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乎發展到了第一個瓶頸期,大家覺得應該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產品上的迭代沒有創新的應用,原本的模型只是一個比論壇機制更好的話題產品。
運營上因為內容質量的保證還不能鬆開推廣。所以整個運營也走上一開始就設下的死路。一但鬆開運營可以想見一個論壇討論組就誕生了。水漫金山是一定的。但不鬆開現在的運營方式已經失去吸引力,沒有了大力發展的可能。這個瓶頸不是輕易可以走過去的,大家多發表意見。
我覺得有很大一定程度上沒有行業權威站出來說話,舉個例子來說:我所關注的社會學問題通常三兩個星期都沒有更新,沒有爭論的話,一個思維交匯的過程是無法建立起來的,知乎在這一點上應該學習豆瓣,雖然豆瓣也有好多水帖子或者類似於咆哮組一樣,但是通常我關注的部分和這些很少有交集的,也就是說一個社區是有必要分層的,當你的一個目標豎立起來,把註冊渠道打開,並不一定就是吸引很多無聊的人,因為這個圈子的基調,無聊的人找不到共鳴也就自然會離開了。
還有邀請通常是好友邀請,當然除了部分是諍友,其他無外乎思維趨同的人,我覺得應該邀請一些對這個圈子有益的,也有影響力的人進來,像在豆瓣公開課上課的fateface老師(當然前一段時間有所爭論,但是爭論都是很有意義的)我不相信對公開課老師的想法、問題感興趣的會是腦殘青年,當然網易公開課也是一個蠻不錯的推廣平台。哦,我想到這些。p.s 我覺得最好應該有一個筆記功能,就是對於問題的回答也許可以產生新的火花,那麼這個idea可以讓上一級的回答變成一個問題,同時仍然可以推薦給其他人,然後自己的主頁有相關存檔,恩,應該有強制性的標籤。邀請註冊的方式,有必要再堅持一段時間。知乎可以多一些時間,考慮一些開放註冊後的問題。我倒不是說考慮水的問題。Google、百度也被SEOer們搞得相當的水,知道、微博,水也是一樣多。要相信用戶自己有排澇的能力,有Spam,還不用Email了?去逐步調整演算法就是了,水不會動搖根本。都來水你,說明你火了(多美妙的水火關係)。IT話題過多,也不值得焦慮,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交叉的話題會自然出現並延伸到各個領域。
個人感覺,從信息類別上說,知乎與微博有差別。微博已經逐步定型,用戶已經習慣大眾偏好類的信息,哪天新浪微博上沒有八卦了,估計它就危險了。知乎在初期,因為第一批用戶以及問答這種模式本身的緣故,信息類型偏知識性和實用性,此類信息的熵應該比大眾偏好類信息的熵要低,那麼,知乎上的信息將不會如微博那麼混亂(熵增原理)。如果,用戶逐步確立了知乎上信息的可靠性、實用性,那麼知乎將有與微博抗衡的基礎。這是一條與大眾偏好不同的實用主義的路線。半個月前,我在微博訓練營提問過周源:知乎可不可以對一些專業的領域網站/平台,比如學校、行業機構/協會、行業圈子做API,讓高校/技校/科研專業師生,或某個行業裡面比較權威的人才加入進來,這樣有利於行業內信息交流、業內實名制交友,大家又會自覺地把各行各業最新的資訊和知識全帶入到知乎。我覺得知識流量與質量對知乎後期的發展同樣重要。
說一點個人的感受。
我認為知乎應當抓住「同樣知識經過不同層次不同人群思考後的碰撞」這一點來進行改良。我發現現在很多的問題都是答案熙熙,贊同寥寥。這個問題我確實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僅僅提出來作為我一介學生上知乎一段時間以來發現的一點小問題吧。
再一個方面,知乎上的話題太過局限,IT、投資、創業、招聘、哲學,差不多可以概括知乎上話題的80%了吧。當一個產品過於極端化之後,帶來的很大一個問題就是受眾群體的狹窄。我曾經獲得第一枚邀請碼的時候,很開心的邀請了一個玩攝影的朋友來,但快2個月了,他也沒有問過問題,更沒有回答過問題。問其原因,答曰:我不熟悉這裡面的話題,適應不了這個氛圍。 我覺得,能讓不同的人都有一種融入感,是知乎走好下一步的關鍵。
基於這個問題,我有個比較理想化的建議就是,知乎官方每周給出一兩個話題,不局限於IT、投資、創業、招聘、哲學,而是各種其他方面的,比如烹飪、化工、手工、天文...之類的,但也別搞得太高深,這樣一方面可以帶動不同群體的參與,二是可以讓一些不太了解某方面知識的朋友,能在逛知乎的時候對這些東西略作涉獵,或者有的朋友乾脆自己去查資料學習,這就又是一個新的好處,激勵人的學習。我這個想法很不成熟,但姑且在這裡提出來,作為拋磚引玉只用吧。另外,我認為知乎可以建立一種獎懲機制,比如現在我自己就把邀請碼作為一種獎勵,因為我發現邀請碼在存到(發放了的不算,存在手上的)3枚後,獲取邀請碼就開始很困難了,所以類似的,可以由一種獎懲機制,比如存到10枚邀請碼,可以兌換一個知乎LOGO的杯子之類的,也算變相的一種宣傳。不知這個方法是否可行,但也提出放在這裡作為一個建議吧。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個人在使用中發現的知乎一個不太方便的地方,僅僅是個人意見。就是在關注的一個問題有多個新回答時,每個人的名字是在瀏覽器頂頭列舉出來的,但是當只有一個新回答時,點進去就是直接跳轉到新答案。但這裡就有一個使用上的問題了,我習慣於同時點多個頁面讓其緩衝,節約時間,但是每次我都是首先點知乎的新回答查看,很多次當我就切回知乎新回答頁面時,那個黃色的提示背景已經消失了,面前幾個回答我不知道哪個是新回答,很讓人無奈啊....希望能做一點改進,讓只有一個新回答時,也在瀏覽器頂頭列出回答人姓名吧。
暫時就這麼多,以後遇到、想到再做補充。題目是如何走出瓶頸,不才認為或許是對基本點(初衷)有些混亂或遲疑~~~~拋出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問題,希望能幫到你找到你自己的答案。
第一、數據挖掘方面:目前註冊用戶幾萬個,問與答的數據非常龐大了,知乎需要從數據著手進行分析並進行一點點的微調+優化。收集用戶的「不滿」,進行微調。例如有人說知乎找不到類話題和答案(我就納悶:為什麼本題的相關話題還有「走出困境」?這也能當個話題?,這一定需要引導或智能內容分析)。例如有人說問題類別過於集中在IT、通信、互聯網、投資等等,那是因為其他類的問題沒人回答,為什麼不回答?人少?其他類的用戶不會用知乎?是否把普通用戶的人機交互都當成自己了?(我就納悶:為啥頂部的搜索話題、問題或人這個框,後面的按鈕是「添加問題」???我的一個室內設計朋友說,神經啊,看不懂,不知道到底是搜索還是添加了。倒不如弱智一些,分三個鏈接更容易接受,什麼?頁面亂七八糟?那就找些UED想想辦法吧,別自作聰明,那不好。)等等N多問題,請多思考為什麼,請多思考用戶的「不滿」!
第二、問與答的質量機制:細心的用戶會發現,問題無非兩種類型,社會型與個人型。前者回答N多,質量還高,後者回答N少,質量還低。為什麼?為什麼不高質量回答?是否需要引導?是否需要建立更優秀的質量機制?
第三、黏貼用戶的機制:為什麼會員登錄會變少?因為答案讓人不爽了。因為問題解決不了了。因為很難找到情投意合的了。因為大家的需求升級了。因為。。。等等。想找朋友的依然很難找到朋友。用群組?用話題引導?用等級?請多多思考。
第四、開與關的矛盾關係:知乎的內容質量是第一根本要素,如果水了,相信沒人來了。因此還得閉合註冊,真的就是推廣的瓶頸了么?其實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各色的朋友,只是目前知乎的平台更適合IT、通信、互聯網、投資等類的用戶。例如,我有室內設計師朋友,他的周圍還有更多的室內設計師朋友,也有醫療健康、美食專家等等類的朋友,為什麼他們不推他的朋友來呢?因為這裡不爽,為什麼不爽?操作不爽?問與答很不及時?(問一個問題一個月都沒人答,他可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來關注問題並把問題散播開來。)?到底什麼不爽?如果大家都爽了,一定會形成口碑推廣,很難完成,那就慢慢來。
第五、知乎團隊的年輕化:知乎團隊很年輕,但又在操作一個很社會化較複雜的平台,一定會有N多問題很難解決。就像知乎的問答一樣,有複雜有簡單,有高度,有深度,有個性,有年長的問題(怎樣給兒女一個成長的環境,開復老師回答的很ok,你年輕你就回答的不好),等等很多層次的問題,團隊一定也同樣需要這樣一支複雜的團隊有機的組成。
第六、堅持己見與隨波逐流:有能力引導用戶,那就就堅持己見;否則就跟著用戶需求屁股後面追。兩種境界,兩種體驗。
第七、專家、普通會員與激勵之間的關係:專家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專家憑啥天天給用戶解答問題?沒價值?又一個28結果,20%是專家、80%是普通會員,想辦法讓他們搞好關係。
第八、此處省略15000字。
用了一大堆的問題拋給問的人,僅希望這些問題能幫助思考出結果。互聯網上方法多的很,最適用是關鍵。同意李文韜和趙世奇的回答
我先說說我對知乎的真實感受,在使用知乎的那刻開始,就已經不再上新浪微博了,現在知乎和google reader、博客成了我的必修課,而且從中我找到了從來沒有的快樂,逐漸在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所以,我從來沒覺得現在是知乎發展的一個瓶頸期
另外,確實如上述兩位所說,在深入使用知乎的一段時間裡面發現還是有些問題的,比如在這裡沒有分類功能,無法將自己關注的文章放到自己習慣的書架中,且大家都不太願意先讀完別人的回答再回復或者補充,造成了重複的信息很多,回答散且互動少。
而且我個人不認為要運營就是放開註冊門檻,這個不得不再說出我以前的觀點,會員制度還是需要的,單憑每個用戶的自覺自愿來回答問題還是不可取,但是並不是說會員制度就是發勳章,知乎的會員制度其實就是專家制度,建立知乎領域中的專家體系,在用戶提出問題時可以自動將這個領域的專家推薦給他(提醒他可以邀請他們回答問題)。
只是個人的想法,必有不妥之處,希望大家回帖討論,另外,希望知乎越來越好我的建議只有一條:想盡辦法抓緊現有的用戶!
大家都覺得現有用戶群覆蓋面窄,話題局限,這是事實不假。但是,假如給知乎現有用戶群畫一幅像,我們會看到什麼?
我們會看到中國最富朝氣的一群人,他們勇於嘗試新鮮事物,他們坦誠、合作、愛思考、願分享。這不正是知乎這樣一個知識分享平台最需要的用戶嗎?
他們也同樣需要知乎,為此他們能忍受知乎初期的種種不足,願意為知乎出謀劃策,他們都希望幫助這個平台持續成長。天下哪兒還能找到這麼好的用戶?知乎如果能長期保住這部分用戶,讓他們保持參與的熱度,不斷尋找新的話題,不斷分享各自觀點,構建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也許短期用戶增長慢一些,卻能有效引導新用戶適應知乎的氛圍,為後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若是這部分用戶保不住,即使換十倍其他用戶來,也難以讓知乎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從競爭角度看,如果有其它網站也做類似事情,他們首要爭奪的也將是這部分用戶。把這些用戶留住,將是知乎最大的優勢。當然,我說的這些沒有考慮一些其它因素,比如盈利啊、融資啊、上市啊,考慮那些,事情會不大一樣。用戶的不滿,就是知乎走出瓶頸的機會。
我不滿我提的問題關注度太低沒人回答,在知乎上高手眾多,有些問題我甚至願意花錢買答案。
我不滿就算有人回答,也過了好長時間,這些答案本應該早點到來,如果有一個自動匹配機制找到回答問題的人,並且有激勵機制鼓勵人們儘快回答。
我不滿由於遲來我的答案往往在幾十樓造成影響力衰減無人捧場,即使我的答案擲地有聲。
我不滿知乎過於嚴肅不解風情,無論問題性質很容易摺疊答案,摺疊機制有效的同時誤殺率也很高。
等等等等…… 機會是無窮的,關鍵不要將自己裝在框里開放註冊可取,但對於「水軍」或者是「專家」區別對待就更好了,這裡我先說說我個人的一點想法:對待高質量的用戶擁有更多的許可權包括提問題或者是評論或者是贊同,對待剛入門的用戶有一個考核機制:比如可僅僅只提供瀏覽和提問、回答、評論上限(比如最初的這個上限都是5),如果不是水軍、是知乎的真正用戶,他會很珍惜僅有(5次提問、評論、回答...)的機會,如果只是一個需要瀏覽內容不愛回答的人這已有的許可權也就基本夠了;因此對於知乎高質量內容的定位也基本沒什麼影響,對於考核通過的用戶便有可以具有更高的許可權,這裡涉及到升級機制。。。。。。上面主要涉及到的就是一個考核和升級機制,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我相信要做到還是有難度和挑戰的,具體要怎麼去做還得看知乎團隊的了
知乎現在開始面向大眾了,所謂的問題也就產生了。我認為現在的問題產生於專家型用戶與大眾用戶的特點不同——簡單說就是專家是特定人群(特點鮮明),而大眾是非特定人群(特點複雜多變)。知乎本質上是一個專家價值觀的社區,李開復老師和keso等早期有影響力的專家對這個社區人氣和價值觀定位的貢獻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如何強化抓住核心用戶群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的建議如下:
- 凸顯專家群體的稀有度。放開瀏覽權,但不要開放註冊——仍然保留原來的邀請制,讓珍惜知乎賬號的准專家型用戶繼續用傳統的方式進來,不稀罕這個ID的非專家型用戶可以有自己隔岸觀火看熱鬧的自由——隨意看看或者通過圍脖、RSS等方式看到知乎的精彩問答。
- 吸引新的專家型用戶。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靠原有的邀請方式,而是需要通過建設社區功能來吸引專家用戶產生上知乎的動機!比如,建立一些官方的專家名單,這些專家名單的成員由該類型問題最活躍用戶中回答質量最優的一些人組成,並且由這些人來推薦他們認可的人。這個功能可以叫做領域名單——專家型用戶可以整理一份自己承認的某領域的專家名單,如果Ta在知乎有ID就可以直接鏈接過去,如果沒有id則可以請求認識這個專家的人邀請Ta加入知乎。這裡包括回答的專家也包括提問的專家。
- 運用人際關係功能留住專家型用戶。專家型用戶一般是喜歡知識的人,這些人的社交與圍脖、QQ、FB之類的SNS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才是知乎吸引他們的地方。只有專家可以擁有的社交圈子SNS功能,讓專家可以更自由地與其他專家建立人際關係。實際的功能也不複雜,比如SNS形式讀書俱樂部功能(每個人可以編輯自己的圖書分享和歸類目錄,然後選擇是否共享它們或如何共享它們,類似豆瓣讀書但形式要精簡,不需要加入太多大眾社交元素)、RSS俱樂部、專家排行榜——每周動態更新。其中可以根據回答質量分出第一專家組(本周排名1-7)、第二專家組(8-21名)、第三專家組(22-49名)幾個層次。第一專家組的成員具有極高的社區影響力,從而推動這些專家持續地產生活躍的影響力。……這類的SNS點子容易想,但重要的是要簡單明了的做出來,這種功能一旦建設好,這些核心用戶就一定會持續地粘在知乎上,不必擔心知乎引向大眾後核心用戶流失的問題了。
以上淺見,希望知乎團隊可以看到,我愛知乎,由衷希望知乎越來越棒!
解決目前最大的一個矛盾:註冊用戶數量的大量增多,而導致知乎社區質量的下降:最明顯的是重複問題或者說質量低劣的問題增多(那種過於泛、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為提問而提問的);專家型的或者說質量很高的回答減少。知乎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我覺得對於同一個問題,在百度知道的答案與知乎的肯定會不同,知乎會顯得更加專業、更加有效。
另外,對於這種問答型的社區,針對同一個問題必然會有很多的回答,這個時候如何讓用戶很方便的看到最合適的答案?注意這個「合適」,假設大家對於同一個問題都有比較好的見解,而這些觀點又都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這樣必然導致從不同角度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對於最「合適」的答案有不同的選擇。
就上述問題,我提出的改進方法是:
對於那種個人問題,只允許最多有3個答案顯示在用戶面前,同時讓用戶對這幾個答案進行投票,認為這3個答案有效或者無效,當滿足某個條件時,會認為這個問題已經得到完美解決,此時不再允許新的回答。這裡有一點不知道妥不妥當:就是如果當那3個答案有一定數量的人認為它有效的時候,不再允許其他人就這個問題提出新的答案,也就是採用一個用戶推薦的制度來呈現最有效的答案,同時盡量讓那些無效的信息沉底。這裡可以有一種操作:當專家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時,會無視上面的規則,即會將專家等級的用戶答案,排放到第三的位置,同時將原來第三位置的答案降低一位(就是將專家答案的有效數設置為原本第三位置的有效數,然後將原來第三位置的答案有效數-1)。這樣當其他人認為專家回答不好時,依然會把原來第三位置的答案浮出。
對於這種討論型的問題,不妨直接放置到另外一個分類裡面,這種問題回答的呈現數目不受限制。
另外,需要提醒一下知乎的是:用戶上知乎,為的就是能夠找到比百度知道、google搜索更加適合自己的答案,我覺得這是知乎的生命力所在。假如有一天,知乎太過於關注註冊用戶的數量,我會很遺憾又一個原本很好的產品淪落了。
所以,我覺得知乎應該大膽的對用戶本身提出相應的要求,也就是為了保證知乎社區的質量和最初的吸引力,由知乎制定一些規則。這些規則的實施可以通過用戶之間的監督來完成。比如說:如果有很多用戶認為你提出的問題質量太低或者其他一些影響知乎社區質量的行為,這個時候也許用戶會在某段時間內無法再提問題。
另外,針對上面的問題,我覺得應該要解決的另外一個問題是:
如何去區分一個問題的質量高低?然後,如何處理?
我提出的改進方法是:
區分一個問題質量高低的因素最關鍵的是:用戶的關注度。而用戶的關注度,首先是問題的回答數量,如果一個問題在一段時間內沒人回答,那麼此時我們會認為這種問題是質量最低的。然後,如果一個問題都有多於三個的回答,這時候按照上面提出的原則,以那三個答案用戶認為有效或者無效數的總和來進行排序,這個數字越大,認為這個問題的質量越高。
這時候要處理的其實是那些低質量的問題。
另外,就提高知乎問答社區的改進方法:關鍵在於增多專家型回答的數量。可以通過邀請已經在本領域有一定威望的人過來。當然,更好的就是,作為一個問答型的社區,知乎能夠培養自己的專家。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今天剛到知乎,對知乎談不上有多了解,而且,我本人在這一領域也沒多少經驗,不過我喜愛知乎這個產品,並希望它能夠做成功。姑且拋磚引玉吧!
------------------------------------- 兩個多月後再來看這個問題,覺得自己答的很膚淺。說的都是表面的東西,那時候也許都沒有感覺到知乎真正的價值在哪。問方,答方,兩者很難是一步撮合的,一步的天然撮合率很低,近乎「緣分」。從問方出發,要多走一步,從答方出發,也要多邁出一步。知乎是個平台,這兩個鵲橋之步就得靠平台來搭了。
問方那一步,是問題具體化和概念規範化;答方那一步,是碎片化信息拼合。
知乎上的問題,多為「二維問題」,不像是「大海為什麼是藍色的」這樣的「一維問題」,「一維問題」的答案近乎碎片化信息,谷歌度娘維基大神在上,這些「一維問題」沒有市場了。「二維問題」有時候問方自己也不知道要問什麼具體問題,不知道去搜索引擎上搜什麼,無從入手的問題,像是對比型問題、方案擬定型問題、發散性問題等等,例如:我想做個周末party的視頻短片,怎麼入手啊?這個問題涉及技術、管理、活動組織、新聞學、心理學等太多方面,但能用上的又很淺很淺,誰願意為這個破問題寫一篇長篇大論呢?
所以得有個為問方提供輔導的機制,問題的具體化和概念的規範化,不用形成思維導圖那麼複雜,至少把問題要素的發散幫他做一下。那麼上述二維問題就成了家庭party一般拍什麼好啊、室內環境視頻怎麼拍啊、業餘視頻短片後期怎麼做啊(其實還能再拆為有什麼傻瓜型視頻編輯軟體啊?XXXX怎麼用啊等等)等等一維問題。
對提問者一定要友好輔導,不然隨著平台數據越來越多,提問者就會被暗示「先去搜搜已有答案」、「不要做伸手黨」之類的,這樣問答平台就又成了資料庫了。
這方面感覺知乎現在僅僅是用管理員閱讀+個人關注來實現「人工置頂」似的效果,得要對問題有一定的加工再推,這些工作可以先由管理員嘗試而後調動用戶來做嘛。可惜現在可用的操作手段很少,比如幫他加標籤。其實還可以拆分他的問題,生成子問題,然後做多對一的重定向,其中較為標準化的子問題,可以利用關鍵字引用已完成的歸檔問答。
答方,都不願意回答太「泛」太「大」的問題,那得長篇大論,本質上就是逼迫答方去完成思維導圖、問題拆解、碎片拼合之類的,這對答方的要求太高了。答方更願意的是,看到一個問題,受到點小啟發,想說個三言兩語,發帖,然後他也繼續關注著看。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那幫人就是這麼討論哲學的,一個人說一小段碎片,然後另一個繼續說,有人可以中途形成觀點,有人可能中途放棄之前的觀點,最後大家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東西。
我的想法就是將原先問方和答方這兩個角色變成三個或是三個半,產生一種過程貢獻人,俗稱「熱情的圍觀群眾」,他受啟發於問方,他可以處理問方素材、補充問題,他也關注,他啥也不知道,但他也能貢獻。
這樣就避免了問方因問題問的太差而遭到冷落甚至鄙視,也可以避免答方基本是一、倆個牛人獨大。現有的以「主問題」來衡量答案「有用/沒用」的籠統標準,對碎片化答案缺乏尊重和關注,中小貢獻者的積極性得不到調動。
總結成具體知乎功能就是:「我來幫你完善問題」、「問題拆分」、「碎片化問題推送」和「半自動總結系統」等等
p.s. 我接觸的問答網站很少,知乎是最近剛接觸的,很喜歡~只有nerd會喜歡目前這樣的知乎,提高進入門檻提高了問題和答案和水平是沒有錯,但是也造成了很無趣的局面,缺乏有趣好玩的用戶的參與,這能走得遠嗎?只是知識分子和精英的一廂情願吧。一放開閘門就是百度百科了,不抱希望。
註冊方面向草榴學習
運營方面向貓撲學習
產品方面向騰訊學習第一點最重要知乎想要控制問題質量肯定要對註冊人員進行篩選,一旦篩選就無法鋪開來,這看上去是相悖的。我覺得可以弄成問題評級這種,將問題根據可供參考的程度進行分級,如果想要得到專業的解答,可以付費邀請專人解答。好的知識本來都不是免費的,付費是一個天生的門檻。跟回答者進行分成,這樣有了一個盈利模式,也可以吸引人們回答高質量的問題。而對於提問者,就相當於打了一個12580或是114。
是該考慮本身價值的時候了。 知乎不是維基百科,也不是SNS,它能夠成為Think Tank嗎?我不知道。 如果你決定做什麼,其實用戶的抱怨完全可以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