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什麼不多生孩子,最後選擇優秀的孩子即位?

皇帝妃子那麼多,為什麼不多生孩子,生個兩三百兒子,成立一個教育機構專門培訓和選拔皇子。 數量這麼多,總能選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吧?


這個問題不是有人問過了么?

立嫡長,是為了減少爭端。。。降低傳位的成本,增加皇權的穩定性。。。

由於年齡差的問題,在老皇帝準備立嗣之時,能夠有條件成為候選人的皇子也就那麼幾個。。

不太可能出現題主所說的建立一個專門機構培訓,然後擇優這樣的條件。。。

而剩下這幾個有條件的候選人,如果要立賢也難以判斷。。。畢竟賢是一個主觀概念。。很難有服眾的標準。。。

相對而言,嫡長是明確的。。。

在歷史上也有太多由於不立嫡長子而產生的悲劇。。更是警示了後來的帝王們。。。

比如三國時期腦子壞掉的立小兒子的袁紹、劉表。。。

比如後來出了名的立了嫡長子都攔不住的二弟李世民。。。

還有更出名的立了嫡長子都攔不住的雍正和他的弟弟們。。。。

所以,從周公建制起,就開始強調等級,尊卑。。這並不是偶然。。。

畢竟古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

如最高票所說,一切涉及主觀因素的判斷標準都將是危險的。。。面對那樣的權力誘惑,所有跟它沾邊兒的人都會為之癲狂。。。所謂的賢和愛都太容易造假了。。。

比如完全不會裝B的楊勇和極其會裝B的楊廣。。。。

比如讓李世民極其混亂,完全不知道更喜歡誰的李承乾和他的弟弟們。。。。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是立大老婆的大兒子。。。不管他是什麼歪瓜裂棗了。。。

於是有了可憐的司馬衷。。。。。

但畢竟整個中國歷史,立嫡長子立出個傻子的,也就只有晉朝了。。。

所以到底還是比搶皇位打打殺殺要來得好。。。

最後,回答題主的幾個問題。。。

首先,無法做到生兩三百個皇子。。。。

參戰皇子最多的康熙,也就總共20來個兒子。。。

而那些試圖睡出兩三百人的皇帝,一般都精盡人亡了。。。

其次,就是前面講的年齡差問題。。。

皇子之間的年齡差,就算母后不同。。。也總是有的。。。

以康熙為例,九龍奪嫡開始的康熙45年,能夠足夠大參與競爭的也就10個左右。。。剩下的皇子均未成年。。。

那麼題主所說的選拔出一批有才能的。。。是指哪一批呢?

總得在老皇帝活著的時候就得選出來吧?

最後,拋開一切,就做一個簡單的算數。。。

看看假設某皇帝A想要生200個兒子。。。他該如何才能做到。。。

十月懷胎,一個妃子一年最多只能生一個。。。

假設每年有10個妃子同時懷孕。。。

那麼他需要有10妃子每年懷孕,連續懷孕20年。。。才能夠做到。。。

在算上生出來兒子的概率為50%

那麼他需要20個妃子,連續懷孕20年。。。才能夠做到。。。。

在考慮女性排卵期。。。

該皇帝A差不多要把20歲到40歲的每一天都獻給造人事業了。。。

這還是建立在以上假設全部實現的基礎上。。。

這樣還沒有亡國的話,我估計選什麼兒子當皇帝都不會亡國了吧。。。

謝不邀。。。。


1 基本上大部分正常皇帝都把多生孩子當作一項事業在抓。但問題是各有各自的問題,比如康熙這樣少年即位當了幾十年皇帝身體又倍棒的,就生了N多孩子;但雍正這樣中年才當皇帝幹了十來年就死了的,也就那仨瓜倆棗了;再比如光緒這樣……

說句題外話,大部分皇朝的末期,隨著國力的衰退,都伴隨著繼承者的減少……大概是皇帝一代不如一代的最佳體現方式了。

2 古代婦女生育風險很大的,小孩子出生之後夭折的概率也很高,即使是皇宮也不例外,能達到一半的存活率就不錯了。這也是制約孩子少的一個因素。

3 在一個專制社會內,擇賢而立這個事情聽起來美好,但實際上並不利於一個穩定的體系。因為「賢」這事情是沒譜的,你說你咸,他還說他吃鹽多呢……而皇位這種事情,涉及到最高權力,一點點紛爭都會引起戰隊問題,導致權力鬥爭。各朝各代,諸如玄武門之變的類似問題層出不窮。

選擇一個繼承者,最重要的並非是他是否賢明,而是他是否有能夠讓人服膺的大義的名分,從這一點上說,絕對的,不可抗議的「長」才是最適合帝國的方式。

4 古代皇帝生很多孩子,更多不是為了選閑,而是為了做備份。。。


判定優秀的標準是什麼?如何量化標準?沒法制定一個標準,還不如老老實實的按照血緣關係排列,至少這個標準一目了然,不會有爭執。


繼承法貴在穩定,沒有爭議,是絕對的、客觀的、人人可以推算出來的,而非由於主觀判斷。無論是嫡長子、幼子、分封、家族年長者等繼承法,只要有一份皇室家譜,隨便一個人,無論是宰相能臣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推算出誰是繼承人,這下就消除了很多紛爭,立賢?誰是賢?


問題不完全成立。

舉一個反例:清朝前期是推舉制度,由八旗王公推舉儲君,產生了清太宗皇太極和清世祖福臨。後來都是從嫡系子嗣中甄選而非立長。如康熙帝立孝慈仁皇后所生的皇二子胤礽為太子,後來遺照選雍正帝即位。後來的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康熙帝、同治帝均是甄選而出。

至於生多少孩子,那就看個人的性趣和能力了。畢竟皇帝的本職工作是統治不是做種馬。


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乃問賈詡曰:「孤欲立後嗣,當立誰?」賈詡不答,操問其故,詡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思」詡對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兒子多並不全是好處。眾多兒子當中如果只有一個賢能的倒還好說,如果有好幾個賢能的,到頭來無非是兄弟相爭骨肉相殘,玄武門之變李淵才是最大輸家。若是兒子都不賢良卻沒有自知之明,那更是後患無窮。

所以古來立嗣上者立長,中者立賢,下者立愛。原因無它,立長不立賢則繼承人確定,防止有人有不必要的想法,不會導致朝野分裂黨爭不斷,也避免了兄弟相殘。立賢不立愛則朝野服氣,繼承者賢能也能保證事業得到傳承。

以上


1、生子女,不是你想生就能生的。很多皇帝一個子女、或一個兒子都沒有

2、優秀的標準,比較主觀,而擁立的回報很可觀。結果就是:誰接近哪一個王子就擁立他,就說自己擁立的那個是最優秀,怎麼評判?最後只能靠互相拆台、培養死黨。。。所以,還是選簡單明確的標準:長子


龍太多跟龍太少一樣危險——伊蒙·坦格利安


「穩定高於一切」的古代皇帝版。

確立立嫡立長,就會少很多紛爭——除非嫡長特別弱或者其他子弟特別賢(靖難,玄武門),否則一般情況下都能保證皇位傳承的穩定性,整個國家也不會耗費太多精力在皇位爭奪中。


在帝國的早期,一位蘇丹駕崩之後、其繼任者繼位之前往往有一段空位時期,這是因為當時帝國的皇位繼承製度像史學家描述的那樣,是「適者生存,而不是長子繼承」:當一位蘇丹駕崩後,他的兒子們不得不為了皇位兄弟相殘,最終勝利者方能繼任蘇丹。因為兒子們的內訌和兄弟相殘的發生,蘇丹駕崩和其繼任者繼位經常不在同一天。1617年帝國的皇位繼承法才由適者生存改為以長男繼承製(ekberiyet)為基礎的繼承體系,自此以後皇位由皇室中最年長的男性成員繼承

http://zh.wikipedia.org/wiki/奧斯曼帝國蘇丹列表

看,玩了幾百年後,終於還是向長男制屈服了。可見其他路成本太高。


我想很多皇帝或者國君也肯定有這樣的考慮,但是收到的效果並不好。

其實,大部分的皇帝的孩子都不少,但凡這樣,如果皇帝早死的,多半國家會陷入內亂。

尤其像春秋戰國這樣大戰亂的時期,大量的歷史記載可以證明,不出意外,每個國家都會因為接班人的問題出亂子。

實際上,對於「優秀」的定義不盡相同。有的皇帝或者王公特別喜歡第幾個小妾,那麼她的兒子肯定「優秀」。哪個公子的娘家強勢,他也會「優秀」。有的公子或者王子他德行比較好,溫厚賢德,也很「優秀」。國王或者皇帝對優秀的定義不同於底下的大臣,大臣為了新的接班人上任後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壞必須要求在前任還沒死之前就支持、培植未來接班人。不同的勢力集團培植不同的接班人,還會不停的像老皇帝或者國王遊說。可以想像,國王還要受制於皇子王子背後的利益集團的制約,王子們的親身母親也會加入遊說的陣營,皇帝王公受到的壓力不會小。於是,可以看到,在春秋戰國時候,公子們多半在國君病重的時候選擇出逃,避免災禍。

實際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情況下,國王或者皇帝都不會做出客觀的評定,來選定未來的太子繼承祭祀。

皇子多了,公子多了,背後支持他們的勢力集團也開始分出陣營,接著就是黨派征伐。這樣會招致外來的戰亂,影響國家的穩定。因此,大多數的國君的做法都是嫡長子繼承,然後其他公子王子要麼封王,要麼驅逐,更有的是殺掉。當然也有很多國君選擇改立寵幸的妾(年輕)的兒子(肯定很年輕),然後臨終託付給大臣,這樣年輕上位的國君多半難逃被誅殺的命運。也有些賢明的君主改立太子時有意為其培植黨羽,便於權利順利交接。

結論是,我懷疑大多數情況,國君都會選擇生多的兒子,並期待其中「優秀的」接班,但是顯然,歷史證明了效果不好。夏啟時代就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便是無數權力鬥爭最後得出的最優解。


什麼叫賢?你說你賢,我說我賢,兒子們不服,打!

打就是政治不穩

什麼叫長,大兒子就是長,直接定了,你們誰都別想了,按年齡來,定好規矩,沒本事別搗亂,

你行你上,那你得不是一般行啊,


你不知道孩子多了會打架的么?


「大膽,竟敢把朕當做生育工具。二百四十六阿哥,朕派你去弄死他!」


你知道劉備身為皇叔(有族譜)為什麼還要去賣草鞋么


其實根據量子力學多宇宙解釋,這正是皇帝繼位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每當皇帝選擇繼承人,宇宙就分裂成N個副本,每一個副本對應於一個繼承人繼位。

那些牛x的繼承人,他們的宇宙副本里帝國會延續,這就是完美的繼承方案;那些傻x的繼承人,他們的宇宙副本里帝國就會滅亡,也不需要煩惱帝位繼承的問題了。

皆大歡喜,en


這個問題,錢穆老師的國史大綱中有一些觀點。

立長不立賢,如果從表面分析,兩方面,成本和風險。

這兩點簡單說。

成本高,資源分攤,就一個位置,兄弟們自相殘殺,資源損耗。

風險高,主觀性太強,技術手段落後,賢的判斷標準怎麼定?

還有與之類似延伸的一些觀點,但這些都是表象,有一定道理,但不甚全面。

但這些觀點背後,模模糊糊指向同一個地方。

切入的關鍵點就是,最需要考慮這種問題的是誰?

不是皇帝。

而是丞相領導的政府班子們。

這就引出了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也是一般人的認識誤區。

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政治鬥爭歸根到底是利益鬥爭。

其實我們政治體系,自商發展到秦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但是教科書就是簡單的歸類,封建帝制。

漢朝脫胎秦制,經過一些手段,已經從分封制轉變為郡縣制。

皇帝代表上天的意志,統攝全國,是為皇權。

丞相,三公之首,領導政府班子的一把手,是為相權。

謂之:三公坐而論道。

就可以知道相權的分量了,雖然後來相權不斷被削弱,甚至朱重八兄弟名義上廢了丞相的位置(也只是暫時的)。

但,流水的皇帝,鐵打的政府人員。

一個姓的皇帝當個幾百年就撐死了,但是政府機構得要一直存在。

怎麼選皇帝,丞相領導的政府班子比皇帝要操心。

讓你當皇帝,行!

別瞎胡鬧,幹活的是我們,所以得按我們定的規矩來。

選繼承人,又不是選秀,反正皇帝又不幹活,能說話能自理就行,誰坐都一樣,關鍵得讓人省心,別瞎胡鬧。

那就這樣辦,誰年紀大誰來坐這個位置,也沒那麼多麻煩事。

......

皇帝,您好好坐著那個位置。

剩下事情,交給微臣們來辦。

但是.....

如果想要打破這個規矩,好的,即便您是皇帝,您也得付出代價。

某個角落,雍正爺默默流淚。


皇帝為什麼不多生孩子?

這個問題錯誤。

宮內的,宮外的,有不少孩子吧。

最後選擇優秀的孩子即位?

情況1:

兒:

「娘,為什麼我當不了皇帝?」

媽媽:

「沒辦法,哥哥比你先出生。且自古以來就是長子當皇帝,這是規矩。」

兒:「...」

情況2:

兒:

「娘,為什麼我當不了皇帝?」

媽媽:

「你爹說哥哥比你優秀...」

兒:「那個傻子比我優秀?優秀在哪?」


其實是沒必要啦。王朝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維持自身統治,其他什麼開疆括土啦,教化萬民啦都是虛的。穩定壓倒一切,一切能破壞內部穩定的統統乾死,哪怕再利國利民。你說兵將分離戰五渣,我說晚唐蕃鎮是咋回事。你說發展工商好處大,那出來個呂不韋咋整。你說獨尊儒術禁錮思想,可百花齊放人心散了皇上怎麼帶隊伍。你說科技就是生產力,可就算你飛船上了人馬星,皇上也不能去選妃啊。

皇上生一堆娃搞自然選擇,對於內部的秩序是致命的破壞。首先就是宗室的分裂。康熙的幾個兒子都打成血葫蘆了。人臣最大的功勞是什麼,擁立啊。一但沒有了明確的繼承標準(長明確而賢不明確),宗室的分裂必然帶來官僚的分裂。不排除有為國立賢的,但想渾水摸魚趁機豪賭一把的絕對不是少數。到時候就別想過安生日子了,話都不能好好說,還沒說到五分鐘呢就被人把話頭搶了。

不明確的繼承標準會造成野心家蠢蠢欲動,搞不好還要毛遂自薦,比如唐太宗和明成祖。外無強敵的時候還剛說,一旦強敵兵臨城下還對法統有爭議,那就是作死啊。

皇上生一堆娃搞自然選擇除了會破壞穩定之外,所產生的好處也非常有限,有時甚至有能力的君主反而是壞事,比如隋煬帝。人嘉靖得過且過還不是對付過去了,皇上您是何苦呢。


哈哈……題主這個問題許多年前我也想過,我現在嘗試回答一下~

首先, 不要把皇帝選擇繼承人看的那麼簡單隨意好不好,在古代封建王朝政治中還有比這更大的事嗎〒_〒……咳咳,跑題了。如果想大致明白這個事,首先要正確看待嫡長子繼承製和宗法制。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這個中學課本一直在說,但很多人都沒重視過〒_〒,宗法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核心之一好不好,雖然春秋戰國之後就不實行分封制了,但宗法制可一直在延續發展,中央集權的政府雖然已經建立,但在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下,政府不可能像現在一樣管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這必然導致鄉村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治。而這自治的基礎就是宗法制,中國的鄉村都是聚族而居,族法即家法的地位一點也不遜於國法,甚至在執行力上更勝一籌。而宗族是怎麼管理和發展的呢,即嫡子為主宗,餘子為旁系,因此,其他兒子在財產分配,社會地位等各方面都存在著不公平。唔……終於說到重點了-_-||,「天家作為萬民表率,你家所有兒子都有繼承權了,那還得了,我們也要T^T……」次子們的呼聲啊,因此,這就會導致社會的騷亂,造成鄉村宗族的解體,後果不可測,反正在當時不會是什麼好事……

其次,儒家思想的要求。儒家學說一直是主流好不好,滿朝文臣皆是儒生好不好,你憑藉君主權威,政治鬥爭立個自己喜歡的皇子也就罷了,我們睜隻眼閉隻眼當做沒看見,但你要把它合法化、制度化,對不起,勞資和你玩命T^T,捍衛法統,匡扶社稷,為國死節,便在今日……因此,這個制度根本無法推行,即使你行,你死後也會不行~

再次,為了政治的穩定。皇位的繼承不是皇帝說是誰就是誰的,繼承者必須獲得主要政治力量的支持,否則後果很嚴重。你有幾百個兒子,每個人都有繼承權,就算只有10個賢的(閑的-_-||),你讓文武官員支持誰啊,後果顯而易見,滿朝皆是黨派,處處都是黨爭,偶爾還有個小政變,真真是好開心啊╮(╯▽╰)╭

再再次,假設皇位的傳遞順利完成,你讓新皇帝怎麼對待自己的兄弟們,他們都有繼承權,每個人都是皇位的潛在威脅者,殺了人倫慘劇,不殺寢食難安。就算這個世界美好到一定程度,其他皇子都不想做皇帝了,新皇帝也足夠信任他們,怎麼安置呢,幾百個王爺,放在地方禍國殃民,放在中央財政怎麼辦,這是一筆多大的支出?

最後,我們討論下實際操作的問題⊙▽⊙,兩三百個兒子,按一個妃子生四個,也得六七十個,還得面容姣好,家世清白,還得皇上喜歡,大約選秀得選1000多人,總參選更多,大約可以「名垂青史」了……

我就隨便一答,你就隨便一看,嘿嘿……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人的人均壽命那麼低。?
古代士兵打仗會不會因為私仇在戰場上殺自己人?
提起古代文人的氣質和那種韻味,總覺得和現在文藝青年推崇的意境相同卻又不同,這是為什麼?
五代十國時期帶十個絕對忠心的人,十把突擊步槍,一把機關槍,一把狙擊槍,無限彈藥,能否征打天下當皇帝?

TAG:法律 | 古代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