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記憶中的瑪妮》?


宮崎爺爺一退休,大家好像都不怎麼關注吉卜力新作了。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這部作品,進場時能聽到大家說——咦,怎麼好像看的人不多?

我在新宿看的,可能跟影院有關係。但是上映一周了,知乎這道題才兩個人關注,作為吉卜力粉絲還是有點傷感。

說回電影。看預告片的時候真是一頭霧水,這是啥?中二百合風景劇?

看完電影才明白,這個故事的要點只有一處,所以預告片沒法說太清楚。

故事很簡單,一句話就能劇透完畢。所以現在評價只能說大致感受。

這是一部好電影,但是味道不是那麼足。也許這就是這位導演的個性吧。

這位導演四十多歲,被稱為天才。作為另一個天才的接班人,這部作品絕對可以說是合格了。他的前一部作品《借住的小人阿麗埃蒂》是吉卜力在北美的歷史票房冠軍。

所以對以後的吉卜力,其實還是可以繼續期待的。

手機打字太累了,日後再更。


《回憶中的瑪妮》繼承了一貫的吉卜力風格,如果你不去刻意留意字幕上的導演,你會誤以為這又是一部宮崎駿動畫,本片是繼《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後米林宏昌的又一部力作, 併入圍了2016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提名之列。

如果說好萊塢動畫是今天主流動畫的模板,那麼吉卜力動畫偏偏沒有順應這條世俗的觀點,他沿襲著「去好萊塢化」之路對立而行,無論是東西方的敘事方式,還是二維、三維的表現形式,吉卜力和好萊塢詮釋了各自的獨立的動畫美學,這是兩種難以協調,也無法比較的動畫,或許從商業征戰中它們可以分出勝負,但對於衡量一部動畫作品的優劣,大概兩種審美的標準的並不同,參與西方獎項的評選,對於東方作品或許是不公平的。

當頻繁的意識流與現實穿插,杏奈與瑪妮在亦夢亦幻中建立起情感聯繫,你會誤以為這會是一部魔幻題材的作品,但當影片用了將近一半的時間終於交代出故事主線,即尋找瑪妮的現實身份,你並沒有覺得有絲毫拖沓之感,相反成為影片的精妙之處,它看起來更像是一篇敘事散文,是一種有別於常態的結構之美,瑪妮在完成主線情節的同時,也釋懷了內心的膽怯,完成性格的扭轉,最終回歸主流的合歡結局,大結構上保持著中規中矩。

影片對於杏奈的性格刻畫的非常深入。保持一貫的宮崎駿式動畫的少女模式,12歲少女既有同齡的柔弱,遇到危險也有男性的無畏;既有小小的公主夢,也會因為和彥產生淡淡的醋意。

英國文學家意識流小說代表人物 弗吉尼亞?伍爾夫 在文學領域提出「雙性同體」理論,她說:

「在我們每個人當中都有兩個力量在統轄著,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人的頭腦里,男人勝過女人,在女人的頭腦里女人勝過男人。正常而又舒適的存在狀態,就是這二者共同和諧地生活、從精神上進行合作之時。如果一個人是男人,那麼頭腦中的那個女人的部分也仍然一定具有影響;而一個女人也一定和她頭腦中的男人有著交流……偉大的腦子是雌雄同體的……只有在這種融合產生之時,頭腦才能變得充分肥沃,並且使用其所有的功能……雌雄同體的腦子是能引起共鳴的、可滲透的,它能沒有障礙地轉達情感,它天生是具有創造性的、光輝絢麗的、未被分開的。」

劇情引導杏奈的性別意識漸漸模糊,使得杏奈的個性趨向寬泛,注入更多性格信息,也使得角色符合動畫設定的誇張性,在含蓄與誇張之間,建立起吸引,引人入勝。相比起好萊塢動畫,日式動畫或許會輸在畫面,但就在角色設定方面、故事結構等硬功上面,日式動畫或許更加傾注想像力。

也許有一天奧斯卡會有更為細緻的動畫分類,或許會有動畫文藝獎、動畫劇情獎、動畫特效獎項、動畫設定獎項等……那麼我相信這對於日式動畫,才算一個公平的結局。


這部電影我是以極大的耐性強忍著看完的。

說實話,那些看完的,真心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嗎?看完後很感動?沒有感覺到不自然?還是因為是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作品就一定是好的。一定要講究個內涵和隱喻出來,我只在乎觀感,即使明白了主題,也還是覺得真心太矯情了。

雖然畫面確實很安靜,給人一種很溫暖安逸的感覺,不過,我還是喜歡宮崎駿前期的電影,他老人家後期製作的電影,主題一部比一部深刻,看完後再看看那些不知所云,自以為深諳一切的影評。真的,無力吐槽。


一提到日本動畫電影,就一定要提到這個工作室: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出過《龍貓》、《千與千尋》的吉卜力動畫公司。

吉卜力原意為撒哈拉沙漠上季節熱風。吉卜力的動畫以其獨特的畫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著稱。最主要是這些電影建構了一個帶有東方色彩的童話世界,卻又透過這些童話故事來引導觀眾思考人性。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的導演米林宏昌作為一名原畫師,就曾參與過吉卜力的多部電影的原畫製作,包括《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姬》等。

《回憶中的瑪妮》是他的第二部劇場版動畫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瓊安·G·羅賓森的同名小說,儘管已是兩年前的作品,但卻是吉卜力最新的一部動畫電影。豆瓣評分7.6

故事主線圍繞著女主人公杏奈展開,經歷了家庭變故的她性格內向,在養母親戚家度假,並且遇到了住在神秘大宅里瑪妮。

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因為家庭變故,杏奈的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極度缺乏一份穩定的愛,一直封閉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無法容忍其他人的侵入。

因安全感缺失導致自卑心理:

我...討厭我自己

養母還和醫生溝通過杏奈的鬱鬱寡歡:

於是養母決定把杏奈送到大岩叔叔和大岩阿姨家裡度假:

在這裡她誤打誤撞的看到了濕地里的西式大宅:

不知道為什麼...那幢大宅好像似曾相識

隨後在夢裡她又夢到那幢大宅里一個長發小女孩的身影:

在七夕節那天,杏奈和一個叫信子的女孩發生了衝突:

夠了!不要管我胖豬!

於是傷心的她再次來到河邊,這時她看到了自已夢中的少女:瑪妮。

善解人意又含蓄體貼的瑪妮對杏奈的關愛好比一縷陽光,也正是這縷陽光,讓杏奈釋然了對養母的偏見,重新變得快樂起來。

盡情地哭吧,杏奈...

我愛你

我遇過的所有女孩里

我最喜歡你

而讓杏奈沒有想到的是,出身優越的瑪妮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幸福:父母陪伴的缺失、管家婆婆的約束以及姐姐們的捉弄,這些都使得瑪妮對杏奈的處境多了許多的理解和同情。但兩個人的交往卻彷彿一場夢一樣在虛實之間遊走。

瑪妮在杏奈性格轉變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與其說瑪妮對杏奈打開了心扉,不如說瑪妮就是杏奈脆弱的內心世界的寫照。兩顆處境相似的脆弱的心,互相在給予著對方愛與勇氣。

而結尾,一張大宅的黑白照片,彷彿揭開了這一切的謎底...

儘管這部作品是英國的IP作品改編,但是在劇本的改變上對溫暖感人的故事東方化,合理地映射了這些從小缺乏至親關懷的兒童的內心世界。這樣的家庭關係確實在含蓄的東方文化中更加普遍,看似故事在講兩個少女的友誼,實則將她們的內心世界展現給了大眾。

本片的敘述風格正像「愛」一樣涓涓細流暖化人心,讓觀眾感受「愛」在一個人成長當中的重要性。

故事的高潮低谷都是透過主人公杏奈的情感波動引導的。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故事不斷以插敘的形式描繪瑪妮的故事,並將瑪妮的過往夢一般地帶入與杏奈的相處時光中,從而透過這些碎片般的回憶構建起第二條故事線。最後透過畫家口中的描述,兩條故事線嚴絲合縫地交合。看似平淡如常的故事主線,卻又帶著吉卜力式童話夢幻的色彩。

儘管故事線並不複雜,但情節設計非常巧妙,包括對人物內心真實感受的表達以及故事的起伏。故事本身蘊含力量,合情合理的改編增色也更容易得到共鳴。

另外杏奈作為日本女孩的名字發音和原著小說中安娜的發音相似,也使得這一角色和原著更加貼切。

在畫風上,吉卜力獨有的畫風帶有濃濃的東方文化的童話色彩。片中的風景都取自日本,比如北海道。還是隨便截一張圖就可以當壁紙的油畫質感畫面:

這部片子的導演米林宏昌被業界人士一致認為會是吉卜力的接班人,然而在《回憶中的瑪妮》的發布會上他宣布了辭職的消息,但還沒有退齣動畫業,並表示他想嘗試製作更多的作品。

吉卜力式的溫情童話真的是無法複製的。這種帶有合理溫度又不賣弄情懷的作品儘管出了很多部,但還是會被感動。

就像這部片子,彷彿告訴我們愛其實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只要我們打開自己的心扉去感受它,它就一直在。看似簡單的道理卻被我們複雜的內心忽略。

真的很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吉卜力式的作品讓我們在嘈雜的世界裡得到一絲寧靜。

縱貫電影公社獨家文章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授權/轉載/合作/獲取相關影視資源請關注公眾號

後台聯繫工作人員

這裡是:縱貫電影公社,微信號:dianyinggongshe2014

一群愛電影人的自由聯盟 每天與您分享與電影的一切


昨日剛剛看完這部動畫,怎麼說呢,剛開始看的時候並沒有看懂,因為沒有讀過羅賓森的原著,所以時常對於女主角杏奈為什麼明明和瑪妮在一起卻莫名其妙地睡著,瑪妮又時常莫名神秘消失而感到困惑,直到片尾九子揭開瑪妮身世之謎我才知道這部動畫簡述的是另外一種「人鬼情未了」原來瑪妮是杏奈的外婆! 這其實是一個有關孤獨的故事。

杏奈父母雙亡,再加上她的養父母剛開始並沒有告訴她有關政府補貼撫養費的事情,這樣的童年使她的性格孤僻,內向,悲觀,自卑,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性格,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沒人愛的孩子。 再來反觀瑪妮,父母雖然多金,家境很好,但是父母時常不在家,加上態度惡劣的僕人和兄弟姐妹的欺負,可以說瑪妮的童年與杏奈驚人地相似,你也可以把她理解為一位「孤兒」。這樣一對人能成為閨密,知己,似乎成了情理之中的事,然而結尾瑪妮的身世又給人意料之外的驚喜。這樣的劇情安排很好!

這個故事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瑪妮對杏奈最後的疼愛,她是要告訴杏奈要相信愛的存在,要試著敞開心扉,學會在孤獨中成長。瑪妮從最開始用「真心話」的方法慢慢卸下杏奈的防備,然後讓杏奈參加自己家裡的舞會,舞會上賓客們真誠而善意的笑容讓杏奈頭一次感覺到陌生人不是「怪物」,接下來瑪妮再教杏奈跳舞,划船,增加了杏奈的自信心,然後瑪妮把自己並不快樂的童年告訴杏奈,自己經歷了那麼多糟心事現在仍然活的好好的,來告訴杏奈做人要樂觀向上。最後去鬧鬼的舊穀倉,讓杏奈知道自己的內心很勇敢,並通過少年外公接自己離開舊穀倉告訴杏奈要相信自己的愛人,親人,他們並不是故意「拋棄」自己而去的,要相信愛。可以說瑪妮是一位循循善誘的人生導師,就好像一縷陽光那樣照進杏奈陰霾的心靈天空,告訴她要相信光明!影片的結尾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那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杏奈開始變得開朗,樂觀向上了。用心細細去體會,你會發現這是一鍋雞湯,而且是「佐料」豐富的雞湯,看似平凡的故事卻把大道理潤物細無聲地說給你聽,而不是呆板地說教「做人要樂觀向上」云云。

雖然有人吐槽這是一部「百合」動畫,我只能給那些人兩個字「呵呵」。


從新聞得知吉卜力關於此片的創作企劃開始就一直在關注它的製作進程。三年前看了新人監督米林宏昌的處女作借物少女後,就深深的感受到了麻呂桑暗流涌動的創作才華,所以對他的這部作品也格外期待。一年多的盼望之後吉卜力終於於本月18號官方發行了影片的DVD,隨後B站也上傳了720p的在線資源。於是逃了一上午的課在宿舍十分愜意的欣賞了本片。

首先最想感嘆的它是第一部讓我淚目的吉卜力電影,當然很遺憾也是吉卜力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

和前作一樣,都是改編自海外的兒童文學。出於對觀眾的考慮也都將故事背景轉換成當代日本,兩部電影在人設上亦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罹患心臟疾病的小翔和患有哮喘的杏奈(安娜),性格安靜內斂,喜歡獨處。故事也都是由主人公因病到鄉下修養開始,經歷一段神奇的際遇後結束,而「鄉村」在吉卜力眾多作品中幾乎是故事背景的標準選擇。它與城市對立,是一個寧靜,美麗並且充滿神秘感的特殊存在。因此順理成章地在風景旖旎的北海道,水草豐茂的海邊濕地和舊式洋房中,敏感而孤獨的杏奈邂逅了瑪妮並經歷了一段美好而隱秘的心靈之旅。

電影具體內容無須贅述,格局不大,故事簡單,但是細節豐富,可謂生動,與前作相比,對人物感情的刻畫也更為細膩,主人公對於自己以及養母的態度也在故事情節的徐徐鋪展中有著相對富有層次感的變化。有人評價杏奈可能是吉卜力史上性格最消極的女主角,但是就人物感情刻畫的角度來看,也是最細緻和豐富的之一,這可能就是麻呂君的功力所在吧。

這是一部相對靜態的電影,現如今因為兩大支柱的相繼退休,加之入不敷出的財政問題吉卜力製作部門進入了一個無限休止的特殊時期,作為吉卜力唯一成長起來的新人監督,麻呂君用這部略帶憂傷的少女物語或者說是夏日小品作為自己吉卜力職業生涯的告別與總結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吧,當然記憶中的瑪妮並不理想的票房告訴我們在失去宮崎駿這個強大號召力的標籤之後,如何積攢新的市場口碑,創造借物少女或者更甚的票房成績對於退出吉卜力的麻呂君來說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所以他也表示下一部作品將會是更加「動態」的電影。

一個時代的結束值得永遠去緬懷,手繪動畫何去何從更值得熱愛它的人們去不斷追索,作為觀眾,我們就選擇繼續支持和期待吧。


很好看的電影,非常感人,治癒,催淚,看第二遍的時候更加催淚,因為這時明白了瑪妮每一句話的意思

畫面基本上還是吉卜力一貫的細膩,音樂太棒了,雖然和久石讓不是一種風格,但是和本片搭配在一塊真是絕配!

故事的講述方法也很特別,有點像《雨人》,也有點像《鳥人》,模糊了深處的記憶,逃避現實的想像和現實世界的邊界,很多未知的謎題吸引著你繼續看下去!

所以這個電影是可以看第二第三遍的,而且應該重看,因為只有重看的時候才知道一些原來感覺比較突兀的片段是什麼意思,這時原來突兀的東西不僅一點不突兀,而且非常有條理和邏輯性,和第一次看的時候完全是兩種感受!!

(插圖)大叔釣的不是魚,是蘿莉。

十一大叔全劇只說過一句話,然後就把小蘿莉拿下了!


最開始以為杏奈是精神分裂,所以幻想出了一個可以與自己交朋友的小姑娘。

後來發現瑪妮跟杏奈小時候抱在手裡的洋娃娃一模一樣,就猜想瑪妮或許就是小杏奈在童年時期埋下的一種直覺。如果杏奈和別的小孩一樣出身在幸福完整的家庭里,長大後的杏奈原本該是瑪妮那樣明朗活潑的少女。

到最後日記和久子小姐的回憶揭開,才恍然大悟,原來瑪妮的一切細節並不是杏奈憑空幻想的,而是外婆曾經在她床邊訴說的親身經歷!五歲的小杏奈因為親人的離世承受了太多孤獨與恐懼,所以才導致她五歲之前發生的事全部失憶。

杏奈不是瘋子,她孤獨感的原點來自過去。杏奈本質也上不是孤僻難相處的人,是因為那種發自內心的孤獨感讓她不敢與他人發生任何親密關係。所以她才會叫養母為阿姨,到了村子裡也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找回記憶的杏奈終於對周圍人露出了輕鬆真誠的笑容,看得讓人心酸又感動。杏奈真的很幸運,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孤獨不是一種性格,孤獨的我們也不是真正的我們,但願再也沒有小孩以為自己天生孤獨


前半部莫名其妙,中間有點驚悚,到最後突然淚奔。


這是一部吉卜力從來沒有過的治癒神作。劇情,台詞,音樂,人物描寫,場景設計都做得相當完美,別看光有這幾個角色,卻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宏大的精神世界。靜,相當的靜,結局雖然是好的,但它讓我感到痛苦,不光是瑪妮的不幸遭遇,還因為我就是杏奈那樣的人啊,只有真正體會過這樣的人生才知道這部動畫的描寫是何等出色。我也在尋找自己的瑪妮,你什麼時候才會出現?


孤獨里總是醞釀奇蹟,孤獨里沉澱著愛的回聲。抱抱每個看哭的寶寶。


剛看完,直到搜主題曲的時候還在哭。

很觸動我的淚點,因為我外婆小時候也經常照顧我,小時候爸媽也經常不在我身邊,一看到瑪妮是杏奈的外婆的時候就哭出來了。

其實前半段的故事渲染的很好,才會有後半段的感動,外婆瑪妮和杏奈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是卻通過夢境一般的相遇讓她們感情更深了,外婆教會了杏奈如何去愛人,也讓她懂得了她自己的幸福。

當杏奈聽久子說完瑪妮的故事後的也哭出來了,因為她很愛她的外婆,當知道外婆的一生,加上她與瑪妮相遇時候所發生的事,讓她感受到外婆是她這一生遇到的最愛她的人,當然杏奈也很愛她的外婆……

杏奈和瑪妮的經歷其實很像,杏奈的父母也不在身邊,瑪妮也是很少見到父母,當然杏奈更幸福,瑪妮是開朗的,她很樂觀,而杏奈比較內向,她不願意去接受外界,不願意去愛人。也許這就是命運吧。

這場夢境讓她們相遇,讓她們感受到對方的境遇,也擁有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之所以是回憶中的瑪妮,是因為和瑪妮的相遇其實由小時候瑪妮講訴的故事中幻想出來的。

瑪妮希望用她的愛讓杏奈感受到幸福。

但我認為電影中沒有將杏奈學會愛別人接受別人的情節描述出來,還有將父母的愛描寫的很單薄,可以說是沒有,是因為瑪妮和杏奈之間才是電影想表達的愛。

我覺得自己吧,有點像瑪妮也有點像杏奈。

在前半段不知道瑪妮是杏奈外婆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她精分的,但是看到後來我寧願相信是時空,是愛讓她們相遇。

不怎麼會寫影評,表達的不好請見諒

等我看第二遍的時候再來補充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續作


一直沒明白她奶奶是西方人嗎?為什麼講日語…


他外婆就是瑪妮啊


推薦閱讀:

《側耳傾聽》中有哪些令人難忘的細節、東西或瞬間?
吉卜力的講究——專訪動畫美術劉雨軒(二)
如何看待宮崎駿動漫作品中「活下去」主題?

TAG:電影 | 吉卜力工作室 | 日本動畫 | 日本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