆里出來,走在New Academic Building和Lincoln"s Inns Field中間,一邊古典一邊自然,一切很安靜很美好,我腦袋裡突然蹦出了equilibrium這個詞。意識到它不僅是經濟學一直想要追求的,世界萬物貌似也在以此為奮鬥目標。不多不少,和諧平衡中庸地相處就叫equilibrium. 那晚好高興,覺得自己悟到了。我相信這種感覺,要是我當年選擇在國內保研的話,應該是得不到的。謝謝LSE。

最後傳一張LSE考試眾生咆哮相,我每次看都覺得太真實了,同時也很驕傲!


很少作業,很多書單。

上課時間不多,學習的進度和掌握知識的程度更多取決於自己。

教授帶節奏的速度很快,基本上一周一個話題,範圍很廣(可以參照past paper上的題目)。每周基礎閱讀四本書,教授不會抽查,但在class時老師和同學都會討論書上的內容,討論深度之深,對比範圍之廣,如果沒有仔細了解或者專心讀完,真的可能會全程懵逼(說多了都是淚

課程分為三種,lecture/ class/ seminar。

lecture:請的大牛上的全年級的大課

class:討論lecture和書單,小班制,一個班差不多十五人

seminar: 兩個小時,私感覺跟class沒太大區別,可能對比的話氣氛更活潑一點

每人有一個academic advisor, 專門和你討論論文

我們今年年級裡面中國人並不多,不會超過十個。

讀這專業的基本上都是外國人,畢竟閱讀速度是硬傷。如果讀英文速度很慢的話真的不推薦,會很累。但如果是一目十行的學神,當我沒說哈哈。


一個IR背景的人跑過來anthropology,哪怕選了最不人類學的課也是各種酸爽各種痛苦,還有各種好玩。

體會?

課前:各種reading各種reading各種reading,課中:各種電影各種電影各種電影...課後:各種essay各種essay各種essay,考試?各種背,背多分,真的

不過最大的體會是,人類學的老師都好nice,可能因為人類學出身做田野導致非常接地氣,比IR那幫整天西裝革履趾高氣昂基本不回郵件的要更關心學生。

還有就是,同學之間感情真的很好,考完試我們一起把老師灌醉了的事我會亂說嗎


讀人類學去SOAS嘛(我就是來搗亂的


我就想問問各位有沒有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法醫人類學的?不想學文化方向的,卻找不到師兄師姐也是很心累了……


推薦閱讀:

如果世界上只剩一個女人,將會發生什麼?
如何自學人類學?
南方人眼睛大還是北方人眼睛大?為什麼?
亞洲東部人群的典型外貌,來看看你屬於哪一種吧!

TAG:英國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 人類學 | 留學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