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會被人工智慧代替嗎?

學建築的同學已經考慮轉計算機了、那麼景觀呢?是不是未來也要面對同樣的結果?


個人認為,可以把範圍擴大一些,不局限於景觀設計。包括建築設計,規劃設計,都很難被人工智慧替代。但是,如果說的保守一些,景觀設計中的很多工作內容會被人工只能替代,那是很大概率的事情。

我本科畢業後便就職,可能沒有那麼學術,簡單從設計全過程來看:

  1. 場地調研,條件分析階段。

這裡面有很多工作應該是可以被替代的,不過也許和日常理解的「人工智慧」還有些偏差,比如,我們通過DJI的無人機對一個山體進行掃描拍攝,然後在軟體中生成這個區域山體的三維圖像,以及得到相關的豎向信息。目前這個工作還需要人拿著遙控去控制,雖然只是設置一下路線,它自己就在上面動,不過未來可能這些信息應該能獲取的更方便。又比如,我們經常需要對人流集散的方向,人流聚集的規律進行分析。現在很多時候要麼是自己去現場調研,用眼睛看,用腦子分析,要麼就是從圖面上,根據現有周邊的環境,憑藉經驗來判斷等等,在未來這些信息的獲取應該也會更方便。還有很多數據獲取與數據處理的事情,那些需要手動來算,來一個個處理,算錯了還得重來的事情,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可能性當然很大。

當然也有很多比較難被取代的活,比如在前期階段與業主的交流溝通。去傾聽對方的需求,同時也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根據交流的結果,用自己的經驗來做一些預想的構思,來不斷的試探和理解對方;與業主們交談,建立良好的關係,為之後的工作安排與進度控制預先做好基礎;弄清楚與你交談的人或者人們,看看其他潛在的項目機會等,這些可能又不太好被人工只能取代,前面說的這些例子,不是設計工作本身,但又是設計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是要投入情感的去做的,我感覺著實不好被人工的東西來替代。

2. 概念設計階段

這裡也有很多是可以被替代的,比如我們經常會做的:找意向圖。現在很多時候需要靠自己平時去拍,去積累,也要靠著pinterest去探索和整理,這些事情,有些人是直接交給了實習生去做,這著實也是靠著「智能」了(但是這種做法我是不贊同的),我想未來應該還是可能更智能些,比如我對著siri闡述一段我所想的場景,它能理解並找到合適的圖片來反譯我剛才的那一段話。或者對著google now說也行,如果它能進來的話。

當然也有一些我覺得比較難替代的,這裡還是重申一下,我本科後就一直在商業性的公司中工作,有些經驗就直白一點。比如,如何讓概念去實現業主「大氣」「尊貴」的感覺,這個我覺得就是比較困難的工作,而有些人需要的是「風輕雲淡」「超凡脫俗」的感覺,那又是另外一個套路,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做設計工作,一方面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社會價值,為使用者謀福利,但前提又是一定得把出錢的大戶們給安撫好了,同時還得把各個專業的合作單位配合好了,才能去實現自己的一些東西。人是複雜的,一群人組成的團體就更複雜,每個團體都有每個團體利益。這部分工作的內容,我覺得,人工智慧,還任重道遠。

3. 方案深化階段

這部分挺多工作似乎倒是可以被取代,在概念的框架已經確定好以後,大概的設計雛形應該要定下來的,這個時候需要做一些具體的工作,比如材料的選型,比如各個細部尺寸的推敲,比如色彩的搭配,比如各個功能空間的排布以及與各個流線的關係,這些東西我覺得是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決策的,比如說,重要節點的雕塑,人工智慧給弄了一個3000高,由於我知道這不符合昨天和大戶談論的「大氣」的感覺,我告訴他說:「你這個不行,先給我搞個30000高的。」於是它就給我升上去了,然後我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根據相關的規範,根據各個層面的要求在腦中對比,確定一個可以的方案。

關於這部分不能被取代的工作,我想還是如前面所說,更多的還是「情感」方面的東西。你希望這裡是什麼樣的場所,希望使用者能有怎樣的感受,希望這裡是全年齡段的互動場地,還是希望這裡的視野聚焦或者開闊,很多這方面的東西都是設計師來控制的,當然,前提還是先把大戶們那裡給交代好。

4.擴初設計階段以及施工圖設計階段

這部分內容,基本就是明確方案的實施性了(當然很多與其他專業需要配合部分,早前就要提資出去),很多通用的做法,人工智慧來解決應該不難,或者說,圖面上的東西來讓它們解決應該就很容易了,但是現場的情況瞬息萬變,圖面的東西也許也要不斷的變更,有了人工智慧,我想未來設計師最不怕的,就是變更。

不能替代的工作也很多,比如一個能夠把圖紙和現場對應上的人,一個知道圖紙在說什麼,現場該怎麼弄,最終完成的效果必須是什麼樣的人,就比較難替代。圖可以AI幫你畫,東西可以AI幫你造,要怎麼畫,要怎麼造,還是得有人看著。

以上的例子都很片面和淺顯,這個專業還有很多的內容很容易被替代,也有很多內容很難被替代,其實千言萬語,就是需要「動腦子」的事情是最難被替代的。一個車也許可以全自動駕駛,但是要去什麼地方,仍還是乘客來決定,車永遠不會知道人要去什麼地方,它的任務是保證安全的將人送到,而人就是要用這些省下來的精力,去想好到底前往何方。一個知道該前往何方的人,那是極難要被替代的。


謝邀!

景觀設計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這個問題要看景觀設計中核心的是什麼?

人工智慧的優勢是做得快,有演算法就可以做到,但是最難的就是那個演算法的得出。

設計的過程是最能產生新的東西的,這也是很難用演算法來實現的,至少目前來說是這樣。

設計師在做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也是基於自己之前所有學習的內容,看過的書,作品融會貫通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再重新輸出的過程。

這個過程看似很符合人工智慧的語言,前期的輸入,計算機能做的很好,大數據遠遠超過人腦能輸入的量,但是輸出的過程中設計師會加入自己的內容,百分之一的靈感,最後做出的作品會有設計師自己的特色,而這一點人工智慧很難做到。

所以說人工智慧做出來的東西沒有靈魂。

內在精神是一個設計區別於其他設計的核心,同樣的造景元素不同的人來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不同的文化表達。

建設計師真正賴以立足的創意、審美、空間感、設計理念和抽象的判斷都是機器難以模仿的。

人工智慧在風景園林中擅長的是表達,通俗來說就是人工智慧最後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幫你畫圖!畫圖狗的福利!不過這樣可能畫圖狗就下崗了...

最近剛在東南大學召開的風景園林數字景觀會議,就介紹了風景園林在數字景觀上的最新進展。

所以說現在的風景園林軟體是越來越多,做出的效果是越來越酷炫,給甲方彙報可以直接用VR,景觀設計的表現在數字化下會發展很快。

而設計師不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核心競爭力是設計,不是表現,糾結於表現的畫圖狗可以多去學習設計,表現做的再好,可能都不如人工智慧做得好!

最近BBC也統計了各行各業得出最難以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包括了:科學家、設計師、老師

還是好好學怎麼做設計吧

---------------孟先生簽名分割線-------------

今天在浙大參加第二屆中華民族風景園林傳承與創新之路暨孟兆禎院士學術思想論壇

有幸得到孟先生的簽名

以此鎮樓!

不要盜用喔!


推薦關注一下小庫建築的羅塞塔計劃,現在還不成熟,但個人觀點未來一定是趨勢,他們現在做的就是把柯布的各個建築的平面及各種資料喂進去,讓他生成柯布在設計時的演算法,你可以類比索尼在大量餵給ai披頭士的歌以後,做出來的搖滾,一聽就是保羅的處理風格。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機器在創意上沒有什麼能學的。要理解馬克思大哥已經說了世界是物質的,要看清本質就要讓所有的東西都變成理性思維,這樣才能被學習傳播和利用,只要是人的理性思維就一定有邏輯存在和推導,那麼只要有邏輯關係有因果關係,那ai就有他可以理解和學習的抓手。

不要臉跟風預言一波以後設計師交流和交易的是設計演算法,也就是平時在處理各種空間上你的設計手法反應到人工智慧里的演算法,設計師也不要以為自己每個建築規劃的創意都不一樣,其實你的知識和經歷的有限性決定了你的處理手法絕對是有理可依的。如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永遠獲取最新的知識,獲取最新的消息,並在ai大量數據餵食掌握這個資料之前,自己利用ai得出自己的設計演算法然後給自己或別人使用,說白了就是替別人省時間,賺的是專利權。因為過一陣子這種項目多了,公共ai就會學會你這個演算法了。

比如共享單車才出來一兩年,可能並沒有多少建築和規劃在設計時考慮到了共享單車的體驗問題,這個時候ai就沒有數據可以喂取,那你就通過對於提高自己對共享單車的理解,提出在不同空間和功能要求下的摩拜空間的處理手法的對應演算法,這樣有需要的人就會來找你買,或者你自己做設計就能用。在這個人工智慧時代,個人覺得靠這個活才能夠說真的不被替代。

其實大家別太自信了,任何設計中低端都可以被很好的智能替換,尤其是偏平面化的設計,類似於封面設計,界面設計這種純美學設計型和感受設計型,不涉及對於各種資源的結合和利用,不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協調,ai在縝密度和穩定性上比你強的多。在中低創意設計中,設計師真不一定比大量數據培養出來的ai強,別說人家ai那個不叫創意,也別說人家ai沒有精神內涵,相反的,ai做的比你亂抄好幾個案例堆在一起的渣方案,可能更有邏輯更有所謂前人的經驗和選擇,和ai比,你只是個學渣。

記住,學渣要做的是怎麼跟老師要到答案,而不是去和學霸搶自習室的位置。

(??ω??)??


在過去,一個方案的誕生過程是這樣的:

草圖→su建模→反覆修改→渲染效果圖→製作彙報PPT……設計方彙報PPT,業主方看PPT。

現在互聯網技術發展,VR技術應用於設計領域,業主和設計師可身臨其境感受設計,設計行業似乎總是能最先受惠於新技術的發展。


我覺得只能說是程度,前提是人類的科技水準能突破建築材料及施工當中存在的壁壘。否之一切的設計只能停留在空想階段,只需要一項人類的設計要求指令,就能演變出多個可供選擇的富有自我意識的設計成果。在未來極有可能沒有景觀設計這個行業,極有可能建築與景觀合二為一,當初景觀設計也是因為應對建築設計對生存環境造成的弊端才產生的衍生物。所以如果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的發展能解決建築的問題。那麼自然就又會產生一門包含建築與景觀的專業領域。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看科幻電影的時候就能發現,在很多未來人類生存的場景里其實地球是高度的「硬質化」。綠化的覆蓋率基本就是起到點綴的作用,整個地球就類似於一個超級大的建築室內,綠化就類似於花盆的概念。最誇張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戰里的死星。整個星球就是一個人工智慧化的武器。人類的繁衍註定了與環境的不可協調,發展離不開資源的供給和掠奪。城市化的蔓延造就地球環境逐漸的「硬化」。有朝一日,人類能通過科技戰勝極端惡劣的環境。那麼地球無疑將是下一個「死星」。


景觀行業其實現在都沒有明確的邊界,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不是很科學嚴謹,更像是社會科學,如何獲得客戶的一種職業。產業上水平參差不齊的公司無比多,可到底什麼才是好的設計你只能用自己的理念讓別人信服,可依據就很少了,人的經驗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就像alphago現在已經突破了人類棋譜的經驗,人類的經驗反而成了束縛。我覺得人工智慧是會變革行業的生產模式的,景觀這樣什麼都做,涵蓋的內容龐大卻又沒有充實的理論科學支撐的其實很脆弱。之前去北大博士生研討會時,一名老師也說業界正在明確自己的邊界和具體內容,景觀和建築不同,建築的研究對象非常具體,有明確的邊界。另外,科技界中自我顛覆的事情特別多,反觀景觀和建築就沒那麼容易了。


計算機的特點在於機械重複,所以如果你所從事的工作是機械重複的工作,那麼你的工作會被計算機代替。

不管哪個專業,哪個行業,無疑新手區選手的可替代性最高。就算編程這個細分工作也有這種風險。

當然並不意味著所有機械重複的工作都會在短期內很快被替代,僅當計算機的應用成本低於用人成本時才會發生。

景觀專業的設計師工作崗位被人工智慧搶去的風險可能比相關專業設計師搶去的風險更高,所以在現階段,基本功紮實這是最基本的奮鬥目標,終極目標是如何在競爭中奪取設計權。這不是計算機能解決的問題。


各位對AI的理解還是太淺。從年初的AlphaGo到人工智慧編曲、設計服裝,再到現在的Alpha zero出世,AI主導大部分設計工作只是時間的問題。


不至於,畢竟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科學的部分人工智慧可能ok,藝術的部分就難了。


人工智慧可以代替一部分。話又說回來了,人工智慧也需要人操作。


推薦閱讀:

教 Chatbot 生成更有營養的對話
人工智慧這類技術有沒有運用到導彈上用於識別干擾彈和真實目標,飛機上的紅外干擾彈在目前階段有沒有過時?
人工智慧成手機標配,但大多數手機玩AI的姿勢都是錯的?
人工智慧的產物-人未來唯一的工作是給機器人當保姆?自動化朋友們怎麼看

TAG:人工智慧 | 景觀設計 |