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數據新聞和精確新聞有什麼區別?

能不能有一個相對清晰的定義或是區分,現在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報道都愛用數據說話,和傳統存在的精確新聞有何區別呢?


精確新聞(Precision Journalism)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60、70年代由美國新聞學教授、記者Philip Meyer提出(他這本書可以 網上閱讀),即運用社會學、統計學的調查分析方法來報道新聞,遵循定量研究的規範,以達到新聞報道的客觀、公證和中立性。可以說精確新聞學促成了記者由觀察、採訪走向更深入的調查和專業研究。

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或Data-Driven Journalism),至今並沒有一個最權威的定義,Paul Bradshaw等人編纂的《數據新聞手冊》(中文版)這樣說:

何謂數據新聞?簡而言之,就是用數據處理的新聞……數據可以是數據新聞的來源,也可以是講述新聞故事的工具,還可以兩者兼具。

相對於精確新聞,數據新聞進步之處主要是以下兩個大的方面:

  1. 數據獲取方法和來源更多元,記者足不出戶就可以藉助互聯網搜索、機器抓取獲取數據;
  2. 基於互聯網的新聞數據可視化,表現力遠遠超出單調的統計數字和圖表。

個人認為,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數據概念的擴展,數據新聞是在使命上繼承了精確新聞的衣缽,而在方法論(數據獲取與展示)上有了極大的豐富,更加回歸新聞Storytelling的本質。


個人認為數據新聞屬於新聞學+計算機科學,而精確新聞屬於新聞學+社會學。。。


數據新聞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唯一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對這一概念有過多種闡釋。由歐洲新聞學中心和開放知識基金會聯合開發的全球第一本介紹數據新聞概念的《數據新聞手冊》對它的定義為:用數據報道新聞。國內學者張超、鍾欣在《新聞業應用大數據》(2015)一文中則認為數據新聞是運用可視化和互動化手段,對社會某一熱點問題進行宏觀和中觀的呈現、解釋或預測的新聞樣式。儘管不同定義各有側重數據新聞特徵的不同方面,但學者主要認為數據新聞集中在運用大數據和視覺化方式這兩個特點上。

2、數據新聞、數字新聞、精確新聞的區分

基於上述對數據新聞的定義,我們需要區分「數據新聞」、「數字新聞」、「精確新聞」這三個概念。這三種新聞在實踐中經常被人混淆,因為它們往往都包含了數字信息和視覺化呈現形式。「數字新聞」指以數字、公式、字母等靜態形式來輔助文字的報道。「精確新聞」的特點是使用精準的數據分析新聞事件,以避免主觀、人為的錯誤。它側重於微觀的具體調查、實驗和內容分析。

在許多中西方關於數據新聞定義闡釋的文獻中,「數據新聞」與基於科學的量化研究的「精確新聞」、計算機輔助報道新聞等概念息息相關。學者認為「數據新聞是精確新聞的延伸」(郭曉科

2013)。它具備了精確新聞和計算機輔助報道的客觀、真實和高效的優勢,是對這些傳統報道樣式的繼承和發揚。數據新聞報道離不開社會科學的統計方法,只是在樣本容量、呈現形式、傳播手段方面更為先進(黃駿

2015)。

在樣本容量方面,學者獲取的數據通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實驗數據,這類數據的數據量大小往往在10-50條記錄左右,在實驗的控制下屬於高質量數據,此時只適用於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十分成熟的模型。第二類數據時問卷調查數據,這類數據的數量大小在60-3000條記錄左右,數據質量中等,此時適用於傳統統計分析的很多模型,包括生存分析、回歸分析等等,並且經常考慮異方差問題。「精確新聞」的數據主要以前兩類數據為主,數據量小於3000。

第三類數據也就是現在我們如今在互聯網時代常常遇到的資料庫數據,適用於數據挖掘的模型,包括神經網路、聚類、決策樹等等。「數據新聞」的數據來源主要是第三類數據,數據量較大。

3、數據新聞與大數據。

「大數據」(big

data)概念從20世紀80年代誕生開始,如今已滲透入各個領域。它源於虛擬網路的極速發展以及現實世界的網路化。雲計算、物聯網、社交網路、即時通訊和移動互聯等技術的湧現,產生了數量巨大、類型多樣的原始數據(Raw

Data)(黃駿

2015),使人們可以在數據海洋里,抓取有用的信息並對其進行解讀,增加信息附加值。與傳統數據相比,大數據具有四大特徵。

第一、數量(Volume),即數據量巨大,從TB級別躍升到PB級別,數據量的個數在100萬到正無窮。大數據的推動因素主要來自於大型IT公司,如谷歌、亞馬遜、中國移動、阿里巴巴等。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統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使用量將達到大約35.2ZB(1ZB=10億TB)。數據的大小決定了所篩選的信息的價值和潛在價值。

第二、多樣性(Variety),即數據類型繁多,數據結構複雜。一方面數據來源不僅包括傳統的格式化數據,還包括來自互聯網的文章、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另一方面,數據是複雜、非結構化的。胥琳佳(2013)在《大數據對於傳播學研究內容和方法的影響——基於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思考》中認為,並不是數據量達到無限大時就是大數據,數據還需要呈現出非結構化的特徵。

第三、速度(Velocity),數據的處理速度快。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工程師吳干沙認為,速度快是大數據處理技術與傳統數據挖掘技術最大的區別,處理實時數據,並以實時結果為導向。「快」亦指兩方面,一是數據產生得快,例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在工作狀態下每秒產出PB級數據。二是數據處理的快。

第四、真實性(Veracity),即追求高質量、真實的數據。並不是大量的數據就能對決策產生影響,而是要在海量的數據中篩選其中真實並且高質量的數據,進行整合,從而得到有價值的信息。數據具有了現實意義。

數據新聞是大數據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及體現,它與計算機輔助報道時代所用到的單一資料庫來源不同,除了數據體量巨大,應用到新聞中的大數據最重要的特點是大部分為公開分享的數據,任何人或組織都可以藉助手上的工具來求證新聞報道事實,完善新聞報道內容。

直接回答問題:

大致總結就是——數據新聞與精確新聞相比:

數據新聞是精確新聞的發展,只是隨著技術發展,數據新聞樣本容量更為巨大,可視化形式更為豐富,傳播手段更為多樣。

歡迎關註:阿旦的數新筆記

http://weixin.qq.com/r/aDrG3ubE67uUraK99296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對數據新聞的關注也是近期的事情,我個人是設計專業背景,對數據可視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因此了解並關注到數據新聞這一新的新聞形式。順便也談談我個人的一些體會。

作為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同一時代的產物,數據新聞有著明顯的時代標誌性,從全球新聞行業的大趨勢來看,它一定會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新的新聞形式。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概念要放大了看,數據天然自帶交互屬性,關注新聞的人,即可是事件的旁觀者也可能是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者,對數據新聞的理解一定不要限制在平面和靜態的信息圖表這樣範疇,它不是簡單的記者和平面美編的組合,在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一定有非常強的互動屬性,互動的行為也能隨時被統計和歸納,每個人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與新聞產生關係。新聞也不再是單向的信息接收形式,將會變得有趣。數據新聞對於新聞發布者而言,可以理解為具有客觀傾向性的讀解。作為讀者,也有自我讀解的權利和自由,不同的數據新聞之間能夠建立千絲萬縷的引用,具有數據嗅覺的新聞從業人員也因此有能夠挖掘出更多內容的可能性。

由於目前的技術的限制,並且信息圖表的可視化過程,相對文字撰寫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一般不應用在即時新聞的報道,往往作為某一題材的歸納和總結。時間關係,暫且寫到這。。。


數據新聞更接近實務,它的適用範圍更廣,數據量更大。而精確新聞主要側重於方法,所涉及的新聞題材較為有限~~~


新領域,不要太在意名相。嘗試一切新技術,做讀者愛看的報道,就是了。


同問,被這個問題困擾好久


推薦閱讀:

TAG:數據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