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和藝術天賦有關係嗎?

憑諸位的經驗見識,是否性取向不正常更可能有藝術天賦和創作靈感?


性取向與藝術天賦並沒有天然上的聯繫。

這個問題也許來自於一些藝術大家的性取向,比如米開朗基羅、柴可夫斯基等等。於是彷彿給我們一種很弔詭的觀念,就是也許性取向異於常人的人可能會在藝術上有非凡的優勢。其實解釋這種想法的來源很簡單,在普通人眼中藝術家的觀感與形象可能是一群離經叛道的、特立獨行的人,甚至如果有人看上去太正常,他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藝術的。而這種「異常」與性取向的異常在普羅大眾眼中似乎就有了天然的關聯性。我想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就在這裡,是對於「異常」特質的混淆和同一化。

第二個問題,也許有人會說,藝術家裡真的有很多性取向異於常人的人存在。對,我不否認這點,但這並不能說明性取向異常就會更有助於在藝術創作上的發展。如果我們看一下人口分布比重。同性戀在人群中的比重大概是在5%~10%(各個地區的調查情況不同,這裡採取的是能搜集到的最大區間)。那麼在藝術家裡,就我自己的知識範圍,我所知道的同性戀藝術家與異性戀藝術家的比重也基本是這個範圍里的。如果性取向異常與藝術創作能力存在正相關,那麼事實就應該是在藝術家裡性取向異常的佔到相當大的比重,而事實似乎並不是這樣。當然,有些人會說是因為很多人沒有出櫃,對此,我也只能呵呵了。

下面我們來談談出櫃的問題。也許在公眾視角中,傳媒會給我們傳播一種現象,就是:今天,這個明星出櫃了;明天,那個商業領袖出櫃了;後天,又是哪個業界大腕兒出櫃了……這就營造了一種假象就是,彷彿社會精英都是一群性取向異常的人,只是他們先前潛伏的好,沒有出櫃,而身邊的普通人似乎都挺正常的。於是就有了性取向異常也許在很多方面可能比「普通」人更有優勢的推論。我不否認,性取向異常在某些環境或者某些社會因素的刺激與作用下會產生良性的助推作用,但是,其實個體身上每一種特質都會產生類似的現象,性取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當我們看到那些社會精英們相繼出櫃的時候(包括藝術領域),我們更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只有社會精英才出櫃。地球上有超過70億人口,這個基量基本已經大到我們認為所有人類特質在人口比重上是持正態分布的,而比重在人類人社會結構中是均勻分布的。也就是說如果同性戀的比重佔總人口的5%,那麼在任何領域都應該是這個比重,哪怕有變化也不應該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統計學中結果可信程度P值&<=0.05)。那麼我們就應該將問題看成是社會精英更容易出櫃,而不是同性戀更容易成為社會精英。精英更容易出櫃更多是因為,作為精英他們的各方面由於普通人,那麼他們對於社會壓力的承受程度也更高。而且從馬斯諾的需要等級來看,精英更多考慮的是上層的、高等級的需求,那麼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性取向是有助於釋放精神壓力的,而出櫃所帶來的對於低等級需求的影響也不會對他們產生多大的負擔。這才是精英們更容易出櫃的根本原因所,而這也適用於藝術領域,而且,可能從事藝術創作領域的人更容易出櫃,他們更不在乎其行為造成的社會壓力。


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謝謝邀請,決定一答:

我的個人觀點是取向對藝術創作有影響,但沒關係,不成因果聯繫。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存在是因為藝術圈對同性戀等現象更為開放包容,藝術瘋子多得是,對與眾不同的人不會持有看法。而且相比較在其他的領域,在藝術(我想把這個廣義化為繪畫、音樂、雕塑、電影...)中,同性戀者更能自由表達自己。

我在大學本科期間也有朋友是同性戀,在設計上,我覺得他既有男性的視角、又有女性的細膩敏銳,因為他似乎可以超越性別,抑或是了解兩性不同的特質。

想起來一段陳丹青在採訪中談及對藝術和同性戀的看法,也許可以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mangazine·名牌:你認為藝術家和同性戀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陳丹青:同性戀自古就有。希臘時期不必說了。近代西方藝術家長串名單是同性戀。譬如舒伯特。有資料說勃拉姆斯、肖邦、貝多芬,甚至托爾斯泰,均有同性戀傾向。當然,最著名的,確鑿無疑的同性戀藝術家是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卡拉瓦喬。二十世紀人文藝術領域同性戀者更多:巴特爾、福柯、沃霍、羅森伯格、帕索里尼等等。著名政治人物中,美國八十年代公布了檔案,那位「麥卡錫主義」當事人麥卡錫,也是同性戀。

在中國,身為同性戀的著名藝術家還需要求證,古代,鄭板橋算一位,他的愛人出現在他的詩作和畫款中,有名有姓,可惜我忘了詳細。袁枚也是。他的 《隨園詩話》 、 《子不語》 ,還有紀曉嵐的 《閱微草堂筆記》 、錢泳的 《履園叢話》 、明代沈德符的 《敝帚軒剩語》 ,都寫到同性戀,既不詫異,也不避諱,更沒有譴責的意思。同性戀在中國歷史中不是社會問題,東漢12個皇帝有8個是同性戀,或至少是雙性戀。同性戀在中國似乎沒有西方那麼嚴峻的歷程,基督教明確反對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罪。

mangazine·名牌:當你在看作品時,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同性戀氣質嗎?

陳丹青:不、不,我沒有這種能力。但當我知道作者是同性戀,我再看,那些使他們和異性戀藝術家之間極其微妙的差異會顯現。達·芬奇如果不是同性戀,他的畫會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很不一樣,或者,我不再會像知道實情前那樣去看他。他太精微了。你去聽舒伯特的音樂,有那麼一種情緒—很難用詞語去定義—譬如恐懼、希冀、疑慮、揣測……異性戀藝術家也表達這類情緒,但是不一樣。你得敏感。同性戀的作品期待無限敏感的心靈。但這樣說會發生爭議,會偏。用性傾向解釋藝術只是途徑之一。藝術是心領神會,人各有各的心領神會。當你知道「他」是同性戀,你很可能會被引領著走向感覺的另一層次。你看,同性戀對設計敏感,對差異敏感,對文字敏感。有篇文章,很抱歉我忘了題目和作者,指出現代文學史差不多就是同性戀史,作者列舉的似乎是蘭波、喬伊斯、馬拉美、艾略特,這四位人物差不多奠基了現代文學,他們都是同性戀。

mangazine·名牌:為什麼同性戀相比其他人會對造型有獨特的敏感,細膩,多層次?

陳丹青:你設身處地想想看,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你會先對自己恐懼—如果沒有社會輿論支持你,說:你是對的,你沒問題—這時,你立刻遭遇一系列問題:父母知道了怎麼辦?同學朋友知道了怎麼辦?最要命的是,你愛的那個人知道了怎麼辦?很多同性戀會愛上不是同性戀的人—我愛你,但不能讓你知道,你知道了,你就走掉了,多難的一件事啊!兩人做朋友,上街、吃飯、待在一起,但心事重重,時刻瞞著,同時愛著。真的戀愛總有愛得最深最熾烈的階段,可是你得瞞著,又剋制不住。戀愛都會遭遇要不要控制,怎樣控制的困難,同性戀尤其被這種困難折磨……在體驗戀愛的所有層面時,我相信,同性戀觸到了我們沒有觸到的深度。

這種敏感,這種不斷不斷地受挫、抑制、機敏、迂迴……最好的出口可能是藝術。藝術也是愛,你整個兒交給藝術,藝術不會背叛你。

當然這只是我的揣測,拙劣的揣測,很可能是錯的。戀愛,或者創作,是無比細膩的私密的過程。哪位同性戀願意將這些層面玲瓏剔透說出來?說出他內心經歷的一切?這時我們可能會知道這種敏感為什麼我們沒有。

不過人一輩子最複雜最敏感的問題就是性問題。我不可能說:異性戀就不敏感。這不能變成一個公式。

---摘自採訪:陳丹青:我真希望我是同性戀


貓里有白貓,但是白色的,只能說明它是白色的,可能是馬,是猴,是蝴蝶,當然也可能是貓,卻不能說白色的動物就一定是白貓。


我覺得不是。

只是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往往情感更豐富,思想更開放,所以更容易發現,直視並承認自己的性向與社會主流不同。


不是,藝術家裡異性戀更多。

不信我們來舉例看誰舉得多。

各個行業都有有同性戀,只是藝術這個行業更前衛,更包容,更受關注,所以導致這個行業里的同性戀好像很多,這也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吧。


嚴歌苓《也是亞當,也是夏娃》


同樣困惑,不知道是否有關。 我是從小學音樂的,我弟弟是從小學美術的。我們兩個分別位於國內兩所985 211大學。我是女生,喜歡女生。他是男生,喜歡男生。 我母親覺得大概是基因問題。


感覺很多領域最棒的藝術家多是gay。

只是還沒有科學家或社會學家搞清楚原因。

個人覺得是因為gay有兩個性別的審美和慾望。而藝術本身,我覺得就是弗洛伊德口中的「力比多」。而gay的「力比多」是兩性的。(胡猜)


視野廣闊,思想前衛所帶來的一種新穎想法。

跟藝術天賦與創作靈感沒有必然聯繫吧。

但沒必要隨波逐流,畢竟性取向與大眾不一的是少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無需評價。


推薦閱讀:

請問像iconmale的有愛的?片廠牌還有哪些?
爸媽,謝謝你們對同性戀的理解
我來提醒你,不要將悲傷遺忘
未出櫃的gay,如何應對家裡的逼婚?

TAG:藝術 | 創作 | 同性戀 | 靈感 | 天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