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創造力都被誰毀掉了?

註:我不編輯原問題的內容,我只提醒一下大家,進來看的時候注意,題主的提問有嚴重的誘導性。

接下來請看他的表演

——————————————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 這說明了什麼?那些當時輝煌的科舉狀元們,已經被湮沒在歷史洪流中,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的應試教育衡量優秀的標準就是做題,誰考的分數高,誰就優秀,考高分需要的是在有限時間內高效率解決具有標準答案試題的能力,即我們說的實現力。而大學、研究生、工作則完全不同,尤其是工作之後,社會千變萬化、飛速發展,僅僅擁有高實現力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現代社會,在高實現力之外,我們更需要的是不斷創新的能力,即思考力與創造力。這種以分數論優秀的應試教育還應該在今後的教育體制中繼續延續嗎?它的弊端影響有多大?


首先,李彥宏是陽泉高考狀元,劉強東是宿遷高考狀元。周鴻禕不是高考狀元,因為他根本沒參加高考,是保送上大學的。還有如張朝陽,高考時不是狀元,但在清華物理系這種學霸扎堆的地方能考班級前三,能拿李政道獎學金。

其次,這個問題,和那個問題 如何看待廣為流傳的清朝狀元名單與落第秀才名單? 是一個問題:

人的學習成績和智力正相關,和成就正相關,這不是很複雜很難懂的事兒。但這類問題為什麼總會重複出現呢?


中國的各種新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假如這個新聞特別反直覺,而且擺出一副「定體問,這國怎,我陷思」的眾人皆醉我獨醒態度時,你得先琢磨琢磨這個新聞的可信度。

所以咱們先來問問「是不是」。

首先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

然後這是我查到的《上海教育》2011年12期目錄:

難道這個所謂的研究純屬胡說八道?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我又到網上搜了一下,結果發現這話最早的來源之一竟然是文匯報:

袁振國的名字我是聽說過的,按理來講,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也是家比較靠譜的機構,假如他們真有類似研究,那總得有個研究成果吧?結果我搜了一下,沒搜到相關研究的信息。

不過不要緊,既然這話是在華東師大60周年校慶的主題論壇上說的,肯定會有相關發言記錄,仔細一查,果然讓我查了出來:

「別人做過的」!

「別人做過的」!

「別人做過的」!

嗯,到這我不禁又手賤搜了一下當初報道這事的姜大記者,結果發現真是了不得,這位竟然是文匯報的首席記者!上海新聞獎一等獎得主!三八紅旗手!我就問你怕不怕!

人家嘴裡明明白白的「別人做過的」,到了這位首席記者這就變成了「他們研究院剛剛完成的」,果然首席記者就是與眾不同呢。

不過到這還不能算完,這個「別人」到底是誰呢?於是我繼續查了下去,總算是挖到了根上

2007年8月6日,「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發布《中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這是我國首次針對高考狀元職業狀況進行的調查報告。報告由中國校友會網、《大學》雜誌和21世紀人才報聯合編製,旨在讓社會了解1977-1998年我國高考狀元的職業發展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為一年一度參加高考的考生及家長理性選擇高等院校和專業,為本科畢業的高考狀元選擇自己職業發展方向和目標,為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廣大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和高考研究人員研究教育問題提供參考,期望社會能公正、客觀和理性地看待高考狀元。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讓我們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研究的!高考狀元無法成為行業領袖的秘密,就由我們來揭穿吧!

納,納尼?不是說好的3300人么?怎麼只能查到這麼幾個?不過沒關係,一百多人都沒出現一個行業領袖,也足夠說明問題了啊!我們看看,這個報告到底是怎麼界定「行業領袖」這個概念的!

我總感覺有哪裡不對:按照這個報告的邏輯,大部分狀元(尤其是80年代及更早期)的信息都已經查不到了,能查到的狀元信息都比較靠後。那麼假如一個人在1985年參加高考,之後從事學術道路,那麼在2007年的時候就要做到中科院院士、長江學者或者美國、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才能被算得上是「行業領袖」……

難度太大了吧老鐵?

不過沒關係,學術界循規蹈矩,報告中不還提了一個「2007中國高校傑出校友排行榜」么?傑出校友,這個難度應該沒那麼大了吧?

中央委員!

國內外上市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

這分明是逮個蛤蟆硬要擠出腦白金的路子啊!

作為一個正常人類,咱們得知道這麼個事:到十八大的時候,「60後」的中央委員也僅有10人。而第一位「70後」中央候補委員誕生於2016年。

所以在2007年用這個杠杠作為「行業領袖」的標準去衡量這些78年以後的高考狀元,是不是有點太失心瘋了?

所以咱們最後總結一下吧:

一個不靠譜的網站用不靠譜的方法,做了一個不靠譜的研究。

然後一個還算靠譜的人在華東師大校慶的論壇上引用了這個研究,被一個不靠譜的記者發表到了文匯報上,最後被人言之鑿鑿的當作證據來攻擊現行的教育體制,這簡直就是妥妥的丁公鑿井啊!

中國人的創造力被誰毀掉了我不太清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一些無恥文人跟記者的創造力肯定是沒有被毀掉的。


對高考狀元以後的情況進行一些了解評估這件事本身是很有意義的。

做好這件事卻並不容易,需要對各行都有了解——對某個行業某個領域把一件事做到某種程度大致是什麼水平有了解。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

至少我看到的做過相關調研的人自身並不具備這個能力,對很多事情的了解停留在望文生義的程度。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這句話就是在瞎扯淡。恢復高考第一年,就有行業領袖級別的狀元產生好嗎。

袁鈞瑛,1977年上海市理科高考狀元。著名華裔分子生物學家。哈佛醫學院教授。袁鈞瑛以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理而聞名世界。2007年成為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院士。2010年成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2017年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算不算行業領袖?

廣東省高考狀元何愷明,兩屆CVPR best paper。

不是行業領袖?

=======================================

補充一下,在不同領域成為頂尖人物的狀元當然不只以上這兩位了。只是這兩位比較有代表性(一位是恢復高考第一年的狀元,一位是2000年之後的狀元)。其實肯定還有很多,在我學的控制領域我就知道還有一位,1979年江西省高考狀元陳通文,現為阿爾伯塔大學教授,IEEE FELLOW。行業領袖算不上,但頂尖人才肯定是了。


我做了一件很無聊的事。

查了一下目錄,和創新有關的就是這個,至於第34頁,是這樣的


你應該慶幸中國教育沒毀了甚至還培養了你本來就不多的創造力。

2013年,丹麥一家電視台製作了一檔節目,用四期近四個小時的節目時間討論了中國和丹麥初三(9年級)學生在閱讀、數學、團隊合作、創新以及英語能力上的對比。

關於創造力有一個根據線條畫畫的比賽,每個人畫十幾張然後挑出具有創新價值的作品:

這是中國學生的創意作品的:

很熟悉的靈魂畫風對不對……

還有一個跳脫題目約束的:

看看下面是丹麥學生的:

還算中規中矩,創造力就免了……

這一副是丹麥學生中唯一一幅被認為具有創意的。

但下面就崩壞了:

最後結果,原創性、靈活性、思維開闊性、創意拓展性四個指標上中國學生被專家認為創意能力明顯好過丹麥同齡人。還有其他閱讀理解、數學、團隊合作的比賽,丹麥學生毫無例外以各種方式被碾壓,最後在英語上扳回一城…

創造力本來就是一種稀缺的高級能力,需要建立在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上。沒有知識,大腦就會被最原始野蠻的慾望與最直白的表象所佔據。

再加上沒有常識、理解不行、邏輯不行、團隊不行,還談什麼創新?!

最需要創新的互聯網產業,歐洲沒一家能撐得起體量的大公司。

這就是所謂快樂教育的後果。

更新三點:

1、評論區老有人認為這個測試隨機性太大,不能反映創造能力。那自己大可以根據兩條線試試去畫個十幾張,就知道這絕對是要把腦力榨乾的。通過這種極限測試把普通人的靈感全部激發出來,然後選取符合創新的作品,因此不存在多少隨機取巧的可能。

2、對於中國優等生vs丹麥一般學生的說法,只想說中國的優等生並不是按創意篩選出來的,甚至有認為學的越好越呆板的觀點。而丹麥教育側重啟發創新,這也是測試前丹麥師生在明知知識不及的情況下依舊自信滿滿的原因。

3、關於樣本問題。

先不論視頻里兩所學校在每個學生上投入的資源 絕對量上相差太大(比如每班人數、經費、環境)。從國家內部差異來看丹麥這所學校更接近丹麥全國真實水平,而哈爾濱的這所學校在全中國也只能說是中游偏上的水準。

難道丹麥專家不知道中國差異?仔細去看就知道真不是。

節目中就提到了上海的PISA測試,這次比賽的內容也正是pisa中沒有的。丹麥人知道上海學生的出色表現,更知道這只是中國的一小部分。(中國內部的巨大差異是西方主流輿論津津樂道的黑點。)節目組在哈爾濱選一所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兩國樣本的代表性。

但實際上,如果單純要比較兩種教育方式優劣,其他變數越接近越反映真實情況。因此,考慮到體量與發達程度,無疑拿上海與丹麥比更具有參考價值。

可以說這裡選擇哈爾濱的學校在創造力比賽方面已經是中方讓子了,但最後的差距仍舊是懸殊的。如果說丹麥專家的結論不夠客觀,那也就在這裡了。

請質疑樣本代表性甚至丹麥教育專家結論的各位想想是不是既小看了丹麥人又對國人過於悲觀了。

可惜視頻找不到了,還好有文章在這裡:

http://m.tiexue.net/touch/mip_8452487.html

看完你就明白為什麼最近英國人要引進中國教育方式了。

感謝評論區提示:

視頻資源直接在b站搜「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


創造力一直都在。被毀掉的無非是創造意識和創作慾望。這其實是個簡單的巴甫洛夫實驗:如果你從小獲得的「獎勵」都來源於跟隨,你要怎麼去「帶頭」呢?

另外,問題描述里的前提顯然是錯的,在學術界做到「行業領袖」的高考狀元多了去了。


不是我打擊各位 打擊你

那些整天喊著被應試教育毀了創造力 想像力的人

你自己有沒有創造力想像力心裡沒比數嗎 用得著毀嗎


我只想說,當年嚴介和的兒子和我姐夫一個宿舍。。。某大專。。。

如今,你見過哪個富豪家孩子還只能上大專?

這就是素質教育,自主招生,私立學校等等帶來的結果。

你是嚴介和這種家庭么?

不是?

那就屁股坐正點。

講點別的吧,當年我剛上我們那個市最好的高中的時候班裡排名20多,後來很快就前五名了,這還是我英語長期徘徊在及格線的結果。剛入學時候前十名就兩農村的,很快前十至少五個農村學生了。

如今什麼狀況,我姐家小孩去年上的初一,考我們當地最好的一個私立中學,同樣的分數交的錢多30%,因為他是農村的。到了今年什麼情況?不再招收農村學生了。這是農村孩子十幾年下來智商變低了?不是,是農村的老師都去城裡私立小學或者去蘇南上海的學校任教了,教師水平下降的厲害。比如我初中時候的班主任已經是我外甥讀的這個學校的校長了。

市場經濟下就這麼殘酷,你們不要以為你們讀了個大學,時代就不會變了。現在已經不是你讀書的時代了,不求你能阻止這個大潮。但是別把屁股坐歪了,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鈔票。


還真有人相信他們調查了3300個高考狀元?


結論:創新源於知識的積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會創造出新的知識,也即是我們說的「創新」,當然是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創新。

說實話,我現在覺得大家一邊倒地反對「分數論」是一種遏制創新最徹底的手段了。考試不就是評價你是否學會某些知識嗎?怎麼連這個也反對?難道大家覺得沒有知識就可以創新?做夢吧!

從科學史上來說,創新就是知識積累的自然輸出,沒什麼創造力思維、創新思維這些東西。

………………………

為什麼我覺得知識是創造創新最主要的前提呢?大家從造飛機這個創新上來可以看出來。

造出飛機的凱特兄弟肯定是有想飛這個好奇心,同時他我對空氣動力學很了解,所以:

空氣動力學知識+強烈的好奇心=造飛機成功

歷史上想飛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沒能造飛機啊?缺乏必要的空氣動力學知識啊!十九世紀末德國英國是流體力學中心,流體力學教授也很多,他們就是認為比空氣重的東西飛不起來,也就是沒有那種好奇心和想飛的願望,於是也造不出飛機,所以,創新歸結為:

知識的積累+內在和外在的驅動=創新

現在的問題是,大家太看重「內在和外在的驅動」而忽略了「知識的積累」!!!

獨立思維也一樣,大家說的獨立思維無外乎看待某件事情的不同角度,但如果你沒有知識,你能有獨立思維嗎?不可能!比如,對待某一事件,有A、B、C三種不同的看法,如果你都不了解這三種不同的看法,你憑什麼認為自己的看法D就是不同於這三種看法呢?所以,只有了解ABC你才可以確定自己的看法D是不同於ABC的,這才是獨立思考!


創造力不是被毀掉的,而是你跟本就沒培養出來。

我記得有次我這麼說,一個知友還用他的外甥來反駁我,跟我說「我外甥小學都沒上,有天看到水花啥的,說『你看這和煙花一樣啊!』這難道不是很好的創造力么?」

我就用這個例子來說下,為啥沒創造力是沒好好學習的緣故。

這位知友的外甥要說出這麼有創造力的句子,需要做到:

  1. 學過煙花這個詞。
  2. 看到過煙花這樣東西。
  3. 把水花和煙花聯繫起來。

創造力的基礎是知識儲備,沒有知識儲備的話啥創造力都沒用。

有了知識儲備還需要有把他們聯繫創新的能力,這個則需要長期的培養。

題主說得好象是「我本來有一百萬,被人搶了。」有很多人也是這麼想的。

不,題主,你本來一分沒有,學到了幾百塊錢,當然要到一百萬,還需要多學習學習。


中國人創造能力不弱的。你下個抖音每天看一小時。層出不窮,每天玩出新花樣,一個老梗有一千種玩法。

高考狀元沒有成為行業領袖→推導→我們的創造力被毀掉了。

你真的覺得這邏輯通順么。

考試好說明學習能力強。

學習能力強不等於能成為行業領袖。

哪個行業領袖是考試考出來的。

行業領袖也不等於創造力強。

創造力強的能成為發明家,作家,藝術家。誰說行業領袖跟創造力是正相關的。

這個問題已經有900人關注了。這個問題本身漏洞層出不窮,根本問題本身就站不住腳。

一個邏輯亂來、語文水平都不及格的人擔心中國人沒創造力。你能不能先擔心下自己小孩 的學習成績。


謝邀。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什麼叫「行業領袖」?首富?菲爾茲獎?政府總理?那高考狀元達不到這種級別不是很正常么?因為對這種級別的人而言,高考成績也許是他們生涯發展中影響很小的因素了。其實我看過那些高考狀元的人生軌跡,也不差啊,頂尖名校畢業,找到一份世俗眼中「很好的工作」,中年時期很多躋身管理層,基本全部達到中產階級以上,絕對算是普通人當中的佼佼者了。至於要達到更高的社會地位,或者在自己的領域做出更出色的成就,這就真的不是一次高考的成績可以預測的了。

其實如果反過來看,去看看大陸出身的各行各業處於頂點的人,比如政界領袖,商界前20企業家,學術界各種大牛學者,等等,去看看他們的學歷,基本會給人一種絕望的感覺。保守估計其中一半以上本科學校都是北京那兩所學校吧。

扯了這麼多,並沒提創造力的事情,只是批駁下 「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推出 高考毀掉創造力 這麼個邏輯。把高考成績和人生成就機械類比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創造力和世俗成功也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創造力是什麼,怎麼來度量,本身就是一個很玄乎的問題。從我自己的學科背景來說,數學家中有創造力的代表,大概得算拉馬努金 了吧。不過這種創造力真心是天賜的,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也不是什麼標準化考試能「毀掉」的。本來就沒有的東西,談何毀掉。。


我倒想反問一句那些覺得高考禁錮了創造性思維的先鋒人士一個問題。高考到底是什麼?

為此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高考是什麼的回答,在此,我貼給你們看。

聖范錦意:為什麼喊了多年的素質教育,上補習班的學生卻越來越多?

你們想過為什麼明清要用八股文作為科舉的唯一嗎?

難道真的僅僅只是禁錮思想嗎?

古代通訊技術落後,有時候皇帝死了半年了,偏遠地區的年號還沒改過來呢?

那如果不能指定一個百年不變的應試規則,可能規則改了三年了,偏遠地區的人還沒改過來呢?

讀書不是一天兩天,十年寒窗啊,今年考八股,明年考九股,偏遠地區的人還有什麼希望和發達地區的考生競爭嗎?

不考儒家經典,考新書的話,想過偏遠地區的考生根本就沒看過這些新書嗎?

八股文確實禁錮思想,但是,如果你們看過歷代狀元寫的文章,他們寫的八股文思維之活躍能讓你嘆為觀止。

回到素質教育。

我國貧富差距之大,地區發展速度之不均,各位在座的難道心裡不清楚嗎?

如果貿然素質教育,高考作文寫《iPhone和我們的生活》、《我眼中的大疆無人機》。

山裡的孩子怕是只能交白卷了吧。

素質教育,考琴棋書畫,欠發達地區就不用考了嗎?

素質教育,就是對落後地區的嘲諷,嘲諷他們何不食肉糜!

可能沿海地區的孩子看見iphone習以為常,平時玩玩航拍,琴棋書畫司空見慣。

但是對於廣大內陸欠發達地區的考生,他們唯一能參加高考的武器,就是那十年如一日的老舊教材。

高考只有兩個目的,

第一,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不看臉的上升渠道。

第二,給整個國家的人才提供一個流通的機會,促進國家的完整統一。

沒了,就這兩個目的。

創造力?對不起,不在高考的考慮範圍之內。

高考是一套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固定的模式,就會有找到突破口的人,高考狀元也就應運而生。

但是,高考狀元和創造力之間,和行業領軍人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我覺得全民有夢想,有想像力,是好事。但是創造力和想像力是不一樣的。

如果一個人光有想像力,而不知道如何去實現,這種想像力只能叫白日做夢,而根本不能稱之為創造力。

就拿知乎上這一億用戶來說,絕大多數人其實都不創造內容。但是,很多人在評論區卻可以指點江山,思維跳躍。有一段時間我就奇怪,在評論裡面上躥下跳,旁徵博引的指責和批判回答者,為什麼自己不去寫一個回答呢?

後來,我和一個網友聊天,這位網友和我說,你看啊,你寫一篇回答,可能裡面包含十點內容,對你來說,你能很巧妙的,用你的邏輯思維把這十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娓娓道來。但是你看這些評論區大神,他們永遠只會摳一個點,只會在你的邏輯裡面找你的漏洞。這就是最大的差距。你給他們一個點,他們能侃半天。你讓他們找到十個點之間的聯繫,就都啞火了。這個世界難就難在,找到點與點之間的聯繫。

所以,囂張的噴子車載斗量,但是優質的回答卻鳳毛麟角。

中國真的缺乏創新?

別逗了,五年前的我們根本想不到五年後的中國,錢包也不用帶了,遍地都是共享自行車,外賣直接干趴下了速食麵,APP無所不能,煎餅果子都鏈接進了互聯網。五年前的我們根本想不到,一年四個季度,每個季度都能有截然不同的火爆遊戲席捲全國。五年前的我們根本想不到,中國電影市場居然火爆到了這種程度。五年前的我們根本想不到,居然出現了一個小米,當我們都以為雷軍想當喬布斯的時候,小米居然變成了沃爾瑪。

都是創新啊。誰欽定了創新必須是某個特定的樣子?誰欽定了高考狀元就必須當行業的領頭人?

每天都有無數新的行業誕生,現在誰能預言,到2020年,中國又會出現多少以前根本沒想過的行業?

一篇思維這麼狹隘的文章,居然圈起了這麼多思維狹隘的網民在網路上大肆抨擊中國的創造力。

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反智才是扼殺創造力的罪魁禍首,高考根本不是。


話說什麼才叫行業領袖?

阿里巴巴那樣的應該能算大半個

微軟能算,蘋果算大半個,ibm算,華為算大半個

所以要求嚴格一點,我們得有3300個微軟

不嚴格一點也要有3300個華為

有點難啊寶寶


國家和社會用不著特意提倡創造力的培養。

創造力分為兩種,

個人的創造力和團體的創造力。

個人的創造力么,心裡出的,該有靈性的就有,該沒有靈性的就沒有。培養不出來。

團體的創造力么,是一點一點自然堆積生長出來的。也培養不出來。

我相信二八定律,

八十頗森的發明創造都是二十頗森的人搞出來的,

大部分人只要老老實實做好該做的事,

不要打擾他人就好了,

換句話說,大多數庸人能不去干擾天才和人才,就很好了。

國家和社會要做的是營造一個個人權益得到保護的環境。

當一個落後地區寒窗苦讀的大學新生費屌勁以高分考進知名學府的時候,

未完待續


*此答案僅針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創新行為*

不覺得高中階段之前的應試教育是影響創造力至關重要的因素。就像其他很多答案說的,初始的知識積累對所有高水平的創造都是至關重要的(此處高水平的創造指的是在人類已有知識上做出新的突破)。基礎教育強度大,學的快一點就能早一點完成知識積累。強度小學的慢就要學的久一點。誠然學習強度大會剝奪一些孩子們進行低水平創造的時間(此處低水平創造是指在已有知識框架上的用新方法進行的驗證性實驗或是通過整合和小的改動得出的衍生結論),不過相應可以換來更早開始高水平的創造。可能有人會說幼年低水平的創造是高水平創造的溫床。然而創造力的驅動力是好奇心。而好奇心和智力的聯繫超過和經驗的聯繫。而智力是可以通過學習過程得以加強的。所以這是基礎教育和創造力的第一層關係。

智力,即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過程得以加強的。此處將思維能力分為線性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首先討論線性思維能力。線性思維能力和基礎知識學習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首先基礎教科書中在闡述一個新的理論之前都會介紹得到這個結論的方法(公式推導,實驗設計等)。這些方法都是古今中外傑出科學家用來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邏輯思維的最好展現。了解這些科研方法,進行模仿,達到融會貫通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科研方法,就是發展和訓練線性思維最基礎途徑,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其次,在運用這些結論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鏈條可以得到延長。經常解決複雜問題,會讓我們將一些簡單思維過程打包成程序化的模塊而把腦力用於更深入的整合性思考(俗話說想的更遠)。當我們的思維鏈條延長到前人從未企及的地方,新的知識就產生了。這是基礎教育和創造力的第二層聯繫。

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樣對發散性思維有重要幫助。發散性思維不是憑空發散,而是把兩個本不相關的知識點連接起來。這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來提供可供連接的點(你若想突破人類知識的邊界最起碼要知道人類知識的邊界在哪)。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這麼提倡跨領域合作。其他領域的人才可以帶來新的知識。而即使是一個領域內的頂尖天才,也不可能在對另一個領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通過頓悟運用該領域的方法為自己的研究帶來新的思路。也就是說,高水平的創造活動有時必須存在於群體層面,是一人之腦力所不能達成的。不過,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最起碼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找哪個領域的專家談合作。這是基礎教育和創造力的第三層聯繫。

最後,有了創新的知識積累還要有將想法變現的土壤。我想就機制層面談一談鼓勵創新的方法。就科研領域來說,許多評價學校和機構首要創新能力的指標就是發的文章。然而很少有期刊願意刊登失敗的研究成果。因此任何一個科研項目開始之前,導師和學生都會評估投入和回報比。考慮因素包括1.這個項目要多少錢 2.可能會耗時多久 3. 成功的可能性 4. 做成之後的影響力。然而解決新問題的本質就是要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如果知道能預知這個課題的結果那就不用做了。所以一般可以定性的把研究課題分為高風險高回報(解決人類知識邊界上的最前沿問題,完全沒有先例可以參考,難度極大),和低風險低回報(對已有的體系進行改進,或者發展體系的其他應用)。如果決定課題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發文章,而如果實驗失敗了就發不了文章,發不了文章就畢不了業的話,相信很多人就會選擇低風險低回報的課題了。那麼重要而艱難的課題由誰來解決呢?所以只看文章數並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學校或一個組的創新水平,要結合課題難易程度和重要性才可以。

所以要想提高科研創新水平,就要創造合適的物質和心理環境讓研究者敢於啃硬骨頭,大課題。物質條件不用說,我國對科研的投入在一天天加大,科研環境也在逐步提升。精神層面,我的願望是 1. 更多期刊願意接收negative results,讓科研變成一門沒有失敗的職業。畢竟避免後人走彎路和直接得到答案本身同樣重要 2. 不要把文章數作為評判科研工作者的唯一標準。讀一讀每個人的畢業論文,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看到他們的嘗試,他們的智識發展,讓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都得到承認。

希望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能保持孩童一般的好奇心;希望我決定研究的每一個課題只是因為它"看起來很有趣,我想知道為什麼。"


謝邀,這幾天n個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了。

首先下面這句話就是錯的。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不少答主已經拿出實打實的證據說明了很多高考狀元和高考成功者確實成為了行業領袖。

題主還有不少人拿這個問題出來不外乎就是為了打擊「應試教育」。問題來了,應試教育真的那麼糟糕嗎?真是只是中國特色嗎?

實際上,應試教育哪裡都有,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韓國、日本和印度、包括中國香港的應試氛圍不要太濃了,如果你去過香港,各種「數學補習天王」都貼在巴士上,補習老師弄得和明星一樣。日本和韓國的補習學校不要太多了,多看點日劇和韓劇應該都知道。印度的考試也是喪心病狂級別的。中國應試壓力很大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口基數更大,教育資源非常稀缺。

你以為燈塔國玩的就是「素質教育」嗎?不不不,燈塔國玩的是進化版本的應試教育。 50年前燈塔國大學數學只看平均成績和sat分數。那個時候,平民出身的人只要通過應試訓練也有可能考入藤學。尼克松同學就是這樣的人。問題來了,那麼多人申請這些學校,常春藤盟校本質上貴族學校,目的是培養社會精英。貴族家庭的孩子本身握有巨大的社會資源,把這些孩子招緊來就是不虧本的買賣。你把平民孩子招收進來,一出校門他們沒有資源,沒有好爸爸,未必有一般的貴族子弟有出息。這個殘酷現實在哪裡都一樣。

為了避免留給「精英」的名額都給「平民」搶佔了,為了區分出貴族家庭的孩子,開始故意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課餘活動」和「推薦信」,這些東西你一個窮嘎噠的孩子哪裡有能力拿到?明白了吧,這些東西與其說是「素質」,不如說是「有錢家孩子」的證明。

這個「門檻」一開始只在初期有用,後面平民也能通過各種形式弄到一樣的東西,結果這些規則也就不好用了。於是這些學校只能搞出一些更加特別的規則來。一個規則就是如果你給學校捐了100w美元以上的錢,你可以進入「自然委員會」的一員,你孩子的入取率會是80%。 當然了,這些學校也會留下「極少的名額」給刺穿自己階層的天才。這樣好給精英階層輸血。你會問為什麼私立學校不直接粗暴地說自己愛給誰給誰,直接買賣。因為這樣你會被定性為「公司」而不是「教育機構」,你需要繳納的稅和享受的政策就不是一樣的。所以,你的規定必須有某種公平性。

在我看來,中學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變相的「智力測驗」,學習知識乃至培養創造力問題是大學及其以上的任務。 大家捫心自問,中學教育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和「學習知識」無關,只是在訓練考試,本質上考察學生的內容也是記憶力、注意力、集中能力乃至體力。

高考的目的也不是「培養創造力」,只是盡量公平的分配稀缺的教育資源而已。說白了,你知識都不夠,談何創造力,最多就是重複發明輪子而已。學習到前沿知識的本質上大學的任務,研究創造則是更加複雜的東西了。

當然了,如果高考能挑選出記憶力、注意力、智力不錯的學生,公平地分配資源,讓一些底層人口的孩子考上好學校,那麼我們就感謝它了。說句實話,高考在過去在這方面還做得不錯,但是現在名校的貧困生貌似缺越來越少。這點才是危險的地方。

我最怕的是中國哪天搞有名無實的「素質教育」,把「鋼琴、小提琴、馬術」之流和大學入學直接掛鉤,這意味著下層階級的上升通道被徹底堵死了,階級固化就會徹底完成。「高考」的一個任務之一是給底層人民一個上升的希望。搞花式的「素質教育」的標準,只會讓普通平民無法出頭。畢竟,學鋼琴學小提琴不是隨便誰都有條件的。再說了,到了那種時候,學這些東西的孩子本質上也是為了申請學校的時候好看點,有幾個是真的出於熱愛嗎?

那時候他們還輕鬆嗎?還快樂嗎?別裝了,某些「素質教育」說白了就是特殊階層的人給自己的孩子開綠色通道而已。教育不公平還不夠嗎?


問題是個好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描述真雞兒討罵啊....

我很喜歡閱讀關於創意與創造力的研究,因為在我們生活中,創造力帶給我們有趣的,重要的,富有影響力的一切。可是這麼重要的讓我們生活變得有意義的能力,卻極為容易被「毀滅」。

在很多研究領域中,認為創造力的運行過程大致如下:

創造力往往需要洞察到問題,需要一個有準備的頭腦,通常是那些對某個問題長時間進行思考的問題。而創造力持續的過程與動力卻是可能存在某一個問題迫切的需要答案,那些富有創造力的人似乎總覺得在某個地方有什麼不對勁且充滿了矛盾,需要被解決一下。而在一這個過程中會讓這些人產生心理的緊張感,他們需要迫切的解決,這又加強了他們的探索與好奇,如果沒有這一部分,那麼很多答案就會被丟到枕頭邊上然後在夢境中被遺忘掉。隨著這種難受的感覺持續,直到他們提出了一個有效的問題,很多偉大的變革來自於他們在回答這個問題中有所發現。

當然其實機制過程複雜的多,其中光創意的產生都有幾個基本步驟(一般是5個)。不過這都是一些研究問題,我不過簡化的描述了一下。最後總結下來就是,洞察,好奇,持續性探索的條件是必不可少的。可是這看似簡單的直接的產生創意,形成創造力的過程,卻被其他潛在要素限制的死死的直到被完全扼殺。

當你思考創造力如何被毀滅時候,你會發現讓創造力產生的環境極容易被扼殺掉,尤其在青少年成長時期。

1. 好奇心的影響與扼殺

創造力需要強烈的好奇心,並非智商決定一切,聰明的孩子很好找,但是富有創造潛力的卻不一定。因為在一些研究統計發現童年時期是否表現的像個驚人的天才與成年後是否富有創造力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那些對自己領域做出傑出創新的人物,卻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對周圍事物超乎尋常的好奇心。

神經心理學家布倫達· 米爾納對自己進行了如下描述:

在我一生中始終驅動我前進的是好奇心。

我對事物,哪怕是周圍微小的事物都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好奇。

他取得的成績也是你們經常喜歡談到的關於記憶的問題,米爾納發現海馬是形成長期記憶非常關鍵的部分,並發現大腦的記憶歷程,在產生新的記憶時需要大腦的兩部分,而不是一部分,而這項研究對於米爾納來說,是一個突破性的發展,也奠定了她的名聲和地位。

而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尤其我們受到的教育,或者已經形成的習慣的,」想那麼多嘛?「,」成天想的有的沒得!」。因為以前工作關係,我經常接觸中小教育相關的事情,這種話事見得太多。這很容易就輕易把萌芽就按死了,沒有了好奇的種子,就不會存在關於創造的其他的可能性。我知道在央視專門做的一檔節目《哎喲,沒想到!——2017全國中小學生創意大賽》製作過程時(後文中簡稱哎呦沒想到),在去年中旬的初海選階段「發現創意少年」,進行過大量的選拔,最後你會發現能夠順利過關的那些小孩們都是好奇心極強的,正好可以好好觀察並且評估看看這種影響差異。你會很快發現,能不能夠把課本倒背如流根本幫不了他們靠近創造力半步。(注,家長朋友與教育相關行業的朋友看一看,在 1月1日-1月12日,周一到周五晚9點在央視少兒頻道CCTV14 有可以收看,希望能給一些人帶來教育上的啟發)。而當你回顧對比的時候,你會發現恰好強調背誦的行為還很容易限制的很死板,可是,誰讓我們去把注意力放在背誦上了?並且告訴我們要富有創造力。這是很矛盾的。

而且還有一件類似讓我感受深刻的小事,我自己所在的公司招募過很多青少年參加一些活動與課程,中間審核把關重重,往往創造力極高具有靈性的小孩是非常受到青睞的,也容易在最後的考核中出彩。不過這裡就不安利我自己公司相關了,已經業內很有口碑了。無論是從各種節目活動還是教育相關的經歷中,在觀察這些孩子的時候,讓我感觸頗深的就是寫在臉上巨大的好奇心差異,有時候他們會單獨待在一個地方安靜的研究一個東西很久,然後可能會給你一個意料之外的卻有點驚喜答案。

2. 自尊心與探索能力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負責激發引起孩子興趣的事父母。當他們試圖不要給予太多限制的,並且不強調遵守規矩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在創造力上獲得進步會有多麼巨大。雖然代價就是,會讓家長更加頭疼。而且對於貧困困擾的家庭來說,父母的直接影響反而會更加的大。這裡涉及的並不是說,我們需要放縱不管,而是因為當家長試圖把孩子當做一個「大人「看來的時候,會對智力產生很直接的影響。在合適的引導下,能夠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這一切都是他們嘗試探索行為的底氣與基礎。

對你看著似乎是個小問題,但是就那麼容易被扼殺掉,如果孩子們不敢動手嘗試,並且一切按著標準的規則來辦事的,以求不犯錯。因為犯錯可能會帶來他們認為糟糕的後果。那麼即便有好奇的萌芽,也會很容易的限制在,可能我們要少犯點錯中停止了一切。那麼怎樣子的引導是需要那些家長去思考的。或許在「哎呦,沒想到」中可以找到鏡子,你會發現那些孩子在完成一件富有創造力的事之前可能搞砸的更多。但是他們依然樂此不疲... 總之這是個頭疼的問題。

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曼弗雷德·艾根的父母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表率。他的父親是一位歷史學家,母親是一名律師。他在回憶中說自己的父母讓自己擁有了非常多的事情自由,並且然後他把事情做好。而且他們廣泛的閱讀量,使得他們並不會對他橫加限制。雖然個性強悍但是依然保持的各種高度的自由,雖然他們不是科學家,卻理解科學時候。

不被理解的痛苦並且給青少年帶來的傷害與自尊心的降低,並不是每一位父母能夠輕易感受到的。說來也巧,我經歷過,在我不被理解的領域至今還保持的糟糕的水平。而在我青少年時期,他們理解我的地方,肯定我的嘗試與動手能力,並允許一定範圍的「破壞」,我至今還在這方面取得成績,並且保持相對較高的自信心,也一直讓我在工作中獲得肯定與突破。至今我工作領導也很喜歡我在某些事情上搞「破壞」的能力,他們認可出成績的地方恰好是我青少年期被父母理解且包容引導過的領域。

可惜很多父母都恰好相反,可能他們也害怕犯錯,他們的關係會非常緊張,這就會直接降低孩子的自尊心並且對他們的能夠取得成績產生了真實直接的影響。在很多統計發現,那些富有創造力傑出的人他們的父母通常都是真誠且坦率的,孩子可以從中間直接受益匪淺。即便脫離父母這個影響也會持續存在。不過當學校的傳統教育方式與苛責的父母成為搭檔後,事情的結果就是糟糕的,就可以直接了當的結束創造力的發展。

3.獨處與成長

關於這些富有創造力成長的孩子們,研究又發現了一件重要的,對於成長有一個必然條件,那就是富有天賦的青少年們,必須花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天賦,這意味著和其他的人相比他們一定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而且總體來說,可能顯得快樂較少一點。

看起來很有道理對嗎?不過你會很快再一次發現,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大環境是不提倡的。他們需要克服一些特殊的讓他們感到迷茫的困難。就是他們很容易又被貼上,非集體主義,不合群,孤僻,奇怪,無趣的標籤。

在那個歲數,擁有強烈的好奇心與興趣,探索,是非常奇怪的。而且獨創性的思考與表達也容易讓他們略顯得奇怪,然後很容易被邊緣化並且被貼上不受歡迎的標籤。讓這些孩子們遊刃有餘的處理他們的心智能量與天賦是一個難題。

加上我們的學校與家庭所一直不加思索所倡導的,孩子你要合群和快樂的成長。還有一點,你那些富餘的時間最好留給作業,而不是玩泥巴。這就很糟糕了,加上控制欲很強的家長,與一貫推崇的高壓管理的學校,緊湊安排的輔導培訓。獨處時間如同天方夜譚: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我的孩子在幹什麼!我不放心。其實很多時候是可以放心的,他不過在成長而已。

在很多研究訪談中發現那些富有創造力得人,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認為在青春期的一段日子裡是很受歡迎的,幾乎沒有人懷念這段時光,除非有天他們開始明白過來,他們有一點獨特。不過好在創造力就是他們忍耐後的獎賞,無與倫比的禮物。

最後,現在已經大概知道創造力在一個大環境下是如何被有意無意的所毀滅,是非常的容易的。而且我們的教育還是那樣子,我不是說不好,也許可能是現階段我們能做到的最好了吧。

不過在這種教育風格下的會更加強調競爭,我們更容易培養一個又一個競爭高手:那些為了獲得功名,成就得人, 也許能努力前進, 但是他們卻很少的有足夠的好奇心,動力,洞察去做那些分外的事情,甚至決絕探索未知的領域。一個有框架的標準,明確的衡量線才是他們想要的。

而我們的學校,家庭也不假思索的提倡與讚揚這些競爭。這完全可以理解,我們從飢餓中走出來也沒多少你年,加上經濟的時好時壞,人們的意識總是緊張的。在這種壓力下,獲得創造力中所耗費的一切更容易變得不好理解與視為浪費。我們在乎的事競爭中的生存而不是創造。

好在現在,明顯可以看得到,我們的教育與相關領域越來越開始注重這一切,創新真的不是口頭上的,需要很多的資源調配與意識的改變。不過好一切正在發生悄悄的改變。

ps:

嗯,想了一下還是加一些我所能找到的,非常好的與創造力有關的建議,也同樣適用於成年人

1. 創造力使用心智的能量在於能夠自由分配多少注意力。如果一個人不得不為生計發愁的時候,那就佔據了他全部注意力,他就沒有多少創造力的餘力了。

2.走向富有創造力的第一步就是培養好奇心與興趣,這是一切的開端。

3.多嘗試很多事物,多個角度,記錄下的你感受,驚人的給你帶來變革的往往稍縱即逝。

4. 對一個人越容易出現心流的事物里,也越容易富有創造力。

5. 不要陷入始終忙碌中,並且以此為滿足,你要做的恰好相反。

6.嘗試完全改變一個舊的習慣,培養一個新的習慣。

7. 內心覺得有點不對的時候,不要試圖混過去,而是清晰的提出問題,變革可能在答案中。

8. 不要確定一切,不要習慣使用不假思索的標準答案,嘗試用更廣泛的角度解釋問題。

這些建議,不僅適用於成年人,對於孩子們也是同樣的。

如果是很早培養的習慣,又遇到一個有天賦的人,我想他一定會創造點什麼出來。

謝謝閱覽。


應試教育有弊端,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要說應試教育毀了創造力,這就有待商榷了。別說,現在的考試,還是考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多門學科。就算只考寫文章一樣,也不至於就毀了創造力,頂多也就是讓某方面的人才稀缺。科舉體制下湧現出來的優秀人物,那也是不勝枚舉的。

應試教育存在的一個重大理由,還不是教書育人的理由,而是公平的理由。相對而言,應試教育對普通人來說是成本最低的教育,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教育的普適性和公平性,能夠讓就算一個偏遠山村的孩子,也有可能通過努力,進入高等學府,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整個社會的階層不至於徹底固化,還有流動的可能,還能大體上保證中國的生命力。

像中國這樣近14億人口的大國,並只是北上廣深,還有廣大的農村地區和貧困人口,目前中國規定的貧困線也才僅僅人均不足3000元。即是說一個三口之家,年收入9000元就算是脫貧了。可見中國的貧困標準有多低。

在如此低的貧困標準下,你說不要應試教育,改素質教育,現實嗎?我們當然希望一個孩子能文能武,能歌能舞,可是,教育的成本會是多大呢?

假如以後高考不再是那九門功課,讓各種所謂的素質成為評判的標準,那麼出身寒門的學子還有晉陞的希望嗎?他們的創造力恐怕會被極大程度壓制吧。


我查了一下《上海教育》這本雜誌,沒有12A這一期,誰能把原文鏈接貼一下嗎?

假設有這篇《上海教育》的報道,也應該是基於2009年某個做大學排名的機構所發布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剛好我手頭有《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翻了一下,發現這個報道的內容基本屬於立個靶子自己打,卻要偽裝成有數據支持的樣子。真實的標題應該取成「調查了50個高考狀元,沒有一人成為院士和長江學者」,才是比較客觀的。」

題目里"調查了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我認為3300人這個數據有問題。按照調查報告里的數據,這家機構主要是調查了1977-2008年的高考狀元情況,分成了兩個時段,具體為:

1999 年-2008 年,調查到的高考狀元有724 人,約佔1999-2008 年全國各省市狀元總數的 98.24%。其中調查到就讀大學的的高考狀元有 721 人,約佔總數的99.86%;調查到就讀專業的高考狀元有700 人,約佔總數的96.86%,調查到就讀中學的高考狀元有712 人,約佔總數的98.34%。

1977 年-1998 年,調查到1977-1998 年全國各省市的高考狀元近400 人,約佔1977-1998 年我國各省市高考狀元總數的1/4,其中理科、文科狀元各佔50%。其中能調查到職業發展狀況的高考狀元約150 人,約佔1977-1998 年我國各省市高考狀元總數的1/10。

這個調查報告里出現的高考狀元人數為724+400,大概1100人左右,不是3300人。我猜測3300這個數據可能是文章裡面把調查報告原文的幾個數據重複相加了,比如724+721+700+712+400=3257。如果文章沒算錯,把2009-2011年又多出的兩千多個狀元也加上,其實對於結論也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按照調查報告裡面的說法,「行業領袖」這個詞兒,本來就跟1999年之後的高考狀元沒啥關係。

關於行業領袖的定義,這份調查報告說的是:

「傑出校友」是指高校畢業生中傑出的政治家、企業家、科學家、文學家、青年法學家、經濟學家和藝術家等,還包括獲得各種獎勵的優秀學生。

「傑出政治家」是指國家級正職領導、國家級副職領導、省部級等正職領導,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等。

「傑出企業家」是指國內外上市公司、國資委直管中央企業、國有重點企業董事長、總裁/總經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董事長、行長等企業領導者,中國富豪榜上榜者。

「傑出科學家」是國內外院士、長江學者及創新團隊帶頭人等。

「傑出文學家、青年法學家、經濟學家等」是指全國金話筒獎、國家級電影、電視獎獲得者、國家魯迅、矛盾文學獎獲得者、傑出青年法學家、世界經濟學家等獲得者。

「優秀學生」是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競賽、英語演講競賽獲得者等。

在這些領域裡,「傑出政治家」的最低標準是中央候補委員,「傑出企業家」的最低標準是中國富豪榜上榜者,1999年之後考大學的人,現在應該大多沒到40歲,40歲要當上中央候補委員,或者上中國富豪榜,這也對高考狀元太高看了。至於全國金話筒獎、國家級電影電視獎啥的,有高考狀元考中傳北電中戲的嗎?優秀學生這個指標跟「行業領袖」這個title相比太水了,沒什麼意義。對於高考狀元的職業發展之路而言,真正有意義的評價指標其實只有一個「傑出科學家」。因為高考考的本來就是「學術潛力」,人家美國高考SAT的名稱就是學術評估測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你讓高考狀元跟人家比玩政治比賺錢,你怎麼不把奧運冠軍當成高考狀元的發展目標呢。

那我們要問的下一個問題是,在這個調查中,高考狀元沒有成為傑出科學家的嗎?反正我自己知道的是,物理領域裡面的學術明星,第一個土博出身拿到斯坦福大學終身教職的青年學者祁曉亮,是遼寧高考狀元。為什麼不把他算成傑出科學家呢?大概是因為調查團隊就只知道「院士」和「長江學者」這類title吧。在09年做調查的時候,院士也好,長江也好,跟1999年之後考大學的人應該沒啥關係,只有調查到的1977-1998年的150個狀元有機會。本科畢業20年後能成為院士和長江就算非常非常NB了,倒推一下的話,也就只有1977-1987這十年間的狀元去向才有意義,具體調查到的人數沒公布,我估計有50個就不錯了。所以我說,如果文章的標題改成「調查了50個高考狀元,沒有一人成為院士和長江學者」,才是比較客觀的。

再補充一個思考,那為什麼1977-1987這十年間的三五十個高考狀元里,沒有一個成為院士和長江學者呢?其實報告原文里也給出了答案。

在調查到的1977-1998 年高考狀元中,在進入大學之後仍保持極強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基本上都是大學校園中的佼佼者。本科畢業後選擇直接就業的比較少,考研深造和出國留學成高考狀元本科畢業時的首選,在本次調查到職業狀況的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後,近四成的高考狀元選擇了出國留學深造,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或定居海外。

人家出國了啊!人家定居海外了啊!1977-1987年上大學,學術水平不錯,畢業能出國的當然出國了。那時候中國和歐美有多大差距,都不用高考狀元,高考最後一名拿腳趾頭想也能想得出來啊。報告原文里還提到了一些高考狀元的去向,我截個圖貼在這兒(姓名隱去)。

人家去了去了哈佛醫學院當教授,難道夠不上09年的長江學者水平嗎?09年之前,國外的教授沒那麼熱衷回國來發展。在1999年剛設立長江學者的時候,宣傳的是「年薪十萬」,當年確實是國內教授里的高薪了(在2011年,長江學者調整為20萬津貼)。可是1999年的時候,美元匯率是1:8,十萬人民幣也就是一萬多美金。


馬雲1964年出生,今年2018年,馬雲今年就54歲了。

在他出生到現在的54年里,中國的「人次」估計能上20億,大學生也有上億,就算是頂尖大學的大學生加起來也有幾百萬了。

500萬分之一和20億分之一有區別嗎?

其實沒什麼區別的,0.00002%和0.00000005%沒什麼區別的,都是極小概率事件,就像是螞蟻和蟑螂之間體積雖然差了幾百倍,但對於你來說都是一腳踩死。

報告:中國千萬富豪超400萬 億萬富豪15萬 旅遊消費驚人www.guancha.cn圖標

中國億萬富豪15萬,中國15億人,算下來萬分之一的幾率,看上去好像很大,實際上呢?

雙色球中獎概率1700萬分之一,理論上你花34000塊錢就有萬分之一博中億萬富翁的機會(1700注,10倍投注),這可比你用三萬五當本金努力去賺成億萬富翁概率大多了。

彩票投注站那句話沒錯,你中500萬的幾率可能真的比賺500萬大。

我想說什麼呢?

能走到最高頂峰的人,運氣、實力、人脈甚至是學歷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即使你全部都有,你也不一定能走到最高峰,因為這還得看命。

高考狀元也是一樣的。

你所能做到的,就是把你所有的,能彌補上的,能補強的東西全部補上,然後看你的命吧。

當然在這個社會嘛,尤其是在中國,別說把你能彌補上的東西全彌補上了,你彌補個三成,都能讓你超過99%的人了,別說混成什麼老總,混成馬爸爸說的那種「月薪三四萬的人最幸福」是沒什麼問題的。

至於高考狀元么……上面已經有人闢謠了,我就不多說。

以前不是高考狀元沒有領先的,就是網路太不發達,沒人發現而已。


不對,不對|?ω?`)

話不能這樣說。

高考狀元不是行業領袖,不是因為他們被中國教育毀了創造力,那東西其實沒有啥用。

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普通人,高中努力的比較聰明的普通人,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天才,還沒有好命。

僅此而已。

我見過不少狀元,也見過不少聰明人,大家都很有創造力,一般的人都很有創造力。

然而大家的出路千差萬別,主要的區別是家庭,爸爸,記憶力,推理能力,體力,野心,執行力和自控|?ω?`)

你覺得高考狀元都泯然眾人了,是因為所謂的高考狀元里不少本來就是眾人之一。

因為高考從來不是選拔天才的考試|?ω?`)|?ω?`)他會同時選出天才和比較聰明的努力的普通人。

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像我這樣的人,都可以考上清華,而其他很多普普通通的人都能成為狀元。

然而他們終歸只是普通人。

不是天才和貴族,沒有傲人的天賦和坐擁資源的爸爸,他們只是普通人而已。

而所謂的行業領袖,大概不是天才,就是貴族吧,或者兼而有之。普通人想成為行業領袖,靠的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創造力,而是努力和命,後者更重要。

最後,說一句實話。

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是不錯的,嚴格的學校補習,嚴格的公立學校,每天學到深夜,嚴格的高考,都是好的。

(什麼考試機器啊,什麼高分低能啊,很大程度上都是媒體渲染出來的,因為大眾愛看,也樂於傳頌。可實際上,根本不存在什麼考試機器,就我所見,我身邊的人,都是成績極好的,也都是極其優秀的。

或者說,成績好的人,大多數都是聰明的,也更善於解決其他問題。

另外,大家都有創造力,都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個人就有!大家心裡都跟明鏡兒似的,誰沒有啊。什麼大學生死讀書,清華的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你信嗎?)

你莫要光瞧見什麼他們的好,而就覺得我們不好。

很多所謂的寬鬆的快樂的教育政策,實際上都是精英統治集團的固化階級辦法,愚民政策的一種。

學校早放學,沒有廉價的官方補課,就得花錢去補課,有錢人能接受好的教育,老百姓只能回家看電視玩電腦去了。

公立學校便宜,但是教育簡單,快快樂樂的,私立學校嚴格但是昂貴,同樣學習下來,你快快樂樂的拿什麼去和他沒日沒夜的比?

最後你快快樂樂地當了收銀員,每天累的要死要活,得空就喝酒打牌,繼續快樂,而他滿臉受苦地上了大學,你猜你們的孩子會有啥區別?

老百姓啊,

可長點心眼兒吧,

也不看看是什麼人在鼓吹快樂教育,批判中國教育,

這你都能信|?ω?`?早晚得交瓜子稅。


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首先呢,各行各業的領袖確實沒幾個高考狀元,比如劉強東,馬化騰,馬雲等等這些,都不是高考狀元,就拿教育行業來說,新東方和鄙思的大BOSS也不是狀元出身,這個事實必須承認。但是,當不成行業領袖就不優秀了么?高考狀元只要自己不作死,日子不會比普通人差,至於「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這一誇張的修辭,看看就得了,畢竟寫下這句話的人,自己連歷史的洪流都沒進去。

把高考狀元和行業領袖聯繫起來本身就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學習和工作是兩碼事,學習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而工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遠比學習要多,一個是單排,一個是四排,單排的時候見人殺人,四排的時候你一打七試試?再看行業領袖們的出身,大部分也是當年高考的佼佼者,劉強東馬化騰這種都屬於有實力衝擊省狀元的,真正沒讀過什麼書的草莽英雄,二三十年前可能還不少,現在基本是鳳毛麟角了,在一個規則越來越透明的社會,知識就是力量。

其次,基礎教育階段你告訴我你想創新什麼?

作為一個當年被創新折磨過的課改親歷者,我只能說,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新基本都是拍腦袋決策,最後的鍋都到了學生頭上。舉個例子,每年中考錄取完,都有一堆高中要求高一新生在假期進行探究性學習,寫化學實驗報告——以初中生的化學水平,能寫什麼報告?能研究什麼課題?完全是在浪費學生的精力,至於老師會不會查——我沒見過一個會查的,因為任何一個高中化學老師只要大腦還正常的話,就知道初三學生的實驗報告除了讓他們在假期上網抄點東西以外沒有任何意義,學生有這時間還不如預習下高中的內容。

以普通學生對課內知識和原理的掌握水平,談創新約等於盒子精想吃雞。

最後,反對應試教育我真是舉雙手支持,學生進大學怎麼能就看高考分數呢?

就是要比一些沒法衡量的素質,比如創新能力,思想品德,藝術素養什麼的,眾所周知,知識分子,官員和有錢人的孩子在這方面都比較優秀,好了,我的話說完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說這話的人考試水平不是一般的高。但引用這句話的人很多是想把本科教育的鍋扣到基礎教育頭上,然後在高考的銅牆鐵壁上開幾個狗洞好爬進去。這篇文章是2011年寫的,現在喊創新的呼聲沒幾年前高了,因為現在城市已經在教育資源的爭奪大戰中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現階段正在集火衡水這種高考工廠。

人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屁股在那裡,不能在知乎看多了名校的故事就把自己代進去,也別看多了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消息就覺得自己是未來的創新型人才了。別說啥創造力被誰毀了,你也許根本就沒有創造力。


你以為你小時候很有創造力,其實只是你的知識儲備不夠你理解一些事情,你只能依靠自己極其有限的知識去胡亂解釋一些東西。大人們就會覺得你腦洞真大,真有「創造力」。只是這個「孩童時期的創造力」真的是大人時期的、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創造力」嗎?

當然,這並不是說小時候大人們誇你有創造力是假話。只是這個「有創造力」的標準其實是基於幾歲的孩子而言的。我覺得,站在嚴肅一點的角度上來看,沒有多少人會覺得一個小孩子天馬行空的「創作」是多麼的優秀。

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新奇的想法也很難憑空產生,我們常說的有創造力實際上還是基於已有知識的巧妙組合,無論是科學還是文學,皆是如此

固然,像小孩子一樣用極其有限的知識組合去解讀未知的東西也算得上是創造力的一種,但我認為小孩子的這些解讀不代表具有創造力的原因是缺乏合理性和事物間的潛在聯繫。

我們往往會認為小孩子的一些「幻想」惹人發笑,但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卻不會覺得自己的這些想法多麼可笑。這只是因為隨著思維的成熟,我們對合理性的要求潛移默化地成長了(比如現在有人告訴你下雨是因為老天爺哭了,你會誇他有創造力還是覺得他是個中二?),我們會不自覺的去尋求合理化的解釋(所以說看子供番不能帶腦子,FIM!),而小孩子們的幻想往往正缺乏合理性。

與之類似的是,人們恐懼的事物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是因為隨著知識儲備的增多,人們逐漸發現有很多恐懼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如怕鬼等),以及很多事物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缺乏了討論的價值。換個角度想,就「為什麼會下雨」這個問題,大人們的討論顯然比孩子們的討論乾澀無聊得多,也不那麼有「創造力」,但這只是因為你太熟悉為什麼會下雨這個問題了。至少在「為什麼會下雨」這個問題的科學解釋出來的時候,它能算得上一個開創性的研究。

那麼到底什麼算有創造力呢?

譬如,人們會把同一個數學定理用看似毫無關聯的諸多不同方向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出發去論證;還會去試圖證明 PPT 和 Java 的泛型是圖靈完全的;還會感嘆於推理小說中罪犯們令人驚奇卻精準無比的犯罪手法;還會震驚於小說家們構建的一個個與現實不同卻真實無比的異世界;還會詢問龍的生理結構;甚至還能說地球和火星間有一個茶壺、車庫裡有噴火龍,等等。

當然了,偉大的作品也並不是所有的元素都看似有合理性。比如克蘇魯就明擺著告訴你不可名狀,似乎從頭開始就否定了合理性的要素;以及面神就是這麼憑空出現,完全不如耶穌基督那樣有歷史的厚重感。但他們確實有著內在的合理性——「未知、不可能現象發生了這件事本身就足夠可怕」以及「智能設計是可笑的」之類的觀點。

所以創造力到底為什麼是稀有的?因為它要求你有足夠支撐你進行藝術創作或科學研究的知識,還要求你合理地把他們組織在一塊兒。

「合理的把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玩意兒組合在一起,卻又不會完全把我嚇到」,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人馬這種生物的時候的感受,創造這傢伙的人一定是個充滿了創造力的天才。

請注意知識儲備本身的重要性。從事實表現來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有更好的創造力表現,而不是從未接受「教育體制」荼毒的農村孩子創造力更好。儘管關於人、馬、人騎馬這些事情幾乎人盡皆知,但最後能把他們合理地聯繫起來的能力也不是能夠憑空產生的。

所以,回到題干本身,我的觀點是:也許這麼承認很難,但創造力真的是一個很稀缺的東西,並不是人人都有的,故而也就沒有毀掉的說法了。


我無意去論證這個「新聞」到底真不真實,無論有沒有這個新聞,中國教育長久以來被吐槽的一點往往就是它會「毀掉」孩子們虛無縹緲的「創造力」。同樣的,用高考狀元也有成功人士來論證創造力沒有被毀掉也顯得有那麼一點不太有力。

在我看來中國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網癮一般,背了「毀掉孩子」的黑鍋,掩蓋了大多數人對實際情況的看法。

從最切合本題的角度上來看,最大的原因之一無疑是這個社會對「離經叛道」的容忍性極低,無論是社會氛圍上,還是經濟壓力上,還是資源的有限性上。

從社會氛圍上來說,主要在於孩子們的人權在家庭中不受重視,社會上對人們做一些不那麼傳統的事情的容忍度低,不同職業在被對待的態度上有了實踐上的三六九等高低貴賤,等等。

經濟壓力這方面我覺得無需多說。

資源有限的方面,雖然不能奢望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極為頂尖的教育這種程度,但至少,支持學生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應該要能做到——無疑,現在做不到。


以上所有觀點、解讀與對各個作品的理解均源自個人經歷與看法,未查證、未搜尋相關的已有研究作為論據(我以前應該也沒有看過相關文獻與科普,至少我想不起來)、未有統計數據支撐,僅代表個人觀點,請勿對號入座,引起不適請認為本人在胡謅。並且保證原創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以下是抖機靈。

科學上,我們一般管沒有科學理論基礎的幻想叫民科。

文學上,我們一般管沒有文學理論指導的作品叫中二。


第一句就是放屁、典型的學渣寫的意淫文、我們高中前三名的同學現在牛逼到脖子需要180度去仰視、全國3000個高考狀元在一起都能改變世界了……

這個可以跟窮人不知道富人是什麼樣的話題放一起,就叫 學渣是不知道學霸是怎麼樣的。


謝堯

題主雙商感人。

咱把題目描述拆開復盤推導:

高考狀元→非行業領袖→應試教育不行→孩子們廢了→中國創造力缺失

這種從一般到特殊的邏輯推理方法叫演繹邏輯。演繹邏輯十分重視推理前提的真實性,過程的規範性,結果的必然性,所以也叫保真性推理。

你們覺得這個題的前提,過程,結果跟保真這倆字有關係嘛,誇大式的描述,言之鑿鑿的論斷,問題重重的前提,能推導出的結果大概就是,

優秀的女孩沒有性生活......

跟發達國家比,我們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發展,教育的本質任務,國家所處環境都不相同。差著幾十年的發展時間呢,就這樣創造力總量依舊能碾壓他們ok?

應試教育毀了你的創造力?

呵呵,說的你好像本來有多少創造力似的。


哎……本來學習無用論就是上層用來給底層洗腦的,結果底層自己還斯德哥爾摩,那就沒救了。。


扯淡。我認識的就有一個。天眼查的創始人柳超,北大,UIUC畢業,河南高考狀元。天眼查B輪融了一個億肯定有的。

文盲最懂應用,民科最能創新。


創造力的神話只是用來安慰自己必然失敗的借口。

實名反對最高票,後文分析。

創造力的神話,不僅能安慰那些自卑者,認為自己生來如此,才無法達成更高的目標;也能安慰那些自視天賦異稟的人,覺得創造力被埋沒了。但事實是殘酷的,創造力並不存在,或者說並非像我們認為的那麼神秘。

創造力和知識結構有關,有乾貨、有經驗才能表現出創造性。有人以為創造力就是一種靈感閃現,是一種洞見,這種認識本身是錯誤的。在那些勵志故事裡,科學家被蘋果砸中,突然發現重要定理,即便這是真的,但這種好事也不會落到其他沒有科學知識積累的人身上。洞見不會憑空產生。

創造力的基礎是知識,沒有知識積累就沒有創新。一個新觀點、新理論或新問題的發現與1+1=2一樣簡單。如果創造力那麼簡單,為什麼絕大多數人沒有創造力呢?答案也很簡單,很多人連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都不會(見知乎上的問題),又如何指望他們在確定的問題下作出創造性的解答呢?提問是一個關鍵因素,創造的過程在於解決若干小問題,從而解決一個大問題。在面對一個龐大的問題時,拆分這個問題本身就需要「創造力」,而絕大多數問題是門外漢無法拆分的。

上面已經談到創造力神話的「洞見」特性,其實還有很多特性迷惑了我們:1)「原創性」,很多人認為創新必須是原創的,這個觀點需要一個註腳。很多所謂的原創都是在舊有的理論和基礎上,進行疊加、重組、修正得到的,這些創造並非完全原創。2)「專業性」,也有人相信只有專家才能在某領域內提出具有創造性的觀點,但有時並非如此,我們今天提倡的跨學科研究的目的就在於引入一位特殊的局外人,並以他的知識結構來輔助解決另一個領域的難題。3)「專註與孤獨」,有人認為只有專註且獨處的人才能獲得洞見,這種看法也有問題,如「專業性」一樣,有時需要引入新的知識才能解決現在面對的問題。4)「自由」,有人覺得只有無受約束的人才能獲得創造力,這個觀點也需要一個註腳。創造性儘管天馬行空,但需要一定的約束,首先需要確定待以解決的問題,然後需要限定條件,最後還需要確定檢驗標準,如果創造過程毫無約束甚至無的放矢,創造力就有可能用錯了地方。

那麼,創造力真的存在嗎?

讓我們分析最高贊所提的實驗,具體得出了什麼結論。至少可以看出沒有人有能力畫出一張像模像樣的畫,同樣沒有人使用抽象畫法。那麼,為什麼認為中國學生的回答要比丹麥學生有創造力呢?答案是所謂的評價創造力的三個要素: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流暢性要求答案要快;變通性要求答案要跳出僵化的思維框架;獨特性要求答案要儘可能與常人不同。那麼這種實驗真能評價一個人的創造力嗎?

幾乎不可能。很有趣的一點是丹麥學生中有不少人以性主題作答,而中國學生一個也沒有。該實驗組織者認為:「沒有知識,大腦就會被最原始野蠻的慾望與最直白的表象所佔據。」但中國學生就無法聯想到性主題,缺乏性知識嗎?事實可能是出於同儕壓力或道德壓力,迴避了性主題,而選擇其他主題作答。這種現象是否缺乏變通性呢?

把兩種文化背景的人放在一起比較創造力,就如同要詩人解決數學難題,教數學家作詩一樣完全沒有意義。獨特性只有在知識結構對等的情況下才能判斷。中國學生中有一張畫了豎琴,如果作答者本人就學過豎琴,那該答案還具備獨特性嗎?只有在同一個社群中,上述方法或許還能分出人們在創造力上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也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讓畫家做這道題,可能在流暢性上要大打折扣,因為職業畫家都希望自己筆下的每件作品都是完美的,可能在思考出一個主題後,要很久時間才能完成,或者才敢於下筆,這就說明畫家們創造力底下嗎?

這種依靠一個簡單實驗就想評判創造力的觀點本身就是錯的。真正嚴謹的創造力測量需要一組多種實驗,並且對比的樣本庫也要大得多,還需要考慮實驗者本人的具體情況。我們不摸清實驗者的知識結構就妄下定論,得出的結果就是不可靠的。

回答原問題:我們的創造力都被誰毀掉了?

我們的創造力並不存在,也談不上被人毀掉。我們真正在比較創造力的場景,是比較國與國之間的創新水平,包括科研、藝術和哲學領域的創新性,換句話說就是對人類作出了什麼具體實際的貢獻,而不是去比較如何把一個括弧畫成天馬行空的畫。在這方面創造力再高,也不如腳踏實地的做一件小事情。

再談題主擔心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本身確實有很多問題,但問題真的不大。我甚至認為抱怨應試教育毀滅創造力的人,多半是學習能力欠佳且不自信的人。在理科方面,高考檢測的內容應該需要標準答案,這些題目容不得所謂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有了只會培養更多的民科。而在文科方面,表面上看確實嚴重,但仔細一想並非那麼回事兒。文科有主觀題,但主觀題有標準答案,這是人們攻擊的主要目標。然而我們想一想,如果明知主觀題有標準答案,打錯就減少進入好大學的幾率,並且擁有較大的樣本庫(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的情況下,還無法推測出標準答案的答題規律的學生,是不是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呢?

如果還不理解,我給你拆碎了講。如果應試教育導致創造力的缺失,那麼其結果就是千人一面,大多數學生都能依照標準答案的思路思考問題。可是,大多數學生無法做到這點,他們猜不出標準答案,那麼是不是說明應試教育對這些學生沒有太大的效果呢?如果沒有效果,這些學生有何來創造力的缺失呢?反過來,怪應試教育毀滅了自己的創造力,就有點厚臉皮了。

那麼應試教育的優勝者是否被毀滅了創造力呢?那我們看看名校畢業生和高中肄業生之間的收入差距和職業差別就能得出答案了。大體上,名校畢業生在各領域內都走得更好。這都不需要擺數據,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那麼,何來行業領袖不是應試教育的優勝者一說呢?誠然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也有機會成為行業領袖,但這隻能針對個體而言,而不能討論整個群體。如果我們贊同題主的觀點,應試教育的成功者就是高分低能,那我們的這個觀點就是一種變相的反智,對社會的貢獻在於向我們眼中的高分低能每年繳納數目不菲的智商稅。

以上。有關靈感的訓練,可以看我的公眾號文章:重複這件事就能駕馭靈感


首先題目的前提就是錯的,其次床造力根學習成績又沒有關係。想想F91的幾個戰術。


袁鈞瑛是1977年上海高考狀元

哈佛醫學院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和這個問題同時食用,有火腿味

中學生參加科研目前在中國普遍嗎?你認為是否值得提倡和推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019834/answer/288538746


主要是很多人誤以為自己有創造力,其實是想多了,我們沒辦法摧毀本不存在的東西。


很多問句我一直以為是疑問句,後才來發現是我小學沒學好,人家那是設問句。


概率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精神,中國人特別缺乏的精神,為什麼一些用概率很容易解釋的事情會陷入全民大討論呢?因為不信數據不懂概率只談個例的新時代文盲太多了。當然其中還摻雜一些令人玩味的心理:你學習比我好有卵用,我混的比你好,你學霸狀元怎麼了,不也沒名利雙收嘛,真舒坦。


這個問題簡直扯淡,沒有創造力我們如何在eBay的基礎上創造出易付通系統?

如果沒有易付通打下的基礎,又如何出現c2c的淘寶,更不可能出現阿里巴巴了,這就是創造力啊。國外都沒有辦法解決的誠信系統我們給解決了,這難道不是創造力?

類似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每年都會舉辦的青少年科技大賽,那上面的技術也是五花八門的。

雖然我認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共同發展,但是真的是無法苟同公知所謂的素質教育。一切的創造性來源於對知識的積累,是對已有事物的更新再創造,當然我們在這一過程中過分追求應試教育忘記了孩子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培育。

因此,讓孩子更好的接受應試教育才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

題主所擔心的問題其實太大了,很多時候題主所指的創造性是少數人創造的,我們與其去擔心這個不如做好一個普通人,不是嗎?


小時候一直夢想當個發明家,總喜歡搗鼓各種小電器、玩具還有煙花里的各種火藥。

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央視的科教頻道(當然現在已經完全不看了),什麼探索發現啊,走近科學什麼的。

上小學的時候,偶然間搞到幾個試管,往裡面裝了些水,再把水彩筆的水擠兩滴進去,然後用一塊切圓的橡皮塞住,就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玻璃管了!

討厭的是,試管總會漏進去一點空氣,看著那個小小的氣泡真的是煩,拿著試管玩弄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氣泡特別敏感,稍微一動就會來回滾動……

玩著玩著,有強迫症的我就想把氣泡維持在試管中間一動不動,於是發現需要讓試管所處的平面達到水平才行,在墊了幾張紙之後,終於實現了!

接下來腦子過電了,因為當時還是小學,所以意識到,如果拿這個東西當作一個工具,那豈不是就可以快速測出一個平面是否水平了!?如果管子越長或裡面的液體越重,測量的準確度也就越高!好興奮!

在我媽下班回來前的4個小時里,我已經yy了如何生產、申請專利,賺錢,成為有錢人,著名發明家,走上人生巔峰,讓班裡的小姑娘都崇拜死我的等等一系列人生幻想.

等我媽一開門,我就激動的介紹起了我的最新發明,在我說了不到5句話之後,我媽脫下大衣,背對著我掛衣服,默默來了一句:「這不就是水平儀么?雜貨鋪就有賣的...」

我...

Morty臉...

我想說的是,創造、創新這些行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認知儲備上的,沒有相應的知識體系和學習能力,創新就會變成笑話,變成永動機、民科等等...

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其實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人諷刺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以及應試教育毀掉了孩子們的創造力,但是真正的問題真的出在這裡么?

沒有這些基礎知識,你連創造的基礎都沒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傳統的基礎教育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可以看出來,中國近30年來的快速發展其實靠的就是這些死板的基礎教育,不僅提供了大量可支配的廉價勞動力,同時因為受過基礎教育,在工作效率上比某些國家高出不止一截。

但是時代在變化,現在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廉價勞動力了,它更多的開始需要受高級教育的人才和腦子了,於是我們的問題就出現了,似乎,我們跟不上了...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誰毀掉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創造力?

我覺得問題出在大學,甚至每個身處大學中的學生也能感覺到,我們國家的教育方式在這裡脫節了,數不清的大學生滿腦子想的是如何愉快的玩耍,還有偽創業式的響應國家號召,本科或碩士畢業的畢業生考慮的是如何投資理財,怎樣早日買上房等等...

我們踏踏實實的學習了十多年,即將開始進入社會貢獻自己的知識和力量時,都變得浮躁不堪,整個國家投機主義盛行,泡沫奇多,應屆大學生第一份工作幾乎很少干超過1年的,不停的辭職、換工作成為新常態。

敢問,如果一個人在一個行業沒有深耕超過5年的話,何談創造?

但事實就是這樣,新的社會現實帶給我們新的應對方法,但這樣是不是長久之計,就看以後了……

至於到底是誰毀了這些人創造力呢?

也許並沒有,他們的創造力都在,只不過用錯地方了:從數不清的投資理財產品到變著花樣的p2p;從虛假到搞笑的PPT創業到瘋狂崇拜所謂創業導師的商業內經...

這些現象無一不暗示著導致這些問題根源。

只是我們所有人都忙於趕車,以至於忘了看這趟車是往哪開的了……


原來高考已經恢復50年了?


應試教育百般不好,也跟毀掉創造力沒關係。

創造力讓誰毀掉了?

窮。

有句話叫,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沒有想像,哪來創造?

世界上的窮國,有哪個有創造力?印度,越南,朝鮮,委內瑞拉,辛巴威,甘比亞?因為窮,沒錢造火箭,當然更創造不出太空穿梭機。因為窮,沒錢造飛機,當然更創造不出隱身戰機。窮國的大部分時間精力和收入都用於獲得生存資料了,投入創造的資源有多少?

創造力需要三個因素,第一是聰明人,第二是錢,第三是很多錢。日本應試教育不?恰恰是創新大國。韓國應試教育不?偏偏是最需要創新的IT大國。新加坡應試教育不?誰說他不創新?

創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連十尺竿都沒有,創個頭的新。

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除了其他回答里的那些行業領袖,學界經營,其他多數也都為我們戰勝貧窮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們為中國未來創造力大爆發打下了基礎。沒有他們戰勝貧窮,我們就是大號菲律賓,再「素質教育」也白搭。


真逗

創造力這東西必須建立在知識基礎上

身為知識產權專業學生,我們就是?專門研究創造力這東西

並不存在非名校學生創造力普遍比名校高的情況

實際上,名校學生得益於基礎知識的紮實,其創造力反而高於非名校學生,當然這是普遍情況,並非絕對

丟掉對基礎知識的敬畏來空談創造力,純粹是耍流氓,自己耽誤自己就好,別耽誤他人

有句話說的是

第一層是看山是山

第二層是看山不是山

第三層是看山是山

不到第一層,沒資格來討論第二層的風光如何


約大多數人沒有創造力。

摧毀什麼?


當然是被你自己毀掉了

1,行業領袖≠有創造力?有些人的成功可能就是人脈好,家世好,運氣好,情商高等等,跟創造力關係不大。

2,不可否認,高考應試教育扼殺創造力,但高考之後的生活並不會。大學和社會,並不會扼殺你的創造力,這段時間在你的成功路上占的時間最長。一個所謂的行業領袖,一般得要40歲±10歲吧,距離高考都20年了,這麼長時間還沒創造力,怎麼回事?

3,創造力是一種思維習慣

基礎教育和高考這段時間,對人的思維習慣養成很重要,這段時間確實是讓學生養成了「條條框框」的思維習慣,不敢朝超綱和陌生的領域探索。如果高考之後學生還以這樣的思維生活,這人這輩子就完了。而高考之後的學生是否繼續用過時的思維習慣,就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了(可能還有父母影響)。

所以高考成績好壞,跟創造力沒有太必然的關係,期間隔了太久了,太多因素會影響成功,太多因素會影響創造力。


大學生 qq 空間人人網日常,現在開始向知乎發力了


BBC曾經拍過一部著名的紀錄片,名字叫做《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對照組為中式教育下與西方式教育下的英國孩子作了一組對比,總結成就用分數來衡量。

對於西方人來說,好像是懸念滿滿,對於一個從小被這種體制浸泡下長大的孩子,幾乎可以說是中式教育毫無懸念地在分數論的市場上取勝。

上面講中式教育也培養出很多人才拿來作為中式教育成功的例子,可能是不太恰當的,因為比較一種體制的優劣,既要考慮絕對數,也要考慮分母---總數。

中式教育的確是死而不僵,但考慮到中國國情,已經是做得很好了。說做得不好的各位,請問能想出一個在14億人口的國度普遍實施且不出差錯的例子嗎?

西方的申請制...?算了吧,在中國這種把血緣看得無比之重的傳統下,恐怕寒門再也出不了貴子。

似乎這個鍋也不應該完全歸屬於中國的教育體制。

如果一個人的創造力被扼殺,我覺得最可能的原因是被周圍的人如同父母、朋友、老師們扼殺掉了。

前一陣曝出的紅黃藍幼兒園和攜程虐童這類事件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簡直是災難,何談創造力?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講究「棍棒下出孝子」,我一個同學從貴州里來的,從小就被父母嚴厲地責打,殊不知這類虐童發生在發達國家是要坐牢的。可能知乎上的各位很難想像,這類事件在他的鄉鎮幾乎發生在每家每戶。

在中國的傳統中,子女似乎是父母的附屬品。有個新聞,在上海幾個孩子因為父母沒看護好,直接從電梯上跌落而死,而父母居然無罪...?我問我朋友,「為什麼這不算過失殺人?」回答是「在今天的中國,子女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父母的私人財產。」

再者,我們的創造力除了虛無縹緲地跟基因扯上關係,大體上決定於童年的潛意識和成長歲月中酸甜苦辣。

一個段子說,「你們是我教過的最差的一屆學生。」

這是完全跟事實違背,任何一代人都是越來越好的,因為這樣才能解釋人類社會的持續進步。

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在不正確的教育中,不合格的父母師長一直以打擊子女作為自己的成就感的來源。」

況且恕我直言,如我上面舉那個同學的例子,這樣的家庭在中國的真的算不上罕見的例子。他們的創造力死於被打擊的途中。

顯而易見,中國的孩子在不斷地被打擊的途中,他們被枷鎖困住了,導致他們固步自封不敢創新。

創造力的土壤是不斷地收到鼓勵這種正向反饋加上剛剛好的困難,所以別抱怨中國的孩子為什麼沒創造力,因為你就沒給他們合適的土壤。


能夠毀掉創造力的只有無知,知識越豐富,越精深,才越有可能創造。

知道寫論文以前為嘛要做文獻綜述了吧。


只調查狀元本來就不靠譜。因為狀元能比第二名高几分呀,也就三五分甚至一兩分吧。高考考了690真的比考700的差很多麼?很多時候也只是偶然而已。換個調查方法,調查下高考全省前千分之一的人。看看有多少行業領袖吧。

單獨說一個事情好壞沒有什麼意義,需要看其他的選項。如果高考評分錄取不好,那要怎麼錄取?靠推薦么?徵辟察舉制好還是科舉好呀?還是按歐美的申請制?那貧家子徹底沒出頭之日了。

其實吧,優秀的人干大部分事情都會優秀。天資聰穎但是高考成績不好的人會有,總是少的。大部分天資聰穎的人高考成績都很好。高考分數高的人群中思考能力強創造力高的人比例也會高於成績低的人。承認這個事實,也就是承認了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基本能夠正確的選拔出人才。沒有事情是完美的,高考制度不可避免的埋沒了一些人才。不過目前我們沒找到比這個更有效精確識別優秀人才的方式。

前些天從朋友那裡看到個有趣的圖。引申一下,有些人不是創造力被摧毀了,其實是根本也沒有創造力。有些文章只是讓讀者以為沒有應試教育他們就有創造力了。其實人家就跟你客氣客氣,你還當真了。


九年義務教育,甚至高考,並沒有毀掉創造力,反而為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知識。束縛創造力的是對新事物或者小眾不同的事物沒有包容度的文化環境而已。

舉個簡單的例子,想想那些視遊戲為精神鴉片的人,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那時的日本早已經靠遊戲發了家。

90後極其以後的這一點會比老一輩好很多,值得欣慰。


我覺得,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品質就是敢於使用內部歸因法。一件事做成了,敢於說這件事離了我就是不行,我就是這麼刁。同樣,一件事搞砸了,敢於說這件事多虧我操作感人,我就是那麼蠢比。

必須用一個詞形容的話,自知之明比較貼切,如果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可能世界早已大同。


首先,題主少加了「震驚」兩個字。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這篇文章是編的。

那些當時輝煌的科舉狀元們,已經被湮沒在歷史洪流中,這是為什麼呢?

每年不是狀元的學生有近千萬,狀元只有幾十個,但即使這樣,狀元中留名的的概率也要比非狀元高出幾個數量級。(隨便提幾個,劉強東,金燦榮,史玉柱,李彥宏)

這種以分數論優秀的應試教育還應該在今後的教育體制中繼續延續嗎?

會。

它的弊端影響有多大?

它的弊端就是沒有把人與人的差距非常直觀的顯示出來,給了題主一種「獲勝者只會做題,創新力肯定不高,我上我也行「的錯覺。進一步,推導出讀書無用論,然後發帖污染別人的時間線。


拉倒吧.....大部分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創造力...改變世界的本就是少數人。「被XX毀了」不過是給碌碌無為的一個借口而已


中國歷史上600多個狀元,做到宰相的只有45人,佔全部所知狀元的7.55%

有狀元這個設定,至少幾百年了吧,恢復高考至今才41年

幾百年出了600個多個狀元,41年出了3300名狀元,狀元的水準差距不同

狀元是殿試出來的,可以說參加的直接就是高級官僚選拔考試,而高考呢,也就是個縣試,公務員考試?最多就是個府試,這兩者差距也不同

就是這樣才出來7.55%

3300人沒一個成為行業領袖不是太正常不過了


說真的,

我挺希望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學校里培養出一定的獨立認知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有了獨立認知能力才能擁有自己的主見和思辨能力,不會被各種標題黨和雞湯文隨便忽悠,更不會輕易否定那些比自己努力的人,

有了邏輯分析能力應該會懂得概率,知道什麼叫倖存者偏差,知道對比兩個群體時應該忽略那些極端值,知道成為行業領袖和具有創造力其實並沒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

所以看到這個提問,相比於創造力缺失,我覺得更應該擔心當下的學生在認知和邏輯上的培養問題~


我人生最高的排名也只拿過全班第一,而且只有一次…

在我自己眼裡我是屌絲,在我的本科同學眼裡我算混的一般,在我的高中同學眼裡我算混的不錯,在我的初中同學眼裡我是傳說。

在比我牛逼的人的眼裡……其實他們都說我挺好的,還鼓勵我要繼續努力呢~

蜜汁尷尬~

所以整體而言,讀書就提高社會地位而言肯定是有用的。但是對於高考狀元來說,在他們脫離了應試教育之後,人生的選擇太多、各種資源的角力也太多,所取得的人生高度就充滿了變數,最努力聰明也就不一定等於最成功了。

有時候一步之差,結局就是天上地下。所以猛士既要自強不息,也要正視淋漓的鮮血。

在此緬懷下眾位名校生物phd們,你們才華橫溢,可惜,這個時代配不上你們。


我忍了又忍,忍了又忍,終於忍不住了,因為這問題一直刷屏。

終於找了一個折衷的方案,這個問題回答之後,所有和 一起幫 無關、必定掉粉被噴的問題,我堅決不答!堅決不答!!堅決不答了!!!

先把評論關了,再深吸一口氣,開始答題:

這個題目下面的絕大多數回答,非常恰當的展示了:有哪些典型的「學生思維」?

其本質就是:始終認為這個世界是「一維的」,拒絕承認這個世界是「多維的」

學生時代,大家只要做一件事:應付考試,分數就是一切。而且考試都有標準答案,你得多少分取決於你的答案和標準答案有多接近。

這樣的一個世界,就是我所說的「一維世界」。

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大家按照分數從高到底排列,層級分明。

但當你步入社會之後呢?當你面對一個更真實的世界的時候呢?

這也是一個知乎非常熱門的問題:為什麼畢業三四年之後,同學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很奇怪的,這個問題下面,沒有人來一句「先問是不是……」)

大家找了各種理由,但沒有人意識到:其實在畢業之前,同學之間的差距就已經是天上地下!無論是外部的,如家庭背景,還是自身的,如容貌性格……只是由於在學校裡面,大家都在用唯一的「一維的」成績做比較,所以覺得大家考進同一所學校,差距不大。

既然社會是多維的,那麼用之前一維的標準,就根本不足以準確衡量每一個人的能力。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但我不知道知乎er為什麼會是如此頑固的拒絕承認。

有空的話,我整理一下之前我相關問題的回答,大家可以看看我被噴得有多慘,篩子一樣。包括很多關注我的人贊同我的人,只要一涉及這個問題,馬上就變了立場。

真的,有時候我真心覺得知乎有毒。

有些觀點簡直不值一駁!

比如說,很多同學揪著這句話不放: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我就說一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謂「行業領袖」,就是「行業狀元」了吧?

好,廚師算不算一行?哪一個高考狀元最後是超級大廚?

體育算不算一行,哪一個高考狀元是奧運冠軍?

唱歌跳舞算不算一行,哪一個高考狀元是明星歌唱家?

……

可能你說,那是這些行業都是「賤業」,高考狀元根本看不上,不屑於……

要是高考狀元們也進軍這些行業的話……

還要臉不?

說這話的時候,你的良心不疼么?

下面貼烏鎮大會飯局圖的,為啥漏了馬雲呢?

說到馬雲,我就想起那個說什麼「那時候的杭州師範大學就相當於今天的斯坦福」的,那跪舔的姿勢啊,我真的是隔夜飯都要吐出來了!

為了證明學歷就是一切,也真是拼了。

好,88年的杭師大就相當於今天的斯坦福了,那今天的杭師大呢?相當於什麼?銀河斯坦大學,是吧?

88年的時候就沒有斯坦福大學么?!88年上個杭師大就這麼牛逼,那88年上清華北大斯坦福的呢?是不是應該一個一個都該牛逼到銀河系去了?

好吧,好吧,馬雲好歹還揣著個大學文憑,同樣是IT界,王江民呢?你有本事再去給我找個學校來舔!

你又要開始說個例,給我講統計學,講概率……

我都不想和你撕,我只告訴你一點:哪怕是群體的萬分之一,也是個體的百分之百

會讀書,是一種天賦;

有人會讀書,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讀書,

有人靠讀書改變了命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靠讀書改變命運的!

而我相信:

每一個人都有它的天賦,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去發掘自己的天賦,去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同樣是知乎上的問題:一句話可以把人毀到什麼地步?

下面各種碎了一地的玻璃心,那我就想問問:知乎上形形色色、長篇累牘,各種尖酸刻薄的灌輸一個觀念:考不上好大學就是沒前途的。是,秀夠了你的逼格,秀夠了你的優越感,但又毀掉了多少人呢?

更何況,實際上你又能有多少優越感呢?論收入,工地上貼磚的,餐館裡拉拉麵的,立交橋下賣燒餅的,樓下送外賣的……不比你一個普通小白領差!

你說你是精英,知乎嘛,知識分子聚集地。知識分子,民族的脊樑。

我怎麼覺得這脊樑是被打斷了的呢?

就不說那把杭師大舔成斯坦福的了,無論如何,你無法否定這麼一個現實吧:

考試成績和事業成就不能準確掛鉤,甚至會出現極大的反差。

不然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為什麼畢業三四年之後,同學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不管這種「錯位」是普遍現象,還是特殊個例,只要這個現象還存在,我們的教育事業是不是就還有可改進的空間啊?

難道我們的高考,就已經神聖到不能質疑了,就已經完美到沒法改進的地步了

連提這麼個問題,都能被黑出翔來!

講真,我真不知道有些人腦子裡是怎麼想的。

還做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美夢?

想送我這張圖:

但人家說的是「有錢」啊!

已經不是士農工商等級分明不能逾越的時代了。

老乾媽,一個小學沒畢業的寡婦,都可以塑造一個享譽全球的品牌,開創一個偉大商業帝國,這說明什麼?腦體倒掛,反智,還有什麼知乎上的大帽子?錯!這恰恰是文明的進步、社會的進步,是自由和活力的碩果!

一個士人集團統計一切的時代已經永遠的結束了。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真的,聽飛哥一句話:知乎只是一個小世界。

來知乎,就是玩玩兒,開個腦洞,看個西洋景就行,別太當真。

如果三觀還未成形,內心不夠強大,珍愛生命,遠離知乎。

這些知乎大V,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離了鍵盤,啥都不是。包括飛哥我自己,整一個中年油膩大叔,屁的個人生導師!人生這些事,回家問你爹媽。

我媽常說,「天生一人,必有一路」。人這一輩子的路,自己去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沒有過不了的河,沒有邁不過的坎。但是,記住,千萬不要以為這世上就只有一條路

++++++++++++++++++

已收藏到:作死掉粉,知乎非主流


兩個選擇題:

1,高考狀元是創造力的什麼條件:

A:充分必要條件

B:充分不必要條件

C:必要不充分條件

D:不充分不必要條件

2,創造力是行業領袖的什麼條件:

A:充分必要條件

B:充分不必要條件

C:必要不充分條件

D:不充分不必要條件

一個問答題:

行業領袖如何定義?

一句話裡面連續兩個邏輯錯誤,

唯一論據還定義模糊。

這種水平的文章,有討論的意義么?


一個同事曾經說過:你後悔一件事,說不定是最佳選擇,也許你後悔說當時如何如何,其實你選了另一條路的話可能還不如現在。

我深以為然。

你以為你的創造力被學校父母社會給毀了,或許你根本沒有什麼創造力,是學校父母社會挽救了你僅存的創造力。

大家以為呢?

就像比特幣,不少人曾經關注過和購買過比特幣,但是真正從中得到好處的,贏得了最大利益的,才有幾個?


第一,成為行業領袖不是靠題主腦補出來的「更加被需要的」創造力而是綜合能力,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第二,沒有成為行業領袖也不代表比活的比一般人差·······

第三,制度並不應該因為弊端而消失,而題主也沒說這應試教育不應該存在以後要有啥更好的替代品啊······

第四,有多少人有創造力?佔多少比例?這比例不能比高考狀元和應屆大學生的比例低吧?有沒有創造力以及有多少創造力這個標準如何量化?如何測量?

前提就不確定的問題,不是特別值得被討論,因為多少人有創造力是個問題

客觀上更多的職位是螺絲釘


以分數論優秀的應試教育不能再繼續了?

好,咱不以分數論高下。試試按美國藤校的思路來,憑家族姓氏錄取,按捐款總額排名。

願不願意?你說這太壟斷了,要憑個人學識出位!

也行,比個馬術,拼個飛機駕照,社會實踐得飛去非洲做義工。

願不願意?你說這是金錢壁壘,我們要拼創造力。

中上層階級的孩子們都樂壞了,我們最有創造力了!誰說的?!我爸我媽說的,咋啦?

………

平民的孩子,除了靠分數說話,還能靠啥?


我和李建秋同志一樣,做了點無聊的事

上海教育雜誌-2011年-中國知網mall.cnki.net

怎麼我見不到有12A期

閑得蛋疼的我又跑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用狀元搜索

http://www.nies.net.cn/was5/web/search?page=5amp;amp;channelid=224148amp;amp;searchword=%E7%8A%B6%E5%85%83amp;amp;keyword=%E7%8A%B6%E5%85%83amp;amp;perpage=10amp;amp;outlinepage=10www.nies.net.cn

什麼都

然後,我居然發現看待「狀元」不能以偏概全-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東西已經在幾年前被闢謠過了。

也許中國的教育耽誤了人,但有些人是真的蠢,人蠢不要怪老師,老師已經儘力了。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我是個惡毒的人,向來習慣用最惡毒的角度來解釋時事新聞。雖然這不是"新」聞,不過影響不大。

行業領袖是吧,那我們就來看看行業領袖。

任志強,爹是商業部副部長

王石,爹是柳州鐵路局局長

王健林,爹是四川林業學校副校長。

突然不想繼續貼下去了,這些人的爹是誰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又不認他們做爹。想看下去點這裡:

王石、王健林等十位大佬鮮為人知的家庭背景_網易房產

如果那篇報道深入一點,調查一下3300名高考狀元的爹都是什麼人,相信會有一個鮮明的對比。

為了防止關注我的小朋友誤認為我在替現階段唯一公平的選拔機制塗脂抹粉,結論就不說了,有腦袋的人都想得到。

創造力?毀掉?

哈哈哈哈哈哈哈。


瀉藥。

說實話,地球上幾乎所有創造性的發明,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沒學會走路,就想跑步,還想著上天?

應試教育沒有抹殺創造力。

抹殺創造力的,是不思進取的自己,養豬似的大學生活,還有我們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每年以前說過的,狀元總要以一人之力單挑從第二名到全國倒數第一之間的數百萬到數千萬人,不輸就怪了。

從成才率講,把所有的第一名對比所有的第二名對比所有第三名……直到所有最後一名,這樣對比下來,狀元群體極有可能仍然是最出色的。

至於行業領袖,這個稱號太模糊,因素太多,高考是裡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已


推薦閱讀:

香港浸會大學在香港大學裡的地位?
思考能力的進步階梯
國內二本出國讀研和國外本碩哪個更有優勢?
如何組織一次暑期支教活動?
為什麼有些母親帶大的男孩性格特別怪?

TAG:學習 | 創造力 | 教育 | 創意 | 假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