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從哪抓或買的數據?

我用的一個幾乎不用於通信gmail註冊的linkedin,只填了畢業院校,還有的信息就是密碼了。

(忘了,還有名字,填的是我的一個昵稱)

但是linkedin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當中卻有我的微信好友(我沒綁定微信,這個人是我去互聯網大會隨意加的一個創業CEO,除了微信沒有其他任何郵箱或QQ或電話之類的聯繫,當然更不是校友);

甚至還有某個和我在163郵箱通信過的華為高層。

我實在不明白是怎麼聯繫起來的,除了在我自己保存信息時給自己發郵件可能會把一封郵件同時發到qq163gmail。

這麼深度的聯繫不可能只是爬出來的吧?

我猜想可能是某個手機app乾的吧。。。

最大的可能是google?

1

我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列舉這兩個人,是因為如果是線下現實生活中,這兩個人和我基本不會發生什麼關係。

2

我就幾乎沒用過linkedin,一共加的也就是第一次推薦的5個人左右,這次再上被推薦驚呆了,多數用戶恰巧好友太多使人覺得是共同好友演算法推薦,把「偷」來的數據屬性模糊了。

3)我覺得我說的夠清楚了啊,怎麼還是不明白呢,繼續補充

和那個微信好友沒有除了微信以外的任何聯繫方式,所以用google同步通訊錄也收不到;

而和華為專家的郵件溝通是我在PC端使用163郵箱,他的也不是gmail,2013年的事情,是不是使用的chrome瀏覽器不記得了。

我經常會自己給自己發郵件來保存信息,一封郵件發給自己在不同服務的郵箱,每一封收件都能看到全部收件人,也就是說,qq 網易和google都是能夠從收發頻率,內容及收件人格式知道這三個郵箱的使用者是同一個人,但我都是用qq或163來發,gmail只收。

4)還是逼我補充啊,停不下來啊。以下為回復@楊帆的內容

1我只寫了學校,我的學校很普通,不是什麼有名的好學校,你根本聽都沒聽過,而且我寫的是近幾年才確定的英文名。我學校主要是為國家某理工科的特殊國有行業系統培養人才,也有一點其他經管人文專業,註冊過linkedin的應該幾乎沒有,至少還沒給我推薦過校友。

我寫的名字也不是實名而是網路昵稱。

2加的一共應該不到5個人,而且全部是根本不認識的。我列舉的這兩人恰巧是和我沒有交際關係,只是很巧合的線下見麵線上(單一渠道)小有交流的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三度以內的人脈關係是不太可能連到的。

3我只是用gmail郵箱註冊了linkedin,而非用google賬號授權登錄linkedin,登錄linkedin時是用gmail郵箱地址+linkedin的獨立密碼,不是google密碼,所以我應該沒有授權linkedin訪問我的google數據(也不是很確定,確實記不得了),就算我點了授權了,我的gmail裡面也根本沒有我認識的人,我使用過手機通訊錄同步,但是上述兩人並不在我的手機通訊錄裡面,也不會和我手機通訊錄中的人有聯繫。

對於兩個和我沒有現實交際關係,都是很巧合的線下見麵線上使用單一渠道低頻(僅一次)交流的人,你跟我說是由共同好友或是幾度人脈的演算法爬到的,我真的不敢相信。

-----------------------------------------------------------------------------------------------------------------------------------------

結論:

1、雖然我不知道在哪一個節點,一定至少有某一端「非法」抓了我的聯繫人關係。

(或許沒有「非法」?是註冊的時候我沒看清協議中已經說明會被抓?可是就算這樣,linkedin只能得到從google授權的聯繫人,怎麼能抓到我的163聯繫人,對方也不是gmail)

說到這裡想起還有一點我忘了說明,我只是用gmail郵箱註冊了linkedin,而非用google賬號授權登錄linkedin,登錄linkedin時是用gmail郵箱地址+linkedin的獨立密碼,不是google密碼。

也有可能是其他app偷抓的?這個可能性比較小,我印象中沒裝過163的郵箱app,手機上根本不會有163郵箱聯繫人數據;PC端有木馬抓我郵箱聯繫人我更是不信,額,,,這個會不會成為一個新的產業?手機端的話我相信一定會有通訊錄數據出售,太多的app都在抓。

2、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抓,而是經過深度挖掘的數據,把我的微信好友與163郵箱的聯繫人整合在了一起。

3、互聯網太可怕了,請謹慎使用

4、本題沒有黑linkedin的意思,只是恰巧發生在linkedin,大數據使我震驚。

linkedin很可能只是買來的數據比如和google的合作和微信的合作。誰抓的並不重要,重點是未經我授權(除非是註冊協議我沒看清楚,即使已經在註冊協議中說明也是霸王條款吧?更別說賣給別的公司。在google的合作方登錄可是要用戶點擊授權的),既然聯繫人可以抓,那麼郵件內容?


抓取用戶信息,google公司是大行家。

所以linkedin可以通過你的gmail,然後通過google公司就能獲取到許多你意想不到的信息。

當然linkedin的推薦系統其實不只是直接使用收集來的用戶信息這麼簡單。

比如你填了學校,就會推薦你的校友。

還有看誰和你的共同聯繫人比較多,也會推薦給你。


是因為你的這個朋友給你這個gmail發過信息,他可能和Linkedin同步了,這樣Linkedin會知道他和你有關係。


問題是,我註冊linkedin時,只有姓名是真的,其他信息都沒有填寫,手機通訊錄也沒有開放,推薦清單居然如此準確,全都是我的同事。這個怎麼解釋?


哪有這麼多陰謀,其實和微信一樣linkin是通過讀取你的電話本來發現你的人際關係的。

我知道這說服不了你,畢竟有的推薦不在你的聯繫人列表裡。但是要是對方聯繫人里有你的號碼呢,只要保存你的電話的用戶足夠多,即便你沒有提供你的聯繫人列表,你在這個龐大社交網路中的位置也可以推測個八九不離十了。


我覺得嘛。這種時候去翻一下註冊的時候他就會給你看的隱私條款應該是有用的。雖然題主註冊的時候大概是沒有看過的。

1,您在領英創建帳號時,我們將收集您的姓名、電子郵箱地址和密碼等信息。

2,在您填寫個人資料時,我們會收集信息。完整的領英個人資料包括職業詳細信息,如職位頭銜、教育背景和技能。

3,當您將非領英內容 (如郵箱通訊錄、移動設備通訊錄、日曆等) 與領英帳號同步時,我們將收集相關信息。您可隨時刪除通訊錄及其他同步信息。

4,您聯繫我們獲取客服支持時,我們將收集信息。

5,您訪問我們的「服務」 (包括領英、SlideShare 和領英洞察)、使用移動客戶端及在「服務」內外與廣告互動時,我們將收集相關信息。

6,當您通過我們的帳號登錄其他網站或服務、及當您瀏覽含有領英插件和 cookie 的網頁時,我們將收集相關信息。

7,我們利用 cookie 及類似技術來收集信息。

8,我們利用廣告發布技術和網路信標收集信息。我們提供多種選擇讓用戶關閉針對性廣告,包括在顯示我們廣告的第三方網站通過「廣告選擇」圖標關閉廣告。若您不希望我們在第三方網站跟蹤您的行為,您可關閉此功能。如果您不選擇關閉,則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網路信標及其他廣發布告技術

9,日誌文件、IP 地址及您的電腦與移動設備的信息。

無論您是否會員,您點擊超鏈接訪問、離開「服務」,或瀏覽包含領英插件、cookie 或類似技術的第三方網站時,我們自動記錄您的來源和去向網站的網址。

(粗體字和鏈接都是因為神奇的知乎手機客戶端輸入框似乎有富文本功能但是完全沒有給我編輯甚至是刪除格式的地方)

也就是說根據廣告聯盟的追蹤信息有可能你去哪家電商買東西他們也是知道的。

也有可能你觀看/轉發他們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或者是參與其他活動留下了cookie。

也有可能是他們從你朋友那得到了你的聯繫方式。

另外我感覺他們的隱私權政策文件翻譯質量十分的低下,要研究英文原版可能準確性更高。


還是自己答一下吧,一直更新問題描述寫煩了。

經各位回答幫助,我的猜想如下:

0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google很可能會根據我這個操作習慣:

我經常會自己給自己發郵件來保存信息,一封郵件發給自己在不同服務的郵箱,每一封收件都能看到全部收件人,也就是說,qq 網易和google都是能夠從收發頻率,內容及收件人格式知道這三個郵箱的使用者是同一個人,但我都是用qq或163來發,gmail只收。

判斷這幾個郵箱地址是屬於這個google賬號的主人這同一個人。

1關於華為專家,可能是他授權上傳了含有我的163郵箱地址的通訊錄,伺服器由我的163郵箱地址連到我。

2關於微信好友,可能是他授權上傳了他的微信好友列表,而google伺服器可能早就由我的qq郵箱地址主動獲取qq號碼連到我的微信,這樣就可以由我的微信連起來了。

但是

我並沒有授權我的google數據給linkedin

或許還有別的cookie之類的信息流渠道

不過linkedin給我推薦的其他的人沒有一個我認識的,或許有通過郵件的我忘了吧。

其中有一個推薦給我的人,我對他「有點印象」,他叫朱亦兵,XX公司的XX經理,我並不認識。

因為我在微博粉了一個叫朱亦兵的音樂家,在線下和人人上都有交流。

結論:

我贊成屏蔽google,facebook,twitter...linkedin也屏了吧

從今天起我要做一個自干五,至少在GFW方面是

要罵的來吧,我有心裡準備的

有學術需求的人自主翻牆吧

個體用戶往往只在意自己的使用體驗

根本想像不到國家的戰略層面

公知憤青批判趙家人對於人民信息獲取的管制

卻忽略了海量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在製造信息泄露信息

又及

據說BAT股權結構中都是有紅色背景的,趙家人要keep an eye on小米 360啊


我也覺得好奇怪 以前在一個非常小的遊戲公司實習 我並沒有寫任何此公司信息,但是竟然可以給我推薦同事。不知道哪裡來的。 我估計IP也抓不到吧 公司太小了。


很簡單,對方有你的聯繫方式。


我就比較悲催,用gmail登錄,公司學校信息全寫了,然後沒有推薦過一個同學同事,推薦的人當中關係最近的是不認識的前同事。


推薦給你的人,不一定是 Linkedin 獲取了你的信息,還可能是獲取到了推薦給你的那些人的公開信息,讓 Linkedin 認為值得推薦給你。


推薦閱讀:

嗯,偶遇小鬼
自我介紹一下!
圖解ARP協議(三)ARP防禦篇-如何揪出"內鬼"並"優雅的還手"?
花無涯FAQ答疑係列之「如何成為一名黑客」
姚威:我要做凌晨三點最早看見曙光的人

TAG:數據挖掘 | 網路安全 | LinkedIn | 個人隱私 | 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