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死亡率這麼高, 為何士兵會向前沖?
古袋,兩軍對戰,死亡是不是很高?因為古代打仗,是以消滅對方兵力為勝,不像現代,可能就死兩三個人,但是已經把你的軍事通訓系統控制住了就算贏了。
比方說,你方三萬,我方一萬,共4萬人火拚,按常理,假設大家的武力、智商是一樣的,我方一萬戰死,同樣砍死你方一萬,共死亡2萬,也即死亡率是50%,對嗎?而你方活著的2萬人中,至少有幾千個要殘吧?那可是操真傢伙乾的啊!又比方說,你方三萬,我方也三萬,假設大家的武力、智商是一樣的,我方三萬戰死,你方頂多留下三千,那麼死亡率將高達95%?以上的死亡率,僅僅是針對全軍做統計的,對於沖在前面的人來說,死亡恐怕更高啊。比如我軍一共三萬人,我沖在最前面,碰到敵軍中沖在最前面的,假設我倆武力、智商相同,我活下來砍死他的機率是50%,我再砍死下一個而自己不死的機率是25%,再砍死第三個而自己不死的概率是12.5%,以此類推,我砍死第十個敵人而自己不死的概率是0.097%,也就是說,我砍死十個敵人並且成功活下來的機率連千分之一都不到。一場三萬人vs三萬人的戰爭,至少要持續一個小時吧,其實砍死一個人也不過就一二十秒的事情,這一小時的戰爭里,如果我是沖第一個的,我恐怕要和幾十個敵人交手,按概率計算,我活下來的機率,可以說連一億分之一都沒有。而對於沖在最後面的兵來說,活下來的機率稍大,因為前面有幾萬人,一小時都未必輪得到你,如果幸運的話,你還沒開始戰鬥,我軍已滅了對方。但是倘若我軍不敵,你最後一個落單,雙拳難敵四手,必死。總體上來說,最後面一個兵的死亡率在50%左右。
當然,以上只是都只是基於一個假設,假設大家都是英勇做戰。倘若都是甩滑頭之人,我是第一個的,故意走慢一點,讓第二個行外,然後我再往部隊後面擠,繞到第三,四上的後面,趁機開跑,便有機會活命了。而沖最後一個的更是容易活命,只要看前面行勢不對,拔腿便跑,反正你是最後一個,前面的都死絕了,不死的也是跟你一起跑的,你也不用難為情。這樣一計算,問題就來了,倘若英勇做戰,沖第一個存活率不到億分之一,沖在最後一排的存活率為50%,那為何不甩滑頭跑掉?我相信人性都是怕死的,尤其沖第一個的面對99.9999999%以上的死亡率時,誰敢說他不害怕?古代戰爭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有沒有高手可以解讀一下?
可能有點亂 你自己慢慢看 我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首先你得明白 打仗這事兒不是打架 不是說一堆人輪了砍刀上去就干逮誰砍誰軍隊是有組織性跟紀律性的 你念書的時候軍訓天天整那個整齊劃一 就是為了這個效果各個國家時代的軍隊建制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每個國家每個時代每隻軍隊 都是有自己的建制的 打個比方 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從冷兵器講起 不要被國產電視劇給迷惑了 打仗講究個戰略戰術 戰略是大方向 戰術則是臨陣指揮就是咱說的 排兵布陣 一隻軍隊 是由不同裝備 不同質量的兵種所搭配而成的 從武器到鎧甲裝備 再到職能 而指揮官要做的就是如何搭配使用這些部隊 就跟你打牌怎麼搭配使用手裡的排是一個道理你看看好萊塢的古代戰爭片 士兵都是結陣行進戰鬥的 為什麼? 為了發揮最大戰鬥力 歌怎麼唱的? 團結就是力量 士兵可以根據自己在戰場上的不同職能而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以及防禦力 你可以理解為 無數只小部隊排成的方陣 圓陣 再組成一個宏觀的大陣型 這些小方陣既能發揮戰鬥力 又便於指揮官指揮
這時候你會問了 這跟怕死不怕死有什麼聯繫? 聯繫大著了 你聽我慢慢道來首先 按國產電視劇的演法 將軍一嗓子一喊 大家就衝上去砍 戰鬥模式為 一一捉單搏殺 砍了完一個 你再去找下一位 這時候你碰上一位比你魁梧穿著厚實鎧甲的哥們 你怎麼辦 而且你還得考慮 要是我受傷了 力氣用完了戰鬥力防禦力降低了怎麼辦 是我我也慫 因為你是一個人在戰鬥
結陣就不一樣了 我左右都是哥們緊挨著我 每個人各司其職 有人攻擊有人掩護 敵人單個能力強不怕 咱們人多就是力量 一根長矛捅你你能格擋開 七八根呢? 不是人人都跟趙雲似得假定你在陣前第一排(一般站在最前面的都是最勇敢最健碩的士兵),是不會讓你一直在第一列的 你受傷或者力氣用盡或者陷入危險 這時候這個小部隊的指揮官(什長、百夫長一類的)則會指揮其他士兵掩護你 你則退後(不是說跟你感情好愛惜你,是因為你所在的位置如何出現缺口,你會害死你周圍的戰友,導致整支小部隊陷入危險) 陣型一散 這支部隊就剩下潰散跟被屠殺 並且疲憊、傷亡較大的部隊 只要允許的情況下 指揮官都是會撤回來的 不會要求你一直戰鬥 否則只會降低效率 增加傷亡 然後發生潰散 讓其他其他部隊 甚至整個軍團陷入困境戰場上 事實上跟上面其他朋友回答一樣 真正在戰鬥階段的死亡率是不高的 一隻部隊要麼出現一定傷亡率 並且在持續攀升的情況下 或者是突然受到驚嚇(比如被埋伏、被大規模武器比如投石車、重弩、大炮從人群中間貫穿、被騎兵從屁股後面衝鋒如此等等)或者戰鬥無望的情況下是會立刻轉身逃跑的 甚至前面的部隊潰散 後面的還沒接敵 看見前面跑 後面的也跟著潰散的
而精銳部隊 老兵部隊 所展現出來的優越之處就在此——士氣比普通部隊(特別是充斥雜兵、新兵的部隊)要高出一截 他們對於戰鬥的慘烈承受能力更高 更淡定 又或者是本部隊的精神士氣所感染所爆發的榮譽感 致使他們能承受更高傷亡更慘烈的戰鬥 甚至在特殊情況下戰鬥到最後一個人那麼傷亡從哪裡來?
追擊!敵人一旦潰散,失去戰意,就等於屠宰的羔羊,勝利方部隊當然不會心慈手軟,等著你恢復元氣了再跟他玩命。 一旦一方發生潰散 並且引起連鎖反應 這時候才是毀滅性的的 咱們成語怎麼說的 兵敗如山倒 為了逃命 會發生大規模的踩踏 混亂 自相殘殺(比如人多堵路堵橋) 幾千人的騎兵都能追著幾萬人跑 你會問 為什麼跑的人比追的人多都不掉頭還擊? 還是一個字 亂! 士兵亂成一團 無法形成組織 士兵找不到軍官 軍官找不到將軍 你想要呼喚戰友組成陣勢還擊 卻無奈身邊都是陌生人 沒人響應你那麼這個戰損跟逃跑傷亡比例多大? 打個比方 一場敗仗幾千人的傷亡 可能戰鬥階段死兩到三百人 追擊階段則是剩下絕大部分......
那麼一支軍隊 能惡劣情況下死扛的老兵 精銳 都是少數 絕大多數都是情況不對就散夥的士兵 作為指揮官 你該怎麼做? 答案是 勝利!讓敵人先崩潰 沒有人會在敵人逃跑 投降的時候 自己也轉身逃跑
精銳 普通部隊 雜兵 讓每一種部隊所受的傷亡都在他們的能承受傷亡以及心理打擊範圍以內 並且互相配合 支援 盡量以優勢打劣勢 比如說 敵人幾百騎兵衝上來 你這支部隊裝備的是朴刀 騎兵一衝鋒 鐵定玩完 怎麼辦? 火槍 弓箭 弩手佔據高地攔截射擊 長槍兵正面迎擊 如果對面弓箭手放箭怎麼辦? 長槍退下來 裝備大盾的士兵列陣防禦掩護 戰術多變 你可以自己思考 只要指揮官指揮巧妙合理 傷亡是不高的然後心理
題主見過魚吧 大海里的魚群 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假設一隻鯊魚一次性只吞掉一隻魚 你一隻魚出現在鯊魚面前的時候活下來的幾率是多少? 如果你跟一百隻魚呆在一起 出現一隻鯊魚 那麼你被吞掉的幾率 就是百分之一 況且魚群結成魚陣 本身就有一種防禦能力在裡面 如此類推 人總會有一種僥倖心理 總會覺得 不會是我 並且隨著你參加戰爭次數的累積 你對於生死會逐漸麻木然後就是人的盲從性 有本書 是個法國哥們寫的叫《烏合之眾》 講的是大眾心理學 大概意思就是說 單個的人 一旦進入某個集體 群體當中 你會被去自我化 你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你的思維會被周圍的群體環境所感染 打個比方 平時你一個人沒膽子乾的蠢事情 幾個哥們在一起一慫恿 你就有膽子去幹了 平日里挺慫的一哥們 你被融入到環境當中去了 大家嗷的一嗓子就熱血沸騰的衝上去了 你也會控制不足腎上腺素一激動就跟著上了 (集結號看過吧,看裡面那個戴眼鏡的指導員在戰場上的轉變你就明白了)再加上國家、軍隊對你的教育 你可以理解為洗腦 然後站前熱血沸騰的動員 然後自身的榮譽感 整隻部隊的集體思思 對敵人的仇恨 這些都能支撐你衝上去最後是制度
軍中有賞罰獎懲制度 贏了 陞官 發財(繳獲戰利品) 改變命運 輸了 全軍潰散 也不是你的責任 但是你主動逃跑先逃跑 督戰隊這種存在你知道吧 不當場砍了你殺一儆百 也得過後追究你的畏戰行為(現代比較文明 除了戰場上 都得上軍事法庭) 古代都是抓回來弔死或者砍頭 還別說你的行為 對你的將來 家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某志願軍戰士因為被炮彈震昏被俘,被開除黨籍軍籍剝奪政治權利關起來,然後孩子前途全毀,WH大革命再被.....你懂得)說的有點亂 明天要上班 就講到這裡 有空再補充
第一,古代打仗死亡率並不高,一般都是陣型一亂,士氣一丟,大家都爭相逃命了。
第二,現代戰爭死亡率才是高的嚇人,一戰的凡爾登,索姆河等,一仗下來就死幾十萬人。
第三,集團衝鋒,如果你一起沖,死亡率反而會降低,如果你孤零零落在後面,就等著被集火吧。
第四,古代有聞鼓不進斬,還有督戰隊這種東西。請題主嘗試一下在好幾萬人沖飯堂的時候逆著人流前進…噢,對了,他們手上還都拿著叉子,磨利了的。
很多時候,是用鐵鏈子鎖著步兵,由騎兵押著往前走的。比如波斯軍隊在卡笛西亞戰役中是這麼乾的。還要搭配督戰隊,打贏了有可能活,轉身跑確切無疑是個死扣押全家老小做人質,逃跑了統統處死,這是曹操軍隊乾的事。最後就是,博命成功好處很大。打下座城市,分套房子和女人是可以的。
樓主知道坎尼會戰嗎?漢尼拔指揮五萬人以傷亡1000人的極小代價,全殲七萬人的羅馬軍隊。這是古代軍事歷史上最經典的殲滅戰,漢尼拔的中路部隊誘敵深入,兩翼迅速包抄,將羅馬軍隊圍在了一處盆地,在羅馬軍隊無處可逃只能死戰的情況下,迦太基人竟然也幾乎沒什麼傷亡。真正的古代戰爭就是如此,往往是勝利的一方付出極小的代價,失敗的一方卻損失及其慘重,倒不是雙方指揮官水平差距太大,而是正如之前幾位回答的那樣,陣型一旦被破壞或者處於極不利的形勢,就會兵敗如山倒而被對方隨意砍殺。
在十五年後擊敗漢尼拔的扎馬戰役中,坎尼之戰的敗將之子,大西庇阿率領羅馬人在面對戰象的情況下也僅以1500人的傷亡代價就消滅了迦太基人的三萬五千大軍,而且是如法炮製了漢尼拔的成功戰術,這場會戰的過程是這樣的,摘自百度百科:
敵對兩軍戰鬥隊形編成的原則是:輕裝步兵在前,其後兩列橫隊是重裝步兵;兩翼是騎兵。羅馬人特別加強了自己戰鬥隊形的右翼,在此配置了4000—5000努米底亞騎兵;在左翼是2000—3000羅馬騎兵。迦太基人把自己的騎兵平均分配,而將戰象和輕裝步兵置前,並把戰鬥隊形的第二列橫隊配置在第一列之後200米。為了同迦太基的戰象鬥爭,西庇阿指定了專門投擲手。受過訓練和具有經驗的羅馬軍隊在素質上超過迦太基軍隊。戰鬥由迦太基人發起,把戰象投入衝擊。但由於羅馬軍隊投擲手機智行動,並用喇叭和號角發出強烈的喧囂聲,致使迦太基戰象調頭回走,在步兵和騎兵隊伍中造成混亂。羅馬騎兵趁此轉入衝擊,爾後有意後退並將迦太基騎兵從戰場上吸引開。漢尼拔決心以自己的步兵包圍敵人兩翼,並為此使軍隊的兩列橫隊從兩翼開進。羅馬人也重複了這種機動,於是戰鬥成為戰線正面的衝突。在激烈戰鬥過程中,西庇阿命第二列橫隊的軍人——主力兵成大隊地前出至兩翼側並拉長戰鬥橫隊而包圍敵人。迦太基人由於受到從兩翼的衝擊, 開始後退。 羅馬人將最有經驗的軍人——後備兵投入戰鬥,編成方陣(10列)並衝擊由老兵組成的迦太基人的第二列橫隊。迦太基人經受住了這次突擊。但這時他們受到展開的羅馬騎兵從後方的衝擊,於是這就決定了交戰的結局。迦太基的軍隊被粉碎。其損失達萬人之眾。漢尼拔得以逃命。羅馬人共損失1500人。 點評:在扎馬的交戰中第一次實行了戰鬥隊形的梯次配置,擴大了軍隊的機動能力。戰鬥隊形的第二列橫隊得以機動靈活打退突擊或向敵人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戰鬥隊形的縱深增大了。不僅騎兵,而且成縱深梯次配置的步兵也成了機動的手段。對羅馬人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交戰開始之前東努米底亞皇帝馬西尼薩轉到了他們一方,他強有力的騎兵在羅馬人的騎兵中造成了總的優勢。
可以看出,這兩位軍事奇才都沒有把自己最精銳的部隊放置在最前排,羅馬人的主力部隊始終在第二梯隊,處於前排的是投擲部隊,這樣可以實現部隊的交替戰鬥,從而就減少了樓主說的前排部隊戰鬥壓力太大的問題。在戰役的決定性階段,羅馬人才動用了最精銳的老兵,向迦太基人發起了致命一擊,這就等於第二梯隊的大部隊全部得到了輪換,同時也避免了最精銳的部隊被對方的遠程火力和騎兵部隊消耗掉。而真正決定這場戰役勝負的因素,則是雙方的騎兵,是迦太基騎兵的失敗導致了步兵大部隊遭到包抄,包圍之勢一旦形成,步兵陣線立即就會瓦解,迦太基人也只能被宰殺了。
西庇阿和漢尼拔究竟誰的軍事才能更高,一直是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這兩人都毫無疑問是偉大的指揮官,指揮才能不相上下,漢尼拔兩次與西庇阿父子較量,雙方的軍力和軍事才能都差不多,但兩次戰役都是勝利一方付出極小的代價而失敗一方几乎被全滅。勝利一方的士兵可能還沒正兒八經的和對手過幾招,就看到己方的騎兵已經出現在對手身後了,然後就是追上去砍腦袋這麼簡單了。
那麼有沒有勝利一方九死一生的戰役?有,羅馬人又給出了師範,這就是著名的皮洛士戰爭。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皮洛士戰爭 (前280-275年),又稱為大象戰爭,是指羅馬出兵消滅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希臘城邦的戰爭。這場戰爭因為希臘伊庇魯斯的皮洛士大王使用大象攻擊羅馬而得名。
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在統一義大利北部後,便開始計劃佔領南義的希臘城邦。公元前282年,羅馬在從海路救援其在南義的同盟圖利市的時候,因不慎闖入另一城邦他林敦的範圍,而遭到其攻擊,兩國於是開戰。他林敦為南義最強的希臘城邦,羅馬希望成功佔領他林敦,以威懾和統一希臘其他城邦。他林敦自知不是羅馬強大的陸軍的對手,因此以自費僱用三十五萬步兵和兩萬騎兵為條件(事後證實為吹噓)請希臘的皮洛士大王出兵相助。公元前280年初春,皮洛士大王親率極高素質的職業僱傭軍共兩萬五千多人,在他林敦登陸。其軍隊組合為騎兵三千人,弓箭手二千人,投石手五百人,重裝步兵二萬人,大象十九頭。但皮洛士看到他林敦歌舞昇平的情況後,大失所望,自知他林敦的三十七萬大軍沒有指望。但因皮洛士懷有征服羅馬的雄心壯志,因此決定以自己所帶來的兵力與羅馬軍決戰。首度交戰:開戰之初兩軍均無法突破對方陣列。皮洛士便命令戰象衝鋒,形勢瞬間變化,羅馬士兵完全不能抵擋,嚇得四散奔走,皮洛士的騎兵隨即對羅馬軍進行圍殲,羅馬損兵七千多人,退守維努西亞,死守不出。但皮洛士亦損失四千多人,且無法在異地補充,因此並未獲得很大優勢。
再度交戰:皮洛士派人與羅馬議和,但因條件過高未果。雙方繼續僵持。公元前279年,雙方在準備充足後,再度決戰。羅馬人誘使皮洛士至阿普利亞的阿斯庫路姆進行決戰,成功利用山谷、兩側樹林等有利地形化解了皮洛士大象和騎兵的威力,雙方打成均勢。第二日皮洛士成功佔領地利,其大象再次發揮威力大敗羅馬軍,致羅馬損失六千兵馬及一名執政官。但此次勝利皮洛士也損失了三千五百人,其中大多為馬其頓式的精銳傭兵,難以補充。皮洛士無奈地說:「再這樣勝一次,我就可能沒有軍隊了。」後人於是稱這種得不償失的勝利為「皮洛士式勝利」。兩次交戰,皮洛士之所以慘勝,在於勝負的天平總是反覆波動,在首度交戰時皮洛士的戰象衝垮了羅馬人的陣線,但羅馬人及時的退守關口,致使皮洛士大軍的追擊受阻,由於羅馬人死守維努西亞,可以看出皮洛士的追擊部隊進攻維努西亞也付出了代價,算是為羅馬人挽回了一些戰場上的頹勢。我沒有找到關於雙方均勢時的傷亡數據,然而羅馬人的兩次崩盤都是出現在戰象登場之後,而戰象無疑對陣線具有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可以推斷,羅馬軍隊的傷亡主要發生在被戰象衝破陣線之後。而皮洛士是塞琉古的國王,塞琉古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直系血脈建立的希臘化國家,因此皮洛士大軍的作戰方法是非常希臘化的,也就是依賴精銳的重裝步兵組成的方陣來維持陣線。方陣作戰的特點就是陣型嚴密,不能像羅馬人那樣輪番換著進攻,方陣步兵確實存在著樓主擔憂的那種前排士兵持續作戰的問題,但是前排士兵持續作戰不等於必死,因為方陣兵都手持4米長毛組成長矛陣,方陣的殺傷力不在於士兵的格鬥技巧或勇武,而在於密集的長矛向前推進所產生的不可抵擋的衝擊力,方陣兵並不需要什麼格鬥技巧,只要把長矛端直了就有殺傷力,後排士兵主要是為前排提供推力,從而推著前排士兵向前進,同時也可以鼓舞前排士兵的士氣。所以如果對方沒有強大的投射部隊的話,站在方陣前排的死亡率不一定高,而由於方陣極其重視陣型,衝擊方陣側後就成了擊垮方陣的最佳方法,所以處於方陣後排和側翼的士兵可能死亡率更高些。
講了這麼多羅馬人的戰役,不得不說羅馬人把冷兵器時代的各種對手都打遍了,強大的近戰步兵如希臘人,強大的近戰騎兵如帕提亞人,強大的游牧騎兵如匈奴人,強大的戰象軍團如迦太基人。羅馬的無數戰例已經足以說明,勢均力敵的兩支部隊的正面交鋒往往分不出勝負,而且由於雙方在正面對抗中打得都很小心,畢竟中路陣線被打亂就肯定被分割包圍了,所以也不會有慘烈的中路拼殺,而真正能決定勝負的往往在於側翼的戰鬥。誰的騎兵強,誰的機動部隊能先完成包抄,誰就能穩操勝券,而側翼的戰爭一般都是機動部隊實施快速打擊,所以也不會經常出現雙方排著整齊隊列互相猛砍的情況。這樣一來,前排士兵其實最擔心的是陣線崩潰時幾乎逃不掉,而不是進攻時幾乎死定了,在戰線崩潰前可能鎮守側翼的死亡率會更高,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想活命就必須打贏。贊同白不多的答案 冷兵器時代戰爭死亡率遠沒有現在高,大的死亡率往往發生在屠城和殺降。
至於為什麼士兵往上沖,可能有很多原因:
軍功:如秦軍,個人升遷、進爵、奴隸脫藉、罪犯免罪、甚至家人免除賦稅、勞役都可以通過敵軍人頭換算,秦朝法律又嚴苛,很多平民因罪充軍,因此秦軍作戰異常勇敢(史書多有記述,不舉例了)。
財物:很多游牧民族把打仗當成發財的機會,因此每到打仗,男女老幼毫無悲戚感(應該是搶別人時的表現吧,被人家殺進家裡估計不是這個表現)。
生存:游牧民族如果遇到天災,整個部族都會面臨生存問題,為了活命,還有什麼豁不出去的。漢族人也一樣,如果撐破了要被屠城還有什麼可顧忌的。
尚武的習俗:整個社會對軍人、尚武的認同會從小熏陶軍人的氣質,那個著名的斯巴達母親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軍紀:如果逃跑要被砍頭,那還不如衝上去拼一把,中外都有這樣的軍紀。
士氣:對於一直長勝部隊來說,強橫的氣勢會使人不顧性命。
信仰:這個不多說了,狂熱起來什麼都不吝了。
環境:不知你有沒有時候腦子一熱不管不顧的經驗?記得有不少參加過戰爭的老兵都提到過,戰場上有時候看見戰友犧牲或是幾碗壯行酒下肚,眼就紅了,什麼都不在話下了。
榮譽和責任:軍人有軍人的榮譽和責任,有時候生命並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時候可以不死的場合也會有人慷慨赴死,比如艦長與戰艦共沉,中外都有。有些退卻的的軍人受不了指責或是自責而自殺,或者在下次戰鬥中更瘋狂地往前沖。據說溫泉關倖存下來的兩個人的遭遇也說明了這個問題。。。。。。題主能舉出一個實際戰役中雙方的戰損比都達到你說的這個水平的例子么?事實上多數古代戰爭戰損比達到個百分之十左右就可能出現崩潰了吧?就算是精銳部隊,野戰而非守城戰的話,也很難承受30%以上的戰損比,那種十幾萬人被打得就剩幾千人都是主要在崩潰中被追殺和逃散而損失的,正面戰場上對衝出現那麼大傷亡還不跑是不可能的。至於說為什麼會往前沖,第一,違抗軍法,臨陣退縮,都是死罪,除非你能確定這場仗輸定了,大軍會被打散沒人會來追究你的責任,否則你往前沖還有可能活,往後退必死無疑,可能家人還要連坐。第二,沖在前鋒的一般都是老兵,他們很清楚,衝上去壓制住敵人,生存幾率比較大,作為前鋒崩潰逃跑,那麼要麼是被後面大軍執行軍法,要麼就是被敵人追上從背後殺死,活命幾率更小。第三,如果是軍戶制的兵,那麼是世世代代吃這碗飯的,你當了逃兵不但要被通緝,全家的飯碗也就砸了,很可能就此就歸入賤籍了。如果是募兵制來的兵,多半都是指望著當兵打仗養家活口,立功受賞的,逃跑之後基本也就是衣食無著,面臨餓死,跑了也沒意義。但即使如此,古代的軍隊還是很容易崩潰的,戰損比一大,大家覺得仗打不贏,非精銳的部隊一般就崩潰逃散了。
建議玩一下騎馬與砍殺。打仗的時候誰都不傻。都看呢。一看自己這邊佔了上風當然猛衝了,全都搶著往前沖好收人頭。
但是要是眼看著自己這方打不過了,前面的一個個都被砍翻了馬上就輪到自己了,這時候還能不跑?就算有督戰的有執法隊,他們也是人,敵人上來照樣砍他們。所以其實勝負都取決於前排的那一撥。
根據萬能的二八定律,真正戰鬥的是百分之二十,剩下百分之八十是醬油。談何死亡率高,又談何往前沖不沖的呢。樓主說的情況肯定存在,但是注意以下幾點:
1、古代生存環境惡劣,死亡是常見的事,所以人沒今天怕死。2、越是勇敢的部隊,最後存活的可能性越大。 所向披靡這詞也不是白來的。
3、戰爭中最後的勝利者,既勇敢又滑頭古代將領最大的能耐也是入門的必學課,就是籠絡人心。你會發現一般得人心的將領或者統治者勝率要遠高於那些對自己下屬如同奴隸的人。
其實古代受限於指揮效率和訓練水平,古代戰爭一般是擊潰戰而非殲滅戰。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描寫我覺得還是貼近史實的。
其實很多事,不要按現代人的想法去想,設身處地地去想,仔細聆聽歷史的聲音,你就更容易得到答案。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幸福的時代,一個作為平常人可以生活得很不錯的時代,雖然有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實古代也有一些不錯的光景,那些時間的士兵其實也不會打仗,真正的那些我們神之嚮往的叱詫風雲的年代都是不折不扣的亂世。仔細去讀讀那些歷史,那是觸目驚心。我們來看看一些例子:
《秦朝統一六國時的血腥屠城 總人口竟損失三分之二》
《東漢末年三國戰亂究竟死了多少人?--文史--人民網》
《安史之亂的死亡人數_煮酒論史_天涯論壇_天涯社區》
蒙金戰爭:金朝全軍覆沒,平民死傷慘重,蒙古官方記錄1800萬金國百姓死亡,《吉尼斯紀錄》記載金國百姓死亡數目達3000-3500萬。(補充一下,多數是漢人)
身處亂世,作為百姓,不打仗就能有幸福生活了?沒有。而且中國古代基本上三種兵制輪流:募兵制、世兵制、徵兵制。軍閥們對士兵的家庭也很照顧,同時也有綁架作用。有很多情況下,作為士兵,你向前最多自己死,向後可能全家死(被自己人殺死或者被敵人屠城),靜下心下想像一下那個時代吧,想像你在這樣時代的軍隊裡面還有沒有後退的選擇。
別人答案裡面也說了,不一定是死了,大部分會逃散,或者被自己人踩死,也可能被督戰隊宰掉,還有就是受傷但是沒有雲南白藥。
真正被對方當場殺掉的,並不是很多,就連白起,也只不過是圍了很長時間,然後等趙軍沒有糧草,然後俘虜了40萬。古代的軍人可沒有太強的意志力,也沒有太強的紀律性,稍微有點意志力和紀律性,身邊人到都倒下,而自己還能夠堅持戰鬥,那幾乎就可以橫著走了。比較典型的可以從三國時候的一些軍隊說起。趙雲參加的白馬義從、麹義的先登死士、呂布的并州軍、董卓的西涼軍、高順的陷陣營、曹操的虎豹騎、劉備的白耳精兵、豬哥亮無當飛軍,這些都是精兵,對主將或者主公有忠心,受到重視,紀律性也強,狹路相逢勇者勝,古代就是這麼做的,能比對手多堅持一會,他們崩潰,那己方就勝利了。象棋棋盤上都規定死了卒不得後退的啊!!!!真打的時候有人執劍立斬逃兵的。一鼓作氣時,人應該都是熱血的吧。
富貴險中求啊,總躲在後面可能是安全些,但升官發財封妻蔭子肯定也沒你的份
鳴金收兵,在戰爭現代化之前,兩軍交戰基本是雙方各列戰陣交戰,士兵以戰旗軍鼓為令,大部分情況下那種死戰磕到底的情況基本是大決戰了。(這也是為什麼古代那些萬軍叢中,一騎絕塵,砍軍旗殺敵將的人受人追捧了)列陣對砍太傻?請參考歐洲近代史步兵站樁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