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史記?

像《史記》,《資治通鑒》這種經典書籍,如何能夠沉下心看進去,看得懂?


史記看世俗的人心,2千年未曾大變。

兩條線路,秦、漢

秦朝的強盛與用人有關,如天下無賊里的台詞,什麼時候競爭的主要因素還是在於人才。

漢要佔領市場就得搞股份制,獨佔市場後就打擊小股東,最後員工一致表示不要股份了。

無韻之離騷,史記統一標準化了古漢語,就如後來德語版的聖經標準化了德語。

資治通鑒主要看管理經驗的總結,行政體系如何管理,可以參考金線先生的文章

如下段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周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家從之。衛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

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於是乎懼而不敢違。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然曆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者,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征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ps:史出於策,策出於經,戰國策和諸子百家是史記的理論依據


用kindle


如果你是想把讀完這些書作為獲得成就感的途徑,你只需要一個具體計劃和一點自制力就夠了。


如果你想讀懂這樣的中國傳統史書。你得有相應的中國傳統歷史觀、價值觀的知識。你想讀懂《五帝本紀》,你至少得了解,中國傳統文人是把它當做真實存在過的東西,而不像現代人那樣把它當做神話和傳說。他們認為從五帝開始,中華五千年都是信史,而非傳說。等等。這只是舉個例子。不得不承認現代中國人與傳統文化下的中國人是有文化隔閡。如果你能有相應的文化理解,這些書是很有味道的。


而這些理解都需要相應的文化熏陶。基本的途徑是先從讀經開始。經史歷來不分家。如果說史書是電影,經書就是其中普世價值的集中載體。我們越來越愛看電影,也跟我們一直在「平等、自由」等美國普世價值的長期熏陶中越來越理解美國電影的內容思想有很大關係。


推薦你看看南懷瑾的《論語別裁》,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傳統的歷史和文化原來離我們很近,底蘊如此深厚。其魅力真的是年輕的、時尚的文明無法比擬的。我們的歷史無論從長度還是深度來看都是值得傳承者無比自豪的財富。


只說《史記》。

1.心裡老想著,這是司馬遷寫的,故歷史記載
e 史實

司馬遷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引自維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

2.他距歷史發生還是比我們近得多,而且好歹是有節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可信度也不算低。

3.《史記》描寫太詳細了有木有,這就是文學家的力量,這就是想像的力量。往往一個字就暗含對一個人的褒貶,春秋筆法太可怕了。下面引自《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當時看就震驚了,一直印象深刻: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強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強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為帝,謁高廟。元年,號令一出太后。

5.回到正題,不要看前面的流水賬,太無聊了。最好分章節看,找感興趣的章節看,例如刺客列傳,好看,有了性趣再看其它的。

6.當笑話看。既然不是搞研究,就沒有必要太過度約束自己,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其實很多地方是可笑的,比如中學課本選的藺相如廉頗列傳部分,我是冷笑著看完的,笑的是藺相如,這裡不詳談。

7.換位思考,深入人性。又說到刺客列傳了,豫讓這個人,我初看是想笑的,再看就不一樣了,更想笑了(我承認笑點有點低),三看,覺得如果這是真的,古代人的思想真是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到底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呢?就這樣,思考下去,其實很好玩的。下附豫讓部分: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醳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原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8.忘了說了,基本文言文素養好像還不夠,有本詞典好點,但不方便。實在不行有Google,隨隨便便一篇譯文,看了譯文再看原文也沒什麼不好。

以上


慢慢讀,不著急的,經典要仔細品味。


我推薦一個app吧,叫史籍。非常好用,他們特殊的互動式譯註,其實就是一行大字原文一行小字譯文,使得我這樣文言文基礎不好的人讀起來非常舒服流暢。傳統譯註方式一大段原文一大段譯文讀起來很累,找起來不方便,這種新方式非常舒服。


史記是高中看的,基本上翻了四分之三吧,當然記不住很多東西是真的…

大學之後,由於是理科生平時也很少有機會看一些文科的東西,但是對於這類書還是蠻感興趣的…資治通鑒看了幾十卷吧,好久沒翻了,也記不得了…

我的感覺就是當小說一樣看,不刻意要求有什麼深刻的見解,沒事的時候翻翻,還是挺有意思的…


廣泛地涉獵,正史野史通通讀,相互對比各家的觀點,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歷史觀。還要有歷史責任感,有心探究歷史真相,敢於對虛假的,輕描淡寫的某段歷史或者敏感歷史事件找史料,談究竟。還要向大牛多交流。


史記和通鑒最好要看中華書局版的。史記有三家注,基本的名詞和字意都有了,手邊再有康熙字典,在字方面基本就夠用了。通鑒可以結合王夫之的讀通鑒論一起看,能理解的更透一些。


高中的時候買了一套史記,後面附帶有白話文翻譯。本紀部分,列傳大部分都看得懂,蠻有意思,裡面的名篇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陳涉世家都蠻有意思的


學好古代漢語


上面廢話居多,直接打開書看就行了,喜歡就細看,不喜歡就跳過,多讀幾章找找感覺


先培養讀書的愛好。

我這個學期亂七八糟讀了很多小說,傳記,散文,終於把被高三毀了的讀書愛好培養了回來,現在在看推理類小說,計劃暑假讀點(可以顯示我逼格很高的)古代文學。

沒別的,你到喜歡讀書的一個境界的時候,自然會對所有文字感興趣,然後讀下去,讀進去。

但是讀懂是另一個境界的事兒了。


如果是業餘的話,還是先看白話文吧,學英語你也不能一上來就直接考6級啊,否則很快就會因為各種艱難險阻失去興趣了。等感興趣了,想鑽研了,文言文和典故什麼的根本攔不住你~


這兩本書能一樣嗎?

《資治通鑒》是皇帝的政治課本,超級無聊的好吧。我就挑了幾段感興趣的看看。史記多有趣啊,如果題主的是男生,那我就有點無法理解了,多數男生的愛好是打仗,史記幾乎從頭打到尾,打得叫一個天翻地覆蕩氣迴腸。那些人物列傳神馬的,當做小說看不就好了,一流的小說啊。連水滸傳學的都是史記的結構,怎麼可能不好看。。。

春秋戰國啊,多麼有魅力的年代啊,結合地圖鑑和若干參考資料,不亦快哉!!!

如果你對打仗不感興趣。。。。那我就沒辦法了。。。

這兩本書對於我絕逼不是一個檔次的。


自己現在是一天看一篇,喜歡的句子再讀幾遍。聽說毛主席人家《史記》看了7遍,不知他老人家遇見不認的生僻詞會查嗎


推薦閱讀: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這句話出自何人何處?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那種能量的振動頻率,然後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東西。」這句話對嗎?
孫中山說: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拿破崙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怎麼理解這兩句?
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是什麼?

TAG:名言 | 文化 | 書籍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